浴缸里的霍金。
黑板前的霍金。
酒吧里的霍金。
大笑的霍金。
那个时候的本尼嫩得能掐出水来。
热爱物理的人有多可爱。
It’s profound, and totally nothingness.Everything in nothing.Time space diagram, what comes first?He has made Einstein beautiful.This goddamn beautiful hiss.It connects.It goes right through dark hole, right through childhood, right through cockroaches and suitcases and right through America and the American dream which I have lived.It’s the sound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time.The left over heat from the Big Bang.It’s everywhere. It’s all around us.I’m going to eat cranberry and a huge number of chocolate truffles. And find very hard to get you to see how wonderful Wagner is, and how Brahms is not so wonderful.I believe small though we are, insignificant though we maybe, we can reach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You’re right when you said you felt small looking out the dome done there.We’re very very small.But we’re profoundly capable of very very big things.Can you hear me?
相比于万物理论,个人更喜欢这部,因为两部电影的侧重点不同,万物理论偏向于生活和爱情,而本片只选取了渐冻症确诊以及医生预测的那两年,精彩纷呈的两年,着重讲霍金完善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宇宙奇点,完成PHD课程的过程。
由于是渐冻症的初级阶段,霍金尚处于独自行动的时期,那么对于渐冻症程度的把控会成为一个难题。
镜头的摇晃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更令人惊艳的是本尼的表演,那种肌无力的感觉把握得很好啊。
还有他说话语气、声调和吐字的转变,习惯了本尼较为低沉的声音,看到后面越来越震惊于他居然能发出这种声音(bushi)。
这部电影里的BC真的好嫩,配合厚重的刘海,与他演的其他天才截然不同。
电影的开头令我很疑惑,为什么要在一部讲述霍金的电影里提到两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直到电影接近尾声,霍伊尔教授指责霍金没有证据,直到留声机再次出现,三级辐射的声音响起,我全身鸡皮疙瘩暴起,头皮发麻。
“这是时间起源的声音,宇宙大爆炸的余热。
”,虽然不合适,但还是让我不由自主想到了宇宙探索编辑部里那句话,“这不是普通的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人们在接力,在这场对星空的探索里,霍金接过爱因斯坦几近放弃的理论,而之后的科学家也结果他手里的接力棒,向更深的未来奔跑。
这是科学的传承,这是人类向宇宙发起“挑战”的唯一方式。
“比金钱更珍贵的是知识,比知识更珍贵的是无休止的好奇心,而比好奇心更珍贵的,是我们头上的星空。
”
电影开始的时候,霍金刚开始自己的博士生涯,正在为研究什么而寻寻觅觅;电影结束的时候,霍金刚刚发现他文明世界的理论,鉴于我们纯文科生,就不露怯去叙述具体内容了。
电影截取他这一段生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正是这段生活,让他由一个普通的年轻物理系书呆子博士生,变成我们现如今仰视的科学伟人。
那一段时间并不长,大约也就三两年(片中说他的病大约给他2年时间,事实也就是如此,不过是短短2年时间),但也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被诊断出了恐怖的运动神经元绝症;他重塑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学术上证明了自己;娶了心爱的女人,组成了家庭。
不得不承认,这两年是他的黄金岁月,就仿佛是浓缩了的人的一生,他用这两年,以非常完满的方式过了人可以享受的十分辉煌的一生。
虽然医生当年断言,这病只给他两年的时间而已,但他活到了今天,这要感谢科学进步,但如果他不是一个杰出的人,恐怕也没有机会以如此的方式充分利用科学吧?
扯远了。
我想说的是,哪些生活时期、哪些片段和场景、哪些对话进入电影呢?
导演这些方面的选择是非常成功的,不过是一部90分钟上下的电影,英国人打造了一部标准篇幅的片儿,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立意有抒发的故事,让人喜欢得心服口服。
人生对于霍金来说是残酷的,但是导演没有把本片拍成简单的励志片,也没有毫无廉耻地让赚人眼泪的情感戏泛滥成灾。
霍金打败人生无奈的办法就是去尽情地工作、科学研究和恋爱,父母是他的坚实后盾,事业更支撑着他活了下去。
导演巧妙地回避了绝症无奈的一面,毕竟,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更应该给人带来正能量,就像《阿甘正传》那样,不是吗?
但这部电影最讨人喜欢的地方还在于,导演没有很贱地使劲对比霍金人生的悲催和他小强一般的不服输,就像通常的励志片会做的那样,电影里的霍金也有很气自己的病的时候,但他似乎更是很单纯地在活着。
其实,真的,这样我们照样能懂霍金的艰难与强大,不用导演死乞白赖的煽情。
有时,电影能不落俗套真是很让人感动的。
但演员演得还是挺痛苦受罪的,观众看得也还是挺纠结抓狂的,落泪的人也还是大有人在的。
霍金是个调情高手,电影5:30左右的时候,霍金通过调侃伽利略,用很高端的方式追到了他的女朋友。
29:05,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派上了用场,同样的话,换一种方式就是书呆子的风言风语,而霍金却用它成功地忽悠晕了一个金发美女。
换我,我也晕。
理科男生真心应该学着点儿!
但讽刺的地方在于,那个金发妞问了一句:“你是什么星座的?
”啊哈!
典型的文科小傻瓜。
但这也恰恰说明她已经被忽悠晕了。
有几个小细节是我很喜欢的,比如。。。
全文源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8ce201019y6c.html
《霍金的故事》我看到这部电影,又回想起之前看的《万物理论》。
印象中,《万有理论》重点是“爱情故事”,没有让我看出霍金的科学贡献,而这部电影做到了。
于是,我整理出来,然后又回头看了《万有理论》的字幕,我发现一个令人高兴,又令人懊恼的事。
原来《万有理论》虽然重在爱情,但其实也充分展现了霍金的智慧和成果,只是因为我没有去研究字幕,最终错过了。
之前的大量研究因为没有仔细看字幕,可能错过了很多,非常感慨。
而且,这部电影(《霍金的故事》居然比《万有理论》早几年,这又令人更加懊恼,之前居然不知道。
不过这次,我可以将霍金的贡献拼凑得更完整,更清晰。
或者说,《霍》比起《万》,的确更侧重科学研究工作和成果。
这研究过程中,我查了下霍金的资料。
发现有不少人这怀疑霍金的“实力”。
其实,《万》中,霍金的同学也说过相同的话:真令人吃惊,他没干多少事情,却是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
其实不用怀疑,霍金读的可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博士啊。
而且,作为物理学家,他的数学功底也绝对的杠杠的,正如《万》中有一个片段,剑桥博士生读的数学,该是什么样的难度,我们可以猜度一下。
然后霍金一直在玩,他的同学布莱恩催他,问他: 萨爱马教授的题目你做出了几道,斯蒂芬?
结果他等到快要交作业的时候才开始工作,结果却完成了九道题。
这个结果震撼了同学和老师。
所以,关于霍金的智商系数高到世界前列这样的话,我认为是可信的。
而且就我这段时间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虽然科学发现需要勤奋,需要运气,但是天才是少不了的。
顶尖的,伟大的科学家,就我所知都是天才。
霍金还很年轻,就被发现患了运动神经元病。
《霍》也给出了完整的描述(运动神经元是大脑中发出运动信号的神经元,他们在死亡,大脑不再向肌肉发出运动的指令。
信号发不出去,肌肉得不到运动,就慢慢萎缩了……这是慢性瘫痪。
呼吸肌与其他肌肉不同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所以呼吸肌会萎缩得更慢但也会萎缩,渐渐萎缩掉然后就完全不能呼吸了就像溺水。
大脑本身呢安然无恙。
而且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越是年轻恶化的速度越快),而按照衰退的时间计算,霍金只能再活两年年(当然,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万》中,霍金妻子最终选择离开霍金的原因:他们说的是两年,你却活了这么多年。
我曾经的确爱过你,我尽力了。
理解这句话的估计都是究竟人生考验的,质疑霍金妻子的都是少不更事的),所以霍金的父亲就去找霍金这剑桥的物理导师夏马,希望他能够给一个简单的课题,让霍金这死前完成。
但是夏马拒绝了。
不过,霍金还是开始了他在剑桥攻读博士的历程。
下面我们就来看霍金的工作,然后自己掂量一下到底他是徒有虚名,还是科普贡献远远大于科学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看霍金研究的理论背景。
片中谈到的是两个殊途同归的基础。
一个是当时这剑桥的权威霍伊尔教授,他的理论是:宇宙是没有起源的,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宇宙一直存在,也会永远存在……新物质被创造出来以取代所有物质,这一过程一直存在,也会永远继续下去,什么都不会改变,一切都从未改变,这是我的理论,我已将它命名为“恒稳态”……宇宙在膨胀,星系互相远离,会有新的星系填上它们留下的空位,新旧交替的速率刚刚好,什么都不会改变,不管你身处宇宙的何处,仙女座、 火星还是斯卡伯勒,宇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因为它就是一样的。
霍金一开始就找到了他的破绽,指出:创造新物质就需要一个反能量场,那样就会变得很不稳定。
然后,在1964年夏天伦敦皇家学院上,霍金当场指出了霍伊尔的错误,注意是数学上的错误:你的计算是错的,高级场会发散。
全错了,我算出来了。
注意,一个在读博士生,在皇家学院上,指出了权威教授的问题,而且是凭借数学计算指出了问题。
问题是,还有另一位权威,他的观点在本质和霍伊尔是一致的,即宇宙是恒稳的。
他就是爱因斯坦。
夏马和霍金之前听霍伊尔的理论时,两人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夏马很喜欢霍伊尔的理论,因为它让他感到“安心”。
但是霍金则认为:或许它具吸引力是因为它使人安心。
情感上来说,很难设想宇宙的起源,宇宙并不是一直存在的。
然后他们的讨论就引出了爱因斯坦的观点,甚至霍伊尔也跑过来,三个人凑出了完整的爱因斯坦想法,霍金认为:看起来他(爱因斯坦)好像预知到了宇宙有个起源,但他一开始就避开了这个话题。
夏马指出:不对,他知道。
同时他知道这个宇宙有起源的事,将会与诸多科学定理相冲突,科学要怎么解释不存在的事?
霍伊尔则补充:这就有了“宇宙大爆炸”的猜想,大爆炸理论的观点是错的……教皇支持大爆炸,为什么?
因为大爆炸之前一切都是虚无,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物质,没有科学,没有世俗,你猜还有谁存在?
无所不能的主呀!
宗教是科学的死敌,年轻人。
恰好我在写《绝对理性》时研究“广义相对论”,知道了一个事情,就是爱因斯坦获得广义相对论公式,其实已经包含了一个问题,根据他的公式,宇宙在不断膨胀。
注意,爱因斯坦早就发现了宇宙膨胀。
但是,他觉得是自己错了,于是还为自己的公式加了一个“宇宙常数”以使得这个公式不呈现出宇宙膨胀的结论来。
虽然事实存在一个宇宙常数,但是比起爱因斯坦加上的那个影响力小得多。
爱因斯坦为什么要这样做。
很明显夏马和霍伊尔都明白:一、科学无法解释“虚无”(其实霍金完成了“大爆炸”的理论,还是无法解释“奇点”,这在霍金的同盟,霍金大爆炸理论的启示者罗杰•彭罗斯早就清楚地跟世人提出过这一点);二、宗教是科学的死敌,而宇宙大爆炸恰好很对《圣经》的话,科学家那么聪明肯定不会既自残,还帮敌人的(对于宗教与科学对“大爆炸”的争论,希望深入了解,可对比《电影X学•语言学》了解更多内容,该书仍在完成中,敬请期待)。
因为霍金身上拥有杰出科学家的基本秉性:不服从权威。
所以,他试图寻找证明。
在证明过程中,他受到了罗杰•彭罗斯的启发。
尽管《霍》和《万》在呈现的方式上不同,但是都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霍金套用了罗杰的理论。
《霍》中,他们是在夏马的餐桌上碰面的,罗杰说了他的一个想法:莫扎特可以睡一觉,醒来脑海里就有一套完整的交响乐,没人能够解释这个。
一整首交响乐,这怎么可能呀?
音乐创作是灵光一现的,怎么在一瞬间就能创作出一整首的交响乐呢?
这话其实背地里就隐藏着一个问题:宇宙开始的“灵光乍现”。
而后,霍金又遇到罗杰在学校草地上跟学生讲“奇点”理论:如果太阳密度再大一点呢,如果太阳坍缩了呢,他的密度变得很大,从而引力很大没什么能够逃逸,将一切都纳入其中,甚至光,奇点就形成了。
奇点是什么呢?
奇点是一个地方,所有物质、光、空间、时间,一切都被扭曲,然后消失。
它深邃,以至彻底的虚无缥缈,一切归虚。
迄今,所有写些繁复的公式还有二头肌发达的人总是说,“我的公式以奇点结束了,我肯定是错了”。
爱因斯坦就是被这个吓倒了,奇点不可能存在。
因为科学的定律不许它存在。
错了,奇点存在……而一颗恒星坍缩的时候,奇点的产生无可避免。
霍金也质疑他,但是罗杰确定那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向霍金推销自己使用的拓扑学:拓扑学不去管那些不愉快的部分,以及一些糟糕的天体运动,而是研究事物的联系,往大处想,大胆地往大的方面想,这样你就能想到一些定理的禁区。
简单地说,霍金受到罗杰斯的启发关键在于:恒星(比如太阳)最终必定会坍缩(坍缩,可以这样理解,把宇宙比喻成一张具有弹性的薄膜,一颗恒星就相当一颗小铁球,它会使得薄膜下陷,把周围的其他行星拉往自己,这就是爱因斯坦解释的引力。
而当恒星燃烧殆尽,就会变得密度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一个黑洞,把一切都吸取进去,不仅是物质,还有周围的时空间、光,这就是坍缩)成奇点,拓扑学证明了这是真的。
而最后,当霍金离开罗杰,在回去剑桥的列车上,他和坐对面的妇人闲聊。
那位夫人谈起,因为对面的列车在开动,他们就感觉自己的列车在移动,其实没有。
这本来是非常简单的无聊话题,仅仅关于人类的错觉,以及相对感受。
但是妇人提起:就怪这站台,一号站台,这个站台从不直接往前走,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让霍金想到了一个问题:向后,向后,对,你得把时间的方向反过来,那就对了。
我们是活在时间正常的“方向”的,但是现实中,时间却是相对的,列车上的我们如此,宇宙的演变也是如此。
所以霍金恍然大悟,下了列车跟罗杰说:建立一个时空坐标图,最先出现的是什么?
你得把时间的方向反过来思考,我们在这里,顺着时间轴往回看,光和空间中的致密物质,将空间-时间轴扭曲?
将光线扭曲回来,朝向彼此。
瞧,过去被画了出来。
如果整个宇宙向内坍陷,成一个表面缩为零的区域会怎么样?
形成一个奇点,一切都为虚无。
你的理论对坍塌适用。
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呢可以证明奇点确实存在。
如果它对这种情况也实用呢?
那意味着把坍塌的过程反过来,大爆炸。
(《霍》中的这段话,估计比较原始;而《万》中,这段话可能更清晰些:我在想如果将彭罗斯的黑洞理论应用于整个宇宙,会得到什么?
如果爱因斯坦,或者说广义相对论正确,那么宇宙是在扩张,对吧?
那么如果将时间倒回去,宇宙就是在变小。
那么如果我把它一路倒回去,看看在时间自身的起点,会发生什么呢?
于是宇宙是在越变越小,密度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
很对,就是让时钟倒转……一直转,直到你发现了一个奇点?
一个时空奇点,所以说,宇宙诞生于一个黑洞的爆炸。
)简单地说,霍金把罗杰的恒星坍缩成为奇点,放大到整个宇宙,那么整个宇宙间有个奇点,这和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一致的。
因为黑洞会将给时空和光都吸收进去,就相当于回归到最初的状态。
那么反过来,按照正常顺序来描述就是“大爆炸”开启了宇宙。
所以宇宙的真实状态就是:奇点——大爆炸——星系扩展——坍缩——奇点(这个部分我不敢肯定自己的理解等同原文)。
就这样,霍金两年就通过了博士论文,他的导师对论文的评价(《万》更详细,这里采用《万》的描述):斯蒂芬,总的来说,呃。
在我们看来,第一章漏洞很多,呃,缺乏数学依据。
第二章原创度不高,借用了很多罗杰的想法,不过至少能套用下来。
呃,第三章,太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然后,当然。
我们还有第四章:时间起点的黑洞。
太棒了,太漂亮了,斯蒂芬,一流。
这段评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霍金当初的具体工作。
当然,霍金在理论上成功了,可是正如被霍金打败的霍伊尔所说:按你这么讲,大爆炸应该留下一些辐射,而且也应该有人曾接收到了,但是还没人收到,是不是?
你说这是为什么?
会不会是因为没有大爆炸呢?
当然,作为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没有实际证据,不过《霍》中,从头到尾一直在媒体前絮絮叨叨,谈论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那对哥们——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虽然他们根本不认识霍金,但是他们证明了霍金的理论。
他们意外发现了它——大爆炸留下的辐射。
而且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正如他们所言:这是时间起源的声音,是大爆炸留下来的余温。
我们无法降下来的3级辐射,无所不在环绕着我们,有一百五十亿的历史,我们找到了它,这就是我们的发现。
更具体地,《万》中,还谈到霍金后来的一次演讲,尽管很多科学家都嗤之以鼻,但是却获得了来自苏联科学院的卡拉什尼科夫教授(其研究领域是热宇宙的演化,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性质以及黑洞理论)的高度认可。
而该片段,引用了一段霍金的讲话:这让我们可以预言,事实上有一些粒子是可以逃离黑洞的,所以黑洞其实并不是黑的。
它们会向外辐射热能,这种稳定的热辐射,会导致黑洞损失质量,并最终在一场壮丽的爆炸中消失。
这非常非常简单,就像身体失去热量一样。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的,就是热力学。
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黑洞确实在不停地失去粒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越变越小,它会蒸发,它会消失。
所以,首先一颗恒星坍缩为一个黑洞,然后这个黑洞本身也会消失,不见了,什么都不剩,从什么都没有到什么都没有!
注意,这里更加具体谈了黑洞的特点,而且还涉及一个观念“热力学”,所以有资料指出霍金的贡献在于在“统一广义相对论、热力学、量子理论”,形成万有理论上迈出了关键一大步(因为奇点,那么高的密度,那么小的体积,自然也会涉及到量子理论)。
尽管人类至今还无法成功,甚至可能永远无法成功,但很明显,这是关键一步。
当然,也许我们会问,为什么霍金还拿不到诺贝尔奖(网上有个答案,有些道理,就是说诺贝尔奖委员会有规定,就是获诺贝尔奖的成就一定要是实践领域的),这个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光就我们上面理解的内容,已经足够让我们客观地去思考其价值。
何况,正如《霍》中,霍金妻子对剑桥财务主管所描述的霍金:一个非常勇敢,天赋异禀,并能对命运的不公不屑一顾的人。
换言之,抛开他科学理论的贡献,他真正是用一颗大脑在思考,在活着的人,何况他还能够将艰深晦涩的宇宙理论写成《时间简史: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等科普作品,而且广为流传,甚至影响了其他的科普作品,让科学家尝试将自己的思想推广开去。
这样的贡献,何其深远。
“百度百科”中,谈到:史蒂芬•威廉•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断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空间正是起始于此。
理论物理学的细节在未来的20年中还会有变化,但就观念而言,已经相当完备了。
这段话至今我不明确出处,但联系电影,我认为非常中肯。
所以,也一并附录在此。
16.10.22喜欢作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绝对理性 和 电影X学
Hawking 和Jane去看Hamlet,Hawking趴在护栏上,听着Hamlet的台词: "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 were it not that I have bad dreams." 露出思索的表情。
那会是他的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的由来吗?
我突然在想。
十年前,我们在放学的时候逛书店,看到《果壳里的宇宙》,想要买,但是想到《时间简史》还没有看,决定看完了再买。
——现在想想,距离某人送给我《时间简史》,已经过去10年了。
这本Unread Bestseller, 被我带着走过三个城市,却始终没有读下去。
很多事情都已经过去很久了。
幻想的年代,读科幻的年代。
1963年,21岁的Hawking开始难以行路,口齿不清,但是剑桥并不因此嫌弃这一个伟大的头脑,剑桥给了他特殊照顾的房间甚至是走道。
他不能动,不能说话,不能笑,但是他有一张高科技轮椅,有Intel为他量身定做的处理器。
这样一个伟大的头脑,幸生在那个国度,那个世界——而不是《三体》中那一个。
谁能肯定,在同一个时代的中国,就未曾有过同样伟大的头脑?
而倘若是有,他们面对的是什么呢?
当年轻的Hawking在学术会议上勇敢地指出教授的错误,决心证明爱因斯坦曾经避开的部分;在一个疯狂的国度,传授相对论的叶哲泰却在批斗会上被年轻的学生们用皮带和棍棒活活打死。
看《三体》是6年前的事情了,很多细节都淡忘了。
写到这里又去翻出来看,原来叶哲泰在批斗会上说的那些都是大爆炸的理论。
“也许以后这个理论会被推翻,但本世纪的两大宇宙学发现:哈勃红移和3K宇宙背景辐射,使大爆炸学说成为目前为止最可信的宇宙起源理论。
”——《三体》说的时间是1967年,Arno和Robert是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而到1978年才因此获诺贝尔奖,这么说来,故事里的叶哲泰真的是比较前沿了。
忍不住想要摘抄下《三体》里面批斗会上的这一段:“胡说!”绍琳大叫起来,又接着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宇宙大爆炸,自然不忘深刻地剖析其反动本质。
但这理论的超级新奇吸引了四个小女孩儿中最聪明的那一个,她不由自主地问道: “连时间都是从那个奇点开始的!?那奇点以前有什么?”“什么都没有。
”叶哲泰说,像回答任何一个小女孩儿的问题那样,他转头慈祥地看着她,铁高帽和已受的重伤,使他这动作很艰难。
“什么……都没有?!反动!反动透顶!!”那女孩儿惊恐万状地大叫起来,她不知所措地转向绍琳寻求帮助,立刻得到了。
“这给上帝的存在留下了位置。
”绍琳对女孩儿点点头提示说。
小红卫兵那茫然的思路立刻找到了立脚点,她举起紧握皮带的手指着叶哲泰, “你,是想说有上帝?!”风景如画的恬静剑桥,教授在繁茂的树下对年轻的学生们谆谆讲授着奇点和黑洞,温暖的色调,古典音乐的旋律衬托出物理的Beauty与宇宙的有序——singularity,big bang,很难想到,这似乎只应该与单纯的学术有关的名词,竟也会被丑恶的极权所蹂躏。
这是疯狂年代赤裸裸的现实,是面对那世外桃源般的剑桥草坪难以想象的现实。
而这样的现实,至今未绝。
两年前《科幻世界》换主编的事情,后来也不知道下文如何。
那是承载了很多人梦想的世界。
剧中Roger说音乐和数字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思考和表达。
深以为意。
一直觉得音乐是超越国界的,是不同语言相通的;而数字是超越星级的,是不同种类的智慧生物相通的。
还记得曾经在《科幻世界》上看过的一个故事,说发现一种很难辨别为是不是生命的alien,因为它们是固定在地面上看不出器官的,后来判断它们是不是智慧生命的方式是在在其身上敲三下,等待其反馈,因为三这个数字具有一种普适的和谐——具体的细节已经不记得了,故事的名字也不记得了。
记得的只是看科幻的岁月。
拉格朗日坟场,伤心者,六道众生,球状闪电,天意……02年的《天意》是个很impressive的故事,以至于我看了之后对韩信很移情。
那时候我同桌喜欢Greta Garbo,她感慨说:可惜我出生才4年她就挂了。
我接着感慨说:我出生前2000年韩信就挂了……然后我们一起大笑不止。
那时候看不懂韩松,地铁惊变看得我一头雾水——后来发现这人的时评不错。
那时候喜欢何夕的文,找了他的全部文看。
那时候和某人一起看伤心者,看得掉眼泪,他还在文章旁边写批注。
那时候他想以后当个理论物理学家,我想以后赚钱让他安心做研究。
那时候他送给我的时间简史,我一时想不起来,现在它躺在那个城市?
现在我追着缺的所有剧看,但是好像又不仅仅是因为缺。
因为有关缺的那些,真的都很有共鸣,真的都很有意义。
最后向缺致以无限爱意(NC体.....)。。。。
本来是为了BC才来看这部剧的,在迷上BC之前,对霍金,对物理完全无感,我是废柴文科生。。。。。。
BBC把这部剧拍的很好,首先,理论并不算非常晦涩难懂,当然也可能是我看过就算,并不怎么思考的原因,看起来并不枯燥,也没用大段大段的专有名词来忽悠人,起码除了一个singlarity,其他的地方不看字幕也能听懂。
这里实在应该赞一个。
BC的演技当然没的说。
包括后来霍金病情恶化已经没办法说清楚话的那种含含糊糊的口音都很像,还有各种手指不听使唤的细节都十分真实。
虽然他的妹妹头被嘲笑过很多次,但脸确实显得不那么长了,而且之前看过霍金的老照片,他确实就是这个发型。
BBC的电影一向把细节做得很好。
但是想到霍金最终和简离了婚,再看到这里两个人的甜蜜,就忍不住心酸,从来美好容易逝啊。
还有个小疑问,霍金那个时候已经很难控制自己的肌肉了,他还在无人的时候联系憋气,万一有一天憋气的时候控制不好,在浴缸里起不来了怎么办。
一般人洗澡的时候都有可能意外在浴缸里淹死,他这么做不是很危险吗。
当然,作为一部能把人看哭的传记,当然是五星。
在没看这部片子之前,看过霍金年轻时的照片,我毫不怀疑他曾经是个性感的男人:一身简洁的西装,浅色打着半温莎结的细领带,规矩白色的口袋帕,以及满脑子的宇宙。
而找bc这样的演员来演,竟然也丝毫没有显得多么戏剧化的美化他的帅气,只是身高的差异一时让人不太习惯而已。
我十分惊异我竟然是哭着看完的。
毫无疑问,我崇拜科学家们,这是我小时候的第一个职业梦想,当然随着发现成为天文学家必须要数学好在小学3年级左右就放弃了。
但我依然知道在我们头上那片天空有着我们不能了解的东西,仿佛一个巨大的阴谋,而歌舞升平的地球只是这个阴谋冰山一角的假象。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那套十万个为什么的天文那本书曾经被我翻阅到掉页,虽然最后的结果只是我能毫不费劲告诉小朋友们土星到底有几个光环,木星又有几个卫星,可笑的是当时的“科研”竟然没有出太阳系。
很快我就开始寻找作为一个门外汉的别的切合点,比如说,毫无悬念的我成为了一个科幻迷——通过故事和情节理解物理概念总比通过演算和公式容易吧?
更何况我是一个至今十以内的四则运算都经常出错的数字盲。
这个版本的霍金几乎毫无疑问的坚定了我的信念,他曾是个性感的男人(literally)。
在中学的时候头回看他的时间简史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即使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我能懂多少,这书又对我有过什么影响。
而当影片进行了20分钟以后我已然完全忘记了那个把福尔摩斯当基佬片看的bc脑残粉,回到过去那个藉由我不懂的理论来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冥想和满脑子时时充满抽象又瑰丽的画面的年少时间段。
而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更让我好奇的是,到底他们会怎么把物理这样一个艰深而美丽的词儿包装成一种俗世坚信存在的坚定信念最后把电影卖给观众,就像把无聊的数字变成图像这种可视化数据,把实际上百无聊赖的绕圈最终毫无悬念演算的推论变成充满激情和惊喜的科学发现。
我也好奇那些物理专业的学生,物理学家们,到底怎么看这样的影片。
诚实的说,我认为bbc做得已经够好了,他们在科学的艰深和艺术的张力这样水火不容的两种概念中取了中间点,当然,面对普罗大众,这样的中间点绝对不是最公平的平分,更像是拉格朗日点(其实就是看这样主题的电影无法自制的想象力产物),当然拉格朗日点可以有好几个,只是毫无疑问bbc选择的点是亲近艺术来照顾大众的理解能力。
最可爱的是,我曾听有人说过,有了物理,要艺术干嘛?
这样的话。
而在这种科学主题下的电影中,艺术竟然可以作为推销物理的媒介存在。
只是让物理学家们心碎的是,他们推销的并不是真正的物理,正如这不是一部科教纪录片,他们推销的只是物理这个概念,包括:公式,演算,聪明灵光的大脑,天才科学家,等等。
这样的在科学家传记电影常用的手段也是我一贯对科学和艺术的理解,科学是美的,这种美是只有通过多年的学习基础知识以后才能真正看到的。
正如对我来说——一个高考结束以后恨不得欢呼着迎接没有数学的新世界的人,即使我能意识到,很多数学和物理的理论有着难以想象的混乱与和谐之美,很多假设都可以是漂亮又无懈可击的诡辩,但是不能深入论证,公式,演算使我无法真正领略,而艺术就是这样的补充的存在,在我看来,哲学,宗教,甚至很多领域,都只是因为旁人无法理解物理之美而创造的解释途径。
有了艺术,一个方程可以变成一张图,一部动画,甚至一个故事,因为艺术家不需要知道这个方程是如何产生的,只需知道作为一个方程它可代入变量。
而相似的巧妙之处在于一个至少不能完全理解霍金那颗天才的头脑里头到底在想什么的演员——一个演什么像什么的演员,竟然能够演的足够逼真以唬弄普罗大众。
表演的艺术有时候只能说是演员天生的天才,跟霍金能坐在轮椅上光靠脑袋就能想出一整个宇宙一样,bc的角色总是具有强烈的带入感,看久了总觉得他不是哪个演员bc而真是那个聪明绝顶的天才,他脸上每一块肌肉都在告诉你“我懂,我真的懂”,这个宇宙还未表达的一切,这个宇宙已经存在的一切,都在我脑中,只要电影未结束。
而我甚至不是观察所得,整个宇宙在我脑海中逐渐被运算出来了,甚至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甚至可以没有原因在结果之前发生,甚至可能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存在,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蕴含一切在世间毫无容身之处的奇点,甚至可能这颗奇点是由另一个世界坍缩而成的,谁知道呢?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演员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世,而电影还未结束!
我知道你前行的路上多出个障碍的滋味我知道被告知不能做什么的滋味 所以我当了老师我永远不会阻止我的学生在学术上的追求就因为我不同意他得观点永不我知道你能做的远不止批判什么东西大胆去做吧 就你自己做独一无二的
镜头感十足的传记片,几个记忆深刻的镜头:医生宣布霍金短暂两年生命里大脑正常运作时的微笑,霍金为了锻炼日渐萎缩的肌肉在浴缸练习憋气到脸红,霍金揉搓着不受大脑控制的双手暗自悲伤,简骄傲的说这个男人会成为我的丈夫,霍金在站台上用粉笔画出宇宙起源的那一声boom。
天才都是疯狂的,霍金不仅疯狂而且坚强、执着还很幽默。
可能是天妒英才,才会让霍金饱受疾病的折磨。
好在有理解支持并且深爱他的家人和爱人,才会让霍金在崎岖的成功之路上多一丝慰藉。
我的评分:7.5影评:数学天才,通过他的导师讲的黑洞理论,他就推出了宇宙大爆炸的原理。
一直很喜欢看他的书,果壳中的世界,大设计。
等等等等。
我也特别喜欢天文学。
21岁他倒在了地上那一刻,医生说他肌肉大脑会指挥不了肌肉,他问影响大脑思考吗?
医生说,不能,这就是霍金。
一生都在思考。
对他个人来说可能是不幸的。
但对整个世界来说,人类又是幸运的。
#观影手记# 1143 他用生命中仅有的时间去追寻宇宙中最大的那个秘密。一切,关于时间。物理学家音乐家诗人,同在探寻世界的真相,不同的路径,同样的美。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因发现背景辐射而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电视采访那条线也颇多亮点。看过霍金和梵高之后确认卷福是娇艳演技派。PS:和剧中的
全片都在欣赏卷福的精湛演技,从肢体、表情及说话方式,以致于霍金本人的经历故事,都记不清了。不过,倒也无伤大雅,毕竟我们不用写《霍金传》吧
平淡如水
"Bach didn't finish it. But it's so perfect. Everything he's done before is so perfect. You can hear it after it stops. Listen. Can you hear it?"
最后他说can you hear me 那里很妙。就像把双手浸在水里,然后对水说can you feel me的感觉。BC演得真不错!
关于那俩诺奖得主,是不是有点过了。当时这俩哥们只是为了测试天线的性能,无意中发现的噪音。是普林斯顿的大哥们告诉俩哥们这就是我们要找的CMB的。剧里搞的好象他们专门在找这个,还弄了个冲突,唉。。。BBC没事就爱这样玩~~
霍金最大的悲与喜皆始于那一年,之后他成就了自己,成就了一段无可比拟的时间简史。刚买了《时间简史》回来,不知道看不看得懂……
Sherlock变Hawking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虽然BC不是我的主看点,囧。只是想了解下霍金是如何获得足够的勇气活下去,答案似乎是足够热爱的事业加足够美好的爱情。
氛围好怀旧呀…
霍金体育有我好吗?
用学术知识泡妞这种高难度动作还是给那些天才(qi pa)来做吧
BC可真是高智商男收割机。
《天才的21岁》。希望能把霍金传记的时间能演得更长一些,也希望电影里理论说得更透一些。片中亲情友情师生情爱情的表现都是蜻蜓点水,霍金与疾病的对抗倒是让卷福表现出来了。
4
不知道这种片子拍得有什么意义,连百科人物简介几段文字介绍都不如。打高分的都是冲着他讲霍金故事给同情分吧?霍金是很牛的物理学家没毛病,但片子本身真的不咋滴,浪费时间,而霍金告诉我们时间却很重要! Bullshit!
演技不错 storyline一般
“You have to fight for what you believe in to the nail, or the buggers will stop you.”
小本快把英伦的名人演完了····那个噪音的访谈真心赞!
文科生看得懂个ball啊 我哪天还是先找时间简史来研究下好了...
演技好,电影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