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里的分炒的很高,因为好奇所以下班后赶来看,然后我就开始了全程的一脸黑人问号,,,消防部队是一个勇敢又伟大的群体,我十分期待这部影片可以让大家都意识到火灾的可怕和消防员的不易,从源头避免火灾,从而减轻消防员的苦难。
这是我对本片的期待。
所有关于消防战术的东西我不做评论,因为不懂。
但我无法理解的是各种毫无逻辑的bug,黄晓明看来又是带资进组,镜头不仅要多,还要长,不仅长,还要凸显个人英雄主义。
只要安排去干活了,必定要先搞个告别仪式,不着急去完成任务,得先唠嗑,先来个1分钟的回首加深情对视。
欧豪一看就是没给钱,真是导演要你死,你必须死。
远程控水那么重要的环节,就派两人去掏垃圾,一个中队的人,在人淹死了上岸了突然就全都出现了???
然后就是弱智般的哭丧,,,在火情初阶段,只有一架直升机来过,,黄晓明光着手转闸门,一定是神明附体,才会让他大力出奇迹,完全无视高温,靠一己之力成功把需要转八千转的闸门关闭了。
我们是凡人,所以连在烤羊肉串时脸贴近点都被烤的不行了。
人家硬是在被烈火包围、并且被炮轰数次的环境下待了好几个小时。
最终被来的恰到好处的火崩飞了,火:“关上了吗?
关上了就走你~”带资进组的死都死的一路火花带闪电的。
杨紫的脸又是怎么了?
全程杜江演技在线,可惜也被剧情搞坏掉了。
国人就是擅长道德绑架,这点导演编剧都运用的炉火纯青。
先是一顿预告渲染,渲染消防员的伟大,渲染剧情的惨烈,渲染多么的感人。
都渲染到这份上了,你不哭就不是中国人,你不哭就是没良心!
可惜我被全程各种拖沓、刻意的剧情搞的完全没感觉了,现实中的消防员比你们电影里的更果断更迅速更惨烈。
而导演却只顾着逼观众哭,结果适得其反。
(参考毁人三观的比悲伤更悲伤的牙医)没有那个能力,就不要毁题材,更不要误导大众,搞得大家都误以为消防员是如此的矫情和爱演,,,拿着别人的血泪让自己腰包赚满却连消防员一半的人格魅力都没展示出来,早点洗洗睡吧
1.每当有人责备消防员的时候,都在想我们总是浮于表面的去责备一个人,反而忽略了事故发生的根源,一场火灾的起源并不是因为消防员而是那家火锅店或是滨海的油罐工作;更可怕的是国人的注意力永远都仅仅是谴责消防员工作不到位,从来没有思考过物品堆挡的消防出口、不及时告知实情的负责人、在所有工作环境中尤其是有易燃易爆的工作环境缺乏日常监管,甚至在如此巨大的事故后,我们也不会关注之后的消防改善,不去追根溯源不去督促相关法律管理的践行,所以才会有一次又一次的牺牲。
2.看到一半的时候觉得电影有些可惜,可惜了题材可惜了演员,导演没有更细腻的表达故事,剪辑甚至有些生硬似乎有些片段是横冲直撞的感觉,背景音乐是宏大的但是并没有做到如虎添翼的感觉,所以十分的可惜。
更令我失望的是在电影中竟然还有配音…………听到配音的瞬间完全出戏……我准备去看韩国拍摄的同类型电影Exit,再做比较。
所有的这些内容不是不认可,而是希望更好。
3.看完了后半段电影,哭的一塌糊涂。
突然想起来大学时看到的一则新闻,上海某大厦高层火灾,两个90后消防员牺牲,当时有张照片是他们拉着手从火灾中下坠,最少五年过去了,如果他们还活着……有时我又在想人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欲望,消防员的牺牲是因为作业过程中为了省钱而不顾生产规则,缉毒警察的牺牲是因为有的人陷入毒品的快感有的人陷入买卖毒品的金钱欲望,特种兵的牺牲是国家之间利益的纷争,但是他们的牺牲如果只是保护了这些人的欲望,又何必呢?
是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有多少人重病还要挣扎着看病挣扎着活着,何必浪费自己的弥补别人的过错呢?
4.越长大越是不懂的人性这个东西,不知道它的存在是为我们枯燥的人生带来感动,还是为我们平凡的人生增加厌恶。
中队被困时郑志一看见便跑,有人相信他告诉他跑错了方向,有人不信任的说他肯定跑了,可是当他抱水泵从消防车后出现时,又成为了另一个故事;无论是火海中牺牲的郑志、马卫国还是海洋下的徐小斌,在成为消防员之前他们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只是因为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成为最美的逆行者。
5.看人生快慢。
霍思燕在嫁给杜江时,所有的网友都在问杜江是谁?
那时她的闺蜜嫁的最差的李小璐嫁给了知名度很高的演员贾乃亮,最好的甘薇嫁给了乐视老板贾跃亭,而杜江真的可以算作是横空出世,那是杜江和霍思燕能谈只能是爱情。
只是从大学毕业到现在的四年,李小璐出轨一落千丈,贾跃亭成为老赖,而杜江在电影节站稳了脚跟。
不要羡慕谁比你走的快,不要嘲讽谁比你走的慢,说不定有一天故事会被完全重写。
6.电影是可以被评分的,但是这个故事是无法估量的。
说一下这个电影吧。
其实选择这个题材安全系数挺高的,而且很容易获得好口碑和国民度,参考《我不是药神》。
但主创团队过度利用这个话题强行大肆煽情,而使整个故事衔接失当,电影不论是艺术性还是完成度都大打折扣。
其实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参考坐标可以是《红海行动》。
《红海》中几个中国军人行动干脆利索,紧密配合,这也应该是消防员在面对可能导致几百万人丧生的救火行动中的表现,而不是前面火焰滔天,我跟你还能说个话闲聊,油管要爆炸了,我拿着老婆孩子的照片落泪。
煽什么情,快救火啊大哥!
里面领导对救火的指挥也让人很无语,说好了各路人马支援呢,除了飞机撒了一次干粉,就没有然后了,全靠那几个人喷水(泡沫跟混凝土出现了一下),远程供水中断就全体等待了(远程供水那么重要就派了两个人在船上看着)。
以及,既然隔壁化学物品那么可怕,杜江那边快守不住了,不能增援一下吗,万一水没来呢,就眼睁睁看着苯泄漏?
要是现实中消防队员这么干,怕是大连早没了……虽然影片是想向观众展现消防队员舍生忘死负重前行的伟大精神,但是我看到更多的是个人(黄教主)英雄主义,对比同片杜江的演技,黄教主真的是败笔啊,他的笑……还是那么……最后,致敬消防员,感谢他们的守护和付出,以上内容仅针对电影内容。
本来就无聊随便看的电影的,没想到看了这个我向来不喜欢灾难片,看着过分难受,因为受不了阴阳相隔,见不得人死(这方面本身心理建设就很脆弱)。
事实上是看到一半的时候一起看的朋友发现是发生在大连的事改编的,一想到当年只是个孩子的我可能差点死了,就有些心悸,因此也真的非常感谢这些人。
现在在念的学校里有时有消防队来训练,统一的体恤短裤在操场跑步,整齐的带着汗水熠熠生辉的年轻的脸。
而我这个死宅大学生拎着浴包穿过操场的时候看到他们总感觉自己已经是快要慢慢腐烂的朽木,哪里应该值得这些生机勃勃的人保护。
我自认为是个惜命又冷漠的人,反正我觉得我可能是做不到扔下家人去拼命护着一群和我毫不相干的人的。
因此每次看到这种人总觉得十分敬佩,所以即便是电影好多都能料到的催泪戏码依然使我感动。
正巧昨天晚上补看的绝杀慕尼黑,这眼睛肿都肿了那就接着哭吧,对于这种能惹哭我的电影一向十分宽容。
希望以后有更多好题材的电影,也好拯救过分浮躁的生活。
(看完竟然想学习了呢)
看到很多网友对《烈火英雄》的负面评价,大多集中在煽情上。
不得不承认,整个影片的拍摄手法上的确有煽情成分,暴露了导演的并不高明之处。
然而,那些英雄的故事,我坚信是还原真实,不带刻意煽情和刻意拔高的。
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真实灾难的人,我也对导演在拍摄手法上的煽情,抱有深深的理解。
9年之前,我还是一名国家通讯社的记者。
4月14日,我亲历了一场大灾难的报道:青海玉树地震。
而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赶到灾区的记者之一。
作为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女孩子,我本身的性格是胆小而不能吃苦的。
然而到了真实的灾难场景中,你会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
我赶到灾区的时候的第一个24小时,我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几乎粒米未进,水也没喝几口,只是在累到实在不行的时候,在帐篷里眯了大概二十分钟。
凌晨两点多,我站在一片坍塌的宾馆废墟上采访救援。
站在两三层楼那么高的废墟上,余震一阵阵的袭来,晃得人站不住。
废墟又高又不稳,腿肚子又直打颤,说摔下去就摔下去了,然而生性胆小的我当时一点都没觉得害怕,只是在后来回想时,觉得脊背发凉。
要知道,我平常明明是一个连过山车都不敢坐的人。
在那十几天里,我们一开始连吃的都没有,后来才有得吃方便面和烤麸罐头;我们在帐篷里穿着衣服直接睡在沙土地里,直到后期才慢慢有了睡袋和行军床;玉树一天有四季,温差极大,正午如夏,午后下雨,夜晚如冬。
晚上睡觉时沙土地又阴又冷,整个人就像泡在凉水里;没有自来水,我们洗手都是奢侈,来例假却无法清洗的女记者苦不堪言。
我记得我每天顶着海拔4000多米上的烈日骄阳,徒步几公里去采访,还没有防晒霜,晒的皮肤又粗又黑,回家休假我妈看到我,愣是不敢认。
可是那时候什么感觉呢?
亲戚朋友打电话来说注意安全,你根本都不会跟他们说多苦多累,当时心里就是一个感觉:自豪!
就像电影中杜江跟黄晓明说的那句话一样: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现在又牛逼又帅?
就像电影中和黄晓明一起管阀门的那人一样,觉得“这牛都可以让我吹一辈子了”!
很多人觉得导演在煽情,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如果我没经历过抗震救灾,也许今天看了电影的我也会觉得煽情到尴尬,然而经历过才会体会到那种危情时期平凡人迸发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再真实不过了。
就像孩子经历了家庭变故瞬间会变得懂事一样,灾难会让人迸发出做英雄的力量。
在玉树,当看到一具具尸体,看到人们恸哭,看到刨废墟刨到手掌血肉模糊的救援者,看到四面八方的人都赶过来救援时,那种情绪真的会感染,感觉自己头上的英雄光圈,都能绕地球八圈。
当时的我,别说只是采访了,假如让我去抗震救灾,哪怕奉献生命,我都义不容辞。
更何况是那些一天到晚接受的都是“荣誉与尊严”,“为服务人民能够奉献生命”教育的消防员。
电影中,黄晓明觉察到了油罐要爆炸,大喊让队员们撤退,可是队员们却并不领情,觉得太丢脸,宁愿做英雄不愿做狗熊。
很多人觉得这一段的处理太假了,一味拔高消防官兵的人物形象,为了煽情而煽情。
然而,宁做英雄不做狗熊,我相信这是所有消防官兵,在那种极端环境下,真实的情感。
电影改编的原著,鲍尔吉·原野的纪实文学《也证明了这一点:整个大孤山消防中队成立不到一年,除了队长刘磊和指导员是现役军人,其余20人全部都是合同制消防员。
但让人们意外的是,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个逃兵。
从进火场开始,刘磊一直都冲在最前面。
他心里只有两个念头:老子今天就要死在这儿了,35年没白活;逼不住火,人跟106号罐一起完蛋。
其实何止是刘磊,所有的消防员,不管多大的官,似乎都有一个念头:死在火场,比病死要来得光荣伟大。
经历过,才会更觉得这种情感的真实。
在玉树灾区的时候,我采访过一批从东南沿海过来救援的消防官兵。
他们在一次救援任务后,全体累的瘫倒在地上,顶着高原的烈日骄阳,就那么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看着让人心疼。
他们说,救人倒不累,主要是这种气候很难适应。
后来我听说他们因为全体不适应而连夜撤退了,当我们记者在一起讨论这件事时,第一反应是他们挺不容易的,第二反应就变成了:替他们感到丢人。
在那种鸡血的环境中,你虽然会想到他们从东南沿海来到西北高原需要克服怎样的气候条件和高原缺氧环境,虽然会想到消防官兵们也有家有口,虽然会想到他们应该首先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你仍然会想到:当逃兵真的丢人,连娘们都不如。
并不是关键时刻撒腿就跑才是真实,才是人性。
不想当逃兵而想做英雄,也是一种人性。
我们之所以觉得不真实,只是因为这种人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该怎么说呢?
真正的伟大,总是看起来很假。
那场大火里真实的伟大是怎样的呢?
关闭油罐阀门的转数不是8千转,而是8万转。
当时的消防员为了加快速度,真的脱掉了身上的呼吸机和手套,徒手在滚烫的阀门上转动。
手磨出了皮,起了泡,立刻被烫平。
负责坚守化学罐区的一队消防员,也真的给家人拍了视频,那是准备付出生命前,留给家人最后的纪念。
一个消防员在车顶把水带,已经被熏得昏了过去。
战友把他送进医院进行高压氧舱治疗。
直到苏醒,整整8个小时,他的双手一直保持着把水带的姿势,掰都掰不开。
一位消防员恰巧接到家中急电,父亲的白血病极度恶化,生命垂危。
他原本打算这天晚上乘车回家,也许能见父亲最后一面,但最后一刻,他放弃了探望父亲,毅然决然前往火场。
这些故事如果放在电影里,我们一定会觉得太煽情,太不符合人性和逻辑,然而,这些故事却是真实的。
我们习惯了冷静和理智,警惕一切煽情,而面对现实中的真性情,反而冷静得没有一丝人味。
就像面对杨紫最后没有坚守岗位,流着泪去看一眼牺牲的未婚夫的剧情,这是多么正常的,人性的举动!
然而,我却看到有网友在骂逻辑不通,简直侮辱智商——作为一个消防指战员,竟然如此没有敬业精神!
剧情应该是强忍悲痛继续奋斗在第一线,救援结束立刻奔向未婚夫见最后一面,感情爆发,这样的发展更为合理也能升华主题,还点了消防战士的敬业奉献和纪律严明。
你看,如果一个人危难关头强忍悲痛继续奋斗在第一线,我们会觉得是媒体的造势宣传,太不讲究人性,太过虚假;而如果一个人心里惦记着自己和家人而不那么敬业,我们又会觉得逻辑不通,不够升华主题。
真的,太难了。
我理解那些网友关于煽情、关于虚假的评论;也理解导演在拍摄中的“煽情”和“刻意感动”(其实并没有)。
只是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可能大部分人,都已经不再相信英雄主义了。
以下是转载!
@十三妹熬夜到临晨两点弄的,原因是实在见不得这么好这么真实的电影被故意黑!
如果你觉得《烈火英雄》太煽情太夸张,那你肯定不会相信原型事件里那些活生生的真人真事。
而我,有必要告诉你,《烈火英雄》其实刻意缩小了那场灾难的规模,刻意在情绪上保持了克制。
接下来,我将一一为你展示电影和真人真事的比较。
你会发现,比起真正的消防员,比起真正事件的惨烈,电影真的已经是非常克制了。
必须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中的原型——那些消防员以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因此,在涉及到人名、地名、具体日期……等信息时,我进行了马赛克处理,敬请谅解。
而在行文过程中,我会引用到一些资料。
主要有以下几种:1.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在此感谢我家猫的出镜……)2.原载于《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的报道《十五小时生死战》3.原载于《北京日报》2010年8月11日的报道《“X.XX”油管爆炸事件纪实》4.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31期的报道《“X.XX”爆炸:未升级的灾难》5.CCTV7 《军事纪实》第1056期6.原载于《中国消防》2010年第14期的《扑救“X.XX”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纪实》接下来,我将说一下《烈火英雄》里的几处克制。
克制之一:20颗原子弹毫不夸张早在这部电影放预告片的时候,就有人对杨紫这句台词质疑:有那么夸张吗?
然而,事实是:这句台词不但没有夸张,反而过于克制。
几乎是在所有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里面,都会有这样一句话:“后果不堪设想!
”不如就让我们来设想一下。
原型事件里面,如果没有这群消防员,后果有多不堪设想。
电影里最主要的场景,是几个巨大的油罐,有多大呢?
它高22米,直径80米,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
所以,在真实的火灾里,光足球场那么大的油罐就有整整59个,再加上甲苯、二甲苯、氰化物……等高危品的化学罐,其后果将是:
所以,没有当年那批消防员,整个城市,甚至周边几个国家的区域,都将近乎面临灭顶之灾。
当然,可能还是有人觉得不直观,那我就说一个数字: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当年火灾中所有油罐及化学罐的爆炸当量在200万吨TNT以上,而广岛原子弹“小男孩”的爆炸当量大约是1.5万吨TNT,长崎原子弹“小胖子”的爆炸当量是2万吨TNT,美国储量最大的W76核弹,其爆炸当量是10万吨TNT,所以折算一下,真人真事里的破坏力,按“小男孩”算,是133颗原子弹,按“小胖子”算,是100颗原子弹,按W78算,是20颗原子弹……网友之所以觉得“20颗原子弹”夸张,原因第一是“原子弹”这三个字过于恐怖,第二是这场灾难被消防员们化解了,人类对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往往缺乏最直观的理解。
只有事件的当事人,才会对它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比如,书里这样说:
一句“百里不复有人烟”,说明一切。
而这仅仅是开始……
而这恰恰是消防员们的宿命:他们为了我们出生入死,但人们往往会淡化他们的贡献,甚至会遗忘他们……我认为,这对消防员是不公平的。
克制之二:不是用手机录遗言,而是用摄像机录遗言电影里面,杜江扮演的消防队长,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拿出手机,让手下的弟兄们每人给家里留一段话。
这一段,其实是有所改编的。
在当时的火场上,有新闻记者,也有消防部门的摄影团队。
他们的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了部分现场状况,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最深的水是泪水》中的一些桥段,佐证了这一点:
每人录一句话这件事,发生在其中一队消防员身上:
在书里,这群消防员一句话都没说,但事实上他们其实是录了的。
后来,当他们当中的几名消防员上节目的时候,有人说出了下面的话:
这段话再次佐证了,电影里每人录一段话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是像电影里表现得那样是用手机录。
其实可以理解,如此紧凑的故事,真的没法再去在主角身边放个摄影记者了……克制之三:关阀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烈火英雄》里有这样一个桥段,黄晓明带着一个手下,穿着隔热服进到火场里去手动关阀门。
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只有两个人进去?
”必须要说的是,这里的确与事实不符。
在真实事件里,进到火场里面手动关阀门的,是三个人。
《北京晚报》的报道中这样说:
《最深的水是泪水》中这样说:
而上一段里提到的现场的摄像机,也记录下了三名消防员走向火场的姿态。
至于为什么只派三个人进去,从编剧的角度来讲,“东山中队”着墨最多也最有戏剧冲突的就是谷嘉诚扮演的周浩,让他跟着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进去,周浩从不理解江立伟,到尊敬江立伟,有明显的人物成长,按真人真事加一个人物进去,戏剧冲突很难展开。
说回到当年的真人真事,首先,隔热服不像战斗服,可以人手一件,其次,也许下面这段话多少能够回答这样的提问:
每个人都知道,进去基本就是死,“能少死一个是一个”,大概就是他们那时的心情吧……其实,提出类似质疑的人,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都非常多。
在这里,我要引用一下《人民日报》的文章:
我想这位副总队长跟我有同样的无奈:你永远不知道“有人”会问出什么样的问题……克制之四:每个阀门不是8千转,而是8万转上一节中我们说到,黄晓明扮演的角色,进到火场里关阀门。
港口负责人给到他们的答案是:“每个阀门8000转!
”所以,你会看到,黄晓明一直在拼命地转阀门。
事实上,电影为了降低难度,少了一个零。
让我们来看看《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
而这仅仅是一个阀门而已。
同样的8万转,他们持续了四次。
所以,他们不是转了8万转,而是32万转。
在《中国消防》的报道里,他们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克制之五:消防员不是死于渔网缠绕,而是死于海浪和油污电影中有一名消防员,他的工作是负责远程供水,在清理水泵上缠绕着的垃圾的时候,脚被渔网勾住而不幸溺水。
这个桥段也是克制的。
让我们来看看《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怎样描述当年远程供水的消防员的工作。
可见网友的质疑“为什么不带刀下水”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位消防员的确曾经带刀下水,但并不是每次都会拿刀,因为他下水的目的是“清”污,而不是“砍”污。
而且,看守水泵的工作相对危险系数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两三名消防员呆在水泵边的原因。
而导致他溺水的原因,《北京晚报》的报道中,一位路过的摄影师本想拍摄消防员在水中战斗的情况,却无意中拍到了他溺水的过程
而他的战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住地自责:“油太滑了,我握到了他的手,很滑抓不住,我又搂到他的头,还是往下滑。
”
所以说,在这位消防员处境的处理上,电影采取了艺术化的加工,而不是严格按照现实中来。
而这一幕,也出现在了电影的片尾。
如果你也打算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希望看到这一幕,能在心里向这位英雄致敬。
而在这里,也要纠正某些网友的看法,他提出片中的消防员,在专业术语上不够严谨,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行话调研不细致,没有人会把那个叫水管,我们一般会说:两盘65,一盘80。
”
看得出这位网友对消防员有了解,比如他提到的65,指的是消防水带,消防员通常也会称之为两分半水带,是用来接水枪的。
而电影中远程供水用的水带是下图这种:
这种叫做“中粗直管”,不是一般的卷曲的消防水带。
而网友之所以会搞错,原因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这东西并不常见,即使是对消防事业颇有了解的人,也会搞不清状况。
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透露出:我们对消防员的了解,真的是少之又少。
克制之六:消防员的“人设”,没那么简单,而是各有千秋一般来讲,电影拍人物,都要做一个“人设”,背景越苦大仇深越能够引来观众的共情。
但看看《烈火英雄》里的几个主要人物: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一个平凡的父亲,最大的心愿是天天接儿子放学。
杜江扮演的马卫国,一个不被父亲看好的儿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向父亲证明自己。
欧豪扮演的徐小斌,一个刚刚拍结婚照的新晋丈夫,最大的心愿是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平凡到近乎琐碎,比起他们来,经历过这场大火的消防员们,“人设”似乎更丰满一点。
比如,刚下手术台就奔赴火场的病人:
比如,没法亲眼见证女儿来到人世的父亲:
比如,在重病的父亲和使命之间难两全的儿子:
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打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设,但《烈火英雄》偏偏选择了最平凡的那种。
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英雄本来就是最平凡的人,身为平凡英雄,消防员不需要这些煽情的东西。
克制之七:消防员回家之后,不是含泪敬礼,而是痛哭和磕头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桥段,执行完任务的消防员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等了自己整整一夜。
二人用男人的方式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
一个小小的举动,看上去比较平淡。
这也是克制的。
在《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我们看到,浴火重生的消防员们,表现得比电影里面激烈得多。
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磕头:
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到家之后很难一下子回到正常人的生活:
而更多的消防员选择了沉默:这些反应,在电影开始,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导致战友牺牲的黄晓明遇到过,领导告诉他,这是PTSD,学名“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种病,在很多高危职业人群中患病率比较高。
按道理说,这些桥段最应该拍进电影,这种非常强烈地煽情的镜头,随便拍一条出来就能够赚够眼泪,但《烈火英雄》并没有这么做。
与之相反的是,《烈火英雄》选择了让消防员回归家庭,回归平凡。
这也正是电影想传达的:用电影抵抗遗忘,告诉世人消防员是谁,做了什么;用电影告慰英雄,告诉消防员们,世人终将理解你们,体会你们平凡中的伟大!
八月三日更新:不相信这篇影评内容的人可以看一下央视微博昨天晚上发布的一则视频。
链接抛给你们https://m.weibo.cn/2656274875/4400917950033130原答案《烈火英雄》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我刚好看过相关的书和报道,因此,当知道《烈火英雄》有提前放映的时候,我立刻参加了一个观影团,第一时间去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我看到了网上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讨论。
有人很喜欢这部电影,说因为这部电影而理解了消防员这群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的英雄。
但也有人质疑这部电影太煽情太夸张,然后就很多问题提出了疑问。
在这里,作为一个比较了解整个事件的人,我想说:如果你觉得《烈火英雄》太煽情太夸张,那你肯定不会相信原型事件里那些活生生的真人真事。
而我,有必要告诉你,《烈火英雄》其实刻意缩小了那场灾难的规模,刻意在情绪上保持了克制。
接下来,我将一一为你展示电影和真人真事的比较。
你会发现,比起真正的消防员,比起真正事件的惨烈,电影真的已经是非常克制了。
必须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中的原型——那些消防员以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因此,在涉及到人名、地名、具体日期……等信息时,我进行了马赛克处理,敬请谅解。
而在行文过程中,我会引用到一些资料。
主要有以下几种:1.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在此感谢我家猫的出镜……)
2.原载于《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的报道《十五小时生死战》3.原载于《北京日报》2010年8月11日的报道《“X.XX”油管爆炸事件纪实》4.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31期的报道《“X.XX”爆炸:未升级的灾难》5.CCTV7 《军事纪实》第1056期6.原载于《中国消防》2010年第14期的《扑救“X.XX”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纪实》接下来,我将说一下《烈火英雄》里的几处克制。
克制之一:20颗原子弹毫不夸张早在这部电影放预告片的时候,就有人对杨紫这句台词质疑:有那么夸张吗?
然而,事实是:这句台词不但没有夸张,反而过于克制。
几乎是在所有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里面,都会有这样一句话:“后果不堪设想!
”不如就让我们来设想一下。
原型事件里面,如果没有这群消防员,后果有多不堪设想。
电影里最主要的场景,是几个巨大的油罐,有多大呢?
它高22米,直径80米,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
所以,在真实的火灾里,光足球场那么大的油罐就有整整59个,再加上甲苯、二甲苯、氰化物……等高危品的化学罐,其后果将是:
一句“百里不复有人烟”,说明一切。
而这仅仅是开始……
所以,没有当年那批消防员,整个城市,甚至周边几个国家的区域,都将近乎面临灭顶之灾。
当然,可能还是有人觉得不直观,那我就说一个数字: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当年火灾中所有油罐及化学罐的爆炸当量在200万吨TNT以上,而广岛原子弹“小男孩”的爆炸当量大约是1.5万吨TNT,长崎原子弹“小胖子”的爆炸当量是2万吨TNT,美国储量最大的W76核弹,其爆炸当量是10万吨TNT,所以折算一下,真人真事里的破坏力,按“小男孩”算,是133颗原子弹,按“小胖子”算,是100颗原子弹,按W78算,是20颗原子弹……网友之所以觉得“20颗原子弹”夸张,原因第一是“原子弹”这三个字过于恐怖,第二是这场灾难被消防员们化解了,人类对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往往缺乏最直观的理解。
只有事件的当事人,才会对它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比如,书里这样说:
而这恰恰是消防员们的宿命:他们为了我们出生入死,但人们往往会淡化他们的贡献,甚至会遗忘他们……我认为,这对消防员是不公平的。
克制之二:不是用手机录遗言,而是用摄像机录遗言电影里面,杜江扮演的消防队长,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拿出手机,让手下的弟兄们每人给家里留一段话。
这一段,其实是有所改编的。
在当时的火场上,有新闻记者,也有消防部门的摄影团队。
他们的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了部分现场状况,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最深的水是泪水》中的一些桥段,佐证了这一点:
每人录一句话这件事,发生在其中一队消防员身上:
在书里,这群消防员一句话都没说,但事实上他们其实是录了的。
后来,当他们当中的几名消防员上节目的时候,有人说出了下面的话:
这段话再次佐证了,电影里每人录一段话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是像电影里表现得那样是用手机录。
其实可以理解,如此紧凑的故事,真的没法再去在主角身边放个摄影记者了……克制之三:关阀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烈火英雄》里有这样一个桥段,黄晓明带着一个手下,穿着隔热服进到火场里去手动关阀门。
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只有两个人进去?
”必须要说的是,这里的确与事实不符。
在真实事件里,进到火场里面手动关阀门的,是三个人。
《北京晚报》的报道中这样说:
《最深的水是泪水》中这样说:
而上一段里提到的现场的摄像机,也记录下了三名消防员走向火场的姿态。
至于为什么只派三个人进去,从编剧的角度来讲,“东山中队”着墨最多也最有戏剧冲突的就是谷嘉诚扮演的周浩,让他跟着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进去,周浩从不理解江立伟,到尊敬江立伟,有明显的人物成长,按真人真事加一个人物进去,戏剧冲突很难展开。
说回到当年的真人真事,首先,隔热服不像战斗服,可以人手一件,其次,也许下面这段话多少能够回答这样的提问:
每个人都知道,进去基本就是死,“能少死一个是一个”,大概就是他们那时的心情吧……其实,提出类似质疑的人,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都非常多。
在这里,我要引用一下《人民日报》的文章:
我想这位副总队长跟我有同样的无奈:你永远不知道“有人”会问出什么样的问题……克制之四:每个阀门不是8千转,而是8万转上一节中我们说到,黄晓明扮演的角色,进到火场里关阀门。
港口负责人给到他们的答案是:“每个阀门8000转!
”所以,你会看到,黄晓明一直在拼命地转阀门。
事实上,电影为了降低难度,少了一个零。
让我们来看看《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
而这仅仅是一个阀门而已。
同样的8万转,他们持续了四次。
所以,他们不是转了8万转,而是32万转。
在《中国消防》的报道里,他们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克制之五:消防员不是死于渔网缠绕,而是死于海浪和油污电影中有一名消防员,他的工作是负责远程供水,在清理水泵上缠绕着的垃圾的时候,脚被渔网勾住而不幸溺水。
这个桥段也是克制的。
让我们来看看《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怎样描述当年远程供水的消防员的工作。
可见网友的质疑“为什么不带刀下水”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位消防员的确曾经带刀下水,但并不是每次都会拿刀,因为他下水的目的是“清”污,而不是“砍”污。
而且,看守水泵的工作相对危险系数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两三名消防员呆在水泵边的原因。
而导致他溺水的原因,《北京晚报》的报道中,一位路过的摄影师本想拍摄消防员在水中战斗的情况,却无意中拍到了他溺水的过程
而他的战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住地自责:“油太滑了,我握到了他的手,很滑抓不住,我又搂到他的头,还是往下滑。
”
所以说,在这位消防员处境的处理上,电影采取了艺术化的加工,而不是严格按照现实中来。
而这一幕,也出现在了电影的片尾。
如果你也打算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希望看到这一幕,能在心里向这位英雄致敬。
而在这里,也要纠正某些网友的看法,他提出片中的消防员,在专业术语上不够严谨,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行话调研不细致,没有人会把那个叫水管,我们一般会说:两盘65,一盘80。
”
看得出这位网友对消防员有了解,比如他提到的65,指的是消防水带,消防员通常也会称之为两分半水带,是用来接水枪的。
而电影中远程供水用的水带是下图这种:
这种叫做“中粗直管”,不是一般的卷曲的消防水带。
而网友之所以会搞错,原因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这东西并不常见,即使是对消防事业颇有了解的人,也会搞不清状况。
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透露出:我们对消防员的了解,真的是少之又少。
克制之六:消防员的“人设”,没那么简单,而是各有千秋一般来讲,电影拍人物,都要做一个“人设”,背景越苦大仇深越能够引来观众的共情。
但看看《烈火英雄》里的几个主要人物: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一个平凡的父亲,最大的心愿是天天接儿子放学。
杜江扮演的马卫国,一个不被父亲看好的儿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向父亲证明自己。
欧豪扮演的徐小斌,一个刚刚拍结婚照的新晋丈夫,最大的心愿是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平凡到近乎琐碎,比起他们来,经历过这场大火的消防员们,“人设”似乎更丰满一点。
比如,刚下手术台就奔赴火场的病人:
比如,没法亲眼见证女儿来到人世的父亲:
比如,在重病的父亲和使命之间难两全的儿子:
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打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设,但《烈火英雄》偏偏选择了最平凡的那种。
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英雄本来就是最平凡的人,身为平凡英雄,消防员不需要这些煽情的东西。
克制之七:消防员回家之后,不是含泪敬礼,而是痛哭和磕头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桥段,执行完任务的消防员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等了自己整整一夜。
二人用男人的方式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
一个小小的举动,看上去比较平淡。
这也是克制的。
在《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我们看到,浴火重生的消防员们,表现得比电影里面激烈得多。
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磕头:
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到家之后很难一下子回到正常人的生活:
而更多的消防员选择了沉默:
这些反应,在电影开始,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导致战友牺牲的黄晓明遇到过,领导告诉他,这是PTSD,学名“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种病,在很多高危职业人群中患病率比较高。
按道理说,这些桥段最应该拍进电影,这种非常强烈地煽情的镜头,随便拍一条出来就能够赚够眼泪,但《烈火英雄》并没有这么做。
与之相反的是,《烈火英雄》选择了让消防员回归家庭,回归平凡。
这也正是电影想传达的:用电影抵抗遗忘,告诉世人消防员是谁,做了什么;用电影告慰英雄,告诉消防员们,世人终将理解你们,体会你们平凡中的伟大!
2023年10月4日20:54:57(一)这个小孩为什么不借用电话联系他的母亲呢?
算是一个小漏洞吧!
(二)消防员是一个极具危险性的职业,在和平年代的所有军兵种里面伤亡最多的可能就是消防部队了!
(三)这部电影确实挺感人的, 向那些保卫居民消防安全的消防战士致敬!
消防战士是城市的守护神,他们在火灾和紧急情况中冲向危险,为了拯救生命和保护财产,无惧危险,付出艰苦努力。
他们的责任不仅仅是灭火,还包括营救被困人员、提供急救和教育居民关于火灾安全的重要知识。
这些勇敢的战士们每天都冒着巨大的风险,站在火线,为了我们的安全而努力工作。
他们经常需要面对极端条件,忍受高温、烟雾和不可预测的局势,但他们从未停止拯救生命的使命。
在这里,我们要表达深深的谢意,因为消防战士的付出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我们社区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无私奉献。
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拯救人们的生命,还是为了确保我们的家园安全。
今天,让我们向那些英勇的消防战士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英勇行为,每天都要牢记他们的奉献精神,不仅在消防意外发生时,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保持火灾安全的意识。
最后,让我们共同承诺,不仅在纪念日里向他们致敬,而是在平日里关心火灾安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了我们的家园的安全,为了那些英勇的消防战士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火灾安全的守护者。
曾听说演员和主创们曾很认真的体验消防生活,于是买了票去支持……尼玛!
你们特么的队列都没训练过吧?
我国军人敬礼的标准姿势你们都没学会吧?!
更别说整个消防相关知识的匮乏!
火场!
摘个面罩是会一口浓烟吸进去死人的!!!
消防员救人时配备了两个管子,两个面罩的!
灭火结束是会彻底排查完火场内部的!
漏洞百出到我实在懒得打字了!
好歹你们给点紧张感吧?!
我擦!
都能慢慢悠悠的抒情喊口号?!
水枪两只一组是要有一只负责掩护的!
掩护的那只水枪要打在距离火最近的消防员身上降温的!
好吧,就算你们都是大腕大导演,没时间研究灭火这点事儿。
你们能不能把你们擅长的故事讲讲好?
结构哪?
人设的连续性哪?
人物关系的情感哪?
给句台词就完了?
请尊重一下电影这两个字!
如果你们尊重生命,尊重这些拿生命换来我们安全的消防员的生命,也尊重他们拿生命换来的故事。
请认真点!
剧本:我觉得剧情还是不错的,有主有次,以油罐爆炸为核心的主剧情带动其他支线发展,向观众展示了在灾难面前的众生态,由此看出编剧功力确实很不错,该片编剧导演均为陈国辉,在拍摄此片时是一位新生导演,其其他编剧作品均在豆瓣评分中表现中规中矩,无亮点无槽点而主编剧于敢勇,是这类英雄片的“常客”,其代表作中国机长等均有较高评价,这部影片也展示出其对英雄片所展示出的专业性导演:个人认为导演功力确实稍显稚嫩,这也是陈国辉导演的第一部英雄片,拍摄的调度中稍显混乱,但也很好的展示了火灾现场的杂乱。
在景别的选择上,喜欢通过大远景来表现火灾的程度,其实个人认为大可不必如此频繁的使用爆炸场面,会使得观众审美疲劳,在画面选择上,整部片后半段均为火场情景,红色为主的暖色调占据太多太多的时间空间,使得观众会感到些许不适。
然而,此片的时间甚至讲究,在前10分钟讲述主角小故事,从总时长大概二分之一处开始主线剧情,在后二分之一的主线剧情中又有很多小支线剧情穿插,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大约30分钟穿插一次。
缓解火场场景带来的不适感。
制片:这部片的制片选角可谓是亮点之一,大多数演员都有参演类似影片的经验,以黄晓明,候勇等实力派老演员领队,杨紫,谭卓等新生代的加持,使得全片无明显出戏,场景选择也有所考究演员:黄晓明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油),但是有些场景太过于做作,油腻但是并不影响角色塑造,反而使得这一角色更加鲜活、明亮。
总的来说主演发挥非常不错,但在群演选择上稍显不专业,在主演的衬托下更是如此。
总的来说:虽然有部分小缺陷,但是因为编剧、制片、演员等努力,还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确实感人
节奏太碎了,煽情毁掉了叙事和救火的紧迫感
提前映。两面看吧,从商业片角度看 剪辑凌厉 爆破场面精彩震撼,教主和杜江这种干净短发浓眉大眼来演正旋律剧是真的很搭 两人在里面演技也过关,所以让救火这个本身就精彩的事更加燃且动容。但另一个角度来说 城市大恐慌这太夸张了点 另外真正的火场争分夺秒地作业根本没时间像电影里那样拖拖拉拉情情爱爱。刻意煽情的桥段也有点多 郑志没必要死 这是为了丰满杜江那条线的兄弟情所致。其实本身这样严重的油桶火灾用电影里的兵力救不了 于是黄晓明关阀门这条线就显得有点尴尬 跟去送死没什么区别 关4个阀门为什么只派两个人去 还有在转盘上垂直卡个扳手转起来又快又省力还不烫手为什么就没想到呢。然而现实世界中面对灾害从不退缩的他们还是让人狠狠感动了一把 我也真心觉得我国消防员又牛逼又帅不接受反驳 衷心地向所有可爱又英勇的消防战士致敬。
这部电影值得更多人去看去了解!向消防员致敬!
剧本像屎一样,冲突幼稚,台词可笑,还不忘拍官员马屁
全片被配乐充斥……真是尴尬啊,听不了这么强行煽情的配乐,适当一点的话会好很多。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一眼就可以看出,想让人们感觉专业,但是处处透露着不专业。兄弟情、亲情的表达点到为止还算合适,很多场面还是很壮观的,油桶爆炸,战士救火,全城逃离,拥挤的地铁,人山人海的立场,慌乱的医院……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冷漠……主题挺好的,但觉得电影表达方面不到位,共情还是处理得不够好。
难看可以接受,抄袭「火烈鸟」可不好。
有点过度煽情了,整体节奏也是虎头蛇尾,浪费了题材
太多片子在表达情感上太简单粗暴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全城大逃亡的时候真的有灾难片的感觉,不过导演水平真心不行,很好的题材,一味的煽情反而失了真,让人嫌腻。
演员里最大的败笔是谷嘉诚,就是那个质问黄晓明的人,他那么一开口一瞪眼,瞬间出戏,在他的衬托之下,教主演技简直出神入化!
黄晓明演技烂,太油腻了
第一个镜头就看出了好大喜功,我差点就要唱“我和我的…一刻也不能分割”。
戳泪点!!致敬!
《烈火英雄》这部电影是基于2010年7月16日发生在辽宁省大连市新港的油罐区火灾真实事件改编的。这场火灾由一条输油管道的爆炸引起,导致大量原油泄漏并引发火灾。火灾情况极其危急,消防员们奋力扑救,最终在15个小时的艰苦战斗后成功扑灭了大火。这场火灾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大连附近海域受到严重污染,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电影《烈火英雄》讲述了在这些严峻挑战下,消防队员们团结一致,英勇奋斗的故事。
烈火英雄这个太好哭了,黄晓明这次也演得挺好,他跪地上摸照片的时候好感动
拍消防员题材的影片挺少见的,透过影片,观众在真切看到平时大家很少关注的人民英雄同时,也是对全体观众火灾防范的一次警示,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主旋律电影。有趣的是,导演并没有按照寻常主旋律电影的拍法,创造性地以灾难片方式来拍,在大特效的加持下几场火灾戏观感相当震撼。
郑志那段太无语了 他跑去拿水枪 就有人说他跑了 怂包 他一倒下 大家就放弃了 有空拉着队长不如去叫人 不如去开消防车撞条路出来 哪怕一切都是徒劳 好歹试试呗?黄晓明那也是扯淡 就欧豪能死的合理点...
生硬,尴尬,场面可以
期待值太高了,片子本身就是还行
影片开场特地交代了根据报告文学改编。我想说很大的问题就出在这改编上。我们的文艺创作总是和真实性无法相融,于是真实的地方非常真实,假的地方又特别特别假,观影过程就十分割裂而痛苦。关于电影专业方面的不严谨,有曾做过消防员的人写长评了。我就觉得两个细节还不错:一是黄晓明、杜江点烟那里。二是杨紫哭被侯勇吼一惊那里。#希望我们出一个真正专业、又好看的展现消防员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