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叫泰迪的法国小伙不知何故似乎看破红尘,打算来到西伯利亚定居。
他和带领他的向导说,之前春天来过,想在冬天看看贝加尔湖。
他选择的隐居之处贝加尔湖北岸是个什么环境呢,可以说风云多变,春天湖光映着高深密林,美不胜意。
但是,来到寒冷冰冻的冬日,暴雪,飓风,让这片广袤的土地荒无人烟。
泰迪买下湖边一个小木屋,在寒冬独居生活。
开始的时候特别兴奋,裸奔,大叫释放自己。
在冰湖中凿开一个大洞裸泳,突然一只棕熊闯入视线,吓得泰迪在冰水中一动不敢动,牙齿冻得直打颤。
迎接他的挑战接二连三,时常刮得毫无能见度的寒风,和缺乏补给。
冬天寸草不生,泰迪开始到森林打猎,原来他根本不会用枪。
导致在追捕野鹿时被人为放置的障碍物绊倒,他才意识到茫茫荒野还有其他同类的存在。
兴奋的泰迪赶路六七个小时到最近的补给村,以买食材为由打听下陷阱之人的情况。
他一推门进来就问村民,最近有什么国际新闻赶紧说说。
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得知陷阱可能是之前有一位俄国逃犯留下的,他十几年前逃避谋杀罪名躲进森林,现在没有下落可能不在了。
泰迪若有所思,目光不由的离不开这家主人的孩子和家属。
他回程时又赶上大暴风,困在冰面上寸步难行,泰迪晕倒了。
一醒来恰好是被那位躲避在森林的俄国逃犯救回木屋。
一开始,叫阿列克谢的逃犯对他甚是防备,他不能理解自己被迫躲了十几年的荒野,竟然有人主动留下住。
等熟悉以后,阿列克谢劝泰迪,这里不是人生活的地方,还是趁早回去吧。
这话和泰迪木屋前主人临走说的如出一辙,“这里最适合的事是自杀”,这句话当时向导并没有翻译给泰迪。
泰迪对阿列克谢说,他迷失于现实世界,惶惶不可终日,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存在,让他心生向往。
阿列克谢转过头去,不置可否。
转机在阿列克谢生病了,想放弃。
泰迪执意要去给他买药,带着阿列克谢写下的字条,泰迪辗转到遥远的市里的一个车站,他让人翻译阿列克谢留的话“你已经出发很久了,不要害怕,你是自由之地。
”泰迪哭了,他回到贝加尔湖,这时气温升高,冬天快要过去,冰面融化,浮冰快速移动,湖水汹涌,生机尽在泰迪眼前,他将阿列克谢的身体留在贝加尔湖中,打包行李准备离开。
他想逃避的人群,以阿列克谢为代表的同类,救了他两次,一次是在暴风中从湖面救回他的身体,另一次在车站挽回他的心灵。
而他向往的自然沦陷了他两次,一次在茫茫风雪之夜困住他的身体,另外就是迷惑住他向前的心境。
这次冬日之行是成是败没有定论,毕竟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人很难与过去决裂,避世和旅行只是旅行中的落脚点,而不是归属。
“小木屋不是收复失地的根据地,而是一个落脚点。
它是遁世的避风港,不是酝酿革命的平民街区。
它是一扇出口的门,而非出发点。
它是船上休息室。
船长在那里喝下沉船前的最后一口朗姆酒。
它是野兽包扎伤口时的坑洞,而非磨尖利爪时所在的巢穴”
我们都是普通人,却同样好奇哲学,我们总是在思考自己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
我们不断思索生活的意义,却忘了自己只是普通人,于是我们远离城市喧嚣,独自走进野外,去追寻自己内心的平静。
世界就是一个围城,Teddy想进来,Aleksei想出去,Aleksei告诉Teddy这里地方没有梦,现实是残酷的。
在Aleksei弥留之际,用善意的谎言骗他出去,在山上互喊名字那段很感人,一个怀着生的希望另一个带着死的念头。
那年看到《荒野生存》这部电影时就极大震撼,找了好久也没找到同类型的电影,今天终于又碰到了。
这种类型的电影和公路片太吃我了,有一天我也要给自己拍这种类型的mv
“我渴望简单,缓慢,而又奇特的生活”巨巨巨合我胃口,曾经我思考有什么能伴我一生,答案是只有我自己,不论我是否组建家庭,我都将不得不面对人生路只我一人独行的孤独,上野所言那种“畅快的孤独”。
看到泰迪在小屋里露出满足的神情时我流泪了,很难说这不是感同身受的幸福泪水。
遇到熊,在夜晚的小木屋里瑟瑟发抖,又让我感受到自然法则,理所当然的无情和冷酷,世界似乎本该如此,作为其中一员,选择了在这,便全盘接受。
暴风雪中发出绝望的嘶吼,与自然界中任何一只濒死的动物没有任何区别。
其实原本我不是很喜欢主要情节变成两位一起,然后再引入直升机杀熊这个点,让我有一种小时候看鲁滨逊漂流记看到后面鲁滨逊殖民的感觉。
但是再往后看到泰迪进入阿列克西家里的对话,让我深刻了解了阿列克西这个角色塑造的意义,他其实并非自主地想远离人世,而是被逼无奈(虽然是自己上头杀人),他的被动用来衬托泰迪的主动远离,一种打从心底对人世的决裂。
另外,阿列克西也作为一个现实意义上的对照组,一个关于泰迪未来的预言。
即:当面对生老病死时,泰迪是否对自己远离人世的理想感到后悔。
人生来自由的理想追求与人生老病死的现实状况的对比在阿列克西病时看来无比惨烈。
病痛能让眼神狠辣的阿列克西依依不舍连喊泰迪三次,让他像个垂垂老矣的人,又或是成了柔弱无比的孩童想要回到妈妈的怀抱。
对泰迪的拷问则是:当视为挚友的阿列克西急需救命抗生素,但居住地离医院太远,湖面又开始融化,在几经波折带着药往回赶的时候,泰迪是否痛恨这遥遥路途催人性命?
站在阿列克西门前,提灯走进屋内,泰迪是否怀着幽微的朋友已经去世的预感?
烛光里流下的眼泪又是由多少遗憾,悲伤又或是不甘组成?
人有情天却无情,生老病死不过人间常事,阿列克西之死与那头雄鹿之死并无区别,却给泰迪带来了极大悲怆。
或许西伯利亚森林对泰迪不薄,真的给了他一段真挚的感情和此生难忘的经历,这是在高度反自然的城市中难以遇到的。
将阿列克西沉湖,泰迪又回归了那种畅快的孤独,渺渺天地唯他一人,融化的浮冰上他独自漂流,只是比起之前刚来贝加尔湖时的畅快,此时电影基调变得怅然。
就像人的一生,独自来独自走,中间迎来送往许多人,终归从孤独到更深的孤独,眼神从天真到混浊,心态从欢快到忧郁,承受自己做出的任何决定带来的后果。
泰迪刮掉胡须,选择了离开。
窗外是永恒流动的贝加尔湖,永恒的孤独和永恒的死亡,在湖面上永恒上演。
刚刚我看完了这部电影,有几点感受想和你分享一下:1、第一感觉特别像书《瓦尔登湖》,以及电影《荒野求生》的生命探寻。
看后被辽阔的贝加尔湖面和寒冷深深震撼。
2、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自由?
是精神还是物质?
是人间的喧嚣,还是荒野的孤寂?
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只有不断尝试和体验才能感受到吧!
3、那个猎人对男主的嘱托:你走了一段路,坚强的走下去,不要害怕。
你是自由的!
这是十二年极地生存的临别赠言,也可能是我们抱团取暖的原因。
4、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我非常赞同一位同学分享的:探索,体验和享受。
体验未曾体验的美好,不断的大胆尝试和探索,探索内在和外在世界,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不为过去恋恋不舍,不畏将来将来忧心忡忡。
5、感恩遇见,感恩信任,也特别也感谢好友的分享,好电影就像浓缩的人生,一个半小时就是一辈子,电影延长了我们三倍的人生长度,感谢这部电影帮我延长一个不一样的寒冬
影像之旅: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有时候我觉得电影懂我。
六月的巴塞罗那,到处是从欧洲其它国家过来享受海滩和阳光的游客。
人如此之多,以至于我想不到海滩事实上究竟是什么样子,风吹在身上是否带有海水的咸味。
此时,我想,想去看冰。
某些时刻我在想,生命中一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是可以让人重新找回“啊,我原来还在呼吸” 这类想法。
这类想法在现代的城市中永远产生不了,它需要一次与自然的深度接触,一次现代版的瓦尔登湖体验,一种涌动着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或者只是简单的,我想去看冰,然后获得继续生活的能力。
看到了这部电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贝加尔湖长七百公里,宽八十公里,水深一千五百米,历经两千五百万年。
冬季,冰层厚度可达一百一十厘米。
但太阳可不管这些数据,它向白茫茫的大地散播着自己的爱意。
光束穿透云层,在雪地上投下流转的光斑:死尸的脸颊焕发了光彩。
马列维奇曾在这样的景象前写道:“任何穿越西伯利亚的人都无法再认为幸福是理所当然。
”我们在电影中讨论,逃离城市与做一名隐士,在当下有何种可能?
为了获得来之不易的幸福与自由,我们又将愿意付出多少。
——我离开是因为生活像勒紧的衬衫领,让我感到窒息。
我离开是因为尘世的喧嚣淹没了我,时间的紧迫让我感到茫然。
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
我来体验未知的东西,寒冷、寂静、空旷和孤独。
一切都孤独得刚刚好。
我立誓要在小木屋里独自生活几个月。
寒冷、寂静和孤独的状态将来会比黄金更加贵重。
总有一天,那些在豪华酒店的大理石大堂里愁眉不展的沙特石油商、印度新贵和俄罗斯商人将明白这一点。
到那时,就应该前往更高纬度的地区,直到苔原地带。
逍遥栖居在荒野林间比在城市中日渐萎靡强得多。
幸福将位于北纬六十度以北。
一些被太阳冲昏头脑的狂乱先知离开家人,来到沙漠。
他们在荒僻的隐居岩穴中艰难度日,但上帝永远不会来访,因为与任何正常人一样,上帝也更青睐壮丽的拜占庭穹顶。
这些隐士希望躲避世纪的诱惑。
有些人混淆了对他们所在世纪的猜疑和对同类的蔑视,犯了骄傲的罪孽。
在品尝了孤独生活的珍贵果实之后,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返回俗世。
不返回俗世,则需要被社会谴责的勇气,说出 “我不参与了,你们继续。
”从柏林的森林回来,人会产生一种旅行创后症的眩晕感。
好像旅行才是我的生活,当下却不是。
然后,人会一遍遍回溯,希望再次获得那种体验感,在森林中模糊了时间。
人总是在森林中再次呼吸起来。
The End电影后记:《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有同名小说。
法国导演:萨菲·奈布 Safy Nebbou曾欣赏过他的影片《你觉得我是谁》。
电影作曲家:Ibrahim Maalouf,欣赏他作曲的电影《伊夫圣罗兰传》。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又名《贝加尔湖隐居札记》,故事的开头,Teddy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来到贝加尔湖畔。
而小木屋的主人迫切地想要离开,觉得这个地方只适合自我了断。
在无垠的冰天雪地中,他终于感受到了绝对自由与孤独! 像孩子一样滑冰,在空无一人的冰面上吹着小号,在火炉旁喝酒,在昏暗的烛光下写日记,在冰湖上凿洞窟洗澡,遇见受伤的熊,被捕兽器困住.....直到那一天,Teddy在暴风雪里发出绝望的嘶吼,晕了过去。
谎称盗猎者的俄罗斯人X,把命悬一线的他扛回了家,并且教他使用猎枪射击。
在满是白桦和冷杉的森林里,他们再次相遇,逐渐打开心扉。
X一击即中,不远处的鹿踉跄了几步,便倒了下去。
他熟练地割下鹿皮,完整的取出鹿肉。
两人回到小木屋。
一杯酒下肚,距离稍近了一些。
我老家在乌兰乌德,在贝加尔湖的另一头。
你呢?
你怎么会想来这里?
想让时间暂停,寻求一点心灵上的...平静。
镜头再次回到Teddy,此刻的他似乎没有之前那么享受孤独了。
一个人下棋,几杯酒下肚,有些无聊,也有一些心不在焉。
次日,森林上空盘旋了一辆直升机。
Teddy以为是来抓X的,跑去找他。
还好不是他想的那样。
两个人一起寻找受伤的熊。
谁知道,暴风雪又来了。
终于!
两人在冰天雪地中挖出一个冰窟。
千万不要睡着,不要睡着。
你理解吗?
...我对全世界怀抱恨意,他刚好出现在眼前,没完没了地自吹自擂...你杀了一个人,也救了一个人。
我的命是被你救下来的。
我的名字是阿列克西 · 奥西波维奇。
天亮了,两个人活下来了。
回小木屋的路上,森林里久违地出现了暖黄的光晕。
阿列克西拿出保存完好的照片,阿金和拉娜,他们是我的宝贝。
你呢,你有孩子吗?
没有,我总以为时间还很多,随时能组建家庭,找到归属,过得幸福快乐。
直到某一天,我赫然惊醒,发现自己被困在空洞无趣的生活中,对世界毫无建树,一无所有。
除了满满的空虚。
那一刻,我迷失了。
于是我提出辞呈,抛弃曾经对生活的信仰,彻底离开过去的一切,舒适的生活、安定的工作、我的家人、朋友,试着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来到这里,像是重获新生,无比自由。
在这里,我切切实实的感觉自己活着。
他去滑冰,他在帐篷里冰钓。
阿列克西笑着说,这些小鱼你可以带回去吃。
酒桌上,阿列克西向Teddy打探着外面的世界,两人的对话像极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说世事难料,我真的该离开森林了。
冰蓝的湖面,开始融化。
深蓝的夜空,悬挂着满月。
两人围着篝火,泰迪燃起烟花。
春天要到了,可是阿列克西生病了。
我不想被埋进土里。
麻烦你将我沉进贝加尔湖底。
阿列克西像是预知了自己的死期一样,站在木屋前,喊了一声又一声,泰迪。
Teddy回应他。
他们深切地看见了彼此。
Teddy去伊尔库茨克帮他送信。
最紧急的事情是买处方药。
可之后怎么也找不到信上的地址,辗转多日后,托人翻译——…Don't be afraid, you are free.他终于明白,这封信是写给自己的。
搭着顺车,借来摩托, Teddy飞速赶回湖边的木屋。
摇摇晃晃的煤油灯映着阿列克西的脸庞,他已经离开了。
湖面有一大半都融化了。
Teddy划着船,一圈又一圈。
阿列克西随着石头一起沉入湖底。
寂静的世界里,又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Teddy开始打包行李,修剪胡子。
走之前,他又一次来到湖心,来和阿列克西告别。
隐居在西伯利亚森林的这一年,像一生那么长......这一次, Teddy应该做好了准备,不再逃避,好好活着。
这是一个讲述"自由"的电影,故事真实改编。
堪称是现代版的《瓦尔登湖》,充满了惊险、友谊和自我成长的元素,真的超级推荐!
影片讲述了男主角泰迪为了追求自由而离开繁华的城市,独自来到贝加尔湖畔生活了六个月的叙事故事。
在冰天雪地里钓鱼、打猎、滑冰、阅读,这些都是多么美好令人向往的事情,每一件都能治愈人心!
男主角在贝加尔湖呼喊着,在冰上尽情滑行,享受孤独的样子,真的令人“激动”得泪流满面。
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特别喜欢:“你已经走了一段路了,坚强地继续走下去,不要害怕,你是自由的。
”是的,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地继续前行,最终我们都会获得爱和自由!
真心推荐给每个困惑和迷茫的姐妹们!
大家一定要去看看!
影片聚焦了三个冲突。
1.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呐喊(1)影片用1/3的时长,刻画一个想要逃离大城市,抛弃一切去追寻精神世界的主人公Teddy。
踏上贝加尔湖的冰面,由心而生的笑容、有星光闪过的眼神、释放一切的呐喊,这是一开始拥有西伯利亚木屋的欣喜若狂。
那时的Teddy是自由的,但并不知道自由是有代价的。
西伯利亚木屋原主人在这儿自杀再适合不过了。
一语出自木屋原来的主人。
影片此时出现第一个冲突:围城。
“我来这里找些许的宁静。
”“这里不适合人生存。
”围城之下,我们并不知道Teddy即将面临的是自由还是孤独?
2. 呐喊敬自由,呐喊畏孤独多次空镜展现的冰川雪地、寂静空旷,被网友称作每一帧都可以作为壁纸。
但原生态的背景下是极度艰难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对于从欲望都市里走出来的人。
饥饿的熊近在咫尺,遭遇暴风雪无能为力,没有科技取暖的苟延残喘……这些是自由的代价。
呐喊(2)暴风雪里迷路,绝望下的两声呐喊撕心裂肺,和初入此地不顾一切的呐喊形成第二个冲突。
这是在尝过避世生活的苦头之后,真正自由意识的觉醒。
有代价的自由换来的是一个人的孤独,人与人的关系终究难于割舍,Teddy本质上还是打着追寻自由的旗子逃离现实罢了。
3. 被迫逃离想要归家,主动逃离渴望自由新故事的开始,是Teddy被逃匿杀人犯Aleksei所救。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从相遇、相识到相知。
两个世界观完全相反的人物构成影片最大冲突。
Teddy想进来,Aleksei想出去。
Teddy想在这里做梦,Aleksei说这里没有梦可做。
互喊姓名
互喊姓名
信Aleksei的善意谎言将影片推向高潮,那一段三步一回头的互喊姓名“Teddy!
”“Aleksei!
”像极了道别。
而真正的道别是在揭开留下地址的信,地址是车站,信里这样说:你走了一段路了,坚强地走下去。
不要害怕。
你是自由的。
你是自由的什么是自由?
在Teddy眼里,逃离喧嚣的世界,将自己放逐到与世隔绝的地方是自由。
在Aleksei眼里,回家因为爱你的人需要你,自由不是空间的变化,而是心。
心自由了,到哪儿都是自由。
“心远地自偏。
”影片最后Teddy完成Aleksei遗愿:将遗体沉入贝加尔湖。
然后离开。
结局是对自由定义的最好回应。
最后一镜“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附:这是一部由冒险家Sylvain Tesson的同名游记改编的电影。
2010年,Sylvain Tesson在贝加尔湖畔居住六个月,其间所写的日记集结成《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影片中隐匿杀人犯Aleksei是原小说里不存在的虚构人物。
其他出现在片中的群众演员好几个都是由Sylvain Tesson小说里提及过的真实人物参演。
导演在拍摄完毕后,组织当地村民观看电影,村民觉得无人机拍摄的景色和贝加尔湖真是棒极了。
2017年2月,Ibrahim Maalouf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获得第42届恺撒奖最佳原创音乐。
影片的配乐来自当代国际爵士乐界的先锋伊布拉因·马阿卢夫。
这位出生于1980年的年轻小号手如今是法国最知名的爵士乐手之一。
爵士乐的运用与影片主题自由恰到好处。
听过很多“自由”的说法,比如“自由是在不自由中体现的,”或者“自由是要挣脱身上不公的镣铐”,泰迪在影片中诉说他追求的自由是“时间的暂停。
”全球最早的时间标准追溯到19世纪的GMT,既然全球时间标准是被人为确定,在这个意义上就存在更改甚至暂停的可能,无需区分周末和工作日,或是精确到几时几分,人凭着对天象的模糊观察就可以自如生活。
这样离群索居的生活并不全是桃花源,人还可能遇到种种意外,譬如赤裸着在湖边洗澡时旁边窜出来一只北极熊、看书看一半蜡烛灭了、捕猎踩到其他人设下的捕兽夹,而人对大自然瑰丽的新奇也会随着时间冷却;也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与世隔绝,为了获取生活物资交际在所难免。
只是我想,生理上的不适和必要的交集并不会因此削弱自由的意义。
冰川河流没法隔天变魔术般翻出新花样,它们只会在一呼一吸间展露无声的缄默和厚重,无论你诉说愤怒还是喜悦都只能收到平静的回应,兴许心灵便在自然的怀抱中欣然落地。
奇妙的是,泰迪和阿列克西都认为对方应该回去。
泰迪认为城市里还有阿列克西爱的人,阿列克西觉得城市里还有爱泰迪的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里面有一段日记印象很深刻:他那不可一世的表情,再也藏不住疲倦的面容,穿着短裤的小男孩,被时间的飞沙所掩盖。
成熟,像是换上一件新衣服,而时间是最狡黠的裁缝,我总感觉自己才刚满十七岁,没想过会亲眼目睹一个人的老去,在他生命中承担重任,看着死亡逼近,住在他心底的孩子从未离去,还是那样地需要关注,即使在额头长出最后一条皱纹时,依然渴求着爱,盼着耳边响起一个声音:“好的,亲爱的,别怕,妈妈永远爱着你,比任何人都更爱你。
”到底人是走了很远很远还会有牵绊和拥抱被安慰的需求在,还是随着灵魂的重量变轻,离自然的大爱越近,自身亦能圆满?
人生总是需要一个描点,从比较中寻求感知。对生活的倦怠而产生的逃离,在为生存的流亡面前,既可笑又幼稚。本质是主角缺少坚定的内核!
啥啊这是
即使电影只拍西伯利亚也会很好看的,但两个陌生人的故事把它提升到了另一个维度。Aleksei用生命最后的余光告诉这个从新媒体主管辞职的年轻人Teddy,你的自由不在西伯利亚,而在你来的地方。所以你应该回巴黎去,不要恐惧,逃去的地方不是你的家。映后谈散场后,我请刘子超老师写一句祝福语,他写的是如愿抵达。
?这个片想说明什么?一个男人,在西伯利亚生活。无聊透顶毫无波澜的故事。也许想渲染什么精神境界,但疲软的画面和激昂音乐根本两层皮,看得叫人尴尬。
感觉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有些干
自然的寂寞与我的寂寞相遇了,两种寂寞由此证实了自己的存在。有机会看看泰松的这本书。
准备搞一个兴安岭版
本以为是探讨人生的意义,生命与死亡的对抗与探索。结果竟是致郁走向,只看到孤独无力与萧瑟,且电影拍的很不美。
To Free
平静不平淡的一年,犹如一辈子。追求不同自由的两个人在同一个交叉点相遇。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一次暴风雪,几句临终寄语,从身体和精神上,阿列克谢拯救了泰迪两次。阿列克沉入贝加尔湖,泰迪重装上阵。
内心的某个隐秘的角落
在荒凉的外贝加尔湖上,这里没有做梦的地方。
对不起我要打一星因为我直接看睡着了
你千里迢迢跑到一个不毛之地,难道是为了和人建立关系吗?有点过于做作了。
一定要去到极度寒冷、贫瘠之地,才能品尝寂静与孤独吗?在人群中间,是拨不开看不清楚吧。
一年猶如一輩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很不喜欢所谓去大自然追寻生命意义这一套游戏,本质空洞乏味无可救药的话去哪里都是一样。你的生活就在当下,而不是所谓的远方。镜头很像商业广告,好几次都有种错觉在看可口可乐新广告。剧本也算老套了。阿列克谢终究不过是个工具人一般的存在,最后主角重拾生活的勇气和希望,阿列克谢也带着他的愧疚和悔恨永远的沉入冰冷的湖底。这就是你们眼中生活的救赎?
平铺直叙 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