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看完,看的中途屡次暂停,屡次鼻酸流泪。
尽管全片没什么大起大落或戏剧反转,一切都是那么意料之中,却依然看得让人揪心。
好在大部分镜头的色调都尽量带点暖黄,没有让画面显得过于冰冷压抑,但运用了非常写实的镜头和大量的手持晃动镜头营造焦虑、恐慌、无助的氛围。
在医院大片背景色调为黄调的衬托下,手忙脚乱的刚好是穿着蓝绿色医疗制服的医护人员。
这种黄蓝、暖冷的双重对撞将影片的画面表达张力拉到最大。
说实话,看完《隐入尘烟》后直到今天,这段时间里没再看内核和故事都沉重的电影,因为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会不断的调动我的情绪、思考,甚至记忆,而这不仅仅局限在看的那个当下,即使看完以后电影激起的涟漪依然在扩散,很难一下子就将自己从对人物的共情和故事的代入中抽身出来。
《疫起》讲述的正如其名——“疫情刚起”,它将我一下子拉回了三年前那场彻底爆发的疫情。
那时每天打开手机,眼睛、耳朵和大脑都被网络上的人间疾苦、世事无常不间断狂轰滥炸着。
突如其来的瘟疫让躯体、情绪、规矩都一下子崩坏,那些被突然告知禁止与外界接触的人仿佛一夜之间被社会和同胞所遗弃,而我自己当时也曾在家中和学校中被紧急隔离。
在那种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时刻,我们和身边所有的人都寝食难安……不断有人哭喊,有人愤怒,有人瘫坐,有人死去。
除了有名有姓的主角们,那些无数小人物的情绪和话语在那般情景下会是你的,会是我的,也会是她或他的。
致敬所有冲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
(看来又要缓好一段时间才敢再看这样的现实电影了hh…)
疫起 (2023)7.2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林君阳 / 王柏杰 曾敬骅
看之前以为是讲新冠没想到说的是非典,视角切入的特别小,单纯从医院角度展开,医生罢工,患者及家属呼吁人权,把人都当做一个普通人对待。
在西方视角下是很正常的事情,国内也基本上不会拍出这样的出来。
主角是个医生,看到前面部分,我就很想知道他这类型的人最后到底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反转,医生都不愿意去到直接自己给非典患者做手术,这转变还是不够充分。
煽情部分其实真的很少,基本上没有,就是很现实中的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但是肯定要表现出一些人来,毕竟这类型的电影还是要歌颂一些,例如四届大叔和男二。
比较喜欢的点是开放式的结尾和没有什么说教意味的东西。
总体下来就有些能吸引自己的点(感情线这块表达挺好),当时处境下克制到爆发。
“戰場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 醫護、病人、民眾、傳媒,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
在看完「國際橋牌社-和平歸來」再看這部片,兩者都是由台北和平醫院真事改編,而這部劇講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趨利避害與最終的鬥爭,和平歸來則是有權鬥與媒體使命為出發。
和平歸來在整體上節奏、故事還原更加真實,而這部片更多的則是藝術渲染,透過多條故事線的出發配以未完的結尾,雖然有種嘎然而止,卻引人與Covid所發生一切進行反思。
這部片整體節奏雖慢,但配以幽暗的濾鏡、低鳴的背景樂、自私的人性,使得觀眾在整體能更有情緒帶入。
冲着马华特意来看,本以为讲述的2020的新冠,没想到是20年前的非典,那时候医疗水平和应急措施都不比现在,可能讲述起来更加震撼。
新冠发生时我们有能参照的非典案例,能够吸取经验快速做出反应,但20年前面对肺炎病毒的快速传播,人们一开始只能通过研究患者的拍片进行判断。
作品讲述的角度还挺刁钻的,不仅有痛苦的病人还有同样为人的医护人员,大义面前他们有担当,不顾自己去救死扶伤,但同样为人,医护人员也有家人,他们也会害怕,只能说平凡岗位并不平凡!
出租车司机大哥热心帮忙却被困医院,仍在帮助他人,小小的力量也在散发光芒。
疫情届真正的战场是什么?
是无声的窒息,令人心惊的恐惧,是无休止的绝望,还有无法获知的不安,以及在灾难面前展露的人性丑恶。
或许是导演太擅长职场剧了,《与恶》里,对于恶的看法,新闻舆论届的全方面展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加害者、被加害者、职业坚守者,各类人的真实心态。
《疫起》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哗众取宠的丑化,有的只是真是的一个医院中的人生百态。
在这个医院,首先看到的是医生~夏正医生好真实,他就是一个活在当下的真正的人。
对自己职业有点淡漠,对家人有些许愧疚。
虽口中说着下班,但恪守职场规则,即使在车上,也会返回去治疗自己的伤患。
他很真实,为了出去,才去查找真相。
为了出去,才冒着生命危险帮忙。
他是成长中的,或许是李医师的话打动了他,也或许是记者的现场言论触动了他。
但他就是舍弃了自己机会,选择去帮孕妇做手术,选择在途中摘下护目镜。
他感到最骄傲的是,自己救活了一个人,才会激动得告诉女儿,才会想分享自己的喜悦。
或许他会如所有的SARS病人一样,最后无法治愈,但前路未可知,谁知道明天是否又希望如同夏医生身后升起的太阳那般,带来希望和活着的机会呢!
还有个最让我感触的,是那个记者。
本来以为他是观众取宠获得头条,但他的一套战场论,真的令人赞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在疫情期间更甚。
每个人只有在自己的岗位做好奋战,才会永远有希望。。。
这部电影,作者特爱用群像,好多人刻画得都不错,但因为时长,刻画得都不是很细致。
例如,那对父子。
他们对于仅剩一年的病的态度处理,更像医场剧里的讨论。
马华和李医师的爱情,事业规划,未来展望,还有在天台上的对话。
他俩太完美了,有点浪漫爱情剧的感觉。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年轻,才会对职场充满纯粹的热爱和珍视,对人性充满着善意和期盼吧。
导演适合电视剧,电影拍摄手法太细腻,就显得有点散,节奏感不是那么强了。
特别是两次同时展开救援,我不是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还不如,分开不同的救援,现实不同的周围人的态度呢。
还有医院和外界对待疫情的处理,总感觉不是很重视,没有让观众紧张起来。
看完了,推荐。
其实从电影的全局角度来看,剧情略有点散。
但是,形散神不散。
因为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我查了一下资料。
比如剧情里提到一位护士长没有挺过去,真实生活中和平医院护士长陈静秋是WW第一例感染SARS死亡的医护人员。
整个剧情都是围绕封院展开的,人性在那个时候的种种表现。
医护也是人,也会害怕。
没有特别煽情,就是淡淡地,象一个普通的生活片。。
演员都演得极好。
又一次见到曾敬骅,好会演,这里他演一个热爱他的工作,对待病人非常好的护士。
他一直在微笑,一直很敬业,却没曾想他是大地震的遗属,他的家人都死于大地震。
他难过的时候,会打电话回自己的家,听他妈妈录的电话应答,他还是含泪带笑。
明明长着一张偶像的脸,却这么会演戏,真是有前途。
绿豆的评分,我个人觉得我会给到8。
音乐做得也很好,值 得看看。。
很欣喜地看到这部影片,让我们更加真实和立体地感受着在sara疫情中,面对生死考验,有着这样直面生死的英雄人物。
每每见到这样场景,当我们作为旁观者,我们会成为哪一种人?
其实人性怯懦/恐惧/自私等,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逃避,所以即便面对那些躲避在办公室中而不敢出来一群医护人员,其实也应当给予一份包容。
同时也相信善良在某一刻也会被无限放大,这就是人性的可贵。
第一种人,诸如阿河/出租车司机,善意一直主导着他们的人生,我们身边或许也有这样的人,但是说实在并不多见;第二种人,诸如夏医师,面对生活种种,考虑自己在先,但是深藏的善良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被激发出来,勇于赴难;第三种人,那批因为恐惧将自己反锁在办公室的人,最终或许也能自己走出来,这些人往往是生活的大多数,我们并无权苛责,因为他们并没伤害他人,只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之下,因为恐惧而选择逃避而已;第四种人,那批在b栋坚守着的人,没有放弃自己工作职责,他们在影片中默默无闻,但是同时也是一群无名英雄。
观看本片时,总是在多个场面中让人感动不已,这份感动来源于人物真实感。
在a栋和b栋之间,好似人间和地狱,经过一到黑暗的路程,已然是两个世界一般,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疫情的严重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同楼栋间的第一次抢救,那是一种绝望体现,不仅在于两个患者最终的离开,也是两个患者无奈的选择,一个对于生活的绝望而上吊自杀,一个是女儿失去妈妈的悲痛。
这种绝望感,将影片的情绪打到了最低点。
同时也恰恰同是抢救,一个面对sars患者急救,一个面对孕妇的大出血,最终在人性光辉之下,也给大家带来了希望,正如那个小女孩走向光明一般,给了我们生活希望和战斗的勇气。
同时,影片中记者在院中搜集和传送新闻,绝对是点睛之笔。
新闻媒体在危机时刻,不是躲躲藏藏,不是大唱悲情赞歌,而是真实客观报道,这才是媒体本质,却也是现今媒体最为缺乏的功能。
这类题材的电影要拍好其实不难,把医生当做人,而不是神,就做到了一半。
别像中国医生一样,上来就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我就压根不信。
医生护士也是人,会自私,会害怕。
然后慢慢在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一次又一次的看见病痛折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内心的辩证,逐步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真正意义,也就实现了人物的弧光。
当他们自己意识到医生这个职业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时候,意识到这个职业之所以被人们称作白衣天使,意识到你不能只享受社会对你的褒奖而不承担责任。
你就如同至尊宝自己戴上了金箍,唐三藏永远没办法帮他带上。
有些情况我们不曾熟悉,有些事情我们常常忘记。
SARS是当年我们遇到的未知最多,影响力范围最大的现代传染疾病。
然而当时医院里的情况是我们对医疗医治不熟悉的外行很难感同身受的真正战场。
时间会磨平记忆,更多像《疫起》这样的电影被需要,医生和护士是如何工作的,他们的心理转变又如何,跟随《疫起》紧张的镜头,共同的经历被唤起。
《疫起》像一场突发的现代战争,病毒是谁都看不见又到处存在的敌人。
每一次在手术台上眉头紧皱的开刀医生,和穿梭于病房,随时准备急救的护士,都是那冲在战场第一线的士兵。
他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时不时的交流专业术语,让我们常常忘记厚厚防护服里面,也是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人。
尤其是看到病毒的危害力之大,参与救护的人陆续有感染,人本能的都会退缩害怕。
《疫起》很完整的描绘出医生的心理改变,从害怕极力想自保,到铤而走险留下来,也许决定是一瞬间的,但呼吸的急促,犹疑的思考,让我们知道这个决定的力量和价值。
护士在自己被感染后还有去给昏迷的病人做心肺复苏,医生在知道有感染危险时为了手术成功,坚持摘下护目镜,已经罢工的护士又重回工作一线。
每个困在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本能想爱惜自己,但他们都有某一瞬间,因为他人而忘我,《疫起》的战场是残酷的,小女孩的护士长母亲最终没有回来,照顾过小女孩的出租车司机拿着电话听到这一消息时沉默了许久。
当医院的门打开,一切归于平静时,这些经历过的人,特别是医生护士,他们脱下防护服,换上普通的衣服,也许会常常和我们在大街上擦身而过,《疫起》让我们记得,在一场共同战争的最前线,曾经发生过什么。
1、疫起(2023)中唯一有意見的部分,是計程車司機拿回乘客遺失物,到醫院去尋找「那個很帥的」醫生。
並不是王柏傑不帥,而是這樣的臺詞是媚俗的,在文本上並沒有深刻的意思。
王柏傑所飾演的醫生形象,是逐步轉變和成長的,劇情開始沒多久就給他一個帥氣的稱號,那是德不配位。
一般來說,作為一個醫生的操守他是有的,該救人的時候,沒有什麼遲疑,但這還是屬於職業素養的範疇,未必是人格的展現,直至關鍵時刻做出決定——這抉擇也非毅然決然,而是經過掙扎更顯意志與情懷的真篤。
2、當鐵達尼號沉船,船長必須最後離開,這是為什麼韓國世越號船長被判刑。
甚至一般人搭乘飛機在逃生門旁的座位,也並非單純的花錢消費,擁有較為寬敞的享受空間而已,這個座位要求至少必須會英語,且在危難時協助他人避難。
某些職務有其「義務」和「使命」,在其位而不謀其政,被批判也是理所當然。
我們可以懷有同情的認為醫護人員的生命也是命,但是我們不能無上綱的認為他們罷工是正確的。
3、病毒是否被滅,疫苗是否生產,都非希望之根源,希望之根源是對生命之善意的堅持。
2024来看这部电影,我打5颗星。有的电影即使只是商业电影,也会随时间而升值的。
站在3年后的现在看20年前那个平行时空,恐慌、封锁、猜疑、反抗,一切都那么熟悉,都像第一次发生。愿下一次,人类有学到教训。
也知道是煽情 群像中各人物的功能性甚至并无新意 但在恐惧边缘徘徊的情绪却又那么真实 不错的切口 悬置或已足够望穿的结局
在这点上,大陆制度优越性倒真的会体现出来,有危险,党员先上。且不说情愿不情愿,怕不怕,是不是有经此一役日后升官发财的想法,但这种时候大陆哪个敢做逃兵?大家看在眼里,逃掉日后也没好果子吃的。虽然不民主,但医护就是医护,职责所在。虽然少了大陆的那种主旋律,多了人性和软弱的描写,但也没觉得就特别真实感人了。
有好几条故事线 每条线都想讲 每条线都草草结束 真得觉得男护士女医生的爱情线不用这么长 我想看夏正啊!电影院里一度想滑手机🥲
挺好的。故事線一開始鋪得太開,很多收得不好,但最後兩個男醫生和男護士的線收得不錯。
5/10
这是对疫情最好的记录。没有宏大叙事,只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患者、亦或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留下来的记者、的士司机,他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时,内心的挣扎与选择。这些选择都并不简单,但所有的选择最后都会指向我们想成为的人,或者是我们期待世界会成为的样子。
停在一個非常省力甚至偷懶的地方,試圖通過充滿淚水的制式表演換取一點模糊的空間,不批判不問責的結果是歌頌也同樣失去力度,最終它只是陳列了一幅醫護群像。在一個醫療資源極度緊張的環境下,王柏傑的角色很長時間裡都受到對其行為合理性的質疑,醫護工作困難程度讓位人物所承擔的更重敘事需要,凸顯人性面複雜性轉而犧牲職業精神,很好奇台灣醫護工作者如何評價這部作品。
电视电影既视感,叙事平铺直叙,剪辑细碎而奇怪,聚焦2003的非典,映射2020的新冠,面对灾难如出一辙的应对困境,电影没有宏大的观感,镜头对准小人物,记者,司机,医护人员群像的各切面,结合真实新闻画面的物料记录,有惶恐不安,有人性考验,有克难精神,但都呈现碎片化的堆叠处理,每条线都有周顾和描写,但都以草草收尾的方式告“结”,没有纪录片的触目惊心和身临其境,所以情感调动薄弱,空间内故事的发散性还有局限,也就全靠配乐和煽情来撩拨,以及经历过这两场无妄之灾的观众或许更容易被共情与拿捏,想想早起核酸处处健康码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曾敬烨实在太像杨洋,这不是他的错,只是总让人有种杨洋从《我的人间烟火》里乱入成为护士的感觉...题材没得说,本片最大亮点是对非典期间被突然封闭的院内医护相互猜忌到部分罢工的群像戏,十分大胆却也真实,甚至算是同类题材里从未敢有的直白。奈何导演功力不太够,剧情虎头蛇尾,结局太过匆忙,医院事件及后续也全然只字不提,敢于选择如此题材却又不能勇敢到底,只能沦为蜻蜓点水的中庸之作。
意外在金马五部BP提名之中不算最后一名。弊端是曾敬烨那条线的个人英雄主义太过凸显了,以至于他们在那边伟光正吃泡面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违和感(尽管可以用爱情去安插借口来抚慰这种“主角做的都是对事”的微妙感觉),而王柏杰那条线就好得多,就是胖护士能不能多点戏份呢(会在心里期待小女孩找妈妈找到片尾发现原来是胖护士这种窝心主旋律HAPPY END),有种反而是专营了密室勾心斗角闭锁医院的题材,会理所当然觉得跟疫情强关联,但是如果说人物都光顾着惊慌和指责对方就有点难免更多会让观众从上帝视角去俯视而不是感同身受。但反正比这几年看到的那些好得多啦。
很无聊
对比中国医生,这部拍得又残酷又温暖,讨论的内容也更深更复杂。
勇敢的人不一定无畏,有畏的人选择了勇敢。
看过
想起医务大姐和有革命情谊的朋友们,20年刚开始那会儿抱着“死了就死了”的念头,扫楼、控制院感的一切细节、学习CPR和各种应急处突,去年年底也是如此,谁不是。
很差的故事,竟然得奖,不能理解。
一個看似豐富卻不夠完整和深刻的群像戲,在各方面都比較可惜,煽情少一點,愛情少一點,會比較好一點,台灣業內喜歡這部勝過《鬼家人》有點扯(有一場被感染的護士從重症監護室爬出來給病人做心肺復甦的戲真的太over了) @高先電影院
很写实的讲了疫情故事 病毒面前真的好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