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是世界末日,世界所有地方都会毁灭。
现在,有一艘诺亚方舟摆在所有人类的面前,但承载力有限,你愿意选择什么人登上方舟???
在纳粹时期,为了培育所谓的有种人,就进行过类似的实验。
然而,在影片中,女主角对这样的所谓选优、选育进行了批判,这样的选择真的会让我们的未来更好地持续下去吗?
如果我们连目前的爱与人性都不能保存,我们还要什么未来。
第三个实验中,十个人在一年后出来,发现世界并没有毁灭,而且单单他们这座岛屿没有毁灭。
但是,他们抛弃了最优秀的一批人,即最基础的真正能帮助生存的人(吃穿用等)。
剩下的是个人都是一群艺术家(诗人、音乐家、舞蹈),这时,他们选择了死。
其实这三个实验都意味深长。
第一和第二个实验,是同学们在哲学老师的引导下最做的选择。
这个时候的人类,仅仅只是生存、仅仅只是繁殖。
所有人都背负着人类延续的使命。
但是,这样的生活,同几千年前的人类先祖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繁殖而繁殖,为了生存而生存。
这时候,我们没有了美学,没有了哲学,没有了艺术,所有一切的文化,所有一切带有人类独特属性的元素都小消失了。
人类还是人类吗???
人何动物有什么区别???
再有,动物发明文化是不是也能成为人类??
显然,哲学家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两个实验的结局,都不太好。
第一个是人们抛弃了哲学家以后失去真正能让人生存的密码。
没有哲学家生活的可悲与绝望。
第二个是没有其他娱乐,人只有生育一个功能。
为了有限的资源(生育),人类的自私自利导致的内乱,最终导致人类走向毁灭。
第三个实验则是学生自己思考设计的,进入安全区的人都是艺术家。
本来这样的生活很好,人们每天唱歌跳舞,你耕地来我织布,每天都活得很开心。
看似很好很完美,但为什么最终也走向毁灭呢?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们失去了生存的物质基础,悬空的艺术灿烂不了多久。
一年,对于历史来说,是短暂的欢愉,根本留下不了什么印记,更何况这样的短暂还使人类走向毁灭。
再想想,这个时候的大家似乎与平日的普通自娱自乐没有什么区别,除了开心,剩下什么呢?
甚至是最初的艺术也没有了。
有创造吗?
没有物质基础的艺术家们,不过是自娱自乐,再也没有更多的璀璨的艺术诞生了。
人类毁灭。
所以,这是不是一个倡导阶级平等的片子?
这里面有逻辑吗?
我看到的更多是职业、地位、阶级、技能、性格等带给人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艺术、哲学等知识如何与基础学科相容才更好,学科如何霸权主义。
所谓,“哲学之于现实,就像手淫之于性爱。
”
《末日哲学家》是由美国导演约翰·赫德斯(John Huddles)执导的一部剧情片,讲述了一位哲学系教授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半引诱半胁迫性地要求20名学生一起参加思维试验。
实验假设他们面临世界末日,核弹即将冲击地球,留在地球表面会因为受到辐射痛苦而死,要想活下去,就必须竞争10个可以进入地下掩体的名额。
第一次模拟实验中,他们按照实用主义功能挑选对末日重建有用的人才,工程师、医生、化学家等具有实用主义功能的人入选,而品酒师、歌唱家、竖琴表演家等非实用主义的人则被拒之门外,更为过分的是,诗人刚刚介绍完自己的职业就直接被射杀。
在第一轮模拟实验中,他们对以神秘人身份出现的地下掩体建造者充满怀疑与不安,他的冷血与理性让所有人心有戚戚,他不透露身份的行为也使人们怀疑他是否真的知晓地下掩体秘密,怀疑打开地下掩体是否真的需要密码。
在不了解与不安中,他们设法除掉了神秘人,一年之期到时,他们也因为无法出去而饿死。
第二次模拟实验依然是按照实用主义原则,只是增加了生育能力一条,入选者都是具备生育功能或者对重建世界大有裨益的人。
这一次地下掩体建造者抢占到名额顺利进去,他们一心想着如何实现人类延续、灾后重建的事情,导致压力过大迟迟无法受孕,而地下掩体建造者也在生育理念上他和其他人爆发严重冲突,最后选择打开大门同归于尽,实现了最不理想的双输场面。
第三次女主角要求教授不能插手,由她来选择,这一次她选了葡萄酒鉴赏师、竖琴演奏家、歌唱家、诗人等之前被排斥在外的人员。
他们不考虑种族繁衍、灾后重建,只是一起品酒、聊天、学习、表演话剧、享受歌剧、沉浸于爱河,度过了欢快的一年时光。
即便他们出来后,无力重建人类文明,也欣然接受,带着爱、带着幸福与世界同眠。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发人深省的电影,不论是电影整体还是这三次模拟还是开头提到的几个著名思想实验,都寓意深刻值得细细探究。
但导演似乎想将诸多思考都搬到同一部电影里,并且又给出自己的答案,便大大削弱了电影本身的神秘性与隐喻性。
我觉得电影中探讨的最为深刻的主题是理智与情感。
哲学讲究理性,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无不贬低身体,歌颂精神,贬低情感,赞扬理性,认为一个理性的人才是高贵的、智慧的。
然而当前两次模拟他们按照理性原则挑选人员时,均是同归于尽的结局。
而当他们按照感性方式挑选了一些世俗意义上并没有用的人,却获得了团结、快乐、安宁,虽然最后的结局同样是灭亡,但让人为他们相处的过程、他们的想法而动容,电影所表达的也是让代表感性的学生战胜了教授代表的理性。
看起来,电影中感性战胜理性,但实际上感性与理性的纠缠将永远进行下去,永远都分不清胜负,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绝对理性,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感性,人类将永远摇摆与感性与理性之间。
如果是思想实验的话,如果真的有哲学和理性思维的话,我想大概会真的像《理想国》那个样子,当然,在那个极端环境,集体和服从思维是必要的智慧和发展的眼光,尼采及那些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宣扬的哲学思想在那个情况下将无所适从,而且按照影片的角色设定之下,也没有所谓的哲学素养,博弈论的思维,在那里面的理性和逻辑也只是纯粹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当然影片来看的话,确实难以表现出来,这无可厚非。
philosopher,词根的意思是,有爱的智慧者。
虽然电影开篇以两个大家都熟识的小故事引入,用来界定逻辑和干预之间的边界,但是不能混淆人类是为爱而生的本质。
人的确是有动物性的,逻辑和理性不能掩藏这一点,但是我们也经过无数次思想的进化,才得到今天,并且人类社会构成如此是有“逻辑”的。
如果仅是为了繁衍而进行的交配,我们看看大猩猩就行了,永远和最强壮的猩猩交配;如果以种族延续作为前提,片子中也提到了,这是希特勒才会选择的口号;如果假设地球遭到核爆,辐射之下染色体会发生断裂,并且不只是人类的染色体会断裂,所以即使活下来十个,后续繁衍也会有问题。
如果还会有其他人类存活,那么繁衍更是一个伪命题。
反正都是要死的,何必那么痛苦?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所谓哲学家的世界末日,一开始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游戏:如果你可以选择拯救被绑在火车铁轨上的5个人,但是条件却是要把另外一个胖子推向铁轨,你会不会这样做呢?
从逻辑上来讲,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于是马上问题就来了。
那么下一次,你会不会为了救5千人而牺牲掉50个人,又会不会为了救5万人而牺牲500人呢?
人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又是谁来决定我们存在的权利呢?
如果注定有一部分人要被牺牲,你会选择杀死对社会更有作用的工程师,科学家,社会精英;还是选择没什么价值的酒店服务员,民工兄弟或是无业诗人呢?
如果一个人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只是由他对于集体贡献的大小来评定的话,那么顺理成章的,对于集体来说,贡献越小的人就越没有存在的价值。
如果这种存在价值观继续延伸,一旦它被绑定在"国 家"或者"社 会"这种更宏大的框架上,那么必定会出现为了"绝大多数者"的利益,而牺牲"一小撮"者的利益的情况。
于是,能决定我们生与死的,就只剩下冰冷的数字和无情的逻辑了。
所以,如果你把世界末日人类生存的权交给一个哲学家,那么他一定优先枪毙诗人。
拥有最高智慧的人,往往是最为愚蠢之人,纵观历史便可得知。
然而,我们人类除去"科学家,政治家,医生,律师"这些社会赋予我们的身份以外,有没有更高范畴的,更超凡脱俗的"人性的光辉"而独立存在呢?
我们的身份还可能是一位母亲,一位男友,一个gay,一个扑克牌高手,或是拥有一幅漂亮的嗓音,甚至是一个百无聊赖的诗人,然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又都是特别的,唯一的,上天赋予的。
我们的爱与恨,不会凌驾于社会地位的高低,我们灵魂的美与丑,不会为社会工种的贵贱所左右。
因此,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哪怕是为了拯救世界的冠冕堂皇理为借口,而牺牲哪怕是仅仅是一个人!
老师为主导的前两次实验,大家在悲观压抑中做选择,努力生存,结果死了。
第三次,女主角为主导的实验中,大家用“爱”的感性做选择,快乐生活,结果还是死了。
所以说,老师就是一个绝对的理性主义者,女主角就是一个宣扬“爱”的圣母傻白甜。
NO!
如此理性的老师会认定女主为最聪明的学生,为认为她是这世界上唯一可以懂他的人,会成为情人,可真的不是因为他缺爱啊。
一个极端理性主义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个人拙见,不是老师那样,而是女主角那样的。
老师的理性主义可以说成是一种信仰,而女主角却完全有了所谓的上帝视角——不仅认定这个东西,而且玩弄这些东西。
她的第三次实验,所起到的角色想什么?
所有人都相信她,精神领袖有没有,而最后,所有人都愿意为“爱”献身有没有,生命的利益都在这种伟大的“爱”之下显得无关轻重了。
如果真的是要宣扬爱,影片的结局会是大家一起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毕竟留下的人智商能力都不错,鲁滨逊原本也不是什么野外生存专家来着的啊。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女主角其实和老师一样,早就看到了最后的结果,而且看得更远。
她选择欺瞒,不把那些理性的真相给揭露,转而用“爱”这种听上去特别高大上的思想影响所有人。
大家沉浸在一片祥和快乐之中,置生死与度外。
尤其是最后一段”地下情“曝光的戏份,理智如老师情绪是失落与难过的,而女主角冷静得如此冷漠(那个内心充满爱的圣母是这个样子)。
他们彼此认定是最适合彼此时,女主能够冷静说出他们不适合。
那个恋爱中的女人能如此冷静分析——不适合的原因是他们都太清楚这个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所以男主角那种”不够聪明“的人才适合她。
所以前面说绝对的理智主义者是女主角那样的,她看透了一切,足够冷漠的享受着”善美“,而不去捅破那个”真“。
薯条哥那种纯属YY的幻想被大家所认可的时候,谁还有理性。
于是大家面带鄙夷和同情的留下课本,对学了一年的哲学表示”哲学之于生活,就像手淫之于性爱“的无所谓的态度。
大家面带笑意的离开,像是单纯的孩子终于用自己的爱证明了大人的理性只是偏执的错误。
而带领他们领略了这一切的女主角,却对那个强硬逼迫他们学会理性思考的老师说”You trouble me(你妨碍我了)“最后的最后,老师三次上楼的迷之结局,不仅仅是画面,背景音乐都有了明显且刻意的不同。
当最后,老师闭上眼睛的画面,接着是女主睁开眼睛的画面时,是不是说明,最最顽固的分子,也被”爱“所”教化“了呢?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是个人感受,所以可能真的只是我内心比较阴暗,想太多吧!
片子还算可以,拍得美轮美奂,演员也一个个要颜有颜,要演技有演技,至少都撑起来了。
但故事还是脱不开的美式绿茶婊的装腔作势,看的有点点窝火。
不过各种细节设定很有意思。
有人不懂最后那颗子弹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跟人性无关,答案都在故事里了。
首先,这个教授设定的那些个命题,都是基于他认为那个男朋友配不上女主。
所以,他设定了末日危机这样的背景,掩盖了优生学,或者淘汰制的残忍,而是创造了一个他们尽量可以救多一个人的假象。
但实际上,这跟最初时候两条火车轨道选一个,选五个是同样的逻辑。
只是这次,人的技能和客观条件是选择的前提。
他是想证明,跟那个男的在一起,女主是会后悔的。
只有跟“优秀”的他在一起,女生才会幸福。
然后,经过了两轮游戏,女主受不了就逆袭了。
她的设定是告诉教授,一个人会什么技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能不能让生活变得更快乐。
一个人的人生,甚至整个人类延续的时间长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时间,人生是过得快乐的。
而不是仅仅单纯的为了繁衍而繁衍,为了优秀而优秀。
最后,那颗子弹,或者片尾那些个镜头切换,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结局,告诉你,教授可以在黑暗中(in the dark)结束生命,也可以在黑暗之后(after the dark)开始新的生活,至于怎么选择,你自己想。。。
电车难题,无限猴子,无知是福,柏拉图洞大多数人终身漫无目的,整天呆若木鸡,不愿思考复杂的问题,不想认识事物的更深层面纳粹优生实验,特权,好运你这不是哲学,你这是混合了资源分配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大逃杀式的桌游假设一:全员饿死假设二:内讧全死假设三:为爱而死核爆灾难隐喻了功利实用主义导向农夫,工程师,地产中介,木匠,演唱家,对冲基金经理人,竖琴演奏家,宇航员,化学博士,电工,酒拍卖师,骨科医生,客房服务生,时装设计师,糕点师,动物学家,心理医生,士兵,议员,诗人。
生死存亡关头,延续文明,为了生存1.农夫:同性恋2.骨科医生:可能有埃博拉3.对冲基金经理人:携带大量金块4.木匠:不育症5.工程师:结构,电工6.电工:玻璃渐冻人7.心理医生:无子宫8.动物学家:写文章9.化学博士:优秀基因10.地产中介:助产士11.糕点师:没别的12.歌剧演唱家:七国语言,三年发作咽喉炎13.酒拍卖师:智商20014.时装设计师:左右脑思维15.竖琴演奏家:自闭症16.议员:最好律师17.士兵:过目不忘18.客房服务生:仁慈友善19.诗人:扑克冠军 死无用文艺小清新圣母:酒拍卖师,服装设计,诗人,竖琴自闭,埃博拉,歌剧,农夫,糕点师,花匠,工程师要是不能做爱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唯有强者方能生存盲者国度独眼为王一男六女
本片就是哲学和道德的碰撞,但是这两者都是只对人有作用。
主流认识是:哲学是道德的哲学,道德是哲学的道德。
如同物理边界实验,末日基本上使这两者都归于零,在此种情况下,我认为过分强调拉一方面都是不对,因为现行的根本不适用于末日,这些都必须推到从来,生存应该被提到第一位,哪怕泯灭人性!
领袖,独裁还是民主,领袖都是不可或缺的!
前两次领袖是导师,他,独裁,冷血,暴君可以形象形容他,嬴政是一个恰当的模板。
第一次,在没有他的第一次,领袖是一种必需品,就像空气,你感觉不到他,但是他是必须的,贴别是一个团体,他不好,但不可或缺;第二次,一个坏的领袖会引起内部的崩解。
第三次,领袖成了女主和薯条男,前者过于理想,后者随遇而安,在我看来他们也不是好的领袖,因为没有希望!
他们走向了不同的极端!
就我来看必须是三者的混会才是一个好的领袖,理性,需要牺牲时能够舍弃,理想,对未来有憧憬,随遇,懂得适当的调节!
李世民是一个不错的模板!
我设计了第四次实验:导师决定随机二选一,他是规则制定者,所以将一对恋人分开,鉴于他们的爱,必然会空出一个位置,这时替补的自然是导师自己,这是他理所当然成为领袖,鉴于他能独立生存一年,说明他的能力足以胜任领袖并带领大家以避难所为中心生存下来!
之后是对泯灭的人性重建的时候了!
刚看完这部电影,就第一时间来豆瓣看影评了(估计大家都有这个习惯),第一次写影评,不喜勿喷。
其实也不能算我自己的影评,主要还是看了空腹PanDa写的《炮灰的逆袭》觉得很赞同,自己也写点。
影片取景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算是一个佛教的国度吧,充满了东方的禅意,而开篇就一群亚欧美非世界各地的学生在古色古香的书院里上着哲学的最后一课,似乎导演想表达东方的哲学更有智慧些。
然后老师出了一个天启之灾的哲学实验,从结局我们才知道老师的用意,只是解解恨,报复折腾一下傻小子,当然老师也想通过这个实验让女主明白他自己更聪明,比傻小子更有资格和女主在一起。
实验勾画模拟了三个末日场景,都是为了生存与种族延续,三次都是通过逻辑来做出取舍,区别在于,前两次是通过科学逻辑、生存逻辑,而第三次是情感逻辑,或者说更尊重于人性。
第一次通过逻辑本来已经筛选好了,但是人就是人,人是有情感的,是有思想的,不会像机器一样按照编好的程序走,所以女主和男主说了不想和老师一起进入避难营,就导致了9个人抛弃了老师,而结果也是他们无法再次走出避难营,在里面的一年中如行尸走肉,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罢了。
这就是压抑了个体的人性,全面按照大的逻辑走的时候,一旦一个个体爆发出突变情况的一种结果。
第二次10个人都进入了避难营,但是为了绝对服从集体利益至上,(我想延续种族可以延伸为集体利益至上)的逻辑,当有人不服从的时候,内部矛盾便发生激化,冲突,争斗,最后所有人全部走向毁灭,这也是个体爆发突变导致走向自我毁灭的结果。
两次湿哥刚想自我陈述就被老师崩了,太酱油了!
这也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而湮没了个体的声音。
而对冲基金经理带着金银珠宝就被接纳也反映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冰激凌哥哥,服务小生更是无人问津,底层人民不被重视啊,竖琴大师和歌剧家也被排斥在外,艺术在集体利益面前丝毫没有存在感,卡牌师这种娱乐大众和品酒师这种提高生活品质的也同样没人缘。
到了第三次人性终于站了出来,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被体现了出来,前两次的弃儿这次愉快的生活在了一起,没有了人类生存、种族延续的枷锁与包袱,活在当下是唯一主题,个体的意义被释放。
最后老师的三种结局也映射了三个实验结果,第一个吃面包,如行尸走肉般生存下去,只是生存;第二个开枪自杀,遇到了与自己意愿相左的情况,又无力改变,自己的逻辑走入死胡同了,只能自我毁灭了;第三个顿悟了,放下执念,享受美好,女主的美照浮现了出来。
算是从个体的角度来阐释如何去生活。
其实导演选择以印尼雅加达为主场景,想借佛学来阐释东方哲学有些不妥,佛学讲究轮回,而相比之下中国的道学才更注重自我、个体与当下。
什么狗屁...叫末日扯淡游戏得了。结尾老师其实暗恋女学生才玩的这个游戏,是不是太侮辱观众了。
这都什么和什么啊,洗钱专用片吗
苏亚笛尼维要被气活了吧,拿哲学逻辑来娱乐,我没在这片里找到一毛钱理性,全是情感与冲突。虽然制作很精良演员很养眼实验很好玩,但女主和老师的苟且关系与演技以及男主的丑貌实在太讨厌。过程如此情绪化道理如何真知都没用。
呼,又该说什么,选择死亡。。。
神经病,YY也要按照基本法。
看吐了
又是末日又是哲學的,光看片名就很鬧心了。再説人類也親手滅了好些的族類啦。對於人類種族的延續大可不用放在心上,因為報應總會来到的。哈!
看完很蛋疼,奔科幻和哲学去的,结果是。。。。。。。。。师生恋。。。。。。。
GG
纯看剧情是很扯,可这片的优点是可以自己边看边脑补,和电影互动些哲学:)
我是诗人……啪
小成本的有趣剧本
挺好看的呀,三次loop,建立在课堂之上。有点罗拉快跑的风采。遗憾的是,最后突然多出来一条感情线,猝不及防,大大减分。
boring
觉得好有趣,除了片头片尾,和丑死了的面瘫女主
感觉有些地方不符逻辑不符常规略微牵强,不过整部电影都是头脑风暴,认真你就输了。
讲哲学的片子不要插入三角恋行不行求求了,故事设定好有意思,为啥不把大家争论多拍出来,还是说关于末日让谁活大家早就有共识?
千万年的文明是我们必须承载的重量,但是在极端情况下的个人如果只是符号和象征的工具,只是社会逻辑的推理,那么所有的结果只能是毁灭。apocalypse意味着uncover the unknown,或许抛开一切的意义才是生活最美好的atlas。苍天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我希望人类这个美丽种族可以万古留长。
有趣,但是虎头蛇尾。三个思想实验非常值得一试,可惜结局太渣。
一部低成本小眾的電影,但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就像片中第三次世界末日,10個幸存名額也給一個詩人留了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