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真正的痛苦

A Real Pain,跳痛之旅(台)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基南·卡尔金,福田知盛,詹妮弗·格雷,库尔特·埃贾万,丽莎·萨多威,丹尼尔·奥雷斯克斯,埃洛拉·托尔基亚,班纳·艾森伯格,彼得·查赫尼埃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美国语言:英语,波兰语年份:2024

《真正的痛苦》剧照

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2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3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4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5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6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3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4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5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6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7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8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9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20

《真正的痛苦》剧情介绍

真正的痛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纪念逝世的奶奶,许久未见的堂兄弟大卫与班吉相约前往波兰参加导览团,也顺道探访奶奶的老家。一路上,班吉有话直说、率性风趣的性格迅速与同团人士拉近距离,令木讷拘谨的大卫既焦虑又羡慕,压抑已久的情绪日益沸腾。然而,随着旅途种种安排不断挑动班吉的敏感神经,他的狂放不羁似乎逐渐走向失序,大卫试图息事宁人,但内心的不安却席卷而来。这趟寻根之旅,能否解决彼此心底难以言说的痛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昆妮奶奶跟外婆血腥罗曼史9号电话亭的秘密女人永远是对的奔跑吧梦想我家来了个怪男人发射台半糖关系2狙击精英之纳米危机他爱上我的理由第二季人民的名义闪亮女孩魔术士欧菲流浪之旅第三季那年匆匆怪医文三块我们在躲谁?高岭之花亚瑟和梅林警魂第一季死亡护理师托马索时空急转弯3特搜9第二季斗破乱世情异世界食堂死亡寿司逃逸追踪梦幻山庄覆灭记莱姆镇

《真正的痛苦》长篇影评

 1 ) 我们真正的痛苦在哪:个人和民族

《A Real Pain》是一部让我深受触动的电影。

两兄弟想要了解过世的奶奶,踏上了波兰的寻根之旅。

我喜欢的小说或电影,往往会让我发现生活中一些被忽视的角落也是珍贵的。

原来,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重要的,珍贵的。

而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它把那些被更大的目标击破,因此不成型地散落在时间洪流中的情绪智慧地拾起,赋予它们叙事中的一席之地。

电影中的两兄弟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两种状态:一个活在当下,追求自由,接近真实的自我,但无法将自己在时间中串联成一条线,因此无法前行,更谈不上拥有未来;另一个则以封锁过去为代价规划未来,失去了全心全意感受当下的能力。

我是在Benji弹钢琴的那个瞬间意识到他们是同一个人的——那个乐曲不仅让人们进入同样的意境之中,并且把两兄弟连到了一起长大的过去。

电影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它对这两兄弟之间的关系的展示。

这种表达让我耳目一新,因为西方电影很少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是关注每个个体的个性特征。

这部电影的主角,可以说是兄弟两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哪一个人。

看完电影后,因为电影里参观犹太集中营的元素,我不由得想起自己文化中的创伤,年复一年的饥荒、屠杀和战争,但这些记忆却没有像犹太文化那样被深刻地注视和传承。

自己人无法谈论,外人也无法理解。

我悲伤地知道,这样的记忆似乎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模糊,甚至被简单地遗忘。

简单化的叙事和宣传对我来说无济于事。

表面是什么风向,服务于什么目的我并不在乎。

我在意的,我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没有马克斯·韦伯、以赛亚·柏林?

我们没有思想家去整合集体记忆,我们没有完整的理论或丰富的文艺作品,去直面这些历史创伤,去尝试解读。

我相信我们有很独特很动人的经历可是至今没人能够说出来。

被写出论美国的民主的美国是很幸福的。

当然,表达并非完全没有,但是不够,许多内容因为敏感而无法被提及。

这种失语感,是一根浮木,飘到茫茫大海上,随着时间流逝,靠岸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宣传与真实之间,让人无法触及文化的真正深度。

不过,即便这些事情本身不敏感,表述出来也需要大思想家。

其实有著作的民族本来就是少数。

很多民族有伟大的经历可是保存不下来。

人类学家是从很外围的角度去探索的,隔得很远。

一切都有意义,但前提是需要有人为它们赋形,就像《A Real Pain》那样,将那些被忽略的情绪和记忆从混沌中显现出来。

个人的经验和族群的经验都是同理的,需要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让混沌不再是混沌,为世界万物赋予名字我们需要有言说痛苦的能力

 2 ) 主转配骗奖

Kieran Culkin横扫颁奖季最佳男配角奖剑指奥斯卡,然而主转配骗奖着实令人不耻,对其他提名者不公平,胜之不武,本届还有《艾米莉亚·佩雷斯》里竞争女配的Zoe Saldaña也是主转配。

这种行为叫Category Fraud,或可翻译为类别骗奖。

主配能随自己意愿转换的话设置主配奖区分有何意义,不如像国际电影节那样不分主配只评最佳表演,不过现在像柏林、圣塞巴斯蒂安、洛迦诺等电影节取消男女性别区分后又设立主配区分。

主配类别转换骗奖的情况在奥斯卡历史上竟然出现过多次,当观众眼瞎么,奥斯卡好歹是行业最高奖这么不专业,真是公关游戏。

拍照戏、辩论戏、墓地戏、上天台戏等制造戏剧冲突的重要情节的戏眼都在Kieran Culkin身上,将个体痛苦同大屠杀进行联结的任务也落在他身上,连Jesee Eisenberg餐桌自白戏的主角其实都是Kieran,更多是在完成Kieran的人物塑造,而他甚至不在场,由此也引出视角混乱的问题,初始与收尾视角都是Kieran,这是脱离Jesse视角的,但后续仿佛是通过Jesse视角来重点展现Kieran,尤其是餐桌戏Kieran中途退场,之后观众跟随Jesse视角离开餐厅回酒店房间,Kieran完全失踪。

片名A real pain意为讨厌的人,指的可不就是Kieran。

主角与配角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戏份多寡上,配角的重心是辅助主角完成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而此片人物塑造上Kieran的角色更立体丰满突出,他也承担着主题表达的重任,他绝对不能算配角。

 3 ) 我也不知道痛苦到底来自哪里

大卫在晚餐时问了一个很厉害的问题,三代的犹太移民,为什么无数个生存奇迹居然造就了一个人去自杀?

两个堂兄弟的人生故事其实不陌生,比如很要好的高中朋友,性格、家庭背景、爱好都很像,都很投缘,但你会看到大学毕业后,有人正常的融入社会,成家立业,积累财富,网上晒娃,周末度假,而有些人就适应不了社会,逐渐消沉,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有个例子合适不合适,我觉得比较典型的算是窦唯。

他有音乐天赋,但他的作品没有具体的对象,也就是不够商业化。

贝多芬也好,拉赫玛尼诺夫也好,柴可夫斯基也好,这些大师并不是闲着没事儿为自己写作品,要么是给交响乐团,要么是给芭蕾舞剧,要么是给歌剧,这些作品是要被现场演奏出来给观众评价的,而且是很直接的用脚投票,你的音乐不好,格局不好,芭蕾舞剧不好,每人买票,几次以后就每人找你作曲了,你也就不是大师了。

这个电影中背景音乐用了很多肖邦,肖邦离开波兰以后,也面临这个问题,但他有艺术赞助人,他做了很少沙龙音乐,只给一小部分人听,也算不错的成果。

但是窦唯那种的,你给他商业合同,让他做一整套电影配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他可能根本就没法满足这一整套的要求,不能像配乐大师威廉姆斯一样。

回到电影里来,有句话:就像为了吃牛排,假装看不见屠宰场一样。

作为一个社会人,自我就不能排第一,大卫也想像如少年时那样做自由自在的夜游神,什么都不需要创造,就是漫无目的的游玩,但他为了得到恋爱中的喜悦,不得不对对方承诺,对方也会对他承诺,然后就是履行承诺,承诺从一样变成两样,得到的人从一个变成两个,他变成了丈夫,变成了父亲,他又有了更多的承诺需要去履行,吃了牛排就不要去想屠宰场,想到屠宰场,就不要去动下单点牛排的念头。

最直观的一点是,本吉的这趟旅行有了大卫的陪伴会比没有陪伴效果好很多,但大卫真的有义务来陪伴本吉吗?

大卫其实不需要请假调整日程来陪伴本吉完成这次旅行,但他知道自己作为堂兄弟的义务,也知道作为一个孙子的义务,他也是克服了很多不情愿,只为了让本吉好过一点,尽快的走出人生低谷,看似轻松,只需要跟老板请假,跟妻子说一声,但凭什么就只有本吉是痛苦的,别人都是轻松的?

我懂,本吉这样的人如果能做到融入社会,就不会这么别扭,这也是电影的核心之意,real pain就是指的这一类人,也可以指被纳粹选择的犹太人,不同于敌我双方那样的受害者,犹太人的被大屠杀是不被国界线阻隔的,就是被选出来从人类中剔除。

各种有社会适应不良症的人,算不算这样的异类,有没有人有过想法把他们剔除,他们自己就想把自己剔除,本吉不是半年前自杀过一次吗? 那么多人返回波兰去参观大屠杀遗迹,不就是想不要再重复这样的事情吗?

犹太人不是德国发展不爽的原因,剔除了犹太人,德国不是还是战败了,同理,剔除了所谓的社会适应不良症的人,还是会产生,复杂的原因,也许是遗传变异,总有人天生的敏感,不能适应社会,人类总是太贪恋的关注自我,再富有也还是觉得自己穷,不愿意让渡资源去关爱自己的同胞,什么时候人类才能进化到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无比珍贵的,伤害一个,就是伤害全体。

 4 ) 不太能完全共情

Maybe just because I'm not Jewish, I didn't get the whole picture. Don't get me wrong, the movie is good, the graphics amazing, all actors are doing great jobs, especially Kieran Culkin. For me, I think I'm more like a combination of David and Benji. I have some of the nervousness and diffidence from David, and some of the depression or a sense of brokenness from Benji. I can understand them, I can understand their pain or struggle. When I said I didn’t understand the film, I mean the history of Jews, 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Zionism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because of that, I am inability to empathize American Jews. We Chinese people also suffer a great sacrifice during the WWII, but most of us tried our best to move forward, trying to make a better tomorrow. We keep those memory and history in our mind with determination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e don’t like to burden everybody with it, like David said.*只是单纯觉得英语更能准确抒发我的情绪,随便写写,不用太在意

 5 ) 犹太版热辣滚烫

首先,我理解你把一个现代年轻人的自杀和大屠杀历史结合来探讨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我理解你将两个表兄弟的沟通障碍表现为处理失去祖母的痛苦的分歧并以犹太人心酸历程为背景来凸显一种历史纬度的痛苦。

我理解你想表达即便你们共同经历了相同的痛苦,但个体的差异却造成了我们因无法相互理解而产生更多的痛苦和孤独。

我都理解。

但这仍然无法掩饰你表达上的幼稚和无法抑制的傲慢。

人的痛苦是不需要用大屠杀来映衬的,尤其是生活中的痛苦。

应该说大屠杀、战争只是生活的 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平行空间。

张爱玲曾说过战时的上海民众在轰炸的间隙去吃小吃的事。

瓦砾遍地,角落的死尸也没来得及清理,又下起了小雨,但吃还是要吃的。

生活不会因为即将面临死亡就变得和颜悦色。

所以这种对比的手法就很幼稚,显然因内容的不自信而特意攀附沉重、宏大的议题。

我始终认为生活本身就已经足够沉重和宏大了,这就让我想起了《热辣滚烫》,一种高度凝化的痛苦,它没有生命,更像是一种标本,放着短短的简介。

这是什么?

这是痛苦。

别问了,没意义。

上面点缀些宏大议题,“女性”“屠杀”,就可以拿出去卖了。

其次,剧本结构很有问题。

这方面相似的《被告诉她》要好得多。

如果他想聚焦于两兄弟之间的情感障碍,说不开那些痛苦,那么这个旅行团就是个毫无意义的存在。

如果他想表现犹太人的辛苦历程和自身隐忍的教义与个人境遇的关系,类似《守灵7日情》,那么他应该利用起几个团员的角色,让他们有更多的故事。

电影过去了一半,我才发觉电影的核心是在讲两兄弟的“说不出的秘密”。

而表现形式就是一再运用的“天台抽烟”。

然后说到傲慢。

整部电影没有和波兰这个异地有任何关系,不同于《情归新泽西》《杯酒人生》《别告诉她》,《雷蒙德和雷》。

可以说虽然背景是两个人回归故里的寻根之旅,可和根毫无关系。

他们可以寻到任何地方,东京、巴黎、意大利,任何地方都可以讲这个故事。

看多结尾处,我就猜到编剧甚至都不会让他们真的走进那幢25号楼,摆放石头的时候正好有人出来?

遇到一个和祖母年龄相仿的当地老太太?

老太太请他们喝茶,双方完全无效沟通。

没有,都没有。

只安排了一个当地人和他们简短的对话,他们像泥鳅一样快进快出,一种完全的回避。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端的傲慢,他甚至不想费心思去了解这个地方的人和事。

只是单纯的为了利用犹太人的身份和历史。

题外话:那个导游的演员一眼日本人……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导演兼编剧。

选择一个东亚英国口音的人在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的线路上做导游来凸显喜剧色彩?

类似于操着东北话的俄罗斯人在哈尔滨给韩国人讲安中根义士刺杀伊藤博文。

这个喜剧的点是不是稍微有点幼稚?

放到抖音上也许可以。

但他还是一个日本人……就……不是那种你需要特意辨别的东亚人,是一眼日本人,他卷发大眼睛,罗马鼻,只有日本混血长这样,比如阿部宽。

你是一点不查战败国名单吗?

在写一个关于二战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时?

 6 ) 痛苦的意义

杰西.艾森伯格自编自导自演的《真正的痛苦》,像是午后阳光中饮下的一杯烈酒,在舒适的当下,感受从喉头直入胃部的烧灼,有着冲入头脑的微醺感。

微醺后忘记痛苦的畅快与烈酒过喉的辛辣,像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种感悟。

性格迥然的表兄弟,在经历祖母去世的余波里,一个经历自杀未遂的阴影,一个是美满家庭的写照。

两个人踏上纪念祖母的东欧旅行,看似治愈痛苦,却是嗑尽痛苦,以痛来化解痛,也不妨是一种消解的方式。

波兰旅行团里的不同男女,承载不同背景遭遇的内心困境,痛苦在不同个体身上幻化不同角度与轻重,都是各自人生修行的重要关卡。

内在挣扎的痛苦情绪,在外表或许不惊波澜的隐藏之下,埋伏在不同情境下选择爆发,于是外部世界对于这种不经意的爆发更会另眼相看。

有些人隐藏的很好,而有些人根本隐藏不住。

本吉是具象形式的代表,他敏感脆弱容易触怒也容易欢乐。

他展示出了被痛苦包裹的灵魂,在不同境遇里的表现。

或许是最阳光洒脱的,也是最敏感带刺的。

大卫则是另一种层面隐性的展示,他情绪稳定,考虑周围人的感受。

看似他的痛苦是来自于表兄的负担,但他像是另一种情境里被压抑的人,他的痛苦似乎是更在乎于自我认知的选择。

两兄弟在波兰这带着历史伤痕的国度里漫游与寻找,找寻祖母曾经生活的痕迹,来化解各自遭遇的人生卡顿。

历史时代的伤痛,在漫游中遇见与感悟到的沉重之中一点点深入。

在通过不同人各自身上的经历,从微小到宏大再到细微的痛苦刻画,表面上的柔和笑容,背后的感知愈加深刻。

属于时代与种族。

家庭与个人的不同内心触痛,在路上的风景中一一流露出来。

外在的痛苦可以找到治愈的方式,而真正的痛苦则是需要自我来疗愈的。

无论是个人的痛苦还是历史的痛苦,都是在言语中轻盈简单,在内心却是很难放下的。

《真正的痛苦》旁观出具象和隐性的痛苦状态,治愈的不同角度。

大卫可以用家庭来缓释,而本吉只能无助的在熙攘的人群里,无助的漂浮。

所以,一个人真正内心痛苦的,别人是很难能够看透和给予帮助的。

 7 ) 痛苦是一种权力

很喜欢影片的开头,因为开头就不遗余力地塑造堂兄弟二人的性格和弱点了。

堂兄大卫对时间和秩序的条理性达到一种过度强调的程度,而他那处处跳脱常规的堂弟早就把一切规划好,不仅提前抵达机场,甚至给他哥准备了可疑的早点。

影片基调是诙谐的,人设是鲜明而反差感十足的,奠定了这电影不可能难看的基础。

而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才发现看似乐天无忧的堂弟才是忧郁代言人。

就好像当我们感受到强大于自身的痛苦来袭,会下意识向外寻求解药。

于是,原本不那么健谈的人会主动与陌生人发起一次聊天,原本的社恐死宅会走到人群里去确认一种久违的安全感。

片中最有趣的一幕发生在高铁上,堂弟班吉突然暴言,认为一行人在寻根之旅时不该乘坐脱离普通波兰群众的头等舱。

这令旅行团其他成员包括牛津大学毕业的书生气导游都一脸茫然。

班吉随即将矛头指向导游小哥,质疑他设计的旅行方案里没有与当地人民互动的环节。

而当他跑去普通车厢,堂兄追过去以至于两人错过正确目的地而不得不乘坐反方向列车回去时,他们一路逃票到某一车厢坐下。

这时,大卫发现这里仍然是头等车厢。

班吉想了想,自信满满道:“但这是我们凭本事得到的。

”还有他们与萍水相逢的旅行团员分别的一场戏,拥抱,说再见,也许不再见,也是细小的情谊涌动。

导游还特意感谢他提出了几年来对于自己最有效的建议,以及大卫一路上都在为班吉引发的意外而道歉,等等小事。

至于班吉的痛苦根源到底是什么,片中似乎并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说法。

大卫的痛苦则有一多半来自看到班吉的痛苦却不知道该如何帮他,他说班吉的存在是个奇迹,却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对此,大卫怀有深深的负疚感。

作为犹太人后裔,他们通过参观位于市区的集中营而再次强化了对于生的敬畏。

而作为当代社会的普通一人,却在不可名状的痛苦袭来时,宁可自我舍弃。

人类在泥沙俱下时竭力求生,又在终于可以安逸度日时失去了对于生的渴望,这也许可以被称作真正的痛苦。

这不是矫情和文青病,是人类终将面对的终极现实。

那不是因为你脆弱,只因你生而为人。

一次寻根之旅自然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痛苦依然静静地栖息于他们的身心某处。

大卫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妻子与儿子身边,班吉仍然坐在候机大厅一隅,独自旁观他人的旅程。

他们设法按捺、延缓痛苦的出击,以各自的方式。

 8 ) Jessie Eisenberg’s winning speech

杰西没有想到自己会赢得BAFTA的最佳原创剧本。

很美的即兴演讲,且必须得读原文+结合他的现场神态。

必须记录一下I wanna share this with my wife because I'm not a stupid person but I'm an idiot. When we first started dating, she dragged me backpacking to Venezuela and ever since then for the 20 something years she's dragged me around the world reluctantly, and it’s the way I got to know about the world, which is what this movie is about. She also through marxist and leninist principle taught me that my grief is unexceptionable compared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which is the other thing this movie is about. So Anna, you put every worthwhile thought into my head over the last 20 years, and I love you so much.

 9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但共同的痛苦不要忘记

成长了就分开了。。

这是我小时候没法接受的事实。。

我总是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在原地。。

但现实是距离,学识。

家庭让彼此分开。。

但至少共同的记忆让这对表兄弟走上了这段关于外婆的旅程。。

但我不想说电影很敏感,很真诚的记录了一些情感。。

我想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关于集中营的观点。。

无可否认这是一段悲伤的过去,也正因为如此让现在有了以色列这样一个国家。。

油管破站某大v说过他的亲生经历当他的教授在给学生讲述集中营那段历史时,课堂上有很多人哭了。。

他决定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有人了解在中国发生的南京大屠杀,然后他的教授说你不能在这里讲这个,是不一样的历史是会被人遗忘的,如果不能靠宣传让人铭记,那还有什么会让人审视那段历史我很不喜欢网络上有些言论当中国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或是采访时,总看到有人说为什么要激起仇恨。。

这是一样的问题吗,只是要去正视一段历史啊我似乎终于理解张纯如会选者的道路。。

她的痛苦可能还在于周围人的漠视,当她努力去翻阅那些历史写出那本书的时候,也许生活在美国的家人和朋友都说放下吧。。

那已经是过去了的历史。。

而她却一直在立志让全世界了解那段真实。。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猜测,是看了这部电影后突然感悟到的我们也需要向某个群体一样利用任何机会告诉世界我们中国人也是那段历史的受害者。。

而且我们至今还没有得到道歉!!!

剧终,ben 一个人坐在机场真的很好哭!!

 10 ) 写短评写不下

心里酸酸的,但也不至于真的让人depressed,给我的感受是介于 触及“real pain”内核和与“real pain”擦肩而过之间的怅然。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是看电影的时候脑海中不止一次地回响起Dick Houtman的声音: “what is real reality, what is a real pain, what is a real belief?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truly ‘real’ existence.”影片中翻滚着的痛苦:不论是二战侵略者给一个民族、族裔带来的伤痛;人类用极端残忍冷酷的手段给世界和文明带来的伤痛;受难者后代追忆朝圣先辈同胞受难的伤痛,还是朝九晚五生活磨平敏感神经变得麻木的痛苦;人生没有目标与功利社会脱轨的迷茫;人生年过半百霎时间孑然一身的不甘和悲伤;亲人离开后的抽离心痛;成为社会机器运作系统中的一环所带来的种种无奈、烦闷、挫败、不堪、伪装……无一例外,都是不存在比较级和可证性的。

影片开头我就很讨厌Benji,因为太似曾相识身边这些很喜欢把对各种事情“caring”当作自己时尚挂件的同学,他那么不合时宜,那么“失控放肆”。

但随着故事推进我确实又能用他的方式理解他,能够更多地注意到他——不论是作为背景板还是镜头聚焦下的主角——时不时含泪的浅色瞳孔,这时候painful的感觉才从四面八方向我袭来。

我很喜欢有几位豆友说,Benji和David都是各自的一半,Benji保留了David的多愁善感,David生活着Benji的安稳美满。

回到家里的David是Benji的一半幸福,留在机场的Benji是David的一半痛苦。

透过机场玻璃的光打在迷茫破碎的Benji身上,也打进我的眼睛里。

我们一起盯着来来往往拉着行李箱的旅人,我们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

《真正的痛苦》短评

再牛逼的肖邦,也弹不出中产白男的悲伤

4分钟前
  • geworfenheit
  • 较差

比上一部还是有挺大进步,而且是非常标准的good old-fashioned 90-min mid-budget美国电影——我都不记得我上次看这类电影是什么时候,无论是形成喜剧对比的双男主、大量的肖邦还是一些“飙戏”时刻(甚至很多人看哭),从剧作到视听都弥漫着一种让人很有安全感的中规中矩。Jesse 在各类作品中处理的核心情绪似乎一直是愧疚,这次拆解得很清晰,一种是此刻的对身边人的,一种是面向过去的在代际中逐渐沉积的,而这两种愧疚在两个角色身上都存在,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为什么移民到了第三代就成了“多少有点病的年轻人”?除了指责孩子被宠坏或是病理性诊断,我想本片试图说明哪怕用非常拙劣的方式且是否有效完全未知,但也得去哀悼、去面对这种藕断丝连。别说犹太美国人了,我们不也很可能是这个国家、自己家乡的移民第三代吗?

8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杰西基南就真的是个人特色太鲜明的演员所以真的很难跳出他们自己的经典角色啊~Roman波兰跟团旅游~~这语速我能跟上大部分听力,杰西语速是听力试金石耶~看了半小时,也没看出个什么痛苦,更别说真正的了。

11分钟前
  • 插头
  • 较差

虽然旨在展示民族历史伤痛和个人精神痛苦的对照,但影视化的执行力有限让文本深度打了折,给人看完后的印象大概仅限于小清新波兰旅游观光片。卡尔金的表演出色,可惜长相和犹太人毫无关系。

15分钟前
  • Piglette
  • 还行

无聊

16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在根特电影节看的,大概3.5吧,我很喜欢小卷毛,也喜欢他写的那本《吃鲷鱼让我打嗝》,但是伍迪艾伦接班人的名号,他真的接不起。这部电影感觉刻画人物都有客气,有一种浅尝辄止的讽刺和浮于表面的温情。几次冲突和转折说实话也不够奇观。视听语言比第一部电影有进步,但其实更形式感一些。唯一让人记住的就是Benji称赞小卷毛有一双漂亮的脚。

19分钟前
  • jellyfish
  • 还行

7.0好可爱的碎碎念

24分钟前
  • 大纠结师
  • 还行

比想象中好太多,如果不是看到有友邻好评可能不太会去看了(居然还有福田くん好贴切

26分钟前
  • NidomeAoki
  • 推荐

杰西的自我远没有伍迪那么强,这样两位本色演员才有空间展现和大屠杀隐隐相关的人物关系,或许真正的痛苦只有一次机会能被言说,然后人人回到或者远离各自的痛苦。

28分钟前
  • 张华弥
  • 推荐

【5】不喜欢。意图明显,利用题材来说教达到历史与人文的公路之旅的电影,生怕看成可以无缝衔接看到我国旅行社的“重走红色之路”的广告片既视感。果不其然电影真就这么拍出来了,离不开的波兰,犹太人与伤痛。有强过前作《当你拯救完世界》的地方,在于能巧妙地化解,调侃,中和过去与当下的痛苦地来源,我想这是写作最大的进步。但现阶段我接受不能,感觉跟南京大屠杀后人看完后恨日本无异,一种当下但实则怀念的意图错误。基南·卡尔兰的表演状态简直就是从《继承之战 第三季》Roman复制过来的,这种电视到电影的无缝表演,要拿奥斯卡,我觉得很无语,更没必要。

32分钟前
  • 酱桑
  • 较差

没有这个结局的话,1星。两个主角的形象都没有魅力…其中一位有点亮整个房间的人格魅力…???

37分钟前
  • babyblue
  • 较差

并未捕捉到隐匿的内部情感反而过分注重表面的自白宣泄,种族议题的互文浅尝辄止,碰瓷伍迪艾伦远具戏剧张力的叙事文本更是无稽之谈。

39分钟前
  • Chuck
  • 很差

《关于一个infj的我与一个毁灭性人格抑郁症堂兄弟的一次旅行团经历》。我们深深的痛苦像两片各自存在的汪洋大海,曾经短暂而平和地相互融合在一起过。

42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他坐上回纽约的出租车,就像要回到笼子里一样

43分钟前
  • Doreen
  • 推荐

“真正的痛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You are not forgotten.”🥺比第一部导演作好很多,还真别说,卷西真的有点无敌老头内味儿。WA:不好,被这小子学到了😬

46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完全不喜欢Benji这个人物,谁不是有很多心里的坎过不去啊,自己难受也就算了,非得在一趟旅行中数次让别人难受,这种太e的性格,对我观影体验,简直折磨,到头来也没说为什么会这样。真正的痛苦是什么?住在纽约,去波兰报个团都是头等座好酒店,这样的人生已经打败多少人了啊,虽然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也不是说啥就重要啥就不重要,但白男真的太矫情了,这种电影到底能有多少价值

51分钟前
  • linbenx
  • 较差

3.5

56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还行

你是机场里放温的酸奶,是吞下安眠药昏在沙发上的毒虫。我是网站上恼人的广告,是徒步纽约时睡在长椅上的懒汉。你还记得奶奶穿的粉色塑料凉鞋,我则崩溃于毒气室上的蓝色污渍。我们是两列渐行渐远的火车,你夸赞我的脚,我陪着你逃票。真正的痛苦不是打在脸上的耳光,而是心里墓碑上为祭奠堆满的石头。

5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喜欢这个平实有意思的故事,一部让我想到有过的旅途和遇到过的很多人的电影。很多时候我都想和David说一样的话:你这么有魅力,我真的很羡慕!你点亮整个屋子,却又走进来毁了一切。你渴望别人走近你,却又拒绝真正产生亲密的机会。我真的喜爱你又为你心碎。如果再也不会见面的话,希望你们再快乐一点的生活吧。

1小时前
  • J
  • 推荐

十三月的肖邦,揍得出淡淡的忧伤。第一分钟就确定是我喜欢的调调的影片。两个男主把他们以往各自作品里最典型的角色性格,汇合到一部堂兄弟旅行寻根故事里了。

1小时前
  • k-pax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