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说的不是丹麦女孩卡罗尔。
她,清瘦冷漠,像有厌食症的T台GIRL,漫不经心,喝着一支大瓶装奶,她望着度假别墅的草坪,妈妈正在做瑜伽……这个夏天,她17岁。
她叫桑格莉。
《桑格莉之夏》是奥斯特制作的那条天空蓝的小蓝裙,干净清爽小优雅,搭一副针织破洞马海毛手套,又有点型格耍酷小叛逆。
北欧小国立陶宛,秉承俄罗斯的传统,有芭蕾舞女演员,飞机空中花式表演,森林,冷水湖泊,极短而又有点寒意的夏天,和《夏天遗失的27个吻》里的浪漫诗意。
她,甜美热情,热爱女红,普通人家女孩奥特斯,被桑格莉仿佛性冷淡的高傲深深吸引。
她们年纪相仿,她却需要四处打工养活自己,甜品店店员,节日礼仪小姐……还好,她有一个暖宝宝一样的妈妈,在她被任性的桑格莉伤害的时候,给她做“盐”和“糖”放一起的小饼干。
桑格莉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经常去她家别墅附近的机场看飞机。
和平凡的奥斯特相比,桑格莉是忧郁而病态的,她被她的酷所吸引,她喜欢她的温暖。
奥斯特在桑格莉道歉时说,你知道我对你是最好的。
这种经典的青春组合似曾相识,在去年上画的国产电影《少女哪吒》中,王晓冰和李小路也是这样一对好朋友,一个是动不动就感觉难受的任性小公举,一个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侠女。
《少女哪吒》将少女的基情停留在友谊阶段,《桑格莉的夏天》却肉帛相见,满屏活色生香。
《桑格莉的夏天》最显著的标签就是“女同青春片”。
为了猎奇而观影的不在少数,在我看来,她们并非天生的蕾丝边,她们是普通女孩之间的嬉戏和成长,只不过这种嬉戏和成长里自然而然地包含了性爱。
桑格莉刚刚加入到奥斯特的朋友中时,开车的男孩子就和她对上了眼,那天愉快地玩完后,桑格莉看着那些高压电塔说很美(她后来为了克服恐高症就是爬的这座塔),男孩停下车,说她的耳朵长得有趣,两人心照不宣,玩了回车震。
只是桑格莉面无表情,似乎她不仅是表面的性冷淡,而是骨子里冷淡性。
第二次篝火派对,男孩从鱼肚子里剖出了一条长虫,众人做恶心状,桑格莉却抢了男孩的风头,她将长虫放在鞋尖,绕在手上,男孩忍不住拎起丢得老远。
在我们地球人的文化里,男人的面子始终是一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开它的女人都叫女汉子。
女汉子桑格莉这次在高塔前未做任何停留,骑上自行车径自离开。
桑格莉的异性性爱冒险到此结束。
少男少女其实是无法真正理解和相爱的,都说那时候我们不懂爱情,其实是因为那时候我们不懂异性。
但是同性却不同,同性对你的小确幸小痛苦几乎是秒懂。
奥斯特第一次看到桑格莉手上的伤痕时,她就充满同情地数出一只胳膊17道,一只14道,她知道她总会凑够17道的。
17,刚好是她们第一天见面抽中的号码,那个号码可以让桑格莉免费享受和飞行员同飞。
但是,桑格莉放弃了,她回到家就给自己添了一道刀痕。
她第一次这么干是因为妈妈说她不配叫桑格莉,她的名字是力量的意思。
跳芭蕾的妈妈曾经生活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她在生活中的状态还是一个舞者,不停练习着,好像随时会再登台。
明星妈妈是每个孩子的噩梦,她们因为出色的天赋和努力成为明星,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总是能被那种光芒灼伤。
桑格莉内敛而沉闷,她没有继承妈妈的舞蹈天赋,她喜爱飞行却胆小如鼠,还有恐高症,飞行对她来说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白痴梦。
好在奥斯特及时出现,这个导演派给桑格莉17岁的成年礼,一个心灵的疗愈者。
桑格莉告诉她,自己做了一个梦,刀具掉进了浴缸,最后变成了奥斯特戴在头发边上的海螺。
海螺的意象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桑格莉去奥斯特的家,她赤裸着让奥斯特量尺寸后,她的手滑向桌边的大海螺的缝隙,那是奥斯特第一次看到桑格莉的裸体,桑格莉对这个丈量自己身体的人产生了欲望。
第二次是在湖边拍照,奥斯特的发边别着一只小海螺,桑格莉凑近它听大海的声音。
第三次同样是凹造型拍文艺照,桑格莉告诉奥斯特自己的梦境,自虐工具变成性欲望符号,桑格莉已经从隐秘的惩戒的痛苦和快感里找到了替代它的东西,是的,自虐对于自虐者而言是痛并快乐的,就像自慰带来的满足。
SO,那日黄昏,她们穿着星星点灯的裙子,在野花遍地的草丛中第一次尽情地撒欢,桑格莉的性冷淡消失了,她成为了一个正常激情的女孩。
这爱的色放给了她力量,她第一次一个人爬进了机舱,幻想着在天空俯瞰大地。
更进一步的治疗,是奥斯特让桑格莉躺在浴缸里,手臂画上伤痕,地上一滩血迹,COS梦中自杀的场景,心理学里释放黑暗情绪的方式如同挤掉伤口上的淤血和脓。
桑格莉再次在手臂上划下一道伤痕,奥斯特在自己的腹部划了一道,You jump, I jump! 这种共情如同最强的爱情誓言。
划伤痕的自虐在这里变成了爱的仪式。
桑格莉充满迷恋地亲吻着奥斯特腹部的伤痕,她们浑然一体,尽情尽性。
她们的精神之爱使性爱获得了更多高潮的奖励。
但是问题始终存在,只要桑格莉一天没飞上天,自我无法得到实现的焦虑和痛苦就会存在一天。
桑格莉被高傲掩饰的自卑随着飞行体验的失败最后爆发出来,她再次割伤自己,和奥斯特绝交,烧掉她们情感象征的小蓝裙,甚至一度跳入湖中想自杀,但是呛了几口水后,她开始挣扎,她开始湿漉漉地爬回栈道,栈道旁的灯如同机场安全降落时的指示灯……死过一次的她终于明白,她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梦想和恐惧。
第二天,云淡风轻的早餐时间(与昨夜黑暗湖水中致命的挣扎形成鲜明对比),她第一次问妈妈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妈妈说当你站在后台等待时,你感觉心都要跳出胸口了。
但是一站上舞台,一切都消失了,音乐响起,你就被它抓住,全心投入。
这就是桑格莉想要的自由。
当她开上飞机,做出电影刚开始时那些特技飞行师们才能做出的自由落体旋转动作,如同一只急速下坠的鸟。
这就是她释放能量的出口。
她所有想要做到的就是这个,天空才是她的舞台。
她重新找回了奥斯特,请求她的原谅。
她开始爬那座高塔,为了治疗她的恐高症。
这个不动声色的关于梦想如何在生死边缘挣扎,爱的能量如何拯救绝望和恐惧的故事,衔接自然,构思精巧,前后呼应,看似平静甜美的少女生活,却处处暗藏杀机,残酷青春为何残酷,只因太多内心戏。
做出决定的年纪,也是对自己惩罚和责难的最后期限,17道伤痕是17次对自己的失望,17次不可饶恕的自我惩罚,17次,够了,不能再多了!
这个夏天,桑格莉在奥斯特的帮助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两年后,奥斯特带着她拍的照片去找桑格莉,桑格莉一身飞行员制服,飒爽英姿让奥斯特惊叹,这个让她着迷的女生已经成为了一个自带光芒的气场女王,她可以让男人和女人都为她意乱情迷,她塑造了她,却也正在失去她。
那杯一口没喝,令人惆怅的爱尔兰咖啡知道她。
跟随新新人类成长的步伐,青春电影在不断进化,《桑格莉之夏》有种北欧天气一般凛冽而清澈的气息,虽然内在逻辑非常强悍,但表现出来的镜头语言却是散淡而随意的,与青春的慵懒和沉迷气质配合得恰到好处。
观影的快感就像片头和片尾出现的花式飞行表演,令人心跳的自由落体,在即将触底时绝地反弹。
除了奥斯特人物塑造相对扁平,记忆度欠缺,以及自虐的梗有点熟烂,其余都精妙无比。
当人们惊叹立陶宛这个才6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拍出这样的电影时,你或许不知,该国现任总统格里包斯凯特就是位金发美女,他们拍出这样的电影一点也不奇怪啊!
今年三月,一部同样是飞行题材的港产青春片《那一天我们会飞》即将上画,这部香港的《我的少女时代》里充满了90年代的港式青春的怀旧元素,《少女哪吒》怀了一把大陆小镇青年少女时代的旧,《我的少女时代》怀的是台味的少男少女们的旧,《桑格莉之夏》不用怀旧,让全世界通过网络分享它的人深深感动,谁说言青春必怀旧?
当下的青春就是最好的青春,我们需要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和表达的技能。
青春是寂寞的而爱会互相成就。
影片主要讲述了桑格莉,奥斯特两个女生的故事。
桑格莉穿着深色长袖衫,企盼的望着空中旋转的飞机,这是她的梦想,驾驶飞机。
奥斯特擦着鲜艳美丽的口红在人群中望到桑格莉,大概一见钟情吧。
奥斯特果断上去勾搭,两个人的侧颜都美翻了!
奥斯特为了让桑格莉可以被选中乘坐飞机,特地抽了17号,而桑格莉却拒绝了,桑格莉的豆沙色唇色也好美啊。
桑格莉和父母住在这里的别墅里,家境优渥,母亲是芭蕾舞者,对她家教严格。
这大概也是她痛苦的来源之一。
在奥斯特的主动下,桑格莉来到她打工的甜品店,并和她的朋友们一起来河边玩。
奥斯特总是深情款款的注视着桑格莉,之后又邀请了桑格莉来她家里做客。
奥斯特请桑格莉吃她亲手做的果冻,又为她量身做裙子。
奥斯特美丽热情又会做好吃的会做好看的衣服会拍摄美丽的照片简直完美。
两人亲密起来,奥斯特带桑格莉到处拍摄,换不同衣服,这时候才知道桑格莉之前一直穿长袖衫的秘密,她习惯在手臂上自残。
左右各有十几道伤疤。
影片到这里有了一个小高潮,奥斯特准备了两件同样的连衣裙,两人穿上在夕阳下草丛间合影,一直拍摄到晚上,奥斯特把桑格莉推倒在草地上,亲吻她,抚摸她。
桑格莉坐在飞机上,她渴望天空,。
又独自在河里漂荡着。
桑格莉又开始自残,而这次奥斯特陪着她,也在腰上划了一刀,并让桑格莉答应她这是最后一次。
桑格莉很动容,吻着她腰上的伤口。
此后桑格莉对奥斯特开始慢慢敞开心扉,奥斯特第一次来到桑格莉家里,见到桑格莉珍藏着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抽的17号纸片。
桑格莉说出秘密,恐高,奥斯特果断带她去尝试坐飞机,客服恐惧。
但是失败了,桑格莉向奥斯特发脾气不欢而散。
桑格莉烧了17号纸片和奥斯特做给她的裙子。
奥斯特很沮丧。
桑格莉平静下来又后悔了,剪掉裙子烧坏的部分穿上去找奥斯特道歉,点了她第一次来甜品店时奥斯特给她做的甜品。
两人和好了,在草地上嬉戏纠缠。
奥斯特陪伴她走出阴影,克服了恐高。
转眼两年之后。
桑格莉已经当上了驾驶员,奥斯特来看她,能够看出奥斯特依旧满眼深情,又怅然若失,两个人关系并不明朗。
奥斯特看着桑格莉坐在驾驶舱的背影,桑格莉回头一笑。
奥斯特也满足的笑了。
影片终。
写到最后发现奥斯特太暖了,虽然电影就以桑格莉命名,讲述了桑格莉的成长史,但她的背后一直有奥斯特守护她。
两个演员都算是新人,都是盛世美颜啊,撩的不行不行的。
放照片。
电影情节和这个年纪一样单薄简单,A与S的互相吸引和夏天一样短暂,A的温暖外放自由给S带来的治愈是永恒。
又转头看了很多影评,大家说得都对,但是我还是觉得那不是爱,就是一粒幼小的种子,在没有生长以前,阳光已经照到了其他地方。
从电影的角度感觉只剩暗面的浪漫,从艺术的角度依然很美。
电影一直没有看电影的人重要,看什么其实都很美好
桑格莉是一个带有隐喻色彩的故事,风格很像德尼,叙事简单,镜头细腻。
导演参与创作过一个叫《想飞的轮椅女孩》的电影,同样也是两个女孩子发现自我的故事。
这部直接把“轮椅”这个具象的东西丢掉了,而换成了“恐高和情感障碍”这样的非实体感觉,所以影像方面用了很多幻想和意识流来传递桑格莉的感官和感情波动。
奥斯特是这个电影里试图了解她并帮助她探索身体和内心,最后找到自我的人。
这不像是一个探讨同性的电影,它不涉及到性别认知,也不涉及到社会压力。
首先桑格莉的母亲散失了她最真实的自我(她不再跳舞),她对桑格莉严厉和缺乏关心,这导致桑格莉无法借助家庭的力量摆脱内心的阻碍,奥斯特的接近和爱弥补了她母爱和友谊的缺失,她的爱是桑格莉找到自我的动力。
同时,两个女孩子的情欲部分和电影中男女的情欲部分非常不一样,电影中设置一场男女情欲戏,也给桑格莉安排了一个喜欢她的男孩,男孩和女孩的恋爱情欲并非不美好,但桑格莉明显最后是感到抗拒的,所以她后面和奥斯特这样的一个女孩走到了一起。
最后结局,桑格莉从心里层面已经不再需要奥斯特了,奥斯特也似乎并没有挽留她的意思,只是笑中含泪看着她主动接近的爱人翱翔云端。
导演的解释也很现实。
相比于这些内在的层面,外在直接得多。
风景极美,两个主演颜值非常高,配乐合适又好听,对于个人而言它最突出的地方是爱情不以占有或者身份的确认为目的,而去表现爱人的自我确认和价值实现。
Update:16年的圣诞节,剧组又推出了一部12分钟的小短片,以采访的形式讲三年后两位女主对彼此关系看法,b站链接: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717502/小短片是用电影片段和一些感觉没放进去的素材剪出来的。
-------Summer of Sangaile是一部剧情非常简单的电影。
导演自己也说这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因此她很注重这部电影的“感官”(sensation)。
森林,湖泊,蓝天,少女的爱和飞翔的欲望...故事简单到可以直接概括为“Sangaile和Auste相爱,于是Auste治好了Sangaile的恐高症,从此Sangaile开上了飞机“...但是,青少年的爱情故事不都是那么的简单吗?
导演谈论电影的时候曾说,她希望她的青少年时期,能有这样一部电影。
对于长期生活在无休止的自我否定中的Sangaile,遇见Auste是一件激动的事情:活泼,会玩的她邀请孤僻,内向的Sangile进入到她的生活。
即使一开始被Sangaile拒绝,她仍然留下了自己打工的餐厅地址...说到这里,虽然Sangaile一开始高冷的拒绝了Auste,后来不是主动乖乖的去了餐厅吗?
真是又闷骚又可爱。
两个女孩的性格、背景在她们的交往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来自首都的白富美Sangaile住在父母的summer house里,房间里除了一只行李箱和床,几乎什么都没有。
而需要打好几份工的小镇姑娘Auste和妈妈住在一幢公寓楼里,房间像爆炸过一样,充满了各种颜色和物件。
(导演说,为了让Auste的房间更丰富,剧组每个人都放了几样东西进去。
)Auste也许是天生的开朗大方,(或者是勾搭妹子的老江湖),Sangaile第一次来她房间,就被以量身之名脱了个光。
随后的交往中,Auste带着Sangaile到处拍照玩耍,森林,草地和湖泊成了她们感情的温床。
作为一部有青少年同志成分的电影,Summer of Sangaile回避了“青少年同志的自我认同”这个话题,也并没有讨论Auste和Sangaile如何定义他们的关系+如何在他们朋友面前相处,同志电影最沉重的话题,通通避开了去。
所有她们的亲密接触都是在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情况下发生。
导演有意的展现了Sangaile和Auste爱情中最美好的部分——湖泊森林的环绕下,两个人自行车的追逐和争吵也是美好的。
最让我动容的是Sangaile在Auste家天台上哭了起来,然后Auste从背后走来抱住了她。
Sangaile和Auste因为飞机秀而相识,而Auste鼓励Sangalie坐进了驾驶舱,进而一步步面对与挑战自己的恐惧...我想,这部电影更多是在讲成长。
Summer of Sangaile的导演Alanté Kavaïté小时候在立陶宛长大,后来去了法国,这是她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同时她也是编剧。
整部电影在立陶宛拍摄,因为导演本人认为,森林,湖泊和飞翔的愿望(立陶宛曾出过著名飞行员)是立陶宛的特质。
这部电影的配乐也超棒,是由JB Dunckel创作。
Dunckel是法国二人组合Air的成员,他们曾经给很多电影,如索非亚科波拉的处女自杀(virgain suicide)和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做过配乐。
整部电影演员画面配乐整个都是美!
美!
美!
电影结尾也很有意思,推荐看完电影再往后看哦。
电影的最后,两年之后,Sangaile穿着连体的飞行员服装,在跟老师比划方向盘。
Auste过来看她,两个人走进室内坐下。
简单寒暄之后互相介绍了近况:Sangaile说她即将要参加飞行比赛,而Auste说她已经被设计学院录取。
两个人简单交流后,Sangaile回到了飞机上,回头看看Auste。
Auste望着飞机起飞,飞走。
这个貌似“Happy ending”的结尾让我很疑惑,因为Sangaile和Auste的交流,更像是久别重逢。
而Auste看Sangaile飞去的神色在我看来,是不舍。
导演的解释如下:(以下为我的翻译)“我同意两个女孩的再见面是重逢。
需要这个结局有两个原因:我需要看到Sangaile成为飞行员,而两年足够证明。
在那个年纪,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飞速改变着。
两年后,两个女孩不再有那么多相同之处,尽管互相的感情依然存在。
但是这些感情不足以维系一个持久的爱情。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结局。
”"I agree that the meeting between the two girls is a reunion. But I needed this end for two main reasons : I had to see Sangailé piloting - at least 2 years are necessary for that. And at that age, people change fast and in different ways and everyone changes with his own speed. Two years later, these girls have not much in commun anymore, except the tenderness that is still here. But tenderness is not enough to build a long love story. For me, it is a very realistic end if I think about what I saw or went through."
原创首发于公众号 Purple1793 Purple1793 2024-04-17 23:1517是她给我的一个号码一个幸运号码一个可以在飞行表演盛会里坐上最美特技飞机的幸运号码恰似17岁的礼物可是她第一眼看出了我眼里的渴望却看不出我心里的惧怕很热但有风 我深深地喜欢天空喜欢放空喜欢飞机喜欢飞翔但是我也深深地怕甚至我怕爬上树顶爬上屋顶最荒唐的是最喜欢的却是最怕靠近的最荒凉的是最怕靠近的却是最喜欢的攥着幸运的号码牌我走了走是逃走的走我试过了太多太多次看着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却是落荒而逃有时候不知是不是不够喜欢才想要逃还是明明就很喜欢却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想逃 后来我常常会一个人坐在海边记起那天下午她带我去游泳我很想很想下海可是我怕那海水的冷不冒这险我喜欢飞翔却不敢坐飞机我喜欢海边却不敢碰海水有太多太多的喜欢似乎都是喜欢到了一半甚至是一半的一半可是一半的喜欢还不如不喜欢 可当我被抱起跳入海里海里是溅起了水花我心里溅起了火花我忽然发现喜欢一半只有一半的欢喜喜欢过头便有过头的欢喜我竟享受着海水没有了凉第一次我喜欢是真真正正的喜欢由内而外由外而内比喜欢更欢喜的是我开始发现有些惧怕忧惴本不存在直觉里感觉里觉着喜欢便只要尽情便只要尽兴喜欢海的气度又岂能不喜欢她的温度有些时候不肯冒险的喜欢是冒牌的喜欢不过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我感觉忽然之间到了一个对我来说很新很新又很开心的世界 紧接着是夏天的燥热里一个接着一个的新世界她带着我我开始穿过山川里的风我开始淋过森林里的雨我开始见过裙子下的光她懂很多很多很美很美的东西有时候因为喜欢的人喜欢她喜欢的事有时候因为喜欢的人更喜欢喜欢的事夜很深很深的时候欲望变得很深很深惧怕变得很浅很浅越是接近黎明我越是想坐上特技飞机试一试哪怕是飞蛾扑火她叫我不要惧怕我终于决意试她一试 会遇见很多很多的人说起过很像很像的话可是到头来很多都是不像话有时候重要的不是那一句话是听到那一句话的那个时间还有说那一句话的那一个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说那句话的那人没错错的是那个时候未到当我在半空之上那种兴奋感那种满足感瞬息之间便被取而代之那种恐惧感又忽然将我吞噬让我又怀疑这一次说那一句话的那个人是否仍然是错的我抛下她骑着自行车一路狂奔既愤且怒天空还是那个天空落空还是那种落空我竟然还是原来那个我既羞且耻日落时候我一个人坐海边又想起和她的那个下午我犹疑了三分二十七秒之后自己一把跳了下去挣扎了一分十七秒之后我不再怕海水的冷也不再怕夜的黑满脑子是初上飞机时候又惊又喜仿佛窒息的快感我知道想要越过惧怕的喜欢是真的喜欢越过了惧怕的喜欢更是真的喜欢 日出时分我一个人走上了楼顶我一个人爬上了树顶再一个人攀上了塔顶我知道这个夏天我释放的不是欲望是不惧是不怕是不忧 风起时刻我飞上了那个没有顶的天空两年后我成了一个特技飞行员我从一个仰望天空的人成了一个游戏天空的人有风过也有疯过那个夏天她销夏她亦销魂她解暑她亦解忧
《桑格莉之夏》因为它并不是按照一个概念性的逻辑编纂的,而是按照某种只能开在银幕上玩笑或游戏的方式处理,然后故事就是在玩笑中渐行渐远。
” 这样的剧情处理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奔放的气息,而这正是导演Alanté Kavaïté在2006年的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聆听时间》中所缺失的。
《聆听时间》太过于局限和封闭,而与之相反,桑格莉的路途是开放的,它超过了夏天这一时间范畴,甚至溢出了电影这个载体,正如影片结尾处的零星信息所暗示的,它正准备重新起航。
飞行的愿望掌控着影片的节奏、片中人物和观众,就好像是桑格莉的这个被曝光的秘密控制了整个叙事,只为了立即将她送上云霄。
而此刻,奥丝特目送着飞机毫无眷恋地离她远去,但高兴却掩过了悲伤:桑格莉找到了从今以后最适合她的游戏。
此时回想电影开篇,一个远景镜头,主人公还没出现,在这个镜头里摄像机跟随着一个特技飞行的表演。
对于(女)同性电影有一种特殊的偏爱,所以在许久不看电影过后再次选片首先看了这部。
一部关于突破成长,面对恐惧最终得以接受改变自由的影片,同性之间的爱情艺术且温暖。
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时常让我有种幻想和现实打乱的感觉,这是一部现实的作品亦或是一部内心的狂想?
要是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更倾向于这是一部内心戏,存在于脑海中的图像,而非外在戏,对生活的记录。
sangaile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的空间简单、清冷、干净、纯粹,些许小动物的尸骸零落于角落,这种空间缺少了生活的气息,她与父母之间疏离又牵连,在感情上她是冷漠的,她似乎永远都在生活之外注视、感受,而不会被生活打动。
auste的生活空间则不同,充满生活气息,对于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大胆又热情,母亲对她也充满了宠溺与爱护,她在生活中跃动,在点点滴滴处存在,她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在那个夏天,却由命运交织在一起,成为彼此成长过程中温情的存在。
同性之间的感情,特别是女性之间,往往有一种细腻的交流在表象之下默默流动,眼神,姿态,语言等等,需要细细品味。
整部电影在色彩和景物中不断转换,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恐惧、愤怒、失控、渴望,对现实的拒绝逃避,对自我的挑战突破。
auste的相机,sangaile的飞机,auste的理解,sangaile的忧郁,两人在不同的状态下解放着彼此内心的欲望和梦想,人物就是诗意,对比之下,抒写出一部梦。
auste是sangaile的夏天,正如auste说的:“你知道没有人对你比我更好。
”这种温情,就是夏天,而夏天,正是温暖而成长的时节。
其实这种影片看起来,虽然节奏缓慢,但是却缓缓入心,没有多少的台词,更多的是感受,一种人物所表现的感受,温暖,简单。
看的过程中我在想,是否这只是sangaile内心的图像,只有在跟auste接触的过程中,才有一丝丝生活的气息,auste帮助了她面对自己,auste给了她勇气和鼓励,一个人如果想要直面自己的恐惧,其实是需要力量的,面对auste,sangaile也释放了自己对于他人最大的感情,她接受auste的邀请,进入auste的生活,也同样的让auste进入她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进入她的内心,并且因为这份感情,sangaile开始改变和体会生活对于她的意义,最后找到了自我的追求。
影片的结尾,两人之间短暂的交流,比起一般的爱情,更多的是祝福和未来。
这是一个好的结尾,也是一个可能带有遗憾的结尾,爱情就像水一样,融入了生活。
整部影片即使在内心矛盾挣扎最激烈的时候,也仍然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平和,人与自然,性与爱,成长与记录,都是夏天的颜色。
爱情也许和生活总是很难兼容,夏天不会持续很久
恐惧与自由似乎可以这样说,《桑格莉之夏》(The Summer of Sangaile 2015)这部电影,借同性之爱的故事表达了“恐惧与自由”之主题。
任何“自由”之不得,定与人的内心之“恐惧”脱不了干系,只不过这种“恐惧”之源有时是一种心理影响,有时是社会的强制,有时是一种道德约束。
虽然本片主要涉及心理因素,即恐高症让女主角桑格莉自由飞翔的愿望无法实现,但它所反映出的恐惧与自由的关系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的。
结合本片具体细节,这种普适性大体可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恐惧阻止不了人性对自由的追寻;(2)恐惧可制约自由的实现,但恐惧也提升自由的价值;(3)“若为自由故”:克服恐惧后的自由是无法让它再失去的。
接下来,我们不妨对这几个方面稍作解释。
自由是一种人性需要,恐惧也是人性的特质,但我们从来不会为了免于恐惧而拒绝对自由的追寻,更多的时候是:当一种自由无法实现时,我们会争取相关自由予以弥补;当我们无法这样自由时,我们会那样去自由;一旦值得珍视的自由无法被忽略时,我们也会努力去寻找那种自由感,即便这会导致礼乐崩坏、社会失序,我们也往往在所不惜。
桑格莉显然过于看重飞翔的自由,然而恐高症让她对这种自由的实现举步维艰;此外,有可能,她现在所学的专业就与飞行有关,而她亲友都知道她有恐高症,所以,当她父母的一位朋友问及她现在所学时,她父亲只说她明年就要毕业了,帮她敷衍了亲友的问题,而紧接着她母亲却问她有没有想好将来干什么,这些问话在她看来显然都是“那壶不开提那壶”。
即便如此,她还选择了飞行有关专业,这更说明她对飞行的自由看得多重了。
正因为如此,她对自己无法克服恐高的毛病是非常焦虑和生气的,所以,她对自己进行了自虐式的惩罚。
然而,这种惩罚是无法帮她克服恐惧的。
当自由飞翔无法实现,而她又无法将它放下,同时似乎也找不到可替代的相关的自由,她只好去寻找那种“自由感”了。
所以,她去交友,去放纵青春。
然而,即便有了自由的感觉,甚至她也不惜违逆双亲来维持这种感觉,但感觉似乎只能是感觉,每次“放纵”后,那螺旋翻转的飞机仍萦绕在心头,她对此如何能释怀?
显然,恐惧对桑格莉的飞翔自由起到了绝对的制约作用。
她的同性密友奥斯特非常清楚她的问题所在;她也知道桑格莉必须直面恐惧才能克服恐惧。
所以,她让桑格莉直接坐上了飞机。
在未进行任何循序渐进训练的基础上,奥斯特直接让她跟随专业飞行员在空中翻滚,无疑是一种险招,虽然不会有生命之虞,但直接将她的恐惧推向了极限。
所以,当飞机在着陆前的平稳飞行中,桑格莉有了从未有过的舒适感,但这并没能让她原谅奥斯特,下飞机后即拿奥斯特出气,甚至回家烧了她俩的“定情”信物,大有要跟奥斯特绝交之势。
当她缓过神来,当她从母亲那里知道,“自由”前的恐惧和紧张是正常现象时,她觉得自己错怪了奥斯特,于是她跟她道歉,她俩和解。
她也终于知道,要想克服恐惧必须自己付出努力,要想获得母亲所感受过的“最澄澈的时刻”,她必须自己去尝试。
于是,她鼓起勇气独自进行脱敏训练,从爬树,到爬高压线杆,一步比一步高,当她完全克服了恐高,她便主动要求再上蓝天。
可见,若没有朋友的帮助,桑格莉可能无法认识到还有比“恐高”更让她恐惧的;若没有母亲那番话,她可能无法认识到获得自由前的恐惧其实无比珍贵;同样,这番话也让她知道:恐惧虽可制约自由,但它也提升了自由的价值。
换言之,当一种“自由”可以毫不费力地便能获得和享有,这种自由也就无所谓自由了。
经历无比恐惧而获得的自由,是会令人倍加珍惜的。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两年后,当奥斯特拿着她们俩曾经合作过的作品来找她时,已成为飞行员的桑格莉却并不那么动情,而只把她当作一个普通朋友而已。
奥斯特显然是为了重续过去的感情而来,当她发现桑格莉看着过去的作品,边看边摇头时,当她发现桑格莉并不想为她而浪费训练时间时,当她看着桑格莉启动飞机却稍停了两秒只为向微笑致意一下时,她知道她们以后只能是普通朋友了,“爱情”,“若为自由故”,当然是可抛的了。
当然,这样说显得有点不近情理,无论是同性间的还是异性间的,只要感情足够纯真,都是美好而值得鼓励的事,但对于桑格莉来说,她们俩之间曾经有过的往事可能在她那儿并未上升到“爱情”的程度,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她和奥斯特之所以走得很近,是缘于她想寻找的“自由感”,若无恐高,一开始她未见得会跟她交往,所以,最后流泪的只有奥斯特了。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月17日星期日)PS. 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的工作人员:翻译:@movie404 时间轴:@二卯一丁 校对:@paradox帕拉多克斯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会研究”年纪”这种让人悲伤的玩意,我们被世界胁迫,被莫名其妙的周遭环境胁迫,着急忙慌地往前跑,以为自己还是个年轻人,以为“十几岁”不过是昨日,以为“青春”还是一个被自己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东西,以为“十年前”指的还是九几年。
可是啊,总有那么一些瞬间,生活会给你迎头一击,让你惊醒。
上次看《月升王国》时,电影里的少年少女美好到一塌糊涂,看着他们听着音乐在沙滩上起舞、接吻,我只想嚎啕大哭一场,那种猛然发现我已苍老的感觉真难受,就像是打破了所有苦心编织的幻想,穿过现实的荒漠,你看到已渐渐老去的皮囊,和愈发麻木疲惫的心。
那种怅然若失,就如同看《桑格塔之夏》时的心情,看着少女们充满胶原蛋白的面容,就能感受到那如金子般闪烁的青春光芒,她们太美了,风景太美了,丛林太美了,逆光太美了,连忧愁哀伤都美到让人心碎。
17岁女孩桑格莉生在一个有些刻板严肃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她寡言抑郁,沉溺在对未来的迷茫中,带着一身的灰败气息,她心中暗藏着一个成为飞行员的梦想,却踟蹰不前,直到她遇到了明媚少女奥斯特。
奥斯特对桑格莉一见钟情,与桑格莉的冷漠苍白不同,奥斯特简直是天使一样的存在,热情开朗,充满了奇思妙想。
片中用一个强烈的环境对比直观地表现出两人性格的极大反差,桑格莉的房间简洁而空档,只有一张床,了无生趣,而奥斯特的房间却像一个神奇宝盒,摆放着五彩缤纷的手工制品。
少年时代遇到一个人,你是否愿意与他亲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有趣,那个时候,我们选择朋友与金钱无关,与家境无关,与世俗所衡量的一切都无关。
而奥斯特绝对是那种最珍贵的人,古灵精怪,充满了奇思妙想,与她在一起,不会无聊,不会尴尬,她给桑格莉设计各种奇特的衣服,带她摆造型拍照,她们去郊外,去草原,在魔幻时刻里点亮裙子里的灯,去体验一切的不可思议。
我非常容易被青春片里的少男少女打动,比如《我和厄尔及将死的女孩》,比如《怦然心动》,那些男孩女孩有着真挚的个性,天马行空,如宝石一般珍贵,每个人都是别人记忆里最独一无二的纪念版。
长大之后很久,我才意识到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各自的奇妙之处,在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涯中,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同学,却让他们成为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或许那些在课堂上沉默着,那些掩藏在肥大校服背后的人们,都曾默默发射着属于自己的光束,而我,却错过了他们的闪耀,甚至都未曾想过要去了解他们庸常表面背后的斑斓,如此想来,真是一种遗憾。
在影片中,还有一组特别鲜明的对比意象,水与天空。
每当沮丧或者困倦时,桑格莉总是沉到水中,被黑暗吞噬。
虽然桑格莉恐惧高空,但她内心最向往的却是蓝天,这个17岁女孩将要冲破恐惧去试试飞翔的滋味,还是,长久地沉溺在幽暗的深海中,像她妈妈一样忘记梦想,徒留伤悲?
桑格莉的内心在经历着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自我博弈,在挣扎中,她愈发孤僻阴冷。
直到,桑格莉遇见奥斯特,她遇到了一场救赎,一个溺水少女被另一种温暖拯救。
我们的青春期总会遇到这样的救赎者,带你走过悠长暗道,走入一片豁然开朗的空旷天地,那种温暖能让人走出偏执与狭隘,见到更广阔斑斓的世界。
随着和奥斯特的关系一步步亲密,她也有了更多的勇气去触碰那个飞行员的梦想。
她终于能去摸那架飞机,终于敢爬上高耸入云的建筑物,俯瞰风景,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飞行者。
立陶宛的风景美如画,17岁的女孩们却比风景更绚烂,前几天,去法国游玩,走在巴黎的街道上,恰逢放学时间,一群女高中生突然出现在街道上,她们笑着,闹着,彼此交谈,刹那间,我如同进入了一个奇异世界,看着那些年轻的,美丽的,充满着朝气与自信的面庞,感慨万千。
现实中,00后的孩子都已是万人偶像,97年的少年都已经在谈着轰轰烈烈的姐弟恋,96年的女孩也到了法定结婚年纪。
而我,已经和17岁渐行渐远,再也无法触碰那个时代的美好,只是平庸忙碌地变成一个无趣的中年人。
一個四分鍾的MV就可以講完的劇情🙄
85/100 #EIFF15 most beautiful lesbian film I ever seen. 各种年轻姑娘身体的大特写,各种逆光与黄昏,类似《阿黛尔的生活》,太少女太细腻,总体是个治愈片,因为遇到的人变得更好
好惆怅的结局,虽然很俗但是我就想看大圆满!!!
有几场戏拍得真美 女二真是小天使 性格可爱又好看还有才华 超喜欢了
For every reason why,You were my because.Auste: "Thank you for being you."Sangaile: Thank you for being there.
剧情弱但颜值爆表了。。天啊瘦是多么好看
女同就是比较好看,只要人美,只要青春年少。
这个其实是已经陈词滥调缺乏辨识度的美学了,有点过誉
光和影都很美
她一个人时,像花容月貌,她们一起时,像阿黛尔的生活,眼看着要发展成卡罗尔,又一打滑偏向了励志成长。电影手册认为结尾大胆冒险,个人感觉过度解读了,玩那么多花哨的MV,整体更像一个拼贴画。
与其说是同性爱情片,其实这更像是迷茫青春少女追梦的故事,对梦想的渴求让Sangaile用一切去幻想翱翔的感觉。某种程度上感觉Sangaile利用了女二,略不爽,但谁也无法定义女二对Sangaile是陪伴鼓励还是爱情。电影格局虽小但美人美景居然跟Kyss Mig有一拼,就像立陶宛一样精致而美,一看就是女导演作品。
可怕。看不懂欧洲文艺片了……
少女成長。
有点像德尼的作品
耐心下降
我不喜欢这片。两个女主的爱是没必要且无厘头的难以理解的,跟友谊没什么两样,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她俩谈恋爱。并且十分不理解各种自残行为,已经在一起之后的互残行为,很反感两个人在一起互相划小刀。也很讨厌玩虫子那一段。而且我总感觉导演在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的时候忽视了一些内核的东西,让它看起来很空。
想飞天,想自由的女孩
完全可以理解人为什么会爱上和自己几乎完全相反的人 也可以理解她们最后为什么会分开 或者可以说她们是必然要分开的//少女在面对自己和面对爱欲时的真挚和胆怯大概是少女心事里最美妙的存在 隐秘又美妙 像手指滑进 像身体和大脑同时同频 像一片空白之下的蠢蠢欲动
好美好喔~节奏也不疾不徐,让我这个讨厌夏天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少年人的夏天是真的很美好哇。明媚的爱引着人突破胆怯、实现成长,真好。(看的片源画质真的好烂,一到夜戏整屏只剩几十个马赛克砖,伤心。)
彗星雪顶的甜点。她们颜值真高。真不想看各种男女做爱的镜头了(女女如果男凝也不可),尤其在女同片里。短发家布置的真的恋物癖,好喜欢这个布景室内景。格式有问题,最后10分看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