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呼朋引伴

C'mon C'mon,未来·未来(台),C'mon C'mon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伍迪·诺曼,盖比·霍夫曼,斯科特·麦克纳里,雅布其·杨-怀特,卡兰·法里斯,Elaine Kagan,Kate Adams,Brandon Rush,Mary Passeri,Cooper Jack Rubin,Molly Webste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呼朋引伴》剧照

呼朋引伴 剧照 NO.1呼朋引伴 剧照 NO.2呼朋引伴 剧照 NO.3呼朋引伴 剧照 NO.4呼朋引伴 剧照 NO.5呼朋引伴 剧照 NO.6呼朋引伴 剧照 NO.13呼朋引伴 剧照 NO.14呼朋引伴 剧照 NO.15呼朋引伴 剧照 NO.16呼朋引伴 剧照 NO.17呼朋引伴 剧照 NO.18呼朋引伴 剧照 NO.19呼朋引伴 剧照 NO.20

《呼朋引伴》长篇影评

 1 ) 呼朋引伴

记录生活,记录成长。

舅舅和外甥,自然状态下的对白,感悟到对生命的理解和体察。

难得小孩的自然状态。

无数的问题,让没有脑筋的成人奔溃。

小孩可爱的不要不要的。

这种没有功利性的电影,多一点才好,摆脱了功利,艺术生命也许会更长久。

感谢导演的功夫和奉献,本来没有啥情节的电影,可以轻松看完,还能产生思想。

 2 ) 短评写不下

孩子的纯真是被我们遗忘的一直在寻找的天堂 有些时候我们感到空洞也许缺失的就是这些 为什么我们人类随着年龄增长会丧失掉呢从孩子视角看待世界 因为年幼他们的观点必然是缺少经验与复杂思虑的 但是他们却有成年不具备的东西 他们的不掩饰 单纯 更接近事物本质的样子 我们成年人需要穿越偏见狭隘思维才能看见本质 而他们就在那里 他们是自由的 成年人是狭隘的 他们是智慧的 并非我们以为的无知 他们可以更加轻松容易的说出自己的情感 他们说出了很多人要面对一生的问题 糟糕的是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问题在哪 即便他们小的时候就知道 他们的善更单纯 跟接近事情本来的模样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也很有智慧 但现在我已经不太记得那个时候我在想什么了简单的剧情 牵扯出却很复杂 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大部分与他人关系与情感 涉及了面对父母死亡 与姐妹的复杂关系 遗憾的爱情 糟糕的婚姻 最干净的是主要体现的叔侄 也正是可爱的小男孩把这些关系情感柔和净化了许多 他在无形中修复了很多他太可爱了 主角也就是在陪伴他的过程感到了温暖 处理好了自己的困境 可以更好的面对人生 处理好自己的情感 再一次连接到了被模糊的亲情影片的风格我一开并不太喜欢 不仅是黑白而且是很暗色调的 但慢慢的我喜欢上了这种风格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本片 很干净 平静 真诚 又给了影片深度 光线充足的时候也不乏温暖

 3 ) A Magic Hodgepodge

This is an amazing film I have ever watched for a while. It almost has a special texture that can hardly be described yet can be beautifully felt. The chemistry between the old and young men, the interviews with those kids (and their surprisingly insightful answers), city landscapes captured in shades of grey, and the stimulating quotes/excerpts scattered in the film just like cherries on top of a cake (my favorite is the lines from Star Child) - all the elements are loose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but in combination, they have created magic that can touch and soothe your soul. Where does that magic power come from? My guess is that it is rooted deeply in humanity, our shared humanity. The film has a sob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truthfully displays the brutalities (or hidden scars) in varied aspects of life,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child-raising, mental health, intimate relationship, aging parent, and siblings drifting apart. However, despite those desperate moments, it comforts and warms you with gentleness, kindness, emotional bonds, and a sense of hope, all the good stuff that coexist with bad stuff in life. It tells you, it is okay to not be fine, and it is a totally reasonable response.It tells you, be funny, comma, when you can, period.It tells you, the future never goes as you plan and what you do not think of always happens, so you just need tocome on,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4 ) 遇见有趣又纯粹的“小灵魂”是打开自己的方式之一

片子才上映时,我就已经收藏了高清版…只是一直找不到适合的状态去观影~所以一直放着~😜而今晚恰到好处看了~很棒~首先是我无法拒绝的黑白影调,舒服、迷人;男主大叔与不同小朋友的声音采集,看似在填充“大叔与小侄子”之间的互动空隙,实则每一位“有趣且Pure小灵魂”的心声,正是此片丰富的内容结构和内核,也呼应了片名C’mon C’mon(题外话,中文片名翻译太烂,我觉得叫“呼应”就简单极好)~ 其次,顺便说说片中几处精彩或打动我的:1、男主大叔拿起读阅的一本书,“现代文明体系中—关于母亲的社会角色和困境”(非常棒,对母亲的爱的眷念和归属,对渴望成年放飞的逃离,对中年之后,对母爱的再度寻觅与“不安感的脱敏症状”);2、男主大叔再给小侄子读睡前故事:我们以人类婴儿来到这颗星球,学习、成长…种种之后再告别这颗星球回到属于你的时空(很浪漫的儿童美学,科幻模式解读了人这个渺小的生命物种,既脆弱又内心不断寻求力量与安全感);3、快结尾了,大叔男主与小侄子在树林里,互相传递情绪、大吼、释放、拥抱(很感动也很温暖)总之,这是一部拍摄手法稳健、影调醇厚、台词对白充满令人思考的生活意识流好片子~此外,我突然想分享一段感受,年少时,我们总是以自我的热情或单纯的感官去看世界(那时以为这世界就是这样了,而我的生活也就是这样了)…中年时,我们再拓展与这个世界更高或更广的认知纬度时,往往显得急促或受挫,而殊不知,这世界本就是由纷纷扰扰的多元生命体组成,没有边界,所以打开自己、探寻自己,也许才是你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对话方式…而这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很多很多有趣的灵魂和故事~

 5 ) C'ome on!我呼朋引伴,期待大家来带我解读!

毫无连贯性的观影经历,就像是穿插其中与主线相平行的访谈内容,两者同时作用,把我对影片的理解与整体性把握切割的支离破碎。

但毫无疑问的事实是,影片本身确实不具备很强的抓力,将我牢牢地锁定在荧幕前。

以“忘年交”为主题的影片早已不再是新鲜事物,而想要在之前一众优秀作品下有所突破,需要的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缺一不可。

编导一体的创作者,用叔侄交流的个体视角作为主线,具体演绎了代际给交流、接触带来的影响,反过来,又借助社会访谈的群体视角作为支线,大致归纳了年轻一代人对长辈及未来的看法。

这种不同方向、不同尺度上的对照,不得不说是一种编排结构上的亮点,也确实起到了一定调节影片节奏、缓和观影情绪的作用。

但两者之间的互文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与太深的呼应,反而甚至说两部分是稍显割裂的也不是不可。

我想导演试图通过叔侄感情发展来印证支线,同时借助真实的群体访谈来拔高主线价值的意图,并没有通过这种结构设计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另一层面的意犹未尽,则来自于表演与文戏上的不匹配。

华金用令人毫无指摘实力,将中年男子的稳重老道,将与孩子相处经验空白而导致的谨慎和无措表现的一览无余,再加上黑白色调所带来的厚重质感,其白发络腮胡的形象完美的贴合了影片的整体叙事风格和基调。

但是这种张力似乎突破了影片本身,毫无意外的剧情走向和不够彻底的冲突展现,不仅无法满足演员时时刻刻即将爆发的表现力,反而成为了限制演员发挥的桎梏;而另一方面,戏份同样重要的小朋友,则表现的中规中矩,不仅没有展现出来自于自身年龄的天真与活力,也无法看到我所期待的还未接受训练之前,还未沾染学院派气质之前,那种来自于骨子里的天生的灵性和表演家气质。

相比起《孤儿怨》、《房间》、《佛罗里达乐园》中那些掌控全场的小天才,本片的小朋友则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

当然,这电影我断断续续看了5、6次才看完,似乎态度上出了些问题,纵然也就不便于对其做太多的评论与指责,而以上也尽可能的将理解类的解读与看法排除了在讨论范围之外。

那么我也只能期待可以看到更为合理的解读和评述,带我走进创作者更深的内心世界。

 6 ) 美国版菊次郎的夏天,and more

机缘巧合,2021年8月10日在纽约的AMC (林肯中心) 看了C'mon C'mon试映。

看电影的时候也并没有做笔记,所以情节,细节会有偏差。

但还是想尝试从我自己的角度大概写点文字,以此纪念我的,菊次郎的,Jonny的夏天。

故事极简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孩子,一个母亲,和一个叔叔。

孩子是一个独孤的孩子,爸爸因为情绪问题(精神疾病)被强制隔离。

母亲是一个无奈的母亲,一个人要拉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思想的孩子。

叔叔是一个复杂的叔叔,未婚,职业是用播客-热爱倾听孩子和世界的声音。

电影讲述了这个叔叔带着这个孩子去纽约玩耍 - 在这过程中 - 解开了这三个人的心结。

电影整体的思想非常像菊次郎的夏天,但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内容上会有很大的区别。

在电影里,这三人之间充斥着那种成年人之间非常深刻的爱,恨,与矛盾(即使其中一个是孩子)。

在东方文化,这些感情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会通过行为解决(妈妈喊你吃饭了)。

但在西方文化中(特指电影中),他们会十分直接,露骨得对话(妈妈会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袒露心扉得与孩子道歉,沟通)。

电影从矛盾开始,以和解结尾。

电影目前是黑白的。

在试映后的问卷中,他们还问了黑白是否合适等问题。

不排除之后会改。

城市背景是纽约。

三个主角的演技都爆裂,情绪处理都是恰到好处。

机缘如何巧合一个同事偶然提到自己有4张C'mon C'mon试映的票,然后热情满满的4个人就在放映前一周决定一起去看。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试映,外加地点在林肯中心,所以额外期待。

然而在电影放映前两小时,鸽子们渐渐表明身份。

最后在电影开始前一小时,经过一番犹豫,单我一人从城市的最东边,穿过中央公园,在一个31度的夏天傍晚,走去了西边的电影院。

我本以为此试映想必逼格很高。

然而坐下后,就被前排400斤重的黑人大哥那无法名状的廉价香水劝退。

当时晚上7点,我还没吃晚饭,心中有着随时走人的想法。

但电影还是够硬核,硬是让我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了90分钟。

核心情节简介孩子和叔叔的矛盾一. 在孩子家,一个周六的早晨,妈妈出门了。

叔叔被巨大的声音吵醒,成年人那暴躁又隐忍的味道,在他身上淋漓尽致。

他下楼看到是孩子在那放着音乐。

孩子总喜欢吵闹,大人渴望安静。

他暴躁,但又小心得与孩子交涉。

那脆弱的平衡,仿佛他的自尊随时都会被打破,释放他心中的怒火。

孩子显然不想照顾他的情绪,两个人不在一个频道的交流,更是让人屏住呼吸。

但最终孩子调低了音量,一场矛盾,露出尖尖角,又下去了。

二. 在纽约的一家生活用品店铺里。

孩子想要买一个会唱歌的牙刷,欢欢乐乐,吵吵闹闹。

但叔叔明显讨厌这种发出毫无意义噪音的东西,拒绝了他。

随后叔叔就在店铺里随便走了走,就找不到孩子了。

他从淡定到慌张,步伐加快各处寻找,那种成年人的淡定转而变成‘坏事了’的心态表演的很赞。

就在他焦急到顶点时,孩子从角落跳了出来吓他。

他那一瞬间的惊吓后,有那么半瞬间的喜悦,和随之而来的愤怒。

他愤怒作为成年人被玩弄,愤怒自己差点丢了这个孩子,愤怒孩子给自己带来那种焦虑感。

随后,他想要送孩子回家,不想再相处。

三. 叔叔决定提前把孩子送回家,他收拾了孩子的行李,打的去了机场的路。

路上孩子说肚子疼,叔叔实在没办法,于是他们在四. 纽约繁忙的大街上,叔叔在通话工作上的事,孩子在一边走,边上是形形色色,匆匆忙忙的纽约人。

叔叔的脚步随着工作的电话慢慢停了下来,孩子被人流带走了。

叔叔突然发现(演帝开始表演了)孩子不见了,慌张得,顺着人流跑,逆着人流跑(非常真实),大声呼叫,无济于事。

他就这么焦急的找着,这时候孩子逆着人流跑回来了,哭了,内心十分委屈。

他以为,叔叔不要他了,抛弃他了。

他跑进了一个公交车,生着闷气。

叔叔跟着进去,摸摸安慰。

孩子和妈妈的矛盾妈妈被生活琐事所困,还要照顾一个小孩,一个问东问西,非常有想法的小孩。

时不时,也就不耐烦,偶尔也就独裁一下。

孩子不满妈妈时不时的独裁,认为自己没有被尊重和理解。

妈妈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

妈妈和叔叔的矛盾他们的矛盾与他们去世的妈妈有关,具体的情节没看明白。

电影一直回放他们妈妈在病床的片段,叔叔在妈妈身边,孩子的妈妈躲在另一个房间。

他们的和解孩子以为叔叔在路上抛弃他了,十分难过和生气。

回家后,叔叔给孩子妈妈打电话,询问如何让孩子原谅他。

这时候妈妈给出了一套十分成熟,标着1,2,3的攻略。

很明显,妈妈曾经无数次用着同样的办法与孩子沟通。

就这样,三个人各自都曾经存在的矛盾,在一个晚上,大家一起沟通,和解。

关于孩子的思考我成长过程中,关于小孩的画面,总是需要父母,或者老人追着喂饭。

有事无事就大哭。

即使18岁成年人,也被大人当作小孩。

大人们从小用 “哄”,“骗”,“吓” 来控制/保护小孩。

但也不全是这样。

我有见过在伦敦郊区研究所EBI带着2,3岁小孩上班的研究人员,小孩非常安静。

我也在LA的一个超市遇到过一个大概初中的孩子,非常自信得体的问我这个陌生人借一下滑板遛一遛,然后1分钟后还给了我。

小孩大抵出生时都是类似的,不同的是大人与他们的互动。

我们是继续把孩子当成一辈子的巨婴,还是从小平等,互相理解?

这之间的度,具体的操作,是需要每一个即将或者正在,或是已经成为父母的人思考的。

菊次郎的夏天,孩子和大人都得到了和解,但他们并没有沟通,只是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但在这部美式的作品,孩子和大人平等对话,宣泄,最后和解。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这里也非常的明显。

写在最后电影结束后,明亮又闷热的城市已然天黑,并泼着雨点。

一场电影,恍如隔世。

这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很难的。

看电影的时候大概总能让人想起一些人,而那个人,有时候隔着半个地球,也会发来关心。

人与人之间,偶尔的关心,理解,大概是可以得到的。

但更难的是,在我们无意识的做事,按部就班生活的时候,也能理所当然的去理解身边的朋友,家人。

在我们走在起起伏伏的人生道路的时候,也可以一直被人理解和善待。

一个夏天的雨夜纽约,大抵该是如此。

 7 ) 用孩子的眼睛,看这世界和自己

由于姐姐Viv要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丈夫,纪录片导演的Johnny被委托照顾生性有些古怪的侄子Jesse。

Jesse总把时不时冒出的各种想法直接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这给习惯独自一人生活的Johnny带来不少麻烦。

便利店和街道上险些走丢,让Johnny对照看Jesse的安全性产生顾虑,Jesse也担心叔叔会因为忍受不了自己而离开。

Johnny现学现用的道歉和Jesse关于母亲的回忆拉近两人距离,树林里大声呼喊的发泄更像是他们之间的共鸣。

在这段相处中,Johnny和Jesse都学会如何感受尊重,并合理的去表达被压抑的消极情绪。

从表面上看,Johnny一直在采访孩子,倾听他们对这世界的看法,但只是把自己作为话筒,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记录,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孩子的世界,就像他和母亲的关系,始终是被动接受的一方。

所以对于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的Jesse,他最初是很难接受,亲密关系的距离被打破,以及对各种未知状况的担忧,都使他困扰。

Jesse像是Johnny的钥匙,不仅了解姐姐Viv作为母亲角色要面对处理家中问题的困难,以及对共同母亲所逼迫式教育的对抗。

更看到自己在亲密关系方面的缺陷,不主动,被动式的接受或者逃避问题,在与人相处中保持自己的舒适距离,习惯于压抑自己情绪形成内耗。

人是很难看清楚自己,都站在主观视角却又意图用客观的论据来证明错误在于对方和外界,逃避问题,逃避责任。

孩子是不同的,对你的反应直接而真实,要与其对话首先要位置平等,学会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代入情绪去感受。

在这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自己隐藏的另一面,空虚、混乱、悲伤、恐惧等负面的东西,但这都是你,你有理由可以不好,人生里也没有不好是不应该的规范,承认接受再改变,毕竟生活里意料之外的事情太多,你需要成长,努力去理解你所处阶段的欢乐悲喜,找到最终的自己。

 8 ) 记录的手法并没有记录的实感

杰西父亲有精神病,老妈为了照顾老爸,需要把杰西交给约翰带一段时间。

由于一段不太完美的家庭关系,丢失了父爱,杰西孤独,不会表达感情,但是会去观察。

通过约翰抚养的这段时间。

约翰和杰西找到了双方相处的方式。

虽然双方爱对方,但是不能互相理解。

约翰作为叔叔,未结婚无子,从刚开始和杰西的脾气格格不入,到最后互相理解。

两个人都是语言上停不下来的人,撞出了不一样的理解。

约翰,你会记得我吗?

我会一直提醒你记得我。

 9 )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8.5/10.“世界很糟糕,可录音里还是有很多声音说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通常会忽略儿童敏锐的感情和想象力,而此片恰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类群体内心的敏感、脆弱、丰富与善良。

整部影片采用黑白影像的拍摄手法,对比度不强,因此影片中也并未有极端的情感冲突,但不意味着就没有丰富的情感表达,恰恰相反,影片以一种和谐、平静且复古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成年人的困境与儿童的心理问题。

故事讲述了一个纪录片导演和他侄子之间的故事,并以此为主线,导演和他的姐姐曾经因为母亲的照顾问题、以及姐姐的婚姻状况产生过一些激烈的矛盾冲突,同时两人又各有各的问题与不幸,姐姐的丈夫时不时会突发精神病,又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儿子需要照顾,她偶尔会通过大口吃牛肉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而导演有过一段感情经历,最后不欢而散,至今未婚,但导演对他的侄子坦言,他还爱着过去的恋人。

因为丈夫突发精神问题,姐姐不得不将儿子Jesse委托给导演Johnny照顾,Johnny带着Jesse来到了纽约,一边完成他的纪录片工作,一边照顾他的侄子。

影片的讲述方式安排新奇、别致。

Johnny恰巧也在完成一部关于儿童问答的纪录片,采取录音、一问一答的方式编排纪录片,因此影片将导演Johnny工作的片段、记录的声音切成片段,以正常画面或者画外音的方式适当且合理地安插在主线的发展中,同时融合Johnny与姐姐过去的矛盾、Jesse与母亲生活的片段,形成多条支线,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其实老实说,影片几乎没有剧情,主要凸显人物的心理状态与感情困境,叙事方式别出心裁,叙事比较平淡,但平淡中却处处显现情感与哲理。

儿童是未来与希望,我们往往会不在意、甚至是忽略这类群体丰富的情感感知与问题的表达,Jesse的母亲尽管对孩子十分疼爱,但时而严密的控制又对jesse敏感的内心造成伤害。

Jesse是一个想象力丰富而且会密集提出各种稀奇古怪且具有哲思的问题,这一点也时常会使母亲不耐烦,他的母亲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永远也不会理解我的全部,而我也不会理解你的全部。

”而同龄人也之间似乎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隔阂,Jesse似乎难以与朋友保持一致,他的想法、他的世界与其他人不一样。

影片借助Johnny纪录片里采访的一个青少年说出这样一种观点“别人都不理解你,我觉得这挺恐怖的,就感觉像你是孤身一人。

”同样,Jesse与Johnny之间必然也会有发生各种冲突,在各种道歉与被道歉的桥段中,两个人相处的故事也堪称长辈与晚辈相处的典范。

因为Jesse硬要买会发出音乐的牙刷,Johnny对孩子发了脾气,第一次矛盾爆发,似乎对这一场景,大部分家长都很熟悉,而在意识到自己错误之后,Johnny对孩子道了歉。

一次在街上Johnny顾着与姐姐打电话,而忽略了身旁的Jesse,Jesse气愤走开,Johnny好不容易找到Jesse追了上来,两人搭上了公交车,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目的地,只是搭上了公交车,透过黑白的影像,仿佛看到两人情感的孤独。

之后Johnny打算送Jesse回到洛杉矶,Jesse使计躲进餐厅的厕所,与舅舅道歉,而舅舅似乎也很高兴Jesse说出这些话,两人和解,此时响起了一首经典的老歌《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Anyone似乎代表着每个人。

在主线的讲述中,观众看到了这样一个儿童,可爱天真,敏感成熟,对于Jesse提出的各种惊人的言语、奇思妙想的问题,我们都会惊讶于他不匹配的年龄,父母的关系、家庭的状况使他又爱又恨,他爱他的父亲,关心他的父亲,但在影片中,我们似乎又难以感受到他与父亲之间的联系,他对他的舅舅讲述各种母亲的小事,透过这些小事,母爱似乎是永恒的主题,而又能感受到Jesse内心深处的无奈与不被理解。

我想或多或少,这些也曾是我们所经历过的少年往事。

Johnny与姐姐在早些年就已经埋下了各种矛盾,Johnny希望病重的母亲享受自由的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所以不管母亲提出什么荒唐的要求,他都选择满足,但这在姐姐看来难以理解。

后来姐姐与丈夫的婚姻出现一些裂痕,其中就有Johnny插手的原因。

尽管影片的交代很浅,但不难看出这些始终是两人的心病。

当然对于这些事,Johnny对Jesse缄口不言。

我们很难看到这些究竟会使Jesse的内心掀起多大的风浪,又或者成熟的Jesse已经窥探出背后的故事。

在照顾Jesse的过程中,Johnny不时与姐姐通电话,交流带娃的经历与感受,理解彼此的观念与感情状态。

两人的关系也因为这个小家伙而修复。

成年人之间的伤痕、伤疤因为一颗童心而逐渐治愈,而身处影片之外的我们,貌似受到了某些启发,生活不会自己慢慢变好,只是需要给彼此一个机会,彼此倾听。

同时影片通过纪录片中各种年龄段孩子接受采访时的各种言论,关于自由、关于精神、关于生态、关于未来、关于国家等等,展示了儿童惊人的情感捕捉能力与丰富的生活体验,关于对爱的探讨、对自然生态的爱护、对个人精神状态的脆弱表达、对不同地域儿童的关爱……

所以整部影片展现出来的一个基调是,出现问题、回答问题,然而问题是我们仍然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每个人都貌似在情感上有软肋,不论成人与儿童,都同样在体验着孤独,孤独不再是成人的“特权”,我们对于儿童的关怀做得还不足够,我们忽略了儿童在认真地和我们倾诉一件事情而把它当做玩笑,我们以为儿童没有丰富的情感、对世界以及他人缺乏关注,我们以为儿童没有真正的伤心与伤痛,只是把快乐当作儿童的天性,但是你仔细想想看,当你曾经是青少年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影片把这些呈现出来,交给观众,给观众讲述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情感共鸣与联系的平淡故事,仿佛发生在你身上或者身边之人。

而Johnny为什么在记录儿童的声音,我想影片是想告诉我们,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

而影片也不仅仅表达了儿童的心境,成年人的世界也十分复杂,Johnny、姐姐,貌似都呈现出过成年人的颓唐之势,精神上的空虚或许是每一个成年人午夜安静下来的常态,这份孤独,或许需要解铃人。

在影片中,Jesse扮演着这样的一个角色。

但在Jesse离开之后,我好像又感受到孤独感侵袭而来,蔓延在Johnny身上,有种观看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相似感受,但不像它那么极致的抑郁与伤痛,这种感觉很平淡,就像呼吸一样平常而又是常态。

海边的曼彻斯特 (2016)8.62016 / 美国 / 剧情 家庭 / 肯尼思·洛纳根 / 卡西·阿弗莱克 卢卡斯·赫奇斯《呼朋引伴》影像是黑白的,却不压抑,反而释放出五颜六色的情感色彩。

影片片名为《C’mon C’mon》,呼应Jesse在影片中说的一句话,“Comeon, come on, come on……”我认为他想让这个世界逐渐好起来,而中文为什么命名为“呼朋引伴”,我想可能这是为了呼应每个人孤独、不被理解的生活常态。

图片来源:豆瓣。

 10 ) C’mon,说出你的想法

喜欢这部《呼朋引伴》C'mon C'mon,黑白片,跟青少年相关,不是传统的青春故事,而是以采访美国各地青少年作为纪录片拍摄素材切入,不紧不慢,很温柔,连角色都很温柔。

华金·菲尼克斯自从出演《她》之后,总是不自觉让人带入角色的忧郁气质,忧愁又温柔,甚至人物的设置也有点类似,《她》里是和妻子闹离婚之后的孤独写信人,这里是跟前女友多年前分手后醉心于工作的记者。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美国节目去采访孩子,比如问他们对美国大选的看法,另有节目会问孩子们如何看待女性的收入比男性低?

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跟问题毫不相关,有的说得头头是道,还给出一些真知灼见,大人们在屏幕外一边乐不可支,一边惊叹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所谓童言无忌,何况孩子们还能说出一些真话,真实是他们的力量,他们的声音值得听见,而成人该反思的是,如何守护孩子?

如何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强尼就是这样一位记者,他采访全美的青少年,不分地域,不分种族,问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把他们的声音录下来,拍成纪录片。

青少年是充满热血的,他们对这个世界抱有看法,充满想象,希望自己可以参与,希望可以去改变,他们会给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甚至有自己的一套计划。

同时,他们也充满渴望,他们可能受到忽视、不公或者一些伤害,他们渴望世界的友好相待,希望世界给予他们需要的关注和关爱。

正当强尼在底特律采访青少年的时候,他接到了姐姐的电话,姐姐薇儿遇到了麻烦事,她需要强尼帮她带几天孩子,也就是强尼的小侄子杰西。

强尼答应后飞到了旧金山,当起了 babysister, 几天过后,姐姐表明,麻烦事还没处理完,强尼需要继续帮忙照顾杰西一段时间。

强尼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好叔叔了,在这之前,除了知道杰西是姐姐的儿子,逢年过节见个面,再见面惊叹又长大了就基本无他。

他开始学习杰西的语言,用杰西的沟通模式跟他交流,会陪杰西一起角色扮演,给他读睡前故事,他教杰西使用采访用的录音设备,俩人走在旧金山的沙滩上,杰西录音,强尼就在一边走着。

强尼也有崩溃的时候,比方说杰西会设定一些特别悲伤的角色扮演,他会在强尼的工作现场捣乱,一定要买会唱歌的牙刷,会离家出走闹失踪。

让人称道的是,强尼没有甩手不干,他给杰西买了音乐牙刷,他打电话给姐姐寻求帮助,他会跟杰西谈话,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困惑,他会和杰西沟通。

他把杰西带在身边,白天工作,晚上还要给杰西洗澡,做所有 babysister 该做的事情,基本上扮演了父亲的角色,工作之余,强尼还将杰西背在背上,带他参加当地的游行活动。

叔叔爱护小侄子,对应的,杰西把强尼当作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杰西身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他是勇敢的、坚强的,他非常聪明也很敏感。

杰西知道爸爸生病了,妈妈是去照顾生病的爸爸。

能和强尼一起飞往纽约,杰西是兴奋的,他很开心充满好奇,新鲜劲过后,开始要妈妈想回家了,闹脾气,给强尼使绊儿,并且告诉强尼自己不需要他。

在强尼几次抓狂和崩溃之后,强尼告诉杰西,不管如何,自己都会待在他身边直到妈妈回来。

俩人争吵,冷战,然后沟通,杰西问了强尼一些问题,比方说为什么没结婚?

强尼也表达了对于杰西一些行为的看法,比方说离家出走这样的事情让人很担心。

俩人开始相互了解,开始接纳对方,甚至开始关心对方,强尼在游行活动中晕倒之后,杰西担惊受怕差点哭出来又假装不在乎,后来强尼睡着了,他用录音设备录下了自己对强尼的心里话。

强尼去采访全国的青少年,他带着杰西在身边,强尼工作的时候,杰西就呆在保姆车里,或者直接呆在采访现场旁。

杰西也是青少年,他像青少年一样困惑、真实,充满力量,他们有时候会表达自己的喜好和不满,有时候也会闭口不言,但是不代表他们没想法,他们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强尼是一个很好的记者,他让青少年们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好的或者不好的,都应该表达出来。

沟通如果没有阻碍和界限,世界是否会变得更美好?

故事最后,强尼告诉杰西,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合理的。

Come on, come on.

(完)

我给你煮碗面吃Wechat ID: Lamotta_yajie

《呼朋引伴》短评

学会释放情绪和正常的情感表达

6分钟前
  • 弹涂鱼
  • 还行

三星半。温柔又犀利。但是拍了这么多城市,明明提到我旧金山和Oakland却一个镜头不给这样真的好吗。

11分钟前
  • 沐樱
  • 还行

温情跨年交的背后其实是关于孩子的教育以及成人的反思。

1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文艺款育儿/家庭关系系列,过程是互相救赎款。背景是底特律,LA,纽约,奥尔良这几个美国极赋特点的城市中孩子对世界和未来的感知,内里是舅舅和外甥的相处,理解并从孩子的角度认知自己和世界突然是一种全新的和自己和平相处的方式,黑白镜头下的美国几大城都变得那么平和~~~~~

19分钟前
  • 画瞳
  • 推荐

有的时候人生还真的需要引入一段新的关系来改变自己,影响他人和体悟人生。

20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还行

不行啊,故作愁

22分钟前
  • Zito
  • 很差

最近看的最爱的一部。感觉中年人都或多或少背负了好多故事,与家人、恋人、社会关系等等。而孩子会受到家庭带来的影响。用类似纪录片的视角,温柔的呈现了中年人和小大人之间相互治愈过程,看得几度落泪。

27分钟前
  • indiechild
  • 力荐

看完了才发现男主是菲尼克斯😱 片子侧面描绘家庭、母子、姐弟、父母、母亲的困境和相互理解到和解的过程,实则在讲女性。母女间的母亲和女儿,夫妻间的妻子,姐弟中的姐姐,母子间的母亲,没一个角色都带着困境和无奈,看起来好像是老套路,但细心描绘地方式比老套的美式亲情讲得清楚很多。jonny最后对姐姐表达抱歉的时候,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可能这辈子都得不到。还有,美国孩子对未来地描绘都是希望和乐观的,孩子们用心描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眼光。我们的孩子能在10岁的时候思考这么多这么清晰么?还是埋头在父母的期望里没有办法挣脱?看似随意的故事却讲了很多内容,a24的选剧本视角果然很不同~

31分钟前
  • saiyi
  • 推荐

如何与孩子相处,就是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思考,交流,表达情绪……2022第一部暖心作品,菲尼克斯一上来,自带忧郁沉重的氛围效果……

35分钟前
  • 欲圣
  • 力荐

假装深刻 假装有趣 假装灵气 其实可看性不强 适合网红咖啡厅24循环圈播放 做打卡拍照的背景

4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小孩子真实直接又残酷。”《呼朋引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三个不同的城市组成了三段式的结构,同样也代表了侄子 Jesse和舅舅Johnny之间关系的变化。同时,整个故事中穿插了Johnny为了制作采访录和孩子们的谈话,才是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年幼的孩子们严肃并且充满哲理地表达着自己关于父母、朋友、人生、世界的看法,居然直抵我们这些所谓成年人的内心深处。这样我们感到自惭形秽。关于这个世界,关于我们自身的真相,成年人已经越来越难以分辨了,但是孩子们却看得一清二楚。

44分钟前
  • 诱导师
  • 力荐

该怎么形容这股阻塞感…

47分钟前
  • 我还是不逃了吧
  • 较差

这种慢慢慢慢风格放在英文电影上感觉总有点奇怪

50分钟前
  • 穿波点裤衩的僧
  • 较差

看了三分钟就感到无比做作…台词配乐都很做作。坚持了一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拜拜。

53分钟前
  • 金木犀
  • 较差

【D+】很难进入,导演一如既往采用了十分散文化的拍摄方式,而提腔拿调过于缺乏在地感,因此无法理解角色所思所想,尤其不理解孩子的角色,严重欠缺真实感。

54分钟前
  • Cardinal
  • 较差

看了50分钟后,当发现整体故事线如此单一,整体节奏如此发闷,内容散漫的剧情时,已经开始忍不住开始玩手机了。也许这种散文电影不适合当下的我

59分钟前
  • 鸡蛋灌饼
  • 较差

温吞的像白开水一样,黑白色调是绝对的减分项,非常个人表达的作品。

1小时前
  • 碾子222
  • 较差

柔软的、未多解释的、未曾说出口的、后悔说出口的、相互的、无法理解的、难以共情的、《他国日记》式的、无法防备的、不曾准备的、柔软地,柔软地,柔软地 #SIFF2023

1小时前
  • 费德里科维奇
  • 力荐

有种奇妙的矛盾感的电影。1.小男孩眼神空洞,像有着老者的灵魂,但又简单纯真。他validate emotion的常识,甚至比大多数成年人还多,但我又在想本是玩泥巴的年纪,知道这些究竟是好还是坏,本片也不回避,最后通过问答给出了“会比爸爸好”的答案,也算是叙事完整吧。2.全片一直在说要express feelings,但是电影却选择了压抑的黑白色调,导演必定有他的想法,无谓对错。美学确实足够,尤其是光线从窗户外照进植物上,美极了。

1小时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推荐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这部电影是Mike Mills献给Urban America的影像prose.不同城市的印记随着镜头推进慢慢烙印在故事当中,而黑白的画面既产生一定距离,也让抒情变得隽永。电影的文学性却是比20 Century Women更加的直接(direct citation成了backdrop monologue),非虚构的纪录片巧妙结合进叔侄二人朝夕相处的(chaotic)日常。也许成长最终都意味着情感的释放,坦然接受生活的苦难,怀着对未来的怀疑与恐惧正面迎接它的到来。虽然Phoenix和小男孩都贡献了上乘的表演,但于我而言感动都来自孩子们真实的采访---可能通过孩子的眼睛我们才能真正参透这世界去向何方,而未来也逐渐清晰,向我们呼唤c'mon c'mon.

1小时前
  • VicWallflowe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