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忘了,每一个孩子,都来自于火星。
”《火星的孩子》给了我太多的感动。
我很难用语言表达我对孩子的感情,但John Cusack在电影中替我表达了。
当一个孩子来到世界,我们很难判断他到底来自于火星,还是土星,抑或是天王星。
但他们不远亿万亿万里地来到我们身边,以一个稚嫩的姿态,学习的头脑,回报的态度和我们相伴。
对于他们,我们是依靠,我们是榜样,我们是伙伴,我们是一个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何物都不会改变的守护者。
我们能够做的,除了感激,就是爱。
如果你以为爱孩子很容易,那么试试看。
David在和Denis说话的时候,总会伏下身来目光平视。
片中的David身材高挑,穿一件黑色的大衣。
以至于每当他弯腰下来,背部会呈现一个异常弯曲的弧度。
也许他可以蹲下来省点力,但这样无法确保Denis边走边说时他可以跟得上。
Denis说他来自火星,David说我也是;Denis说他怕阳光,David说也许你需要墨镜和防晒霜;Denis说我看到了火星,David说哦,好视力。
Denis有一根重力腰带,David小心的帮他戴好,在检查中细心地把它们藏在脚踝上;Denis摔坏了David的东西,David身先士卒摔摔打打,just stuff, I do not care;Denis在跳火星舞蹈,David一起参与,弯着腰参与;太空投影灯,半开的门,询问的眼神......爱你不留痕,爱你在我心。
爱孩子不仅仅是我们的认为,不仅仅是端茶送饭,嘘寒问暖,不仅仅是把他们养大那么简单。
它也是持之以恒对心灵的爱护和关注。
从孩子身上,你可以看到另一个自己;当你关注另一颗纯真的心,你需要时刻反省;反省和自律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爱孩子很难,够我们学一辈子。
当我们真正爱孩子时,对他只有一个要求,Be yourself。
其他的,我们来解决。
and you, just relax. Be yourself。
养孩子是一个艰巨而甜蜜的任务,它的甜蜜就在于,你会发现,当你真正爱他尊重他不要求的时候,他会愈发健康的成长。
马克思曾说“只有爱,才能播种出爱”。
说点题外话,我个人觉得,对待一个孩子的态度,可以甄别一个好男人。
片中David无比迷人,他爱家,爱孩子,爱动物,务实又充满幻想,他自律、自省,不决断不自以为是,尊重和体谅他人。
David这样一个父亲,也是个小时候来自于X星的孩子;所以我相信Denis以后,也会是这样一个父亲。
所以,当你对你的孩子失去耐心的时候,坐下来,想一想自己,也曾经,来自于,某一个星球。
刚刚看了收藏这部电影的时间07.11.12.到现在已经很久了.一直在等待中.等着等着就等忘了电影里的姐弟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姐弟,而且听LIZ说话十分熟悉,总觉得看过她的什么电影.然后惊喜的发现是SCHOOL OF ROCK里的那个外表古板实则喜欢ROCK的女校长.的确,她的声音很有特点.开始看纳闷导演为什么选这个孩子,因为我觉得这里的任何一个小孩都比他可爱的多.看过觉得他明明就是Dennis,就是那个从火星走了很久很久来到地球的小男孩.其实这电影感动我的都是小细节.Dennis对DAVID的认同从开始就能看的出.下雨天仍然等DAVID来,一个渴望家庭,渴望父爱的小可怜.还有,还有,很喜欢那个宇宙的灯.嘿嘿..就是胡乱说说..
是一年多前看的电影了,《火星来的孩子》,甚至看过不只一遍。
却直到今天,脑子里冒出这个句子,当地球人遇上火星人,才想为它留下点什么,一点文字的记录。
电影中的那个孩子,是个如来自异星球小王子般的小人。
脸色苍白,神情忧郁,一头金黄柔软的头发无力地低垂。
他把自己关在废弃的硬纸盒里,透过缝隙,观望人群。
他拒绝阳光的侵蚀,从纸盒子里出来后,他戴着墨镜,撑着伞,还有负重带。
如若不是这样,他担心自己会飘走。
他深信自己来自火星。
他说:我能看到我的星球,就在那儿,看见没有?
他说:我是从火星来的,完成了任务之后,就要回家去。
是什么令这个孩子深信不疑?
大概在孩子最初被遗弃的时候,他内心深处恐惧的种子便早早被深深埋下。
你们可以不要我,我无所谓,因为我是不同的,我是有任务的。
总有一天,我的家会接我回去。
这种希望,已经强烈到成为他生活的所有信念和支撑。
他不是为了逃避,他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归属。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属,如果地球抛弃了你,那么还有火星不是?
好在,他还是幸运的。
他遇到了世界上最懂爱的父亲。
他是个作家,失去了妻子,却依然没有放弃爱。
他领养了他,带他回家。
那是一段快乐的日子。
他爱用宝利来相机不停地记录拍摄。
他喜欢收集各种小东西,观察物质的转移与腐败。
他会用火星语和他对话,教他跳火星舞蹈,并且煞其郑重地送给他一个火星愿望。
他把他送去学校。
他俯下身对他说:TO BE YOURSELF。
TO NEVER,EVER,EVER,EVER ,EVER GIVE UP。
他越来越象个普通的孩子。
可是地球的引力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那些缺失的安全感导致的某些诡异行为,还是令那个男人爆发了,你为什么不能成为我想要的那样?
直到他的新书遭书商否决,对他说出为什么不是我想要的那样。
那一刻,他出人意料的作出那个孩子般诡异的火星动作。
这是对于得不到理解,得不到信任的一种抵制。
我想,就在那一刻,他更深地理解了他领养的那个孩子,那个声称自己来自火星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他们就象外星人一样。
地球这个世界,对他们是陌生的。
但他们也拥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无尽的潜力,他们学习着如何成为一个地球人,如何和地球人相处,被地球人接纳。
脆弱的小人,需要小心翼翼的爱以及轻声柔气的呵护。
所有的大人也不过是盲人指路,谁也不比谁知道得多。
我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至少我们还可以爱,可以相互扶持,而不至于在困境中孤立无援。
“You're my son. You're my home, forever. And I will never, ever, ever...ever, ever...ever, ever, ever... leave you.”最终,他们彼此信任相爱,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人与人之间的结合,并不在于你们是不是来自同个星球。
如果你是那个地球人,会接受这个火星人吗?
用自己最温暖的微笑,温暖她孤独的心底,让她被遗弃的噩梦终止,转而走向幸福的道路。
因为在地球上,你是她唯一相信和想信赖的人。
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我们可以是特别的。
TO BE MYSELF。
是谁把这片标注“科幻”的……为什么原著还可以获得1994年星云奖最佳短篇……除了主角是个科幻作家,这片还有什么科幻可言……本片和《K-PAX》剧情挺像的,但现在看,《K-PAX》明显高明得多。
《Martian Child》看到最后有点失望。
John Cusack饰演的主角David领养了小孩Dennis,这个小鬼确信他来自火星。
可是,他和人类有什么不同么?
就怪癖一点而已。
当然,编剧也赋予小鬼一点点“超能力”:许个火星愿望,打个全垒打;吃不同的巧克力豆可以分辨出颜色……除此之外,只有怪癖。
这样一种故事如果最后发现只是又一个心灵受创的案例,那整个剧情编排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K-PAX》在这方面远更巧妙。
有人说这其实就是一部亲情片。
是,没错,可那犯得着绕这么一大圈吗?
说这个小孩独特,最后又把他的独特否定掉,其实只是心理问题导致的怪异,目标还是要和众人一样,这……有什么意思?
John Cusack是我喜欢的演员,他的表演还是挺出色的。
至于这个小孩,不好意思,但我没觉得多可爱。
David的姐姐由John Cusack的姐姐Joan Cusack饰演,两人长得不像。
Amanda Peet我还是蛮喜欢的,但她演一个不大知所谓的有些花瓶的角色。
对了还有Richard Schiff也出现了,《The West Wing》里的Toby,熟悉的面孔。
亲情的部分,确实还蛮伟大的,而且有些难以置信……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面对这种小孩,尽管或许这样友善耐心是挺好,但总还是觉得有点别扭。
反而令我们觉得不可信,你多怒几次,多厌烦几次,然后仍然仔细照料关怀,这样观众大概会比较买账。
关键还是,前面说的,这片其实跟科幻根本没关。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22201929.html
看了约翰库萨克这么多年了,看过了他的大部分片子,倒不是因为有多喜欢他,只是因为他和太多我喜欢的演员合作过。
至于他,虽没有多喜欢,却也从来不讨厌,印象中这是个很努力,演起戏来很自然,却又缺少点灵气的家伙。
没想到,多年之后,竟然因为看《火星的孩子》,有点开始喜欢他了。
群体中的异类受到集体排斥,这大概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性中不太美丽的一面。
这种现象在小孩子的群体中显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大人们多少还知道掩饰一点。
本片的小孩子就是这样一个被排斥的异类,来收养他的,是个昔日同样曾被排斥、现在十分成功的科幻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刚失去妻子不久的丈夫。
如此一对组合,足够有趣。
人内心的爱是无限的,库萨克扮演的小说家戴维小心地照料着这个孩子,细心地观察他,苦心地经营两个人的关系,真的很令人感动。
小孩子丹尼斯长得并不讨喜,开始时满脸的防晒霜更增添了其形象的怪异,但你只需俯下身来和他交流,便会知道这其实是一个怀有脆弱、纯洁心灵的幼小生命,他也想寻找同类人,需要他人的关爱,更能够给你最纯真的爱。
或许对有的人来说,很多人生阶段都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或者常因与众不同而被视为异类,可那又如何?
人生就是一趟旅程,为何不多经历些冒险?
那些随波逐流、一生安逸的人,又何尝不是错过许多?
blue,英文字典对它的第一个解释是“蓝色。
忧郁”。
这是个讲述单身男人与待领男孩之间的故事,明明两个人都有着最为悲伤的过去,全片的镜头却都是干净而纯洁,所有的情节却都是欢乐与和谐。
——男人的丧妻,男孩的被弃,都是一掠而过,给予的镜头,吝啬的不能再吝啬。
最后的结束语这么说着:“所有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是带着任务而来,他们就像是来自另外一个星球,来观察和学习地球的人们……”是的,这看起来确实是一部温情的伦理片?
不要忘记,它的脚本,来自于一部同时获得雨果文学奖和星云文学奖的短篇故事,这篇故事的作者则是在科幻领域知识非常渊博的大师级人物大卫·杰洛德(创作了《星际旅行》)。
——它必然的会贴上“科幻”的标签。
就像校园漫画里面轻松的调剂元素,科幻固然是严肃的理论堆砌,但也不能排斥把它当成烧冬瓜的虾皮,不是么?
只要一点点,又不止一点点。
球场被丹尼斯说中的全垒打,靠品尝就能够知道糖果的颜色——这可不比大太阳打伞戴墨镜或者神神叨叨自闭状,就被总结为童年阴影的后遗症。
这是真真正正暗示丹尼斯身份的设定。
我信他是火星来的孩子。
片中并非没有其他的暗示,最明显的就是——圣诞节戴维和姐姐起争执时,姐姐的那句“你的怪异和这个孩子,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为什么要深究,丹尼斯到底是火星来的孩子,还是被弃的孩子?
这两者冲突吗?
——并不。
他确然可以来自火星,他也同时可以是被抛弃的。
不是么?
并没有人会接他回去。
而他说的那些都是真的。
可是这个世界不在乎真相,我们在乎的,只是一份相拥的温暖。
圣诞节的晚上,与家人争吵后的戴维,站在满是彩灯的院子里时,他那深深的无力感散发出来,小小的丹尼斯看着他的背影,怯怯的伸出手来,想握住他的右手。
可忧郁的男人没有发觉,将手藏到了裤袋里。
这一霎那的错过带来的伤感,实在令人无法言语。
再之后,陪伴着戴维十几年的、见证了他和早逝妻子往事的金毛犬毛毛去世了,男人掩住脸,眼泪从指缝中不停的流出来……这时候,是小小的丹尼斯靠近他,抱住了他的胳膊——被孩童柔软的身体拥抱的那种感觉,一定足以融化内心的寒冷吧?
父子俩裹着织物从车窗里看星星,那一晚,是他们真正的走进了彼此的心里。
相依为命。
于是从嘴角,忍不住勾起一个笑容来。
穿过忧郁和悲伤,孤独与迷惘,不安和彷徨,我们期待,我们相遇,我们承诺彼此。
我们经历了相处的摩擦,经历了无可奈何,经历了老朋友的离去,经历了永失所爱,经历了求而不得。
我们心里都有以为永远得不到的答案,却又会在某个时刻被某个人圆上。
我们心里都有永不愈合的伤口,可是却同时又重获真爱。
不管是地球人,火星人,金星人,我们都有无数解答不了的困惑,和不愿回首的往事,但我们会有彼此。
总会有一个温暖的胸膛,或者一双依赖的小手,让你无法忧郁。
所以最后的最后,戴维的火星愿成真,丹尼斯的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永远。
小火星人和地球爸爸,还有他们的慧美女神,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ever,ever,ever,ever,ever,ever……forever。
圣诞节他想抓住他的手 但却没能抓住 吵架出来之后 小孩儿跟着摆成动物的灯光 看着火车 他走了过来 背对着孩子 孩子看着他的手 犹豫 然后伸手想要去握住吧 但他却插进了口袋 所以 第二天 小孩才会跑过来拍照 那是他想和他玩儿啊 他已经爱上他了 但是爸爸正在烦闷中啊 所以才会因为担心打破了东西被送走 所以才会哭 那是因为昨天可能听见了大人们的讨论吧 还有那想握住 但没握上的手 其实 只是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所以营造一个虚拟的世界来支撑自己 让自己不至于像宇宙中的尘埃。
于是他从戒备,收到防晒霜后等待,跟着他回家,说试着成为地球人那样的家庭成员,然后为他的念想而许愿(以此讨好他,让他注意自己),到想握住他的手,害怕离开他,为了不离开而成为地球人,但发现人总是会分开,他对自己生气了(那刚开始的安全感又让他怀疑了),于是……或许……自己真的是任务完成,该走了吧?
不过,谢谢你找到了我,谢谢你对我说的那么多永远,谢谢你的手和拥抱。
影片中有很多握手的镜头,最后的升华,便是拥抱了。
拥抱这件事,大多时候温暖的不只是两个人的身体,而是心。
到底为什么爱一个人,妻子去世后,独自一人的生活空虚的无以复加。
这种靠书写情感谋生的人,是很难靠忘我的工作派遣丧妻之痛的。
David一直和身边所有人说,妻子生前想领养孩子,但现在没有必要了。
而很快他就改变主意。
从等待Lefkowitz电话的紧张感可以看出,他对于这个孩子的渴望。
当你爱的接受者突然消失,积压于心的失落感大多来自庞大的爱无处投递。
Harlee说,你心里还潜藏着那么多的爱。
没人可爱与没人爱同样痛苦。
Dennis的自闭显而易见,妄想来自火星,这种“三天结盾,我拒绝”式的生活态度是一再被抛弃后坚守的最后尊严了。
David之所以会接受原本已经决定放弃的Dennis,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与自由有着如此多的相同点,他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其实David的爱来的没什么理由,Dennis丝毫不会比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更可爱,甚至更糟,对,是糟很多。
David其实只是想爱一个人,想把心中无处宣泄的爱倾注到某个人的身上,而这种早已在心中成洪流之势的爱,越是遇到急缺爱的人,越能勾起他爱的欲望。
对于懂得爱的人,爱人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在爱的同时,也能感到由衷的快乐。
那些大喊“我这么爱你,你为什么不回报我”的人,其实才不懂得什么叫爱,因为你能爱他就已经是最好的回报了。
Dennis自诩为火星人,无非是逃避现实的障眼法,他无法找到一个自己被一再抛弃的理由,只有把自己当成火星人,这是为避免伤心自性注射的麻醉剂而已。
爱原本就应该是无私的,就应该是没有理由的,他自闭,他偷窃,他害怕人群,他异想天开,David对于Dennis的爱最好的诠释了爱的真谛,不管你有多少缺点,不管你的缺点多么为人所不容,我就是要爱你。
原来不搞笑是部温情片好感人的;.;可是为什么说是部喜剧片呢???
常称自己是外星人的Miss.Mihu
圣诞节他想抓住他的手 但却没能抓住吵架出来之后 小孩儿跟着摆成动物的灯光 看着火车 他走了过来 背对着孩子 孩子看着他的手 犹豫 然后伸手想要去握住吧 但他却插进了口袋 所以 第二天 小孩才会跑过来拍照 那是他想和他玩儿啊 他已经爱上他了 但是爸爸正在烦闷中啊 所以才会因为担心打破了东西被送走 所以才会哭 那是因为昨天可能听见了大人们的讨论吧 还有那想握住 但没握上的手 其实 只是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所以营造一个虚拟的世界来支撑自己 让自己不至于像宇宙中的尘埃。
于是他从戒备,收到防晒霜后等待,跟着他回家,说试着成为地球人那样的家庭成员,然后为他的念想而许愿(以此讨好他,让他注意自己),到想握住他的手,害怕离开他,为了不离开而成为地球人,但发现人总是会分开,他对自己生气了(那刚开始的安全感又让他怀疑了),于是……或许……自己真的是任务完成,该走了吧?
不过,谢谢你找到了我,谢谢你对我说的那么多永远,谢谢你的手和拥抱。
影片中有很多握手的镜头,最后的升华,便是拥抱了。
拥抱这件事,大多时候温暖的不只是两个人的身体,而是心。
这个小孩让我觉得有难得的纯洁
文艺温情片儿
creative
一般一般
看这片子需要耐心,对待孩子也是一样。
问题儿童治愈片
小孩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就像外星人,需要时间去学会怎么成为人类。
我当时看完的感觉除了[好萌]和[故事也太傻了]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别的感想了。
一直喜欢的男人John Cusack
这小朋友明明就是外星人好伐
这是哪门子科幻片,老子一直在等外星人或者特异功能的出现,导演玩了观众的期待一把!
最后那段独白不错,顺便说一句,个人以为小孩的演员长得不是很可爱……
What a natural actor John is! Although he aged obviously since I last saw him on screen, one soon forgot that little thing and fully enjoy his acting.
应该说其实我这人不太严厉,但还是忍不住给这一个好评如潮的片子一星。
NICE TALK
好看的温情片。小孩子的脑中真是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念头。
配乐不错
知道最后在天文馆的穹顶上的那一幕,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科幻片,这个有着怪癖和防卫心理的孩子不是真正从火星来的。回头想想片中的父亲,表现得过于完美,对孩子的包容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也许做作,但是现实中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这么执着和包容的心态呢?
08.06.08.pm
要有多大的包容力和多少的爱才能当这个小孩的父亲……男主角演得好,小孩太让我讨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