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等,等一部可以打动我的电影。
终于等到了,让我觉得之前不管看了多少烂片都值得。
我很高兴后知后觉地知道了罗马尼亚导演蒙吉。
碰到喜欢的导演我一定会按年份慢慢补齐所有作品,想一窥导演从初期到近期的风格变化,亦或从未变化。
但并未找到蒙吉的处女作《幸福在西方》的资源,暂且作罢。
看的第一部是《毕业会考》,从电影海报与故事梗概中形成了个人观影前预设:这大概不会是我喜欢的片子。
还是看了,版本是法语配音中英字幕,这样的搭配很混乱,过程中不断纠结到底是专心听配音还是专心看字幕。
毕业会考 (2016)7.72016 / 罗马尼亚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家庭 / 克里斯蒂安·蒙吉 / 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玛丽亚·德拉格斯电影从一场升学考试展开,延伸至罗马尼亚社会中各权力交错滥用引发腐败的故事。
这样简短的一句话是不足以传达影片内涵的,其中流露的中产阶级家庭关系,中年危机,还有亘古不变的父母子女沟通问题皆在片内,既在导演的剧本中,亦在镜头外。
我向来不喜太完整的故事或太流畅的拍摄手法,一切搭建好的场景,都像是特意为了参展或得奖而拍的,譬如今年的《三块广告牌》,但蒙吉的片子有割断,有留白,且都没有答案。
镜头感极好,画面布景不仅是协调,这点在《山之外》尤甚。
第二部是《四月三周两天》。
四月三周两天 (2007)8.42007 / 罗马尼亚 / 剧情 / 克里斯蒂安·蒙吉 / 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劳拉·瓦西里相似的镜头感,剧本完整,故事慢慢铺开,一件事接着下一件地叙事,不紧不慢。
这部在我心里超过了《毕业会考》,同样是反映社会现实,又是罗马尼亚,导演熟悉的地方,像贾樟柯的汾阳。
这次是关于一个堕胎的故事,演员基本没有表演的痕迹,都是平凡真实的面孔,而导演的镜头不过是记录者。
第一幕两位主要角色相对而立,镜头缓慢后退,我内心一喜:哈,个人风格非常强。
有些导演从来只拍一部电影。
我喜欢偏向纪实类的风格,而蒙吉关注的是社会问题,甚至是底层无奈,看完这两部我有个模糊的念头,这位导演大概也曾经历过小国家小地方内阶级相对固化引发的种种不适,然后从这些不适入手,用其镜头语言的一己之力,企图把罗马尼亚这个社会呈现给世界。
接下来,才是开篇提及的那部我一直在等的电影:《山之外》。
半年过去了,我一直没看到打动我的电影,大多平平,除了一部《大佛普拉斯》,直到这部《山之外》。
片子通过两个儿时伙伴时隔多年又相聚的故事,围绕“宗教到底能否带来救赎”这一问题展开,我想,影片结尾导演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的。
这一部的摄影很美,冬日暮雪,罗马尼亚的一间偏僻教会,修女们与神父的清一色黑衣穿梭于白茫之中。
而那位忽然闯入者——女主角的儿时伙伴——带来了不一样的颜色,这样的冲撞尤显突兀,也正因这样的突兀引发后来的一切。
片中闯入者几次的反复,企图带女主角离开,又假装和解地留下来,再通过暴力行为反抗,又再次被镇压,女主角终于心生怀疑,慢慢松动,而这样的内心变化,导演通过镜头揣度,把一切混乱的场景置于近处,虚化,女主角站立于较远处的镜头中央,目睹一切,眼神游移。
而最后女主角换下修女黑衣,与神父相对坐于警车之中,亦是导演关于主题的答案吧。
我是喜欢宗教主题的,看时让我想起远藤周作的《沉默》。
主啊,如果你能带来救赎,那为何你目睹了我的苦难却依然选择沉默。
这就是《沉默》的主题,一段又一段的心理描写,纠结尽现,而我已忘了远藤周作的答案。
回至导演的风格,镜头虽偶有摇晃,倒不会引发生理不适,又不是空镜般的言之无物。
故事流畅不刻意,让两个多小时不至沉闷,节奏把控得好,保有足够的留白给观众解答,这些都是我喜欢蒙吉的原因。
当然,一切都不及“纪实”这个理由,我不爱言之无物的东西,空泛的美感是假的,直面现实冲突,即使它丑恶至极。
还未补完,但目前为止的这三部,让我这半年的观影终于不至太过浪费。
说浪费,仅限于电影,看过的纪录片都异常喜爱,特别是《地球之盐》,这部纪录片带来的震撼之感是我无法描述的。
电影于我而言不是随意的消遣,会刻意规定自己的观影量,并有计划地从导演入手,慢慢填补空白。
但转念一想,可能也终不过是消遣吧。
别绝望,只要虔诚,主会创造奇迹。
只要主与你同在,你就无所畏惧。
走出山外,还是侍奉上帝。
“不去告解或弥撒怎能找到平静呢?
”“就算你身边有全世界的人围绕,要是心中没有主。
”“基督的路不是这么走的,你不能只是偶尔服侍祂,必须在精神层面持续信仰,不是想休息就休息一会儿,懂吗?
人一旦离开,回来时一定会改变,懂吗?
”“我从来没有出过国,但我并不遗憾。
我会去参观圣墓教堂,但不会去西方。
因为西方已经失去了信仰,他们摒弃了神圣,凡事没有禁忌,男人和男人结婚,女人和女人结婚,到处都是毒品,连教堂⛪都不复以往神圣。
我虽赞同凡事宽容,但得有理由。
”“罪恶被赦免了,内心就会平静,让我们祈祷吧!
”“听说神父见过天使,所以他才变成修士的。
”永远不再孤单的路,倘若心中没有主,就算众人围绕还是孤独。
人来来去去,只有主能常驻我心。
人生如此,必须认命,遵从主的旨意。
这里不是旅馆,或收容所,这是给心中有神的人住的,如果你不信奉祂,甚至是信了别人,那你最好不要来打扰其他人。
懂吗?
俗话说:钱财是魔鬼的眼睛,我们要放弃个人的爱专心向神,这样才不会受到各种诱惑。
魔鬼是很狡猾的,他让你产生欲望,再变成他的奴隶。
你以为满足自己,其实是满足了她。
你要在这个洞穴待上一辈子吗?
这里是我的家了。
你在畏惧什么?
怕出去生活吗?
神父曾说过一个寓言:有个人环游世界想找到生命的意义,另一个人看着门外,找到天主和平静。
“主给我们需要的,但不是我们想要的。
”“别为我祷告,听到了吗?
我宁愿下地狱,也不要你为我祷告。
”“若是逼着生病的小孩吃药,你有罪吗?
”“小孩不一样。
”一部意在展示现状的影片,宗教与社会、医疗及司法体制的不同思想,它们之间的不同引发的矛盾像是来自不同物种之类的对话,难以调和且最终看似无解,背后却是蛮荒和无知,以及每个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的自我与麻木。
警车被溅上的污泥,雨刷刷干净,警察继续云淡风轻聊着耸人听闻的弑母案,医生照常在电话里叮嘱不要再给孩子送玩具了,公务员依旧兴奋地聊着某个同事的性向八卦,谁还在意那个曾在十字硬木板上挣扎将息的灵魂。
翻导演资料才晓得《四月三周两天》和《毕业会考》也是他的作品。
《山之外》和导演的两部成名作很不同。
《四月三周两天》和《毕业会考》从镜头运用到展现的主题都透露着现实性,它们无一不是剧情起伏强烈、节奏迅速的作品。
《山之外》中的一些桥段亦有这些影子,比如在描述两位女主在车站重遇的场面时,晃动的镜头、疾驰的列车,略显匆忙的同时给全片定下了不安的基调。
女主反抗宗教的场景亦不乏《四月三周两天》和《毕业会考》中激烈的情感冲突和短促快节奏的剧情剪辑。
每位有个性的导演都有几个自己钟爱或擅长的镜头运用,那么可以把强烈的剧情冲突和快节奏的融合看作蒙吉的特色。
在我看来,这类手法虽然能使作品的可看性提高,只是蒙吉关注的现实问题原本就沉重,再加上急促的镜头运用,难免使片子有点冷酷。
《山之外》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蒙吉在《山之外》中时不时地穿插几个固定镜头和长镜头。
这是整部片子最有力量的地方,既能不动声色地连接剧情,放大角色情感共鸣,又可以给观众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思考。
两位不同背景的女主在车站重遇后,成了修女的A带着在德国闯荡后回国的B上山回修道院。
导演在这里先用一个长镜头展现从山上望下去的的广袤的小镇风光,随着两位女主角的运动,接着一个手持镜头,宽阔的视界随即转为狭隘画框中两个人的背影。
观众马上意识到镜头的存在,并将它认为是自己的视角。
镜头仿佛成了观众的眼睛,这双眼睛虽然有其局限之处,却稍微突破第四面墙,大大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
A和B在同一个孤儿院中长大,她们选择了两条不同的路。
一个去深山中的修道院苦修,一个去繁华的德国闯荡。
几年之后,车站重遇,物是人非。
宗教和世俗的较量。
导演没有事先交代前因后果,反而以先发制人的排列手法将高潮提前、铺垫在后,不到三十分钟便将观众从一无所知的迷茫拉入激烈的信仰冲突中。
虚伪是以宗教为主题的片子中常青的话题。
《山之外》亦揭示了宗教的这种特质。
然而却有更深一步的地方。
世俗和宗教,两个世界各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当一种新的价值观出现时,两个世界的人都坚持本方观念。
双方都犯了无法挽回的错误。
这部片子的出色之处在于揭示了一般作品中认为是受害者的一方的错误。
这两个女孩,她们都想强行扭正对方的价值观。
蒙吉在前三十分钟已经将冲突展现得明明白,面对如此大的观念差异,B很可以一走了之。
但她没有。
她想带A一起远走高飞。
而A呢,她隐藏了办好的签证文件,想让B永远留在修道院。
她们都以为对方的世界观是错误的,都天真地想给对方的内心举行“驱魔仪式“。
爱让她们选择相互毁灭。
以神父为代表的A的一方成功了,代价是B被虐待致死。
事后警察询问事情真相。
各位修女虽然没有刻意隐瞒,却也没有完全坦白。
她们下意识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过,答非所问。
而再一次,依然是爱,让A认清宗教。
她在一次次的驱魔仪式中,看着好友所受的种种折磨,由此对上帝的怀疑一点点积累。
怀疑即动摇,动摇即信仰的崩塌。
最终在整个询问过程中,只有A给了警察想要的真相。
而这批信仰坚定的修女,在警察的谴责和B的逝世面前像极了一个个遇到问题只会哭鼻子的小学生们。
没有苦难和经历的熏陶,世界观不过是几个可以被轻易擦干净的宗教符号。
看之前,听说是拉拉片。
看完我觉得根本不是。
导演重复四月三周两天的主人物结构,塑造两个非常不同然而又如双生花一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女女主人公。
女主作为一个修女在表达力度上反而弱于有女同倾向的女二。
反而让故事处于非常中立的位置上。
作为罗马尼亚新浪潮旗手,导演蒙吉的现实主义叙事和导演功力简直一流,从头到尾没有冷场,该激动激动,该留白留白,主题从来没有游离过,刀刀见血。
很多小角色,来自修道院之外的角色的塑造,完美描画了罗马尼亚社会的现状,也是提醒观众,在这个激烈冲撞的世俗之爱和信仰之爱的矛盾外,还有一个模糊的,无稽的,冷漠的,愚昧的现实社会的存在。
而且这种存在恰恰要比所谓的崇高的理想主义的争执要更执着。
有一处留白非常高级。
最后为什么主角给女友解锁以后她留下迷之微笑就死了?
为什么她明明可以逃走却没走?
无神论者会认为修道院的禁锢和压制是最终元凶。
宗教者则会领悟此为神之旨意,也许她最终得到解脱所以微笑着放手了。
总之,在这里留白,恰当好处的使两派相争的无解状态得到了体现。
信仰也罢,爱也罢,都是非完全有智慧之人可以承受的。
13000次苦修和禁食。
把很多事情解释为魔鬼的诱惑,他们的世界观,还是二元对立的那种。
非常感谢60后的蒙吉乌导演,时隔十年带着怀疑论为我们还原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山中》:如果从一个正常人的眼睛来看这件事的话,应该这样解读:失败者Alina认为山上的小教堂把她的好朋友Voichița给掳走了,所以她千方百计用愤怒的方式来报复社会,甚至是在孤儿院学到的跆拳道!
但是从宗教的立场来考虑,这是一个在山上常年封闭的小生态,仍然延续着中世纪东正教的仪轨,所以他们认为Alina受到魔鬼的驱使,要为之实行驱魔仪式,并在三天的禁食当中,不小心把她整死。
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如在中国的小寺庙当中的封建迷信,还搞投胎转世、因果报应那一套。
那种利用人认知上的缺憾,而满足自己说服的欲望。
只有出于礼貌,年轻人才将信将疑。
在新疆广泛的清真寺里面,阿訇因为知识脱节已经无法解答年轻朋友在现实当中碰到的问题。
一个小系统失去信息交换,已经和大系统格格不入了。
这个教堂的牧师原来就是一个工友,30多岁。
对世界认知本来就是一知半解,对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完全不知道,鄙视西方世界的同性恋婚姻,认为他们远离了宗教,产生了生活的迷惑。
其实柏拉图的时代,同性恋行为已经非常普遍。
所以电影导演很好的还原了这一切。
这个牧师的很多想法都不错,只是他采取一种自修的方式来践行着他的生活,用中世纪的驱魔术来解决现实问题。
这是行不通的,但是他不知道。
有些朋友认为这个片子是讲宗教信仰问题,其实不是这样。
宗教信仰,给人精神真正的力量,使人升华和超脱,而不是使人迷信和沉沦,在一个小系统之中更加狭隘,更加无知,更加假丑恶。
在他们的理解系统当中,一个不相信神的人最终上了天堂,丢弃生命恐怕还是一件好事吧。
2——3000次苦修和禁食。
把很多事情解释为魔鬼的诱惑,他们的世界观,还是二元对立的那种。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他们身上有中世纪的遗留,我们身上也有很多中世纪特性,像一种文化DNA的残留。
比如晚期的瓦格纳就非常明显的,把这个世界写成是二元对立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痛苦和犯罪之中,而每一个人也都想如这两个姐妹一样需要得到救赎。
而最终的救赎在哪里?
在《帕西法尔》当中,在这个世界当中的快乐是看不见的,各种各样的生命享受,生命自然的快乐都失去了。
我们只看到人的痛苦,还有在这个世界上积累的原罪和罪恶,所以圣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的解决方案,我们只有向它低下头。
当然这是一个象征而已,就像这个片中实行的驱魔术也是如此。
我们可能会觉得片中的人可怜又搞笑,但是想想我们看电影这么多年来粉的对象是什么?
德莱叶大师,包括圣女贞德咯,这些不都是宗教电影吗?
不都是在赞美虔诚的精神所带来的力量吗?
他们不都也是赞赏驱魔,不也要去除我们心中的魔鬼吗?
他们不也是像《山中》一样啊,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自我清修当中吗?
我们赞赏的对象不也就是我们嘲笑片中的对象吗?
原来我们身上的中世纪残留也是二元对立的,只是我们平时不注意,它也就不显出来,被一些外界事物刺激了之后,他们就逼显出来。
我翻阅过不少罗马尼亚的哲学家和剧作家,这是他们盛产的两种职业,几乎都有这样的倾向。
所以我想他们身上的中世纪残留比我们还多,而且这种相信圣徒与眼泪的哲学,很容易传染给法国和比利时。
我喜欢的一张海报PS:“解答千年謎團,要好好看看Milton的失樂園!
永恆中被造的天使墮落了,被打落到地上,這是上帝造這看得見世界前的事實。
人被造在神與魔鬼危機性存在的中間,因此人天生即面對必須有的試探,你的自由意志可以決定是靠神還是鬼。
第一個人的失敗,不代表神的失敗,祂為人預備了救恩,定意要親自道成肉身,拯救失喪後信靠祂的人,這是魔鬼從未想過的智慧。
以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大膽猜測,被救贖的人數與三分之一墮落的天使數目是一樣。
因此,永恆中發生了一點亂子,經過上帝整理後,再恢復平靜,人就是在這動亂中被揀選,試驗,最後成全,參與到永恆的世界,成為特殊的一分子。
[发呆][色]”我的年近花甲的老师是这么回答我的,导致我更加迷惑了。
其实一旦涉及真理问题,每个人都怂了。
只有自己找答案,苦苦的。
实事求是讲,人们是分不清人性、宗教、科学、迷信的界线的。
导演不虚张声势,平静地将此地此事此人描述完毕,让观众自我评价自我反省。
女B从多数人的角度看无疑是有精神病的,女A善良单纯,虽同在孤儿院长大,但一个去了外面的世界又回来,一个留在山区。
于是两人代表两种力量在拉据,悲剧最终造成,但细细品来,谁都没有错,医院医生认为没法治还是修道院好,修道院所有人因女B忙碌且花钱(自身经济也很困难),收养家庭也放弃了,进行驱魔也是理性的选择,但也做了保护措施的。
这里要说明的,罗马尼亚山区据说是产吸血鬼的,宗教传统也很深的,科学无法解释的也不能全归为迷信。
女B最后的醒来冒似和这个世界道别(女A放她逃却没逃),人什么时候离开世界真不是人说了算的,警察和神父的对话很耐人寻味,结尾时汽车被泼了脏水,谈话中又发生了更恶劣的事件,山之外,罪恶更深重。
纵观全片,导演没有要控诉宗教信仰的意思,只是以局外人的视角冷人旁观平静叙述。
阿丽娜之死,表面上看,的确是以神父为首的修道院里所有人的共谋。
他们以神的名义,主观断定,阿丽娜被恶魔附身,唯有上帝能够加以施救,他们以神的旨意做法式诵经驱魔。
在生活不如意之后,一些人拜倒在神祇的圣堂,赖以委身苟且。
修道院的修女们作为虔诚的信徒是麻木的,完全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行尸走肉般听从神父安排。
维克琪雅是他们之中年轻的信徒,尚保留一些善意,好友阿丽娜死后,她终于有所醒悟,脱去黑色修女袍换上阿丽娜的毛衣,是对上帝的质疑。
阿丽娜敏感多疑,又具有坚毅的反抗精神,她孤独缺爱,维克琪雅几乎是她能够抓到的唯一的情感寄托。
即便如此,上帝还是毫不怜惜地把这份人际关怀从她身边掘走,把她最好的朋友发展为冷血的信徒。
从这个方面讲,上帝不是拯救着而成了加害者。
于是影片中阿丽娜崩溃了,别人口中的她疯了,被恶魔撒旦附体。
她咒骂人,亵渎上帝,私闯圣殿,烧房子,砸毁圣器,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反抗,反倒被那群歪曲上帝伪善非正常的人群捆绑在木板上。
应该受到质疑的绝非上帝,而是挟宗教教义虚伪蒙蔽他人者(神父、女院长)。
更可气的是他们还以救赎之名,行的却是万恶之事。
许多人迷失其中,冷漠地充当帮凶。
我曾经如此比喻一部电影的构成元素:剧情是骨架,演员是血肉,画面是外表,内涵是精神,音乐是灵魂。
但是本片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瘦瘦高高的竹竿一样的人,显得异常羸弱而容易引起别人同情。
他面目苍白,思维中有一些灵光但是难以表达。
于是有些”影评人“人一看到这样他就容易动恻隐之心,一看到有一个主题但情节冗长的欧洲片就以为是“艺术电影“。
反正我毫不客气的认为我没有办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人,对于这样的电影,我只能说勉强及格。
我的观点是,不论任何文艺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内容比表现手法更重要。
拿电影来说首先画面要有一定的吸引力,然后有精彩和深刻的内容(首先还是要精彩,说代表作品各种惊悚悬疑电影,其次才到深刻,代表人物伊斯特伍德),再加上各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代表人物诺兰、昆汀)和让人产生共鸣或诱导某些情绪的音乐,就能成就一部佳作。
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人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
就像接受一个人,正常的顺序也是从外而内。
但是就是那么奇怪,内外兼修的人往往不能成为最具代表性的。
比如贝克汉姆这样又帅球技又好职业素养又令人钦佩的人是无法得到金球奖的,而像齐达内或者C罗这样只在某一方面很突出的”缺陷美“才最能得到”专业人士“的青睐。
电影界同样如此,诺兰的《盗梦空间》、《致命魔术》、《记忆碎片》那一部不是影像效果、音乐、编剧、思想内涵俱佳,而且带给电影节很多新思维或者模式的佳作?
但这些电影都和各大电影奖无缘。
只是象征性的得到一些技术类奖项。
而《指环王》、《撞车》,包括今年的《为奴十二年》这些只在某方面做的不错的影片却更内骗走金灿灿的小金人。
虽然我是《指环王》的忠实粉丝,但凭良心说在内涵上和上述几部诺兰的电影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撞车》、《为奴》十二年这样的电影在思想层面也未必有诺兰的高度。
而《芝加哥》、《国王的演讲》...算了,这些我不想说扯得太远了,本片是有一个本来很深刻的主题,很多细节也很值得人深思的。
但导演这样的拍摄方式我能怎么接受呢?
伪纪录片吗?
150分钟的长篇幅,滥用长镜头、没有配乐、构图鲜有美感且毫无语言感。
明明就是一部浪费了题材的勉强及格的电影,却被我们在时光网的伪文艺青年打出了8.0的高分......在有戛纳最佳影片提名和最佳编剧的光环下,IMDB也才打出7.6分。
大众有时候真的容易受权威所左右,那些打高分的人,你看过的电影也不少吧?这样的作品你真的觉得优秀吗?
大众就是本片中那些修女、护士,没有主见,只会听主教和医生的。
而他们也根本分不清是非。
山内的人,信奉上帝,深信在修道院里能够得到心灵的庇护;山外的人,思想自由,对万物有自己的判断,更认可科学。
于是,山外的人,来到山内,她不信奉上帝,她的灵魂便是丑恶的,所有的人都试图改变她,认为她是异类。
心里住着一个上帝,遇到任何事,内心都不会起任何波澜。
影片中,大量长镜头的运用,灰黑蓝白的色调,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更高的还原度。
我以为这是拉拉电影,额其实关系真的不大,或者说这正是导演的可怕之处,一切细思极恐的细节都以极其冷静,四平八稳的叙事推进,没有任何情绪起伏,于是我的感官也没有太偏向某一方。
这种还以中世纪方式生活的宗教形式应该是会让我有明显翻白眼情绪的,结果我的感受倒很平和,这是人家的选择,在没有妨碍到任何人的情况下,外人也没有什么权利来指手画脚,甚至很长一段我都以为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还很悠久反倒是从“现代”来的阿丽娜对他们的质疑的逆反显得那么刺儿,那么格格不入。
最后维克琪雅在阿丽娜死亡的刺激下终于有点醒过来的趋势,我倒突然开始可怜这个小姑娘,其实她这样平静得在修道院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她也许是真心愿意侍奉上帝呢,何必强求。
由於有些強迫,沒有前一部電影震撼。翻來覆去的情節有些讓人抓狂。但他獨特的長鏡頭使用仍然十分奏效。結尾不錯,只是因為題材的關系,個人不能得到感動。感謝它沒有像[密陽]那麼明顯的態度。因為完全可以將這部電影理解為宗教服務人員本身的問題,而不是宗教的問題。
所有的人物都介于阈值状态,伴随着人在修道院-城市的空间位移,道德变得不确定、人与社会关系变得不确定,人的头部,也就变成画面中的圆形黑洞。当流露出的爱都要被拷问,情感也就变得不太可信。社会关注已落到实处,但蒙吉的电影总被太多摇摆的议题占据了身心,唯一的确定就是“确认死亡”。他必须费心为那个失落的庞大社会找到小的切口,然后自满于恰到好处的展开,像新闻和报告文学的集合。
都是对方的魔鬼
太冗长了…可能是我意境不够…
宗教題材的電影一般都沒啥觀賞性…
肃静。
喜欢这样来拍电影的导演,冷眼旁观,不用花哨的技巧,只是把故事慢慢的告诉你,当然确实也有点慢。。。。151分钟的片长可以适当剪掉一些,但也许导演就是要你跟着阿丽娜和修道院里的所有人一起受折磨。。。晚上真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其实什么时候都不适合。。。找个时间去看看432
拖沓
我不明白爱为什么会伤害善良的人,还是善良的人伤害爱。女主角美的像圣母一样,但是我觉得她不善良。我看不懂这电影
一次黑暗的堕胎,一次失败的驱魔,每一件痛苦的社会事件背后,都是一个肌理丰富真实的广阔的社会背景的勾勒。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这种平静克制的写实主义,管中窥豹的展现了东欧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8.1/10.
没看懂,闷的
中肯的三星 原因是自己实在没看完 或者应该说女二实在长得不讨喜 片子色调也实在不讨喜 只有剧本是讨喜的剧本
信仰是个很难分对错的东西,另外电影可以改名叫“一个人的鸡飞狗跳”
凶手是谁?
太闷了,还是四月三周两天更合胃口。有时候,拯救和扼杀只在一瞬间。
相当冗长,一直坚持着等看结尾能有惊喜,但结尾就是那个你从片子一开始就预想到的结尾,so...老梗
如果只是想表现愚昧的生活方式,那本片算是合格的。不过这样居高临下的态度实在太廉价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有机会透过无知的迷雾,隐隐看到另一个世界的微光,她们也没有能力选择离开,女一是精神上,女二是物质上的无力。可惜在本片一笔带过了。片中和结尾选取的摇篮曲很好听 schlafe, mein Prinzchen schlaf ein
掷地有声
前半段几乎看不下去,后面渐入佳境,片中两位主角算女同吗?看起来真是纠结,手持摄像机营造了一种纪实感,实在感受不到导演的立场在哪里?
这个片子其实跟宗教信仰并没有多大关系,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为爱疯狂的偏执狂患者在一个不可能单一型社会的必然性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