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的第1598部电影,《危笑》我给7.6分。
近年来恐怖电影的一部佳作!
口碑票房双收!
IMDb 6.5分!
全球票房2.17亿美元!
派拉蒙影业仅用了区区17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2022年最为盈利的电影之一!
影片创作灵感有可能来自1998年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夺命感应》。
导演帕克·芬恩对Jump scare的运用,堪称教科书级别!
氛围感营造方面,帕克·芬恩,对全片场景的处理趋近于写实般的安静氛围,使得影片从始至终流露出一种不安感。
索茜·贝肯的表演准确到位,有效地增强了观众代入感。
影片高朝处的奇幻呈现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看完这个也许是今年热度最高的恐怖新片,我最大的念头是,身兼编导的帕克·芬恩该不会很讨厌心理医生吧。
影片中,女心理医生萝丝自从目睹一个病人带着诡魅微笑自杀,就不断遭遇各种异常骇人的现象,而且跟那病人临死描述的一模一样。
什么响起的警报,自己打开的门,失踪的猫(这算个不错的推理环节,看你能不能提前猜到猫去哪儿了),远处的注视者,电话里的威胁,录音里的呼唤,甚至怪物还突现身边吓得她掏刀子,日日夜夜处于爆肝心跳。
任何头脑不太笨的人此时的第一本能都是查明原因保护自己,萝丝却觉得自己大概是疯了,首先求助的竟然是她的心理医生(此人后来也贡献了一段毛骨悚然让你绝对难忘的表演)。
随后我们知道萝丝此举情有可原,多年来她因为母亲自杀而自责,精神不稳定接受治疗,有服药史。
后来她还坦白从小到大都跟人保持距离,理由是害怕看到别人真实的一面。
可这么说的话,她天天投入到一个很需要看到别人真实内在的工作,本身岂不是充满了分裂!
所有这些加到一起,已经不止在明晃晃地黑心理医生医人者不能自医,简直把医疗体系都架上了油锅。
医院雇个一堆心理困扰的人是期望能治疗谁?
就因为她有张职业女性的脸,还是因为她加班勤快不求涨薪?
太不拿病患的健康当回事吧。
开头萝丝面对女患者,口若悬河输出一通专业名词,单方面咬定她得病,搞得那女孩崩上加溃“你根本不信我,根本没在理解我!
”无需受过心理学培训就能看出,萝丝的工作非常不专业,连起码的询问倾听都没到位就忙不迭进入诊断,整一个自以为是。
所以后来看到她自己撞鬼,语无伦次地试图向未婚夫和姐姐解释,却被对方斥为不可理喻,我同情之余也很冷血地感到一丝天道轮回,已所不欲当初何必施于人。
萝丝的生活飞速失控,领导放她长假,亲姐妹当她失心疯,受害人家属将她骂出家门,未婚夫调查出她有家族病后跑得比黑袍纠察队的火车头还快,至于她的心理医生,说好的职业道德保守秘密呢?
影片过半时,萝丝简直是众叛亲离独孤无援,就算没有什么恶灵鬼怪要来夺她躯体取她性命,活着也没啥意思。
要不是剧本大发善心,空降一个几乎是作弊般的痴情追求者,这电影恐怕都撑不到一小时。
扯远了,说说恐怖设定。
即便你没看过任何剧情简介,不熟悉此类诅咒类恐怖片的规律,只看开头十分钟也不难明白整个传播链的来龙去脉。
但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规矩,却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由萝丝调查确证,乍看跟那种观众早猜到真凶、角色还一个劲打哑谜的劣质侦探片相去不远。
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迟到的答案出来之前,电影却始终能让我感到精神抖擞。
这要归功于首拍长片的帕克·芬恩颇有两把刷子,发挥出敬业的工匠精神,娴熟地堆砌包括跳座惊吓、预期违背、恶性杀戮、求助无门的冷漠惊惶和超自然力量引发的绝望压迫,节奏驾轻就熟,每隔三五分钟挑动一下你的神经,时时刻刻维持张力不泄。
显然他很清楚此类高概念电影容易掉的坑,所以从不拿“看到疯子杀人自己也要疯”这个点子当什么了不起的宝贝藏着掖着,每次揭开一片真相时也从不大张旗鼓,毫无许多新人导演的自恋毛病。
相反,他尽心尽力营造诅咒下的神经质们的精神世界,为原本单薄的点子增加说服力,让这个并不复杂的小构思逐渐有了山雨欲来般的可信。
这份自知之明很给人好感,在将近一百分钟的紧张不安中度过,谁还忍心怪责那个窠臼到令人狂翻白眼的结局呢。
《危笑》放出预告片和媒体口碑时,一度被看好是年度第一恐影,就我而言,它没能达到这个预期,但它至少说明了宝贵的一点——大部分烂恐怖片之所以烂,不是因为剧情俗套、创意不足或预算不够,而是从根上就懒惰,丢失了让观众情绪狂奔的那份诚恳。
从谜团浮现、发现规律到发现特例的这几部分,都处理得比较工整,但是高潮戏感觉可以优化一下,尝试给出一个打破规律的可能性。
我自己本身对剧情的预测是:主角以为自己消灭怪物,实际上却是在幻觉中杀了自己姐姐(影片中第一个提及祖屋的人就是姐姐,她在祖屋再次出现存在合理性,一个简单的闪回剪辑就能交代清楚),然后被警探目睹,这样警探依然继承了诅咒。
最终影片的走势否定了我的猜想,但我观看时仍然认为有新的反转可能:警探成功阻止主角自杀。
自杀是诅咒传播的条件之一,所以如果警探阻止自杀成功,相当于为故事制造了一个新的可能:传播条件被掐断后会发生什么?
是诅咒继续以其他形式传播?
是怪物被驱赶形成Happy End?
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主角看似摆脱了诅咒,实际上在与警探的新生活中仍然将被骚扰(典型的恐怖片余波未了式结局)?
无论导演选择给出什么样的结论,至少会比现在重复一次被诅咒者自杀的桥段有意思一点。
在高潮戏打破规律这一方面,被拿来与本片比较的《它在身后》就做得好很多。
主角团最后与怪物的对抗,不同于影片前面部分怪物害人成功的常规模式。
而《危笑》只是从受害者的主视觉再呈现了一次诅咒传递的过程,个人觉得相对无趣。
影片中比较无趣的还有台词处理。
大部分演员的演技其实不错,但是表现主角歇斯底里的台词主要是一堆“F”单词。
相对于影片在设定、摄影、细节(例如博士生目睹教授自杀的那份口供写得很完整,我专门暂停画面来阅读;又如不同的微笑图案适时结合场景的实际情况而出现)等方面的精巧,粗糙的台词扼杀了主角表演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另外两位主要男角色的演技也比较一般,尤其是警探的演员。
他用了一堆生硬的挤眉弄眼和小动作 ,表达对主角去他公寓提出“无理要求”时的无奈,表现力较为粗浅。
整体而言故事创作者在设定和叙事方面的功力还可以,希望续集的细节有更好的修正。
真的拜托,以后再拍这种原生家庭,童年阴影的恐怖片能不能自带一个标签:本片带有悲天悯人的原生家庭之痛以及大量的侦探情节,并附有少量的jump scare和诡异音乐我真的是不明白,近年来的恐怖片,尤其是美恐 基本都少不了两个要素:小孩和原生家庭,其实这两个要素归结起来还是一个,童年阴影永远是主角已经剩半条命了就抱着个破电脑一通查,然后开着她那破车跑到个鸟不拉屎的破房子里最后还真被她在一堆破烂里找到一些线索,最后温情杀勇气杀要不就被杀...回到本片本来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题材,心理咨询师+诡异笑容,完全可以从大脑这个题材展开,打造一部现代版的“脑髓地狱”然而本片最后还是绕了一大圈回到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而且完全不合逻辑,按照一个多小时冗长的福尔摩斯环节,女主看见病人自杀应该是她心理创伤的来源,跟她原生家庭有啥关系?
那前19个人也都有原生家庭的心理创伤?
要赶上个硬茬看见人死了没有心理创伤怎么办?
就硬往上扣...哦对了,最后一颗星给鬼爷,虽然要杀人 但有事儿真上身啊,我就要你的命而已,疼我自己来扛!
太好了。
Smile为何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版possession的symptom/trigger?
这并不仅仅是用来象征戴上伪善的面具,探讨人类共情力边界,更是一种body-meaning-power的构建尝试,它有迹可循,可以通过检索证据,利用“看-被看-第三者”的三角模式稳定追溯。
影片创造了一个classical case,反复包含电话元素的trigger,从 post trauma 到 delusion 到 guilt syndrome,从 obsession 到 possession 的过度,这现代版的possession at Loudon的演绎,流淌着历史清洗下被discipline制约的肢体本能。
当那具千疮百孔的尸体硬生生扒开女主的嘴的时候,电影终于具像化地呈现了trauma如何成为一个具体的devil扭曲body,使已经进入possession状态的肢体扭曲,self的概念被mind销毁,剩下的只是对body施加暴力的创造性过程。
这股能量存在本身就值得被珍惜,它如今已经在sanity机构多重进化的discipline下(教会-医院-学校-家庭),几近泯灭。
技术层面上使Smile脱颖而出的完全不是那些所谓的jump scare,因为所有的jump scare(除了一处)几乎都是可预测,且清晰地被放置在了一个被delusion笼罩的精神空间里。
真正厉害的是摄影机的放置,时间线倒带的循环叙事,以及女主的肢体演绎。
摄影机的放置强迫观众处在一个观看traumatized/possessed person的视角。
即使最后女主通过理性得出需要独处,面对童年时期的源创伤,在“看-被看-第三者”的机制下,观众也无法逃离“第三者”或“观看者”的角色,被强制地放置在了如此的三角机制下自愿或不自愿地扮演着权力角色,忍受guilt syndrome的作用与张力。
换言之,观众都如男二一样目睹了这一切,也正是因为有观众的存在才能促使这样的运作机制继续。
对此John Peele在Nope里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单纯地Don‘t Look。
Smile并没有如Nope一样给Don‘t look赋权,但它丰富了权力机制与心理机制运作起来时感官层面上的图景,并且试图构建起的东西,正是natural magic的背面- demonic magic。
终于有一部电影,将这一现象诠释得淋漓尽致。
我们每日在家人、同事乃至爱人的环绕中,不得不维持着微笑的面具。
一旦这微笑稍有松懈,他人便会担忧你会成为累赘。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比如你的伴侣可能因你身体状况欠佳、面露难色而提出分手;家人也可能因你精神状态的不稳定,而急于将你送入精神病院。
这部电影深刻地展现了强颜欢笑背后的恐惧感,用整整一部影片的时长,将这一情感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西式家庭教育下的强颜欢笑《危笑》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今日北京寒意袭人,我还是戴上口罩继续前行。
此刻是2024年10月23日,我记录下这部名为《危笑》的电影——危险的“危”,笑容的“笑”,这个名字确实有点拗口。
该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最近在北美上映后反响热烈,票房成绩甚至超越了《小丑2:双重妄想》和《断魂小丑3》。
微笑的元素其实源自小丑,比如在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会反问大家为何要如此严肃,不能开怀大笑。
而这部电影的续集则更名为《夺命微笑2》,听起来略显商业化,有些像是为引进国内而做的调整,但并没有消息显示会引进,相较于第一部,名字少了些韵味与雅致。
今日欲探讨此电影的缘由,实则在于该电影所蕴含之本质精髓,即其精气神呈现出一种极具东方式的观念。
自小至大,我们皆受此教育理念之影响,无论孩童亦或成人,皆需展现自身最佳一面。
在工作五六年之前,我对家中向来报喜不报忧,至于原因,实难明晰。
父母不容许我们流露出状态不佳之时,盖因他们视此为错误,而错误自当纠正。
此般情形,于我的成长历程中,着实带来极大压力。
即便是那些号称在西方极为开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之人,亦有强装微笑、报喜不报忧之苦恼,对此,我不甚清楚。
1. 伪善与真实的边缘就这部片子而言,似乎其中之人亦存在此问题。
虚伪、伪善之事,究竟该如何评说?
如今,环顾四周形形色色之人,此类问题依旧存在。
有人言及日本之人交谈之时过于谦卑令人感觉恐怖,亦有人提及在韩国若讲话时不用敬语,对方则会动怒。
因在诸多韩国电影中皆会提及此语,如“前辈,刚刚那个人未对你使用敬语”之类。
故而,此事究竟该如何看待?
我本人之母乃小学教师,自幼至今,不时与我进行思想交流,且用词尺度包容,幼时我甚至需查阅《新华字典》。
家中并无闭塞之情形。
对于伪善、佯装状态良好之事,我向来嗤之以鼻。
大五之时,为应考,我从实习单位返回青岛需乘坐飞机,此乃我人生首次乘机。
飞机乘务员之状态予我一种恐怖谷效应,我深知其状态并非最为自然之本意,由此而生畏惧之感,不禁思忖其是否别有目的。
后得知其训练内容,方知此乃其工作所需,他们需咬着筷子练习露出八颗牙齿之类,以彰显高端。
然而,时至今日,我依旧无法接受此种假装微笑之事。
许多时候,同学与家人皆认为我是一个言语直接犀利,甚至略显粗鲁之人。
时至今日,我在与他人交谈,乃至与长辈交流之时,亦喜欢直接询问一些颇为冒犯的问题,犹如心理医生一般,提出那些他人不会问及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种敢于冒犯的精神实则甚好,尤其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
2. 我如何走出心理阴霾我尤为感激母亲的一件事,是在我刚结婚的那段时间,彼时我居家办公,压力颇大,公司的薪水发放亦出现问题。
诸多事情交织在一起,我竟陷入了段子中常说的那种状态,即一个人回家后坐在车里不想上楼,我无车,便于小区楼下坐了半个小时才鼓足勇气上楼。
此状态显然是心中有事,却仍想呈现出微笑的模样。
在楼下小区如此坐了几日之后,有一天我给母亲打了电话,告知她我的这种状态。
母亲十分直接地说,我的舅舅、嫂子都有过类似经历,甚至不同类型的抑郁症也被提及。
我与母亲的聊天语气向来直白,她建议我去做一个诊断。
当时我压力确实很大,也对母亲的建议无排斥观念,便真的去做了诊断。
后来发现,诊断之事并非想象中那般复杂。
医生只是常规上班,谁会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去解决你的问题呢。
在那种情况下,我发现医生的工作只是很套路地将问卷中的一些问题穿插在聊天内容中,以此算测试结果。
此外,也从她的视角直接探寻病症的根源,比如问我为何如此在乎那些事情,为何当某人与我的期望不同时我会在乎。
回想当时我难以接受的事情,今天来看似乎也接受了。
当时,最终的结果是有轻度的烦躁,尚未达到抑郁症的程度。
拿到这个诊断结果,自然是很开心。
后续之事该如何处理呢?
唯有交给时间的力量。
我时常会与家人聊起一些事情,我言语又较重,会吐槽家里的事情。
久而久之,可以慢慢释怀。
最为重要的是,我做这个频道一年,将许多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也包括一些并非必须报喜不报忧的内容,将其放在电影日记中,甚至与一些恶语回复我的网友对骂,这些事情都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这也是我遇到这个问题后,试图解决它,一步一步解决的过程。
这个过程相当于我承认自己无法时刻保持微笑,但我要努力开始进入与大家一样的理想状态。
实际上,这些事情的根源,有一个颇为重要的时刻点,即我在观看电视台的一个节目时,撒贝宁与一位经历过非典的专家一同出现。
这位专家详细描述了自己在非典时期工作时,作为心理专业工作人员,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时刻。
在非典时期的工作中,某一时刻她意识到自己有问题,于是向她的医生求助。
如同电影中的情节一般,医生给予她药物治疗并进行干预,最终她回归到正常状态。
我当时也每日服用乌灵胶囊,以保持神清气爽的状态。
3. 为了一口醋,包一顿饺子在我看来,种种不想微笑表现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乃是一种日常状态,并不像片子里描述的那般恐怖。
然而,这个片子将其制作成恐怖片,却引起了众多人的反响,如此多人喜欢,这让我深感好奇。
或许是因为这种心理不健康的状态,仍有人对其怀有羞耻心,不敢承认此事,也不敢与他人提及。
特别是片子中设定的主角是一位心理医生,却仍有这种羞耻心,似乎在这个设定上不太合理。
但它确实切中了当下许多人深感焦虑的内容。
这个片子给人一种张艺谋作品的感觉。
首先,其内核很中式;其次,我觉得它有《满江红》那种为了一口醋而包一顿饺子的意味。
全片如此聚力地描述一件事情,最终却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心理现象。
一场华丽的表演,既有 jump scare,又有尸怪等内容,最后却归结为这样一件事情。
因此,看完这部片子后,过了很久我都忘记标记自己看过这部电影。
它确实具有张艺谋与资本密切合作以来的作品特点,即雷声大雨点小。
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并非那么深刻。
这个点其实可以衍生出很多内容,但它却没有做到。
4. 恐怖片中的简约之谜比起这个片子,我觉得同样做得比较好的有《睡梦医生》,它是根据《闪灵》原著作者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版。
在这个电视剧版中,它详细地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观念,用超能力的现象呈现出来。
比如,我们大脑里潜意识和前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潜意识里管理这些众多心理学术语的内容。
在《睡梦医生》里,这些内容被制作成超能力,展现得精彩纷呈。
观看《闪灵》后,若再去了解其创作缘由和背景,基本上会让你的心理学知识增加一大截。
当然,若你没有这份耐心,此时便可以观看《睡梦医生》。
另外,在我看来,画面和视频语言的风格上更接近于《人生切割术 第一季》这部电视剧。
实际上,像《危笑》这样的片子,很多都具有所谓的苹果简约设计风格,充满现代高科技感。
我不明白为何这种简约风格如今会与恐怖片产生关联。
若有人能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即为何简约的东西容易给人一种灵异和恐怖的感觉,那将十分有趣。
这个片子里大部分内容都呈现出这种简约感,甚至有点简陋的感觉。
从我所举的这两个例子可以充分证明,《危笑》这部电影没有足够的信息量去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
它充其量也就是一部六集美剧里的两集或三集的状态。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片子中既有 jump scare,又有怪兽、血浆等内容。
但这个片子的可看性还是不足的,里面的一些有血浆的镜头也没有像《某种物质》那样直白地去讽刺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的问题,弄得那么恶心和粗暴。
整体而言,它还是比较简约的小品状态。
好了,以上便是我对电影《危笑》的日记。
作为恐怖片,这部片子至少故事性还是比很多同类电影好上不少,至少不是“有鬼—害怕—求助神父/寻找鬼魂遗愿—皆大欢喜/阴魂不散”的模板。
JumpScare很多,但是看完的倒是没有后怕。
欧美的很多恐怖片都有其宗教性的一面,难免有相关元素。
但是这部电影中为什么不拍教堂和神父?
我认为这部电影中涉及的并不是恶魔,而是怪物,因此不需要驱魔的仪式以及宗教的背景。
也是为什么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比较特别的原因。
电影中的怪物是“创伤”的人格化。
不仅是女主Rose在童年时期有创伤,先前一个自杀的教授也有,他的哥哥在20年前也去世了。
“创伤”的确是一个怪物,它收割人的绝望和命运。
这也是电影最有意思的一个点——人的“命运”,也就是不可逃避的事情。
Rose童年有创伤,目睹母亲将死自己却逃出门去。
以及由于母亲有精神疾病、姐姐Holly早早地逃离家,因此极有可能一个人承受了母亲的各种失常,进而造成了她的创伤。
这一切都埋藏在她的过去。
在成长过程中她无法保持一段亲密的关系,让他人进入她的界限。
因此,她与前男友Joel分手,和未婚夫Trevor也总有一份陌生感。
比如,在Trevor第一次登场的时候,我以为他们只是刚交往不久。
她被过去影响,但过去始终与她保持距离。
直到一个意外——病人在她自杀,一切被打破,过去的一切原来都没有消失,并且时间并没有抹去丝毫,创伤还是强到可以摧毁她。
创伤像病毒一样传播,一旦感染就会侵袭全身。
在电影最后的部分,Rose回到家里,回到母亲死去的床前。
她终于鼓起勇气回头想要和过去说再见,想要说我有勇气直面你,说出这不是我的错,你不能再继续影响我;她还和Joel坦白多年的心事。
可是回过头来想要继续前行时,现实还是当头一棒,创伤没有消失。
这一切就像早已注定一样,从她10岁母亲去世时就播下了种,过去不再是时间线上的一个点,它既在现在,也在未来。
从那时起,过去就悄然构建起了她的未来。
无论是逃避,抑或是挣脱,都是徒劳无功。
过去不会因为一时的鼓起勇气就被吹散,创伤是无法被量化的,无法通过努力和勇气解决、使之平衡。
尤其是在努力之后,发现所做的一切不过轻易地被现实搓成灰,那一刻才是真正的绝望。
薄弱的、被击溃的意志想要向现实低头。
悲剧般的命运使人窒息,而提及“命运”一词并想暗示宿命论,只是想说明一些不可抗拒、不可逃避、不可拒绝的必然性。
观看到最后,难免希望Rose可以真正放下过去,打败眼前也是心中的怪物,然而HappyEnding是鸡汤,BadEnding则是现实。
SMILE是我看过的最吓人的恐怖片,虽然我是个阅恐怖片无数的老司机,但还是产生了极大的想逃出电影院的恐惧。
一方面,这确实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恐怖片,感受完全体的试听;另一方面,这部电影本身确实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既然这个阴影估计会让我一整年都不想再看恐怖片了,那就久违地写一下对这部电影的random thoughts吧!
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让我今晚睡个好觉,一方面也记录一下这个人生第一次的惊吓体验以对得起我晚上狂飙的肾上腺抛开电影本身,在影院看恐怖片真的是奇妙体验。
我没想到从来都是一边分析一边批判着看完上百部恐怖片的自己会在电影院里被吓得叫出来(我真的很小声sorry[快哭了])。
我也没想到电影院里的黑人老哥们的声音吐槽弹幕,会这么疗愈。
在jump scare即将出现之前,一起喊着fuck,hell no,也是非常振奋人心共克时艰了🤣既恐怖又好笑的氛围超级赞因为最近看了很多靠精工的镜头语言吓人的恐怖片,对于这部电影我一开始是不屑的。
平庸的镜头调度平庸得像CBS台的中老年政律剧,俗套的jump scare和空间限制手段年纪可能和恐怖片这个类型被发明的时间一样久远但不得不说,只靠“smile”这一个设定,它成为了最吓人的恐怖片这个设定调度了人类刻入dna的恐惧,这个来自于远古杏仁核的恐惧又在欧美文化的语境里被放大、拉近人类,一种somehow的动物,忽然发现天性里靠表情来识别善恶的能力受到了radical challenge。
于是危险变得无处不在;这种信念比贞子要强大得多,它瞬间钻出银幕,猜疑链弥漫在你和你邻座的观众、以及你背后看不见只能靠爆米花咀嚼声判断是否还尚存(好垃圾食物)人性的观众里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直接影射,那可能是在唤起对于post-trauma人群的关注。
而我认为,这部电影隐喻的是一个陷入心理问题的人,即使有亲人有专业人士帮助,艰难求生,却依然走向悲剧的故事。
你怎样从事先预设一个奇怪的人有心理问题,转变为猜疑自己,以及在mental crisis里怎样向外界求援。
面对mental problem,无论是一个疯癫的大叔、还是一个有理有据的phd candidate、还是一个前一天还在为别人咨询的心理治疗师,他们面临着相同的困境:自我怀疑,无法从亲近的人和专业人士那里获得理解和真正有价值的帮助;可能鼓起了超越常人的勇气自救,最后求依然陷入反复、走向悲剧毁灭。
魔王和家族遗传的诅咒现实里不常有,但因为心理危机没有得到有效救助不可避免陷入毁灭漩涡的人这个世界上却很多。
对于患上心灵的感冒、或者心灵的肺炎的人,对外界signal寻求亲人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当然是首选;但如果不幸难以获得真正的帮助,那么,虽然很艰辛很悲壮,you will fight on your own bravely, and you’ll finally beat the beast.来自电影本身的简略解读可能就是如此,但观影是个人体验,我更愿意把今晚诡异的体验做一些形而上的解读。
没错,正如很豆瓣网友留言的那样,在影院空间里和别的观众建立短暂connection时出现了难以言述的尴尬——我们不再敢笑。
不过这种尴尬,或者说潜意识里的猜疑和取消猜疑,在下一秒钟还是会被笑所消解。
这种笑不是电影里艺术加工的美式假笑,而是发自内心源于动物本能的笑。
这种笑不完美,它透露出一只动物的胆怯、尴尬、无奈,但这种不完美让它变成了真实世界里的perfect imperfection。
它让两只弱小的动物之间建立了基于共情的友好和信任。
在电影放映中,旁座和我无数次无奈相视一笑的墨西哥小哥,后排无所顾忌开怀大笑的一群黑人老哥,我小声叫出来引来的哄堂大笑。
这些形形色色的不完美的笑让我觉得这个smile的恐怖设定仅限存在于电影里,现实里的,依然是可以通过半秒种的友好善意建立起跨越语言和种族信任的人类。
冥冥之中,我觉得有一个deep net将人类相连,这种相连跨越代际和物理空间,包含了广阔的生理、心理、文化、感知。
这个概念可以是心理学上的集体潜意识假说,可以是一些宗教里的神,可以是一些形而上哲学家眼里的终极存在。
它造成了人类对于超越地理、语言、甚至理性对文化的亲近,对于holy or unholy sensations的判断。
它是人类可以发展至今的基石
我最开始看的是第二部,个人感觉这个电影第二部比第一部精彩得多。
第一部毕竟是首先引出微笑这个概念的一个开篇,所以其实还好,这个微笑有一点像午夜凶铃的设定,像看那个录像一周之后就暴毙一样,这个也是看见别人自杀,然后一周之后自己暴毙,但是是这种人传人现象。
后半段就比较典了,哪里吓人往哪儿钻,就直接把自己送进鬼屋一样的地方,还是他妈得精神病死的地方,就在那个地方呆着,又黑又红,吓得我根本不敢看屏幕。
然后特效也就那么回事儿吧,特别是在幻觉里主角去扎医院里那个精神病的那个地方,他那个特效有点有点¥0.5了。
感觉最他妈精神污染的地方就是幻觉里的鬼把自己脸皮扒下来露出那个一坨的时候,真的有点恶心,但是我觉得还是比不上第二部的那个大眼珠子,那是永远的鬼图。
也确实没有想到连微笑都能变成一个恐怖的东西,果然这个恐怖的真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平常甚至带着正向引导的玩意变成难以想象的可怕东西。
对了,去监狱探监的黑哥的时候,我感觉那黑哥演的是真牛逼,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杀了人进了大牢才好不容易摆脱的那个鬼玩意儿,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自己眼前,想一想,感觉真的吓疯了。
本以为是那种诡异的氛围感电影,看完发现是全靠jumpscar和音效来吓人的诅咒式恐怖片,手法虽然低级但是有效。
延续的诅咒也没有玩出花,总体来说并没有让人感到新意。
女主心理医生的能力在电影中并没有任何体现,从与姐姐的对话可以看出女主也并不是真心想做心理医生,而是处于内疚。
送生日礼物那场戏台词过于生硬,让人观感大降。
全篇也没有呈现出那种微笑的诡异感,让人觉得十分刻意。
总结:无聊!
营销大于内容,以小博大的套路恐怖片。
(不笑不听不看不抬头,拜托后面的恐怖片能不能来点创新啊)
营销实力大于影片本身的质量,其实也只是换皮的《午夜凶铃》,不过jump scare确实比较密集,有几处有些瘆人,比如姐姐头在车窗外掉下来以及心理医生的诡异微笑……全片最精彩的镜头还是怪物撕掉面皮,露出层层下颚,着实有些吓人,将女主嘴拉开钻进去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对这种全部靠jump scare的恐怖片爱不起来,最后BOSS现身甚至有点好笑。
新恐怖类型:just here to have a good time type horror 午夜凶铃?
晚上看的 还行吧 也就是晚上开了一宿灯睡的…第一个女病人笑的最佳… 一惊一乍的音效到最后已经关音量看的 真是难忘今笑
设定挺好的,最后boss长得有点搞笑,而且所有人都不信女主讲话,只有前男友信,会不会有点太典
不错!
没有打破的诡笑链算是恐怖片一贯的结局反转风格
土😓
从第一个镜头就能吓到人也是厉害的。剧情有点离谱,恐怖片变成了悬疑片,最后恶灵出现仓促的收尾。
不恐怖只是瘆人而已。还是恶灵入侵、诅咒传递这类过时套路,依旧在讲述欧美恐怖片里司空见惯的童年阴影、创伤后遗症,除了乍响的音效和密集的jump scare镜头以外没有任何新鲜的惊吓招数,全篇最精彩的几个片段也都毫不遮掩地塞进预告里了。恐惧始终只停留在表层,鬼怪具像化后更是一秒破功,平庸的拍摄手法浪费了还算不错的创意,诡异的氛围刚要延续,转瞬便淹没在无聊乏味的文戏里。电视新闻、社交网络平台、甚至职业棒球比赛现场,各类渠道铺天盖地堪称病毒式宣发,作为小成本爆款虽然取得了票房成功,剧情质量却不及出品发行方营销手段十分之一,倒是跟当下的全球疫情有着某种奇妙映照。
去给《它在身后》磕三个响头
我那么粗神经的一个人,都觉得有点吓人了,说明那是真的有点吓人了……而且作为一部恐怖片,主角不弱智不作死,表演也可谓精彩,其实还挺不容易的。
敲车门掉脑袋那段给老子吓惨了
5/10. 精彩镜头都在预告片了。剧本脉络清晰但套路堆砌,感觉像编剧对着一张笑死的海报硬编了个故事。最受不了的是,PTSD的女主周围几乎全员恶人伤害女主,比穿蕾丝内裤的鬼可怕多了。
全靠Jump Scare的三流恐怖片,结尾更是没劲,气氛还算营造的好。
主角是心理医生,撞邪之后找心理医生求助,还对未婚夫和姐妹说自己被什么缠上了,撞邪把脑子撞掉了吗?你自己掂量一下你会相信吗?这不是你诊断过的典型精神有问题的症状吗??你就不能伪装无事然后求助于神职人员吗?!天……又是这种弱智剧情
没想到jump scare之密集,有点温子仁的意思了...女主演得真好,一看是Kevin Bacon的女儿哈哈哈!本来以为是很cheesy的恐怖片,没想到恐怖氛围拿捏得特别好!!!期待Smile2!!!
难看极了,白人就那几个童年阴影,每个拿出来反复拍恐怖片自己吓自己
抛开一惊一乍的惊吓和鬼魅笑脸的恐怖设定,本片依旧是一个扎扎实实有现实基础的探讨心理创伤的故事。女主角susie bacon的表演可信,虽然是长片首秀,但她展现出了实力派明星应有的气场和魅力。
学校电影院看的 美国人reaction太激动了 全场不断尖叫叹气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