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查理拆开第一块巧克力时的情景。
爸爸妈妈和四个老人的表情,多么美的期待。
查理慢慢拆开,上帝没有眷顾他,整个小木屋陷入小小的难过里。
查理把巧克力分开,递给爷爷奶奶,递给爸爸妈妈,年轻的妈妈接过巧克力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歉意。
这一段,包括前三十分钟其它的家庭戏,我反复看了很多遍,眼角一直湿润着,为着这个小男孩小小的、大大的梦想。
妈妈说:“查理,如果没有金纸也不要太伤心,不管怎么说,你至少还有……”爸爸接口说:“你至少还有巧克力。
”
嚼口香糖也会遭到报应吗?
一个童话或者一个童话电影到了这个份上,我实在不相信还能,或者还应该,摆在孩子们面前。
威利·王卡挑选了五个小孩在家长陪伴下参观他的巧克力工厂,孩子中有肥胖而贪吃的奥古斯塔斯,被大业主父亲宠坏了的韦鲁卡,一天到晚嚼着口香糖的维奥勒,沉迷在电视和电子游戏中的麦克·蒂维,当然,最后一位就是我们的主角、出身贫寒家庭的、因此集诚实正直善良宽厚体贴忍耐等等等等人世间所有优点于一身的查理·巴特勒。
前面四位孩子理所当然都因为自己的缺点受到了肉体上的折磨以为惩戒,而小查理则继承了王卡的工厂,从此和家人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云云。
电影在原著外增加了一些内容。
威利·王卡不再是面目模糊的纯粹线索,他有自己的童年和童年阴影——牙医父亲用各种器械把他的颌骨一天到晚固定、禁止他吃甜食、逼得他离家出走。
王卡工厂成了他天才而叛逆的产物,但他却从此连“parents”这个词都无法说出口,并且变得性格乖戾。
是的,性格乖戾,这使得影片的导演能够名正言顺地表现出令人作呕的恶趣味,每当一个孩子受到折磨,那些身材矮小的洛姆帕工人就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载歌载舞,为别人的不幸得意洋洋。
“自作自受”?
因为爱嚼口香糖而全身皮肤变成紫色不再习惯直立行走只能翻滚着前进,因为喜欢玩电游被拉抻成扁平瘦长的面饼被风吹得前后乱摆,当维奥勒与麦克·蒂维走出工厂大门时,他们、他们的父母、以及那些围观在工厂门口的人们心中没有一丝丝的不甘与忿恨么?
刨去孩子们向来的无助和大人们向来的无法无天不说,要知道即便五个小孩中最恶毒最不招人待见的韦鲁卡也只不过挂了一身剩菜而已,那两个小孩犯下的过错就比她重那么多?
电影让王卡从英雄变成怪人,表面上看仿佛可以从查理的嘴里对这种恶趣味提出抗议:“你是一个坏人!
”事实上却是电影的创制者无意识地深陷于恶趣味中的明证。
故事的最后威利在查理的带领下找到了自己的父亲,他们因为威利的牙齿而一同骄傲。
不错,不是为儿子的成就,不是为儿子的回家,仅仅是因为他的牙齿。
大人永远是正确的,他们没有必要为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乐趣而忏悔,他们没有必要为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而忏悔,他们没有必要为孩子变得乖戾无常而忏悔——他们是出于 “对孩子的爱”,所以,他们永远是正确的。
很逻辑,不是吗?
对比电影的画蛇添足,我宁可选择原著的结尾,尽管它俗套,但是干净。
在成人掌控着话语权的世界中,所谓的童话也许不过是大人们的自说自话——假如童话试图承载所谓的,训诫功能。
(不喜勿入!!!
)偶然从维基百科上看到的资料,以表格的形式列明了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的小说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原著及两个电影版本(1971年电影版本《欢乐糖果屋》、2005年电影版本《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相异。
感兴趣故摘录了大部分,同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瞅两眼。
不喜者勿入,现在赶紧闪人还来得及!
(把资料重新归纳梳理了一下,更方便挑选着了解。
)●人物及关系【查理的所在地】原著:没有清楚说明,但因作者之故被猜测为英国,故事的不同版本亦称查理拾到五十便士。
但北美版本的故事则说查理拾到一元纸币,指出查理的所在地于美国或加拿大。
1971年电影版本:不明。
查理、毕奇太太、祖父阿祖及旺卡有美国口音,查理的老师、糖果店持有人却有英国口音。
电影拍摄于慕尼黑,借此制造一个梦幻的地方。
2005年电影版本:没有清楚说明,但被猜测为英国,大部分角色都拥英国口音(虽然威利•旺卡有美国口音),查理以十英磅纸币购买巧克力;但两名分别拥英国口音及美国口音的人出价50及500元及向查理换取幸运金卡。
电影制作商说地点含糊不清是因为原著没有说明。
【查理的父亲】原著:于帽螺钉工厂关闭后失业。
1971年电影版本:已殁。
2005年电影版本:因为工厂机器化失业,其后找到一份维修机器的新工作。
【查理的祖父母】原著:祖与约瑟芬是查理的祖父母,而乔治与乔治娜是外祖父母。
他们二十年来没有离开床上。
乔治与约瑟芬比较悲观,乔冶娜则很乐观。
除祖外,其他三人于结局也不愿意离开睡床。
1971年电影版本:祖与约瑟芬是查理的外祖父母,而乔治与乔治娜是祖父母。
他们二十年来没有离开床上,但祖父阿祖说当他重拾力气后会协助他人离开。
2005年电影版本:因毕奇先生称乔治为“Pop”,故推论祖与约瑟芬是查理的外祖父母,而乔治与乔治娜是祖父母。
祖与约瑟芬逾15年没有离开床上,乔治较爱抱怨,而乔治娜有失智症。
四人于结局已离开了睡床。
【祖父母的年龄】原著:四人均超过90岁,而祖是96岁半。
然而于续集,其余三人的年龄均少于90岁:约瑟芬是80岁零3个月、乔治是81岁、乔治娜是78岁。
1971年电影版本:没有提及。
2005年电影版本:祖说他们合计共381岁。
【查理祖父与旺卡的关系】原著:略略知道旺卡的故事。
1971年电影版本:略略知道旺卡的故事。
2005年电影版本:曾于几年前工厂未关闭时为旺卡工作。
【查理祖父的故事】原著:他告诉查理有关旺卡制造糖果的故事及为印度王子兴建城堡的事迹,翌晚告诉他有关工厂间谍的事情。
1971年电影版本:只告诉查理旺卡失败的过去。
2005年电影版本:在晚饭时告诉查理有关旺卡制造糖果的故事、为印度王子兴建城堡的事迹、结束工厂及重开后工人之谜。
【威利•旺卡的竞争对手Arthur Slugworth】原著:在初段被提及。
1971年电影版本:被祖父阿祖形容为最坏的间谍。
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的糖果在糖果店有售。
其中一名威利•旺卡的职员曾假扮Arthur Slugworth以10000元要求获得幸运金卡的小孩偷取“吃不完的大块硬糖”秘方。
Arthur Slugworth是片中最主要的反派角色。
2005年电影版本:在街上售买糖果气球,后来没有再被提及。
【随行参观的家长】查理由祖父阿祖陪伴,其余四人由父母二人陪伴。
1971年电影版本:查理:祖父阿祖/奥古斯塔斯:母亲/麦克:母亲/维鲁卡:父亲/维奥莉特:父亲。
2005年电影版本:查理:祖父阿祖/奥古斯塔斯:母亲/麦克:父亲/维鲁卡:父亲/维奥莉特:母亲。
【四个坏孩子与查理的关系】原著:有提及。
1971年电影版本:奥古斯塔斯友善地把签合约的笔给了查理。
查理曾尝试以巨大的棒棒糖拯救巧克力河中的奥古斯塔斯。
当只剩下他时,他很关心其他小孩的安全。
维鲁卡与查理一起评论旺卡的怪异个性。
当维奥莉特在吃实验中的口香糖时,查理曾与她说话。
2005年电影版本:维奥莉特说查理是失败者。
奥古斯塔斯以拿走巧克力来嘲弄查理。
麦克与维鲁卡是四个孩子中对查理较好的。
————————————————————————————————————————●奇物【吃不完的“大糖球”】原著:像绿色的弹珠,曾被提及。
1971年电影版本:以不同颜色的星造成,Slugworth愿意付出高额金钱得到一个样本。
旺卡给了每位小孩一颗大块硬糖,并要求他们遵守约定 — 不能把它交给别人。
查理偷取饮料被取消资格后,他把糖果交还给旺卡,并拒绝Slugworth的交易。
这被旺卡认为是诚实的举动,愿意让查理继承工厂。
2005年电影版本:像红、黄、绿、蓝色的滚珠,被提及。
【奶油糖果】原著:当他们通过走廊时被提及,旺卡说奶油糖果配上碳酸水是隆巴小矮人的最爱。
1971年电影版本:索尔特先生在发明室要求旺卡介绍,旺卡说“糖果是上等的,但烈酒是迅速的。
” 2005年电影版本:没有提及。
【巧克力鸟】原著:祖父阿祖形容旺卡制造的小鸟蛋会在食用人口中变小,然后一只含糖的小鸟将破蛋而出。
1971年电影版本:有巨型的鹅下金色的巧克力蛋。
2005年电影版本:在祖父阿祖的回忆中,旺卡给了他一颗巧克力蛋,后来在口中变为一只小鸟。
【爆炸糖果】原著:在大玻璃升降机的其中一个按钮上被提及。
1971年电影版本:麦克在发明室尝了一片,然后被爆破力击到数个锅跟壶中。
旺卡说糖果的效力仍然太微弱。
2005年电影版本:没有提及,但在大玻璃升降机中看到一间糖果战争游戏室,内里有大炮发射的爆炸糖果。
【起泡沫的上升饮料】原著:提及,更有隆巴小矮人浮在半空中。
1971年电影版本:查理与祖父偷取了这种饮料,旺卡说他们因此失去一辈子份量的巧克力。
2005年电影版本:没有提及,但大玻璃升降机中有关于这饮品房间的按钮。
【参观工厂时乘坐的船只】原著:是一艘粉红色中空的维京船只。
船速很快,沿路看见很多道门。
旺卡兴奋得吟了一首以“There's no earthly way of knowing which direction they are going!”为开端的诗。
他更拿了一些杯装的巧克力给查理与祖父阿祖。
1971年电影版本:是一艘蓝白色用外轮航行的船,名为“Wonkatania”。
航程中经过一些掠过怪异图案的迷幻色墙壁。
每个人也十分害怕,直到他们到达了发明室。
旺卡拿了一颗糖果给有晕船症的提文太太。
2005年电影版本:与原著大致相同,但旺卡对航程只说了“There's no knowing where they're going”。
旺卡以杓舀取一些巧克力浆给查理与他的祖父。
【火炉焚化炉】原著:焚化炉是隔天点燃,而维鲁卡与父母掉进去那一天刚好是不点燃的日子。
1971年版本:焚化炉是隔天点燃,旺卡像不知道那天会否点燃。
2005年版本:焚化炉是只在星期二点燃,虽然当天正是星期二,但火炉却坏了。
【大玻璃升降机】原著:外型像平常的升降机,却全以玻璃制成。
它把观赏团送到电视室,后来把他们带到查理的家。
1971年电影版本:外型像未来化多功能的泡泡,不是全以玻璃制成。
它只能容纳三至四人,名为“Wonkavator”。
2005年电影版本:外型像平常的升降机,却全以玻璃制成。
它把观赏团送到电视室,后来把他们带到查理的家。
旺卡曾因忘记开门而两度撞上大玻璃升降机。
————————————————————————————————————————●细节及场景【开端】原著:介绍了毕奇一家。
1971年电影版本:介绍了巧克力的制法。
2005年电影版本:威利•旺卡在制造巧克力,及放了五张幸运金卡到其中五块会被送到世界各地的旺卡巧克力中。
【公布比赛的方法】原著:旺卡把信件寄到报纸上刊登。
1971年电影版本:小孩从收音机和电视中得知。
2005年电影版本:旺卡派了邮差把告示张贴于街灯柱上。
【参观巧克力工厂的日期】原著:1964年2月1日,星期六。
1971年电影版本:1970年10月1日,星期六。
2005年电影版本:2005年2月1日,星期二。
【查理的生日礼物】原著:他希望与家人分享,但他们拒绝。
1971年电影版本:与原著相同。
2005年电影版本:他希望与家人分享,他们拒绝,但后来接受。
查理亦在生日前一夜拆开他的礼物。
【假幸运金奖券】原著:一名俄国女人Charlotte Russe声称她拥有第二张幸运金卡,后来证实那是伪造的。
1971年电影版本:巴拉圭的Alberto Minoleta(马丁•鲍曼的化名)声称她拥有第五张幸运金卡,后来证实那是伪造的。
2005年电影版本:查理听到别人谈论第五张幸运金卡在俄国被发现,后来报纸报告该金卡是伪造的。
【查理祖父的巧克力】原著:祖父阿祖给予查理他的私房钱去买旺卡巧克力,他们在争论该由谁和从那一角拆开包装纸。
当发现没有幸运金卡后,他们纷纷笑了出来。
1971年电影版本:祖父阿祖给予查理他的烟草钱去买旺卡巧克力,他们在争论该由谁和从那一角拆开包装纸。
当发现没有幸运金卡后,查理说“I bet the gold makes the chocolate taste terrible.” 2005年电影版本:祖父阿祖给予查理他的私房钱去买旺卡巧克力,祖父问该从那一端拆开包装纸,查理建议像撕开邦迪般拆开。
当发现没有幸运金卡后,他们互相看着对方。
【查理的幸运金奖券】原著:查理得到一片旺卡巧克力作生日礼物,当中没有幸运金卡。
祖父阿祖给了10美分查理去买另外一片,也没有幸运金卡。
查理在街上捡到钱,买了一条巧克力棒,没有幸运金卡;他再买了另一条,终发现了幸运金卡。
1971年电影版本:查理得到巧克力蛋糕作生日礼物,当中没有幸运金卡。
祖父阿祖给了查理他的烟草钱去买巧克力棒,也没有幸运金卡。
查理在街上捡到钱,于标的商店买了一条巧克力棒,没有幸运金卡;他再为祖父阿祖买了一条,终发现了幸运金卡。
2005年电影版本:查理在生日前夕得到巧克力作礼物,当中没有幸运金卡。
祖父阿祖给了查理他的私房钱去买另外一片巧克力,也没有幸运金卡。
查理在街上捡到钱,买了一片巧克力,发现了幸运金卡。
旁边的人希望向查理买下金卡,查理欲出售,但被店主(和乔治祖父)阻止。
【查理祖父离开床上】原著:当看见幸运金卡时,祖父阿祖从床上跳起,并大喊“Yipee!
” 1971年电影版本:当查理说他希望与祖父阿祖同行,他缓慢地离开睡床,蹒跚了数步,然后开始唱“(I've Got a) Golden Ticket”一曲。
2005年电影版本:当看见幸运金卡时,祖父阿祖从床上跳起,大喊“Yipee!
”并开始跳舞。
【奥古斯塔斯的命运】原著:被困在输送管中而阻止巧克力被送到房间。
他的父亲纳闷为何输送管能容下奥古塔斯,后来奥古塔斯像火箭般被升起。
被挤出输送管后奥古塔斯变得瘦削。
1971年电影版本:被困在输送管中而阻止巧克力被送到房间。
威利•旺卡告诉各人奥古塔斯将因压力而被升起。
奥古塔斯的最终命运不明。
2005年电影版本:被困在输送管中而令输送管渗漏出巧克力。
奥古塔斯被升起,但再次塞在输送管的顶部。
隆巴小矮人的歌曲响起,在歌曲末段,他再度被升起。
奥古塔斯被挤出输送管后稍稍变得瘦削,并全身布满巧克力。
【四个坏孩子离开工厂的情形】原著:所有人都活着离开。
除维鲁卡外,其他的家人也没有在该插图中出现,但被描述说与孩子一起。
1971年电影版本:没有提及,但旺卡向查理保证他们会像以前一样。
2005年电影版本:所有人都活着离开。
【结局】原著:旺卡接了毕奇一家到大玻璃升降机,并上升到太空中,为续集布下引子。
1971年电影版本:旺卡为查理与祖父阿祖偷取饮料感到愤怒,查理把吃不完的大块硬糖交还给旺卡,证明他还是一个纯真的小孩。
旺卡在升降机内说查理会得到他的工厂。
2005年电影版本:旺卡说查理必须离开家人,查理拒绝了旺卡,但最后亦协助他与父亲重聚。
————————————————————————————————————————◎废话:从豆瓣的05版电影页面上看到有很多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同志们,说烂片、假之类或是很讨厌Freddie(私心链接: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7692939/)表演甚至查理这个角色的大有人在。
我很想问你们有过童年吗?
我这话问的就是废话,谁没有过童年?
所以没有必要每个人长大之后都要跳出来对儿时读过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这样的童话故事圈圈叉叉一番,才显得您有知识有文化、不幼稚吧!
童年之于你们已太过遥远?
那有人拍这样一部儿童电影您就当净化一下心灵,或者您本来就不屑但是再没人拿枪指着您的情况下您都看了就干脆图一个乐儿不好吗?
抑或你们的童年是不是有什么阴影啊?
如果真的有请释怀吧,别人欺负你你不能记一辈子。
开篇已经说过不喜勿入了,所以就算您真反对我的看法应该也没有发言权了。
◎附:《欢乐糖果屋》在维基百科(1971):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y_Wonka_%26_the_Chocolate_Factory在豆瓣(1973):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3209/【下载RF放评论里,建议说新版不好的同学自己看看旧版对比一下吧。
】原著在豆瓣: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46883/
浅析《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蒂姆波顿向来以奇幻怪诞出名,说他的电影总是离奇荒谬,不可理喻;倒不如说,他只是在模拟现实背景下,古怪的讲述者一个个简简单单的故事。
他擅长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奇特的表现背后,实则是一个个残缺的孤独的灵魂。
他们稚嫩淳朴,仿佛是导演自己极力向往的童真。
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他无时不在驾驭者色彩的使用,《剪刀手爱德华》、《大鱼》以及被更多人熟知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等。
在色彩的搭配对比上,常常刺激着观众的视感体验,强烈的视觉冲击剥离了童话与现实的距离。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蒂姆波顿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画面结构、色彩应用,还是情感表达当面,都称得上是后人学习的经典。
因为影片中大量使用CG技术,所以在景别的运用上面,并没有构成一种特定的、整体的视觉风格。
但正应如此,在观影过程中观众才不会觉得乏味。
多种景别巧妙串接,给人以灵活,跳跃的感受。
电影中很多地方使用了特写、近景,来更好的塑造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与思想挣扎;同时也常会使用远景、全景来强调人物所处的特殊位置,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是运用艺术手法烘托特定条件下的情感氛围。
影片中也多次组接两极镜头,视觉体验所带来的震惊效果油然而生。
巧妙设置主观镜头也是影片的一大特点,这种镜头常用来描述威利旺卡与其他小朋友的对话,仰拍与俯拍结合,以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叙事,表面高大成熟的旺卡,实则孤独残缺,给予观众更强的代入感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整个电影的色彩多是高饱和,高对比的调色。
尤其在巧克力工厂内更加显著:绿色的草地、红色的糖果树、黄色的紧身服...... 以童话般的质感吸引着观者。
事实上整体的色调变化上导演也巧设伏笔:开头那间昏暗破旧的房子,整体是一种暗淡的色调。
可到后来在查理的帮助下,在威利旺卡终于明白亲人的可贵后,再来到这间房子时,这里已经完全发生变化了:红色格子的床单,明亮的光线,此时的整体色调已经变得温暖、明亮。
色调上色调上的变化实际上更是人物内心的转变的具象化的产物,它时刻影响着人物的内心表达,也时刻为表达人物内心而精心设计。
在旺卡与查理去寻找父亲时,一个房屋的远景空镜头停留数秒,一座孤独的房子矗立在广阔的田野上,四周白雪皑皑,空无一物。
那个孤独的样子就像是旺卡或是他父亲内心的真实写照。
类似的技巧使用数不胜数,都值得后人学习。
这部电影中的所有角色的塑造似乎都脱离了现实,进而会有一种脸谱化的倾向,甚至会出现某些匪夷所思的人物行为,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自己的孩子处于危险之中时,父母一定会奋不顾身的营救孩子,而不是在一旁问东问西。
可以上所说的这些近乎诡异的设定,在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构建下却是合理的。
这样能更好的突出影片荒谬怪诞的特点。
除了查理以外其他四个小朋友都存在着明显的人格缺点,而他们也在天马行空的剧情中一个接一个的收到惩罚,比如掉进巧克力河、变成蓝莓、或者是被缩小...... 一切都像童话,并没有那么多困难和冲突,查理便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威利旺卡是影片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导演极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孤独怪异,冷漠残缺。
电影前半部分巧设伏笔,给旺卡的形象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比如在说到“family”这个词时,旺卡就会突然深情夸张,欲言又止,这为旺卡冰冷的童年遭遇埋下了伏笔;再比如影片开头说到旺卡的技术被人盗走,也为旺卡后来雇佣不会说话的小矮人埋下伏笔,体现出旺卡对他人的不信任、对家庭的冷漠、对朋友的疏离。
而在查理的帮助下,旺卡才最终直面过去,理解了亲情的可贵,明白了人生真正的意义,那种味道比糖果更甜,比巧克力更香。
自《大鱼》以来,蒂姆波顿浓郁的哥特风格便有所转变,进而更倾向色彩斑斓的童话故事。
观看导演前中期电影不难发现,有很多电影人物角色都在幼时遭受了心灵的创伤,都有涉及到童年的故事,还有与父母的关系。
比如这部电影中的威利旺卡,甚至是《大鱼》和《剪刀手爱德华》中的人物,这与导演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蒂姆波顿的童年是孤独无助的,父母给他的房间钉上木板,只能通过缝隙看到外面,这给他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或许这也是他的电影风格常常哥特诡异,有时却也梦幻童真的原因吧。
蒂姆波顿是一个给成年人讲童话故事的人,这样的童话故事有很深的寓意,这就像一个牧师在传教,手里拿的不是圣经而是格林。
小時候看故事書,對朱古力工廠內的種種奇妙經歷感覺嘆為觀止,如今添布頓把我想像中的精彩以影像展現,那是一種斑斕的奇妙的感覺,就像有人將我一直幻想的場面,以超越我所想像的影像展現眼前。
看的時候因此而感動不已。
平心而論,影片有點散亂,尤其在進入工廠後,各個小孩子得到教訓的過程中,節奏有時過緩,而且演員的演繹叫人感到格格不入(尤其各個大人)。
不過一切不足在我看來,還是給添布頓的瘋狂想像蓋過了,那些色彩鮮明的畫面,歌舞連場的表演,都已蓋過了叫人不爽的地方。
對喜歡添布頓的人來說,這片子應該會看得滿足。
像我既喜歡添布頓,又喜歡johnny depp仲鍾意埋故事原著,當然更是愉快,就像一次過滿足了三個願望。
(不過請留意,在香港有粵語配音版上映,那些配音令人難以投入,大家要先看清楚才買票入場)
早起看过的一部具有非常奇幻色彩的电影。
不论是巧克力工厂主人(德普饰演),还是巧克力工厂内部的各种运作,都让我看的目不转睛,太神奇太科幻太有趣了!
感觉自己和小男孩(海默弟弟)的心境一样了,在看到每一个新鲜事物时都在一边不安但又一边期待着。
所以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此了。
即使你不是一个儿童了,但你仍然会被电影带入到儿童世界里,感受着和儿童内容一样的奇思妙想……除了德普(刚开始我还真没认出来)、海默,还有我非常喜欢的海伯纶女士,共同缔造了这部具有奇幻、又带点可怕,但还是充满有趣的电影的~
昨天才看这部电影。
蒂姆伯顿和强尼戴普也算是我的心头之爱啊!
对于这部作品,它的文学脚本我不熟悉,它的前身我更没看过。
但是这次,导演让我失望了。
凭什么以巧克力魔法师的个人好恶来作为评判“好孩子”的标准呢?
贪吃;爱嚼口香糖、骄傲;任性、霸道;爱看电视、没有想象力——他们还都是小孩子,他们有着最常见的小缺点而以。
魔法师有什么权力对他们施以巫术般的可怖惩罚呢?
什么才是“不讨人厌的小孩”?
无非是符合大人们心目中“乖巧、懂事、听话”的小孩。
查理就是完美的“好小孩”么?
那我也可以说:他买巧克力的钱是捡来的,他不诚实。
在所谓意识形态和道德大棒的漫天挥舞之下,一切都可以被妖魔化,包括扭曲小孩子的纯真心灵。
其实,这个小孩子会成长成为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周围有什么样的大人。
Let kids be kids!并且,要给他们犯错误和改正的机会。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巧克力工厂”,那是盛放想象力、盛放希望的地方。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巧克力工厂”,然后慢慢的品尝,究竟有多少美味,多少甜……
这部电影充满了蒂姆伯顿的fantasy,但是少了黑暗哥特的阴郁,画面明亮绚丽,巧克力工厂颇似一个游乐园,冒险又有趣。
威利旺卡为了挑选巧克力工厂的继承人,通过在销售的巧克力中放了五张金纸找到五个小朋友。
但是一开始就着力讲述了小查理的家庭生活--贫困却一家人其乐融融,而其他四位小朋友则都有缺点:贪吃、被溺爱、任性,所以结局没有什么意外,查理赢得了工厂,而威利旺卡赢得了亲情。
其实,旺卡是第六个孩子--一直生活在童年的阴影里无法长大,由于牙医父亲禁止他吃糖果,旺卡只能戴着一个头盔,只能在炉子边找到一颗没被烧掉的巧克力偷吃,然后一步步编织他的糖果梦。
旺卡每次想说parents或son时都无法说出,每次触碰到儿时记忆时都略带慌张地否认说不记得。
德普把这一人物演得信手拈来,怪怪的又很纯真,我又一次被他萌了。
好朋友多次推荐的电影,今晚找资源颇费了一番周折。
视频网站收费,蝴蝶种子过期,搜狐只有480p的还很卡,最后从云盘上下了快一个小时才看完。
本来以为这是个飞屋环游记类型的轻喜剧儿童电影。
有萌萌哒小主人公查理,还有梦幻的巧克力工厂,五颜六色的糖果,可以做个甜美的梦。
然而,越看越觉得惊悚。
电影开头,迷雾中的尖顶工厂,巨大幽暗的生产车间,机械化的操作,配上严肃的诡异的音乐...这真的不是超现实派吗?
童话中的糖果工厂不是应该有阳光彩虹五彩房子和笑眯眯的白胡子爷爷吗。
天才Willy面色惨白,表情诡异又捉摸不定,语言刻薄,穿的像个魔术师又像个做坏事的巫师。
他幸福吗,住在一个整日不见阳光的地方,那么讨厌小孩子。
不幸福的人怎么能做出让人幸福的巧克力呢,不喜欢小孩子的人怎么能体会孩子对糖果的依恋,怎么能做出美味的糖呢为什么电影里面要对四个小孩子这么残忍。
那个娇惯坏了的小姑娘被惩罚一下是可以接受的,被松鼠戏弄一番,再和爸爸狼狈的从垃圾堆出来,得个教训。
最起码没有受伤。
然而另外三个真的无法理解。
贪吃的小孩子,好胜的小孩子,聪明现实的小孩子,他们有什么错呢。
如果电影没有在最后展现查理在糖果上的天赋,他也仅仅是更乖罢了,更乖所以留到最后,是要说明这个真理吗?
仅仅因为Willy不喜欢蓝莓姑娘和天才小男孩,因为他们敢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就要变蓝,变成纸片人,太惊悚了。
Willy甚至在诱导他们犯错,然后幸灾乐祸看笑话。
如果05年我去看了这部电影,我估计要做噩梦了。
虽然电影已经刻意丑化了这四个小孩子的形象,似乎是要贴上不同的标签再打击这些标签。
小孩子能明白标签吗,他们只知道自己也会自作聪明懂得多,也会问爸妈东要西要,也贪吃不放筷子。
电影里面的那些惩罚太过分了,漂亮的小姑娘被骗着嚼了一片口香糖,就变成一只蓝色的膨胀的蓝莓滚来滚去,还要被推去榨汁。
最不可思议的电影里面完全没有展现同情心,蓝莓姑娘要被推去榨汁了,大家不说二话接着去参观工厂。
这样的一群人能生产糖果吗?
他们都只能做糖果商而已,不会成为巧克力家。
能在最后时刻放弃糖果选择家人的查理,看见小伙伴落难,也都睁大眼睛旁观罢了。
前面就这样一个基调的电影,后面还要升华一下主题到爱与家庭。
我也是醉了。
我觉得最温情最好看的,是查理获得金奖券的曲折过程。
一家人虽然很穷,仍旧心平气和,互相关怀。
妈妈真的太sweet。
很想问问导演,你有这么讨厌小孩子吗?
这种恐吓小朋友的片子还是换个主题,不要用巧克力工厂,小胖子被卡在巧克力管道中的那段会让我们这些没长大的人对巧克力产生阴影。
糟透了。
仅代表个人观点。
偶然看到有人说是奇幻类的经典作品之一,和哈利波特一样天马行空。
观影后半小时内,内心诧异与惊悚感仍然挥之不去。
除了开篇描绘巧克力🍫味道多么美妙工厂多么豪华令人向往,以及知道主人公小孩一定会拿到金券时内心很迫切被剧情吸引之外,之后的剧情就一路走偏。
人设也是一团糟🤔首先,查理像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神神叨叨神情阴翳心无善念举止怪异,惩罚所谓“讨厌的小孩”时没有任何同情可言,我只看到了魔鬼在行动。
🤔其次,在场所有人,看到身边的小伙伴坠河变成蓝莓被拉成纸片人等等等等的画面时,毫无波澜没有去伸出援手的,可怕。
🤔最后,工厂小人,用同一个表情严肃失去活力的大叔形象复制粘贴,心甘情愿被剥削与梦幻的巧克力工厂格格不入强行载歌载舞。
足以包揽所有最差奖提名的影片。
传统或者说很俗套的童话故事,略带一点点黑暗属性,批判成人世界强加给孩子的不良属性,宣传家人重要性。一关一关的设置提供了想象力和不同视觉风格,也点明一些问题,但也仅限于此,没有更多想法了
蒂姆·伯顿的片子再怎么童话,也还是充满了黑暗色调。但是结尾部分对于亲情的回归也算是他最直白的一次了吧。反正我是看哭了,当查理翻阅willy爸爸的剪报时。
有点让人失望,可能是太期待了的缘故,但我真的是很喜欢王卡的发型,越来越喜欢Johnny Depp,惨白的脸和很女人的嘴(嘿嘿~)。20071223 with 小方//片头想到理发师陶德,包括诡异的木偶等都是独特的波顿风格。这个时代低估了德普的演技和美貌!!!哈哈哈~电视那里2001和惊魂记笑尿,当年我都不知道哎~第一次看没啥感觉,今天竟然还觉得有点感动,果然是老了。还有就是后知后觉感谢导演,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梦境做出了卓绝的贡献。20210115二刷三星改四星
刚看完太抽象了……不理解,但尊重……05年我也10几岁了咋不记得这部很火呢……
场景很有想象力.......
只有懂得分享的人,才是最快乐的饭桌不谈公事威利旺卡那首歌太好听了!DEPP的大假牙。。。
很好的一部教育孩子的电影,强尼德普这个男人真是神一般的存在,演啥像啥。蒂姆伯顿的电影就是充满了哥特式的风格,连童话都是如此。他就是很直接的要告诉你,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几个小孩太腹黑,以后就放这片给孩子看,告诉他贪婪自负高傲蛮横都是坏品质,这样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我想我不爱这种电影
那座孤零零的破房子……
2023.2.19 一个好哭的点是,威利旺卡从最开始建造电梯就留了爸爸那个“家”的按钮。一般不喜欢看cult片,但这个结局后劲太大
片子太过于幼稚.并且看了Epic Movie后,再看这部电影,怪怪的
陪小朋友睇,碟的画面极差。
第一次看是初中英语老师课上放的 没看完 过了很久才补上 就算不喜欢吃巧克力的人也无法拒绝这样的视觉盛宴
it's sort of scary to me, somehow...
奇妙的想象,小时候挺喜欢看的。适合小孩子吧~
很棒的电影,可惜还是要靠对小矮人的“自愿被剥削”来建立完美平衡。
色彩斑斓、细节精美、天马行空、最要命的是那些糖果巧克力。。。作为童话,足够了~
海伦娜演过两次弗莱迪的妈妈了。刚看前20分钟很想打4星,但是后半部分情节就流于老套了,哄哄小孩子还行。那些X国的小矮子太萌了,每次有小孩要死了就幸灾乐祸的出来唱歌,贱的要命的可爱。戴普就天生就适合演这样怪怪的角色。那个喜欢嚼口香糖的女孩是仙境之桥的女主,那时候就觉得她灵气,美人胚子
这故事让我浑身不舒服。没感受到童趣与爱,倒感受到了满满的对现实的厌恶和自怨自艾。角色设置上可谓集刻板印象之大成了……
(这一次是在学校被迫着看的,小时候不懂,现在重写点短评一一蒂姆波顿的作品从来都是这样,把凄惨庄重的故事讲得怪诞幽默,把无聊幼稚的故事讲得挺像那么回事甚至动人。但这风格用在童书改编上并未奏效,反而精髓尽失,沦为一坨五彩斑斓的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