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前半段还能算不管不顾为了爱,最起码有点文艺的味道,最后就狗血的俗套了,后来知道是日本的原作就有点明白了电影里面违和的人物关系从何而来了,总的来说日本还是有点变态的,最变态的是她妈。
总的来说摄影,颜值有加分,最起码发现黄子韬竟然拍戏比他两个队友好,这剧明显分偏低,给一星的很多都对黄子韬带有偏见。
正值花季少年,因一场偶然的车祸(摩托车祸)住院,邂逅一个美丽的女孩,也算是一个青春剧的套路吧,只是不知道该说是缘分妙不可言还是该说现在的年轻永远都不会珍惜眼前人,感觉那个学医的妹子也是很不错呢!
虽说邂逅是美丽的,但拿着望远镜偷看总觉得是一种很不正经的行为,在生活中这种行为还是应该杜绝的,在这儿不得不吐槽一下男主,他的思念与沉迷体现在屏幕上总有一种色眯眯的感觉,错觉?
不应该,可能是一种很直观的随机的感受吧,或许就是男主的那种feel,影片中谈到爱,所谓的一见钟情,在未曾谋面的时候偷看人家脱衣服合适?
只觉得大概不是那么纯情,不像以前的恋爱那么青涩,emmm看一点便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了…
作为桃子的粉,虽然是桃子的颜控,但是也不想看尴尬电影粉丝强行捧场这种,所以桃子的电影一直没看怕尴尬,其他铁道飞虎和游戏法则反而看了,因为不是男主,做配角感觉应该也可以吧。
这部因为是男主角,如果演技不行,整部戏都要毁掉,所以一直不敢看。
其实导演找一个歌手第一次拍电影就做男主角,真的蛮有勇气的。
前半段韬韬状态和演技没上线,看得有点无聊,剧情也闷。
后半段韬韬和女主角私奔,包括韬韬在医院和护士的挣扎,韬韬的哭,还有尸体消失,“爸爸”为什么没死一件件的解谜,电影倒是可以看下去了。
我觉得电影的风格还有配乐已经很用心了。
因为谁都看得出情节没什么可以推敲,没什么逻辑,靠的都是镜头的运用,情节安排,灯光,色彩,音乐救得场,我觉得幕后团队真的很用功啊,加分不少。
而且这部片导演对一个没拍过戏的新人韬韬很好,教会了他拍戏的入门吧,感谢这个团队和导演,真的,韬韬第一次拍戏有这么耐心,认真的好团体,真的感恩。
最后,这部片能打三星半。
看得下去的。
剧情狗血,镜头的运用有点那味儿了,女主很美,前半段有青春的味道,中间是悬疑,后半段真无聊。
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凑字数?这不科学!
摩托车少年康乔(黄子韬饰)在十九岁那年遭遇交通意外,住进一家医院,休养期间每天偷看对面豪宅里的美丽女孩夏颖颖。
后来他误以为看到了颖颖和母亲合作杀害其父亲,忐忑不安却没有告发,反而找机会接近颖颖并尽力去保护她。
故事的结尾谜题解开,没有人被杀。
但颖颖还是选择离开,并从世界各地给康乔寄来明信片。
以下简评:之前看青春爱情电影,我都还会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次,我认怂好了,跟我无关,没杀过人,疑似也没有。
电影前四分之三都是映射女主颖颖和母亲合作杀害了父亲并埋尸。
最后四分之一揭秘完全是误会。
颖颖的父亲只是继父,且没有被杀害,只是去了别的地方休养身体,而所谓的埋尸埋下去的是一些旧物。
被暗恋康乔的女孩埋进去一个医院的死婴标本企图嫁祸颖颖而已。
康乔一度取得颖颖信赖和好感,两人还外出同居了几天,对十九岁的摩托少年来说,算是难忘的经历吧,况且女主温柔典雅高贵美丽,带着一丝神秘。
本片评分4.9,可谓实至名归。
不是演员技术不好,实在是剧本逻辑不周延,观感较差,难以自圆其说,且所谓立意过于偏执,有不太健康正能量的意味,不符合大众传统价值观,因而评分不高。
首先是男主康乔暗恋女主颖颖,情不知所以,一“望”而情深。
仅仅住院期间偷窥到对面豪宅美女就念念不忘,不停跟踪,甚至“包庇杀人”,可谓三观不正。
看到对面美女换内衣的时候目不转睛,女孩拉上窗帘,男主立即表现失望。
有德君子应该背过身去吧,哪怕对方不知道,也不该偷看人家换衣服。
电影是要表现人性,但爱情电影也要顾及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最后决定,想看,知道不该看,然后有个冲突过程,最后假如看了应该是带着难为情而不是欣喜若狂,假如没看应该是带着遗憾然而又羞涩美好的笑容,才是比较立体饱满的人格表现。
然后男主看到女主“杀人”后,没有报警,反而主动出击追求女主,亲吻、同居、海中纠缠甜蜜异常,这也不符合逻辑。
尽管是以爱打底,难道没有好奇和恐惧吗?
难道没有内心纠结吗?
爱一个人,就算他杀了人也照爱不误,也不举报,甚至发现“埋尸袋”被人挖出之后还拼命的要埋回去,为了“保护”女主,这是爱情吗?
这是肮脏的包庇,是为了私欲而罔顾他人性命,是盲从和无知。
男主的爱慕者也是奇葩。
如果她能干出来盗窃婴儿遗体标本栽赃女主的事,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打匿名电话向警方密报线索?
那样就不必看着心爱的男主和女主甜蜜缠绵越陷越深了,不是更能干净利索的解决情敌吗?
折腾一系列威胁恐吓追踪利用的丑剧之后又要自杀,且是喝硫酸自杀,是不是太惨烈且没逻辑?
学医的女生会选择喝酸自杀吗?
又丑又疼又吓人还可能死不掉活受罪?
影片逻辑硬伤导致整体水平受限,但可以给观众一些启示。
1、爱是不是高于一切?
向男主那样爱一个女生就可以秘密跟踪,甚至潜入其家中吗?
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变态骚扰吗?
2、爱能逾越法律底线吗?
像男主爱女主那样,包庇杀人犯,知情不报,甚至回填“装尸袋:掩盖真相,可以吗?
3、像男主的追求者那样,爱男主就可以不择手段监视监听吗?
就可以利用他人盗窃尸体标本栽赃陷害女主吗?
这样的电影给成年人看,成年人会有自己的理解、判断、取舍。
如果是给心智发育中的青少年看呢?
他们会不会为剧中人的荒诞行为所感动,去效仿追捧?
我们都经历过十几岁的青春期,甚至像男主一样曾经以为爱高于一切,为了喜欢的那个人做什么都可以。
实际上是这样的吗?
没有自尊和底线的爱情算真正的爱情吗?
新闻里经常提醒女孩不要帮外国男友从境外带“东西”过境,因为过境被检查出来然后送进监狱甚至送去死刑的女孩也屡见不鲜,可叹她们被抓后很多人还不肯招供自己的男友,认为这是对爱负责,是真爱的象征。
实际上她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被人利用的工具而已,哪里有什么爱情可言?
真爱你的人又怎么可能让你置身陷阱?
毫不在意你的安危?
那些非法运动的违禁品,是什么样的后果,那些人清楚的很,但他们要的是利润,许给你的却是所谓的“爱情”,这“爱情”未免也太龌龊不堪。
《十九岁那年的肖像》就是一张荒诞的广告画而已。
里面没有什么真正纯真高贵美好的情感值得去欣赏、学习或效仿。
但走过十九岁的我们想告诉那些即将走过十九岁的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你曾经或你愿意为爱不顾一切吗?
一切有没有底线?
如果你那所谓的爱与道德或法律发生冲突,你会作何选择?
真正的爱情,才不会让你如此痛苦、为难、纠结、忐忑。
对方会设身处地为你着想,会担心你吃的饱穿的暖没有,会希望你健康快乐,会尊重你的决定,给你起码的信任,会塞到你包里鲜花巧克力零食,而非“违禁品”。
那些不顾一切的爱情,后来怎么样了?
答:因为不顾一切,所以失去一切,求仁得仁。
(本文已开通原创保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咨询/合作/约稿请私信,谢谢!
)
周日,看了黄子韬和杨采钰主演的《夏天19岁的肖像》。
这一日,两个如此好看的人,深深地感动了我,甚至于那一整天,都有点沉溺其中。
我想如果说青春有什么优越性的话,我觉得,是在于我们曾可以 不顾一切。
剧情本身,存在有并不那么合理的部分,但就像黄磊老师说的,每个人在作品中看到的,都是TA自己。
我也越来越深信,其实天时地利人和的“迷信”,是许多事情的充分必要条件。
剧中康乔喊出的那句:为什么?
是我觉得全剧中最动人的部分,也是我所认为 青春里 最优越的东西。
它深深地 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这样一个冬日慵懒的周日下午 在这样一个确定的当下 在这样一个我的人生阶段当中。
那一日,它未曾预料的走进我的时光,带给我深深的感动。
故事的核心其实很老套,(但生活原本就是如此老套)披上了一点故弄玄虚的外衣,由两个真的太好看了的人演绎,青春里的触而未得,我想是许多人都曾有过的吉光片羽。
19岁的男孩子因为一次意外住进医院,被对面窗户里女生的美所深深吸引,在对女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一猛子扎进去,爱上了那个确实美到不行的女人。
但她不是个同他一样一张白纸的女孩子呀,但他说的,无论她的从前如何,他都不会变。
但并非一张白纸的女人,她有自己的牵绊 更有自己的不得已。
片子的结尾其实很理想化,“她选择离开我 因为我年轻 我能够痊愈”。
十年之后,当男孩子有了自己的故事,也不再只是不明白为什么的那一张白纸,当他完整的听说女人的故事,他想要重新找到那份吉光片羽,就像在他的十年里,他所了解到的那样:原来爱一个人 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剥开为了影视化处理所增加的那些戏剧冲突性(其实可以更好些的)剧情,故事的内核,是多么的似曾相识,我相信这就是许多人的青春故事,这就是许多人的遗憾 这就是许多人的不得已,也是许多人一生珍藏着的白月光。
艺术作品可以用一个充满回忆和憧憬的结尾鼓励男主角再次的去重启那段感情,但现实里的我们,大概率的 遗憾就永远的成为了遗憾。
然后,当我们在完成了安身立命实现了安居乐业后的某一个周末的下午,就这样猝不及防的,被一个预期之外的什么触发,然后被其深深地感动,甚至于那一整天,都有点沉溺其中。
然后,带着这份遗憾,继续明天的生活。
需要说些什么呢?
什么都不需要说通往沙漠的路上 站着想看大海的人可能 这就是生活吧以上2020年11月24日 于北京
这部电影看的我很想笑,因为这部电影看起来就是说:小奶狗遇到了被人包养的二奶,小奶狗又被包养了;被包养的女人又包养了别的人,这真的是让我有一点点地震惊。
《夏天,十九岁的肖像》,电影刚开头的时候,还以为我们韬韬饰演的是一个富二代的男演员,这个富二代让人很感兴趣呢,一出场就骑着一辆摩托车,霸气出场,还以为是富二代爱上小女孩儿的俗气场面,虽然现在小奶狗被二奶包养这个画面也很俗气,但是我还是要暗戳戳地嘲笑他们一把。
康桥喜欢上了莉莉,一个被包养的二奶...但是一想到之前看“全智贤”的一部电影的时候,全智贤被嘲笑说她跟自己家里人乱搞,我们全智贤特别可爱地讲说:“wuli 爱情,wuli爱情啊。
”
“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 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都是花开四季。
年轻人,不要害怕受伤,因为伤口好的快;不像我们老年人,没有那么强的复原力。
Part 01.康桥:我叫康桥,那个在地上滚着的就是我. 康桥刚刚出场的时候,就在骑着摩托车在地上滚着;然后我的定位就是,康桥应该是个富二代,还骑着摩托车,结果到后来的时候才发现,康桥不是,而且康桥穿的牛仔裤...简直了,我感觉有点儿兜档,有点让人不太自在那种。
而且细节好评就是,贫困的康桥,T恤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这真的是让我哭笑不得。
穷小子康桥因为骨折,而康桥骨折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康桥的摩托车刹车被喜欢自己的女孩儿朱莉给破坏了,朱莉以为两个人可以日久生情,原来不是,原来两个人是根本没有情。
朱莉天天去看望康桥,但是康桥就是不喜欢朱莉。
爱情是多么让人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啊,不会因为你撒娇,不会因为你难过就让着你。
Part 02.莉莉:人生活着,被包养的幸福.我天,杨采钰是我梦想中女人的模样诶,真的是一个大美女大美女那种,我要是长成这样,感觉自己都可以为所欲为了,而且现实生活中美女真的是会让人眼前一亮的那种状况。
莉莉活着,就被包养了。
虽然都是爷爷级别了,但是如果有人愿意包养我,我也愿意混吃等死那种....开玩笑的,我不愿意,因为我看见帅哥走不动的那种,我要是被包养了,估计得天天给人家戴绿帽子那种吧。
我看老头不是心脏会出问题,是会被我气死那种吧,我感觉我就是软饭硬吃那种人。
要是实在是吃不上,我就跑了。
但是我看女主还有一定的负罪感呢,我觉得我不会有,我就是这么没心没肺地一个人。
Part 03.朱莉:我爱李梦,她不讲理我也爱她 第一次在大屏幕上面看到李梦还是很早的时候,那时候《天注定》上映,我找来了资源之后一个人暗戳戳地看电影,看这部电影看的我爱上了贾樟柯,想着中国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导演。
李梦在最后一幕出场,虽然故事很短,但是李梦真的很惊艳;后来又看《隐秘的角落》,李梦的演技真的是满分,我没有出戏。
我就是很磕她的颜值和演技,还有谭卓.... 生命短暂....就,继续观影吧。
电影《夏天19岁的肖像》,定位是一个青春片,带有悬疑色彩的青春片,原著为著名的悬疑大师岛田庄司在年轻时创作的一部作品,讲述一个少年休养时在窗前目睹一位少女杀人的故事。
这种从偷窥下手的模式是悬疑作品里常见的一种模式,开创者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在1954年执导的电影《后窗》 ,岛田创作这部作品的契机无疑就是在致敬希区柯克 。
《后窗》也是讲述一位摄影师在窗前偷窥以打发时间,目睹邻居的不寻常举动而怀疑有凶杀事件发生的故事,后来有多次改编翻拍。
而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年轻时也受《后窗》影响,从“偷窥”这种人性阴暗面的心理的角度下手,创作了电影《追随》。
2015年英国百万级畅销小说《火车上的女孩》,作者宝拉·霍金斯也是描绘了一个女孩天天上班途中通过火车车窗偷窥一户人家的后院的故事,这部小说被宣传成希区柯克《后窗》和《消失的爱人》结合体,是一部带着悬疑色彩的女性心理情感小说。
《夏天19岁的肖像》作为岛田年轻时的作品,很明显没有后来的那些更出名的作品那样有着十分完整成熟的悬疑设计,可能是因为本身就是作者在年轻时的致敬之作,是当时还如同初生牛犊一样的作者的一次尝试,所以悬疑线略显薄弱,当时的作品如此稚嫩,却一点不妨碍他后来成为日本本格推理的代表性作家。
也许就像诺兰年轻时受《后窗》启发而拍摄的他的第一部电影《追随》一样,《追随》最后的结局也是有一点瑕疵的,但这一点瑕疵也丝毫无法掩盖这位现在已经闻名天下的鬼才导演在年轻时的第一次尝试就已经灵气逼人。
年轻时的岛田写下了一个男孩十九岁的青春年少,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青春年少,即使还略显稚嫩,但仍然敢于尝试——敢于去追求爱情的十九岁的主角,就如同每一个追寻梦想的年轻人。
我在看电影之前看过原作,不过看电影的时候也没有受因为看过原著的剧透,因为导演和编剧应该是为了弥补悬疑线的薄弱,所以在改编时引入了新的元素,增强了悬疑线,据说也有原著作者岛田庄司的参与,所以我在观看电影时还是有跟着主角一起解谜的感觉,不受看过原著影响。
这部电影的配乐也可圈可点,悬疑部分的配乐很有紧迫感,确实能调动观众的心弦。
首映时同场观影的《李献计历险记》的导演李阳,在看完过后以他作为一个导演的专业角度去看,也专门夸赞了这部电影的配乐。
据说片方在临上映之前还一直在对电影配乐进行调整,请金培达老师给了新的修正。
近年来国内不乏国外作品的改编之作,水土不服是需要专门克服的问题。
如何对国外ip进行本土化让国外作品更适合国内,无疑是大家注意的重点。
原著创作于1985年,背景是另一个国家,那么如何让30年前的国外作品唤起国内普通大众的共鸣呢?
原著背景为日本东京,日本是一个岛国,风土人情和我们有巨大差异,而我们国内的大城市北上广是和东京有很大区别的,为了找到一个符合原著描写的海边,片方选取了台南这个台湾岛南部这一个有着美丽海岸的地方。
本片虽然在台湾拍摄,但在去地域化上也下了很多功夫,“片中的道具和布景你能清楚看到有中文的地方,都用的是简体字,只是通过片中配角的台湾国语腔,才让人会去想这片是不是在台湾拍的啊。
”(引用自影评人列文)电影通过去地域化来让电影更贴近大家,主角一开头也说“从东北到南方去上大学”,虚构了我国南方的一个沿海城市,这就成功的把原著的场景合理迁移到了我国南方。
至于年代,虽然是30年前的作品,但原著的几个主题也一点不过时。
首先,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在任何年代,爱情这个主题都是文艺作品里永远不会过时的。
其次,原著创作于1985年,刚好是日本签订广场协定那一年,即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和当前的中国是类似的,中国目前也面临着高速发展后期的转型时期。
原著和电影里故事发生的场景中,有一个医院旁施工的工地,就是当一个社会高速发展时,就必然会有很多地方会新建新的建筑物,到处都是施工的工地,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
故事里刚好有男主角去打工做问卷调查这一段,调查问卷的主题是住房,原著小说里专门对问卷的内容进行了延伸,也强调了住在女主住在别墅里这一段,而电影里也借护士之口,说了一句“我也常常想,什么样的人会住在那栋房子里呢?
”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必然会引起房价的上涨,当年的日本人也在关心这个问题,如今的中国社会同样也很关注。
可惜电影时间有限,电影没有对这里做进一步的展开,如果在这里花费更多笔墨的话,说不定这个电影就会成为一个青春版的《蜗居》。
成书于上世纪20年代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一个类似的故事,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同样是经济高速发展后期,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开始放缓,几年后开始走入大萧条,美国梦濒临破碎,旧世界的贵族和新时代的新富阶层同处一个时代,拜金主义大行其道,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拜金主义的反思。
当时新旧阶级发生巨大冲突,于是菲茨杰拉德写下了在爱情与金钱中挣扎的黛西与盖茨比。
而这部电影里的康乔和夏颖颖,本身也毫无交集,电影也借电影角色之口,多次表示“你和她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如同盖茨比为了爱情愿意为黛西顶罪一样,康乔也为了夏颖颖愿意隐瞒她的“杀人嫌疑”。
男主眼里的高高在上的夏颖颖似乎就是另一个黛西,但她和黛西也有所不同,黛西是早已沉浸在纸醉金迷里,最后丢下顶下杀人罪行的盖茨比一走了之,而夏颖颖却一直期望着逃脱现实的束缚,向往着远方,向往着自由,向往着毫无顾忌的去爱一个人。
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期之后,都会面临新旧阶级的巨大冲突,而之后,也都会进入这么一段转型和反思的时期,经济增长放缓,社会面临转型,所有人都在思考下一步到底应该如何走。
《夏天19岁的肖像》的制片人安晓芬,以前也制作过另外一部某种意义上颇为知名的青春片——《小时代》。
当年的《小时代》也算是一部用无数高大上的高奢名牌包装起来的一场纸醉金迷的幻梦——四个年轻的女孩的爱情与友情的纠葛,发生于上海这个繁华时尚的大都市里。
当年很多人抨击小时代的拜金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时,都会引发对于拜金主义的巨大讨论,而《夏天19岁的肖像》无疑就是对于拜金的一种反思。
夏天十九岁的肖像讲述的故事,康乔与夏颖颖,就如同上个世纪的盖茨比与黛西,金钱与爱情,世俗与梦想,在时代背景下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选择,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但这些主题永远不会过时。
人性的复杂就在于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局,黛西最后如此残忍的抛下了盖茨比一走了之,这一点让人非常痛心,观众们也想问黛西到底爱不爱盖茨比,还是只爱名利。
十九岁里的康乔,直截了当的对夏颖颖发出了这样的质问,这似乎是那个多年以后重见黛西前一直踌躇不安的盖茨比办不到的,盖茨比直到用名利把自己武装起来过后才敢再次去面对黛西,这是属于盖茨比的悲剧,也是属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的悲剧。
《喜欢·你》的导演许宏宇看完《十九岁》说,《喜欢·你》是甜甜的,《十九岁》把他拉回了残酷的现实。
但我觉得,《夏天十九岁的肖像》相比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经更加积极了,康乔在自己一无所有时就敢去追求夏颖颖,夏颖颖也没有黛西那么残酷,黛西在盖茨比帮自己顶下杀人罪之后就一走了之,夏颖颖却不同,她想逃离这种世俗,她为了保护康乔可以告诉康乔自己杀了人,她告诉朱莉自己羡慕朱莉可以自由去爱,她一直记得康乔当年让她寄明信片的请求,这些小细节都让人欣慰。
我记得夏颖颖最后说“就是这么俗气的理由”,是的,她觉得现实很俗气,她敢于直言这种世俗的俗气,就是因为她想跳出这种世俗的囚笼。
黛西觉得无聊而去找盖茨比,和夏颖颖觉得无聊而去找康乔的不同在于——黛西是厌烦了上流社会时(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上流阶级处于一种普遍的精神荒原,讲究奢华讲究排场,作者菲茨杰拉德就是有所体会),看见了盖茨比制造出的更目眩神迷、纸醉金迷的世界后受到吸引;夏颖颖面对的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康乔,康乔并不能给她纸醉金迷的幻梦,康乔吸引她的地方,不是纸醉金迷,而是敢于去爱,敢于逃脱繁杂的世俗桎梏。
那么这个差异是从哪里来的呢?
为什么现在的《夏天十九岁的肖像》这部电影和近一百年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有这样的不同呢,我想是因为一百年前的美国,处于新旧世界的交替,还是有着这样所谓的“上流阶级”、“贵族阶级”,而现在的中国则没有。
这些所谓的“上流阶级”、“贵族阶级”靠祖辈的荫庇而享受着优渥的生活,他们看不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的盖茨比,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荒芜的,毫无追求,只能用更加奢侈的排场去排遣他们的无聊。
但现在的中国早已经历过整个社会的倒塌与重建,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构,这样的中国是和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巨大不同的,即使也有冲突,但当前的中国不会受限于这种思维,所以黛西享受她上流社会的排场,但夏颖颖却向往着跳出桎梏,向往着自由自在的去爱一个人的权利。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成书年代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频临破碎前的最后的狂欢,美国当时文艺界盛行“迷惘的一代”,菲茨杰拉德的多部作品就是“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
电影还有一个和岛田的原著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关于男主的定位,这个定位似乎也反映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一个显著的不同点。
我在看原著时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原著男主作为一个从日本小城市考到东京这个首都大城市的大学的学生,是有一点隐隐的自卑的,他是矛盾的,是压抑的。
我们从无数文艺作品里知道,压抑堪称是刻进日本人骨血的。
原著男主和他的同学们的交往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隔膜,他没什么特别要好的朋友,面对东京本地的同学,即赵毅在原著里对应的那个角色,原著男主和他相处时总有一点隐隐的不适;面对自己憧憬的女神,他印象中的白富美,原著男主也是有一点自卑。
但是在电影里的男主角康乔比原著男主更有勇气,他在女主面前虽然是一个仰慕者,但在他自己的朋友朱莉和赵毅面前,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角色,而是一个主导者。
朱莉作为一个医学系高材生,父亲是医院里颇有地位的人,但她无法影响康乔的任何决定,电影里的康乔比原著男主有更积极开放的心态。
另一边,原著对于结局的设定,十年后的男主对年轻时的回想,总像是年轻时反叛一次又回归平常的流俗,但电影对这里处理的显得更加积极向上,十年后的康乔还是没有消磨自己对未来的憧憬,还是有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
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不同的一点,比起他们的内敛、压抑,我们似乎更加大气开放。
而电影对于地域的设置也似乎暗含着这样的意味——原著设定为从小城市到首都东京的男主,总有一点自卑的意味;但电影设定里从北方到南方海边城市上大学的康乔,更加的主动、积极、勇敢、敢爱敢恨、敢拼敢闯。
再结合我们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的南方沿海城市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不仅是有上海深圳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标杆,还有更多的同样是南方沿海的城市也同样生机勃勃。
过去的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无数的中国年轻一代从中国的北方、从西部走向沿海,顺应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用自己的双手去拼搏,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未来——这也似乎就是那个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康乔,是无数个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年轻人,不仅对于爱情他们是积极的,对于未来的一切,他们都是。
电影里跟康乔同病房的老人对他说,年轻人更容易复原,更容易痊愈,所以更要大胆去爱,对康乔说你要勇敢去追喜欢的女孩子。
康乔去追了,即使失败了他也还是没有丧失对未来的梦想,不仅是因为容易复原,也是因为我们对未来总是抱有希望。
即使面对一次次打击与失败,年轻人还是有勇气再一次去争取、去拼搏,因为年轻、因为满怀梦想,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年轻人比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更不惧怕失败,更能够克服失败的打击后再次努力,就是因为我们更有朝气。
这样的青春,才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夏天19岁的肖像》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后窗》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合,是这两部作品结合之后再做了本土化和青春化。
这部电影中也展现了导演和编剧对于当今中国现实的理解,使得这部电影更贴近我们当下的现实。
虽然比起这两部在国际上素有盛名、拿奖无数的作品,我们中国的电影工业还是稍显稚嫩,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
但是就如同电影当中敢于追求真爱的男主康乔一样,我们的电影工业相对于好莱坞来说,还不成熟,还很年轻,但是这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的电影人在面对好莱坞强大电影工业时不应该被打倒,更应该努力去学习、去尝试、去探索。
在前几年中国电影票房爆发式增长、青春片烂口碑高票房的热潮背后,许多人反思青春片的未来在哪里;这几年我们也能看出,曾经的烂口碑高票房的投机型电影越来越少,观众越来越趋于理性,所以《夏天19岁的肖像》就算是一个探索型的作品,导演和制片花了更多的心思去打磨这部作品,希望能获得更好的口碑,所以我们也更应该大胆的对未来抱有期待。
年轻人朝气蓬勃,就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敢于去爱、敢于追求梦想,是康乔的青春,也是我们的青春;是中国电影人的青春,也是无数年轻人的青春。
这样有朝气的我们,面对梦想,就该敢于追梦,敢于拼搏,不惧失败,一往无前。
前半程感觉这是个烧脑片,看到结局,真他姆想骂,这是小学生做的编剧吧……拍摄,表演感觉都说得过去,拍摄也是专程国外取景,色彩感觉都是一个精制水准。
但就是剧情,妈呀,女二号拉开小白真相的时候,一口老血喷了出来,这是初中编剧水准吧……女一号揭开杀父真相的时候,这这这!
这算什么?
小学生写作文也就这水准了吧。
当时顿时愣住了,再烂的剧情,我都有点吐槽,这个是真没法吐槽了。
到底是我傻还是编剧傻?
让我看了这样一部影片
说句实话,撞了加勒比海盗5,国产电影没有优势,排片都会受到影响,所以票房不太好看可以理解吧。
加油吧,挺好的电影。
19岁少年康乔(黄子韬 饰)遭遇交通意外后,在医院休养时偷窥到了对面别墅的美丽少女夏颖颖(杨采钰 饰)。
他偶然目睹了少女“弑父”的过程,却无法抑制自己对她的迷恋,一段矛盾而又惊险的恋爱故事在夏天上演。
充满悬念和纠结的情节发生在19岁的夏天,只有在那样的年纪可以这样奋不顾身,这样无惧真相的为爱恋的人付出一切。
演员和导演还是尽职尽责的。只是故事平庸到不值一改。根本不可信,也看不下去。
这部电影里的黄子韬演技还很青涩,但是却是独一无二的珍贵的“十九岁”。
wuli 滔滔演技碾压刘亦菲 不要小瞧文文静静的小美女
其实电影并没有到三星,很多空间可以进步,但也不至于被批的一文不值,能看完全场,鼓励一下吧,不过微博上制片人的行为实在败好感
太变态了!同情少年一菲
这部片子真的是看点十足,不断刷新其世界观。变态监视,病房啪啪啪,包养忘年恋,婴儿尸体,要多重口有多重口。剧情反转飞流直下三千尺,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每个人物的情感铺垫点到为止,绝不拖沓。在两个女演员在片中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滔滔不紧不慢来一句:你们能不能坐下说~
女主跟黄子韬有床戏。心疼。
本来本着实践精神看一遍,验证一下传闻。结果全程被黄子韬帅到了,如果光看剧情,弹幕里狂刷杨采钰丑?(并不认同),悬疑部分和青春部分都不太过关,plus传闻验证。
@美国公主,他真的,我哭死
评分欺负人,画面以及节奏都非常舒服,是台湾电影的感觉。谋杀案中的纯纯恋爱。还有,男女主角又美又精致演技也不做作。这就是我的爱呀。本来四星,要五星拉高一点点平均分。
事实证明日式的故事改到中国总归会水土不服。不知道是造型的原因还是什么,看电影的时候根本意识不到男主是黄子韬,还挺不错的,激情戏打戏和水戏都很有感觉啊。为什么好多人说杨采钰不好看,我看电影的时候被她迷住,厚嘴唇女生有的时候有别样的性感。
价值观有问题
干爹投资,二菲女主👍,影射谁就不用多说了吧
制片人安晓芬成功给此片招黑了
这部纪录片拍得挺好的,希望金飞以后多多出品,我们一定支持
对不起啊,我是因为陈金飞的事才来看这部电影的
像我这么不待见主演的人都觉得这评分太有偏见了,黄子韬的演技绝对超越了他前队友,台词念得比他rap强。
要不是刘亦菲根本不会看这片,李梦真的很吴倩莲,整个乌龙事件就像传统相声的信息差包袱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低分,跟风低评吧,非黄子韬粉,虽然对有几个疑问,但总体还是很棒的,配乐不错。挺值优酷买片的10块钱的。
你们能不能坐下好好说话瞬间笑出了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