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伦敦生活第一季

Fleabag Season 1,邋遢女郎(港/台),脱线人生,睡袋

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比尔·帕特森,茜安·克利福德,本·奥德里基,奥利维娅·科尔曼,布伦特·吉尔曼,休·斯金纳,休·丹尼斯,凯文·麦克纳利,乔丹·朗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伦敦生活第一季》剧照

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2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3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4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5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6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3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4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5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6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7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8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9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20

《伦敦生活第一季》剧情介绍

伦敦生活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剧主人公是一个绰号为“Fleabag”的单身女子(菲比·沃勒-布里奇 Phoebe Waller-Bridge 饰),故事围绕着Fleabag的伦敦生活展开。 她原本和最好的朋友Boo合伙在伦敦经营着一家咖啡厅,然而她的生活因好朋友的意外去世而发生变化。Fleabag的伦敦生活非常不如人意:和姐姐Claire(茜安·克利福德 Sian Clifford 饰)的关系疏远;爸爸选择和继母生活而忽视女儿;男朋友又一次提出分手;最让她难受的是,现在的生活看似早已恢复正常,但是昔日好朋友的身影时常闪现。往日和如今的场景相互交叠,暗涌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口,Fleabag伦敦生活的走向会是如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路惊骑新欢乐满堂家族的国度向北的遗憾孔雀蓝日光之城初来乍到第四季奥玛不公平恋爱啦啦队女王第一季青春正好南家三姐妹水中血2书店的骸骨店员本田君别让我看见拜托,请你爱我她之觉醒第二季降灵看见第一季我们香港变幻時步履不停跳槽的魔王大人狙魔女杰第二季谍影迷情第四季爱恋摩洛哥猫和老鼠:绿野仙踪三千鸦杀斯普林斯汀:百老汇音乐会诡丝德州电锯杀人狂

《伦敦生活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都会犯错”

女主有错,但罪不至于众叛亲离毁掉生活。

假如她有爱他的父母,或者多一个朋友这样,就不会那么绝望孤独吧。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大多错误的后果无关紧要。

无关紧要的一个小错,最后完全毁了你的生活,放谁身上都会绝望。

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总会有阳光的。

 2 ) 小确丧以及我们和生活互搏的巴掌

(文/杨时旸)大多数人豢养宠物,都是用尽办法将其留在身边,某种程度上说,那是一种囚禁,而《伦敦生活》中女主角身边的动物却一直都在逃窜。

那只寄托着友谊和哀思的豚鼠,一次次跑出笼子,无论怎样都锁不住;她去往父亲家,在那个纪念生母的日子里却与继母发生了预料之中的不快,她抱起了那只一直被禁止出门的昂贵的猫,帮它逃出了窗外。

这成为了两道隐秘又残忍的隐喻,那些没头没脑的小动物都在奔向自由,但她自己却一直困于生活。

没人能帮她放生。

作为一部迷你剧,《伦敦生活》的格局毫不张扬,工整又本分地讲述一个小体积的故事,一个女主角和环绕她的四五个人的不堪与琐碎,但这看似毫无野心的设定却意外引爆了人们普遍的情绪。

作为一部标准的喜剧,它粗口、逗趣、没节操,但它同时又让人沉默、心酸、掉眼泪,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部标准的悲剧,而生活本身不就是悲喜交加又不可言说吗?

所以,它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复刻。

这个发生在伦敦的故事,那个在伦敦孤独又努力生活的姑娘,成为了每一个在大都市中挣扎的人的镜像,我们看着她,也就看到了自己。

伦敦生活的美好与糟糕,友谊与疏离,在北上广生活的每一个年轻人都能感同身受,我们装作对一切都不在乎,对每个半生不熟的人报以微笑,然后转身撞入自己的生活,甘苦自知。

这毫无戏剧性的日常就足以让我们难以抵挡。

《伦敦生活》的剧名翻译得过于无趣了,远没有原名fleabag来得有力,它的本意是邋遢、糟糕的生活之类的意思,你都能想见那是怎样一种画面——无法收拾、自顾不暇、被旁人厌恶的那一款。

这是女主真实的写照,她总是很丧,但她颜值尚可,又总装得很酷,所以微微一丧也很倾城。

她是那种“自助式”的女孩,从不向任何人袒露心扉,自己经营着一家几乎无人光顾的豚鼠主题的咖啡馆,有个懦弱又无趣的男友,几个从颜值到气质都差别极大的炮友,她面对性时很痴迷,面对爱时不言不语,她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到后来,你就明白,那不过都是一种隐藏,隐藏真实的感受,隐藏柔弱的内心,只有这样一副屌屌的样子,才可以避免受到伤害,就算最终仍躲不过受伤,她还可以装得满不在乎。

你看,这不就是我们周遭很多都市女孩的样子,看着大大咧咧,混不吝,但实际上无措无助无辜,但这三无的生活又是如何锻造的呢?

有些剧集是从原本琐碎的生活中虚构出光晕,铸成一桩桩炫目的骗局,比如那些塑料感十足的韩剧,而有些剧集,则是把有着光环的大都会中的细部拆解给你看,那里没有光晕,都是抖落不尽的尘土。

《伦敦生活》显然属于后者。

这剧集中有静谧安宁的郊区大宅,也有着装模作样的中产生活,但你总觉得有些无法掩盖的心酸、沮丧和破碎的东西探头探脑的出没。

那是生活的真相。

从叙述上讲,《伦敦生活》看起来是那种单一主角的戏,配角的性格和故事都伴随着女主一点点展开。

但慢慢就会发现,一切没那么简单。

人们原本以为,只有女主很丧,其他人都过得如鱼得水,但最终,一切都开始败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堪。

人们都在硬撑,才不至于让生活瓦解。

女主的姐姐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有着虚妄的傲慢与偏见,以及一个貌合神离的老公,这个拥有双学位和巴宝莉风衣的女人其实远没有看起来那么风光,她不敢为了自己的事业而离开丈夫,即便她知道那个男人虚伪又猥琐。

而她们的父亲夹在第二任太太和两个女儿之间,不知所措;还有那一堆环绕着女主的男人们,一群被荷尔蒙驱使的雄性动物。

这些人也一样在维系着某种体面,只不过,观察得久了,就看见那遍布的裂纹。

《伦敦生活》充满那种对生活俯视之后才能获得的刻薄又锐利的笑料,但它却一直引而不发地用闪回播放着一些悲伤的桥段,女主大脑里错乱短路的瞬间永远出现的是自己与闺蜜男友缠绵的时刻,以及自己和闺蜜筹建那个咖啡馆时的默契时光,还有,闺蜜崩溃和走向死亡的最后一瞬。

那段记忆像一条一直在燃烧的引信,始终阴险地提醒着她终有崩塌的一天。

这个时候,你或许就能理解女主那些狂乱又有些自暴自弃的私生活了,那是一种暂时的通往遗忘的途径,恐惧可以被狂欢抵挡。

闺蜜小波,几乎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让她感到亲密的人,当时,生活虽然一样充满孔洞,但毕竟有人可以慰藉,但她却亲手蛀空了那根可以依靠的柱子,她和闺蜜男友的一夜,让闺蜜崩溃,残酷地讲,是她杀死了闺蜜,也同时杀死了自己的未来。

当一个总是嘻嘻哈哈,满脸坏笑的人真的陷入悲痛,那种轰然而至的情绪几乎不可收拾。

所以,结尾她痛哭的时刻,你会看到她努力维系的一切光鲜的表面,都再无意义,没有什么比生活碎裂的声音更让人绝望。

《伦敦生活》的呈现方式很有趣,它自带吐槽音轨,女主在说出台词的同时,也会对着屏幕把心里话向观众吐露,这招并不新鲜,《摩登家庭》中也同样用过,但是它很有效,它会让人们觉得女主替自己说出了那些憋闷在心里又永远不敢说的话,这样一来,人们有一种和女主一起对这郁闷的生活同仇敌忾的共情。

她平凡又不甘,努力却失意,在一切破碎之后,还需要重新布置起坏笑,收拾好生活的碎片,把它重新粘贴成原本的样子。

谁又不是如此呢?

最终,她的父亲也还是留在第二任太太的身边,即便他知道那个做作又势利的女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女儿的;她的姐姐仍然骗自己丈夫是可信赖的,为此宁愿放弃升迁与出国;她的男友再也没有像从前那样分手后又回到她身边,而是和一个小鸟依人的亚裔女孩走到了一起;那个英俊的炮友告诉她,自己爱上了一个人,决定离她而去……所以,她还是得一个人,独自撑起一切。

有个细节,滑稽又悲凉,女主和姐姐第一次共同出场时,是在一个古怪的讲座上,结束后,两人想像正常人那样拥抱一下,彼此却因为戒备心理给了对方一巴掌,到底是怎样的疏离才能把亲密的拥抱理解为潜在的威胁呢?

那或许是这部戏中最残忍的一幕。

还好,女主被一个陌生人救了场,那个曾经和她发生不快的贷款审批人,最终与她和解了。

那也是一个被生活压垮的人。

他们的和解,也是彼此的救赎。

就如同那些逃逸的小宠物,女主终于有机会可能冲出这生活的囚笼。

这部戏中,女主角没有名字。

因为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本文首发腾讯电视剧频道鉴剧科专栏)

 3 ) 安利个喜剧,你可别哭

故事以一个毒舌女主的生活展开。

女主自称是个对性爱痴迷的人。

当男神发短信说能不能来过夜时会说自己刚刚到家哪怕是凌晨2点,然后下床喝酒洗香香,翻箱倒柜穿上高级丝袜和性感内裤站在门口等门铃响,却要在开门一瞬间装作很不以为然的样子表现自己的骄傲。

和懦弱的男友分分合合,利用他,无视他,吐槽他,虽然他也会心碎生气,但知道他就像小狗一样永远不会离开自己。

和姐姐关系生疏淡离。

姐姐曾想试着去拥抱她,她却被惊吓的一手反抗。

母亲去世后教母抢走她的爸爸,两人过着充实又幸福的生活,当自己半夜3点跑到父亲家打开内心说自己是个贪婪,堕落,孤独,自私,无用,道德沦丧的loser的时候,她的爸爸也只是说,you get all that from your mother。

她为和闺蜜Boo经营的一家咖啡馆去申请小额贷款却也已失败告终。

Boo是她安全感的全部来源,是她所有能想到安宁与幸福的存在。

可Boo却因为男友出轨而自杀。

她的生活处处是丧,她能清楚的看到,但她对镜头辛辣又刻薄,但现实中却假装接受还保持微笑。

后来,姐姐答应她,要离开那个在生日会上试图亲妹妹,有外遇的渣男姐夫,还为她从继母家偷出一件艺术品并拥抱她;男神似乎动了真情,开始对她温柔以待;爸爸和她打翻了沙拉,蹲下来捡地上的食物一起吃吃地笑。

天平好像终于向她倾斜,但生活不会平白无故给你解药。

上帝好像还是爱开玩笑。

她在继母开的艺术展上被继母当作服侍生使唤,以为爱上自己的男神其实是喜欢别的女人,遇到前男友以为还可以再续前缘但是这次他再没回心转意。

" Don't make me hate you, loving you is painful enough." 他被新欢挽着脸上写满了幸福。

迟迟未来的姐姐终于出现,却和渣男姐夫一起在她面前。

她质问姐姐为何不去离开姐夫追求自己的幸福,姐姐却说是妹妹主动勾引姐夫。

她觉得荒谬姐姐为何不信任自己亲妹妹,却没想被姐姐揭开自己一直无法面对,深深内疚的伤疤。

“How can i believe you?

After what you did to Boo?

”因为是她上了好朋友的男朋友,是她让Boo痛不欲生,是她毁掉了她们的友情,是她把朋友交给了死神。

是她一手造就了自己的fucking life。

是这样的slut,让姐姐如何相信她。

她终于卸下所有用毒舌和戏谑伪装的壳,在伦敦深夜的街上哭泣,她边走边哭,就这样走到天亮。

她走到Boo自杀前的街口,想要像她一样来个终结,一辆车却缓缓停下来摇下车窗。

那个曾拒绝她贷款申请的男人,载着她到咖啡店。

她坐在自己和闺蜜经营的咖啡店,墙壁上贴满了她们养的豚鼠的照片。

她捂着脸,声嘶力竭。

脑海不断闪现的,是她再也无法原谅自己的回忆,是她一想起来就会在内心哭泣的和Boo的回忆。

面对“What do you want?”这样的问题,她曾抽着烟,嘴角带着微笑地说:"I just want to cry, all the time. " 这次她再也没有故作坚强,对着陌生男人,说她也想忘记他妈的一切,她已经不再被珍爱了,无论姐姐,爸爸,前任,男神。

她的对性爱痴迷不过是因为只有在这件事上她能够吸引人,可她唯一引以为傲的身体也在日渐衰老。

她有的不过是个崩坏的世界。

我们不愿面对,于是我们称之为丧。

我很丧,我最近有点丧。

但没有人是born-sad,我们丧就是因为我们无法直视我们恐惧的东西,于是任由沉沦。

即便深知这样做不对,仍旧陷入自我合理化的深渊。

女主用做爱逃避,用讽刺逃避,用伪装逃避,她陷入深深自责,在性爱情欲中寻求解脱。

可是人们都会犯错,所以铅笔上有橡皮擦。

于是剧末那个最初拒绝贷款骂她slut的男人,为她伸出援助之手。

这个同样被生活压垮的人,救赎了她,也救赎了自己。

充满了槽点,不堪与琐碎,这才是大部分人的生活。

我们颓废,我们冷漠,我们麻木,其实所有的症结都是我们自己。

我们搞砸了很多事,我们毁了自己的前半生。

但我们无法逃避。

总得说,站起来吧,路途尚未结束。

即便生活已经满目疮痍。

但我们仍旧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本文发表于公众号(惟愿无事常相见)

 4 ) 这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女性主义

这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最好的剧之一,在类型里更是一骑绝尘,我几乎很少这样深刻的共情,深刻的共鸣,同时,它又是是一部真切的女性主义作品,也许就是因为真实+女本位,让一些人天然的抵触E1看到3min就笑抽立刻打五星,E1看完之后真的omg,世界上还有什么可以阻挡英剧吗,和女主的共鸣太强了,居然有人不喜欢她!

E3食毕,真实到毫不留情,不矫饰不做作,懂反感女主的原因了,因为她不是好莱坞式白人女主(opposite of it、甚至有屌丝女士的感觉,love it!

)E4食毕,剧里闪过的亮点让人浑身发麻E5,这集我啃着火腿肠看的,后半集我痛哭加大笑,它没有煽情,它只是让我看到操蛋尴尬愤怒却偶尔闪耀真情的我自己的人生,没有比它更完美的女性主义作品了E6,what do we live for? Maybe it’s fucking up everything and finding salvation in despair.看到评论“现实中这样的女人想想就可怕”,其实现实中,都是这样的女人,都是这样的人。

by this i dont mean we fuck around, 而是我们都在挣扎,面对尴尬的,失控的,无趣的生活,面对自我价值的怀疑,面对感情的去留,面对犯下的错误,我不知道你们的生活是什么样,但我能真的感受到女主所有的第四面墙,所有的感情波动从何而来,菲写作和演技一样封神,她对现实一定有着最敏感贴切的体验,她一定每时每刻用心地活着这不是讽刺现实,这是最真实的内心还原,虽然它并不完美,仍然还带着一丝丝有若无的雕琢气,可它的真实深深地打动着愿意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人

 5 ) 一团乱麻

看完《伦敦生活》之后,无法抑制自己去发泄自己的情绪,很想要寻求一种不那么自残呢表达方式,最终我想到了书写,所以接下来,我把自己所有的情绪或者说说感情展现出来,目的是祭奠,至于祭奠的对象姓甚名谁,我并不太关心。

跟很多人一样,此剧伊始,我就被它独特的拍摄手法所吸引,被抓眼的"性与幽默"所吸引,但一开始无论如何我也不会想到在诙谐的背后传来的是深深的绝望与无助。

女主总会习惯性地毁掉她原本拥有的一切,譬如一个爱她的男友,一个好姐姐,一个温暖的父亲然而事实上这所有的一切原本就不存在并且这一切都从来不和谐,只不过除了女主之外的每一个人都有小心翼翼维护着表面的和平,他们从来都很遵守规则,生活的规则,换言之只是戴上了假面:父亲爱着继母的同时也被继母的控制欲所俘虏,姐姐总被假惺惺的家庭束缚,好像只有女主最畅快,实则只有她陷入了最深的泥潭。

很久以来,我都想像女主一样消磨自己,或者说是疯狂消费自己,却始终不敢向这个方向迈步,可结果仿佛跟女主一样——女主的生活一团糟,我的也是。

突然想起捷克的新浪潮电影《雏菊》,影片中所呈现的是两个疯狂的女孩的疯狂故事,片尾出现了这样一行字:献给生活一团糟的你。

捷克电影《雏菊》是啊,我的生活一团糟,很多事情令我害怕,我很想要嘲讽别人又很想作践自己,可是这两项我一项都没付诸行动。

然而女主做到了,她用我想象过的方式填补自己身体里的空白,好像没有感情,好像只热衷于做爱。

老实说,我感觉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另一个"大胆"一点的自己,即使与现在的自己一样充满空虚,并且空虚大到难以去填满。

在第五集的时候我差一点就以为女主快要迎接美好了,直到继母给了她一巴掌。

然后我倏地明白了,她不可能走进好一点的生活,因为她的本能不允许她这样,她周遭的一切也不允许她这样。

也许我始终只是个满嘴谬论的悲观主义者,但凭心而论,我觉得姐姐是像父亲的,父亲永远不能拜托继母,姐姐永远不能拜托家庭,所以结局注定苍白。

在季终的那一集我眼泪大概流了一公升,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女主无疑是个作死的绿茶,有点像Bojack但也肯定不像,毕竟BJ很有钱。

她上了自己最爱的女友的最深爱的男友,然后女友因为她的原因间接的死亡。

她最后什么都没了,就剩女友遗留下来的那只豚鼠陪着她,豚鼠一点点得啃噬她的希望。

大概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等着女主爆发,或者等她消失于马路,可她没有,什么也没有。

片尾时那个曾经拒绝了它的那个人最后给她带来了苏生,所以她以后的生活会不会好过一点呢?

Who knows ?

编剧同时也是女主,真不知道她怀着怎样的情绪来演出。

我们的生活会变好吗?

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好。

反正我是这么骗自己的。

"生活是一头空虚的饕餮,残暴无情地吞噬了她丰盛的血肉,留着梳子状的弧度朝上的假面笑容,白骨森森。

"

 6 ) 插科打诨,内心惶恐

很多人tag了“黑色幽默”。

要我说,这部剧是灰色的。

前四集的插科打诨,让我一直在一星和五星之间游走:似乎很有逼格,但到底在说什么?

感觉女主酷得不行,虽然在旁人看来生活一团糟糕,但似乎她自己并不在乎,照样游戏人间。

前男友说要分手,let him go, 因为她知道他还会回来的;姐姐有点神经质,显然女主也知道这一点,而且能够轻松地戳到姐姐,让她抓狂;后妈是个“笑面虎”,老爸是个“软包子”,但她不是,随手拿走个雕塑并且拒不承认还要卖掉;她还会去墓地慢跑,然后一脸不在乎地告诉姐姐那个在人墓前痛哭的大叔大概是在锻炼演技(which seems to be true)...她没钱没男人没事业,但前四集下来,对她似乎还有点羡慕而不是同情。

在搞什么?

是在戏谑女主周围的“正常人”么,还是在嘲笑我们这些努力生活但依然没钱没男人没事业的人?

(Sorry, I take it very personally.) 不是的,神剧不会止于戏谑,因为戏谑太轻浮、太随意、太不走心了。

最后两集,五十分钟左右,一辆过山车一样冲向高点,坠落低处,最后算是平稳停下。

(当然,这不是赞最后两集贬前面四集。

毕竟,没有前面四集的许多铺垫,最后两集也不能成形。

)一起一落,是不同于女主前四集"I don't give a shit"的真心笑脸和撕心裂肺。

姐妹拥抱时,及不算男主的男主似乎要表白时,确实是“屌丝女也有春天”的即视感,但我希望是这样的,单纯希望看到鸡汤日剧永恒的讯息——一切都会好的。

(绝对没有讽刺日剧的意思,我很多时候都靠鸡汤过活。

)然而,以英剧的风格,是不会停在“love & peace”,然后让观众暖心地洗洗睡了去的。

非得搞个大事儿。

大事儿就是一切崩坏。

这个崩坏不是没有预兆的,甚至是应该出现的结局,但有的时候,我们就和女主一样,生活中稍微发生了一些好事儿,就忘记了不稳定的地基,就以为大楼将起。

怎么说,我不觉得这种心理是错的,如果没有希望,永远都是一副阴郁脸,生活也太惨了;但这种心理往往让我们在楼塌的时候心碎成渣渣,在女主那里就是眼妆花成黑色瀑布。

(女主眼妆花了的那个造型让我想到Joker, 在想Joker是不是也是因为一件是心碎成了渣渣然后就心理扭曲了==)然后,以不知道是谁的风格,这部剧也没有停在“世界末日”这个基调,让大家痛不欲生、舔着自己寂寞的伤口失眠。

还是给了希望,惶恐归惶恐,loser归loser, 总还是会找到一种方式活下去的。

 7 ) Fleabag | 失败者的“纪录片”

部分信息用拼音或英文是怕审核通不过,也怕被举报hhhhhhhhh怂含部分剧透。

《伦敦生活》,2016年7月21日首播,英文名为“Fleabag”,由菲比·沃勒-布里奇编剧并参与出演,在Imdb上被归类为comedy,评分8.2。

英文片名,也是女主角的名字——Fleabag——本身就有“邋遢的人”之意,而在6集故事里展示出来的一件件生活琐事,准确地印证着这个词。

她经营着一家咖啡馆,但几乎没人光顾,偶尔登门的顾客还仅仅是来蹭电的;她有男友,有sexual life,却感受不到爱情;她有姐姐,但连拥抱都觉得像恐怖袭击;有父亲,还不如没有;她有朋友,恰恰是她快乐和痛苦的根源。

女主角和朋友boo开了一家咖啡厅,但boo发现男友劈腿,本打算到自行车道上受个轻伤,结果被撞到了马路上不幸去世。

而女主角的男友,因为多次看到她ziwei,分合几次后终于分手。

女主角和在公交车上遇到了的丑陋男人约会,一言不合,又结束了约会。

在面试场上,她因为奔放的行为举止失去了机会,跟boo合开的那间咖啡馆也面临倒闭。

然而一母同胞的姐姐不但有钱而且生活“完美”,两人为数不多的交集还是拜父亲所赐,去听一场她们根本没有兴趣的女权讲座。

女主角不停地搞砸事情,约炮也好,跟男友复合也好,最后都因她的“满不在乎”“无礼举止”而碎了一地。

她带着遇到的yp对象去情趣用品店挑振动棒,在跟男友复合之夜自己动手满足自己,从父亲家里偷走继母的收藏品想换钱花……最后在经历了亲人的抛弃、事业的失败、感情的离去之后,这个一向满不在乎的女人,终于坐在那间没什么人关顾的咖啡厅里声嘶力竭地喊出了一直以来的事实:只有我**是个异类。

《伦敦生活》的剧情看上去很乱,人物交替出现,打开你世界观的各种“生僻”单词,加上角色和观众交流的拍摄手法,稍有掌控不好,就会从黑色幽默变成弄巧成拙。

幸运的是,女主角的扮演者也就是编剧,用自己对语言及表演节奏的准确把控,巧妙地串联起所有看似毫无关联的琐事,最终在最后一集的高潮部分,把主角的生活推向“丧”的巅峰。

在这部片子里,从始至终都没有高频出现的词汇,却一直暗暗笼罩着贯穿6集的画面。

失败。

毫无疑问也找不到借口的,单纯的失败。

粗口、无节操、充满了sex暗示的台词,在画面底端一行一行地出现又消失。

你被它们和女主角的表情包、各种夸张的表演桥段逗得拍桌大笑的时候,在笑容里总像是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往下拽你的嘴角,它舒平你眼角因为笑得太投入而发皱的纹路,它隐隐约约地蒙上你的眼睛,好让你听到耳边那个声音:你在笑的只是你自己。

如果真的去做一个调查,这世界上失败的人或许远比成功的人多。

关于失败的界定标准,可以用自我评价,也可以用社会评价。

而本片中女主角最丧的部分,正是无论从哪个标准来断定,她都是失败的。

她并不符合社会对成功或幸福的普遍标准,没有温馨和美的家庭,甚至连稳定的恋爱关系都难以维持。

更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不仅仅是没有名片的那种,她甚至连一个职称、头衔都没有。

然而她也不符合自我评价里的幸福,她清醒地知道自己搞砸了所有事情,却依旧没有停手的意思。

失去了朋友,也不被亲人所信任,加上只有性没有爱的感情生活。

在那些一闪而过的画面里,她脸上夸张的笑容、瞪大的眼睛,终于换了另一种风格。

目光暗淡,面无表情。

在B站围观完这部剧之后,对弹幕上的部分观点印象深刻。

有人不理解“这样一个邋遢糟糕的女主有什么好值得同情的”,也有人表示“怪不得任何人因为事情全都是她自己弄糟的”。

可失败者需要被同情吗?

可能甚至都不需要被理解。

短小精悍的剧本和精湛到位的表演,使《伦敦生活》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一部宣传片或教育片。

在我的理解,它并不想说明失败的可怕或成功的可贵,也没有要靠对比来呼唤人们积极乐观生活下去的意思。

《伦敦生活》更偏重于呈现,呈现一种极端但真实的生活状态,一种与主流宣传几乎完全相反的人生态度。

自负和自卑并存,毒舌和温柔同在,冷漠跟真情交织在同一个角色里,所有的所谓“反转”恰是我们从生活中习惯了的“意料之中”。

长久以来,我们看到的所有影视剧必然会有一个主题,便于归纳总结或分析成文。

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剧的结局都是正向的,合家欢类型的剧里,最后大多会有类似一家人其乐融融、情侣相拥而笑的镜头。

而在有反派或反派为主的剧里,最后哪怕反派没被绳之以法,也一定会出现一个与之力量匹敌的正面形象,代表人民群众向往真善美的心声。

追求真善美,排斥假大空,这并没有什么争论的点,因为这样的价值观才更有利于社会大和谐,有利于一个文明法制自由平等社会的形成。

但如果仅仅是个人世界,在不违背法理道德,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真善美真的对我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

真的就是绝对指导一样的地位吗?

在那本著名的编剧教材里,有一段关于反派角色的说明,大概意思是哪怕是坏人,他也是在做他价值观里正确的事情。

而事实也证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彻底的真善美或彻底的假大空。

人就像世界上好坏正反事物的集合,当好的正面的部分远多过恶的部分,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善良积极的人,但并不意味着阴暗不再存在,它只是窝在了远离现实生活的角落里。

而《伦敦生活》之所以让人觉得丧,又觉得有共鸣,正是因为它把正反两方都同时装在画面里。

丧的部分是女主角夸张的表情动作、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社交礼仪的行为举止,以及荒诞、自私、自暴自弃的处事逻辑。

有共鸣的部分则是她在姐姐迷茫犹豫时给予的支持、在被不信任或者说背叛之后真实的反应,是她站在再婚父亲的门口说出自己是个失败者的事实、眼神里却还有对父亲会说出一些安慰话语的期待。

这才是《伦敦生活》让人觉得“无法同情”却也“无法贬低”的原因。

很开心我们终于到了这样一个时代,不把成功者神化,也不把失败妖魔化。

我们可以给成功拍摄一部赞美诗,同样也能为失败摄制一套“纪录片”。

在这部片子里,你不需要像小学时的满分作文一样大喊“失败是成功之母”,更不必强迫自己从失败中寻找一丝一毫的有用经验,只用坐在屏幕前,打开可能喝了就胖吃了就胖的可乐薯片,安静地看完一个“失败”的全过程。

和女主角一样,可能你放声大笑,可能你眼眶微红,但最终当黑屏出现“THE END”,你坐起来,生活还会继续。

这部失败者的“纪录片”其实并没有给我们完整的扎心体验,在最后一幕中,那位面试官坐在女主角对面,笑着给了她一次重新面试的机会。

故事选择在这里停止,我也拒绝去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无论那些未来是好是坏,我都不愿去猜测。

只知道,那毕竟是一部剧,如果是生活中,那位面试官真的还会给出第二次机会吗?

Ps一个超级不成熟的视听分析不会写视听分析,所以避开了画面调度、色彩和音乐、镜头和角度,单纯地谈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是的我自己清楚的知道以上那些都是乱七八糟的废话23333)想法,但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远不止那些。

首先就是被称为打破“第四堵墙”的拍摄手法,指的是角色人物直接对着摄像机——也就是观众——直接对话。

这种手法在戏剧舞台上比较多见,影视剧方面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手法被重点使用是在《纸牌屋》,里面的安德伍德经常转过身来冲着镜头解释剧情、交代内心活动或者直接跟观众对话、交流。

哪怕是在床上运动正激烈进行的时候,女主角也会转过头来跟观众做简单的交流。

虽然看上去相当酷炫,但其实很需要演员的功力。

转过头来的一瞬间,要达到绝对的自然流畅,稍微有点偏差,不仅观众容易跳戏,还会让人发现这个拍摄手法上的故意之处,原意的效果自然就达不到了。

其次是剧里的镜头转换,被成为镜头转换教科书的电影《毕业生》里,一组床戏的镜头被剪接的相当酷炫,我只能用酷炫来形容,因为看了几遍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同样,在《伦敦生活》里,自然的镜头转换,帮助观众更快地进入剧情。

而在不断打破“第四墙”的过程中,以及叙述与回忆穿插的过程中,镜头的恰当转换,主要帮助剧情达到了喜剧效果,也有助于把控整体节奏。

最后是怪诞和讽刺场景的设计,在墓地慢跑时生死的对比、成人用品店里自如的女主角和局促不安的男人的对比,都饶有趣味。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组画面,应该是在地铁上,女主角臆想人们通过纠结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肢体动作,来呐喊出内心痛苦挣扎的这一组。

配合上AWOLNATION的歌曲《Sail》,节奏卡得恰到好处,每一次无声的呐喊完美地对应了歌曲中的“痛苦呻吟”(虽然觉得这么形容有点不对,但我真的不了解那个叫重音还是和声还是什么其他专业词汇)。

好多人在弹幕里表示终于找到了鬼畜视频的出处,这也是全剧的用心之处。

只选了这三点最有表达欲望的来说了,其实全剧有很多人物的镜头,多人或单人的,无论是画面安排还是虚实的把握,虽然基础但是都挺值得学习的。

画面色调风格整体一致,偏昏暗,哪怕是明快的场景下也有一层昏黄的感觉,符合人们对伦敦的普遍认知。

而且色调完整真的会让观众看起来很舒服。

全剧穿插的音乐并不是特别多,在网易云上找到了几张歌单,只听出了Sail和一个片尾曲。

对音乐我就更不懂了,只能说出Sail真的好听。

最后希望大家有一次满意的观剧体验。

(是的这个结尾相当的不专业)

 8 ) 喜剧核心是悲剧

这电视看得我好难受好抑郁,第六集一直在泪目,我真的觉得女主活得很累很痛苦,一直活在在小波的阴影之下,活在愧疚里。

看起来嘻嘻哈哈实际上生活已经千疮百孔,她说她来者不拒,其实只是根本找不到活着的感觉,需要通过一些刺激让自己感受到自己原来被需要。

有的时候真的不是我们不愿意努力生活,而是生活实在是太累了,压得人喘不过气。

她夸张又自大,以为男友会回来,一直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对方的底线,她胆小又懦弱,不愿意面对,不愿意迈出那一步,时不时回想起来的和小波的回忆让她后悔愧疚又自责。

我觉得她虽然渴望爱,但也害怕爱,害怕失望害怕失去,她和姐姐两个人都很别扭地想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保护对方,到头来却谁也没帮到谁,她的咖啡厅还是破产了,姐姐的升职因为姐夫错过。

去修行的那一段像是姐妹俩的和解,她们明明是相互关心的,却总是在伤害对方,一次又一次推开对方,不善言辞的两个人,虽然经济情况完全不同,但情感上都有一定缺失,都缺乏安全感缺乏放手的勇气。

虽然继母真的很坏,但也就是他们一家三口这么软弱才会被她拿捏得死死的,父亲想和女儿开个玩笑都要看她的眼色,看到女儿被打还能无动于衷,他可能只是害怕孤独,害怕失去,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也不是完全遗忘了母亲的,因为记得所以才会让孩子们定期体检,才会想得起十几年前父女的共同回忆,可是他不称职,几次想给女儿鼓励,却总是在看到继母时硬生生憋回去,如果这一家三口都拥有继母的这种大胆,生活是不是也没有那么糟糕?

女主说她想哭一整天,我很难过,但更多的是释然,这是她的忏悔,和自己和解的过程,绝望会让人麻木,失去痛觉所以不会哭,眼泪是发泄,不哭永远发泄不出来,痛会一直存在。

虽然这部剧里出现很多男性角色,但我觉得即使是男友都像是露水情缘,是她无聊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的乐子,这个贷款的老板虽然和女主是陌生人,没有什么接触,但同样作为忏悔者的他给我一种和女主惺惺相惜的感觉,见面的三次有两次都是在宣泄情绪,女主就是太害怕了,她没有办法在亲密的人面前展现情绪,更不会对所谓pao友抱有真心,只有陌生人,陌生人倾听了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可怜你,陌生人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和这个贷款老板接触的两次,都是在帮她大忙,他和女主的羁绊最深。

至于其他男人,pao友不说,我觉得她的男友有点像小波,同样容忍度高,并且对她很好,希望她回归正常普通地过日子,但她其实并没有爱过男友,她只是喜欢这种掌控的感觉,把男友当猫耍,最后玩过火像是小波事件后重蹈覆辙,她一直在原地踏步,同样的错误犯两遍,才会失去两个对她好的人。

我最喜欢剧里的这句话,“人们都会犯错,所以铅笔的后面才会有橡皮”,是啊,人都会犯错,但犯错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大不了一切从头再来,一直生活在愧疚里是永远无法成长的。

如果没有贷款老板的帮助,女主这样混乱而没有明天的日子应该会永远停留在这一天吧,但生活中哪来那么多贵人,即使没有人帮助的,也应该自己站起来,毕竟是自己的人生。

 9 ) 对,和你一样,我也有病

从遇见生活失意动不动就开黄腔到处找操的伦敦独居单身女人开始,噢还是个随时调侃自己不是合格的女权主义者,对没错,我就是喜欢这个调调的才华横溢又随时让你感到bullshit的PMB。

随时打脸,时刻变换。

她会告诉你对我就是有毛病,但我并不想得到治疗。

对我就是这样的无可救药,到我并不想改变。

对我就是这样的矛盾纠结不可理喻,但这就是我。

你非要蒙上一层虚伪的面纱粉饰太平告诉我世界充满爱,这个世界却不接受精神障碍、爱无能、同性恋。

是的,我懦弱虚伪自私,逃避爱逃避责任逃避自我与他者,我在深渊里挣扎彷徨悲痛沉沦,我身在一个世界女权主义的滥觞之地却绝非一个合格的女权主义者,我无法明晰一个女人的平等来自何处我无法实现自我独立我无法获得精神的自由,我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爱人没有道德底线。

我不停的试错,不停的逃遁,不停的堕落,从来不走那条轻松、舒适有鲜花与掌声的正确的道路。

政治正确,不存在的。

但我从未停止渴望爱尊重爱靠近爱,没有国界不分种族无论性别跨越年岁。

生而为人,内心从未停止过漂泊和彷徨,从未停止过对光芒的追求与热切的渴望,却总是嘲笑深处黑暗中的人的恐惧和无能。

即使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处在那样的至暗时刻。

在被消费主义、女权主义、恐怖主义、娱乐至死以及各种主义裹挟的时代和社会中,有这样糊涂又清醒、现实又梦幻、蒙昧又智慧、糟糕又浪漫、软弱又理智的存在,让身处光怪陆离群魔乱舞之中渺小如沙粒的我,作为一个时而隔绝时而又泯然的个体,看到一束微弱却强盛的光芒,在我感觉这个禁闭被关得够久了就要去同庸常之恶同流合污之时,她来告诉我“和你一样,我也有病,有点一样又有点小小的区别的毛病”。

对,她就是这样的存在。

 10 ) 还好,孤独到哭都哭不出来的不只你一人

标签是喜剧,海报是女主兼编剧泪流满面的样子,看完以后哭了一个早上。

这部剧叫《伦敦生活》。

男朋友让我给他讲这部剧说的什么,我想了半天也组织不出语言。

好像说了太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只能甩一句“你还是自己去看吧。

”故事有关一个女人。

一开始讲她接到个帅哥的约炮电话,于是在半夜两点爬起来,洗了澡、喝了酒、化了妆、刮了毛、选了性感内衣,明明激动的要死,但在开门的瞬间还要假装快要忘掉这件事。

帅哥跟她做爱时,慢慢挺进她的后庭,虽然不情愿但为了男人的好感她还是接受了。

事后,还用“第四堵墙”的方式跟观众调侃的说出个点很怪的笑料“我是不是有个巨大的后庭!?

说起话来嘴贱的要命,面对男人来者不拒,坐在马桶上似开玩笑的数着自己约炮对象,就算是呆逼兔牙男的邀请也不会错过。

走在路上都在幻想,对面的肥仔是不是想上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很婊的女人,被泡在浴缸另一端的男人问“你有时候会感觉孤独吗?

”时,认真的回答了一个“yes”。

突然感觉有点心疼。

随着剧集的推进,她的孤独感越来越清晰。

不断闪回的画面,揭开了她最要好闺蜜死去的信息。

与家人的糟糕关系,展示了原生家庭状态带给她的不安。

譬如半夜两点,女主在经历了糟糕的一天后敲开了老爹家的门,几乎要哭着说出觉得自己贪婪、自私、堕落…道德沦丧,老爹只是叹了口气说“你这是随你妈”,不但连门都差点不让女儿进,还叫了辆车要把她送走。

自恋又自卑,可怜又可恶。

跟我们每一个人一样。

有时候为了让别人能多爱自己一点,多忘了那深入骨髓的孤独一会儿,就忽略自己的感受——比如做爱时男人一直强调她的胸小到几乎没有,她在意的却是要自己保持性感。

她让人恨又让人疼。

有点庆幸的是:还好,大多数人都会感受到这哭都哭不出来的孤独,你不是一个人在绝望。

知道了这一点,虽然没能解决什么,还是有了点安慰。

幸亏这孤独感只是阵痛。

在更多的时候,谈话中无意识的笑点、新信息的获取,以及来自陌生人的问候,让我们遗忘了潜伏着的孤独。

但导火索被点燃,一股心碎到认为一切都失去意义的无助立即霸占灵魂。

看片时,弹幕中很多人评论女主自作自受,亲自“作”掉了本还幸福的生活。

她对闺蜜小波的行为,的确难以容忍,但其脑海中反复闪回的性爱画面足见她对事情后果的忏悔。

她无法原谅自己,为自己送小波的仓鼠开咖啡厅,在糟糕的午夜轻描淡写的跟出租车司机讲述朋友的死。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互相伤害互相欺骗。

和闺蜜的关系再好,看到她有了幸福的爱情,心中的祝福与嫉妒孰轻孰重,真的说不好。

第六集的结尾,辛辣、尖酸、逗逼了六集的女主终于装不下去了。

她在继母的展览上偶遇了ex,遭到了姐姐的不信任后彻底崩溃。

表面上看起来好好的,坚硬的外壳一戳即破。

在崩溃的边缘,车中探出头的贷款经理人用一句“Are U OK?

”打断了她无助情绪的蔓延。

这个世界上没有太多人持续性在意你活的好不好,至少偶然性的陌生援助带来的温暖,总让我们愿意相信“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真的吗?

也许吧。

但如果选择死亡,接下来的一切也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看完整个剧,都想不出女主的名字是什么。

查了影片简介,这个毒舌女人也只有个外号,即本片的英文片名《fleabag》。

可能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一部分。

可怜可恶,又孤独的无能为力。

小疼的微信公众号『电影百忧解』,写写影评、聊聊占星,为有电影陪伴的时光命名。

《伦敦生活第一季》短评

一点也不好笑,无孔不入的孤独与心碎。

7分钟前
  • 仲曰
  • 力荐

有点烦这种逼逼个没完的旁白,我知道你是个机智诙谐外表不恭内心柔软的女的,可你这种女的现在太多了

8分钟前
  • 赵弥勒
  • 还行

哪来那么多感同身受???

10分钟前
  • Talent
  • 较差

又不好笑,又不深刻。真正孤独的人是不会喜欢把孤独展现出来与人分享博取同情寻找同类的。2集弃。

14分钟前
  • 金正昆
  • 较差

用彻底的堕落来抵抗生活的失望,用互相伤害来维持彼此的感情。丧逼一点都不酷,悲凉榨干人生,毫无意义的性爱被当成回光返照般的希望。让我们别再这么虚假的活着了,哭花你的眼线吧,你很迷人,不需要再用它装点自己。

18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极恶心🤢 名字叫碧池的失败生活或许更贴切

21分钟前
  • 梧桐树
  • 很差

无感

25分钟前
  • 一茯栗
  • 较差

太丧了,虽然真正的人生就是这么丧但并不想你提醒我。

26分钟前
  • nikki
  • 推荐

第一季的感觉是,真的没什么共情……更多看到了创作手法,就是比日常真实感要更夸张一些(也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宗旨咯),到一个还差一点点就要与角色反目成仇的程度,这个度真的是把握得很好。想到更多的是庆幸自己有一个(被迫的)timing可以下定决心从此对家人彻底放飞自我,不再照顾彼此的情绪,feel way much better

29分钟前
  • 还行

从最近看的电视,包括那个真探4里发现一个事情:和男性角色的丧相比,女性角色的丧似乎总要有“正当”理由——孩子、家庭,正义感,为姐妹打抱不平——总之就是不能毫无道理的丧着。因此看到fleabag,这个酒囊饭袋女青年,性瘾者,坦然地说“我最害怕的就是变得“不可操”,听到有人喊slut回头一句yes,就很被吸引。想起伍尔夫那句“我们的关系是与现实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这世界里男人和女人的关系”,这个故事里常见于女性角色的预设从一开始就“不在那里”,只是一个人,恰好是个女人,她追求快乐,却过得一塌糊涂,成年多年,却总是需要家人(的爱和钱,她真诚地认为生活没有意义,为此她纵情享乐,却误伤他人,但最伤人的还是没有什么能抵御生活内在的丧,亲人死去、身体衰老,性是很棒的玩具,但除了那易逝的一切,别的全都遥不可及

32分钟前
  • BE-48-60
  • 力荐

好神經啊,哈哈哈~~//Ben Aldridge啊~~~Ep02太好笑了!!加一星。。

37分钟前
  • sarah🇺🇦
  • 力荐

没感觉

38分钟前
  • 啦啦&jojo
  • 很差

长大大概就是你一直说想哭 却一直忍住眼泪

41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just so so

42分钟前
  • 荒芜到岸
  • 还行

people make mistakes 混乱的生活总觉得会有希望才会活下去

46分钟前
  • 星星📷
  • 推荐

太过刻意

49分钟前
  • hellon’t
  • 较差

这种类型在当世的确讨好,孤独的人多,失意的人多,无病呻吟的人也多,并且这些人都爱上豆瓣。

52分钟前
  • 阿宝
  • 还行

Phoebe还是编剧啊,我真的太喜欢她了。哎,真的是黑色幽默,太是英国的调调了,在一个“正常人的世界”里出格似乎是不被允许的,但是我们的生活又总是如此的滑稽无情戏剧化和出格。This is just one I have watched in the summer.

53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力荐

PhoebeWaller-Bridge老让我想起FreshMeat/Siblings里的Charlotte Ritchie,这剧不能算难看但也没有觉得特别好看。因为一会儿丧一会儿笑的剧今年看了太多了,Bojack,Horace and Pete,Basket,Flaked,Girls...很难再在情绪上做到共鸣了。BrettGelman跨洋串了四集很惊喜,结尾也值得多加一颗星。

55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还以为是纸牌屋似的屌丝女士,没想到是那么丧的悲喜剧。由于自责而自嘲直到自卑,那种众人皆离我而去的孤独某一个阶段自己也感受过,但现代生活不就是要虚伪些的么,如果跟谁都这么撕作,那可能好多场面还真能实现,这剧挺符合年轻人的脾性所以豆瓣分很高吧。女主自编有才华虽演的不是那么好期待下季。

60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