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致青春》,想起很多二十岁在南京的往事。
谁没有在青春里一掷千金,谁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谁没有在长夜里哭得像个傻逼。
错爱,在青春里,都是错爱。
懂得去伪存真字斟句酌,青春不在,爱只够暖一个小火炉了。
想起四月的玄武湖,一个哑巴女孩在爱里笑得灿烂,我写:如果你爱我,我宁愿变成哑巴。
看《致青春》,很多人不解郑微为何后来会想嫁给林静,两人明明没有相爱。
身边很多姑娘,爱情破灭之后迅速结婚,无他,心死而已。
要的是世俗的那点温暖。
郑微的悲哀在于本性分明,不能糊弄自己。
自己的真爱已死,成全别人的真爱吧。
棱角分明的人,欲向生活妥协而不可得,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看《致青春》,有一个时代的情绪,陈孝正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人格。
即余世存《失格》所说:“我们大学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聪明圆滑世故老道,善于利用体制达到目的。
”他们信奉成功即幸福,却不知道,幸福才是最大的成功。
他们以伟大的自我实现践踏一切,如坦克碾过蚂蚁,不论是自我,还是爱情。
喜欢《致青春》结尾,回到爱中最美好的一刻。
去路惨伤,前路茫茫,但并不妨碍曾经拥有的那一刻。
那就是爱情,并不持久,可它是一个多么明亮迷人,足以横越眼前的黑暗。
就像李樯所说:“如一切爱过的人一样,没有谁的爱比谁的爱更是爱,爱从未有过得失,它只是在你心中被拥有过。
”看《致青春》,朋友对其中台词动不动出格言警句感到不满,比如问你爱我吗?
对方说:“爱情就是一条河,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作为编剧,我表示理解。
电影如记忆,是闪光灯,不是计时器。
这种火花台词就是闪光灯,让观众在离开影院时,还有一闪一闪的火花在嘴边跳跃。
再说,青春,本身就包含了真诚的矫情,真诚的做作。
爱从未有过得失,只是在你心中被拥有过。
青春也从未有过生死,只是一种品质,告诉你,你是带着什么上路。
看过原著的估计都觉得烂,进影院前其实就做好了烂片的准备,一般不都是这样吗,人是旧人好,故事总是老的动听。
可我没想到的是居然能烂到这地步,我从来没在豆瓣打过三星以下,这是我第一次给一部电影打一星而且都觉得其实应该给零星,太糟践原著了。
其实原书里我特别喜欢郑微,她是活泼过了头,但她是个率真有意思的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她对陈孝正那么过分却还是有那么多人喜欢她。
她天真她冲动她不畏艰险她可以勇往直前,只要她觉得对,我最喜欢原著的那一幕就是她站在山坡山大喊,美帝国主义你把我的男人还给我。
大学的时候看这本书看到阮阮死的时候没忍住在被窝里小声地哭,而那个所谓爱她的男人却在她奔赴往爱情和梦想的路上,失约了。
而她死在了路上,死在了那条她以为通往幸福的半途,也许这样也好,她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所爱所珍视的东西,在那个懦夫的眼里,根本一文不值。
只有她的青春永垂不朽。
我不喜欢陈孝正,他自卑又软弱,但我能读懂他的无奈。
我甚至讨厌过他的妈妈,她阻拦了他们的爱情,折断了青春里所有的可能,但她说的没错,两个不同世界里的人,勉强在一起,只是一场最后只能剩下冰冷灰烬的烟火。
我也不喜欢林静,他变了,在那么多年后,他变得会算计人情世故样样精通。
他不再是郑微梦中那个清俊的少年,我是不喜欢他,但我钦佩他的淡定,他为郑微处理好所有的后事,包括那个爱他爱到付出所有的女人。
他能给郑微的,只是一个安稳的后方,在这座冰冷的城市里,每个人渴求的,不过是石头森林间微亮的一点灯火。
而这些在电影里,全部,统统,消失了。
只剩下自私自利到甚至拿婚姻当交换的陈孝正,只剩下流氓习气扑鼻而来痛打落水狗的许开阳,只剩下心胸狭窄动不动就接吻接的跟没见过女人似的林静,只留下自以为是娇纵人性动不动就爱情婚姻人生发表感慨的郑微。
只剩下温婉坚定的阮阮勉强支撑,市井真实的老张还算能给我带来几丝感动。
这部戏想讲什么我是真的不知道,我看不到一丝青春的气息,人人都变了,变的人事全非,变得面目可憎。
连最青春热血的朱小北,到最后甚至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曾有过的过去,为和过去的污秽撕裂,连面对都不敢。
导演想表达什么一种怎样的价值观,想要告诉我们这样才是真实的岁月所会带给我们的让人恶心的改变吗。
我甚至看不出一丝对青春的敬意,有多少人,在工作后的三五年,怀揣着梦想,想要真正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即使只是勉强支持,也要撑下去。
我们都不愿意变成自己所憎恶的人,只因为这一切,与过去的自己有关。
我们都要长大,却不想放弃,那份属于年轻的执着。
说真的,我对这部电影用失望都不足以形容,不符合原著可以,不尊重作者也可以,但这样的改编是想说明什么,非要把生活都洒满狗血才是一种潮流?
为什么不可以尊重那些在时代里默默无闻却又生动鲜活的凡人们,为什么不可以尊重不用那么多道理不用那么多矫情的他们笑着哭着快乐着痛苦着,认认真真所过的一辈子呢。
不要看经典电影,尤其是经典的老电影。
IMDB前300名通通不要看。
那些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让你能一遍遍地回味的影片,最好不要看。
这样做会提高你的口味。
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口味高了,就不容易吃到满意的东西。
多看国产电影,什么大特技啊,大明星扎堆的那种,水军铺天盖地,软文遍布各大门户网站,各大娱乐频道纷纷采访,各种脑残粉无脑刷分。
明星在上映前一准闹个绯闻。
对,多看这种电影,看多了,你的品味就会迅速被拉低。
阈值一低,你就会经常有惊喜。
比如,觉得《致青春》拍的还不错。
祝大家春节愉快,举家安康,泉下有知。
我听说女主角被撞死了,为一条年轻生命惋惜的同时,也对作品有了一定想法。
我觉得电影选曲有一定的问题,口蹄疫乐队的歌都很难听,用在这里有所不妥,但是他们其中一位队员,大晨欧巴的单飞歌曲,却与情节相辅相成,蓬荜生辉。
这首歌曲叫做《妈呀来不及刹车了》,英文名叫《Cathy》讲述的故事如题所述,就是来不及刹车把人撞死了。
电影没有使用这么好的一首插曲,大晨欧巴的农行账号,也因此被少打了一笔钱,我为大晨欧巴感到哀伤。
希望电影创作者以后听更多的数学摇滚以及碾核,让电影音乐氛围更上一层楼,而不会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尴尬。
很尴尬的。
听众朋友下回再见。
你相信吗?
这个世界有一个玩意儿是存在永恒的,它可以永远镌刻在你心灵最深处,也许是一道鲜血淋漓的伤痕,也许是一串爱恨交织的泪珠,也许是一群早已远去的旧人。
你永远也不会遗忘,那就是青春的回忆。
《致青春》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很火,其实就我个人认为,这部戏之所以这么卖座,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青春二字。
青春二字看似平凡,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但是却能勾起人们尘封已久而且是早已腐朽的记忆。
春风吹拂,流年往复,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带着梦想着走在理想的海角前,却又无法抑制的怀念过去,或许我们真的太过平庸,经不起流年往事的烹煮。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欢依靠回忆度日,喜欢将青春那些泛黄了的书页拿出来重新翻读,待到悲怆的秋风吹散时光的诺言,才猛然发现,原来美好的梦不等于昨天。
看完《致青春》之后,说实话我很喜欢。
不过要问我最喜欢这里的哪个人物,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郑微,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孩,可以为了自己的爱情,放弃自己高考的志愿,千里追寻青梅竹马的林浩,一份真情让我感动。
奈何命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捉弄人,在这样一个巧合众多的校园里,偏偏上演了这样一场人情冷暖的时差。
但喜欢这部影片也仅限于喜欢剧情,喜欢我一直对青春片的执念,但对于里面有些角色的选取是的确是无法认同的。
所以还是给不了高分。
自从成为所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政经记者后,我就多年不写这些“小情小调”的小影评了。
但既然看了提前映,不出来得瑟两下好像也说不过去。
片子看完。
第一感觉是,这不像一部处女作。
全片的成熟、自信和强烈的个人风格绝不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之作。
我想这来自赵薇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强烈自信,来自于李樯的老辣狠准,来自于关锦鹏的游刃掌度。
在这部电影里,最让人惊讶也惊喜的是如此多的粗暴凶猛桥段。
你很难想象它竟出自一个女导演之手——但如果你熟悉赵薇,你会感受到她内心的女权主义色彩是浓厚的。
所以,即便她初执导筒,也不会颤颤巍巍的只是玩一些小打小闹的把戏。
她大胆而直白的植入自己的价值观,并颠覆世界。
电影能取得这样的状态一部分要归功于李樯,在这部电影里,你依然能看到《立春》《孔雀》式的猛准狠,李樯试图再次用他惯有的冷静、残酷、猛烈,在你享受生活的无意义安乐时,狠狠的扇你一耳光。
但这种耳光有时扇到位了,让你醍醐灌顶。
没扇到位,你会觉得它只是个耳光而已——只不过它是李樯扇的。
这正是这部电影还不能成为绝佳文艺片的根本原因,在全片的观影过程中,我没有受到那种击碎心骨的震动,好几次,影片正准备开始勾起你哲学式的情感体悟时,却突然戛然而止——大家都知道,一切绝佳的文艺片都必须成为哲学,至少接近哲学。
但我并不生气,也不苛求。
因为在当下的大众电影语境里,它的确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有非常多的五花八门的电影中难得自然又聪明的爆笑场景;有一点都不低劣甚至非常讲究的台词对白;有一群看起来不靠谱但实际演得一点都不为电影减分的演员;有很好的配乐以及虽然不“明信片”但是构图考究的画面;有流畅自然毫不突兀的起承转合(虽然个别地方略显拖沓)。
所以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说,这也是部好电影——但不能称为绝佳的商业片,因为它具备的娱乐元素并不十分足够。
另一件事也让我暗自意外于赵薇的成熟。
群像电影最考导演功力,大部分电影不是在戏份“分赃不均”上败北,就是顾此失彼人物个个成鸡肋。
但这部片子里,导演驾驭得刚刚好,每一个人都鲜活如生,恰当的安放在各自的位置,并各有所指。
几年前,在我知道赵薇要导戏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不靠谱。
因为我认为她没有那种惊世骇俗的创造才华或运用小聪明投机取巧的性格(这在当前中国几乎是成功的两种必然路径)。
但这一次,她却用一种又笨拙又聪明的方式完成了一部好作品。
它的意义不在于是多优秀的文艺片,也不在是能赚到多少钱的票房片,而是第一次,能有人将文艺和商业都做到了优秀水平,并衔接得如此巧妙、自然。
所以,这是一部文艺片与商业片的绝佳结合,但如果你想让自己更满足一点,就千万不要拆开来看。
作为一部处女作,这已经够了。
但要成为一名大神级导演,赵薇不可能永远都脚踏两只船。
左脚多迈几步,赵薇或许能成为许鞍华那样的里程碑式人物;右脚多迈几步,努力做女版冯小刚也未尝不可。
但前提是,她必须对自己狠些、再狠一些。
好人缘不等于好电影。
不知赵导看着“视觉盛宴,震撼心灵,跨时代青春史诗"这种评价作何感想,我是被森森滴恶心到了。
时间最终会给电影一个公正的分数。
现在终于拉回到七分下了,真尼玛欣慰。
不过中国的电影环境就是,烂片一样可以高票房。
不值得上电影院看的电影。
说什么看过小说的,不用看这电影,但是没看过小说的,压根看不懂这电影好么?
剪辑叙述混乱,情节过分跳跃,打着青春的噱头,失望。
小说前半部校园生活简单幼稚,后面进入社会了反而好看了起来。
林静的光辉也逐步确立。
而电影前半段对校园的描写好看,后半段大量通过旁白推进,基本没有情节支撑,像是为了交待人物命运的快进,林静整个就是打酱油。
赵微说原著小说对于她来说太轻了,但是我真没有看到很期待的她的深刻。
相比原著。
这不是一个看似开放的阳光的结局就可以做到的。
韩庚演林静,还能再没说服力一点么。
抛开原著小说,林静在电影里成了大配,还是太缺乏竞争力的男二。
和女主根本没几场对手戏,然后突然被女主求婚了,又突然被女主甩了。
没了进入社会后的情节铺垫,郑微和赵又廷的校园重逢,那些心理交织的斗争,根本无法在电影中体现出来。
包括后面郑微转向林静求婚,其实小说里都是有很多现实和工作的事情在推进人物的情感变化,但电影压缩了过后,编剧并没有填补进能支撑人物情感的内容。
给人的感觉就是后半部垮掉了,不过是人物命运迅速归位,看的有些乏味。
陈孝正差点洗白了,林静被黑惨了。
林静你是肿么了,你根本没有必要在这电影里出现!
郑微的爱情观根本无从表现,导致影片毫无重心。
前半部确实是可圈可点,虽然也有些道具和植入广告等时间上的矛盾违和,但整体氛围营造OK了,校园的怀旧感做的也不错。
比较喜欢的情节是,老张和许公子拷问胖子,就你也配喜欢阮莞?
哈哈。
前半部是瞪大眼睛看的,后半部情节没能抓住人,有点出戏。
女主一直在心灵鸡汤,狂喷各种小说经典语录。
几个片段剪接就激发了女主动不动的大彻大悟。
赵导,电影是演出来的,不是念出来的啊。
总体来讲未能勾起对青春的什么怀念,也没有什么特别震撼的地方,电影总体受导演自身品味和能力限制,演员完成度不错。
前半部小情节不算生硬偶有亮点。
其实赵薇这些年在电影学院在女文青的圈子里混着,对她是有一点期待的。
看完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再熏也熏不出来。
PS:其实很希望许开阳和假小子朱北在一起。
食堂拽过来揉头发那段很有爱啊有木有。
0.为毛赵薇当个导演就是致敬青春了。
真TM贴金,真TM脸皮厚。
1.这里边林静的角色就是为了让大家吐槽韩庚而存在的。
但是韩庚问题是选他的人的问题,他自己还真是尽力的样子了。
2.女生宿舍真有辣么疯狂么。
像走过雷区一样。
女生宿舍多的不是明争,是暗斗啊。
勾心斗角的小心计,可不是这样直接的你来我往吧。
3.无处不在的伊利让我出戏了。
4.微观世界这个名字我很喜欢,算是李樯对电影的唯一贡献了。
5.看到片头,赫然写着,导演赵薇,而不是像某些大导演第一眼就告诉你这是“赵薇导演作品”,好感度加分。
也许碍着关锦鹏,没好意思。
6.朱北那段砸超市的戏还是挺戳人心的。
但整部电影我不知道拍出来意义何在。
7.小桥段小聪明用的再多也永远不足以撑起一部好电影。
1、把你换成我,只换一天,你就能懂!
2、林静,你爸爸和我妈妈比我们牛!
他们爱得起!
如果牺牲掉我的感情,能成全他们,我毫不吝惜!
林静,你认识我十七年了,我一直把你当做我最亲近的人。
我们做不了情人,难道做不了情人就必须恩断义绝吗?
这几年,如果你有一点胸怀给我一个问候,我们都不会成为今天的样子!
林静你欠我的!
3、我吃了什么亏?
谁拿枪逼着我了?
别跟我唧唧歪歪地说吃亏,没谁逼良为娼,这事就图个你情我愿!
我愿意傻,他愿意走,谁也不欠谁的……即使他走了,在一起的快乐也不可能喂了狗!
4、阮莞,你是全世界最蠢的傻瓜!
我不会为你哭的!
你为一个小男人死得太不值了!
你一辈子只有那么点儿为爱情牺牲的出息!
你目标达到了,你满意了吧?
你会让所有爱你的人恨你的!
你对不起大家!
这世上除了爱情还有别的呢!
你太自私了!
我看不起你!
5、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6、是不是你发现我过得没有你想象中的幸福,所以你准备回头来拯救我?
你是不是想说,就当这七年不存在,我们还像以前那样?
林静!
我不再是那个小飞龙了,我爱过别人!
如果你给过我爱情梦想的话,那陈孝正才是真正给了我爱的启蒙的那个人,我是因为他才学会怎么去对一个人好,怎么千方百计地去爱!
7、阿正,从我们好了的第一天起,我心里就一直很害怕,我总是怕你忽然就不见了。
你答应我,你不要突然失踪,我怕没有足够的勇气一直等你,更怕我们走着走着,就再也找不到对方。
8、真可笑啊,你也抽起烟来了!
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
9、我曾经以为没有你的爱我会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
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
陈孝正,我很庆幸我终于可以不爱你了!
现在我们对于彼此都是无用之物!
你可以走了!
10、陈孝正,我们一起度过了青春,谁也不亏欠谁的,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去看《致青春》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爱情电影。
毕竟看过原著小说,觉得还算是写的很不错的一个小言故事。
里面有一些小感动,小代入;也有那种姑娘看完言情小说的小幻想。
看完电影之后我却震惊了,赵薇不简单。
凌晨2点,我给潘妹打完电话,抱臂站在窗前。
突然很想给和我一起走过青春的尾巴的那个人发个消息,告诉他“郑微放下了,希望陈孝正也能放下,豁达的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活”。
当然我没发,看完一场电影犯个贱太不值得了。
青春是什么呢?
是乱糟糟的宿舍,是室友之间的小嫌隙,是楼道里永远被占用的电话,是挂满一宿舍滴着水的衣服,是想打架的荷尔蒙,是情窦初开的青涩,是占不到座位的自习室,是午夜的收音机,是小礼堂的尖叫,是羞涩的钱包,是看不完的碟片,是啤酒和摇滚乐,当然也包括懵懂的性。
但其实最重要的,是你那一颗勇敢无畏的心。
所以,当郑微在礼堂里大胆的唱起《红日》时,我有鼻酸的冲动。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
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永远陪伴你。
”唱这首歌的人当时还不明白,什么是颠沛流离和曲折离奇,但是她那么真的,想陪伴在你的左右。
只有年轻和热血的我们,不懂得“成本”两个字,还没有学会计算着回报再付出,才能干出在日后被我们称之为“傻X”的行为。
所以带劲的阮莞为了守护心中的爱,原谅一个根本不可能被原谅的错误。
所以朱小北为了尊严拼死一搏,换来一生挥之不去的痛楚。
甚至连陈孝正也是不计成本的想换取想要的生活,却到最后发现生活根本欺骗了他,最终让他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
张开毕业的时候念着苏轼的词“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君三万场。
不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
”带着些许壮志难酬的清醒。
如果你跟我一样,毕业已经7年,也许你会懂为什么我在这个最没哭点的地方流了眼泪。
电影的前半段拥有着大量的青春符号,笑点不少,轻松让你回想起那些往事和那一个时期陪伴在你身边的人。
但是我却更喜欢被很多影评人和观众称之为失控的后半段,关于逝去。
其实这电影需要心里有点故事的人才能看明白,而更悲剧的是,我恰巧还是一个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偶尔回望的人。
因为青春期的后半段,恰巧就是失控的。
当你以为一切都会按照你想象的步奏去走,他却突然间曳然而止,不问缘由的将你扯入另一段的生活。
我们以为的超凡脱俗,出人头地,掌控命运,为爱痴狂,终究都只是一场绮梦而已。
无论你的人生进展到哪个阶段,哪个地位,在青春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你都只能轻叹一声:对,原来人生中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
这恰恰是赵薇牛逼的地方。
她用她的视听语言告诉你,我理解你所遭遇的一切,就算你自认为是个loser屌丝,但明天会来的一切也许并不比我们预想中的另一种幸福生活糟糕。
对陈孝正这个人物的改编,是最见用心的。
如果你看过原著,你会对这个懦弱的男人咬牙切齿,连自己都面对不了的男人他没资格获得幸福。
电影里的这个人物,你能感觉到导演和编剧看待他时有一种悲悯心在其中。
每一个决定的背后,同样是撕心裂肺的痛苦;他所承受的,并不比郑微少。
同样的改编还在阮莞的ex赵世勇身上,原著小说里这个小男人简直贱的无以复加。
电影里面同样贱格,但终究流露出那么一刻的温情。
我想这个温情是属于女导演赵薇的。
同样出自李樯手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斯琴高娃最后黯淡无光的眼神,是要吞没一切念想的。
而青春,都留了一个隐隐的希望在。
而同样极具赵薇个人风格的,还有对爱情关系的刻画。
这部戏里,虽然女人是观察者也是核心人物,但是所有女人和他们的男人的关系,既不是依附也不是凌驾,而是完全对等的相互依赖。
女人既不崇拜男人,男人也不奉承、讨好女人。
谁说赵薇是女权主义者?
如果由女权主义者来拍这部电影,那陈孝正等渣男估计要被批判的体无完肤了。
但是赵薇完全没有批判谁,而是悲悯的去看待每一个角色,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为每一个角色留下了重新开始的可能性。
这其实是导演的大情怀。
所以我非常喜欢这个结局,不是女主角追求现世安稳,留下一个男主角追悔莫及痛哭流涕伤春悲秋。
而是一切再来过,但始于现在,伤痕累累却无比真实的我们。
也喜欢关于阮莞结局的改编,最后一次与前男友相见,是为了给自己的青春画一个完整的句号,而不是为了放不下的那个他。
一部以爱情开头的电影,结尾却与爱情无关了。
爱或者不爱,还重要吗?
在逝去的青春之后,我们获得了新生。
所以,青春无悔。
关于电影本身,他有瑕疵,不完美,轻微失控,但是我想作为导演赵薇的处女作他是可以被原谅的。
我觉得最好的一点是,他很好的安慰了我,放下青春期里所有的敏感、伤痛和不完美,因为正是种种的错误、挫折和不如意荡涤了我,让我往我要的我一步步靠近。
最后,感谢在青春期里和我一起喝过酒的朋友。
我解释一下我为什么给两星: 第一颗星给所有电影工作人员, 辛苦了; 第二颗星给赵薇, 作为导演她很合格, 期待下一步作品, 只是别再用这么渣的改编剧本了!!!下面开始吐槽.在观影过程中, 一个想法始终在我脑中盘旋: 他俩为什么不打一炮呢, 打一炮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当微微找老张接碟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这难道不是女生去男生宿舍该有的情节吗!当曾毓和陈孝正在宿舍楼下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打一炮你们就能在一起了啊!当陈孝正问郑微这种天为什么穿短裤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她穿这么少就是为了跟你打炮啊骚年!当郑微生日陈孝正不开心走掉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一炮泯恩仇懂不懂!当陈孝正在草坪上对郑微上下其手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你个郑微这时候问这种问题, 活该一辈子女屌丝!当陈孝正告诉郑微自己要出国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有了分手炮你们就完美了啊!当郑微和林静再次在医院相遇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不打一炮怎么弥补当年的遗憾啊!当看到郑微独居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陈孝正啊你小子找到郑微家就能和她来一发啊!当老张搂着阮莞(一直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同学会同学不就搞破鞋么!当陈孝正和郑微在操场叙旧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你丫回来不和郑微打炮你回来干嘛啊!当施洁闯入林静家被林静发现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这尼玛就是打炮的节奏啊!当郑微在十字路口亲吻林静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都这时候了还不打炮你们俩是想干嘛!当郑微和林静在家里激吻的时候我在想: 这总该打炮了吧, 结果镜头居然就这么切走了, 你他妈的没有打炮你青春个鸡巴啊!下面说一下再拧巴就成油条的剧情.有太多可以吐槽的地方, 我就说说我记得的吧.1.阮莞很老吧, 整的太厉害了2.那个阮莞的未婚夫其实是个接盘侠, 他再有钱再有才华也是个接盘侠.接盘侠的一般结局是会被绿, 但一般不会人都没有, 所以导演想告诉广大男同胞: 千万不要做接盘侠3.老张为什么一直不表白而送满天星!?满天星斗寓意是不是小蝌蚪?暗示老张一直对着阮莞撸?4.剧情为什么要交代的那么清楚?小北许开阳曾毓最后的结局关主线毛事?虽然小北暗恋的是许开阳5.韩庚就是个打酱油的6.那个年代男女生随便串门的?这省了多少房费啊!这么好的条件居然不打炮!以后想到再慢慢补充
做作。
确实是学生作业水平,一星是给新导演的鼓励分。赵薇的导演天分没有任何体现。【双井UME】
真替赵又廷的演技捉急。。
矫情
郑微改头换面开始批评属下不够严谨,阿正不提洁癖穿着白裤子坐在台阶上抽烟,小北当着记忆培训师却故作失忆,阮莞从陪人堕胎到自己堕胎,记忆里的人都仿佛失去了记忆,变成了相反的人,这是对彼时的青春致以的最贴切的诠释。看到的最好的评价
赵薇「致青春」悲喜只因真实,完整,更难得摒弃赘笔。无需花哨影像,台词掷地有声,充满朴素力量,虽简单但见真情。到场演员也是第一次看成片,上台多哽咽无暇多说,一部作品百战艰辛,感慨良多。
只有阮阮的青春是不朽的。疏影在火車上哭得好痛心
青春疼痛电影,还记得有一本杂志叫花火
相较于原小说,赵薇的野心很大,她要拍的不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而是一代人的成长史诗,但正因为如此,影片的叙事会很冒险,因为一旦改编不好整个基调就会零散,结果此片的短板也正在这里,好歹赵薇做的也还算不错,虽有遗憾,但格局档次提高了,这对一个首次做导演的女人来讲实属不易。
只要是赵薇的就特别喜欢
李樯的改编剧本虽有金句不少,但故事整体并不太吸引人,而且两小时出头的片长也不足以承载一部青春史诗的全貌,在铺垫不足、转场略显着急的情况下,唯有青春本身的躁动情绪和后青春期的缓慢释然被精致的影像恰到好处地传递了出来。
除了喜欢郑微这个角色,只能给三星,爱一个人,就要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一样~
韩红还是去赈灾吧,演员真的不适合你!
片尾王菲的歌一出来,赵薇前130分钟都白拍了。
故事节奏混乱,导演编剧可能很想让这电影包装成残酷青春的文艺片,但最终改变不了琼瑶狗血的本质,女主没青春气息,韩庚演技拙劣到连配音都拯救不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为商业片,个人觉得比《北京遇上西雅图》更出色。看本片时一直哭,后来仔细想了想,主要还是因为自怜,可怜自己青春有悔,却再也回不去了。只是觉得suede的那首《so young》跟本片基调其实很不搭,这是一首畸零病态负能量爆棚的歌曲,而本片中的人物都太正常太主流了……
有时爱情徒有虚名
今天進電影院看了,各種老土劇情,一開始都在那笑,後來坐我旁邊那男的還哭了。。。笑點在哪裡??哭點又在哪裡??我覺得我沒睡著已經是奇跡。。。
青春在哪个年代完全无所谓,关键要的是共鸣,场景还原再真实、歌曲再煽情(Suede要哭了)也只是皮毛问题,当然你也不能对这种网络言情小文改编的剧本抱多少期待,故事有情节没细节,人物前后半场性格断裂,最后总结的是公主病撒泼和癫狂式迷恋才配得上至爱才没有辜负青春,啊呸!
男欢女爱都是事儿 我一直坚信人得爱了自己才有精力去爱别人。王菲直至人心。别嘲笑赵薇,至少比小时代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