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看完电影在沙发上呆坐了好久,庆幸自己遇到了这部电影,虽然我天天看电影,但这种沉浸的感觉并不经常有,印象中的《寄生虫》,《心迷宫》,包括去年看的《七囚徒》,多少会有点这种感觉,我个人认为这部我最近几年看过最好的剧情片,没有之一,尽管影片拍摄的画面算不上精致,可这个剧本实在是太好的,伊朗的很多片子都拍的很不错,主要是剧本,我不禁长叹一口气!
说回电影,男主是一个低层,妻儿在地震中遇难,流离失所再加上亲人们的误解,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这么一个nobody活生生的逼成了XTL,说说我理解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吧,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且会直至世界末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男主做了跟XTL一样的事情,但其实比起伤害,男主的伤害更隐蔽,更残忍,更无力,甚至很难说谁是真正的施害者,这样的战争是无形的,从阶级之间到同级之间,彼此欺骗,互相伤害,这难道不就是正在发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吗?
振聋发聩啊!
这个小小的片场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要说男主值得同情吗?
我个人觉得是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影片中展现了很多他跟聋哑女的戏份,可以看得出来,他对聋哑女的感情是真挚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低层人的希望与温暖令人感动,但这不能成为他施暴的理由,这话谁都能说,问题是谁能控制呢?
没有,记得片中有一个细节,导演把唯唯诺诺的男主叫到一边,让他闭上眼想象一下,如果回到家中,看到了妻女被人切碎,你会怎么对待这些坏人?
男主睁开眼睛从容的掏出枪,三步并作两步的"毙"了所有人,冥冥之中这也注定了最后的结局,而全片最没有存在感的其实是聋哑女,她亦或是XTL眼中的"劣等人",在这里却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男主扮演的XTL为了她拼了命的复仇,真是讽刺到家了!
还有一点,我发现片场里的人,只有总导演跟那位正义的女导演逃过一劫,一个是想掩盖真相,一个是坚持说真话的人,他们成了幸存者我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还是我过度解读了,这两者的关系恰恰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动因,非常巧妙,在现实里,一样是前者把后者按在地上摩擦,当后者被逼无奈的时候,总是会用想象不到的方式去对抗他们眼里的邪恶,我想问电影中死去的人邪恶吗?
其实未必,也可以说句烂俗的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因为那69人的联名刺激了男主,因为那个变卖家产的制片人欺骗了男主,他无路可退,我不知道他是因为跟聋哑女的感情,还是觉得难道我们这些无名氏就活该被欺负践踏,总之一切就这样发生了,这种矛盾无法调解,只需要一个误会(女主的死),悲剧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势不可挡!
《第三次世界大战》构思非常巧妙,叙事过程中曲径是为了更不动声色的指向核心,完美寓言着这个复杂的世界。
虽然有个别桥段过渡明显生硬,但瑕不掩瑜,不影响光芒。
伊朗电影大面积的杰出,和某地区的电影集体塌陷,从某种角度来讲,恰恰说明两地文明骨子里的差异。
同样环境严重约束,可内里有着截然的质差:某地一方面口头上谋寻道德和向善,可行为上却不顾一切只为钱财,根本上的多多益善,无论是平民、中产还是富豪,几乎无一例外,虽然大家都不愿承认着!
而从伊朗民众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绝大部分的灵魂是真正的自由和崇高的,他们用身体力行来阐述着人和动物的区别。
在国际舞台上,如果被某地抢走尊重,那将是人类的耻辱!
PS: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经常看见文人因世道而自尽的记录,在我们现下是很难理解的举动,那是因为真正的文明早已离我们而去,并永不复还!
人生的荒芜小狗死于车祸,她的孩子们就在她的尸体上喝着她的奶,小狗们很饿,边喝边哭,没有人救助它们。
电影开场赛耶迪导演就用这个悲惨的故事奠定了影片天地不仁的荒芜感。
人性之恶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相似。
赛耶迪用电影告诉我们,纳粹也许会被消灭,但人性之恶总会以其他形式存在,不断撕裂这个世界,奴役人类的肉体,扭曲人类的心灵,最终引发世界大战,把人类带向疯狂,让人类走向毁灭。
底层的无力聋哑的拉丹说“打我比听我容易”,在社会中边缘和底层的声音永远是被淹没的。
他们是匮乏的,他们渴望被爱,渴望表达,渴望幸福,渴望被救助。
不幸的是他们连信息都是匮乏的,聋哑隐喻着弱势群体在获取信息上的劣势与天然的失语,在危险来临时的不自知,听不到爆炸前的清场。
而上层阶级总能在危险来临时全身而退,甚至有些危险就是他们制造的,比如影片中炸掉红房子,比如股市中被收割的韭菜们。
上层的冷酷强权压的人喘不过气,曾经纳粹把人逼入毒气室,如今暴力与权利让人躲避纳粹般继续在地板下躲藏。
拉丹死后,他们从容的解决着问题和与问题相关的人,挖掘机冰冷机械的处理着现场,不过多久,废墟会重新长出树木,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
电影与现实
红色的房子是男女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投射,可那却不是他们能够拥有的,走进去的人都会变得不幸,就像有了不该有的欲望的底层人注定走向不幸。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是麻木的,赛耶迪镜头下的小人物是从麻木到觉醒的,但在权利与阶层的鸿沟面前,他们都是无力的。
主人公能看穿上层社会如何构建圈套,清理现场,收买皮条客,可但他却依然无能为力。
电影最后他用投毒作为自己觉醒的墓碑,可现实中有太多人就这样消逝,太多委屈与怨恨,永远无法伸张。
摇摇晃晃的手持镜头下,我们仿佛能看到主人公那颗颤抖的心,颤抖的凝视着燃烧的红房子,颤抖的投下毒药。
良知与人性都随着房子的燃烧,一起化为灰烬,化为一片荒芜。
悲剧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重演,没有人救助他们,没有人。
本片犹如《浪潮》一般 但记述的不是一个群体是如何走向狂热/毁灭的 而是记述一个人(一个被意外选为扮演希特勒的群众演员/社会底层)是如何走向发动屠杀/大战 的。
造成最终悲剧的 既有自身又有导演(外部—统治者/历史)的因素。
其中 导演/制片人 既可以看成主体(“希特勒”)无法反抗的命运/历史必然,又可以看成权力拥有者的压迫 蔑视,但不论如何 人物在其面前都是无力的 失语的,唯有将其,亦或自身,颠覆 屠杀 毁灭... 才能完成自身(尊严 地位 道德)的证明。
很多人可能会把本片解读为是一部利用主角身份的错位跟反差,讲了一个底层人逆袭成为暴君的电影,的确,男主是在扮演了希特勒以后,最终成为一个杀人狂,但这并不是本片的内核。
实际上这是一部非常现实主义的悲剧,它表达的不只是个体的身份和命运,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我先来根据剧情大致分析一下影片内容,并进行个人认为最合理的解读:作为底层边缘人的男主进入剧组打零工,然后莫名其妙地被导演看中,替代临时发病的演员饰演希特勒。
后来男主利用工作便利将暧昧对象藏在剧组的布景房子里,但是某天剧组拍摄了炸房子的戏,这时候女孩正在房子里,这是全片最重要的转折。
男主悲痛欲绝,跑到现场挖尸体,但被制片人劝阻,制片人告诉他第二天会陪他来找,如果找到尸体就会报警,没找到就继续拍戏,但第二天男主发现大量建筑残骸已经被运走,于是怀疑制片人为了让电影继续拍下去破坏了现场转移了尸体。
这场戏拍的非常精彩,场面的调度恰到好处,文本也写的非常好,这时观众会有一种罗生门的感觉,不知道谁在说实话谁在撒谎,但从之前的铺垫来看,可以确定女孩是不会逃走的。
此时对于男主来说,仇恨已经无法压抑,于是他大打出手,现场非常混乱,甚至和劝架的也打在一起,这时候男主已经形成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全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加害者。
之后导演串通制片人欺骗男主说女孩已经回到她来之前的地方,这部分交代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炸房子和运走废墟残骸都是导演指示制片人做的,这也是我认为本片最深的一个伏笔,后面会讲到。
之后制片人拿出一个有全组63人签名的证据,证明男主知道当天剧组会炸房子,以此为要挟要求男主演完剩下的部分,这份名单是对男主的第二次刺激,这强化了男主认为所有人都有罪的信念。
当他在拍最后一场戏的时候,看见一个群演在废墟里捡到了女孩的手镯,这是对男主的最后一次刺激,他此时已经非常坚定地决定要复仇。
电影中的电影里,最后一场戏是男主扮演的希特勒看着群演们扮演的犹太人在毒气室中被屠杀,而全片的最后一场戏是男主坐在餐厅里,看着被下毒的剧组人员一个个倒下,完成了他的复仇。
这里我认为之前戏中戏里的群演是被真的杀死了,因为最后一场戏中餐厅里的人大概有四十个左右,而男主的仇人是名单上全部的63个。
下面来说说片中的角色。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群体是剧组工作人员,这些人都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加害男主,男主骗制片人说是他妈要死了所以需要钱,这时候旁边是有很多人的,炸房子之前男主也和工人一起搬运汽油和炸药,所以那63个人其实没有撒谎,他们认为男主是知道当天要炸房子的,但男主当时心不在焉,完全没注意到搬的是什么东西。
而且男主在和制片人对峙的时候对全组人大打出手,客观来说,男主这样的人在剧组人眼里肯定算不上什么好人,他们签字只是做了很平常的事而已,设身处地的讲,如果我们是剧组人员,应该也会这么做。
另外一个重要角色是制片人,他看起来地位好像比较高,但他是卖了房子赌上了全部身家去拍这个电影,顶多算个中产阶级。
而且他在剧组也完全说不上是权威人物,一切决定都要看导演的。
这些人都是一些普通人,完全算不上是什么权贵阶层,但男主最后却将仇恨发泄到了比他强不了多少的这些剧组人员身上,而唯一的上层阶级,也是女孩悲剧的罪魁祸首的导演却始终置身事外安然自得,而这种底层人的自相残杀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都在上演,这才是这个片子最现实和也是最具力量的地方。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本片在编剧上存在一个硬伤,那就是没有充分地说明导演选择男主作为希特勒扮演者的理由,但我认为这恰恰是有意为之。
如果将导演作为上层阶级的符号,那男主,甚至整个剧组都是他手中的角色和傀儡,无论是男主扮演的希特勒,还是接替希特勒的萨达姆,他们看起来都是独裁者,但真正的幕后其实是导演,甚至有可能男主就是被导演选中来完成这场底层人民内斗的。
说到这儿,可以说整个剧组就是一个现实社会的隐喻,人们在互相争斗,而导演坐在幕后看戏。
细心的人应该会注意到,片中的角色似乎都在互相欺骗,无论是男主撒谎说他妈快死了,还是女孩撒谎说那个男人给自己下药,又或者是制片人撒谎说第二天再陪男主来挖尸体,无产阶级就是在这样的互相欺骗当中内耗、争斗,甚至互相残杀,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悲剧真正来源于哪里,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只知道自己是受害者,而所有人都是加害者,男主的这种行为像极了世界各地那种报复社会,对像自己一样的无辜人进行的杀戮的人。
电影开头的一幕,男主讲了一个母狗被撞死了,小狗趴在它身上喝奶的事,女孩问他,那你帮它们了吗,男主的表情是无奈,沉默,甚至有点惊讶,这就是底层人对底层人的态度,人们面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无计可施,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要去帮助别人的这种可能性。
毕竟自己已经够惨了,哪有心思和能力去帮助更惨的人,又或者深知如果躺在地上的母狗就是自己,谁又会来帮自己呢。
这就是这个世界最冰冷也是最现实的一面,而这样的故事现在很少人去讲,人们更愿意沉浸在肥皂剧中麻痹自己,沉浸在综艺节目里逃避现实,在互相欺骗和仇恨中对立,而真正的上层阶级,引导着,欣赏着这一切,就像导演着一部《第三次世界大战》。
太震撼了,向伊朗电影致敬。
最近多看了些伊朗当代题材的影作,大感意外,已成亚洲电影一极。
本片构思和拍摄堪称完美,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一直被牵着走(男主讲狗狗的故事,镜子中的妓女没有露脸),到最后一个镜头黑暗淹没了餐厅,传来人们的呼救和哀嚎>>>>故事的框架是剧组在拍摄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片段,而电影的结局暗喻第三次世界大战应该是底层不断被压迫和欺诈而进行无差别杀戮反击?但再看底层人民也不是无辜的,他们也说谎、狡诈,自私和已自我为中心,没有安全意识,作为观众我们看到有多个机会可以阻止惨剧,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犹如人类历史。
伊朗的电影却一向都很优秀,2022拍摄的这部《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不例外。
整个影片讲述的是沙基姆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社会的欺压下,其毁灭世界的潜在特性是如何被激发,然后又是如何演变成一个杀人狂魔的故事。
因此,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名称变成“希特勒是怎样炼成的”更突显主题一些。
沙基卜在一场地震中失去了妻小后,一直单身,靠四处打零工为生。
在一次电影剧组的招聘中,成了剧组里的临时工。
这个剧组拍摄的是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集中营屠杀犹太人的故事。
偶尔,沙基卜也被拉去当群众演员,扮演在毒气室里被毒死的犹太人。
夜里沙基卜就住在毒气室内,同时负责摄影器材的看管。
但在一次拍摄过程中,扮演希特勒的演员突然中风。
为了让拍摄能够继续,剧组决定沙基卜扮演希特勒,并对沙基卜的表演很满意。
此后,沙基卜在剧组待遇也得到提升,住处也从毒气室搬入了作为拍摄背景的红房子。
此时,一名沙基卜曾经相好过的聋哑妓女找到他,对懂得手语的沙基卜说,自己是从控制她的“家人”那儿逃出来的,要求沙基卜收留她。
沙基卜只好把她藏到红房子的地板之下。
随后,聋哑女人的“家人”找上门来,要沙基卜拿出重金才能为女人赎身。
长久没有温暖的沙基卜爱上了这名聋哑妓女,以母亲生病住院为由向剧组借钱到了一笔钱。
在去给妓女的“家人”付钱之时,剧组因剧情的需要,将红房子炸毁。
聋哑女人也被过去埋在烧毁的废墟之中。
沙基卜面对熊熊大火中的红房子,内心悲痛不已。
找到剧组,说剧组杀了人。
剧组为了不影响电影的拍摄,连夜找来挖掘机将废墟清理干净,并出钱封住聋哑女人“家人”的嘴,谎称女人骗了沙基卜,早已独自回到“家人”身边。
同时导演找来绝大多数剧组成员,联合签名证实沙基卜知道炸毁红房子的事,并威胁沙基卜,要他继续扮演希特勒,将电影拍摄完毕,否则就以毁约为名将他告上法庭。
不久,沙基卜找到聋哑女人的“家人”,证实了剧组的谎言。
一名扮演犹太人的群众演员在红房子的废墟上意外捡到了聋哑女人手上带的手镯。
面对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并一直欺骗自己的剧组,沙基卜偷来了老鼠药放入厨房里的食物中。
影片最后,沙基卜穿着希特勒的服装,坐在餐桌上,看着剧组的人一个接个中毒倒下,电影在黑屏中结束。
在电影的结构上,采用“剧中剧”的方式来突显影片的主题。
剧中剧作为现代影视剧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在许多电影、戏剧中都有采用,其中以2005年英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根据英国作家福尔斯的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而改编的同名电影最有代表性。
另外,捷克流亡法国的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剧本《雅克和他的主人》也很有代表性。
但这些“剧中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而第一层剧仅仅是第二层剧(既剧中的剧)的一个陪衬,而剧中的剧才是整个剧作的主体。
《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剧中剧则与之相反,表现社会现实的第一层剧才是主体,而剧中的剧(第二层剧)才是陪衬。
因此,《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剧中之剧,在剧情上并不完整,仅仅是突出了其中的几片段,比如“希特勒”亲自掏枪击毙反叛他的人、“希特勒”透过窗子观看毒气室内毒死犹太人的惨烈过程。
这些片段都是为了突显沙基卜性格中潜在的具有毁灭世界的特性。
为此,我个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剧中之剧更具有一种象征的特性。
象征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仅从影片的名称“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能看出其象征意义。
影片开头,引用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历史不会重演,但却总是惊人的相似”。
影片中,“希特勒”既然已经“炼成了”,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就爆发了。
影片中的红房子,具有双重象征的意义,不仅仅象征沙基卜的爱情,也象征着血腥和暴力,聋哑女人的血将染红这幢房子,沙基卜的内心也将被血染红。
拍摄现场,包括沙基卜在内的一群群众演员扮演的犹太人被关在铁丝网内,象征着现实社会对沙基卜这样的社会底层的禁锢和欺压。
沙基卜带着聋哑女人来到灰暗色调的毒气室中,打开水笼头,喷出水濂般的水流,象征着沙基卜灵魂最后的清洗。
影片最后黑屏中,只听见一个个剧组人员中毒倒下的声音,象征黑暗时代的来临……。
截图存念 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还没够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够了嘛
实在太喜欢了!
牛逼!
惊喜!
前段越看越喜欢,悲愤、沉郁、混沌,战争、阶级,一切皆是地狱中的困境,如同片中闪烁红灯的毒气室,人一拨拨往里进,却没有出口。
戏中戏交互映射,镜子所折射出的冷漠,结尾沙基卜茫然呆滞地坐在宴席上,绝望麻木地看着剧组人员,正如希特勒眼睁睁看着帝国的毁灭。
角度刁钻,切入点吸引力大,结尾调子起的高,是这几个月来看过最惊喜的电影。
但,男性视角的复仇叙事有点看不惯了,这套大男子营救女性的底子看的有点厌恶,观众可能很难对主角起到共情,也有可能是我作为电影从业者的视角代入,一个如此一般的群演,打乱了拍摄计划,葬送了整部电影,实在可恨。
中段开始的叙事已经有崩塌的走向,没有了一开始对于劳务、片场秩序、角色错位处理的游刃有余,节奏变的拖沓,好在从景片爆炸那一瞬间又重回高潮,也辛苦导演能在一个片场里玩出如此这般的性别、阶级、善恶的drama故事,佩服伊朗电影,形势和主题的结合实在精彩,能进入个人年度top10的片子。
建议所有同行观看,不要随便找演员,万一找来个精神病,这就是下场…
值两个五星,三十年了,一直在看伊朗的“何处是我家”。从创意,剧情,悬念,到最后10分钟还有悬念,伊朗现实主义电影超越世界很多年,毕竟是文明发源地,被美国制裁43年从不屈服。这才是生活化体验化表演。我问问如今豆瓣上的人,只要美剧,柰飞剧,你们就9分以上,这么好的电影,不仅看的人才1000多,分数居然还上不去,必须顶到9分以上,让全世界看到这部伊朗电影。都是没文化惹的祸(茶杯狐)
其实剧本很浅,犯不着这么歇斯底里,不完美受害者的设定让主角一切出格行为包括洒向集体的恨意都显得没那么必要,反映阶级差距的本意也被压下不少
神经病吧!忍不住要骂街,都是自己的错儿,报复别人干嘛。认识这样的人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很少有电影的主角这么让人气愤的。这什么破玩意儿还能拍出那个电影,还能有这么高的分数,是我不正常还是别人不正常。。。。
剧组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一直无法理解。。。嫌苦嫌累可以不做,有必要这样报复么?而且确实是你自己不遵守剧组守则,再加上一系列的失误才导致女孩死亡的。真的不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太侮辱剧组认真工作的人了。
剧作上很像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围绕戏中戏镜像结构写作的左翼社会寓言,但这些设定也无可避免地落入功能性设计以及可以猜测的叙事走向,与此同时,导演又尝试在结尾闭合叙事,将道德制高点赋予饰演希特勒的Shakib。但《第三次世界大战》并非一无是处,其身体表现的强度要远远超过知觉层面的剧情本身,例示了某种福柯-拉康-齐泽克式的“微观法西斯主义”,正如同扮演集中营难民的场工们,扮演,生成为纳粹主义的能指不需要任何技巧,而当Shakib与导演及其打手打成一团之时,是两具被异化的身体的自相残杀,所有人都无法在道德上完美无缺。而这正是民粹主义/文化战争的现状,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来源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被某种“大他者”排除在外,并假设自身在道德上处于绝对的正义。
“如果是這一群人害死你的妻兒,你會怎麼做?”其實這是一場早有預謀的謀殺,導演很早就讓這個種子種在sakrib的身上,殺戮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電影的視聽語言非常的精準的捕抓到正在發生的事,所有的預判其實早有預謀,穿上服裝的那一刻,藏在心裏歇斯底里的恐懼和惡魔都一一浮現,掌握命運的不是角色,而是當下無奈的時代背景。
怎么现在什么坏事儿都能往希特勒身上扯
【2.5】深思熟虑的剧作足以让有着解读癖的“电影节观众”沸腾起来,但一部人文主义电影完全不关心摄影机里的人物是怎么回事?这几年面向欧洲影展的中东文艺片是怎么做到一部比一部更会写故事的同时,一部比一部还要功利味的?
【2023上影节】剧作太牛了!!!看完会对“人类”这一物种充满无尽的悲观
#SGIFF#手再紧一点只能给一颗星,不是转折多、抓马多就叫剧本好,伊朗现在导演都模仿法哈蒂吗?那也是很可悲的,况且模仿得还很拙劣,很多地方很刻意,剧本也是伊朗老一套。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惊喜,很多看似悲惨的抓马甚至想笑。
2025 063
只有作为纳粹才能拥有姓名被人重视,只有暴力才能战胜暴力和虚假的文明。
不喜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毫无普世价值的滥情
很不幸,点开某瓣条目,第一条给我推送的短评又是一句“完成度”扑面而来,再再次感慨,“完成度”和“后现代”真的是所有对电影和艺术,不懂装懂者的万能遮羞布。说回电影本身,拍的电影在讲希特勒和毒气室,现实中,也来这么一场屠杀。导演通过历史和现实(虚构)的两场屠杀,似乎是想讲,有些屠杀是有必要的... 当然,一千个观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完成度很好,屋子爆炸的一瞬间戏剧张力被拉满,对人物进行背光拍摄的镜头很好地传达了剧场中隐形的权力压迫与受压迫者的精神失常——在最后的晚餐中达到顶峰,此时权力关系已悄然扭转。但似乎是时候再回顾一遍雅克·李维特写的《论卑鄙》一文。整部电影就是在给一名底层市民的生活中加入一层又一层的戏剧结构,不断堆叠情绪,直到最后情绪爆炸观众才大呼过瘾,这位可怜的主角的生活就此成为了“奇观”供观众消费——这个层面上就是翻版的《悲情三角》。然而到这时候导演觉得还不够,还一定要加入关于集中营的元电影情节,花大价钱去布景那“不可再现之物”,唯一的目的就是通过互文(即利用这一段为人熟知的沉重的、可怕的历史)再把情绪氛围推上一层,这时候观众才会拍案叫绝:“哇,这才是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
张力很足,有点狠了
第三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就是一场围绕着金钱与契约关系的片场之战。故事比较肤浅,希特勒这个元素跟全片的关联度并不是很高,仅仅作为了承袭世界大战这一命题以及引出红色大房子的工具。故事的源头都源于拉丹的出现,拉丹操控着沙基布的灵魂,她对沙基布的忠诚却总是虚无缥缈。在对二战的复现中,制片团队有所保留地夺走了拉丹的生命,至此沙基布也逐渐黑化,用希特勒般的方式为拉丹复仇。全片的视听语言有很多可说道的之处,场面调度也足够精彩,营造出非常生活化的纪实感。对镜子与画面分割线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手持摄影长镜头跟拍都像在暗示着沙基布的居无定所与重心不稳。在覆盖雾气的车窗上,她画下了一个房子,他用手一抹,抽象的房子成为了可见的实物。初到房子时,他因违规而黑,她因获救而亮。偷毒药之处特意安排了火车驶过,强化紧张情绪。
剧情一直在朝着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最后半小时简直急转直下。我不认为男主沙基卜是个内心阴暗的杀人魔,出事后他先想着自杀,没有成功,后来被导演、制片人、流氓等一步步的软硬进逼,走向最后的极端。那个手镯是最后一根稻草。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电影了。
很讨巧的剧本,最后的处理也很狠(而且个人觉得这种狠=恨特别能为我国人民共情)。不过感觉既然加入了电影片场的设定,还是想看到更多超出社会派视角的东西。尤其是后半段为了突出戏剧性把情绪推向高潮的决定,缺失了开头铺垫劳务问题、片场秩序、角色错位时那种游刃有余的姿态,有点可惜。
3.5。剧作有趣,将宏大叙事转移到个人叙事,在历史与当下、搬演与现实的互文中进入意义与矛盾的旋涡,一个小人物走向毁灭的过程即完成了新一次世界大战。历史遗留问题似乎从未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