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娃子不见了,米香和坨子一直拼命找他的时候,有一个画面,好像是小孩子衣服被撑在竹竿上的感觉,红色的,就那么一闪而过,那是什么情况?
我被那个场景吓得不行啊...
作为一个电影人,如果我能够让人发笑,很好。
如果我能让他们边笑边思考,那非常非常好。
但是如果我仅仅让他们思考,我就有麻烦了。
——伍迪·艾伦 。
1. 此片说明:男人对女人好,是会感动女人的,最终陷进去的可能是女人!
而女人对男人好,却会宠坏男人(可拍砖)2. 想念四川话和豆花!
北京任何地方也吃不到正宗的 所谓完整的饮食文化,不光是食物本身,还有地缘 比如豆花,挑担子的感觉和吆喝声,未尝豆花,先醉其声,那时属于四川特有的吆喝声,无论男女,阴柔妩媚,却又透着倔强 陶虹很到位3. 有人说此片暴丑,不应该拍这样的中国,我倒要问:为什么不能拍?
我们自诩的光宗耀祖的行径还少吗?
世博、奥运,连新闻都是。。。
没有有良知的导演来揭露,谁来关注社会的最底层,而我怀疑,他们仍占据中国社会总人口的30——40%?
男主自砸煤矿求被埋的场景,我很动容。。。
新闻联播 几乎固定频率会报道”XXXX XX 矿难,多少人死亡。。。
然后呢?
跟自家水龙头坏了一样自然。。。
这背后,有多少比米香更惨烈的?
中国,不只北上广。。。
这几天连续看了两部片子,都是国产的。
前一部是《叶落归根》,第二部是《米香》。
对于我,电视或者影院可以停掉了,前者确实基本上是垃圾和没有价值的东西,后者可以用网络或者碟片取代。
对于电影,我是只看内容不看效果的那种人。
其实之前看的《叶落归根》也谈不上是喜剧,顶多算是黑色幽默。
这部《米香》,完全是悲剧。
中国人,就是如此痛苦地生存啊。
我年近40,男女问题确实很羞怯,也没有考虑太多,至今单身,没有这方面欲望。
从这个角度说,为什么一定要男婚女嫁呢?
米香在剧中透露对于儿子的一个最大愿望也不过是拉扯成人,结婚生子。
而米香本身也渴望婚姻,但肯定不是看重“性”,也不太在意“爱”。
她和驼子,所谓感情,从米香的角度说,更多是互相依赖和给予,道义层面的东西。
驼子不妨有“性”,米香却是希望维护一个家庭,有男子支撑,甚至传宗接代。
说来说去,还是传统女性的角色,婚姻、家庭、生育。
跳出人必须结婚生育的圈子,其实一个人生活也无不妥。
对单身者而言,养老或者传承后代,确实是无法妥善实现的话题。
前者只能靠自己努力在年轻时挣钱,积攒或者投资留存年老无依时用;后者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孔子家族传承千余年,后代又能如何?
身后之事,无需多虑。
米香,米香,如果我能穿入剧情,一定会劝劝她,有合适的则嫁,绝不勉强;至于傻儿子的未来,也不必娶妻生子,作母亲的尽力而为吧……建国半个多世纪了,公元纪年也到了2013了,希望中国人,尤其是广大妇女(尤其是受教育不多的),抛开那些错误的封建婚恋观念,独立自由,去追求自己的感情……
时间:2009年9月4日21:40地点:Quartier Latin影院17号厅事件: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第七天 - 导演处女作单元上座率:60%开场前陶红介绍了这是她首部担任制作人的电影,感觉就像是自己孩子一样,而在现场跟观众一起观看则比较紧张。
不知道她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打分如何,反正笔者认为除了她与王驼子的表演还有些可圈点的地方之外,整部电影真可谓是乏善可陈。
跟大多数的中国电影一样,导演显然不太会讲故事。
而在电影语言以及语言(对白)的运用方面,更是停留在电视剧的水平。
1,,未结婚前米香到处寻找的是什么?
后来也没有交代?
自我满足的性器具?
2:驼子的形象是否不够有说服力,为什么他那么喜欢傻儿子?
没发现自己生病以前为什么不让米香给自己生个儿子?
陕西老汉不想传后不多见。
驼子的形象太正面,民众行为我更倾向《盲井》里的。
故事不错,前面一直交代米香背景,直到出现月经纸,一下啊吸引人来起来。
1.米香手上戴着戒指,不是穷人就不能戴,但是戴着影响干活。
女同事们配个药都记得把戒指取下来。
豆花女是常常要洗手的,这点常识导演不懂吗?
还有陶红的手怎么那么白?
脸上又那么黑?
因为只洗手不洗脸吗?
2.主角说方言,矿工们都说普通话。
澡堂里那些“提示剧情”的台词假的要死。
3.同居很久了,还真等到领证才行房?
劳动人民还真羞答答?
这是编剧的幻想吧。
4.为钱嫁人没什么丢人的,上床那副大义凛然就有点做作了。
性生活不满意就想谋杀亲夫(不是硬不起来是因为要太多),姐姐你又不是嫁给苗人凤的南兰你是历经苦难的风雨丽人好不好?
5.然后内疚了感动了,就180度大转弯了,连抚恤金都不要了。
6.把《巴黎圣母院》拍成中国矿工家庭肥皂剧,不是不可以,看样子演员也吃了不少苦,可是拜托,生活就要真的生活,不要伪生活,真狗血。
最后说个离题的,我曾经请过一个保姆,家乡在贫困深山,后来修铁路的修到那里,她跟着修铁路的男人,离开了穷山沟,来湖北安家。
她在我家做保姆,男人得了肺癌躺在家。
我说阿姨你回去吧,别让他孤零零的走。
她说,回去有什么用,也只能看着他死。
直到男人走了,她才回去埋了他。
北京的电影院欺负米香,用大片排挤米香,安排的放映时间差的得不能再差,不是太早就是太晚,根本就看不了。
亲们行动起来,谴责那些臭电影院。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92456.shtml
在眼下极度浮躁的电影界,投拍这样的一部影片是需要勇气的。
在所谓的大量挂着“恶搞”“山寨”“戏说”等等字眼的所谓的喜剧大行其道、宣泄娱乐至死的今天,真正回归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变得越来越稀有,就连知名的大导演也在打着“纯情”的旗号忙于怀旧,而另一所谓的“亿万票房大导”也忙着借灾难片的煽情大肆圈钱,更不用提那些打着种种“惊悚”“恐怖”旗号的众多小导演没心没肺的糊弄自己和糊弄观众了。
正因为如此,陶虹的工作室投拍这样的一部影片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陶虹还兼任了本片的监制和主演两项重任,足见她对于这部影片的重视。
影片起用了两名年轻导演共同执导,不过在影片的整体风格上倒是不见多少生涩之感。
从影像风格上,观看本片让人恍惚回到了八十年代时期的一些经典影片如《芙蓉镇》《神女》等氛围之中,尤其是大量暗色调的运用使得整个影像有些“陈旧”的特点。
不过,相比起本年度早些出现的某些影片,如《四个丘比特》《娜娜的玫瑰战争》等等那种是在完全来自影片摄影和导演水准的落后,才造成影像风格的陈旧而言,这一部《米香》,却是一种与影片的氛围完全一致的“陈旧”,这种陈旧,不是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来自对于影片内容的把握和制造氛围上,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开头第一个场景就是黑夜场景,将影片的整体风格沉重而压抑的特征完全奠定下来。
影片这一个场景没有出现主要人物和动作,只是通过简单的语言和黑夜的氛围将米香的处境交代清楚。
在之后的影片中,作为重要场景的窑洞的狭窄和封闭无形中使得这种压抑气氛进一步增强,而矿区茫茫矿山给人的是一种茫然无助的感觉,而黑暗的矿井则预示着悲剧的结局。
在一定程度上,本片在影像风格上具有很强的怀旧色彩,让人倍感亲切。
虽然影片在之后的处理上存在着节奏失调和情节稍显沉闷的问题,可是作为一部导演的处女座,总体上应该是合格的。
影片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也是一个沉重的题材。
在一定程度上,为了避免对于社会某些黑暗面过多的揭露而遭到被禁的命运,影片将主题重点放在了一个“感情”的表达上。
米香被丈夫遗弃后独自带领弱智的孩子在矿区生存,在感情与理智之间首先选择了理智,和身体残疾的王瘸子结婚。
最终在二人建立感情的过程中,王瘸子却遭遇不幸去世……应该说,影片的主题是一个悲剧,一个以女人的悲苦命运为主线的悲剧。
可是在这种悲剧之后,却是对于人性善与恶的进一步放大,以及对于所谓真情的诠释。
看惯了影视剧中铺天盖地的“才子佳人”的爱情,再来看米香和王瘸子的爱情,也许很是寡淡,可是这种感情,恰恰却是这个社会中最为稀少的东西。
影视剧的俊男美女,每天卿卿我我,却无一不是以金钱作为一种基础。
太多的“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故事里,始终不能缺少的是必然有一方是强势家族,这在诸如《嫁给有钱人》《游龙戏凤》《跳出去》等等影片里已经表露无疑,最不济也得是《恋爱通告》里的大歌星才行,而这些影片里,女性则无一例外的全是美女。
影片虽然打着“爱情战胜金钱”的旗号,其实最终的结局的实质不过是“金钱征服爱情”而已。
在一种“郎才女貌”的幻想下,普通人的爱情几乎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种近乎毒药的描绘在银幕上不断上演,惹得观看的痴男怨女埋怨自己遇不到里面的美女或者王子,却不知道真正的爱情反而是可能就是在身边最平淡的感情。
《米香》里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更没有死去活来,却足以让人动容。
这种相依为命的感情却最为动人。
最为由陶虹作为主导的一部影片,影片的一个重点还在于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上。
在这一方面,陶虹演绎的米香这一角色也很丰满。
在年轻的小王和老迈且有残疾的王瘸子面前,她选择了现实,虽然这一个现实对她而言还是有些残酷。
和一个老光棍结婚,要经受肉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但是,这种选择的理由只有一个:金钱。
王瘸子不是有钱人,但最起码没有任何负担,嫁给他也可以自由支配金钱。
在这种形势下,女人的理智战胜了感情的冲动。
米香带着一种空洞的眼神和表情嫁给了王瘸子。
在婚礼上那与小王无奈的对视,却也是一个无助的女人的痛苦的内心的最后遗憾和愧疚。
米香的选择难以让人指责,在一个连生存都困难的环境中,感情是一种极度奢侈的东西。
只要那些花天酒地、香车宝马的公子小姐整天无所事事的在影视剧中将所谓的爱情当饭吃,演绎着虚假的死去活来和山盟海誓。
对于一个几乎处于绝境中的女人而言,需要的也只有一种稍显稳定的安慰了。
米香后悔过,也痛恨过,甚至按照古老的方法诅咒王瘸子遭遇不幸。
可是她却无法坦然面对自己内心的愧疚。
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这一细节,体现的主要就是米香作为一个普通女人内心的善良。
在影片中,米香的形象还集中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太多特征:忍耐,顺从,任劳任怨,爱护子女,当然还有对家庭的承担,以及内心深处的善良。
虽然米香选择了一条自己并不情愿的婚姻,却也是有着为自己儿子负责的原因在内。
虽然儿子是弱智,却也是在这个冷漠世界里她唯一的依靠。
即便是对于王瘸子这一段她一开始并不情愿的婚姻,在得知王瘸子差点命丧井下后流露出来的恐惧和担心却也是一个女人对于收留自己的男人内心的感激和关心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善良女人内心的真实体现。
王瘸子这一角色在影片中也很典型。
身体的残疾使得他娶不上老婆,在娶到米香后近乎发泄般的行为也是一个压抑多年的男人的正常行为。
关键是,这个男人也是善良的。
这是不幸的米香嫁给王瘸子之后所遇到的最大幸运。
也可以说,这是两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内心相互关爱所达到的必然的结果。
米香和王瘸子之间,诠释的是什么叫做相依为命的表达。
对于王瘸子和米香而言,这一个贫瘠却慢慢温暖的家庭是真正的温暖,比起那种高楼大厦的感觉不知道也强多少倍。
王瘸子从对米香一开始的怀疑到被米香感动,再到最后甘愿为米香母子送命换取赔偿金,虽然惨烈,却也是一个对家庭极度渴望的男人在获得满足后的感激以及一个男人责任心的体现。
在这一方面,王瘸子虽然身体残疾,却敢于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自己妻子的幸福,这种行为其实比那些只有豪言壮语的男人高大很多。
在一定程度上,米香和王瘸子的感情是平淡的,却也是动人的,这种感动,可以让一个男人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进一步证实着这种患难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深入心扉。
影片没有过多的涉及到社会的现实,可能就是因为有着太多的顾及。
毕竟在现行的审查制度之下,稍微“出格”的表达都要冒一定的风险。
不过,影片还是以记录的方式记录下了中国社会曾经有过、也正在发生的这一段历史。
米香的形象很有代表性,她的故事也绝对不仅仅是一个个体。
在这样畸形的社会里,这种被抛弃而且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有太多。
王瘸子也不是一个个案,现实里也有太多相似的例子,甚至还有更为悲惨的故事发生。
开头和结尾都不太引人,开头让人进入故事比较慢,结尾显得有些仓促,中间的故事很好.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说女人像水,大抵和水的特性也有关,水的温度是需要外力环境给予的.女人的热度需要男方的热情,受到疼爱,就有反馈.女人是容易被感动的生物.先是为了孩子,后来陷身角色....印象深的是得知心水的男人遭殃时,在地上蜷作一团的呜咽声,还有大口撕扯柚子.皮孩儿的表现太赞,羊羔的也不错.美与丑的对比很成功,从丑的表象教人看出美来很可贵.这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但有存在的合理性,捎带戏剧意味.Q:皮孩儿走失后,米香和**姐在矿山找他时,米香在水渠看到了什么,说着"报应"?
并不是所有女主作监制的片子都是悲剧。
不过是一个女人为了生活罢了
虽然但是,结尾没有拿那八万,扣一星。
边缘化题材,卡西莫多,为下一代忍辱负重付出全部的母亲,选择的乖谬,生活的玩笑,事与愿违,逼真投入的表演
硬生生不拿钱 扣一星 又不是什么玉女电影
还不如一部纪录片来的让人信服,有真记录有表演分段拍才叫好
陶虹演的可以哦。。打豆花的样子和校门口打豆花的大婶一模一样。
优雅女人与土蛤蟆的结合来体现底层人的爱情,有够丢人的表演和剧情,还不如一部纪录片来的让人信服,有真记录有表演分段拍才叫好,这样不伦不类的玩意少拍少拍
还是我大秋菊看着舒服。这和天浴一样看着让人心塞。
奇怪,她为什么不要那笔钱?表明自己不是图钱?向谁?有意义吗?枉费人家一片心,却好了黑心煤老板。
我是真的没认出来陶虹老师,而且她干重活那个麻利劲儿俨然就是常年干活的妇女形象,太佩服陶虹老师了,改编的原著是《嫁死》
6/10。虽然演员表演得很不错,但是故事实在是过于老套了。
挺一般的,到后面驼子说明天是最后一次去矿上的时候我以为才到高潮呢,结果竟然就快到结尾了,剧情基本都在意料之中,没太多意外和反转,相比隐入尘烟还是有很大差距,原本以为两部剧是相近的
贫穷的人内心也能有朵小花儿盛开,名字叫王驼子和米香似乎更贴切。主演陶虹会后表示要拍中国的艺术片,觉得范围划的大了一点。但有一点赞同,即使现在主流影坛大家都在商业大片的浪潮里,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在执着生活中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爱。
原著应该很抓人的剧情,到了电影里特别松散,缺乏铺垫和展开,看着特别奇怪
陶红是越来越稳重了。。。影片一气呵成,虽无特别亮点,但很动人
知道这部电影是应为主题曲《遇见》令我惊叹的一首好歌也许是期望值太高所以并不怎么喜欢 还差点没看下去
国产极少数的神作。结尾女主哭出来的那一刻我也哭了
“男人嘛,关了灯还不是一样的,你就把他想成明星,驼背里装地全是钱”笑死了好嘛,好有才的金花姐,我一直怀疑金花姐是不是妓女...orz...总之,很朴素的电影
我听那口音听着恶心!!!同是四川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