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了两部影片《杨梅洲》和《光棍儿》 两者截然不同 唯一相同的就是真实性太强 并且导演都用了非专业的演员来演出 他们真是块璞玉 还好我有幸得之欣赏 还有就是两部影片的导演也都非专业 郝杰是河北大学毕业 他只是单纯地想要拍拍自己的家乡 所以他的影片纪实性更浓 陈卓是央美的教授 这也就注定了他的影片艺术性更强《杨梅洲》是部令人瞠目的电影 电影表达的主题和方式太过沉重 也不是我所喜欢的 可我却耐心的看完了 也没有稍许不适 电影刚开始 导演平行叙述两个女孩 一个沉默寂静一个堕混乱落 对比鲜明强烈 直到一个男人的出现 穿起了两个女孩 一个是情人一个是女儿(这跟《光棍儿》截然相反)这样一穿使故事变得太过残酷了 残酷到我不想相信甚至不想称之为生活 导演又残忍的揭了一个伏笔 小静是聋哑人 这就注定了她和周遭是有隔阂的 这种隔阂未免太过残忍 小静生活在渔村 她喜欢鱼渴望水 小梅生活在一个糜烂的家庭中 她不能停止抽烟 她们两个都缺失父爱对生活无趣无望 这就注定了她们开始寻找她们的寄托 随着小梅寻找到了她所爱的男人 小静也被迫离开了她的寄托-舅舅 开始和爸爸生活 导演将物件线做得十分巧妙 一个离不开烟一个离不开水 他们都被生活困、捆着 都渴望自由却又不知道什么是自由 他们很痛苦又逢他们的寄托合一 小静电死鱼后又在水箱上用小梅的指甲油画满了鱼 这是我最喜欢的情节 这也是最为残酷的情节 一个舍弃旧生活一个幻想新生活 可矛盾与冲突也随之而来 这时导演的精明再次爆点 导演竟没让这种冲突继续反之化解了冲突 用“爸爸捡肥皂”来了个峰回路转 不仅升华了之前的矛盾 同时也更突出了之前的残忍 也重击了观众的心灵 观众开始为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而感动 但是导演又调皮了一下 这样的美好又是转瞬即逝 小梅无私的退出了 观众被惊得没了方向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随着父亲的暴乱 观众更没了头向 就在这时 手铐的出现缓解了观众的神经 这是好事故事还是向好方向发展的 这手铐铐住了父女之情 但我们又大意了 导演并没有至此方休 一个梦境又是引出了一个更大的波澜 小静有了孩子 毫无疑问是舅舅的 从前那个小静的寄托 两种寄托再次冲突起来 导演又极为聪明的过渡了一下 舅舅因愧疚自杀了 生活再次平静 甚至这次导演不吝地给予了希望 小梅也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可这次观众反倒聪明了 故事会不会再起波澜呢 小梅与小静的生活能至此平静吗 导演还是技高一筹 影片恰时结束了 好在导演给出了希望 观众这才长舒一口气导演是美院的老师所以整部影片的构图很美 这却更反衬出剧情的残酷 这部影片的艺术性和导演的功力太庞大 加之导演想表达的有点多 家人间关爱的缺失 社会伦理的昏乱 一时让观众摸不清头脑 但导演的艺术修养是足够的 导演是去放大了现象 而非教理 提供了思索 而非意义(摘)所以这部影片显得格外真实 让人不得不拜服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吧 你不知道它的模样 也猜不透它的表情 你能做的就是在绝望里寻觅希望 当你不再想去猜测生活了 那些希望就会自动送上门来
作为一个通过表现特定群体小人物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和各种状态的影片,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这部影片还是值得一看的。
但是,话剧的色彩略显浓重,各种技法的运用和体现目的性偏强,小人物个性、生活与电影主旨之间的衔接也略显生硬。
预祝导演未来的指导越来越好
在去看电影《杨梅洲》的路上,一趟开往顺义的地铁中,一位50岁左右的农民工大叔的手机响了,他的手机铃声是--逆流成河。
金南玲,的,《逆流成河》斑驳的夜色在说什么谁能告诉我如何选择每当我想起分离时刻悲伤就逆流成河
小梅的父亲,给了她音乐的天赋。
小梅的母亲,给了她貌美的遗传。
这样的原生家庭,怎么就会让小梅恐惧家庭呢?
恐惧组建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家庭呢?
因为,恐惧自己的孩子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她人工流产,打掉了和老张的孩子。
一直渴望有个儿子的老张,和一直渴望家庭的她,悲伤都逆流成河。
而电影里,表面上,小梅最大的烦恼,不过是,妈妈总打麻将,打麻将总输钱,输了钱总给她打电话。
片尾,老张,认命了。
他和女儿小静,并肩,静静地坐在船上,在雨中,看杨梅洲上的龙舟比赛。
他的妻子,温婉宁静,离了。
他的女儿,坚强干净,聋了。
他早就跟这个不顺心原生家庭白白了,有了小梅,小梅还怀了他的孩子,孩子还可能是个儿子,健康的儿子。
可他的小舅子,还是用一次违背伦理的激情冲动,把他拉回了解放前。
女儿怀了小舅子的孩子,流产了。
扪心自问,罪魁祸首,是他这个当爹的,没给她及时、足够、认真的爱。
小梅,江湖上,人称梅姐,仗义地梅姐,有才有貌的梅姐。
小静,敢让美术老师画裸体像,敢用自己的身体表达爱意。
两个勇敢、自主、追求真爱的年轻人,一个从不把自己的苦说出来,一个有多少苦都说不出来。
所以,这部关于小梅和小静的电影,英文片名叫 Song of Silence.
【花絮】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除非,他是导演。
《杨梅洲》里有很多,两次。
一次穿过黑和荒,一次跨过血与伤。
两次麻将,第一次小梅从妈妈的包里把自己的钱拿走,第二次,小梅拿钱给妈妈还账。
两次手铐,铐的都是老张、小静父女俩,第一次是父亲铐女儿,管教,第二次女儿铐父亲,依靠。
两次裸体,小静,第一次被嘲笑,第二次被爱。
两次信封装钱,第一次小梅拒绝老张,为了爱和尊严;第二次小梅主动约老张,拿爱和尊严换钱。
两次唱歌,两次小梅唱的都是《雪白透亮》,第一次,充满爱的憧憬,台下有老张;第二次,只剩下坚强。
两次流产,第一次小梅,让老张失去了儿子;第二次小静;让老张失去了念想,再婚再生儿子的念想。
两次爱的伤害,第一次小舅爱小梅,不伦之恋,赎罪的小舅自杀;第二次老张爱小静,父女天伦,旁观的小梅决定去打掉和老张的孩子。
【备注】 龙标:2012年328号
三月底在尖沙咀看了首映,相比电影节的其他几部,这真是一部很有诚意的作品。
其实我是愿意给三星半的,好吧,四舍五入到四星。
最喜欢的是画面。
灰蓝色的调调弥漫整个剧情,压抑得恰到好处。
然而故事的叙述有些乱。
好些地方太过跳跃。
也许这是许多中国导演的通病——故事讲得没有逻辑,或者,说不好故事。
毕竟,我一直觉得电影最重要的是说故事,可视化的故事。
这个片子的可视化做得特别好,可惜情节还是不够顺理成章。
结束的时候才知道导演是来自中央美院的,难怪了那么好的画面。
看得出导演的诚意,只是 希望以后能对剧本再把关,把故事说好。
最后无关电影,很喜欢导演略带北京腔的声音:)
歌女小梅第一次在酒吧唱出《雪白透亮》我就惊呆了,喜欢了很多年的一首gala的歌,突然穿越时空的机缘里再次击中我。
于是想起来这首歌的ep正是写过电影《杨梅洲》主题曲。
中国导演在做家庭伦理片这方面是有先天文化优势的,混居的家庭成员,破碎家庭与重组家庭,无血缘的陌生人在一个屋檐下的碰撞磨合交融。
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的一地鸡毛。
小静那个梦境的表达很有趣,江面上燃烧的纸船,如果自杀的舅舅和流产在同一天夜里就更完美了,用自己的罚带走自己的罪,而不要畏罪自杀。
小梅拉二胡的父亲这个安排也极好,女儿其实传承了父亲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但父亲却只想要儿子。
这个电影对于自闭症、哑巴(语言障碍)的人发展自我表达自我做了个提示,通过绘画来表达。
人类的自我表达需求如果不能诉诸语言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图像(绘画)和肢体(舞蹈)。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健全的人类儿童在4-7岁时又最磅礴的绘画需求,语言系统未完善,而表达诉求日趋强烈,绘画作为语言的补充或替代。
七八岁以后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绘画的兴趣会骤然下降。
同理可知,对于语言障碍不能正常表达自我的人来说,绘画几乎是首选的自我表达方式。
片中小静经常制造噪音,借以体验自我的存在。
对于国产文艺片向来“敬而远之”,《杨梅洲》是一次观影聚会活动看的,怎也想象不到那些所谓抄袭和致敬的弊病背后,也蕴含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
《杨梅洲》是一部地方电影,导演陈卓将故事背景放到了湖南,在展现地方特色与人文关怀之余,人物关系的错位与弥补是现今中国导演很少去用甚至去关注的潜暗关系。
电影如许多类文艺电影般充满了晦涩的电影语言与肢体动作,当然更无刻意渲染巧妙对白和夺目技术,当然,这也绝非导演陈卓想要的,电影更多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救赎。
有趣的是电影两位主角,一个是内心封闭的聋哑女孩,一个是开朗奔放的驻唱歌手,她们两者形成了对比鲜明且冲突强烈的镜像关系,因为家庭立场和处境的原因爆发了多次激烈的争端。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两人对着空空的鱼缸相视,而鱼缸中的金鱼早已被聋哑女孩电死,聋哑女孩在鱼缸上用口红描绘上了金鱼,但此刻因一些延续性的举动引起了驻唱女孩的反感甚至是情绪崩溃,驻唱女孩一怒下摔掉了吉他。
然而在后来,口红却成为两人沟通以及化解恩怨的重要道具。
类似口红、鱼缸以及鱼这样的道具在电影中出现频繁,每一次出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都对应着不同的人物境况甚至是人物命运,女孩将鱼电死到后来迫不及待将鱼幻化和还原,也表达了一颗亟待死灰复燃之心,当然起点和根源是因警察父亲欲重组家庭之后缺失的父爱带来的内心震荡及刺激。
然而警察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从特殊身份上来说多包含了一种对于社会与权利的隐喻,浓缩于这个小小的家庭之中,他在片中费劲周旋,并非是保持人物理智的作用,相反更混沌、更黯然,弦外之音,是一种介乎与两个女孩沉默与迷茫一种平衡的发声。
要说说电影海报的设计:两版海报形成了两两交错又相互呼应的关系,然而与警察父亲对应的其实是一直暗恋聋哑女孩的舅舅,较之聋哑女孩的自卑,驻唱女孩的叛逆,不能尽职的父亲,舅舅的性格最单纯,他最后等不到侄女儿的归来,便一头扎进了通电的湖水中。
(虽然电影模糊交代了人物结局,但从一而终,舅舅都是整日在湖面捕鱼,表现了未受城市(世俗)风气污染的底层群众最简单直接的勇气,以不伦的关系表现出自责或痴情的发散性格,却正好与毫无顾忌、与几乎与女儿同龄的驻唱女孩相恋的父亲之作风形成相反)。
若从其余角色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可能的乌托邦,那么父亲的角色其实还是最真实可信的,你也可能说他庸俗,但反转过来说却是最普遍的人物特性。
真实和虚幻交织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特点,也构成了残酷的释怀的出色美学,尤其是片中大量非专业演员的演出更让电影充满了可信度,让既电影生活化又荒诞不经。
直至结尾我才悟出,所谓“杨梅洲”并不是指定故事要特定发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从这个似乎没有沾染一丝尘埃气息的片名来说,它起到的是净化和洗礼的衍生作用,其实剧中性格各异的几个人物才是叙事的重点:无论哪一个主角,都可能是发自我们心底的声音或者来自某一种极端思维,有理想主义同时也有悲观色彩。
整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是要告诉我们世间并无绝对的好与坏,如何端正自己的位置与放稳自己的良心,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
其实个人拙见,影片不管从故事构架,人物情感表达都很不错,完美中透漏着瑕疵,这才是生活!
才是人生,才是艺术!
导演主要是明着表达重男轻女的观念让很多的女孩饱受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和传统思想带给家庭的悲剧,以及女孩们的整个人生的改变,以及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忧伤!
内在我认为,他表达了很多不同人物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性观念,错的对的,丑陋的美好的,其实只是没有站在一个地方看风景,所以言不由衷,无可奈何。。。
也许这就是生活。
男主角定位警察,也表达了导演对中国社会透彻的理解,期是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要面对一样的社会带给我的窘迫,宽容,丑陋与美好,或许是无可奈何!
第一次 处女影评!
我一直一直在等 小静和小梅来自自身的呐喊 面对生活和命运的压迫 小梅最多摔打自己的吉他 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 连愤怒时候的关门都没有歇斯底里 小静的愤怒只是更加沉默 奔跑 蜷缩 剐蹭东西 残害金鱼那部分真是令人发指还有点怜惜她 直到最后她梦到发生悲剧的船炸毁才发出全片最响亮的呐喊 而那是解脱还不是愤怒/小梅帮助小静关系更近一步 之后 感觉到心塞的表情太到位了 在没得到父爱的时候 小梅认为和小静是同一种人 所以愿意帮助她 潜意识里 两个人都是渴望的 在小静得到父爱之后 小梅突然意识到变化 以及产生了不忍心破坏他们父子感情的事情 她应该也意识到孩子生下来 对于这个家庭 对于小静来说可能又是一种伤害/但我内心还挺希望小梅生下来孩子 然后一家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的 但生活是残忍和未知的 你不知道
在我的印象里,以湖南话为原声的电影出现在影院银幕上,这还是第一次。
杨梅洲是位于湖南省湘潭市的一个江中岛屿,在地图上微乎其微。
而影片的主旨和这个混杂着工业进化与生态旅游的小公园并无多大深刻的关联,更不存在植入广告的嫌疑,这只是导演陈卓到过的一个地方,故乡记忆中的应许之地。
潮湿与阴霾的氛境,才是这里不可磨灭的情感渊源。
正因为《杨梅洲》沉淀于此,影片才渗透出一种湿冷与幻念的气息。
《杨梅洲》的故事一半是基于真实,一半是基于想象;但无论真实还是想象,都源自于生活,或者说是作为母体隐喻的生活。
影片最值得称道的,便是那些极其微妙与耐人寻味的隐喻,并且多数是与水相关的能指,在这些女性符号的背后,则是母体与归宿的所指。
矿泉水瓶、船、鱼缸、电死的鱼、寂寞的鸭子……不约而同地,共同指向一个女性无助呐喊的声音。
正如影片的英文片名——沉默之歌。
在现实中,沉默作为一种声音的存在,是极其沉重与压抑的。
这就不难说明为什么在小梅这个半真实人物的背后,导演有意创作一个哑巴的小静的角色。
两者相辅相成,交错立体,再加上作为情人的父亲角色,三者构建了一个男权社会下沟通障碍的家庭缩影。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伦理诉求的指涉下,男人的责任与重男轻女的伦理怪相凸显出来,成为这部女性电影真正值得探讨的话题。
影片多处映射出重男轻女的不辨事实:小静在父亲生活里的不得宠,父亲参加下属同事儿子百日宴时的仓皇世故,小梅得知情人要求生儿子时的复杂表情以及影片最后她回到父亲身边时的孤独无助。
导演的沉稳之处,就在于将这些隐忍如谜的细微心理,克制于舒缓、平静的剧情之中,不矫情做作,却又极富戏剧化。
说到此处,《杨梅洲》是一部需要耐心观察而非全盘接受的艺术电影,它的敏锐视角为观众开启了一个潜望社会的透视镜,它放大的是现象,而非教理;提供的是思索,而非意义。
这需要作者特别深厚的美学判断和艺术修为,以及真诚的情感表达。
所以说,《杨梅洲》虽说是处女作,却超出了一个年轻导演的创作预期和部分艺术影迷的欣赏预期。
此外,《杨梅洲》的故事是带着悲愁的情绪感染观众的,但其中也不乏希望之色。
爸爸捡肥皂的笑点即便是出了影厅,也要贻笑他人。
影片对绿色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鱼缸里丰美的水草、医院门外的葱葱绿树,就连片名字幕的旁边都不忘圈笔留痕。
而影片的结尾,父女并坐于木舟之上,撑伞同望,激昂的龙舟破雨划过。
对未来还怀有想象的家庭,在现实苦痛的风暴之后,应该说对生活前景仍然抱有希望。
这是作者内心的愿景,也是影片缓伤的折中。
这样的处理,我认为是对社会伦理的儒学重建,并不起到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显得有些呆板麻木。
反倒是小梅回家的那个段落,让我觉得更加真实确凿,父亲胡琴的转婉之声,与沉默有异曲同工之妙,谜一样的开放剧情,足以映照出作为生活的母体镜像,百人百味,归宿如斯。
总之,《杨梅洲》是近期影院里难得一见的艺术影片,是在大片与明星片的垄断荒原上冒出来的一枝绿芽,它带给乏味的电影市场一幅新鲜的图景,也是未来艺术院线绿影成荫的无限可能。
原载于2012年11月14日深圳特区报
命运是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网罗了各种亲情、爱情、伦理与本性、现实与渴望之间的博弈,有人用无言的挣扎与之角力,有人奋力呐喊以证明自己未被现实的噪音淹没,但结果却总殊途同归。
电影《杨梅洲》以一种冷静得近乎得压抑的语调讲述了两个命运不同却同样在命运中沉浮的女孩的故事。
影片的英文名为“song of silence”,影片的基调也总体向静默靠拢。
影片开头划破天空的火车鸣声与随后雨雾朦胧中无声的祭拜形成对比,更反衬出了影片清冷、孤独的意境。
影片的前半小时仅出现过八次人物语声,时长不超过7分钟,故事在时断时续的简短对白与间或入镜的环境声中缓慢推进。
影片遵循时间推进的线性方向进行铺展,画面充满朴实的现实感,外加无配乐的镜头流动,为影片营造了一种更为真实的纪实风格。
故事的前半段呈两条线索交叉推进的平行结构,一条线索由聋哑女生小静主导,另一条线索则由酒吧驻场女歌手阿梅牵引。
两人因命运不同所形成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状态的反差是此片最大的冲突:前者在无声的反叛中将自我与环境隔离,后者则在放声高歌中寻找自我超脱的可能性。
虽然表达的方式大异其趣,但生活的不如人意却在无形之中赋予了两人同样的身份:现实的反叛者。
小静不满于现实的安排,在离经叛道中自我放逐,她是家人的负累,也是同学眼中的另类,她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走向人群的边缘,同时又渴望获得来自周遭的关注(为美术教师做裸体模特)。
阿梅身处尴尬的家庭关系(与母亲不和)和社会关系(与朋友不冷不热的关系,为弟兄摆平纷争)中,却渴望在混乱的现实中看到“温暖的霞光”并保持自身的“雪白透亮”,回响在酒吧的高歌成了她寄托理想的常用方式。
在故事行进到一半时,两条线索开始交汇,交汇的节点是两人共同的依靠:小静的生父,同时也是阿梅的男友。
两者对自我执着的固守在此时擦出了冲突的火花,不依不饶的相互排斥成了交汇初期的两人相处的常态。
而在阿梅将内心积滞已久的愤懑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用力砸碎自己钟爱的吉他)在小静面前发泄出来之后,小静终于放下了内心的防守,开始主动接近阿梅,与阿梅达成和解,两颗属性相似的心灵开始走向相互认可。
两者都在生命的征途上遭遇了亲情的搁浅。
小静与父亲虽身处同一屋檐下,交流的方式却是“相顾无言”的漠然视之;阿梅母亲好赌成性的恶习与金钱上的不断纠缠,让阿梅与其分道扬镳,各自生活。
然而在阿梅与小静的关系走向融合时,小静的父亲也表现出了对小静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为了不干扰小静来之不易的家庭幸福,阿梅痛下决心打掉了自己身怀数月的孩子,并毅然决然地退出了父女俩的生活,选择了重返曾经不堪忍受的家。
影片中出现了两处较为明显地隐喻。
一个是在影片中重复出现的“鱼”,导演通过“鱼”这一意象隐射了聋哑女生小静受困的生存状态,而在父亲家中小静将浴缸中的金鱼弄死并捞出用晾衣架悬挂的一幕,则表现了小静内心的破坏欲和在破坏中解放自我的渴望。
一个是影片即将结束时出现在小静睡梦中的三个梦境片段,前一个片段中小静走入阿梅曾经带她去过的夜店,人群随之围拢而来,而人群的外围却出现了母亲、父亲与外公冷漠围观的面孔。
这一梦境揭示了小静内心对被关注被呵护的渴望和对亲人的冷漠的埋怨。
后一个梦境中,小静看到舅舅在“波涛涌动”的小船上尽情舞蹈,在小静即将被浪涛淹没时,舅舅及时伸出了援手将其拉住。
这一段梦境展现的是舅舅对小静的关怀,揭示的却是小静对舅舅的依赖。
最后一个梦境片段中,纸船在水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小静因不忍看到眼前的一幕而放声大哭。
在这里,水中的纸船可以指代四面环水的杨梅洲,即小静生存的现实环境,也可以暗示舅舅的捕鱼船,船的燃烧则隐喻了过去仅有的美好生活的消逝。
通过隐喻这一特殊的表现方式,影片对女主角小静的内心进行更为深刻地刻画,让观众能在细细品味中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
影片的结尾停留在父女俩坐在船上雨中观看龙舟赛的背影,这样的结局设置虽然比较开放,但仍预示了生活中各种博弈的继续:生活本身就像一条不断涌流的江水,不会为谁而停留半刻,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博弈就像江上你拼我抢如火如荼进行的龙舟赛,需要奋力拼搏才能冲出重围。
确实,容易睡着。
前半部有所有文艺电影良好的特质:好的布光,远景构图还有沉默的人,后半部走了温情路线,少给一分。
村炮也有情,村炮也有爱~ 画面美倒是真的
该配《小白船》啊
穿着校服的少女叫人心动,脱掉校服的少女更叫人……卫生纸在哪呢……咳咳……好啦正经点……这种电影,剧情是次要的,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情绪的流转,冲突、爆发、谅解、治愈,人生大抵就这样。三星半,不能再多了。顺带一提,白雪透亮这歌真是太好听了,苏朵大神你在哪我想去听现场!
对文艺片渐渐接受不能了...........
整体有点伪文艺片的感觉,塞了很多世俗人觉得所谓文艺片应该有的元素。乱伦、堕胎、破碎的有问题的家庭的孩子、聋哑的孤独少女、等等。关键是没有拍出让观众感动的通感。也没有真正文艺的思维,很多情节太容易猜到了,比较程式。节奏不行,俩女孩应该早点碰面。梦那一段还不错。整体还行吧,一般。
2014.1.13 作为一个小时候的春游野炊地,从未感到它如此沉重。就故事来讲,更喜欢它的英文名。为湖南方言点赞,只是故事虽发生在湘潭,语言却以长沙话为主。Life is a mess, life goes on.
额。。。
通片都是情绪弥漫的片段堆砌,叙事乏力。小女儿与父亲女友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唐突且缺乏可信的支撑。人物立不住,视听也没什么创见
这真是令人绝望
脱去文艺那成皮什么都不是~万恶的文艺片
<雪白透亮>给唱难听了。。。
中国的独立电影要比那些国产商业片好看的多。心灵冲击感不够强。玻璃绘图设计很好与结尾相呼应,但是不是她俩想要的就不得而知了。
看似性格相反内里却一样渴求关爱的两个女孩夹杂在一个矛盾的爸爸中,起初有点看不进去,后面却完全没暂停一口气看完。给玻璃涂鸦赞一个
年初错过了创新影展,也错过了这部好片,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被深深打动。还是第一次看湖南方言的片子。相比英文名《沉默之歌》更是喜欢《杨梅洲》这个名字,片子的气氛很贴近这个潮湿与阴霾的地方。片中的父亲、女儿和情人勾勒出重男轻女的电影主题,悲愁的情绪下也不乏希望之光,不知是不是导演原意
还不错
多加一分给湘语对白吧
近乡情怯。小渔船是哭点。其貌不扬的爱恋也是哭点。捡肥皂又笑得要死。
12年国产。分几十分钟分两条线叙事,女孩儿的线太文艺,女人的线太造作,而且两条支线切换有些生硬。之后合为一条线后脉络清晰,但是各种硬切还是很伤剧情。作为国产的讲家庭亲情关系的电影,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