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这部电影是因为导演的处女作,有多少的硬伤,但在我看来是非常感人的一部电影。
一个母亲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在自己可以生育的前提下,选择不生,却去领养流浪儿童,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并且其中一个小孩精神上有点问题。
他们没有退回孩子,反而视如己出,这是多么伟大的勇气。
就是因为是真实的故事,所以才会如此感人。
另外此片的配乐非常棒。
看完电影后我花了好久从电影里小Saroo走丢那一段走出来。
夜晚的车站,躺椅,1500公里,两个月,一个人,五岁,陌生的城市,无法沟通的语言,拥挤的人群,街头流浪,人贩子,孤儿院……整颗心都是揪着的。
我想到了自己第一次去读大学的情景。
父母送到浦东机场,还有约好的初次见面的同行之人,进检票口的时候,同行的女生哭的稀里哗啦的,她也是第一次要远离父母。
2500公里,两个人,18岁……下飞机后,站在陌生的城市,两个人抱住哭,那种恐慌至今难忘。
比起小Saroo,自己是羞愧的。
小Saroo他是勇敢的。
他怕过么,怕过,无助过,却没有大哭过,一直努力活下去。
这一路虽然遇到很多冷漠,也有欺骗,也很幸运遇到了善良的人。
分给Saroo一张纸板的小男孩,用餐的青年男子,给Saroo介绍养父母的女子,直到领养他的澳洲父母,他是幸运的,也是聪明的。
就像Saroo的名字Sheru的寓意——雄狮,小Saroo就像一头小狮子跟命运斗争,活下去。
不放弃。
长大的Saroo,踏上了寻亲之路,过程坎坷,但也不负所望,他的养父母也很支持,他找到了原来的家,找到了生母和妹妹。
结局遂了观众的心愿,唯一遗憾就是哥哥再也看不到了。
“我能生孩子。
我们选择不生。
” “我们都认为,世上人已经够多了,多生一个并不能保证世界变得美好,但领养一个像你们这样的孩子,给你们融入世界的机会,更有意义。
” 虽然我做不到像澳洲这对父母一样,但是我可以像Saroo一样,坚强,不放弃,勇敢,感恩,坚持;也可以像电影里的一些好心人一样,善良,帮助别人。
自己的观后感,写给自己看。
2021.01.03
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思考电影带给我们什么,我们通过电影又领悟到了什么。
我想雄狮这部片子虽然技术上不是那么娴熟,真实事件改编导致编剧的发展空间局限零散,但是整个故事却给我们带来了人性的思考。
我认为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就是看完能够让我们深度思考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着许多人性,小萨鲁走失后在地下室睡觉时人贩子冲进来抓小孩,萨鲁拼命的逃跑,遇见警察时萨鲁犹豫了一会继续向前拼命奔跑还有意绕开警察,可是警察却对这一切熟视无睹淡定的继续抽烟,这是警察的人性。
逃跑后碰上个妇女带他回家吃饭,本以为是个好心人却又打着将他卖掉的算盘,这是那位妇女的人性。
还好最终遇见了一位路人带到警察局,这是路人的人性。
进入孤儿收容所后,那些孩子们的吼叫,老师的残暴,管制人员的暴虐。
人的本性本来就是善恶参半的吧。
后半部澳洲部分时间跨度比较大,跳跃的比较突然,太快的进入了寻亲之路。
没有很好的让观众建立起养母与养子的情感以及养母的付出,所以后面有些争吵发疯的地方观众看起来会有点情绪不足觉得太突然。
妮可这个角色引起了我的共鸣,当她说,这个世界的人已经够多了,我们为什么不给那些身于困境的孩子一个机会时,我真的很佩服这样的人,我或许心里一直存在着这种想法,但我知道我可能不会实现它,可是他们夫妻做到了,这其中虽然过程很艰辛,有着许多这样那样头疼的问题,但他们付出了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导演在后半段剪辑中一直穿插着关于母亲关于古度的记忆闪回,我想导演可能是想要表现萨鲁那段日子的挣扎,一边不想伤害养育他的母亲的心一边又放不下对亲生母亲与古度的感情,在这挣扎纠结的日子又不小心伤害到了女友搞的生活一团糟。
在情绪失望到了的极点的时候却又戏剧性的找到了他的home,这种情节虽然有点狗血但是its for real 生活就是一场狗血。
她亲生母亲看到他回来喜极而泣,看到他活得很好就放心了,并说妮可是养育他的母亲应该回到她身边去,我想只有母亲之间才会懂得养育一个孩子成人的感情,所以才会理解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此刻养父母也都释然认为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此片最后让我们多关注走失儿童还提供了帮助的方法,这也是电影给我们带来的魅力,使我们思考,使我们关注更多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的事,让我们更多的参与其中。
人生的意义在于你怎样定义。
影片改编自畅销全球的催泪小说《漫漫回家路》,片名《Lion》则源于男主人公姓名的原有深意。
一个印度男孩与澳大利亚养父母之间有关亲情的细琐往事,何以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情感的波澜,催泪的狂潮,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影片的内核主题触及到了全人类最敏感也最脆弱的情绪神经,即普世化的亲情和温情暖心的人道主义光芒。
《Lion》虽然讲的是一段寻亲、回家、乡情、归愁的故事,但其主题内核却始终离不开有关人生的哲学命题。
即,我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片中主人公萨罗在人生享受最优奉的时候,突然被心底的雄狮所惊醒,开始了自己的漫漫回家路。
从困兽犹斗到雄狮觉醒,他经历的是内心的争斗,情绪的力戮,以及情感的撕裂与弥合,最终,他以亲情激活了沉睡的雄狮,终于踏上了回乡路,踏上了圆梦之旅。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头雄狮,如何在人生经历彷徨时,苦难时,波折时,坎坷时,激活它,唤醒它,即将引进的《Lion》,无疑给出了足可借鉴的答案和方法。
《Lion》中萨罗心中雄狮的觉醒,在于亲情的澎湃和汹涌。
常人心中雄狮的觉醒,更多的则源于坚不可摧的信念和执着。
像萨罗寻找回乡路一样执着、勇敢,再大的风浪,又何所畏惧?!
7/10赶上了雄狮的香港新年预映场。
这类型温情片素来看得不多,若非为我妮,今次也会略过这部电影。
本片主打感动人心,然而在进场前经已透过关注妮可知道了大半关键情节。
对Lion算不上特别喜欢,却无法说它是不好的作品。
它配乐出色,故事抓人。
它许多瑕疵大得无法忽视。
这也是众多影评毁誉参半的原因。
要是阁下着重故事或情感的渲染,会找到千万个喜欢的理由;要是著重硬伤,也能轻易揪出一篮子缺点。
公正的说,至今Lion取得的成就相当对得住电影,六提的结果够好了。
作为妮可粉丝很满意(毕竟毒药多年…),也觉得六个奥提实至名归。
Sunny(小Saroo), Dev, 妮可的表演都很自然。
不单独白,妮可每幕都是亮点,任意抽一节都能作为提名片段。
完全没有她本人的痕迹不只,寥寥几幕形象已经极为立体,演活一个母亲养孩子交付的心力,还有两个养子死活也不想伤害母亲却正正伤害了她的心碎。
私心认为妮子的角色还能加戏,透过Mantosh把养母的主题再发酵一下。
尤其要大赞初试银幕的小Saroo,太抓人眼球了,一人单挑了上半部电影。
被他牵动得,他笑我笑,他哭我哭。
至于其他角色,实在没有什么发挥空间。
其一,Lucy(鲁妮角色),作为一个现实不存在的改编角色,鲁妮角色乏善可陈得可以,就一个典型的女朋友角色,搁这美一美,滚一滚床单,感情线当然也是没头没尾的了;其二,Mantosh。
关于Mantosh的对白、情节略显多余,估计希望尽可能做到原家庭忠实还原,可惜观感上与Dev的寻亲大主线格格不入,对推进剧情没有帮助。
本来Mantosh的存在价值可在于反衬养母无条件的爱,但这个主题没有被充分反映出来。
剪辑是本片一大败笔:非常freestyle的杂乱节奏,前段纪实式,后段省略式。
在印度的部分无疑处理较佳,交代详尽,以至澳洲的跳跃式叙事倍显突兀,仿佛前后段剪辑出自两人之手。
许多时候观众情感还沉醉在上一幕,故事已经推移至下一幕,错失把情感推到最高峰的良机。
再者,一般黑幕然后文字表达“两星期后”的手法在一部电影只会出现一次。
狮子不止转接多,过场文字出现了起码四次,更是“x星期/月”混杂了“地点、年份”,看到一半我都不晓得时间究竟跳跃到哪儿了。
其实这些时间线可以很简单的用对白、用同场景快镜、同物换场景之类的手法交代。
过度黑幕只会放大导演的青涩。
据海外观众反响,步出影院的人脸上无不淌著两行泪。
以我观影当天粗略观察,场内不哭的人比哭的人多啊。
可能华人社会领养风气不盛所致。
尽管如此,我算是场内哭得比较早的,在影片一半左右,Saroo夜里看见养母哭,抱着她,顿时感觉脸上一热。
啊,正是这样温暖的孩子才能成就Lion的故事。
这片还真是神奇,往后捅开了泪点似的,一直断断续续把我哭到结尾。
事实上挺意外,从前期的采访、宣传片段,我对故事早已熟知七七八八,竟然还能哭得哗啦哗啦。。。
妮可那段讲领养决定的独白该是片中最大的泪点,庆幸地感到附近终于有人一起抽鼻子,伴随着不远处一大叔平稳有序的打呼噜声音......有些人可能会嫌lion温温吞吞的,流落街头一小时,搜寻家乡一小时…要是追求快刀斩乱麻的敍事,本片非你杯中茶。
入场前闻说本片沦为Google宣传钜献。
还好还好,着墨不算多了。
再少,故事讲不下去。
我就有一句笑场,Saroo的朋友向他推介搜寻工具:“Have you heard of Google earth? It's amazing!”感受一下本人头顶的黑线。
。
。
。
说了这么一大堆mixed review, 其实对Lion没有失望。
它的确是年度催泪弹,感人至深不独于漫漫寻亲路,更在于领养家庭slightly dysfunctional的爱。
它歌颂爱,但没有歌颂爱的万能;它卖温情,但没有神圣化领养的效用。
它诚实呈现出不完美:领养有过去的小孩并非一无难处,寻亲坚毅背后避不开对身边人的伤害… Saroo跟养母有一点相似,他们不求回报,一个为家乡的渴望,一个为母亲对孩子的爱。
Lion的感动,在于彰显一份由始至终的纯粹。
领养在大众心里是一个不自然的概念:生母不育才会领养/生母养母聚首必有纷争/生母爱养子不能匹比亲生子女… 而片里的,是养子、养母、生母三者之间,最原始的爱与感恩。
Lion是一段真人真事,此点尤其让人欣慰。
Lion仍有粉饰太平之嫌,选择不去交代Mantosh最后与家人的关系还有Lucy与Saroo的结局。
难怪工会群戏提名落空。
无他,主角以外角色与主线的关系实在太松散了。
妮粉们没必要再纠结于给负评的大媒。
只要抱有丁点负面的pre观影立场,Lion确实给予许多攻击的机会,唯有希望导演Garth更上一层楼,早日拍出更完善的作品。
庆贺Lion的成功。
电影《雄狮》讲的是印度男孩萨罗25年后找到远隔1500公里以上,横跨3个国家的亲生母亲和自己原生的家的故事。
整个故事前半段真的压抑,难过……满眼的贫穷和饥寒。
对比电影里吃上顿没下顿,忍饥挨饿的状态和场景,我们真的应该感叹自己的幸运!
生活在幸福里!
影片中的小萨罗小时候家境贫寒,妈妈一个人养4个孩子,他和哥哥经常为2袋牛奶或一个西瓜🍉去扒火车偷煤或其他东西。
……看着他们扒火车🚄的惊险瞬间,我真捏着汗揪着心观看。
当他和哥哥失散,爬上一辆空车跑出千里之外,机灵的他能在陌生的地方识别坏人,逃出一个又一个险境,凭借他的机灵和敏锐观察!
最后凭借他的可爱遇到好心人送他去收容中心,并通过爱心组织找到远在澳洲的好心的领养家庭。
从此,他逃脱了贫穷的身份,通过自己努力,在养父母帮助下考上大学,遇到心爱的姑娘和印度同学。
印度同学的聚会让他尝到小时候心心念念的糖耳朵,这是链接他和原生家庭的渴望不可求的美味。
那一刻,沟起他对妈妈,哥哥,和那个贫穷的家的无限的思念。
无尽的思念让他无法静下心做事,他的心里有个声音在说他的亲生妈妈亲生哥哥在喊他回家,于是他用谷歌地图去寻找……25年的记忆断断续续,他回家的路只在模糊的记忆深处。
他的养父母还收养另一个常常自虐的孩子……那个孩子给这个家带来很多困扰。
通过那个孩子折射出童年不幸的境遇给人后天带来无尽的痛苦!
同时影响一个家庭。
他寻找亲母亲的事情一直瞒着养父母,为此他冷落女友辞掉工作。
当他有一天对养母袒露心声,怕对方误会他不知感恩!
他养母一番话真让人感动,知道自己的渺小狭隘,他的养父母不是没能力生养自己孩子,他们是想拯救一下苦难中的孩子,让他们能🈶️更好的生活,这也是很多从事公益组织人员的爱心写照!
最后,他靠谷歌,靠记忆奇迹般的找到那个遥远的家!
并见到亲生母亲和妹妹,他的哥哥在和他走失的晚上就出事了……他后来知道自己记错名字发音和他家乡的拼读!
这一切的阴差阳错,成就了他不一样的人生!
他名字的含义就是雄狮!
他小时候奔跑的样子真的好看!
像个小雄狮!
他是幸运的,他是了不起的,这一切是注定的!
祝福他!
心疼他!
前半段印度部分确实很好,小saroo演得很棒,也很可爱。
没去过印度,但依然感觉导演拍的很真实。
后半部分saroo来到澳大利亚家庭。
他的养母说到,她和她丈夫可以选择生下自己的孩子,但他们觉得他们生下两个孩子并不能使得世界更加美好,但收养两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说不定是他们的机会。
当我看到这段时。
就知道有人会说白人圣母婊。
但我依然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有这样美好心灵的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也确实改变了两个印度孩子的命运。
当然我并不赞同因为这样就认为白人或是发达国家的人就高人一等。
电影最后saroo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大中午的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下午还要上班………他的真名sheru,意为雄狮,算是交待明白这部片名。
年龄越大越喜欢家庭温暖的片子。
年度温情催泪,前一段小Sheru一个人穿越大半个印度艰难存活求生的经历拍出了印度的脏乱美和浓浓情感维系。
我这几天一直在想destiny什么意思结果在电影里找到了答案,妮可流泪解释她为什么可以生育却要领养孩子的那段,“我站在海边等着被吞噬却看见一个棕色皮肤的孩子向我跑来,那一刻我才感到内心的平静”,某种意义上也是destiny做出的选择了。
“我们多创造一个孩子不一定可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但是去解救一个你们这样受苦的孩子一定可以行一件善事。
”
电影中 萨罗(戴夫·帕特尔 Dev Patel 饰)和妹妹、哥哥以及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虽然贫穷艰辛,但一家人在一起相互扶持,日子过得依然温暖而又充满了欢乐。
一次偶然中,萨罗同哥哥在火车站走散了,误打误撞之中,萨罗登上了一列开往加尔各答的火车,在那里,萨罗成为了露宿街头的流浪儿,并最终被送进了收容所。
幸运的萨罗被来自澳大利亚的约翰(大卫·文翰 David Wenham 饰)和苏(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夫妇两收养了,在两人爱的教养下,萨罗成长为了前途无量的有为青年。
在学校里,萨罗邂逅了名为露西(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饰)的女生,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某次派对中,来自家乡的食物勾起了萨罗对过去的回忆,他萌生出了回到家乡寻找家人的念头
本片在整体情节上并无出彩之处,但很切实的体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有指出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在半夜人贩子抢睡着的走失儿童,从手法来讲,绝不是初犯,当人贩子追saroo时,一旁的警察无动于衷,明显是纵容。
当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希望,看到最后才知道养父母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拥有正常人的生活,我也是通过本片才第一次认知到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的灵魂会令你颤抖。
但,童年的阴影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抹去的,那将是一生的创伤,就像saroo的弟弟。
漫漫寻家路,因为不记得来处的人,他的灵魂注定漂泊一生。
前半段印度篇很棒,到了澳大利亚就开始断层,剪辑和节奏都出了大问题,剧情是很感人,但突兀的地方太多。配乐很棒!
印度版“等着我”
科技改变命,最后变公益片。比较套路,但胜在真实。
这也能提名......
有点拖沓。
1. 开始部分把孩子的孤立无援渲染的非常好,后来到了澳大利亚,他的那个弟弟的那种暴躁表现一定与走丢过程中的遭遇有关。2. 有写西方人真的是博爱,非血缘的那种爱大概是现在西方文明远远走在东方前面的原因。3.政教分离是走向文明的第一步,印度一直迟缓,不知是否于此密切相关。
五星的故事,三星半的电影。还可以再深入,还可以再深情
赶在奥斯卡前多看提名片。其实这部倒不如海边的曼切斯特能打动我。有点煽情吧。我却觉得现实社会人面对那些痛苦的反应,其实海边的曼切斯特更加真实。想要找回故乡似乎也是一种想法而已,有那么多执念吗?而且本片场景切换太频繁了...
被领养前拍得还可以,之后就成流水帐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都讲,什么都没讲好,最不该加的支线就是爱情。另外,男主真是我看过的最讨人嫌的主角之一了。PS:原来是韦恩斯坦影业出品的啊,我说怎么能拍得这么差评价却这么好。
非常普通。小saroo可爱,马拉好看,妮可好看,没了。
2.5,没有评分那么好,越到后面故事约平庸,主要是讲述的方式太平庸了
3.5影片关注走失儿童的出发点不错,但苦难最后还是变成了为煽情服务而存在,印度灰蒙蒙的,澳洲艳阳高照,谷歌地图大显身手,基德曼圣母光环不灭,爱情线更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关于身份的、社会的探讨都让位给了亲情,个人觉得他兄弟的故事比他应该更有意义些吧,不该只是酗酒避世的人
评论里骂圣母表的也真是够了,你不愿意做的善事不代表你就有资格骂别人。前三分之一真的是看的心里好苦,结局也是,喜中带悲。世上苦难千千万,真的感恩自己可以出生在一个足够给我任何可能的多元化城市。世上需要帮助的人太多,我想我们有义务在丰衣足食以后也为这世界做一些贡献。PS:结尾彩蛋。
四个月后影院重看。前半部虽然是儿童片,但镜头的观众心理代入感特别好!可惜后面张力消失,变成了磨磨唧唧寻家记。如果男主是中国人,课堂上那段一定会有爱国问题的争议。不喜欢爱情的部分,但宝莱坞梗很有意思。帮Google做了个太好的广告。演员的奥斯卡提名不至于。亲证:印度的糖耳朵真的很好吃!
强迫自己看完的,一直等着出现一点点可以喜欢的惊喜,但始终没有。想不明白,这种看个开头就看不下去的电影怎么拿到奥斯卡提名的。。。
雄狮?白眼狼吧?借着摔跤吧咱爹的东风,在印度拍的电影也趁机来捞一笔了。
差点把晚饭喝的鸡汤吐出来
Nicole 的角色说我可以生育,但我们都认为世界上的人太多了,生育不一定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但领养你们,给你们一个进入世界的机会,这更有意义。
全程泪崩,看前半段的时候,突然想起稍早前看的是枝裕和的《奇迹》,日本的小孩子坐火车去陌生的地方迷了路,想甩掉警察都甩不掉。而印度的小孩子意外坐上了火车来到陌生的地方时时刻刻面临生命危险,我们生活的世界差别多么大,对于一些人不过是假期郊游般轻松的旅途,对另些人则是生离死别的痛苦。
就电影本身来讲,前半部分的印度篇拍的实在是好,特别写实,小男孩也很有灵性,而澳洲篇却急转直下,那种飘忽感仿佛穿越到了泰伦斯·马力克那里,不过片尾母子相聚还是很感人的。而抛开电影不谈,我想说如果哪天我迷路了,我到死也要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