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是讲父子关系的。
十二年未归家的父亲某日突然出现在两个孩子面前,两兄弟对父亲的印象只有很小的时候与父亲拍的一张相片,并随父亲到一个偏远的小岛旅行。
父亲用他简单明了奖罚分明的处事作风,赢得了安德烈的崇拜和顺从,也遭到了伊万的反感和抵触。
居中反复描写伊万的反感情绪,到最后冲到了一个极点,伊万拼命地奔跑(电影开始也是这样),心中愤怒不满,直到爬上高高的瞭望台,意外发生了,由于伊万恐高,父亲想要帮他却抓到一块朽木送了命。
看到这儿时,我大吃一惊,瞠目结舌。
影片最后伊万和安德烈决定带走父亲,两人拖着父亲,摄影师总给父亲面部特写,叫我总有:“呀,他没死!
”这样的感觉。
但他还就是死了,最终沉入海底。
《回归》这个题目起的很好。
除了说父爱的回归外,片中伊万和安德烈这两个名字象征着俄国电影的回归,名字的来由是:因为安德烈塔柯夫斯基的成名影片叫做《伊万的童年》。
故事梗概:恐高的伊万因不敢跳水而被朋友孤立,被哥哥安德烈嘲笑后,自尊心受损的伊万和安德烈追逐到家中,母亲告诉了他们离开家十二年的父亲回来了。
父亲在家中重新确立权威,并提议带二人去看瀑布。
二人出发来到一个小镇,却找不到餐馆。
父亲让安德烈找餐馆,安德烈找到后独自参观了小镇,却被久等的父亲训斥。
二人去了餐馆,叛逆的伊万拒绝吃饭。
餐后父亲接了电话,兄弟二人遭到抢劫,父亲开车追人,带回抢劫者交给兄弟二人处置,但二人一致放走了他,被父亲嘲弄。
父亲接到电话要去办公务,于是去往了一座岛屿 ,在路上伊万说自己要去钓鱼,被父亲赶下车。
之后下起大雨,父亲折返回来接他。
之后他们来到了海边划船,很快伊万和哥哥商量想独自出海钓鱼,父亲把手表交给安德烈。
在时间快到的时候伊万提议再开远一点,安德烈犹豫后同意。
二人迟了好几个小时带着鱼回到岸边,安德烈因为超时被父亲殴打,伊万忍无可忍爆发了,崩溃地跑入森林。
父亲追逐伊万爬上了高的眺望台,却失手摔死。
伊万和安德烈带着父亲的尸体乘船而归,在搬行李到车上时才发现船没有拴好,父亲的尸体永远沉入海中。
影片分析:父权的回归和最后倒塌,使得两个男孩最终成长。
在父亲死亡之前,两个男孩都是父权阴影下的俘虏,在一个绝对暴力和强壮的象征面前,他们一直是从属者。
而当父亲死亡后,二人开始独立解决生存问题,独立面对挑战。
父权的回归无法使儿子获得成长,而只有父权的倒塌才可以。
而在对抗父权的过程中,曾经恐高的伊万最终战胜怯懦,间接弑父。
优点:*视觉语言丰富:广角仰拍、对称构图、偷窥视角、望远镜视角*低沉的电子乐*实景外拍、阴雨天、森林、湖泊自然景观*追逐的运动摄影、晃动手持摄影*故事隐藏信息点制造的悬念-父亲身份*过去的照片和旅行的照片交叉剪辑作结,将曾经的父亲的唯一照片放在最后一张,存在于可被篡改的记忆媒介里的父亲*两个儿子态度的差别:不论对回归是欣然接受还是叛逆,最终都接受了父亲的死亡*通过高/宽的建筑物增加景深*通过伊万发现父亲偷窥女人来表现父权在性资源上的压力*父亲始终以命令的姿态出现,安德烈因为父亲的决定而戛然而止的笑话*吃饭那场戏的父亲为正面,所有家庭成员为侧/背面的构图+推镜头体现父亲权威的重建*父亲以在卧室沉睡的面貌出现,把重心交给伊万和安德烈的接受*流动的情感,对父亲回归的茫然、多疑、恐惧在死亡后最终成为安定缺点:*男孩们的成熟没有最关键的最有记忆点的时刻,使得父亲死后的力度渐淡,只能靠着船没靠好、尸体彻底沉没的意外事件制造波澜*父亲的追伊万的情绪转折有一些生硬,更像是求和,和之前坚硬冷峻的人设不太相符
其实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父这个词 牵扯到权 这个字 貌似就要苦大仇深青筋暴露再加上各种沉重的思考 要不是别人说 老二是对父权的抵抗 我这个温室中生长的人完全想不到 一开始老二不敢跳水(其实换作我也不敢跳 就算有人说我是胆小鬼 逼急了狗还会跳墙 但是就是不敢跳另外因为我是女的所以更胆小?
无法求证)男孩子的自尊心更强吧 要不怎么老妈子来了也不下来呢老大告诉了其他伙伴他下来了没跳 他是胆小鬼 这也很让人鬼火的 从这里开始羞耻心被践踏 老二就开始说我要杀了你 从这里开始哦 我觉得老二有点扭曲 一般孩子不会说杀了你这种话打死你有木有比较好点 话说从小没有父爱会不会影响男孩子柔弱 这个我也无从考证 不可否定他们的母亲并没有让他们知道父亲的任何事情甚至没有个很好的解释父亲怎么不在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 照片还藏在阁楼的箱子里 突然回来的父亲也不知道面对自己的儿子 但是有一种急于速成的方式让他们做男子汉并且拥有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 这得慢慢来呀 但是他没有说他只是做 他觉得孩子们应该懂的 他们也很想和父亲拥有在一起的时光 但是孩子却质疑这个是不是他们的父亲 老大虽然很小的时候和父亲相处过但是十二年太长 那些记忆也是非常浅薄的 他和老二对这个父亲的举动都开始怀疑 包括父亲的指示和父亲行为 老二看见父亲看后车镜偷瞄美女 让大自己去找吃的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也鄙夷了一会儿这个父亲 但是男人嘛- - 让老大去问哪里有餐厅我还是认可的 因为他们得培养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在原地等待)老大对父亲还比较亲近一点 是因为他有渴望父爱又惧怕父亲的原因吧 年纪大点比较明白一点 老二一开始不好好吃饭父亲试图让他吃完饭他也百般折腾 让老大来付钱我觉得也是一个父亲再让孩子做主和相信他的做法 后面看到他们被抢钱 想看看他们是怎么处理不出意料两个人手无缚鸡之力就被强了 为了教会他们咱们面对这种事情还把那个小孩追回来让老大老二教训他 这些都是男孩子会做的事情吧 两个人直说说但是不敢动手 父亲也不能强迫并且给了那个孩子吃饭的钱 因为老二的那句十二年以后再回来 父亲决定和他们创造一段回忆之旅 没想到老二的倔强开始最大限度的抵抗还写了日记如果再碰他就杀死他 (小孩你好变态啊 )一路上父亲还教他们怎么在野外生存怎么将陷入泥坑的车子弄出来 怎么制造小木船出海 还有怎么取货 那个地方父亲似乎还给他们准备了礼物 就当在小船的那个箱子里 只是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发现 父亲的爱不是放纵的 包裹他们逾越时间没有准时回来 其实谁没有这种经历但是父亲要他们记住教训之后他们会懂那种焦急但是却是导火索让老二失去理智 他奔向那个灯塔 父亲生怕他乱来去追他 也想到他会以死相逼(这个不是勇敢这是愚蠢是误以为自己的害怕也是别人的害怕)父亲没办法只一心想着去抓住他 没想到去掉下来摔死 两人当时居然没哭 只是觉得做了件错事要怎么解决他 终于解决他了 他们的生活要回恢复平静 拖走他 等放好行李 船被海浪冲走沉默老大才发觉他们失去了父亲 在一声声爸爸的叫喊声下 老二也才意识到 他们失去爸爸 那个人很重要 但是他们还是开着车子走出了那片森林在发现车里爸爸藏着的他们的照片的时候也不想再面对眼前所做的一切藏起来 快点回家去 快点离开这个地方 他们的生活就会恢复……我想这是忘不掉的事情吧 这是看到的电影世界不知如何评判他们的世界了 只想好好感受父爱去了或者是好好正式父亲这个角色缺失也不能扭曲自己的啊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于是有了这个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5939631/故事本身没什么 可是分镜以及光实在是太有美感了 这种风格一直我都很迷恋 金基德就是这种风格 一切都仿佛在不经意间发生的 却被冥冥之中不可逃避的宿命感包围着 连争吵和死亡都显得平淡 欢笑和愉悦反而显得冷漠整部片子下来 镜头感极强 人物塑造完全用光影就实现了 这才是偶心中的大师啊……完全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剧本来搞噱头。
从最开始的跳台 到最后的灯塔 仿佛宿命的轮回 再次让我想起了金基德 春去春又来那个寡言 冷漠 粗暴的男人 就是赐予你生命的男人 不管你喜欢与否 这是不争的事实 你把盖子盖上 妄想与现实隔离开 可是 宿命是逃不掉的当被无情的水钻了空子 看着载着他的船远去而且逐渐沉没的时候 你情不自禁的喊出了 爸爸 爸爸然后 你就知道了 什么都无法隔离亲情 剥了皮 连着筋
2003年,当俄罗斯电影《回归》捧得威尼斯金狮奖后,安德烈•日瓦金采夫——这部惊艳的处女作的导演面对关于影片含义的各种追问不胜其烦,最终他颇为抗拒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我没有将它看作是每天常见的故事,或者一个社会性的题材。
它不是简单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从一个神话化的角度去看人生。
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 ******影片从星期日开始,在星期六安息日以父亲的尸体沉于湖中终结。
一星期的父子之旅暗合了上帝创世的七天。
影片中父亲第一次出场就同时呈现出神与死亡的意象——沉睡中的父亲完全是15世纪意大利画家曼泰尼亚的名画《死去的基督》的翻版。
影片最后,当死去的父亲被放置在船上时,他依旧是这个姿态。
第一眼看到沉睡中的父亲后,小儿子伊万跑上阁楼,从尘封的旧箱子中翻找出父亲的旧日照片。
这张照片夹在一本圣经故事画册中,于是我们从画面中看到了两幅并置的图像:前面是孩子年幼时的四人家庭合照,其乐融融;后面则是德国画家卡罗尔斯菲尔德的圣经版画“亚伯拉罕杀子献祭”,惊心动魄。
版画取自圣经旧约中的一段,上帝为考验亚伯拉罕是否忠于自己,要求他杀死独子以撒献祭。
亚伯拉罕遵命行事,正当他要杀子时,上帝派出的天使及时阻止了他,以羔羊替换了以撒的性命。
“弑父”与“杀子”的隐喻其实正是全片中父子对抗关系的写照。
两个孩子都没有继承父亲的强势:哥哥安德烈缺乏主见、惯于妥协;弟弟伊万则恐高,不敢跳水,也不敢从高塔上走下来。
在他们成长中缺席了12年的父亲突然回归,使他们骤然面对强势的父权统治,此时兄弟二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趋向:安德烈兴奋不已,对父亲崇拜又顺从;伊万则充满了怀疑、抗拒,爸爸二字叫得心不甘情不愿。
本是钓鱼的出游,在父亲的带领指挥下变成了目的地不名的“行军拉练”。
父亲对儿子的种种行为都报以粗暴、蔑视的态度,他用一个个不容置疑的命令开始让孩子遵从他的生存法则:以暴制暴、绝对服从、埋头苦干。
孩子们在行动上的迫不得以,越来越强烈的心理对抗和敌视随之而来,终于始终顺从的安德烈在父亲的责打下也转而反抗,伊万则跑上高塔相威胁,残存的最后一点平衡彻底崩塌,影片从一开始就预言的悲剧终于上演。
父亲的坠落死亡转而成为两个孩子的成人式。
一直表现摇摆的哥哥十分镇静地决定要把父亲的尸体带回去,并真正开始充当起兄弟二人中领导者的角色。
伊万也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从他一直畏惧的高塔上走了下来。
父亲带着他不可知的秘密永远地沉溺下去了,伊万第一次发自肺腑的大喊着“爸爸”。
曾经的缺席成为了永远的丧失,爱恨纠结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只能继续存在于儿子们的心中,无可避免地生长为一种永远的痛。
******故事主要在人迹罕至的自然中展开,悠长的道路,广阔的原野,无垠的湖面,色调清冷,构图极美,随便截取一帧画面都如同是黄金分割的经典示范。
现实世界被远远抛在身后,被彻底模糊,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永恒的诗意气质,渗透出深沉的哀伤情绪和冷冽的美。
在视觉充满感染力的同时,人物和故事的某些细节却是严重缺失。
诸如:父亲为何归来?
过去的12年他都在哪里?
他为什么要带孩子踏上这次行程?
那个箱子里装的是什么?
……导演对这些问题完全不加理会、不予追究,甚至使之更加模糊化——至少在影片原作剧本中,即便没有解释这些问题,也留下了更多的现实线索。
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对剧本的改动还不止于此,虽然影片中间部分与剧本基本吻合,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被彻底改变,演变为一个玄妙的轮回。
正是导演所做的种种改变,使电影突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跳脱了来龙去脉的现实琐细,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神秘的寓言性质。
这种寓言性质也随之带来了丰富的解读:以反叛父亲获得男人身份确立的成长故事,旧日强权高压与瓦解的政治暗喻,俄罗斯民族忧郁的家国情结……更有不少影评人指出影片中明显属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元素。
每个人都可以从影片中读出自己似曾相识的影子,都会有些无可名状的情绪在心头涌动。
这也许正是导演的苦心孤诣所在,正是他抗拒解释电影涵义的原因所在。
因此,当《回归》上映后,两位编剧就电影阐释他们的理解时,导演不禁忿然,称他们“就他们根本一无所知的事情——实质上是从剧本到影片的过程中那些繁杂的内部工作——不正确、不负责任的‘描绘’”。
进而声明:“任何思维健全的编剧都知道,电影剧本——作为自己的劳动和灵感的成果——仅是创意和和最终成片之间的中间环节。
事实就是这样。
因此,导演——是自己影片的作者,正如编剧是自己剧本的作者一样。
”******现在回想我第一次看《回归》时,既没有读过该片剧本,也尚未察觉出那些宗教隐喻,更对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无所了解。
但这些“无知”并不构成理解这部电影的障碍,更无损于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感染力。
在这部导演不提供解答的电影中,每个观众都可以从光影之间获得自己独有的那个答案。
扮演哥哥安德烈的小演员,在影片拍摄完成后不久,溺毙于影片拍摄的那个湖中,这个年轻生命的早逝似乎更增添了《回归》无法言说的忧伤气氛《回归》观影记录:第一次:2005年1月,DVD第二次:2005年12月,CCTV电影频道播放第三次:2011年4月,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于影院观看第四次:2015年8月,中国电影资料馆观看(此文完整图文版见:http://i.mtime.com/176879/blog/5921881/)
心目中的TOP1《回归》是父亲角色的一次失败的回归,并且同《无爱可诉》一样,一段关系的彻底碎裂一定要有其中重要角色的献祭,父亲最后的意外坠亡显示了本就疏离到极致的父子关系难以通过一朝一夕的相处而彻底缝合。
(最后弟弟伊万对待父亲情感的最高潮却发生在父亲溺于水中,便有十足强烈的悲剧感。
) 并且传统的父子关系已经不能适用异化的或者说是有缺失的家庭(父子)关系中,父亲强制性的、带有十足男性特征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两个与之截然相反性格的儿子感到不适与被压迫。
“知道了,爸爸” 哥哥安德烈选择对待突然出现的父亲百依百顺,绝对的服从。
“你活该,矮子”矮子是哥哥对弟弟伊万的戏谑,对跳水的胆怯是伊万的心结。
伊万而兄弟二人性格中的女性化成分都是与父亲形成极大冲突的,这也注定了父亲的死去。
从我所看的萨金塞夫的第一部电影《无爱可诉》中就可以窥见其非常明显的导演风格,极尽冷峻。
摄影技法十分精巧,常见有大量的远景与全景的呈现,疏离感自内而外得散发。
本片之中车中座位的安排,敌对关系一目了然,在大多数镜头中,弟弟伊万始终与父亲和哥哥安德烈分隔开来,最后走入一个画面还是在父亲死后。
父亲与两个儿子心灵之间一直保持着远距离。
有一个画面,父亲在岛上的小木屋收拾,主体是木质墙壁,画面上方是较小的窗框,里面是兄弟二人逐渐走进。
父亲关于儿子的记忆似乎只能也只会停留在相册、相框中,这是其缺席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划船登岛,父子三人来时父亲的挺立,儿子如左膀右臂,直至最后离岛,父亲轰然倒下,儿子去为父亲最后“送终”,前后有照应在,印象深刻。
影片之中有一些象征和隐喻非常有趣。
首先是开场 小孩儿们用来跳水的瞭望台,是伊万的一个心魔,而后与父兄共处的那座岛上同样模样的瞭望台,最后终于登顶确是伴随着父亲如野兽形象一般的追赶与父亲的坠亡,不得不说是成长的代价。
初登岛,只有伊万一人注意到的草丛中坠落的飞鸟,既是后面父亲命运的暗示,也是对伊万本人的讽刺,飞鸟坠落之地,何尝不是伊万的梦断之所?
影片最后几张黑白照片的快切,实在令人动容。
摄影水平,叹服啊!
——“杀子”与“弑父”间的矛盾冲突上帝创世统共七日,与父亲一周内的出现与消失相互对应。
父亲离去十二年又归来与苏联解体到影片拍摄时间对应。
哥哥安德烈与弟弟伊万生活在缺少父亲的家庭中,母亲与奶奶悉心照顾,母系家庭铸就了兄弟中性格的缺陷。
父亲归来,独躺床铺;父亲死亡,随舟漂浮——与宗教画《最后的耶稣》姿态一致,十二年前的合影放于圣经之中,背后便是“亚伯拉罕杀子献祭”的故事——暗示了父权的归来与父亲的神性以及父与子的矛盾及其冲突。
人生寓言:父亲归来,安德烈表示顺从,眼里充满崇拜,对力量的崇拜;伊万则有质疑与不理解:在母亲的庇护下也生活的很好,何需你的归来?
父亲的课程:关于对秩序与权威的人同与服从:无论是父亲回来后餐桌分食——母亲与奶奶的权威瞬间瓦解,还是要求伊万每一句必须喊“爸爸”或是旅行途中的命令下达,关于责任与担当,关于暴力与惩罚:安德烈找餐馆时间过久受到批评,小混混抢走钱包被抓回,伊万执意钓鱼而被扔路边淋雨,出海过久受到严厉体罚;关于性与情感:观察路过风韵犹存的女人的神态——都或明或暗,直接或间接地对儿子进行教导,一种身体力行的教导——矛盾亦从此产生:长期生活在母系家庭中突然受到代表强权性的父亲的教育必然产生矛盾与不认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反抗——“弑父”与“杀子”铸就了影片的核心命题当矛盾冲突达到极致,死亡便不可避免:父亲从高高的灯塔上坠落——儿子弑父而成长,当伊万看着父亲的尸体被海水淹没那一声声撕心裂肺且真情实意的呼喊和安德烈冷峻但深情的眼神——父亲归来而又离去,爱恨永远存于心头不可化解,男孩成为了男人政治寓言:苏联解体十二年,父亲十二年后的归来而又离去,母亲躺在父亲身边的矛盾与纠结——父亲代表了一种苏联强权与专制,即一种激进的发展理念:当代俄罗斯需要他但最终不与他相融——儿子向父亲学习自身所缺,父与子最终因缺少有力的真诚的沟通交流而导致死亡与离去,而儿子:有信仰,有遵从,也有质疑,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间的矛盾体。
俄罗斯对离去的“父亲”:苏联有尊重与爱与怀念,但现在他们也深切认识到苏联的专制与强权统治无法与之相融,他们需要的是一条更合适的道路。
最后,这流程的叙事,摇晃的镜头,冷暗的色调,长镜头的运用造就了极其冷静的风格,并不过多依赖环境与背景,故事本身就是寓言,镜头本身便是故事,“具有深沉的哀伤情绪与泠冽的诗意美”。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可谓起点颇高。
陌生的父亲他喝着酒 开着车 看着后视镜里和一个陌生女人12年前生下的两个孩子看着后视镜里街上另一个陌生女人摇曳生姿他看着孩子跨在悬于海面的树干上浸在暴雨中钓鱼他不接受孩子捕的鱼不接受孩子的询问不接受孩子的散漫懦弱淘气他说在外边吃了太多的鱼他说妻子请他和孩子共处他说自己也想和孩子共处他把小偷抓到巷子里逼孩子们施以报复奚落他们没种他把孩子们的营帐打翻把一次悠闲旅行变成酷烈的生存考验他的神秘通话他的神秘交易孩子在日记上写道“他再碰我一次,我杀了他!
”他带着孩子们造一条小木船带他们到自己开掘的荒岛上他避开孩子们 挖出埋藏已久的宝箱藏入船舱他追着惧高的孩子 爬上铁塔“伊凡,听我说!
”他颤抖的手尝试抓住铁塔顶端颤抖的木头讲不出最后想对伊凡说的话他从塔上跌落他躺在树枝上孩子们把他拖到船上他带着所有的秘密沉入海里“爸爸”他的孩子 第一次真心地呼唤他灰蓝的海面 暗涌流动青空中 乌云笼罩着远际多彩的天色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说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和谁分享宝藏和秘密Acen 2023.5.20
如果他是我的爸爸,我不会接受;但片中的他所饰演的爸爸,让我很喜欢。
如果这部电影只是单纯的讲述父子情深的故事,它不会捧回一尊金狮,因为类似的故事多得去了,不必我一一道来。
它所讲述的其实是政治。
遭遇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如何找寻自己的回归之路?
父亲离开孩子的时间正好和苏联解体的时间一样长,而没有父亲的孩子在这12年里早已失去了方向感。
于是,一个专制式的父亲带领他们进行了一次荒岛之旅。
但这突如其来的父权显然让孩子无所适从。
以上种种,无一不是一种政治式的隐喻。
影片用色很冷,除了那辆红色的汽车。
影片的人物不多,景致则愈显孤独。
正是色调和环境的双重孤寂构成了影片的主调。
对于父亲,这是一次如何做父亲的回归,对于孩子,这是一次父爱的回归,尽管当他俩理解到这份爱的时候父亲已经在没有渲染中死去。
而当父亲的形象第一次出现时,画面的构图犹如耶稣受难时的景象,这如何不是一种隐喻。
事实上,正是双方心灵的回归共同完成了兄弟俩最后的回归,他们居然回家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它还是俄罗斯电影的回归。
1962年,塔尔科夫斯基的一部《伊万的童年》首次为俄罗斯捧回一尊金狮。
而这一等,就是40年。
更巧的是,两部电影的导演都叫Andrei,而小儿子Ivan的性格有点像《伊万的童年》里的Ivan。
这部影片更被《纽约时报》评为:“重新肯定及延续了塔可夫斯基所代表的俄国电影思维。
”失落的兄弟俩精疲力竭地回到车中,弟弟无意间翻出那张褪色照片,可那个原应存在父亲位置的地方却空无一人。
而大儿子旅途过程中拍摄的很多张照片中也没有任何一张出现过老爸的身影。
【注】这部电影是2005年底在CCTV-6看的,当时只写了一点草稿,直到2006年初刚放寒假时才补充完全。
这也大抵是我挖掘电影政治内涵的滥觞,当然也包括其宗教意象。
即便除却这些,这本身就是一部很美的电影,故事也不错。
对于导演的处女作,安德烈·萨金塞夫是令人刮目的,故事故意隐去父亲12年不归家的原因,给了点线索,比如路上的电话、码头的街头、灯塔下的藏物、熟练的野外生存技能、保留的破旧全家福等等都暗示着父亲的职业不光彩,可能是黑道,这无法返家的12年可能是在坐牢或者逃亡。
但这不是电影的重点,因为无论其如何,他对儿子的情感是不受影响的,除去背景故事,重点就是在儿子们的情感变化上了,从欣喜、好奇、接纳、服从、反叛、冲突进阶式的升级,直到最后父亲意外死亡后急转直下的冷静成熟表现浓缩了孩子那一代的成长历程,而父亲的死从影片角度来看虽是意外实为冲突升级后的必然,空旷的天空、无边的大海、无人的孤岛都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使这种情感变化显得更为纯粹而原始。
只是有些空镜头的处理有些多余而略显拖沓。
琼瑶剧情
一遍不懂
这部电影写的不是亲情,而是一种信念的生与死,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背景下,整个民族都带有一种片子里的灰青色的基调,包括儿子一进门看到父亲的角度,和父亲最后的死法,以及一种混乱迷茫的感觉和儿子对父亲的叛逆都是有特殊含义的。
父归 隐喻之下的爆发
冷冽得近乎残忍,心痛
求求镜头别动
似有似无的政治寓意,似是似非的父权统治,似是而非的男孩成长。片子每个镜头都加着偏蓝绿的滤镜。怎么会评分这么高?!
现实中的溺死算是莫比乌斯环最终完成吧。
政治寓言,冷冽、殘酷到無以形容。有些薄XI來主義的意思,唱紅打黑。那90分鍾時的長鏡頭簡直美翻了。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故弄玄虚............
很久之前在CCTV6看过。
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啥时来个中国版
觉得很简单但好像也没看懂。
父性意象。
10分钟就能讲明白的隐喻,愣是给拖成了俩小时的风光广告片
【B+】来晚了,开始十分钟没看着。最后的反转设计感略重,但瑕不掩瑜。相比野心有些过大的利维坦,这部回归显得更纯粹,我也更喜欢。
闷而不骚。挺特别一片,可我不擅长观摩充满隐喻的电影。
①那种父子失散多年后再度面对彼此,所产生的亲子冲突和情绪波动,让人印象深刻②执拗柔韧,富有主见,弟弟伊万的表演极具爆发力③冷峻克制,唯美诗意,回归人性,回归细节,摆脱了那种宏大叙事的苏俄模式
父与子,总是显得那么深沉。喜欢那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