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孤独的人,都各自有各自的原因吧,往往都有伤心事,那么一个孤独的人去找另外一个孤独的人做朋友,由于双方都敏感,所以大概率会出现矛盾,然后又回到一个孤独的状态。
三人当中大乔是热情似火的人,与两个孤独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人经过一系列事情后成为了好友,也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比如聊天,开车追火车,在铁轨上行走。
然后,由于孤独的人往往比较敏感,矮男主在大乔爽约后,又遭遇另外一件糟心事,结果对大乔大发脾气把他气走了。
然后矮男主重新陷入孤独,再加上身高被身边人指指点点,差点卧轨自杀成功。
女主因为丧子之痛离开前夫,但前夫想复合,看到她和两个男人交流后骂她,女主心里也有过与前夫复合的想法,但无法忘怀丧子之痛,所以陷入了迷茫和纠结。
于是她得出的解决方法是,既不与前夫复合,也不与现在的两个男性好友交往,就靠自己独自一人思考,到底该跟哪边走,到底该怎么做,于是又重新回到了孤独状态,孤独又导致心情更差了,也更加无法做出正确决定,于是她借酒消愁,身体和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
最后,矮男主因为在卧轨自杀没能成功,终于痛下决心改变,他决定重新找回孤独的女主,顶住女主多次的拒绝和驱赶压力,安慰她,把她拯救了回来,而女主这时也做出了最终决定,不与前夫复合,而选择与矮男主成为朋友(因为前夫想要跟她复合,主要是通过骂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威胁,两人经常发生争吵,可见两人感情确实已经破裂,而矮男主愿意被她骂,愿意接受她的缺点,确实能够成为她的知己)。
他们两还重新把热情似火的大乔叫了回来,对于大乔而言,没了这两个孤独的人,他肯定还有其他朋友,还是能过得好,可谁叫他热心善良呢!
于是他又重新和两个孤独的人在一起交往了,三人又成为了知己。
是啊,人总是害怕孤独的,每天跟太多人打交道不好,但太孤独了更不好,正如矮男主和女主重新回到孤独一人的状态后,生活变得更差了,但最后两人和好,互相谈心,各自的状态明显还是变好了不少。
影评也说得好,孤独确实能保证自己不从朋友那里得到伤害,但同时也就无法得到安慰和友情,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会有矛盾,一发生矛盾就封闭自己,那终究还是会害了自己。
我站在废弃的火车顶,遥望远方,寻找那里是否有同样的影子,却慢慢的被蔚蓝的天空吞噬生活的贫瘠,总让人连说话的力气都耗完了我不想有人过来,我也不想走去,就这样孤独的走完这苍凉的一生,因为我怕来呼吸都会招来周围的目光有人说生活是美好的,人总的充满希望可是否你走过那荒芜的路,不曾有人走过的路,只留独自的自己消耗一生有人能走出自己的困境,有人却永远颓废在困境里,能否治愈,都需要自己鼓起勇气去对抗日益消沉的意志
已是夜里十一点多,想等的人没有来,有点淡淡的失落,便下了网。
暑期习惯深夜睡觉的我,决定看一部电影。
单位的内网上有很多电影,下载了近40G,好多没有看,挑挑拣拣,选中了这部。
于是这个闷热的夜晚,一部淡淡温情的片子与我不期相遇。
芬巴是个侏儒,在一个买火车模型的小店里制作火车模型。
可能是由于黑人老朋友亨利的同情,老亨利意外死亡后,给芬巴留下一间老车站,名叫新天地。
于是芬巴离开繁华大城市,来到宁静的新天地。
对于一个经常受歧视的侏儒,这个地方可能比较适合他,尽管始终不苟言笑的他,并没有表露出特别的喜欢。
可是我们能感受到芬巴就想在这样安静的地方一个人生活,不希望别人打扰他,也不希望进入别人的生活,就这样孤独的生活一辈子。
但生活并不按照计划和想象进行,幸运的是芬巴后面的生活还不赖。
车站对面,热情开朗的小伙子乔暂时为病中的父亲看餐车,可能习惯了都市生活,在这里显得寂寞难耐,很想与芬巴成为朋友,但芬巴对他并不太接纳他;中年丧子的女画家奥利维亚因车技平平两次差点撞伤芬巴,因歉意而几次帮助芬巴,芬巴开始也是冷漠的拒绝;天真可爱的黑人小女孩克利欧把他看作她一样的人,请他到学校演讲;而图书馆的辣妹艾米莉情感失落把当他作倾诉对象。
慢慢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芬巴开始与朋友接触,开始有了微笑,开始和乔一起看火车,和乔、奥利维亚走铁路,三人起轻松的聊天,仿佛都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芬巴封闭的心开始打开,竟然可以去关心别人,去酒吧喝酒,去学校为孩子作演讲。
奥利维亚也在芬巴和乔感染下,走出了丧子的阴影。
电影拍得很细腻,很抒缓,没有一点大起大落,但看完让人觉得很温暖。
有些细节很打动人,如芬巴和奥利维亚第一次吃饭,奥利维亚说,“我们不要想着找话说,只管吃就行了”,多善解人意的话语。
艾米莉的男友纠缠艾米莉时,芬巴想帮助艾米莉,却让艾米莉的男友轻轻一把推开,芬巴双臂在空中一振,对他来说是坚强有力的,但对艾米莉却毫无帮助。
我想电影可能讲述得是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关怀,每个人都需要友谊,不管是健全的人还是残疾的人。
人生可能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心灵的创伤需要互相抚慰,走过下一站,就是幸福。
节奏是很慢,很舒服。
关于主角这是本色演出。
相信Fin低沉的嗓音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心酸。
上IMDB发现他还是接拍了不少的电影。
我忘了American Pie里面的那侏儒橄榄球队队长是否是他。
他是不是早已经习惯了小丑的职业?
而这个片让他实实在在地燃烧了他的演技?
给他一个脸部特写,他的演技可以是好莱坞的一线。
关于主题侏儒很不幸地被这个社会钉上“异类”的标签。
而实际上,某些时候,至少在这个电影里面的大多数时候,所谓正常的人才是异类: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撒谎、哭闹、病痛、意外怀孕、死亡。
而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异类的Fin在他们中最正常,最无忧无虑,过着自己看火车走铁道的生活。
Fin开始竭力回避别人独身自处,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吧。
图书馆的女生把Fin当作了安慰自己的工具,其他人何尝不是为了打发无聊郁闷时间而对这个“异类”产生兴趣的呢。
让人庆幸的是,友谊的幸福还是降临了。
嗯,要快乐,要享受生活。
获得幸福真的不需要出众。
故事在一个偏远地区废弃的火车站展开。
它偏远,却是两个社会边缘人逃离现实的心灵驿站。
一个侏儒,受够了其他人好奇的目光与指指点点。
“不同的人如何看我与对待我,是多么有趣。
因为我其实实际上是一个单纯而简单的人”一个丧失儿子的女艺术家,承担不起别人的注视。
“每个人都看着我,一个可怜的女人失去了她的孩子”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搬来这里,他们都渴望一个人的平静生活。
所以乔想结实fin,却被fin冷漠拒绝。
所以推销员拜访奥莉维亚但她却快步借口离开。
“我们可以不说话 仅仅就是吃东西”他们太相似,他们渴求寂静。
但乔的出现,却改变了两个人的生活。
这个说着西班牙语的边缘人却热情单纯开放善良,甚至有些话痨,喋喋不休。
他串起了两个人的生活,使得三人成了彼此最珍贵的朋友。
尤其对于fin和奥莉维亚来说,另外两人甚至构成了他们生活中大部分有趣味的部分。
他邀请奥莉维亚与fin一起就餐把两人的手牵在一起,一起向上帝祈祷他加入了fin优先通行又邀请奥莉维亚加入他们的队伍他开着餐车与fin一起追逐火车又一起在奥莉维亚的房子里观看“我不喜欢让别人来我的房间,尤其是大声说话的人”奥莉维亚说但就是这个说话大声的人,让两个寂寞而孤独的灵魂看到了彼此的存在。
但当问题来临,三人依旧需要独自面对。
面对前夫与突如其来的前夫的另一个儿子,奥莉维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对着前来看望的fin吼道:“我不希望你在这里,离开。
让我一个人。
”他甚至吞下一大瓶药,日日消瘦。
而fin在这个僻静的地方也并不能远离那些猎奇的目光。
酒吧是这个平淡的故事发生转折的重要地点第一次,fin在酒馆被乔放鸽子,受到霸道男克里斯粗暴的对待这使他对乔不悦,让他离开自己。
让自己一个人呆着第二次,在被奥莉薇娅推出门外后,他来到酒馆喝酒。
对投给自己异样目光的周边人以愤怒的回应而宿醉又直接导致了他卧轨,险些丧命。
乔的餐车真的离开。
fin的生活再也没有乔的陪伴。
奥莉薇娅将他拒之门外。
似乎到这里,三人的生活又彼此无关。
但卧轨后的幸存让fin清醒他开始承担起了联系三人的作用。
他发现了试图服药自杀的奥莉薇娅。
他叫上了乔一起陪着奥莉维亚看医生两个都险些丧命的人,在各自与内心斗争后,又走到了一起。
片尾,他们又坐在了一起。
在心灵驿站,他们是彼此最珍贵的陪伴。
两个社会边缘人,彼此愈伤。
我们每一个人,没有那么孤独。
好久没有这么安静的看完这么生活的一部电影了。
这是一部相当好的电影。
虽然没有养眼的俊男美女,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是三位主角的表演却让我觉得,原来这就是生活。
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没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很多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平静,寂寞,小溪一样流过。
Fin的生活,有痛苦,很隐藏。
Joe的生活,很平静,很自在。
Olivia的生活,有痛苦,有希望。
但是三人交汇到一起之后,各自敞开心扉,变成好友。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有那么几个人。
最亲的家人,爱人,知己。
如果生命中这些都完整了,多么美好!
但是总会有不如意。
三者中总会有缺失。
多么希望,我拥有完整的这三者。
电影里男主他一只生活在很压抑的空间,一直陪伴他的朋友是与他有着相似的爱好者,火车追逐猎。
男主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久,知道他的朋友离世,也或许是上帝给他独有的照顾,朋友将他的在火车站的小房子留给了他。
他开始了他人生中新的起点,一切都是新鲜的气息,之前的一切都从新开始。
邻居给了他关心,让他从生活中有了一丝新有了温情,他逐渐从一个“心被冰冻“转换成了有了暖流,甚至有了自己的爱情,当这一切逐渐发生在他的身边的时候,他发现了,他身的朋友都是曾经受过很深的伤害的朋友,家人的心灵上的背叛,朋友的易怒的性格,意外怀孕的图书管理员,这一切的一切,但是这或许是伤害太深,大家开始相互拥抱相互理解,开始和朋友一起喝着“讨厌的啤酒”。
这里是治疗人心底最深的伤害的地方,彼此相拥,走到最后。
以上,是给我感受深的一些感触。
但是我更想说的是,我好想在里面看到我了自己。
出生的地方,工作的地方,交往的朋友,我感受到了很很明显的“女人最多的就是为难女人。
任何事情上,举个例子,马路上我尝试借10块钱做公交,女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有,冷眼相对,男孩子就会很爽快的借给,然后通过转账的方式还给对方,百试总是会有不一样的反响,但是每次肯定是让你最受伤的。
也或许是我太自卑。
不知道写些什么了,一路走来,我很想放飞自己,让自己放纵成长。
END
平缓如小溪流的剧情,竟然看到最后哭了。
很喜欢故事的最后,以芬、奥莉薇,还有乔的聊天为结束,正如这个故事的开头,悄悄地切入故事,到了最后又轻轻地切走,那么平淡,那么自然,那么不留痕迹,就仿佛一切都不曾来过。
乔是一个话痨,9分钟不发出一个声响就已经是他的极限。
他应该是那种内心特别空的人,需要不停与别人说话,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也许他陪芬一次又一次地去看火车,只是为了有个人作伴吧......芬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他孤独一个人站在废弃的火车顶,镜头拉得很远很远,他就显得更小更小了。
仿佛一个天空的重量,都压在他瘦小的肩膀上。
他的话语总是很少,能用一个字回答的,不会多用一个字。
但他的内心又是无比真诚。
他担心奥莉薇的时候,会主动把她购买的杂货送到她的家中,只为确定她一切安好;他会带上干粮、书,还有烟,静静地坐在奥莉薇房子外的那棵树下,只为能看到、听到她的一声一息......奥莉薇的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但她也能体贴地默默对芬着想。
她知道他细小的身体内有一个高大的自尊,她为他做的事情,总是默默地,不当着他的面的......噢,你们都是孤独的人,当你们抱成了团,就能相互取暖了吧。
美国佬拍了很多好片,也拍了很多的烂片。
相对来说,好看的电影,美国片还是居多的。
近年来,印度片,韩国片,甚至是伊朗片,都有迎头赶上的势头,时不时冒出一二部令人惊喜,让人刮目相看的好片来,比如《瞒天杀机》,《寄生虫》,《我是伊丽》,等等。
反观我们的国产片,那几个曾经出过佳作的所谓知名导演,要么江南才尽,要么不务正业,已经好长时间折腾不出什么好东西来了,而所谓的新生代导演,热衷于歪门邪道,另类精怪的题材,根本没有拍旷世精品大作的情怀和能力。
我们的国产片真的要加油啦!
撰文:北京慧泽心洲心理专家、主任心理咨询师 叶艳《心灵驿站》,又名《下一站,幸福》,这是一部平淡、细腻而温暖的影片,细节处总能轻轻碰触心弦,心生疼地想要流泪。
影片讲述侏儒身材的芬,外形高大俊朗、话语滔滔不绝的乔,遭受丧子之痛、深陷抑郁情绪中、美丽善良的女画家奥丽维娅,三个人因各自的痛苦走到一起,相互陪伴的故事。
自卑:芬,因为身体侏儒,而拒绝和外界打交道。
他选择着一切不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生活方式,工作、生活、购物,他一个人,挺着胸、昂着高傲的头在那些高他一倍的人面前走过,然而,他还是躲着的,他选择关闭一切、关闭他的耳朵、他的心,任由他们的嘲讽、挖苦,尽可能远离与人的接触。
他用这些行动告诉着每一个走近他的人:不要关注我,请忽视我的存在,请别来伤害我……这样乞求着。
同时,他又筑起高墙,小心防备着随时而来的伤害——被动保护自己。
芬板着脸、硬着身子,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小心翼翼地从人前走过。
他的身上时刻带着一个怀表。
有人说,他是控制。
控制感,往往来自于内心安全感的缺失。
生活的可控,让芬觉得他不只是一个被欺侮、嘲笑的可怜虫,他还是可以主宰,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的。
芬,像怀表一样精准地控制着自己的生活,控制着自己。
对于芬来说,从这份可控感中,他获得着些许自我成就感、安全感、安慰感。
在一段铁轨场景中,沿着铁轨走的芬,发现后面跟着一个胆怯的黑人小女孩,他转过身,毫无防备地、充满热情地说:hey,黑人小女孩羞怯地飞快逃去。
透过这个场景,我们看到芬的内心其实渴望着与人的交流,只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惧怕受伤害,对人的不信任,让他将自己用铜墙铁壁包裹起来。
这让我想起一个童话故事《铁炉人》,讲的就是一个惧怕受伤害,或者因为受伤害,已经失去对人的信任的一个人,他将自己封闭在铁皮里面,扮成冷冰冰的样子,拒绝人走近他。
同样,这也是一个充满控制欲的人。
说到控制,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凡是控制的人,都是安全感缺失……控制也分两种,一种是,具有控制欲的人,另一种指,做事具有控制能力的人。
具有控制欲的人,不一定对事情有着很好的控制,而在做事上具有控制能力的人,未必一定是一个控制欲的人。
回到芬的话题,芬内心的渴望交流,当他遇到更弱小的人时,就会表现出来,或者当他确定这个人不会伤害他,他感到安全时,他才会打开心扉、敞开自己。
比如,超市的那位与他甚为默契、相知的老黑人,后来的乔与奥丽维娅。
因为身材矮小,芬遭受着恶意或无意的伤害,对于芬来讲,因为自卑,便会让他更加敏感,即便是一个无意的伤害,也会在他的内心掀起浩瀚风暴。
所以,芬——控制!
他必须用控制的手段,控制起自己受伤害的脆弱的内心,也许它常常躲在一个角落里发抖,但是他完全表现出“钢铁人”的样子,装作无枪不入。
他必须用控制的手段,把受伤害后,自己愤怒、委屈的情绪压抑下去。
胆怯和弱小让他不敢发泄,因为他不确定发泄的后果是否是更大、更让他恐惧的伤害。
所以,他必须“控制”!
然而,情绪,是一种能量,它不会因由你的控制,就消去。
压抑,只是隐而不发,只是不断地积累而已。
芬的情绪宣泄有一个途经,那就是火车。
芬,酷爱火车。
在心理学中,火车的象征是什么?
火车,大概是最有气势、体形最庞大的交通工具了。
由此,我们不难想像,这对身体矮小的芬来说,是一种“补偿”心理。
芬将心理需要投射到火车上,来获得一种对强大外形的满足。
不仅仅如此,火车,动力很强,跑起来,呼呼响着,甚是气势磅礴。
对于情绪总是压抑着的芬来说,火车这种气势会带给他一种强烈的快感,压抑的情绪,借由火车进行了释放、表达——情绪的替代宣泄,情绪的“发声”。
黑人小女孩,也酷爱火车,常常一个人在火车上玩,这个孤单的小姑娘,她内心有着怎样的情绪呢?
交通工具,象征情绪的发声。
这在我们的沙盘游戏中很常见。
一段时期有着比较大的情绪的人,在做箱庭时,往往也会选择火车、飞机、火箭、赛车这类运输工具,这些无意识选择的小玩具,象征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波动情绪。
芬的情绪,在他醉酒后,站上吧台,大声嚷嚷时,达到高潮。
醉酒,意味着失控,控制达到了极限,情绪冲破控制。
站上吧台,大声嚷嚷“你们都来看吧,看吧,这就是我,丑陋身体……”这时,他放弃了假装,放弃了躲闪,看吧,看吧,这就是我!
他开始正视自己,接纳自己由此开始。
于是,控制打破——怀表被轨道上被压得粉碎。
他敢于接受黑人小女孩的邀请,走上讲台。
当问到身高时,他神态自若地如实相告,他不再惧怕被拒绝,依然坚持去关心奥丽维娅……内心的强大,来自于对自己的接纳,而不是掩饰、假装,不是去追逐成为那个优秀的别人。
简单说下乔和奥丽维娅这两个角色。
导演用乔——一个外形高大俊朗的形象来演绎另一类人。
如果说,身材矮小的芬自卑,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
那么,拥有高大俊朗外形的乔,就一定特有优越感,特自信,是上天的幸运儿吧?
乔,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的痛苦。
乔的出现,在打电话。
乔的每次出现,总是在说话,不停地说话。
芬用火车表达、释放他的情绪,而乔,则用说话来表达、释放他的焦虑,不安。
和芬的方式不是的是:一刻不停地说话的人,内心充满着恐惧、不安、焦虑,他试图用说话,用与人的忙碌交往,来掩饰、掩盖、回避这些情绪。
如果说,芬回避的是来自外在的伤害。
而乔,则是在回避内心的恐惧感,他用“忙碌”来麻痹自己,不是在说话,就是在打电话,或者在做饭……奥丽维娅与芬进行成人般的对话,而对乔,只是像对孩子般一样无奈摇头。
高大俊朗的乔,在影片中没有任何展现男人性感的情节。
乔一直像一个大男孩,而不是一个男人。
耍宝,逗乐,带给大家快乐,往深里看,这其实是他用来与人交好的一种讨好行为——让所有人都喜欢他,这样,他处在人堆里,就不用害怕。
猜想一下乔的家庭,影片有不多的情节有提到:父亲生病,他来替班,和父亲一起去酒吧,父亲的突然病重,会让他慌乱得吓得半死……父子间的这种过度缠结,似乎在说明,乔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早早离异,或者母亲在他早年过世。
父亲对这个儿子疼爱有加,乔对父亲也是过度依赖,以至于到了成人的年纪,依然是一个孩子样,甚至不工作挣钱(“父亲生病,他来替班”似乎在说明乔一直没有工作),这在精神分析中,称作“庵割焦虑”,对父亲的依赖,以及,对自己成年会威胁到父亲的权威感到惧怕,于是就仍然扮孩子状,来讨好父亲,也来讨得被照顾。
再来看一下奥丽维娅这个角色,一位丧子、离异的母亲,她将自己封闭着,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中,她的发声表达方式是:绘画。
当乔和芬第一次来到她的家里时,他们俩对她的画都表现出惊异的样子:那些画,色调灰暗阴沉压抑,人物的表情扭曲或疯狂的样子。
这是她内心的表达。
补偿与超越:生命的成长,无论哪方面,都要回到关系中,在关系中修复,透过关系来完成生命的圆融。
三个人因为不同的痛苦,吸引着走到一起。
三人不同的情感缺失,在关系中被无意识地得到补偿、满足。
乔是一个向外求的人,他热烈而善良地讨好周围的一切人。
这让封锁自己的芬无法拒绝这份没有任何伤害企图的热情。
芬的内心一直渴望着与人的交流,只是对人的不信任、多年来的伤害让他不敢敞开自己。
然而,在乔不断地热情攻击下,芬开始有些牵强地、勉强与之交往。
芬的钢铁人面具开始有裂缝,然后在不断地与乔、奥丽维娅的交往中,被一点点消熔……在这两个人的交往中,芬的沉浸内心,内在的强大,也让乔不得不学习安静。
在有芬的陪伴下,乔开始安静下来,静静地共同午餐,安静地观火车,安静地沿着铁轨散步。
神圣的静默,静默常常能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变得清净、智慧。
这份安静,静下来,对乔来说,是难得的心灵休憩时刻——乔的内心开始停止慌乱地外求。
影片名《心灵驿站》,具有深刻的寓意:驿站,火车的一个小停站处,休息处。
当火车停下奔跑,当情绪,平静下来。
当我们放下争斗、纷扰,不被恐惧、焦虑所困,内心真正平静下来时,智慧便在我们内心升起,我们才能够清明地、自由地看清事情的真相,才能听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停下来,安静下来,是获取心灵自由的一个前提条件。
人际关系,总是要回溯到我们的原生家庭——与父亲、母亲的关系。
影片中,只有芬和乔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芬和乔间的关系更多是满足了他们的父子关系、伙伴关系。
心灵的独立、圆融还需要一位女性,一个母亲角色。
美丽、善良的奥丽维娅,沉浸于丧子、离异之痛中,这份忧伤无法排解,她拒绝使用手机,拒绝与外界交流,把自己关在痛苦中独自饮泣,直到遇到芬。
芬的外形缺陷,这个孤独、脆弱,假装坚强的灵魂,让善良的奥丽维娅内心升起一份母爱般的疼惜、怜悯。
她开始主动去关心芬,去温暖他。
这份爱,超越人性中的欲求,圣洁而纯粹。
如果说,乔用热情攻破了芬的防线,奥丽维娅充满温暖、柔柔的爱,就像母亲的怀抱里一样,完全的安全、放松,没有伤害,没有拒绝与防备,让芬内心多年筑起的坚硬堡垒开始消解、熔化。
对于乔来说,芬、奥丽维娅更多是他的父母亲角色。
这个早年缺失母爱的大男孩,在与芬、奥丽维娅的关系中,再一次回到父亲、母亲的关系中,将这份来自生命深入的恐慌得到补偿和满足。
影片对此没有过多讲述,我们猜测的话,乔将会在这样一份充满爱的母亲身边,在静默、淡定、接纳自我缺陷、不再控制的父亲身边,脱乳,成长,真正实现他心灵的独立。
奥丽维娅,仿佛一位女神,美丽、善良、圣洁。
我对她怀着强烈的情感,热烈地爱着她。
这样一份移情,我想不仅仅来自我内心的投射,导演的寓意也许就在于此,芬和乔,一定也怀着热烈的情感爱着这位女子。
她将丧子之痛,对儿子的那份爱,更大地给了需要爱的人,而不再只是狭隘地,自己的儿子。
完成了一个从人性之爱到神性之爱的蜕变过程。
再回顾一下三人的关系吧,沉默的共进午餐,疯狂地与火车赛车,沿着铁轨散步,夜间小叙,相互间用细微的温暖陪伴着对方、陪伴着自己的痛苦。
在这样一份淡淡的、缓慢贴近的爱中,心灵碰触,彼此懂得、疼惜、温暖,生命开始不再回避、开始有力量敢于去面对那些苦痛。
经历过痛苦、风雨后,生命开始了新的旅程——下一站,幸福!
这是天堂生活吧。不用上班的三个人,彼此几乎不用过多言语交流,就能达成心灵默契,美固然美,但整个架空在虚假的框架上,又有何意义?
像是偷偷截取了生活的一个片段,片段里有大喜大悲,却没有大善大恶。一直对美式小清新,治愈系之类的无感,但是这部片却是笑点出色,而且演员阵容在如今看来也很赞。
3.5星,这都是一群什么神仙邻居,好的不真实。
生命不乏孤独,生活也时常困扰。所以需要在这样一个僻静小镇,遇三两知己,无需倾诉烦恼,只闲聊就可抵消烦扰。早晨的牛奶咖啡,夜晚的电影和冰啤酒,午后伞下小憩,漫步轨道,听火车呼啸而过。治愈系的美式小清新,有可爱之处,整体比较平庸。
好无聊的电影
每次吉他声响起,都害怕配乐是不是填的太满,结果都是瞎操心。LITE版德州巴黎。
实在看不懂 逻辑也不通 我看的是剪辑版?
musicality
vince在这时候就大爱袅~~~
1、高一在CCAV6看到的电影,也很惊奇多年后还能忽然想起,还能看一遍 2、当初就是被他们仨走铁轨的场面感动了,这次也是,先是一人走,然后两个人,然后三人行 3、感觉相当好,那条绵延交错的铁轨,那个铁轨边的小站,那辆小站边的便利车,孤独的三个人抱团取暖。
小人物的小生活,太平淡了,影片讲的太散了,乱乱的。不过确实是一部静心佳作。
平静的故事,朋友之间的友谊
很羡慕,不用考虑财务问题,每天喝杯咖啡、看看书、沿着铁路散步的生活
马马虎虎吧 为什么就8.1分了?豆瓣装逼成分多了点
除了不是侏儒,我觉得我跟主角挺像的
我看过,挺好的影片,从那时起就喜欢上“小恶魔”
大叔强烈推荐的电影 小镇子 三个人的故事 陪伴
小恶魔,小清新,小温暖
剧情没什么波澜,但就是看得人还挺舒服的。// 人物们都没有180度大救赎,有悲伤也有希望,生活似乎没有大变化,依旧在过着,但也在慢慢变好。
没太懂,讲一个侏儒如果慢慢敞开心扉交到朋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