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女人,我当然不可能同情一个强奸犯,所以在看这部电影开篇就冷酷无情的把强奸的场面展现给观众的时候,我很感兴趣的想到的是,接下来它到底想要说什么。
很显然,它不可能是讨论“一个强奸犯是怎样养成的”这种社会问题,如果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故事不应该从这里开始讲,这样的讲下去,所以我在看过电影之后,又找它的资料来看,才发现这部被中文翻译成《纵欲》的电影,它其实叫做《Free Will》又被翻译成《自由意志》,这让我想起我一年前最后一次做《普鲁斯特问卷》,其中有一道题,问的是“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我当时的答案是:“不能自杀!
”,我每隔几年就会做一次普鲁斯特问卷,每次给出的答案都会不同,但是这一次,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知道它不会再更改了,一直到死为止。
2007年的大年初三,我的父亲在老家的医院里去世,在去世之前,他有三年的时间都卧病在床,不能喝水进食,无知无觉,浑身插满管子,吃的东西要靠家里人磨碎了用注射器通过鼻食的管子推到胃里去,人们随随便便的翻动他,就像翻动一袋什么东西,你不能埋怨他们心里没有敬意,很多事情只能如此,我心里很难过,比后来看到他去世还难过,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想要活下去,但也只能如此,反正他也没得选择。
后来我就开始想人的身体这个东西。
想想这一辈子,我们都要伺候它,照顾它,努力在赚钱给它买大房子住,饿了要喂它吃饭,渴了要喝水,需要的时候还要做爱,怕它病,怕它累,怕它老,它没完没了的要这要那,满足了它,快乐只有那么一点点,而且稍纵即逝,但如果不满足,人就会变态。
而这一切,并非我们本来想要的,我们没有要求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没有要求要被困在这个肉身里,没有要求过把自己生的美或者丑,胖或者瘦,健康或者疾病,但是我们却就在这样来了,而人生,这莫名其妙的舞台,一旦登场了,却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退场。
《自由意志》中的里奥,可以作为这件事情最极端糟糕的一个范本,做为一个性欲亢进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身体里住着一头凶猛无比的野兽,他无法驾御,却反被这野兽驾驭着四处害人,他残害妇女,打她们,在滚烫的炉子上扒光她们的衣服强暴她们。
假如他只是个为了肉欲活着,什么也不想,完全没有人性的白痴,混球也就罢了,但是他偏偏又并不是没有灵魂,没有爱。
他从精神病院出来,想过正常人的日子,吃医生开的药,一丝不苟的工作,老实过日子,没有什么朋友,不敢接近女色,努力克制自己,和身体里的野兽做斗争,有一次,他甚至已经闯入了陌生姑娘的家,又活生生的自己从罪恶的边缘拉了回来。
平静的夜色里,没有人会知道一个男人内心深处压抑而克制的痛苦,没有人知道时刻苦苦挣扎在崩溃的边缘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那一刻,我看着这个男人绝望而孤单的表情,在某个瞬间,甚至忘记了他所犯过的罪。
吃药没有用,爱情也许有用,找个女朋友,过正常的性生活,有正常的发泄渠道,这是朋友给他提议的解决方式。
当奈特西出现在他身边。
两个同样被上帝遗弃的孩子终于找到彼此,他们坐在教堂里,在上帝面前,听着圣歌,互相看着,安静的哭泣。
那一刻,阳光撒满屋子,我几乎相信,人生的这么多苦难终究是可以得到救赎的,平静幸福的日子就要来临了,或者说,如果有人相伴,至少一切会好一些,而事实上,他们也的确过了一段相濡以沫的好日子,散步,购物,做爱,相依为命。
然而,当里奥看到耐特西一次很平常的朋友聚会之后,他病发了,他的愤怒将他燃烧,又一次袭击了一位偶遇的女性。
吃药是没有用的,爱情也是没有用的,那个叫做欲望的东西,它一直在他的身体里,而这一次,他终于知道。
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去做爱,不和人接触,最后压抑会让他崩溃,身体里的野兽它要吃人。
和人接触,和人相爱,却又因为太想爱而受到伤害,那欲望被激怒起来,它还是要吃人。
幸福近在咫尺,然而他却得不到,他对奈特西说他恨她,其实他恨的是自己,是这样的生命,因为他终于明白,他被囚禁在自己的身体里,活在自己的地狱里,一辈子也不得解脱和自由。
很稀嘘,看着那张饱受折磨的日耳曼民族的脸,再看看耐特西去拜访那个被他残害过的女人的样子,你如何能原谅他对那些女人犯下的罪。
但又如何能不体谅,他和每一个人类一样所受的苦。
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不是他想要的身体,也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但是他无能为力。
直到最后,他终于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将刀片长长的,深深的划入自己的动脉,坚决而有力的不留一丝余地,奈特西说,“把刀片给我。
”他说,“不。
”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一句话,一个字。
相对于他度日如年的活来说,他的死很快。
死在奈特西的怀中,这是电影唯一的一点点暖色,他终于等到了至终都没有抛弃他的人。
当曙光来临的时候,只有两个人还留在的沙滩上,安安静静的,听这世界的声音,海鸟的声音,波涛拍打着海岸的声音,我想起弗里达在她的日记里留下的最后的话“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意再来。
”他终于自由了!
这不是关于一个强奸犯的纵欲的故事,而是关于活着还是死去的故事,是关于死是人类最终唯一能做出的自由选择的故事,因此他的片名才被叫做《自由意志》而不是《纵欲》。
我想起有人曾经告诉我,因为生命不是我自己给予自己的,所以我没有权利结束它。
可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没有权利?
为什么别人有权利来决定我的生死,而我自己却没有权利放弃这个硬塞给我的叫做生命的东西?
谁又给了你权利来对我说这样的话?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生下来就按照别人给我们规定的游戏规则进入到了社会养成这个游戏里。
卑微的,可怜的活着,如果我们懂事,乖,听话,就可以活下去,如果不,就终将被处罚。
所以,你无法决定游戏规则,那是上帝的事,你甚至无法决定你身体里的欲望,很多人以为放纵欲望是一种自由,其实那也只不过是做了自己身体的奴隶而已。
而事实上,你从生下来,唯一能够凭借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的事情就是——拒绝再玩。
生命,正因为可以结束它,才变得可以忍受的吧。
这一个终极选择的意义,并非是你最终去选择自杀或者活下去,而是这个选择一直都存在本身,只要你还身体健康,不像我的爸爸那样满身插满管子的躺在那里,只要你还能拿得到药瓶,还能扣动扳机,能站上凳子绑上绳子,能走入大海,能纵深跳下悬崖,只要你还能做这些,自由,就一直都还在。
正因为你有选择的可能,你才归根结底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相信梵高在麦田里开枪的时候是绝对清醒的,维吉尼亚·伍尔芙女士也是,他们之所以会选择死亡,并非是因为他们厌倦了生,而是因为他们的病症让他们清醒的时候越来越少,疯狂的时候越来越多,而当他们彻底陷入疯狂的时候,等待着他们的是疯人院,丧失理智,浑浑噩噩,任人摆布的余生,那时候,他们连选择退出的自由也没有了。
因此,在他们失去最后可以做出自由选择的可能的时候,他们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里奥也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是厌倦也好,是憎恨也罢,他最终是选择杀死了那怪兽,也杀死了自己。
而我的决定是好好的活着,因为我认为自己可以死,也有权利死,也有能力死,所以我决定好好的活下去,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在意孤单或者痛苦,不在意未来的路是多么艰难,这是我以我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而做出的决定。
假如有一天,我决定离去的时候,谁有能抓得到我?
捆绑我?
束缚我?
评判我?
惩罚我?
不,没有人能够,我将超越这一切。
老实讲,因为这个原因而活下去的人生,舒服多了。
正因为如此,这人生才可以不慌不忙,不急不火,妙趣横生,因为人会死得很长,因为你知道你随时可以退场,那么就不要急着去死,不妨留下来,慢慢欣赏。
所以,在你还能死的时候,你要好好的活!
真实——这是我给这部电影最好的评价。
心理、行为、镜头、剧情所呈现出的真实感让我赞叹。
开场男主角强暴后发现被害者受伤了,拿药品回来找不到被害者时惊恐无助的状态;他从监狱出来后对着情色电影自慰;好多次尾随女人;在教堂和奈特西相拥而笑的神情;奈特西找到曾经被害的人却被对方伤害;最后在海滩男主角自杀,奈特西哭到惨叫。
奈特西救不了他。
这些镜头真实到让我怀疑这是否是一部真实的传记,每一个心理环节环环相扣,导演和演员的功力达到了极致。
导演扒开精神病患者的外衣,将他赤裸地展现在观者面前,看到的是饱受摧残的心灵。
从奈特西参加朋友欢送会后他又去强暴女人可以明显看出,他的扭曲心理源于对女人的憎恨,恨来自于人对无法控制的事的无能和无奈,他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恨,无法控制所恨的事不发生。
真正地不带任何批判地看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原因,便不会盲目地下结论憎恨一个人,而只是去挖掘万物所发生的规律。
再看《自由意志》,仿佛就是整个人类的悲剧历史。
人有多想割断昨日之我,用阳光、轻风、晨跑、旅行、美食、恋爱,用无数人间美好与温暖来重塑今日与未来之我,奢望一觉睡去,明天即是全新。
可惜我们不过是意志的一个表象,我们的存在竟是完全的不自由,我们的一切愿望不过是执行意志的命令,却以为是自己的选择与努力。
差不多在一个多世纪前,同为德国人的叔本华已经发现这点,有人说他是悲观主义,他说我不过说出了真相,他有专门讨论自杀的文章,我不晓得我有没有看懂,至少如我题目所说,“死亡是对意志的反抗。
”这是人被造化欺压到极限时的反弹,以不活来拒绝你加诸己身又被人类普遍认为天经地义的生命枷锁。
可惜,到最后我们还是输了,就像工厂允许一定的残次率,不会因为有一堆要回炉的废品就影响了工厂的出货。
还是叔本华,意志对任何个体都是无情的,只要你完成了你的使命,语境好似我国先哲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再进一步,连自杀都在遵循意志的安排,只能说是自我的小胜利,终归是造物的大胜利。
北京地铁5号线竣工了,算起来苏州桥事故中那几条无辜的生命,北京城市建设凝聚的已经不只是金钱和汗水了,“多快好省”的大跃进口号声犹在耳,只希望不再因为好大喜功,牺牲更多原本不该牺牲的东西。
当然,修好了5号线说明我家门口的地铁站也应该快成了,这是好事,高兴之余不由又担心那些办假证的卖烤肠的摆地摊兜售床单袜子的,他们永远是如约前来,瞬间就把清洁的街道变成杂货铺。
修通地铁的另一好处是为我淘碟提供了方便,我的搜索范围能扩大数倍,当然有人可能会问:你丫花的路费也够买D9而不是D5了,对此我的回答是:多买!
只有购买总量增加才能消化运营成本,比如昨天我就又去了趟北影,这回成功淘到了期待中的《自由意志》。
网评把《自由意志》说成是一个性欲狂人的暴行录,十分不准确,如果想满足这方面的癖好肯定要失望,故事梗概是一个无法控制欲望的男人,曾因多次严重伤害女性而被囚禁了9年,恢复自由后他时时想走进正常人的生活,并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压抑自己的冲动,比如参加跆拳道训练来释放过剩的精力,但施暴的念头时时困扰着他,即使认识了一个同样内心落寞的女孩,开始谈一场用心的恋爱,但最终还是被心魔所左右,趁女友的生日派对去强暴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
电影最后主人公出于对自己的痛恨而割断双腕,死在了女友的怀里,结束了痛苦挣扎的生命。
《自由意志》里似乎带着某种德意志精神,克制、压抑、自我惩罚的完美主义者。
主人公虽然犯下很多暴行但仍让人同情,因为他的内心总是饱受良知与欲望的煎熬,生活得如此痛苦。
他也曾经试图以正常的方法去接近女性,比如在地铁里搭讪,但不得要领,作为一个蓝领又不能通过金钱来获得快乐,生活最痛苦的莫过于没有希望,看不到明天,想起那种感觉就让人透不过气,男主人公将这种感受表现十分真实。
影片的冷色调令所有美景都变得毫无生气,男女主人公在落寞的心境中走到一起,大多数时间脸上都毫无表情,就象街上大多数行色匆匆的路人,即使曾经努力去爱,爱对方、爱自己,但心门始终是关闭着的,女主角也曾经努力去挽回这段感情,但她完全不能进入对方内心,只能眼看着对方狠狠割开自己的手腕,在一旁悲伤无助的哭泣,那一种绝望令观众也十分痛苦。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觉是,应该珍惜你身边的人,更应该珍惜爱你和关心你的人,即使他们不能给你幸福和快乐,但让你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意义。
里奥,这个相貌平平、生活单调的小工,却患有似乎是类似于强迫症的强奸强迫症。
于是三桩强奸案之后,他的结果——并没有进入监狱,但是被进行了一种包括服食抑制性欲的药物等等的一系列长达9年的治疗,大概就是9年精神病人的相似生活。
在精神病院里,他一直很努力去掉他身体里的魔鬼,于是他获释了,因为他的确做的不错,看来也很有希望回归一个普通的人生。
刚开始的生活似乎一切都是那么平淡或者说乏味,一份很普通的印刷工作、一间很小的被安排好的屋子,还有经常的一些体育锻炼几乎就是他的全部生活,他没有办法融入灯红酒绿的都市,也就没有办法像很多不过是换了形式的一种强奸方式勾引女孩子的男人那样交往到一个女朋友。
他并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犯人,甚至不能定义为一个坏人,可是他心底的罪恶不可遏制的时时爆发出来。
就在他找到了一个天生一对的独特女孩子的时候,原本马上就要开始的甜蜜生活却被他又一次犯下的罪行全部扼杀。
里奥本来是一个好的朋友、一个好的恋人,同时也是一个随时都准备走火入魔、万劫不复的人,他的兽心平复下去的时候,身体里的善良感驱使他再也不能面对这样的人生,于是狠心断了一切的联系、离开本来的生活圈,准备着随时的结局——自杀。
他自杀了,在广阔美丽的海滩上、在恋人悲痛的怀抱中。
这片子探讨的问题很尖锐,一般电影观众想来会非常讨厌这片子,强奸本来就是个尴尬话题,大家在生活中都避之不及,到了电影院(或者电脑前)还被逼着直面这个尴尬,未免会有不适。
片子开头的镜头非常冷酷,那个受害者前一分钟还在悠闲的骑单车乡间小路,后一分钟就一个陌生人打得头破血流,不成人样,蜷缩在地上动弹不得,还要忍受随后的强暴,而强暴导致的生理快感会让受害者整个下半生都与羞辱为伴。
男主人公在这个场景的眼神非常逼真,传递了那种反社会人格的暴戾与残忍。
后半部分过于煽情,对男主人公的痛苦过多的渲染,实际上,他还是一个人渣,不值得花费这么多镜头来表现他的矛盾。
全片节奏太慢,太多不必要的镜头,导演似乎剪切的时候不太舍得动手,我觉得可以压缩1/3的长度。
结尾很震惊。
我看的是删节版的。
没有李奥强暴的那些段落。
从打跆拳道那里开始演的。
我想 女主角还是爱李奥的吧。
不然也 不会去找他。
确实啊,在最后的结尾,让人很心寒。
李奥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生。
但是他努力过了。
也许他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影片的气氛表达的真好。
如果跟随本片从第一视角去看待的话,主角生理上患病影响了精神,因此犯了罪,一直活在羞耻和自责中。
从精神病院出来后,他的病看似治好了,实际上他的身心早已残破不堪。
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却又一次身体不受控。
最终在接纳的怀抱中,主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挥之不去。
对他而言,死亡,是他这一生通向自由意志的唯一一条路了。
没有什么比痛苦的根源在自己身上,更令人难以忍受。
我能想象到这种时时刻刻存在的痛楚,所以长期以来误将此片名与女性影片《时时刻刻》弄混。
时隔多年,还是觉得《自由意志》更符合本片的原意,也更能接纳这种对自由意志的选择。
除此之外,片中女孩在主角自杀时抱着他、尊重他自杀的行为,在片外想必难以被接受,很难有人愿意面对爱人自杀的现场,更不要提抱着这个正在消逝的生命体。
女孩在想什么呢?
我依然记得当年看到结尾的这个画面,感受着这个感官和实际都超漫长的长镜头,紧绷了一整部电影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
他终于拥有了自由的意志,即便是看客也不再为他揪心,为他感到痛楚。
第一次深刻地受到震撼,死亡本身是生命的解脱。
后来我就向佛求解脱了,因为佛家的解脱是永脱轮回的,与世间斩断得更为彻底。
生时能有这样的盼望,至少也是一种安慰。
毕竟我们不是人人都有幸,能被人接纳着死去的。
本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颁给《纵欲》,我无任何异议。
我去过欧洲,去过欧洲的教堂,感受过宗教的气氛,也窥视过祷告的赎罪的人。
所以可以理解影片的主题。
电影原名为The Free Will,中文意思为“自由意志”,这是基督教的用语,基督教相信人有“自由意志”,并将人类的一切罪行归咎于此。
《纵欲》从同情的角度,表现了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性欲的人,在与女子独处时,会忍不住地施暴。
施暴的过程真实得令人惊痛,女性的弱势无端地提供男性强势施暴的可能。
画面色彩阴冷,令人窒息。
当观众在揪心地同情受害女性时,恨不能将男人杀而后快。
但男人在被监禁数年后,出狱时,表现出一种自控带来的焦灼。
他终于遇到了无需施暴便可心完成性爱的女性,那是一个家庭问题下阴郁的不相信爱情的女人。
他们都想救赎对方,于是相爱。
但男人,终究忍不住要暴奸犯罪,作案后,他逃避女人,觉得女人的爱情对自己的救赎是失败的,女人不想失败,面对伤害仍然寻找,帮他也是帮自己。
电影在一个潮湿的海边,没有任何希望的死沉的海边以男人自杀死在女人怀里结束。
不能完全将影片归类于犯罪的或情色电影,也不能完全地归类其为爱情电影,更不能归类于有什么悬念的心理电影。
它所反映的问题绝对是非常当下的,故事的种种不过是个载体,所要表达的是,人类欲望的升极,自由意志下罪行累累无可救赎。
我们纵的是什么欲?
权利欲、金钱欲、倾诉欲、暴力欲、性欲、爱欲、恨欲、窥私欲---?
与此同时全球女富豪希尔顿的性爱光碟《希尔顿的巴黎一夜》全球上市,不求票房,只求露阴欲望的满足。
内容分三段式(此处省大段内容描述),每段表达同一主题,那便是一个从出生就住在总统套间的豆蔻女富,对于自由意志通过真枪实弹的充分表达。
镜头是自由的,性器官的暴露也自由,声音是自由的,于公众前的动物性也是自由的。
不缺钱的女富尚如此,缺钱的秀场女又将怎样?
地球因人的轻视与糟蹋被千百遍诅咒,谁又来救赎糟糕的魂灵?
《纵欲》的结尾,仿佛给了人唯一的出路,自绝才是最后的救赎,这太可怕。
里奥沉重的呼吸像在耳边,离得很近,让人颤粟,沉重源于纠结,倘或不那么纠结,内心也便少了这多煎熬,但,这便不再是里奥,他是施虐者,也是受虐者,若荷尔蒙是本恶,他便纠结游离于这恶与良之间,给一个选择,做一个正常人,或是做自己,一人说恐惧这种选择源于人世有轮回,每一生都同今生一般来过,你要如何选择?
前者少了这纠结,而内心里不再有挣扎,便甚是苍白,纵是每一生都相同,这一生我也不曾记起前生之事,再活一次又何妨乎。
活着是为了自我完成。
娜蒂让我想起龙纹身女孩,有时候联想很奇怪,你想起了另一个人,却想不起他们之间的瓜葛里奥要给娜蒂一个惊喜,在空旷的教堂里听歌剧,电影一直冷色调,面无表情的人物,在教堂这一幕,却阔绰的给了一束阳光,打在两人的脸上,这才仔细审视这两张脸,他们的眉毛那般淡,就像睫毛不被看见一样,淡出自己的视线他们开始了相濡以沫,站在那,脱下衣服,疯狂的makelove,但是,承认吧,这般幸福活着的时候,你根本不是你你什么都不知道,你知道个屁、我不爱你,我恨你想过很多种死的方式,也许现在想不合日后时宜,那日心境需要以何种姿态去死,便如何去死,这种虐杀自己的方式也许最适合里奥此时的心境,他生命的高潮延续了直到血液流尽,海浪冲刷掉娜蒂的印记,冲刷掉今世的纠结,再一次给了暖色,这暖色让我再想起了水浒,哥哥,天怎么红了,兄弟,是日头落了……
女主Sabine Timoteo长得很灵气,有点像比约克那类型的,除此之外就是部2个半小时的大闷片
顺其自然何等之难啊,尤其是在彼此妥协下组成的社会群体当中, 两难选择——free自己害他人,free他人害自己。不光是男主角,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何尝不是呢。如果你是正经人就别看了。
实在没什么可以说的,什么也不能说。
不知道是不是和城市人口比较少有关系以至于男主有点感情障碍,这也不是性欲,如果是性欲完全可以花钱解决,还是需要从童年入手开始描写才能够更了解为何他会这样吧……看完想去学防身术(没有看到完整版好遗憾)
受到伤害的人带着怨恨活在这个世界上,伤害别人的人却不能忍受这样在世上活着。对有些人来说,根本就没有“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回事。
很沉闷,慢镜头很多。
删了太多镜头,无关紧要。
我看过的几部德国电影,不约而同给人压抑的感觉
无核心任务驱动,却严格依照因果逻辑推动情节,于是每场戏都像过渡戏,观众的目光永远着眼于下一步,等来的必然是由导演独家定义的封闭性结局。跆拳道那场戏是短暂的例外。
感谢电影,愿意毫无保留地将镜头对准一个有罪的人。
没找见撸的。。
我以为我看错了电影,可能真的是有人喜欢苹果而不喜欢桔子吧,众口难调,我是其一
death is the only solution to all of the unsolvable imperfection of humanity.
不好评论,很多年前看过的了
2/3的时候,主角找到了甜蜜的恋爱,我却立刻意识到这是一部幻灭情节。李奥身上无法抑制的欲望猛兽,正式人类普遍未能驯服的原罪。全片有一种悲悯。
德国电影,一般跟太平日子没关系
影片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强奸犯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他的心路历程,这的确不是什么愉快的观影经历。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的确无法切身感受到那种纠结的边缘,我们也不该仅仅用好人坏人来做简单的评断,在不同层面上,都是受害者。本片大胆、冷静、震撼,没有过度的渲染,男主角带来了极为精彩的表演~
一个性变态的救赎失败最后又疯狂变态的故事……
兽性的自由。
纪实手法(摄影+表演),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