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快餐时代,还能够找到如此热烈又坚固的爱情吗。
从一见钟情到彼此试探到确定心意,并没有用很长的时间。
但是这份爱意竟然足够维持三年的异地恋。
仅仅靠书信,如果半个月够来回一次的话,那三年就是72封。
没有交集的生活,只是分享彼此身边的事情和日益浓烈的爱意与思念。
还好,时间没有打败她们,她们终于摆脱家庭的束缚得以真正的在一起。
随之而来除了幸福还有社会的恶意和伤害。
但不管是遭受暴力,放弃身份,接受异性,变装结婚,流亡国外,锒铛入狱等等,都没有削减彼此的爱意一分,只让在一起的决心越来越强。
也因为她们只有彼此了吧,没有家庭责任的束缚,没有复杂的朋友圈,在陌生的社会里只有彼此,心在一块,劲往一处使,虽说可以换一种正常得生活,那也是离开舒适圈,面对另一个不舒服的伴侣和陌生的生活。
毕竟以当时女性的地位只会更加的孤独吧。
所以她们的生活都是共享的,经济与未来,某种程度上也是她们没办法离开彼此。
现在社会这样的感情几乎没有了,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段感情都不会百分百的全心付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退路,分手也不至于输得太惨。
所以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更多的是权衡利弊,而不是非你不可,后者这样的纯爱战神一般结局也不太好。
因为好的结局需要两个人都是纯爱战神。
虽然像她们不相信上帝一样不相信现世还有如此坚不可摧的爱情。
但是依然会为她们动容,会热泪盈眶,因为知道有多难。
导演构建了一段完美的爱情,其中的默契、勇气与牺牲精神,普通人几乎不可企及。
这段爱情太戏剧化,太不贴近现实,但偏偏电影开场就表明了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不可小看这一行字的魔力,有了原型的“备案”,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艺术的欣赏与对真实故事的钦佩杂糅在一起,激发出更强的共情。
伊莉莎与玛瑟拉应该是一见钟情。
伊莉莎注意到了被大雨淋湿的玛瑟拉,以学姐的身份接近,主动帮她擦干头发。
镜头切到特写,伊莉莎温柔地擦拭玛瑟拉的湿发,女性的长发在此处构成了性暗示,抑或隐晦的性挑逗。
又一个雨天,玛瑟拉故意不带雨伞,浑身湿透地出现在伊莉莎面前。
这一次,伊莉莎擦拭了她的肌肤。
两次大雨,两次擦拭,电影开头干脆利落地交待了二人感情的跃迁。
爱情是如何发生的?
除了“玄学”层面身体与气息的相互吸引,还有什么加速了二人目光交错时的化学反应呢?
想要解读这段爱情,就无法绕开故事的时代背景。
在炽烈情爱与高压环境的对抗历程中,与其说电影歌颂的是爱情的力量,不如说导演实际上是抛出了一个关乎意识形态的问题:爱情与自由的关系是什么?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西班牙,同性恋被坚决禁止。
爱情萌芽的地点是教会学校,同性恋在教义中被定为有罪。
与此同时,玛瑟拉的家庭氛围压抑,父亲暴虐强势。
政治、宗教与父权,构成了一个集权高压的环境,身处其中的女性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
对于还没有嫁人的伊莉莎和玛瑟拉来说,爱情就是高墙上被凿开的孔洞,是反叛命运的武器。
她们通过相爱,找到了自己在世间的维度,从而抵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在她们相爱初期,爱情与自由是高度统一的,爱情就是自由。
影片给了女性的裙子颇多镜头。
那个年代女性的长裙,累赘,繁琐,隐喻了自由的对立面。
玛瑟拉的父亲禁止她读书时,母亲悄悄来到房间,从层层叠叠的裙子里掏出一本书,说:“你父亲说的不对。
我经常趁他不在时看书。
”不自由的裙摆下,有一处狭小的自由的空间。
两个女孩在海边约会时,一层一层脱掉长裙,走进水中嬉戏。
在她们的记忆中,爱情与水密切相关。
而她们的爱情,是拥有自由意志的。
二人第一次床笫之欢,影像很细致地展示了她们褪去衣服的过程,腰带、长裙、衬裙、束胸……最终两具轻盈的躯体缠绕在一起。
在伊莉莎与玛瑟拉的故事中,你几乎看不到人物内心的挣扎。
在一个同性恋被严重污名化的时代,她们对自己的性取向没有丝毫疑虑,对伴侣和爱情本身没有丝毫疑虑。
全部的戏剧冲突都是两个人与外部环境的抗争。
这种处理呈现了一种没有瑕疵的爱情,但也使得故事略显单薄。
历经多年的分离后,伊莉莎与玛瑟拉重聚,并开始同居。
如何才能在虎视眈眈的环境中安享二人世界?
伊莉莎说:“我们必须按照他们的规则玩儿,才不会有人来找我们的麻烦。
”至此,她们的爱情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爱情与自由之间发生了悖论。
伊莉莎所说的“他们的规则”,实际上就是传统父权社会的规则。
在当时的语境下,两个人想要结婚生子,共同生活,必须是一男一女才行。
于是伊莉莎消失了一段时间后,女扮男装,改名换姓,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她放弃了自己的女性身份,不惜以她反感的男性的方式生活。
为了混淆视听,一向鄙夷宗教的伊莉莎编造故事,欺骗神父,受洗,与玛瑟拉举办了一场天主教的婚礼。
她不仅要隐藏自己的性别,身为一个无神论者,还要假扮成虔诚的信徒。
“丈夫”和婚礼,还不足以堵住流言蜚语,她们还需要更强大的证据来佐证她们婚姻的合法性。
玛瑟拉表现出了令人瞠目的决绝。
极度厌恶男性的她,在结婚前夕,勾引对她有好感的男人发生关系,并成功获得了关键性道具——一个孩子。
两位主角如履薄冰。
爱情与自由形成了深刻的矛盾。
为了爱情,她们让渡了绝大部分自由,以为至少在自己的住所中,还能保留一小部分自由。
但很快,幻想破灭,计划流产,外界的质疑和辱骂很快侵入到家中。
在教会和警察的双重胁迫下,伊莉莎只好承认自己的女性身份,锒铛入狱。
伊莉莎在监狱中与玛瑟拉重逢时曾说:“典狱长会帮我们的,他看起来是个好人。
”玛瑟拉道:“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好人。
”没有说出的后半句显然是: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好的社会。
监狱象征极端不自由的场所。
但讽刺的是,在这个场所中,导演渲染了一种外界没有的温情。
没有男性审视的女子监狱,仿佛是一个女性乌托邦,女人们和平相处,相互扶持。
伊莉莎与玛瑟拉不需要隐藏她们的关系。
其他人对她们二人没有异议,只有祝福。
监狱外,很多女性在报纸上阅读了她们的故事,纷纷前来探望。
在历史变迁中,面对“大逆不道”时,女性往往更加包容,因为“大逆”中隐藏着自由的契机。
在这种和平安宁的氛围中,爱情与自由的关系渐渐弥合,再度回归统一。
但玛瑟拉意识到,这种自由得益于这封闭的场所。
一旦出狱,曾经面对的那些压力将卷土重来。
一男一女一个孩子的传统家庭戏码,又能维系多久呢?
于是玛瑟拉做了一个壮士断腕般的决定:抛弃初生的孩子。
只有与父权中的一切彻底割席,才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就这样,伊莉莎与玛瑟拉收拾好行李,登上去往阿根廷的邮轮,择一处隐居,度过余生。
遗憾的是,伊莉莎与玛瑟拉能够顺利出狱并抵达异国,到底是得益于“好人”典狱长,得益于男性的网开一面。
导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冲淡这种割裂感,给典狱长安排了一个家庭地位颇高的强势妻子。
更让人感到多此一举的是,片尾字幕打出了同性婚姻合法化在全球的现状,并附上了很多素人女同性伴侣的甜蜜合影。
但这真的是一部同性恋平权电影吗?
这部电影高呼的真的是“爱情至上”吗?
影片中原本激进的女性主义,到了这里就突然变成了温和的女性主义。
不得不说有讨巧的嫌疑。
或许导演也是在向什么妥协吧,正如片中的伊莉莎与玛瑟拉。
当理想与现实激烈冲撞时,适当的妥协,是她能想到的最佳解决办法。
意象隐喻盘点(瞎猜瞎猜瞎猜的)1.花朵=玛瑟拉进入回忆的第一幕就是被雨点拍打的花朵,然后切到玛瑟拉淋着雨跑向学校,第二次下雨玛瑟拉不带伞也是一样先将镜头特写给到门前的花朵。
第三次下雨也将镜头先给到花朵然后再是玛引出瑟拉和父亲爆发转校冲突,泥土象征着养育花朵的父亲,玛瑟拉的手却在泥土里挣扎。
再到后来伊莉莎给玛瑟拉写信,写到气息,画面给到风吹过花朵,而此时的花朵也不再是家门前的盆栽而是长在野外的更加高大的花朵。
2.章鱼=性欲 海=同性合法化的社会环境当她们在梦境中见到彼此但不愿意告诉对方梦到了什么的时候就死她们萌发性欲的开始。
画面前景是倒挂着似乎准备被风干的章鱼,注意是准备,所以挂上去的章鱼并不是干瘪的,而是鲜嫩有活力逃脱的。
章鱼向下垂着的触手将画面分割,而她们则作为模糊的后景越过这些分隔,似乎是在为后面埋下伏笔。
当她们脱下烦琐的衣物,一起携手从浅滩走向大海,而此时的章鱼也变成了在浅滩呼吸起伏着的章鱼。
再到后面的玛瑟拉拿起干净的活力的章鱼放在她们中间。
性教育里的莉莉的章鱼触手也很有性张力。
再说到后面的海带、牛奶等,我认为不是猎奇,而是传达出性不仅是单纯的快感甚至是宣泄工具或者泄欲途径,而是像食物一样是我们所必要的而又无比美味和极具滋养性的存在。
3.马=尊重和权利当她们在浅滩游玩过后,有一位看似绅士的男士骑着黑马践踏过这片乐园,象征着男权和异性对女性的践踏和不尊重。
伊莉莎一直想要一匹马的内在就是想要和男性平等的权利,而影片最后伊莉莎骑的马也不是死板强权的黑马而是带有斑点像梅花鹿般美好的马。
4.痣=原始、野性和真实痣很能表现身体的表现力和性张力,skam里的小天使。
而且脸上脖子上只有一两颗,就像是表面上同性恋寥寥无几,但卸下衣物,满身的痣才是真实的状况和同性恋大量存在的事实。
5.头发=女性的标志和表达自由刚开始伊莉莎的头发是披着但是一部分是被束缚住的,就像是那个年代的普通女性一样有一定的自由,后来为了迎合男性外貌特征而剪去长发,是一种妥协和自我保护,后来骑马来的时候是风中肆意飘扬的头发,完全没有舒服的自由的发丝。
如果我现在死去,跟你在海里的那一刻,会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刻。
我想我们变成章鱼,一起游进包容的深海里。
不相信上帝但相信一切活着的东西,有一个修女张开四肢趴在地上是什么意思?
有一点像打开心世界里女主张开四肢躺在桌子上,可那一幕我觉得还挺有性张力的。
(没写完,怕被自己弄没了,简单记录一下先)思考:这两年黑白电影似乎有增多的原因?
影片小小的倒叙了一下,以至于我还以为两个女人分开很久,终于重聚了。
直到看完才发现,她们就如同那一夜的誓言一样。
永远;永远。
第一晚原谅我大大的脑洞,在观看的时候,我突然想,咦,我好像没看到有t造型出现在我看的蕾丝片里面嘛,然后后一秒,马里奥就出现了。
整部片子无处不透露着残酷。
从一开始的父亲阻拦,我想试着去找一下母亲偷偷给玛塞拉的书,但是没有找到,我也不知道父母是怎么看出来女儿有女同倾向的?
是之前有过吗?
还是什么呢?
在苗头的时候就想着掐掉,父亲这个角色和现在的很多父亲也是一样的,就算是顽固,其实内心也是痛苦的。
但是强硬的逆孩子的心而行,孩子就不痛苦吗?
在二人初入社会后,就如同任何一个小乡村,只要一丢丢流言,立马人尽皆知。
砸石头,不让孩子上学,背后议论,等等。
这时候才是真正的考验了,也是那个年代(这个年代),同性会面对的事情。
甚至就算是伪装成了男性,还是有人能猜出来,然后不断的用刀叉在楼下示威,好像他们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人一样。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
管好你自己玛塞拉怼这群吃饱了撑着的人,是没人死了吗?
跑到这里要验一个人身份,神经病。
有的时候啊,小村庄里面的那种感觉,善良很多,你有帮助,很多人都会伸出手帮你,但是有一个闲话,基本上就会持续很久都会不断的议论,我简直都能想象,如果我出柜,我父母在遇到这群八婆的时候,是什么情况了。
当然我个人是不会管他们bb的,说呗,关我p事,但是我怕的是我的父母受不了。
当然前提我的父母也要接受,不要到时候变成他们中的一员了,那就热闹了。
扯远了,我觉得那个年代,敢放弃自己女性的身份,去当一个男人,而且她还不是真的trans,额,为啥,因为最后她还是选择回归女性的身份了。
这种割舍好难呀,简直不能想象如果要我当一个女人怎么办?
不过他们在监狱里面倒是遇到了不错的一些人。
不知道是因为葡萄牙人们相对比较开放呢,还是别的。
我特意查了一下,葡萄牙比西班牙还晚了5年同志婚姻才合法的呢。
在片中,葡萄牙一堆人去探监,有来自于对两个女性结婚的猎奇,也有反抗者的支持,也有贵族妇女在家里受够了丈夫,会以为两个女性结婚一定是被两个男人伤害了,其中一个还怀了孩子,是在太惨了,一定要去看看。
当然也有监狱长这种共情能力比较高的,也许是因为他见过了太多犯人,这种和其他罪犯来说都是小儿科,也可能是因为夫妻两个一直无法生育也常常被人说闲话?
不过确实是个好人,他的好心,也让夫妻两个圆了有孩子的梦。
善有善报最后的割舍简直太难了,就如同异性恋常说的母亲和老婆掉水里一样,为什么要选择,舍弃哪一个都是万分的痛苦。
听见了吗,心碎的声音有时候我自己都会和玛塞拉想一样的事情。
将那颗心亲手砸碎然后一粒粒捡起生生吞咽下去任自己的喉咙被割破任鲜血在体内肆意也不愿意那颗心被他人破坏然后朝自己丢来
她们是自然的情愫。
自愿的,自主选择的,主动选择的,并且彼此互动,开心幸福的。
惺惺相惜一辈子。
因为当时的时代环境是各种排斥小族群,遭受了各种的逆境和苦难,依然坚守住了彼此。
有大篇幅的男生福利。
美丽,动人,激情。
留下小婴儿是无奈之举,也是为她找到极好的养父母。
幸好奔波途中遇到了贵人。
“我要送你一匹马。
”当条件允许的时候,她兑现了诺言。
片尾,白发苍苍的她和女儿一起等待她惬意的骑马归来,那一刻好幸福好暖。
故事改编自历史上第一对举办婚礼的女同爱情故事,从相识相爱到经历种种磨难与歧视,只能在当时的世道下选择私奔。
从故事的角度电影欠缺的东西比较多。
人物的支撑点就不够,也许把片头的倒叙换成对家庭环境及时代背景的更多塑造,电影能更饱满。
同时关于两人情感的细节也都太普通,让人觉得导演大概手头就只有一点基础资料和两个真实人物的信件之类的东西,又没有能力把细节补充好。
不过鉴于导演的其他作品口碑评分还不错,这部电影又有很多明显的艺术化形式的痕迹,也有可能是导演玩脱了,自以为在追求一些高于故事的艺术表现形式。
好难啊,真的好难啊。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即使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现在也只有25个国家承认同性婚姻合法,72个国家同性恋将被惩处,14个国家同性恋会被判14年以上有期徒刑,13个国家同性恋会被判死刑,OMG! 在19世纪,一个不信上帝、不想和男人结婚的修道院学姐和一个从小是孤儿没有家庭关爱的学妹,因为一场雨而结缘了。
为了逃避打击流言、为了能够一起结婚,她被迫穿男装,她被迫怀孕,假装一对“正常夫妻”,却也逃不脱世俗毒眼,被拆穿之后,她们被迫从西班牙逃到葡萄牙、阿根廷,还好在葡萄牙遇到一群善良的人。
受辱、坐牢、逃难、弃子...她女儿问她值得吗?
伊莉莎和玛瑟拉的爱情真的是羡慕不来的,她们那么忠贞、勇敢。
这样的爱情不是值不值得,放到现在,就算异性恋也真的没几个人能做得到她们这样,她们是先锋者,是伟大的。
电影非常诗意、唯美。
特别喜欢她们互念给对方信件那场戏,简直满满的爱意都要从信里溢出来了。
“写满了字的信纸、鹅毛笔和墨水将你我拉进。
”“我想亲吻你的痣。
” “我想象我们所有的信织成一张毯子,我们赤裸着身子躺在上面,好像我们写给对方的一字一句,保护着我们使我们不再寒冷,忘记人们的闲言碎语、忘记距离。
”“我好爱你伊莉莎。
”…太虐狗了。
导演采用黑白影像、圆景收尾,森林、海洋、马儿、蜗牛 、章鱼、海草、牛奶、床戏…真是情欲满满 “如果我现在死去,跟你在海里的那一刻,会是我这一生最美好的时刻。
”“将来有一天我会买匹马给你。
”吻脸,这些情话简直太会了 。
“我身上长了很多痣”“有一天我可以看看吗?
” 微笑摇头,马上点头。
互生欢喜的情绪传递得非常到位。
总之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看到她们很难、很难过,但依然还是很受打动,为这样坚贞的爱情。
看到结尾,很多同性婚姻的画面以及那句“直到现在伊莉莎和玛瑟拉的婚姻仍未被撤销”,真好。
Love is Love.
第二个镜头就关了2.0。
然后刚才看,看到擦头发有一块一下4.0,哎呀,这里打伞停顿一下可以4.0但是跑出来这个镜头,还是3.5吧。
这种处理手法是现在相对远离我的,4.0(想把不够不到位理放在一个那种定位的位置上,是我的习惯么这个?
),没有太多涉及到原则的画面。
那个坏蛋的镜头,本来就是在原则边缘的因为不复杂所以可以,但是还是很多原则上问题的,而且才放一半,甚至问题内容可以说是一大半了,不想看了,不然看到最后就两分了……其实反而做到中间的很少,一般做到不复杂又不会没有犯原则性错误这条线那肯定就是看的很舒服开心的了,4.0打底……现在在放被打后这个配乐,听的非常脱线,配乐的力量太吵过故事,故事画面撑不起来,也是没有层次的硬伤吧,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必要分镜头描写的硬伤,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要,可以友情的3.5,我欣赏这种我不要,(自己猜的喽)哎,开头的两个镜头的错误还是依然的,不讲这个我为啥又看这个……是因为刚才看这个杀手不太冷不好看,不适合在床上投影躺床上睡觉。
而且开始的画面就是没意思,每个镜头停顿的时间太长,失去调性(这个就是有一小部分感官问题)(但是我最擅长在这种迷糊中清醒继续,我继续拎不清)我还挺希望我出错一小下,因为这样证明我确实累了,正常系统的感觉
我曾经和这个电影无数次擦肩而过,名字??
黑白??
颜值??
打开后使劲拉进度条然后错过了。
今天看B战有人强推了这部剧,好奇心使我又打开了这部剧,发现居然是2019年的,半夜1点开始看剧,节节惊喜呀!
因为我的肤浅,差点又错过了一部很好的同性题材电影!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陈凯歌导演,很多人觉得无极,妖猫传烂,但是我却特别喜欢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包括这两部,我就是个爱听爱看浪漫爱情故事的肤浅的女人,我看电影永远都只会沉浸在这种爱情故事里而忽略其他的细节对于我来说只要能把这个故事讲的动人就足够了。
为啥讲陈凯歌导演了因为有人说这部剧烂!!
这居然是真人真事改编,两女主真是太勇敢了我以为她们总会分开没想到她们走到了最后,这片子唯一不足的是时间太短了,很多东西确实没有交代的特别清楚,比如那场突如其来的吻戏+床戏!
真的太快了,都不知道对方啥意思直接2+3垒,不过床戏很美,尤其是脱衣服那段处理的很好,我是个卡罗尔粉,但是我真觉得卡罗尔那个吻戏设计的还可以,那个床戏太一般了,随便挑一部口碑没那么好的床戏都比这美,比如,爱的甘露,违命,告诉蜜蜂。。。
等等当然除了床戏我也没啥好挑的,后面的床戏我笑开了花哈哈哈,鱿鱼,海带,牛奶,我的天刷新了我的三观好想找个对象试试,鱿鱼那段我还觉得玛瑟拉摸了鱿鱼该洗手呢结果她俩直接拿起来用了,厉害厉害。
这女朋友怪玩的开的一点也不害羞,海带那个因为黑白的我以为伊莉莎被qj了玩的捆绑,我还是太年轻,你们玩的也太开了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很少在姬片里见这种床戏挺新鲜的,作为小姐,朴赞郁粉我觉得这比小姐的那个铃铛戏拍的好,小姐的床戏也不是我会反复回味看的,尤其是铃铛,导演你在干啥,我觉得这种床戏你可以问问其他女人的意见,你的床戏太man了!!
但是你的戏我很喜欢。
特意去看了看卡罗尔的豆瓣,在我心里同样是好片但是差距好大,获奖记录真的差好多这个就两个,卡罗尔一大串,这个看的人也少评价也一般,哎为此片默哀,居然要轮到我来写影评难受,我是想看大神影评的,强推这部电影,希望有大神看了写写影评,我太爱这电影了无奈欣赏水平一般文笔西烂。
能有一个彼此深爱并且能走下去的人真好啊中间有几次我以为玛瑟拉要崩溃要分手了但是都没有真的好感动一生能有一个这样的她足矣,相遇相守这辈子无论长短,贫富,无憾。
这世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她,是否值得以一己之力与世界为敌,能否承受世俗异样的眼光,在谩骂声中能否守住初心。
我不能,如果没有这个她,我会选择待在漆黑的柜子里,永远。
亲爱的玛瑟拉,我已经四周三天又九个小时没有感受到你的气息了。
在我梦里感觉你与我如此靠近,仿佛你是触手可及的。
身边的一切都让我想起你,一切。
孩子们、我阿姨和修女们、太阳、雨水与大海、海砂...写满了字的信纸、鹅毛笔和墨水将你我拉进。
我常梦到你玛瑟拉,即使醒着也是。
我描绘你的样子,无论我望向何方总能看见你。
我好想你。
好想。
我想亲吻你的痣。
——永远诚挚的伊莉莎————————————————————————————————————————————— 亲爱的伊莉莎,我刚读了你的信,咀嚼着你的话语就像触碰到了你的肌肤。
有时我会想象你写信时我就站在你身边。
当你写信给我时,我看着你,我看着你每一个动作,你写给我的每一个字,我认真地注视着你的手,你的痣,注视着你每个停顿,你的慌张,还有我自己。
我想象我们所有的信织成一张毯子,我们赤裸着身子躺在上面,好像我们写给对方的一字一句,保护着我们使我们不再寒冷,忘记人们的闲言碎语,忘记距离。
每次收到你的来信,在打开前我会将之拥入怀中,如我拥抱你一般。
你的字抚慰我的心,消除我心中因见不到你所产生的恐惧,以及有一天你不再写信给我的忧虑。
你字里行间的爱意丝丝渗入了我的肌肤,我觉得我身上的痣就是你的话语。
我好爱你伊莉莎。
这居然是真事改编,居然还能HE!“我的正常生活就是和你在一起。”
补标
紧紧相吸的八爪鱼,肉体美是一种高级美。
片本身拍的其实不痛不痒 复古技法用得挺朴实的 不过因为自己现在被闭塞在家庭中的现实处境 最后大家婚礼图片一张张出现就很哭哭 2020第一片强烈坚定了那些逃离的 选择自己生活的冲动 什么时候才可以完全自由的去爱与表达?
其他人都爱你美丽的容颜,我却只爱你内心的温柔。其他人都只看到你的成败,我却独爱你看透生活的气质。看过最深情的女同片。
虽然整个故事没有什么高光时刻,比较平平淡淡,但是摄影呈现出的质感让整部影片散发出神秘而迷人的光芒。
空镜头简直比故事镜头还要充满内容,拍得太细腻了,故事虽然平静,却揪扯人心。
好苦啊,爱情
還不夠力量去襯托最後的警示文字
Not my fight, but Bien.(非要加一句字幕,“他们的婚姻从未被宣布无效”,怎么滴,都不信GOD及其神使了,还要暗示这婚姻是被GOD祝福的么?这跟国内犯罪片尾字幕有什么区别;以及到底是怎么怀的孕?这事儿虽然与主旨无关,但也有关欸;虽然是女导演,为什么情欲戏拍的也脏脏的阿,受不了)
说这部电影讲了政治我真的不赞同,就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双方非常幸运的遇到了非常听自己老婆话的还有点良知男人,如此获得了被拯救的机会,所以真正的政治要看妇女参政论者,对女性平权的故事应该女性自己获取,男人只可能也只应该是辅助。说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是因为它如果不参杂宗教、政治,好像没法凸显两人的爱,真的好无味啊,我真的好喜欢女孩们,但是我真的不喜欢大量的情节堆砌大量的性爱。
写实,像纪录片。不喜欢人物和人物的选择,看得很困。 @2020-07-28 19:11:24
大数据真厉害,看了这一部电影,跳出来链接整版关于同性题材的网页的推荐,嗨嗨。。。
又一部LGBT抗争编年史,黑白摄影,尺度床戏,肃穆而唯美;为少数团体发声的电影,似乎近十年来是一种默认政治正确的主流价值观,欧美的国家意识形态终被这些持续输出的艺术和文化产品所左右,但目前看来我更担心另一种情况——我固然支持“平等”天然应该是无关性别与国别的人人平等,但近些年总隐约觉得这帮欧美白左,正极力试图煽动一种少数凌驾于多数的优越感,用高举彩虹旗的名义隐晦的搞一些别的名堂——且当我是小人之心的阴谋论吧,再过几年让时间来验证。
美的说不出话 看完这个觉得跟自己所有前任都只是炮友
关于影像在真实凛然的苦难面前变得虚伪遮掩的那一面,已足够在其体会。其实它并不需要寄托于摄影形式上优美的辞藻和修饰来书写爱情的伟大,仅仅是铺陈现实,就已足够让观众领略世俗的永恒。此刻的我们已经不需要反复借由历史来反思境遇,因为过往的境况早已胜于浪潮的彼端,飞驰的骏马已没有草地供其奔跑,难得的自由也已被冷漠嘈杂的现代社会绞杀殆尽。「女性」显然比「同性」这个词汇更能精准切中它的表达,或许人们会在这样的媒介中被唤醒无数次身体机能,对所爱之人的渴望直觉,但终究,她们面临的是一个没有出口且为其牺牲的世界——这是一部反衬自身“不自由”的作品,自它诞生之初至燃烧殆尽,都永远被禁锢在枷锁牢笼之中,这是艺术的悲哀,更是人类的悲哀。虽然它很美,但却从来没有真正触碰到爱的一分一毫,用伤痕累累的躯体努力感动未来的人。
“今后我一定买匹马送你”然后啵啵,甜度值持续飙升;Marcela真的让人肃然起敬,多少次自己都动摇了的Elisa问她可以选择去过“正常”的生活,告诉她可以留在葡萄牙和女儿待在一起,但她都坚持和Elisa共进退,这当中有多少不堪与泪水:坐在床边紧紧相拥以抚慰对门外围殴村民的恐惧,监狱里使劲抱紧对方以平复对未来的不安,那不安多是忧虑未来会没有彼此……还好最后还是成全一对佳偶,在海边,牵一匹马,散着步就走到永远。
最感动的,是那一句无需说出口的值得。最无奈的,是只有在监狱她们才第一次收获来自他人的善意。
导演把重点放在黑白影像上了,这故事却跟着苍白无力,两位角色就算有真人垫底也不能这么粗糙啊,角色完全没塑造,除了那张脸啥都没记住。故事也一样,情节都在矫情上了,那个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不同境遇都是天上掉下来的,没前没后,拉拉电影啥时候标杆变成俩漂亮女人脱光就万事大吉了?
神仙爱情如此优秀为何市场上没什么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