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乌斯特雷姆

Ouistreham,世界之间,两个世界之间,失业风暴(台),两个世界,Between Two Worlds,Le quai de Ouistreham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路易莎·波切卡,史蒂夫·帕帕吉安尼斯,奥黛·鲁伊特,海伦·兰伯特,杰瑞米·勒切瓦利尔,凯文·马斯皮姆比,Faïçal Zoua,Arnaud Duval,Didier Pupin,蕾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德语年份:2021

《乌斯特雷姆》剧照

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2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3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4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5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6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3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4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5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6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7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8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9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20

《乌斯特雷姆》剧情介绍

乌斯特雷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撰写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比诺什饰演一位知名作家,她想要通过亲身体验去撰写一部有关工作状态中不安感的书。她化身成清洁女工,在工作中发现每一元钱对生活都很重要,而这是社会上很多阶级看不见的层面。当她经历过这场考验,她与一些不幸的同伴结下了真正的友谊,温暖而且快乐的关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Why星人便通美食家星尘大荷花小荷花野狗枪林弹雨中的爱情宅门逆子海盗旗升起第二季爱上我吧医生冠军机器鸡:星战特辑第三集迷因杀机假面骑士WRETURNS假面骑士Eternal烽烟尽处致命肖像爱情洄游探长雷布斯第一季搜查班长1958黑冰北京爱情故事冰路营救支配物种新警察故事圣诞老人和我边境奇袭乐乐熊奇幻追踪新死亡习作警长报到嗜育者花牌情缘下之句

《乌斯特雷姆》长篇影评

 1 ) 一场北风呼啸而过

很好的电影,五星(涉及剧透虽然是男导演,但是没有故意搞什么下三路的东西,也没有登味说教,没有对女性的男性角度的审视,事实上本片的服装和化妆感觉很棒,人物不悬浮,没有搞得好像背景里突出来几个人,符合人设,值得一看。

由于我迟到错过了电影的开头,又特意没在看之前回顾简介,所以开始的时候我跟女主的同伴一样不清楚女主的身份,虽然她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的举动并不常见,但是考虑到是电影,那还是很常见的。

于是我跟其他人一样对她那套谎话信以为真了,直到她遇到了从前的熟人,我跟她的同伴一样无措,感到被背叛,但是作为观众也多了一丝了然。

我当时想到的问题是,那么女主最开始记录的,玛丽露因为太热而只穿着内衣外套工服工作,这件事是不是不应该在书里写出来?

如果写了,那么玛丽露会是什么心情呢?

然后我很快意识到,这是导演有意呈现的,因为那个场景比较长,玛丽露走到附近的时候,女主显出一丝慌乱。

而最后玛丽露对女主生硬的态度,她肯定也收到了书,她可能也看了。

她一直是稚气未脱的可爱少女形象,但最后的场景,她好像被冰冻的粉色玫瑰,她的温柔和笑容不再显现,我们知道这些就藏在那粉色的外表下面,但我们只感到了冰冷。

而克雷斯黛拉,她可真迷人。

我注意到她是她说还想去纹身,但不给人轻浮的感觉,会下意识地觉得她的纹身后面藏着思想和故事,而不仅是身份标志和情绪的体现。

她是直接的,从不矫饰,坚韧又利落,好像北风。

我后来补看了开头,那个跟随她一路行走的镜头非常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她还把她的小孩教养得很好,跟《还有明天》里的小男孩简直天壤之别,果然男性的存在对于小孩的教养是一个负面因素。

她和女主之间的情谊刻画得真好,好像一块石头被驯服,过生日的剧情看得我眼眶湿了。

还有塞德里克,邀请女主逛超市,暗示,不,明示这是情侣间做的事,后来犹犹豫豫地告知女主自己得到了一个机会,一个不那么光彩,但是似乎可以摆脱目前的困境的机会。

金发的高挑女郎,得到了一个面包店的工作,在摆渡车开走后跳了一支舞。

这些人物都塑造得很好。

最令人心碎的结尾,但是也只能如此,如此最好。

女主无法再换上清洁女工的制服,跟她的同伴去打扫游轮了。

因为她只是过客。

她散着头发,穿着带跟的鞋子,裹着价格不菲的大衣,她和她从前的朋友一样,属于游轮上的顾客,而不是匆匆路过不被人注意的清洁工。

 2 ) 《乌斯特雷姆》:如果作家真的一落千丈做了清洁工呢?

因为主演是朱丽叶·比诺什,才会去欣赏法国电影《乌斯特雷姆》,原因嘛,导演埃玛努埃莱·卡雷尔为什么要给电影安排一个我们读起来特别费劲的片名?

电影好看,就去按图索骥——原来,这是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而成的电影。

那么,将片名意译成“两个世界之间”或者“失业风暴”,都辜负的原著作者特意将地名标注在封面的一片苦心,因为弗洛伦斯·奥贝纳斯的愿望是,非常客观地再现发生在乌斯特雷姆码头的故事。

而当埃玛努埃莱·卡雷尔决定将《乌斯特雷姆的码头》影视化,他不想放弃弗洛伦斯·奥贝纳斯这样的良心作家隐藏在文字里的社会责任,写作者因此来到了台前,她就是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作家玛丽昂。

因此,我为我看完第一遍电影后在笔记本上留下的那句话,感到不好意思。

那句话说:索性让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真的丧失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充当清洁女工来维持生计呢?

倒不是因为《英国情人》、《蓝》、《布拉格之恋》等著名电影的女主角,成为清洁女工后不肯放弃优雅、高贵的扮相,从而显得与清洁女工的形象格格不入。

就像年近花甲的朱丽叶·比诺什从来不肯操心自己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许一样,她也不为角色的背景而刻意改变自己的举手投足,奇怪的是,朱丽叶·比诺什还是那个朱丽叶·比诺什,一踏进《乌斯特雷姆》成为马里昂以后,除了拿起清洁工具打扫卫生时因角色设定动作故意显得特别笨拙外,这个女演员俨然已是一名生活在法国社会底层的女性。

索性让马里昂成为失败作家、不得不去做清洁女工来养活自己——倒是生出这样念头的观影者,非常不愿意接受这样一种事实:清洁女工竭尽全力也换不来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一种社会常态,而非偶发事件。

假如不相信《乌斯特雷姆》所呈现的清洁女工的生活现状真实不虚的观影者,大概也不能接受电影的结局:马里昂充当清洁女工期间所经历的一切成为一本书后,把与之同甘共苦过的姐妹请到了新书发布现场。

然而,最应该出现的克里斯丁却没有现身。

失望并且倍感失落的马里昂不甘心地将目光投向了远处,她看见了自己与克里斯丁共同的朋友路易斯。

马里昂起身向前,被告知克里斯丁正在乌斯特雷姆等她。

这可就叫马里昂犯了难,哪怕放弃新书发布会后循例会有的酒会,她也不能抛下特意赶来的那些清洁工姐妹吧?

但马里昂还是跟随路易斯来到了码头。

问题来了:在马里昂下沉到清洁女工这一职业的过程中,克里斯丁究竟给过马里昂什么样的帮助,才能让作家放下酒会和其他朋友?

将《乌斯特雷姆》看到这里的影迷心知肚明,在电影中与其说是克里斯丁帮助了马里昂,不如说是马里昂给了克里斯丁很大的便利。

克里斯丁是个单亲妈妈,且是3个孩子的母亲。

为了养活3个孩子和自己,克里斯丁必须选择小时工资最高的活儿,那就是去停靠在乌斯特雷姆码头的游轮上清洁客房。

对克里斯丁这样的清洁女工而言,豪华游轮就是地狱,每晚,豪华游轮停靠在码头,清洁工们就得赶紧上船,在有限的停靠时间内,完成打扫工作,为此,他们平均每4分钟就得打扫完一个房间,具体事项包括换好四个铺位的床单、被套、枕套,还得擦干净马桶、洗手台。

从天色擦黑干到东方既白,下班后他们一个个都累到抬不起手来……而克里斯丁还有另一个难题。

实在是囊中羞涩,克里斯丁只能每天步行去码头上班,单程需要1个小时。

想象一下,步行1个小时将耗费掉克里斯丁本就不够用的体力?

所以,当好心人借给马里昂一辆虽破旧不堪但能正常行驶的汽车后,她又心甘情愿地让克里斯丁搭车,马里昂给了克里斯丁什么的帮助,显而易见。

那么,意外获知马里昂的真实身份后从此避而不见亲密相伴了一段日子的“同事”,克里斯丁究竟在作何感想?

要付房租,要替3个孩子挣学费,克里斯丁的日子的确难过。

无论单亲妈妈的身份设定暗示着什么,但克里斯丁从不没有为自己的过往汗颜过,所以,她丝毫也没有觉得,趁马里昂不在车里偷偷翻检她包里的钱夹确认马里昂的生日,会引起旁人的怀疑。

她也不会因为马里昂在回家路上看见大海自然而然跃入其中畅游一番的闲情逸致,而疑惑马里昂从作家到清洁女工之中有没有隐情。

接过克里斯丁为她准备的生日礼物之后,马里昂说那句“到死也要戴着它”的誓言时纵然激动之情已经溢出了银幕,克里斯丁都没有想过要去破解暗藏在其中的马里昂真实身份的草蛇灰线,为什么?

克里斯丁的生活逻辑非常简单,真实地活着,所以,她才那么痛恨怀假装跨越了两人之间社会距离的马里昂。

倒是抱持“索性让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真的丧失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充当清洁女工来维持生计”观点的我们,明明知道作家与清洁女工之间有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却还幻想意外会弥合两者之间的鸿沟。

所以,《乌斯特雷姆》的结尾是点睛之笔。

跟随路易斯见到克里斯丁以后,马里昂问两人的关系还能不能回到从前?

克里斯丁拿出一件橘色的马甲示意马里昂:穿上它,再跟我们去游轮上做一晚清洁工,我们就还是好姐妹。

看到这里,我故意按下暂停键,设想接下来马里昂会怎么办?

她当然会接过克里斯丁递过来的橘色马甲,跟着克里斯丁和路易斯上了船……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电影结局?

生活尽管苦涩,总有不期而来的意外会给生活加点糖。

只是,《乌斯特雷姆》的创作者更相信,令人惊喜的意外很少光顾这个世界失意的人群,完成了一本关于清洁女工真实生活状况书籍的马里昂,再踏足游轮只能是豪华客房的客人,而克里斯丁注定只能继续做她的清洁工。

那条作为生日礼物的项链,虽然还挂在马里昂的脖子上,且很有可能永远在那儿,但马里昂与克里斯丁的生活轨迹因为一本书而重叠后将再无相交的可能,这就是《乌斯特雷姆》表述的那个社会的常态,虽令人痛恨也却叫人无可奈何。

 3 ) 不同背景的人真的没有办法做朋友吗?

答案是,真的很困难。

就像Marianne和Chrystèle一样,因为Marianne需要找到一个工作,而Chrystèle需要车来接送自己回家,她们决定互相帮助,后来也有了很多共同话题,也渐渐成为了关系很好的朋友,但是这样的关系其实真的只能称为萍水相逢,而绝非真正的友谊。

真正友谊必须建立在两个人对时间,生活方式和金钱观念的理解上。

影片中,即使工作非常忙碌,Marianne依然能够坚持记录和写作,因为她希望更多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笔去了解这些生活的非常困难的人,依然会随性的绕路去欣赏两棵像是在交流的树木,觉得他们非常艺术,她依然会在冬天下海游泳,Chrystèle虽然能够做到陪伴,但是她本身是并不能明白这种行为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他们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的。

只有多年积累,通过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和自我要求不断培养,才能够让人获得这种感受美,把生活变成艺术的能力。

而且两个人对于金钱的观念也不同,这是必然的,因为Marianne来体验生活,她对工作的需求是为了了解底层人民,体验他们的不易与艰辛,虽然身无分文,但是目标和自己坚定的毅力会帮助她度过难关,而Chrystèle更多是一种没有选择,为了孩子,为了生活,努力活下去的状态。

她们还有太多太多不一样了,Marianne在影片中大多数时间都穿着修身得体的羊绒毛衣,剪裁合适的深色外套,象征着她知识分子的身份,作品中虽然没有说明,但是我们可以猜测,Marianne的未来依然会去写自己关心的社会现象,去进行下一段探索,去实现自己对社会的担当,而Chrystèle则可能真的在这个像地狱一样的船舱里度过一生,变成像船上老人那样,因为长久的疲劳和随意的饮食,变得肥胖臃肿,肌肉随意的下垂着。

在未来的某一天,Marianne和Chrystèle可能会在船上再次遇见,她们会像老朋友重逢一样,开心的打招呼,这段友谊很美好,但是也仅仅如此,她们注定没有办法成为彼此依靠,支持,相互理解的那一种人。

更多影评,请关注公众号:毛茸茸的小陈同学

 4 ) 体验贫穷,是个伪命题!

以前和一位长辈一起吃饭,他说他不喜欢吃南瓜。

60年代的时候,天天吃南瓜,现在一口都不吃。

还说了这么一句,你们这些年轻人,感受不到饥饿的感觉。

就算你们一天、两天不吃饭,你知道自己第三天会吃到饭,不会饿死。

真正饥饿的恐惧,你饿了一两天,第三天的饭还没有着落。

作家体验穷人生活,也是一样的。

穷人的生活过不下去,作家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真正的穷人了?

=======================================================================资本主义国家,底层的生活就是干打扫卫生这种工作。

中国现在的底层,一家人的重任,想工作,但找不到工作。

 5 ) 两个世界

《乌斯特雷姆》也被各地翻译成“世界之间”、“失业风暴”等等。

因为感触不一样,所以名字各异。

一个作家为了反应失业人员就业的疾苦,隐瞒身份去找工作。

她初始根本无法忍受不公和羞辱,之后再真正感受了尘埃的生存艰辛。

期间和那些清洁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当这些同事知道她的作家为了写作而来,极其愤怒,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而当她的纪实小说大获成功后,原来很愤怒的同事也惦着她也期望她们的友情是真实的,转而邀请她回到她们的打工团队……可是这个可能嘛?

这是两个世界啊……人性有时候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定义优劣的,角度、经历、生存习惯等等的不一样,不能草率了界定友谊、人性。

我们不能以我们自己的认知去轻易判断任何事物,我们以为可以,我们以为我们才是正确的,我们……(当然,那些大是大非还是不用纠结的)这个电影令我想起了日本早期的一个电影《望乡》!

栗原小卷演的记者假说自己到这个乡村采风,其实是为了报道战后日本大批妇女去南洋做妓女救国救家的故事。

阿崎婆的扮演者田中娟代的表演对我影响极大,以至于我过一段时间就会去看看,找一下感觉。

据说,她演完这个电影之后,没多久就过世了…………

 6 ) 《乌斯特雷姆》:一个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另一个人

一个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另一个人?

一个阶层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另一个阶层?

电影《乌斯特雷姆》通过一个作家的尝试做了回答。

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作家想要写有关失业者的书,为了体验不稳定生活的不安感,她伪装成被丈夫抛弃、二十多年没有工作过的失业者,谋得一份清洁工工作,开始体验底层生活。

高压,底薪,快节奏,机械劳动,日复一日,所谓底层生活,身体的疲乏只是一方面,更沉重的是对未来不抱希望。

作家的真实身份很快就被帮她找工作的工作人员发现,并提出质疑。

为了写作,可以伪装?

为了体验生活,可以占用别人求之不得的珍贵工作机会?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看到的意义是什么,除了同情、可怜、感动,对被观察的人有什么实际帮助?

被看见比需要被看见的人更重要吗?

作家每天和其他人一样,深夜被拉到游轮上,换被褥,收房间,擦马桶,拖地板,她很快适应了工作,也在工作间隙的聊天中逐渐与大家打成一片,并交到了两个好朋友。

朋友邀请她走进她的家庭,和她一起庆祝生日,生活的交融让她们不只是朋友,甚至像患难与共的家人。

作家说“借”了辆车方便上下班,两人共同使用,朋友还会和作家平摊油钱,生活不易,必须“锱铢必较”。

这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朋友在匆忙地精细地计算着需要付的钱,精确到小数点,作家一直看着朋友,眼神里有一些茫然,不理解、不必要或者不知道该不该拒绝。

对于作家,这是一笔小小的可以忽略的支出,对于朋友这是血汗、是重压下苦苦经营的生活。

这里是电影的遗憾之处。

电影对底层的生活和工作的展示比较简略,一些清洁卫生的场景,几句酒酣耳热后的闲聊,信息量比较低,生活的重负感没有很绵实地传达出来,甚至有一种其实作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底层生活的感觉。

知名作家隐瞒身份深入底层社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对贫富差距、社会保障、阶级矛盾等等社会议题的思考和批判,电影对此没有过多染指,甚至无意深入,对现代社会的批判隐约简化为对不同阶层女性友谊的探讨。

一次意外,作家和清洁工朋友偶然留在游轮上,苦中作乐,她们度过了欢快的夜晚。

作家在船上偶遇旧友,身份被揭露,朋友大发雷霆。

朋友生气不是因为她不穷装穷,是因为她一直在欺骗,她讲的一切都是谎言。

一切戛然而止。

作家的作品终究写了出来,她在发布会感谢曾经遇到的人,大部分之前被她蒙在鼓里的人都带着恍然大悟的感觉参加了发布会,平静地略带惊喜地接受了事实,送上了祝福。

两个最好的朋友都没有来。

电影的结尾很出色。

清洁工朋友给了作家一个和好的机会——她们邀请她重新换上工服、拿起拖把,上船工作一晚,证明我们还是曾经的我们。

作家摇摇头拒绝了,表情苦涩而痛苦,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非常动人,她艰难而坚定地拒绝了她们的提议,我们已经不是曾经的我们了,假装没有意义。

跨越阶层的友谊没能存活下来。

一边隐忍度日但维持着自己的尊严,一边在远远观望后希图保持虚假基础上的真情。

她们曾经真实过,当她们喝完香槟躺在游轮的床上,相约明年此时再欢度。

她们现在依然真实,不迁就,不妥协,跟随自己的内心,山盟海誓抵不过一时一世。

清洁工朋友们坐上班车,在夜色中,摇摇晃晃地离开了。

作家目送着车子远去,接受了无可奈何。

车上的人面无表情,继续着似曾相识。

电影里有两次离开,上一次离开是电影最动人的一幕。

清洁工团队里一个高个子身材好容貌好的女孩,找到了另一个工作,即将离开这里,大家都为她感到开心,即使只是好了一点点。

欢送会寒酸但情真意切,大家畅所欲言后,坐班车离开,高个儿女孩不再同乘,她一个人在路中央翩翩起舞,送别朋友,送别曾经的生活,镜头跟着班车渐行渐远,女孩的身影越来越模糊。

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才会懂得星光的珍贵。

这个长镜头是电影对她们最温情的凝视和祝福。

看见和祝福,远远不够,但作家和电影能做的仅此而已。

 7 ) 玛丽安的残忍

感受到玛丽安的残忍和傲慢不是在她戴着项链出现在克里斯汀面前的时候,也不是在她微笑着给别人签售的时候,是在聚会结束后的夜晚,她和克里斯汀、马莉露三人靠在车上抽烟,克里斯汀说马莉露还年轻,可以有很多浪漫想法,可是她和玛丽安不是了,只能这样一辈子。

那一刻要强的克里斯汀在观众眼里显得那样可怜,即使她在别人面前永远强硬、嚣张跋扈,但是这一刻她已经将自己的命运和玛丽安放在一起,她对她展示自己的脆弱和温柔,她以为两人是同流的船,一起朝海里漂荡。

但玛丽安从没这么想过,她有无数的后路,以怜悯以欺骗的目光来看待克里斯汀马莉露这样的人。

最后为什么大家都对玛丽安笑脸相待,反而羁绊最深的克里斯汀和马莉露对她冷眼旁观,是因为无论玛丽安是什么身份,于那些人而言都只是过客,但对克里斯汀和马莉露来说,她们真的共享过一瓶香槟,真的以为彼此之间赤诚以待。

玛丽安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无疑是敬业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她这种做法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她的观察对象有知情权和同意权。

用这种隐瞒的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绝对不是真正的调查。

 8 ) 女神新片,残忍又真实

前段时间,一位叫做王柳云的清洁女工火了。

来自湖南农村的她,在北京打工。

因为喜欢在工作的女厕所里画油画,她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但是让王柳云觉得别扭的是,这些媒体,要不就是带着俯视的眼光给她贴标签。

例如,尽管她已经在城市工作多年,但依然被很多媒体称为“老农妇”。

要不就是用同情的目光,怜悯她的境遇。

这些都让王柳云觉得不舒服。

王柳云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清洁工人”这个群体的讨论。

他们是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群,但在大众媒体上,又仿佛隐身一般,很少被公众看见。

这是为什么呢?

最近,法国电影《乌斯特雷姆》,就将镜头对准了这个群体——这部电影由法国国宝级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主演。

在片中,许多人心中的女神比诺什放下身段,亲手体验清洁女工的生活,洗厕所、擦马桶,还有一幕全裸出境。

很多评论都说,没想到导演敢这么“糟蹋”女神。

但比诺什这么演,也是必须。

因为在片中,她饰演法国女作家玛利安,为了感受经济萧条下底层工作者的不稳定感,化身为清洁女工,体验生活。

为了找到清洁工的工作,玛利安伪造了自己的遭遇。

她谎称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做家庭主妇,被老公抛弃后,才不得不来当清洁工。

电影一开场,我们就见证了清洁工人的就业环境。

就业中心的人告诉她,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她必须和雇主说:自己随时都能工作,包括周日,可以接受法定最低薪资。

因为到处都是失业的人,你不做,有的是人愿意做。

但清洁工的工作,显然比玛利安预想的还要辛苦一万倍。

第一天工作,她就要负责清扫公共厕所。

平时在家从来不做家务的她,必须戴着橡胶手套,用海绵布擦洗充满污渍的马桶。

一天忙活下来,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还得接受雇主的挑剔:这里有水渍,那里没擦干净,速度还不够快……从没受过这种委屈的玛利安,一个没忍住,就顶嘴反驳回去了。

结果可想而知:第一天上班,她就被老板骂又蠢又懒,给辞退了。

但让玛利安感到欣慰的是,在底层劳动者中,大家都非常热情地互相帮助。

听说她失业了,有人替她找工作;听说她没有通勤车,有人替她借车子。

很快玛利安认识了一个好朋友——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克里斯丁。

克里斯丁为她介绍了一份在游轮上的工作。

作为报答,玛利安每天载她上下班,并以此为契机,深入地了解这个人。

这份游轮清洁工作,被克里斯丁称为“地狱”。

每晚,豪华游轮停靠在码头,清洁工们就得赶紧上船,在有限的停靠时间内,完成打扫工作。

平均每4分钟,他们就得打扫完一个房间:换好四个铺位的床单、被套、枕套,还得擦干净马桶、洗手台。

这样十几个小时地工作下来,却只能拿到最低工资。

从天黑干到东方将白,常常是下班后累到手都抬不起来。

回家路上,他们路过一片大海,玛利安兴奋地脱掉衣服,下海游泳。

克里斯丁说:你知道吗,我每天上下班路过这片海,可我从没想过要停下来欣赏。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玛利安和真正的清洁工人之间的差距。

对玛利安来说,体验清洁工的生活是主动的选择。

她本可以不这么累,但为了积累写作素材,她主动为之。

所以,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她还有心情可以下海游泳。

因为这样的日子对她来说,是有一个头的,只要积累的素材够了,她马上可以辞职不干。

但对克里斯丁来说,这份活,却是她不得不做,并且望不到尽头的。

为了支付房租、三个孩子的学费,她即使再累,也没有任何选择。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之后,她只想尽快回到家中,躺上几个小时,再接着出门工作。

正如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了玛利安是作家之后所说:你受不了时可以不干,回到原来的生活,但来这的人可没有选择的权利,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不是吗?

但我们也必须说,玛利安不只是把这次经历当作猎奇。

她的出发点,是体验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写书反映出他们的困境,希望引起重视,解决他们的问题。

但那道阶层之间深深的鸿沟,仍然是横亘在她和其他清洁女工之间。

有一次,玛利安无意间发现克里斯丁在翻她的钱包。

她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克里斯丁是不是在偷她的钱?

但没过多久我们就发现,原来,克里斯丁不过是在看她的身份证件,想要为她准备生日惊喜。

尽管自己很穷,克里斯丁还为玛利安买了一条四叶草幸运项链。

知道真相后,玛利安感动不已,发誓到死都要戴着它。

这里尤其让人感慨的是,即使是和清洁女工们已经打成一片的玛利安,在遇到那种情况时,第一反应也仍然是怀疑。

这不是玛利安有意看低朋友,但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反应,才更能说明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是多么难以弥合。

而这样的鸿沟,在克里斯丁意外发现玛利安是作家之后,就再也无法愈合了。

克里斯丁斥责玛利安,羞辱了她,也羞辱了信赖她的大家。

因为在她看来,玛利安只是把他们的生活,当成了一道景观。

她接近他们,不过是为了把他们的生活,当成猎奇的对象,展现给那些工作之余,仍有闲暇看看书的有钱有闲阶层,来展示自己的同情、博爱,获得一些道德上的安慰。

但对于克里斯丁和那些清洁工人们来说,他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吗?

或许一时之间,他们会得到许多媒体的关注,甚至成为热门话题。

但热闹之后呢?

他们仍然必须在这没有太多选择的人生中,咬牙坚持下去。

在电影最后,玛利安的书还是发表了,并大获成功。

她也获得了她欺骗过的绝大多数清洁工人们的谅解,但她当初最要好的朋友克里斯丁,仍然不能释怀。

最后,克里斯丁把玛利安请到两人当初一起工作的码头,邀请她再次换上工作服,和他们一起上船打扫一次卫生。

虽然玛利安仍然戴着克里斯丁送的那条项链,但她仍然强忍着眼泪,拒绝了这次邀请。

正如玛利安所说,这没有意义。

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即使她愿意再次和克里斯丁一起打扫卫生,他们的友情,也仍然是建立在伪装的基础之上。

下了船,她还是会做回一个作家,享受着中产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

而克里斯丁,却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很可能一辈子都要被困在这如同地狱一般的工作环境里。

也许,还会像那些年老的清洁工一样,为了最低工资,长年累月地过度劳累,终于变得肥胖、臃肿、迟钝,直到耗尽自己的生命。

玛利安的书写,好像让大众注意到了清洁工人的处境,却又好像无法根本改变那些具体的人遇到的具体的问题。

正如我们现实中,很多媒体对王柳云的报道一样。

或许,当人们带着好奇、同情的目光来围观她时,她的生活会收获一些热闹,曝光带来的名气,也能帮她多卖一些画。

但当热闹散去,她依然需要在那小小的女厕所里画画。

未来,她也依然没有太多职业选择的机会。

这也正是《乌斯特雷姆》(另一个译名《两个世界之间》或许更为合适)这部电影最深刻的地方。

它带有批判性地让我们看到了底层劳动者的艰难处境,却同时也十分谦卑、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这种至上而下的目光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9 ) 英法渡轮清洁工作考察报告

一个良知知识分子的现实生活体验之旅。

不喜欢用底层社会这个词,都是平凡人普通人一般人,都是在承压生活之下的劳碌奔波用力活着。

法国社会或者西方社会,不像移民、留学、卖房中介小视频里那样美好,普通人的生活在哪里都是不容易的,一样要计算着时薪才能安排接下来的生活,一样要三班连轴到没有公交车还不能迟到早退,一样要被老板骂着蠢货还要继续手头的工作,一样忙碌得只能散养孩子更遑论抚慰自己的精神世界。

即使这样,他们仍然保有善良、真诚和热忱对待朋友的美好心灵。

上一次看现实题材的法国电影是《全职》,两部影片都是从女性体力劳动者的角度去展现经济不景气大环境下就业困难和失业危机带给人们的不安全感,不煽情,不回避,不美化,用真实的力量让观者感受现实的残酷和人的无力与无奈。

法国电影人透过镜头表现普通人喜怒哀乐的现实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0 ) 你永远是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自己生活的亲历者。

——20230712天堂电影院观影之《乌斯特雷姆》(又名《失业风暴》)《乌斯特雷姆》是军军今年到电影院观赏的第88部电影,也是我到天堂电影院观看的第130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665部电影。

本片吸引了六男一女共七位影迷在天堂电影院观赏。

一本好莱坞关于编剧的书说到:“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都可以简化为一句话:某人要做某事,成或没成。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中年女作家为找到写作灵感和素材,不惜亲身体验底层清洁女工工作和生活,她成功了吗?

为避免剧透,暂且不表。

”不老女神朱丽叶•比诺什年近六旬,依旧魅力不减,她作为女作家,已经是中产阶层,但为了写作需要,她化身失业女性,来到残酷的就业市场找工作,最后终于找到了几乎是最底层的工作:清洁女工。

影片的细节十分精准到位,几句对白就把就业市场的残酷刻画得淋漓尽致!

失业简直太可怕了,是压倒普通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清洁女工们虽然工作脏累苦,但是却有着劳动人民朴素真实的情感,女作家和她们朝夕相处,被她们说朴实率真和对生活的不屈不饶所感染,收获了宝贵的友谊。

但是女作家体验生活的时间是有限的,该摊牌还是得摊牌,和女作家关系最好的两个女工会有什么反应?

清洁工团队里一个高个子身材好容貌好的女孩,找到了另一个工作,即将离开这里,大家都为她感到开心,即使只是好了一点点。

欢送会寒酸但情真意切,大家畅所欲言后,坐班车离开,高个儿女孩不再同乘,她一个人在路中央翩翩起舞,送别朋友,送别曾经的生活,镜头跟着班车渐行渐远,女孩的身影越来越模糊。

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才会懂得星光的珍贵。

这个长镜头是电影对她们最温情的凝视和祝福,好令人感动。

当一切真相大白,曾经的好友再次邀请她和她们一起去“乌斯特雷姆”地狱,女作家的回答令人心碎。

两个不同阶层的人能有真诚的友谊吗?

这部电影给了我们答案。

精彩台词:凭什么要我冷静?

一群废物!

清洁女工需求量大,不会被取代。

你的优点?

活力充沛,做事井井有条,有团队精神。

缺点?

比较追求完美主义。

你的主要的优缺点?

优点是诚实,缺点也是诚实。

清洁玻璃有两种方式,法式和美式,法式是直来直去,美式是绕来绕去。

我比较喜欢美式。

你是那个作家?

我看过你的书。

我是想写的更深刻些,所以来体验失业和找工作的感觉。

那你有没有想到你找到一份工作而剥夺了别人找到这份文件的机会?

没有试用期,做不来就走。

看命运把我带向何方。

不要带你去墓地就好了。

这没有任何意义。

豆瓣评分7.8,我给8.0分。

本片毫无疑问入选军军2023年观影三十大佳片之一。

《乌斯特雷姆》短评

看的电影频道的汉语版本。

5分钟前
  • 思迅
  • 推荐

比想象中无聊也无感。命题像之前看过的《工厂日记》,不同的是薇依是殉道者,但电影主角是伪装者。

10分钟前
  • existence
  • 较差

法语在不讨论哲学的时候多么好听!看的过程中就在想,相比于功成名就,相识于微时的感情是否更真挚淳朴?但是人和人的维系也真的好脆弱,稍稍不对等就破裂。唉过程是美好的就够啦,体验派+1。2025.1.29

12分钟前
  • 小心眼大聪明
  • 推荐

中产知识分子为了写作体验生活,虽交到朋友,但身份暴露后因阶级壁垒而分道扬镳。她写书想让更多人看到底层人的生活,但作用也仅限于此。底层生活之所以艰辛不是因为没人看得到问题,而是根本没人在解决问题。

13分钟前
  • 一颗花药
  • 还行

无论如何尝试平视底层人民的生活,当屈尊俯身的那一刻就注定是矫饰的,所以电影索性讲一个知识分子体察民情的故事,用无意识的虚伪写不可避的虚伪。在一场角色扮演中建立的友谊是浮上真实世界就会瞬间破灭的香槟气泡,两种阶层的人生永远不可能合流。

17分钟前
  • Meraki
  • 推荐

3.5分。

20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

友谊美好得过于美好,结局冷漠得过于冷漠,只有刷厕所的真实还远远不够

22分钟前
  • 小美
  • 还行

开头20分钟也太落后了。法国这些三流导演请少拍些片子。

24分钟前
  • Ryo
  • 很差

好看 演员演技在线 剧情不拖沓 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26分钟前
  • 疯批反派
  • 推荐

就想知道一件事,中国有拍清洁工的电影吗?结尾大好

28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推荐

看不下去

31分钟前
  • 姜小白
  • 很差

在地狱永别,毕竟两个阶层,两种生活,两类人,虚伪的情谊维持不了多久

36分钟前
  • 真菜至上
  • 还行

一般吧

39分钟前
  • 老左之轻
  • 较差

比姨好好哦,这么有知识分子气质的....清洁工

41分钟前
  • 野原DQ
  • 推荐

拿钱包看生日的时候在怀疑偷钱,就注定是两个世界的人。就算最后和她们上船也改变不了什么

46分钟前
  • 张振超
  • 还行

Between two worlds, 這英文譯名完美簡述了影片,也闡述了現實。儘管有著同理心有著「友誼」不是同一個階級的人最終也還是不能再見。是的,要時刻警惕上等人思維,可在戲院看到清掃廁所的畫面時我不盡產生了生理嫌棄感⋯

49分钟前
  • 不让名字太长
  • 推荐

直击要害的结尾,这样的“体验生活”后,她便可以回归自己原本中产阶级的生活了,她们之后的生活像无法相遇的平行线一样,不再有任何交集。拍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呢?但还是要拍。

52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推荐

2022.9.18

56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3.5 和考里斯马基的码头工人生活的区别就在于在于自知和自我批判在前,仍然据守知识分子的立场,通过下沉去窥视蓝领世界的私人生活,失业、贫穷和操劳,社会价值和认同感的缺失,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却更加真实紧密。当女主角从打工生涯抽离回到了书店,电影以一个仓促但又心碎的结尾,量化出阶层之间的难以跨越和共情的无力感,并以比诺什层次丰富的演技去中和些许有些消费苦难的同情。

59分钟前
  • Dear deer
  • 推荐

比诺什的“清洁女工手册”。知识分子为创作而体验底层生活,最怕的其实是谎言被揭穿的那刻。女主既收获了友谊也背叛了友谊,社会写生最终输给了阶级鸿沟,哪怕共情又如何?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