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影让你憎恶一个民族有些电影让你憎恶战争。
看了那么多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停止憎恨彼此,错的是战争,可是为什么大家会互相憎恨,战争中两方都是受害者,延续仇恨只会恶性循环,丧失人性。
当看到丹麦农妇因为德国士兵太饿偷吃了混着鼠屎的饲料生病呕吐而微笑,上校同情他们而又因为狗被炸死又重新收起了同情心时我看到战争已经在他们身上播下了恶魔的种子。
花了很久看完这个电影,哭一段看一段。
那些可怜的德国战俘男孩靠着拆完那些炸弹就能回家的信念日复一日的拆着炸弹.最后他们还是会被射杀。
他们只是孩子啊。
曾经世界杯足球赛日本作为唯一亚洲队晋级时 我为之高兴。
却被评论骂说为什么支持日本鬼子。
还有那些抵制日本的活动游行,都让我痛心。
抗日战争带来的阴影还在延续,可是我希望不要让憎恨蒙蔽了双眼,战争比灾难还要可怕他会吃掉人心。
我的愿望很简单,希望世界和平,希望没有战争.最后那个教官放走了那四个男孩,虽然他们是德国人。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放下仇恨,敬畏战争.
影片简介:二战后,丹麦政府迫使2000多名德国人在丹麦西海岸排除雷区的150万颗地雷,而其中很多都还是十几二十岁的孩子,电影「地雷区」(Under sandet)就是讲述的其中的一个排雷组的故事。
整片讲述的是一名丹麦军官在带领一群德国孩子在西海岸排雷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描述他是如何由对德国人的无比憎恨,到对自己人性的思考,进而在不断有孩子排雷被炸死的整个触目惊心的过程中,他又是如何一步步玩成自我救赎,最终帮助幸存的四名孩子逃回德国。
反战、人性、自我救赎。
整个二战前后大家都觉得德国人是魔鬼,殊不知,每个人都有魔鬼的一面。
即使你不是德军,你是盟军,也可以在战后这种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崭露出你邪恶的脸庞。
同时你会发现在影片中,但凡是亲眼目睹了这些爆炸的场景,且了解到这些孩子的经历的时候,即使之前你扮演的是魔鬼,扮演的是沉默的农场主,你也会自然流露出自己人性中善的一面。
当然还有一点,也是我最想说的,就是大家的焦点不一样,不站不到那个位置,你看不到那样的场景,你就了解不到那样的人性转变,我想我们应该尽量多的在人生中寻找机会能站到一些不一样的位置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你就不会一直是那个局限在军中帐篷里的邪恶军官,你也不会一直是那些其他海岸线的冷酷军仕长,你也许就有机会和片中军仕长一样得到某方面的升华。
同时这也让我想到了百度卖吧事件,百度中的员工都不觉得自己在作恶,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
就好比这里面所有的军官都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大多数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也不会去作出改变,毕竟像片中的军仕长能最终获得人性解放的毕竟是少数。
不过现在对于我们来说这两个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觉得这个集体、这个集团的整体方向是违背人性的,那我们能在之中做什么呢?
如果说把这种反人性的大环境理解为一个短期的大势,单个人无法扭转,那是不是应该像李笑来老师说的那样:不要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
而要问自己,这个大势中我们去做什么才最划算?
是趁着终于德国人战败这个大环境,把那种硬气拿来,欺负折磨无知的德国孩子?
还是在战后如何维持我人性中善的一面,不去毁了更多人的人生,更不会毁了自己的人生。
我跟这个世界,我跟我曾经的敌人,我跟未来的自己,我跟我的孩子,我跟我的亲朋好友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联结」?
我在这个大势中做的事情,对今后的世界、今后的自己、今后的孩子、今后的亲朋好友会有什么影响?
让今后的自己备受折磨?
让自己的孩子为自己困惑?
让亲朋好友难以启齿?让世界上邪恶的种子越种越多?
人原本就是趋利避害的,我们在对自己人性的审视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成本考量的过程,你是贪图一点眼下的利益,还是要一个长久的幸福。
更进一步说,你是否能转换到正确的「焦点」、做正确的「联结」,来区分出什么是利,什么是弊?
同样的逻辑我想百度员工也应该好好思考。
不要再被公司的价值观所左右,我们应该有自己健全的人生观,加入公司,与公司结合,那只是你人生的一段与这个公司有共同的走向,或者说有共同的利益关系。
当你思考到「联结」的时候,也就是你能转换「焦点」的时候,你就会重新来权衡利弊,是让自己的家人甚至是自己都生活在这样一个虚假广告满天飞的世界,还是想想在这个大环境下应该做点什么才好.
柏拉图说,舍善而趋恶并非人类的本性。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战争呢?
当希特勒把犹太人称为臭虫、老鼠时,德国人对犹太人实施了无差别化的大屠杀,因为在德国人眼中,清除犹太人就像清除臭虫和老鼠一样理所当然。
当然,在战争结束后,由这些该死的德国鬼子,去清理那些埋在丹麦海岸线上数百万枚德国人埋下的地雷,也同样是那么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
然而,人们在符号化一样事情之后,仇恨便会产生得更容易些,当我们希望看到德国鬼子在排雷时,被自己埋下的地雷炸得血肉横飞,便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该死的德国鬼子,自作自受了吧!
而当我们知道,这些排雷的德国鬼子,他们叫威廉,叫路希维德,叫恩格斯,叫本,他们只是一群在战争后期被迫入伍的小孩子,他们只是一群虽然吃不饱却冒着生命危险拼命排雷,只想早点回家过上正常生活的小孩子,去符号化后,我们就会面临和军士长拉斯穆森一样的抉择,让不让他们吃饱,给不给他们希望。
电影还是套路化了,拉斯穆森也正如大家希望的那样最终战胜了自己对德国鬼子的仇恨,然而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在于,明知道他们会死,明知道他们下一刻会死,但是真当那一刻到来的时候,还是会猝不及防的让你心颤,生命凋落的这么干脆利落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舍善而趋恶并非人类的本性,惟愿国家强盛,不好战,不忘战,因为战争摧毁的,不是德国鬼子,而是和你朝夕相处的威廉、路希维德、恩格斯、本……
“西方兵圣”克劳维茨讲过一句话:“胜利只是简单地实现了一个更好的政治现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战斗最惨烈,规模最大,甚至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战争,对于电影人来说似乎有着取之不尽的题材,而战争的残酷不仅仅体现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在战争结束后原本敌对的双方和平相处的战线后方,更是一个充满人性考验的地方。
《地雷区》讲述的是一个我们不太常见的二战故事。
导演马丁·赞里维特(Martin Zandvliet)的镜头语言比较平实,明显属于受好莱坞电影影响比较大的那一类北欧导演。
但丹麦海岸线萧瑟的远景和阴冷的色调还是奠定了整部电影沉重的气质。
即使战争已经结束,但流血却不会停止。
电影中的孩子士兵和地雷区这样的并置显然会有不少震撼和残忍的场面。
但马丁·赞里维特对于暴力的使用显得相对克制,因为那一张张稚嫩、肮脏的面孔和隐藏在沙子下面随时可能会被引爆的地雷已经成为了这个无形的战区里最令人心痛的主角。
只不过,虽然《地雷区》几乎具备了一部成功的电影所需要的所有要素,但马丁·赞里维特对于叙事的把控还是显得不够老道,由罗兰德·莫尔(Roland Møller)扮演的残酷无情的军士长卡尔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改变对这帮孩子战俘的偏见,并且迅速的转变成一位亦敌亦友的慈父形象。
这直接导致了整部电影在情感上却少了层次感,更缺乏了可信度。
但是得益于罗兰德·莫尔和一群孩子的出色表演,当我们获悉那段真实的历史的同时,那一双双在战火的摧残之后需仍然透彻明亮的眼睛还是能够直击我们的心灵。
毕竟,战争太残酷了。
克劳维茨其实还有一句引发后人无数争议的话:“暴力的使用是无限度的。
”而在《地雷区》里,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两个敌对的国家之间在硝烟过后的仇恨的延续。
这些过于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自己在经历着什么。
他们只不过是在被迫承担这场战争酿成的恶果,他们是那些已死和未死的成年人的罪与罚。
娃娃兵终于活到了战争的结束,但是死亡仍在等待着他们,对残疾与死亡的恐惧紧紧追随着他们,换我这个成年人,我也直接踩上地雷。
现在我为这些孩子流泪。
可恶的希特勒,可恶的战争。
#地雷区##Land of Mine# 今晚看完的 从一开始“难道是我聋了”的“娇喘”开始 就有点全片暴力与血腥的基调 让二战后战败方德国士兵去扫雷 士官长被分到一群十几岁的小毛头 一开始对他们很严格很凶残 但后来也会给他们带粮食 在他们受到其他丹麦军官的羞辱时 会替他们反击 好像情况在慢慢好转 但猝不及防在已经确认无雷的海滩上 士官长的爱犬不幸踩到 去世 之后的他马上变了脸色 先是让负责那块区域的人学狗 之后让他们一行人手勾手肩并肩一步步走在扫过的区域 当然 扫雷这种高危工作 死伤正常 还有自杀的 最后只剩下四个人 本来要被调到另一个地方继续扫雷的他们 被士官长救了下来 跨越国界跨越战争跨越歧视的人性之美
这部电影采取冷色调,非常克制地叙述了一群拆弹少年和士官长之间的故事,没有烂俗的煽情,没有过度渲染战争,中规中矩。
随着少年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在地雷区,绝望的气氛笼罩着这片小小的海滩,也不断折磨着良知尚存的士官长。
不由得让人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惨剧?
战俘们有错吗?
我想大部分是有的,不管基于何种原因,他们确实走上了战场,屠杀敌人,对盟军来说是侵略者、是破坏他们家园的直接施行人。
所以盟军可以理直气壮的,将国破家亡的悲痛和仇恨投射到他们身上,让他们去做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甚至期待他们的死亡。
所以战俘营里往往饿殍遍地,死伤连连,在战俘中,你看到的不是战争结束后的平静,而是仇恨的延续和因为理所当然的复仇变得扭曲的人性。
基于情感,可以理解盟军对战俘的愤怒和报复心理,但这真的是对的,或者值得提倡的吗?
若一个父亲将杀死其女儿的小混混杀死,没有人会不理解不同情父亲,但也找不到任何一条法律,一条公理让这父亲可以不承担锒铛入狱的责任。
战争中,无数军人和平民死去,我们要战犯和战俘负责,那战俘的死去,又有没有人负责呢?
尤其是像影片里那样的少年战俘,终其一生没上过战场,没伤害过一条生命,只因是德国人就要承受盟军的侮辱、敌视和仇恨,甚至因此付出生命。
战争带来的伤痛,真的要让他们承担吗?
说实在的,标题提出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也知道二战的战俘过得很惨,自己的国家也不敢发声抗议,报复和利用战俘已经成为反法西斯联盟默许的规则,心照不宣的秘密,可我还是觉得,人不应当理所当然的放任仇恨。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当我们把人当做一个符号去对待,我们可以轻易地痛恨和杀伐,但是,当他们还原为一个个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泛起微妙的波澜。
这种东西叫做同理心。
某种程度上说,是同理心让我们真的成为人,而不是冷酷的动物或者机器。
我们对他人可以感同身受,无论他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爱人。
有时,这让我们感觉内心充盈,但有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
比如,卡尔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从职业身份来讲,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本分,他应该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工具和物品,但是,他们每天对话,交流,他不可能不动感情,而作为人的身份,他把他们当做普通孩子。
从职业身份上反观这种行为,“同情”就约等于“动摇”,尤其在这种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气愤远未消除的时候。
1. 看到开头一个军官对另一个人的爆揍,想看一遍《路西法效应》。
2. 想去有着像是撒了一瓶蓝墨水蓝的透彻同时也清澈的透彻同时有一滩白色沙滩的大海边。
3. 感觉会看的很揪心,开始没多久就练习排雷,怕是观众和里面的工兵一样担心雷会爆吧。
4. 工兵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更揪心了。
5. 天海之处的巨型十字架太帅了,好像是在看EVA。
6. 从军士长到军士长先生。
7. 孩子有时比大人还坚强,而大人有时又脆弱得像个孩子。
8. 结尾要是真的就好了。
故事其实出了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看。
这是个非常无奈的故事,即便没有看,也能知道故事表达的主题。
故事里头,最大的矛盾,是我们不知道应该怪谁。
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做一个评判。
这让人特别憋屈。
故事主角是一位丹麦中士。
对于丹麦而言,亡国之痛,伤口还在滴血。
对待战俘,中士也没那么讲人权,毕竟,想起战争中的种种,他完全有理由愤怒。
故事里头文质彬彬的长官,利用德国人排除德国人自己布的雷,好像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到了故事最后,长官的“道貌岸然”又着实让人生厌。
可是,他大概也有他的无奈吧。
丹麦作为一个收复国土的国家,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了“别人”。
那“别人”的意图,是不是需要贯彻?
大概也是需要的。
只是,在自己职权范围之内,能不能“高抬轻放”,这个完全取决于个人。
故事里头的妇人,故意将食物倒进鼠粪。
被“抓住”后一脸的坦然,她经历的伤痛,大概远远大于一次食物中毒。
可是,她报复的对象,其中有没有无辜的呢?
这个问题,大概不是她能考虑的。
故事精巧就精巧在,妇人的孩子,误闯了雷区。
这些孩子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展开了援救。
这次有惊无险的救援,是不是能出动妇人麻木的心灵,故事并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在此时,展现了更为震撼的场景。
不管怎么样,中士在排雷的过程中,和这帮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中士身为战士,对战争罪犯深恶痛绝,一方面,又对这些孩子心生恻隐。
他唯一能做的,大概只是尽量保证孩子们能吃到食物,能有那么的片刻,能享受孩子们的快乐。
然而,这种快乐是极其短暂的。
中士的狗狗触雷。
这还没掀开的快乐戛然而止。
那个“凶狠”的中士,再次“卷土重来”。
在排过的雷区,孩子们用身体趟雷。
这是何其残忍的场面。
故事的“起爆点”完全安排在“出乎意料”。
以为会“爆”的点,基本都没有“爆”,然而,当神经稍微放松,孩子们日常一样拉着家常时,忽然起爆。
一下子就“炸”了。
这种冲击,让人久久不能平息。
在故事的最后,故事给了一个数据,2000人,150万颗雷。
一半以上的人受伤或死亡。
这些人里头,有没有“穷凶极恶”的战犯,大概也是有的。
但相信,大多数都是无辜受牵连的。
即便是“战犯”里头,大概也有大部分是被“成功洗脑”的。
这场灾难,究竟是谁之过?
这大概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人之祸”。
把战争和孩子放在一起,从来都是个沉重的话题。无论成败,战争带给人民的苦痛都是无法估量的。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丹麦和德国共同参与制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以沉重的代价为未来敲响警钟。
历史修正
战争让狂热的民族主义来鼓吹狂热的仇恨,用来杀死更多无辜的,或者是可怜的人。
德国少年士兵被留下清除地雷,长官开始痛恨德国人,后来逐渐被这些可怜的孩子感化,最后清除完成,只剩下四个孩子,当得知他们还要继续排雷时,长官向上级报告并请示,最后将四个孩子送到边境,让他们离开。
讨论视角始终停留在主角将士为起点-指射战胜方应以何种方式处理战败德国,德方代表团是一群`被迫害涉战未深的年轻德国战俘。由此题材不算新鲜,剧情讨论单薄,倒是片末将士逐渐认同少年战俘在排雷区上踢球的戏份非常有趣。其余戏份在局限的情境下止于人道-德国兵也是人,何况青年,要让他们回家去。
题材挺好,但是故事讲得一般。
短期内不敢再碰扫雷这个游戏了……生动の教了某些电影什么叫做克制,什么叫还原
有空的话周日(2021.10.31)看看其实很推荐志同道合的朋友看,看看拙劣的反战文艺作品是怎么拍的。
活该
这么一般的片子能这么高分
3.5
哪怕是一群孩子,哪怕是沦为战俘,都让人很钦佩德国人的聪慧和坚毅。对命令的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就怕命令最初的源头不干净。一群德国孩子,偿还另一群德国人的债。
当一个痛恨德国鬼子的军官来监督一群孩子扫雷时,必然是地狱般的折磨。然而一点点的交往积累了友情,卡尔的表情慢慢在变,可以预见最后卡尔一定会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当他们在沙滩上欢快的踢足球时,我看了一下进度是60%,意思是这短暂的欢愉注定为后面更残酷的剧情先铺垫情绪。
其實覺得電影情緒方面有些過頭了.....卡爾雖兇狠卻是一個好人,但拆彈少年的產生是德國民族跟國家必須承受的苦果,老實說我認為丹麥軍官的思維看似殘忍但可以理解。
也许最后不见希望于主题更有益,但感谢可以做梦的电影。不常见的将纳粹兵放在弱者位置上,让人性丑恶暴露更直接。但他们还只是孩子,若是换成大兵观感会否不一样?惨白的色调,紧张的喘息,越是阳光明媚越是炸的残酷无情,反而阴郁暗淡中常透出一丝善。地雷区的足球赛那么美好。500米的奔跑那么急切。
直到最後一刻還在擔心有地雷要爆,也算非常扣題。關於戰爭如何摧毀人性卻又諷刺地彰顯人性,我始終覺得從這個切入點來看這部片找不到答案,所以結局是沒辦法的辦法,強顏歡笑。
由丹麦和德国两国合拍此片,政治立场方面会有些许偏颇。
故事生硬刻意
挺闷的,也没啥剧情。
居然那么高分!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