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Renée看这部电影,她胖胖的脸蛋,笑起来红扑扑的,但是却是那么迷人,因为我喜欢她所以我会觉得即使是不精致的脸庞却依然那么美丽。
我以为,《Miss Potter》告诉我们的是爱情于女人,不是可有可无,有爱情始终是要好于无的,但那爱情如若是合适的爱情将是令人欢喜的,遇到这样的爱情你的余生将会是美好的,即使有争吵有分歧有泪水或是什么不悦,但是这份爱情所谓的合适不会让你一直难过,因为总可以度过。
然而合适的爱情保质期是多久,这个没有人可以保证的,像《重庆森林》里说的:“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 也许这份合适可以十年有效,可以二十年有效,但也可以是一天,一小时,甚至是一秒钟。
这正是爱情令人无奈的地方。
当我身边罗里吧嗦一堆亲人友人传来婚讯时,我不再像以前觉得不爽,相反我开始真诚的在心里祝福,我在心里说,结吧,都赶紧结婚吧,结了婚都好好幸福的生活,别再觉得人生无聊天天吵吵闹闹。
快要24岁的我,心里跟明镜似的晓得,爱情是要有的,只是真的急不得,总要有一个合适的要让自己乐意搭伙过的人,让自己满意,这是对自己人生最基本的负责。
就像《那时花开》里说的:“我知道这世上有人在等我,但我不知道我在等谁,为了这个,我每天都非常快乐。
”
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曾经住着一位姑娘,或者像你们说的那样,一位32岁的“老姑娘”。
晨光熹微的时候,她轻轻地摸出一支铅笔,利落地削,只见在一排排粗粗细细的画笔间游移,沾满色彩的笔倾身在水中蜻蜓一点,搅动蓝色的层次,饱满笔尖的蓝色在白纸上反复划出线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波特小姐的人生没有艺术家的风流韵事,如同她为代代英国孩子们撰写的童话一般单纯自然。
一个十九世纪末的小姐,或者一个女人,她的一生需要多少爱情,多少事业,又需要怎样的爱情和怎样的事业,抑或是否需要爱情和事业其中任意一个,这些或许都不是现在女人们有兴趣思考的问题。
波特小姐之所以值得敬佩,并不是在于她是那个时代女人的先锋,或者她拥有了自己养活自己的职业和大笔钱财,而是她敢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心。
在20岁的时候她就明白自己是绝不可能仅仅由于一些男人身家体面、能够养活自己就与他们结婚的;32岁时当她微微颤抖地将自己的画夹递给出版社,迎着黑暗的办公室里窗户的光亮骄傲地谈起这些画时,她便踏上了事业的第一步;当为她出版了小书的Warne先生在她的闺房里拉起她的手轻轻唱着“让音乐释放它的魔力,让气氛浪漫融洽,只简单地跟随我的脚步,让我教你如何跳舞”的时候,她便获得了迟来却长久的爱情;当她一锤定音用3000英镑买下了将被卖作工厂的农庄的时候,她获得了召唤她内心的一切。
她的自然,她的动物朋友,她的童话,引着她的步子。
她不知道生活通往何处,但心灵简单地把她带到了那里。
而当我们最终坐在一式一样的大楼深处某个火柴盒一般的办公室里的时候,耳朵里充斥了利、欲、生活的艰辛之后,又有几人能再次听到曾经声声呼唤自己的内心?
蕾妮•茨威格一点儿也不漂亮,但配得上波特小姐时刻显示出的英国小姐特有的矜持。
那种矜持并不太高傲,也不像宫殿里的小姐那么高贵,却是一种小家碧玉一般内心跳跃着的矜持,如同一支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嘉禾舞曲。
相比也是自传影片的《成为简•奥斯丁》,相信这样的角色安排更优于安妮•海瑟薇圆润魅力的明星脸。
从头流至尾的是一股憋着气的激情,波特小姐在出版商面前微微惊慌的呼吸;Warne先生的单身妹妹唐突而激动的“我决定你非成为我的朋友不可”;Warne先生微微抑制着冲动的爱意跟随八音盒唱出的一支歌,那股激情似乎永远没有释放的机会,因而使波特小姐看起来平淡的人生充满张力。
为了庆祝一个如同波特小姐一样充满才能的朋友的生日而巧遇了这部电影,在断了电的寝室的黑暗中为了释放不出的那个年代的感动而呼吸急促,或许与她真的有缘,几个月以后在书摊上淘到了波特小姐的小书,一百年过去了,她终于走到了自己身边,虽然迟了一些,但那几本薄薄的小书,仿佛带着百年的孩子们的幸运,贴紧了我的心。
…很久很久以前,不,也不是那么久以前,有那么一个姑娘。
她没有能与她的白马王子终身厮守,但当她终于有一天坐在那一片农场上画着兔子的时候,他知道自己顺从了心中的呼唤,将自己带到了这里。
这些土地为她带来了生命,她还之以平静,以被保护的荣耀,以一片单纯热情的心。
1这是一个临终把4000亩地捐给国家的伟大女性,它也是保护了北方湖区的纯洁与干净。
在这部电影中不禁非常感动。
她做了很多男画家没有做到的事。
不仅有博大的胸怀,而且敢于放胆去做,认准了一个目标,大胆去干。
这就是一个女性的胸襟。
这部电影的重点是他与诺曼的爱情,以及皮特兔等第1批图书的出版。
她被人称为writer。
诺曼是家族出版社的第三子,因为家里人很想让她在家照顾母亲,所以这一单是初出茅庐。
没想到他颇有天赋,而且热爱这个绘画出版事业,竟然大获成功。
这当然是皆大欢喜的事儿,然后两个人还坠入了爱河,只可惜死的太早。
幸好两人没有真结婚,只是在北湖区分开的一段时间里,诺曼就死掉了。
麦奎格来出演,挺合适,因为彼得兔里的人类主人公的名字就叫麦奎格。
当时的英国是典型的等级社会,就如同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中产阶级贵族和平民很少通婚,戴安娜王妃也是一例。
所以波特其家族是从事政治的,反复强调不能和搞出版,天天混在印刷机、弄脏手的人结婚。
这现代人认为出版企业肯定是有钱人,但当时可不这么认为。
当时为了照顾妇女的清誉,还让一个老容嬷嬷一直跟在身边,阻止产生尴尬的事情。
以防万一。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既符合时代,又增加了喜剧效果。
观众都很陌生。
2这部电影有很强烈的暗示,表明彼得兔这样经典图书的出版,跟爱的滋润有关系。
两个人一方面从艺术,一方面从技术之间相互激发。
事实上,从1900年到1910年代彩色绘本的爆棚,跟技术也很有关系。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出了23本彼得兔的世界。
10年后任溶溶译、华师大又出了一套注音版(很多只有黑白图)。
还有像什么普及的6册本,8册本(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做到了英汉对照,而且开本有当年的风范,值得鼓励),10册本,12册本,都已经烂大街了。
我们在坐享波特当年的成就。
它的销量已经超过1亿册。
应该说吴兄的出版介绍是正逢其时,应运而生。
现在的孩子也真是幸福,跟我们当年看那种垃圾印刷完全不同,他们可以双语配音,英语单词游戏,可以扫码听别人给他们念书(如今叫语感启蒙),而且有英文有中文,全彩绘,全是铜版纸,局部花纹贴膜,手感摸起来也很棒。
与之相比,我们的童年就处在文化沙漠中。
电影处理的还一大亮点就是,波特小姐总把他笔下的人物想象成是活的,所以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对话,里面的动画也使用得恰到好处,是点睛之笔。
英国人有讲故事的传统,从小就是这样,不仅仅是保姆在睡前给孩子讲,孩子自己也学着会讲故事。
小波特就像不断的排练一样讲着自己的故事。
读书的习惯也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
事实上女性插画家自己,也是书籍的主体,他们不仅创作书,还要把这个书讲给孩子听,从这样的一本书可以窥见他们的幼教文化。
几年前,有朋友说:“单纯不是优点,只是特点。
”是她有点道理的经验之谈吧,有些单纯的人好像会令人不喜欢。
有些则很招人喜欢,比如波特小姐:)市面上有无数的职场畅销书,但本质上:“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是人品与实力。
”并不歧视那些教习办公室政治的书,毕竟即便是个火星人,本着科学求知多看看世界的精神,也要研究下地球人的政治风貌才能更好生存。
同时也清楚如果没有那种天份不如就做自己,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何况那些书大多教的还不是智,而是小聪明。
一向觉得若真有人真照书中做了,其实会违心难受或遭遇不顺吧。
市面上还有无数教大家如何做女人的,美女,才女,富女云云,以及教大家如何找到好的另一半。
但似乎我所遭遇的一切是体验,是缘分,今天的我们如果觉得很幸福,这幸福是我们过去的自己走到今天遇见的,是在我们看过那些畅销书之前就遇见的。
所以后来看畅销故事的时候,也无从验证,看着有趣高兴就好了。
人生,是靠自己体验的,用自己的方式才有意义吧。
我肯定是无法给人讲什么大道理了。
只能散布我信仰的歪理邪说,比如:我们遭遇的一切都是自己过去所思所做的结果。
有朋友觉得我大智若愚,有朋友叫我傻孩子。
我不知道自己是聪明还是傻,也许有些方面聪明有些方面傻。
我知道的是其实所有人都差不多。
在没天份做聪明的方面,不如就做傻的比较轻松自在。
非常喜欢这部片,真的超过了预期。
很美好很美好。
突然觉得词汇太贫乏了,只能反复用美好来形容。
波特小姐是大龄文艺女青年里面超级可爱的一类,她很单纯,很阳光,很浪漫,她心里有很多很多爱,或许有人说因为她很幸运,她出身富贵,她足够有才华,那么好吧,也许这就是命运,虽然无法一句两句阐述清楚,但我始终相信一切都是应得的,所有人都从自身找原因或许反而会获得宁静,她所得到的一切一定是因为她值得。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道路都不同,别人的感悟,别人的书,别人的人生始终是别人的,看有益的书肯定是有好处的,只是觉得有时候成功这个词被妖魔化了统一化了。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不一样吧。
如果你的答案是成功,那么你就认真学习那些教你成功的知识。
如果你的答案是美丽,那么你就认真学习那些教你美丽的知识。
我的答案是快乐,所以我也有我的道路。
总之独立的思考,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经历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吧。
彼此不同,世界多有意思。
单纯不是优点,只是特点。
但无可否认,是种力量。
而如果用的好,用在好的方面,就成为美好的力量。
而美好是万能的。
再重复一遍,我好喜欢这部片子啊,嘿嘿。
推荐大家都看看:)
也许是我个人的性格,或者也许是这些现实社会对我的影响,悲观主义在我的思想里占了绝大多数的位置。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 一直‘期待着’看到生活对波特小姐严酷的考验。
当故事书被如期出版,而且销售量直线上升的时候,我对韦恩产生了疑问。
认为他‘应当’或者‘必然’在这件事上有所预谋。
当他对potter求婚的时候,我认为他只是利用potter来达到他的某种目的。
然而我又错了。
他们的感情‘很不幸的’持续升温。
potter再次回到湖区等待他们再次碰面然后举行婚礼的时候,我预感这是不可能的。
这次我答对了。
我的‘阴暗心理’得到了小小的满足。
虽然原因是因为韦恩的意外死亡,而不是我预期的他们俩其中一个因为耐不住寂寞而有了另外的心上人。
看后半段的时候我试图把我的阴暗面隐藏起来,假装自己还是那个年轻的,对生活充满美好希望的少女。
我和导演的思路终于走到一起了。
结尾结束的恰到好处。
让我浮想联翩。
当然是美好的,充满光明的。
就像少女时候的我想象自己的人生将会有多么美好那样。
其实,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我想说个英国人和一部讲述她的电影,Miss Potter和《MissPotter》。
恕我浅薄,我至今仍然不知道彼得兔的故事,所以可以说我对Miss potter的全部理解完全来自这部电影,而这部电影的成功我想也正在于它使我等麻瓜对这位童话作家,甚至英国的儿童文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顺便说一下,如果陈凯歌的新作《梅兰芳》能使得那些对京剧一无所知的外国人或更一无所知的某些中国人开始想了解京剧和这位大师了,那他陈凯歌也算得上功德无量,当然,他如果真能像宣传中讲的那样拍出“梅魂”来,那他还真能对外吹牛逼说自己是大师了。
话题扯回来,说说波特小姐。
在影片中,她是个天生的艺术家,小时候她就能看到自己笔下的画作活了起来,自己画得那些兔子、鸭子都开始和自己说话了,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两种后果,要么她疯了,要么她成艺术家了,结果她成艺术家了,要不说“不疯魔不成活”呢!
她长大后,依然有和自然沟通交流的能力,但那些其实在退化的人们却觉得她十分地不可理喻,比如Miss Potter的母亲,比如绝大多数的出版商们。
在其他人匪夷所思的目光中,Miss Potter独身到了30多岁,她终日与自己的故事和画作为伴,直到她遇见了年轻的出版商Norman......最后Norman死了,而Miss Potter也告别了喧嚣的伦敦,投身到真正属于她的大自然中去了。
Miss Potter和自然界的沟通能力,和自己心灵的沟通能力,和自己童趣的沟通能力让我可望而不可即,我想那很可能是只属于Miss Potter的吧?
但愿我们有一天也能开启自己尘封已久的想象力。
其实电影的故事很平淡,甚至包括Norman的死,可我觉得在看电影的100分钟里没有一秒钟会感觉无聊,我不是专业学电影的,不能从很理论的角度说为什么会这样,但作为影迷我能感觉得到主创人员的诚意。
他们没有把情节弄得很紧张,只是在终于史实(导演说的)地拍摄,没有俗套地故意加强戏剧冲突,而是把影片的各个细节做好,这样的电影影迷是能感觉到它的诚意的。
电影中一个亮点就是Miss Potter和自己画作互动的细节。
在这里,导演把动画处理得非常好,简洁、灵动、可爱、充满童趣的想象力,这也难怪,导演Chris Noonan十一年前的处女作《小猪宝贝》就是一部经典到想哭的动画片,虽然是2G动画,却要比所有总动员都更能抚慰心灵。
Renée Zellweger的优秀和自信自不必多说,作为一个阿麦瑞肯狗敢于出演一位英国传奇女作家就足够说明的了。
毕竟她有两部《BJ单身日记》的经验,所以对于英国的了解还是有基础的,但也许是BJ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或是BJ对Renée Zellweger的影响太大了,总之在饰演Miss Potter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BJ的影子,比如说动作,笑脸,眼神等,我想尽管Miss Potter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女权主义者,但当时毕竟是维多利亚时期,以我无知的历史常识想象,Miss Potter也许应该比Renée Zellweger所表演出来的更优雅一些。
可我还是为Renée Zellweger未能凭借此片入围奥斯卡奖而遗憾,她的表演足够获得学院将的提名了,至于得奖,我想Miss Potter毕竟是“女王”陛下的子民。
看完电影我在想,英国人究竟是怎样的人?
我们常说英国人绅士,可英国足球流氓绅士吗?
我们又常说英国人严肃古板,可你能说《指环王》古板吗?
《哈里波特》古板吗?
Miss Potter古板吗?
换到别的国家也一样,你能想象五大三粗的俄罗斯老大娘年轻的时候很可能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吗?
我想,人是一个一个的人,我们只能分析个案,不能一概而论,所以说所谓“80后”“第五代”的提法就很不靠谱。
时间:2007年2月14日19点地点:AMC影院 事件:《波特小姐》Miss Potter上画第四周之前对波特小姐其人其事一无所知,所以最初从海报上看到无比绚烂虚幻的色彩和芮妮齐薇格的扮相,猜测这可能是一出奇幻片,波特……哈利波特的亲戚?
见笑了,不过,后来结果也差得不太远,这部讲述上世纪初女插画大师碧雅翠丝波特生平的传记片充满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只不过,芮妮齐薇格担纲出任的波特小姐一角,其扮相让人觉得有点别扭,举止方面也有些古怪。
可当她跟那些她自己笔下的兔子、乌龟什么的说话的时候,还有她至性至情的那几场戏,你就会知道,那个《BJ单身日记》中的傻大姐还是我们的傻大姐,只是多了些艺术家的不定期忧郁和莫名的伤感。
后来,又看了些介绍,其实碧雅翠丝波特本人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才明白芮妮齐薇格的表演的用意,当然,她操习英国腔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
而在口音方面,另外两名名角伊万.麦格雷戈和埃米莉沃森就方便多了。
前者的英国绅士造型让人一开始也不太习惯,最主要由于那维多利亚时代款式的胡须,其实他优雅温情的表演还是颇为上道的;而埃米莉沃森的出场虽然不多,却让你明白感受到一个好演员的魅力。
对于她,完全值得用一个单独的篇章来叙述,如果简单说一下的就是,她爽直率真的角色让人很难不喜爱。
有人可能认为影片对该角色的处理有着些许的“断背”倾向,对此,个人感觉并不强烈。
女电影配乐家瑞秋波特曼的作品几乎从来没让我失望过,这一次她的旋律让人较多地想起了那部《浓情朱古力》,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意境上的一次回归--清秀、干净的音符一样的在现实和梦境中游走,很是切题,很是惬意。
最后有个关于瑞秋波特曼的疑问,在片尾演职员名单中,看到一个Rachel Portman Auricle Operator这样一个title,最开始被吓了一跳,因为auricle这个词跟法语auricule “外耳”差不多,瑞秋波特曼耳疾?
手术?
这对吃音乐饭的人来说可是……回来google一下,大概明白是个音乐相关的职位,可具体是什么,如果有懂行的朋友多谢告诉我。
比音乐更重要的还是画面,对于本片来说。
毕竟,这是讲画和爱的电影。
波特对自己画中“人物”的爱,波特与画集出版商诺曼先生的爱,波特对风景如画的山庄的爱……摄影和动画的配合恰到好处,完全称得上一个“美不胜收”。
只是需要提醒一下的是,这不是一部合家欢的电影,虽然里面生活着快乐的小兔子和它的朋友们。
它的主题是绝对成人化的(此成人非彼成人,别想歪了哟),小朋友看看就会觉得闷的。
8分!
原贴链接:http://www.blogcn.com/User5/tintin76/blog/54274439.html
这位波特小姐,是彼得兔的作者Beatrix Potter(1866.7—1943.12)。
她出身上流社会,自小喜欢绘画和动植物,所以就画动植物。
30多岁云英未嫁,却在出版自己的图书时爱上了出版商。
可惜还没结婚,爱人就病死了。
她离开伦敦,用越来越多的版税买了一个农庄,在那里疗伤。
她热爱自然,眼看很多农庄被资本主义发展商买走,用做他途,于是培养出一个买农庄的爱好。
买了农庄就让农民依旧耕种。
她保护了大片土地,这些土地后来捐给英国当局,至今还保存了原貌。
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
领先于时代,观念和创作放在今天都那么鲜活有力。
《彼得兔》是最早的绘本之一。
任何关于绘本的书籍都不能不介绍《彼得兔》。
我手头上有一本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在“经典”一卷,头一个就是彼得兔。
《彼得兔》的画风非常精致淡雅,色彩不华丽,线条也很简洁,小动物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几乎要从画上跳出来,因为作者从小就细致地观察它们,热爱它们。
Potter是个敏锐的艺术家,她的画从来都不大,可是笔触极为准确,想像又很调皮。
她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娓娓道来,都是儿童口语,几乎可以媲美我们的丰子恺。
也许因为她是个艺术家,胸中有不同于常人的丘壑,才使她在痛失爱侣后,能够继续创作,并且渐渐走出伤痛,更在将近半百的时候跟她的律师结了婚。
(她似乎容易在工作中产生爱情,要在今天,就是办公室恋情喽。
)晚年她比较少画画,兴趣转移到经营农庄和养羊。
Beatrix Potter天才,勤奋;她也坚韧,平衡。
她热爱自然,并尽力保护自然;她坚持自己的观念(与出版商和律师相爱),不向当时的社会妥协,却又能做得妥帖,不让冲突伤害自己。
这样的女子,什么电影能够完美表现?
哪个演员能够精彩演绎?
Renée Zellweger的演绎不够精彩。
可能因为要说英国口音的缘故,她一直比较紧张,比不上Ewan MaGregor和Emily Watson自如。
后两位是如假包换的英国人,当然比较占优势。
Ewan温柔幽默可亲,不过角色本身没有深度。
后来又不明不白死了,真让人心疼得哭死。
Emily Watson的造型有点可笑,发挥的地方不多。
片子的风光非常优美,就是在Beatrix的农庄上拍的。
调子还是不错的,但是配不上Beatrix Potter真人的精彩一生。
整个电影的画面美丽极了,英国绅士的礼节动作,虽然有些是粗鄙而自以为是的人在做,但是带来的节奏的优雅是整个故事不可或缺的,难以想象这样的故事发生在其他民俗礼节下的样子,肯定不是这种丰润而优雅,充满着智慧的灵性。
简单的故事,和以往那个世纪背景下的许多故事一样,此故事的反叛,也由潜流到明白的摆出来。
做到了简单、平和、而又有回味无穷的韵味。
风景,人物,独白,一颦一笑,以及那可爱的动物图像,还有音乐,都在围绕这个节奏走。
美是溢出来的,感觉也是溢出来的,味道是慢慢氤氲过来的。
女性的独立与坚强,童话般的剧情,在电影里的体现,会使很多女性关注,感慨,内心里装上几个蹦跳的小兔子。
很显然,现代社会时带来这些的社会环境保障,没有商业精神的独立,和运转,主人公难以有那个童话,幸运而生此世,关键又不在此世,智慧与勇气永远闪耀着卓越的光芒,那些光芒在前,谁是后来者呢?
you!
亲爱的波特小姐,请允许我这样深情。
因为你实在是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我时常在想人生,想生命,这些也许无须深究,却一直缠绕人心的课题、事实上、我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它的浅显易懂、完成专属于自己的心愿,做自认为有意思的事,恐怕就是生命的真谛,这样的一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你的人生,境遇或者无常,唯一让人珍视的,还是那闪闪发光,让人毕生难忘的梦想和才华。
感谢今夜有你的陪伴,还有兔子班杰明,蝾螈爵士和母鸭洁玛。。
我的童年没有彼得兔,但愿我的女儿的童年有。腐国乡间太美,这才是我心往的农村。
extraordinary
what a lovely and warm story~~英国乡间的景色实在是太太太漂亮了,蕾妮还是一如既往的带着点天真和孩子气,奇妙的气质
动画部分不错,其余的确无感
不够童话
风景美
真好~
风景美如画,但情节平淡了,齐薇格的表演也有失水准,略显粗糙
彼得兔妈咪的故事。喜欢英伦口音,英式建筑,尊贵装扮,别致风景,连复杂的礼仪讲究都喜欢。是不是暗示我可以去看唐顿庄园了呢?
5 秒就推。。。开始那些文具。。。那刀。。。
let me place your hand in mine~
英国真美。伊万先生就是来打酱油的。⋯⋯写书写到可以随便买地的地步!!!买了四千亩!!
简介里简单的一句“即便是波特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儿童作品创作者和富有的农场主,她也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她的第一段爱情”让我热泪盈眶,人生总是这样
剩女的骄傲啊
可惜故事太老套,从淋雨就知道结局,从初会就知道结局……但是插画是在太美!!!!演员实在很好!!!片尾曲实在可爱!!!
合格的传记电影,不喜欢齐尔维格略傻的表演……
能猜的到剧情以及女主长着太尴尬的脸
好可爱的bunny~
生活却没有童话。
那些永远留在湖区的故事 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