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最后留下了一张黑白照片,就是魔术师一直在后台凝视的那张。
据说这部电影就是Tati为了自己女儿所写。
然而戏剧化的是,Tati还有一个私生女,声称这父亲没有亲手搬上银幕的剧本是写给她的!
无论如何,在观赏之前我们不知道更多的关于影片结尾那张黑白照片的故事,只能从舒缓的画面中感受那种默默隐忍的温情:对于一个当过父亲的人而言,能够再有一次给予爱的机会,也应该是生命中一种馈赠。
可魔术师之于小女孩是臆想中的父女吗?
还是杀手莱昂和马蒂尔达之间微妙的情愫?
还是说,孤独而温存的两个人相遇之后在各自的位置上寻找可以相互靠近的方式?
一双年轻的目光在热渴地寻求生活中的魔法,可以一厢情愿地把窗外的棉絮看作是雪花,从壁炉中点燃一屋的橘黄色,等待一个温暖的陌生人到来;另一颗无处寄托的心在流浪中苦觅欣赏的眼睛,在已经冷漠的城市中认真地跳动,无论晚点多少,都一丝不苟地准备出场,试图给人带来由衷的欢乐。
她有朴质的勤劳,也有着不加掩饰的憧憬和幻想;他有老式的严谨,更有默默的体贴与深沉的留恋。
只是,当这种索求和给予的纽带建立之后,语言的不通反而摆脱了措辞的困扰,彼此都以自己最本能的方式表达各自的需求,一而再再而三地变本加厉,往各自的幻象中越陷越深。
当女孩子在镜子前品鉴那种最纯粹的自我陶醉时,魔术师不也在拉下那件旧大衣时充盈了一种久违的骄傲和自尊吗?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拮据而慷慨的法国魔术师还是淳朴又虚荣的乡村女孩,他们其实是在相互满足,相互成全,我们怎么忍心说谁对谁贪婪,谁对谁骄纵呢?
然而悲剧在于魔术师的行当是被那个年代逐渐抛弃的,他不得不一再出卖自己的体力(夜间修车铺)和尊严(女士品橱窗秀)来换取金钱,从而兑换女孩子目光中那个信任而值得依靠的形象。
深夜,他醉醺醺地回到专门接待艺人的小旅店,推开卧房门,看到熟睡的女孩子,这时镜头节制地顿了几秒,然后缓缓关上。
第二天早上我们可以看到沙发上的魔术师向空中伸出了胳膊,勾着手腕——他难道不是做了一个有关亲密,有关相依相拥的梦?
是回忆还是还臆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年长者的心中匿藏着一颗孤独依旧的心,然而却在醉酒时都保持着绅士的隐忍与内敛。
这种细节的安排与暧昧的暗示可以说是《魔术师》里最厉害的地方,让人于不经意中突然觉察,唏嘘不已。
可残酷的是,对于人物而言,生活给予这种沉湎毫不留情地打击,连廉价的橱窗秀工作都因此而丢掉——那样一个梦让魔术师晚了工作时间。
然而更残忍的是,除了难以填满的物质要求,另一种情感上的需要是年迈的魔术师无法提供的。
当女孩子开始打扮自己时,她其实是在等待被关注的目光,在等待于另一个他者的注视中建立新的自我。
魔术师眼中的自己是原先那个,她不要。
她要更新的自己。
她没有意识到那个更新的自己是不属于那个给予她这一切的人。
生命中总有那么一刻像机器的按钮一样灵敏,只要轻轻一点,整个青春的机关就被打开,生命中的图景就此更换,无法挽回。
那是蛰伏在生命的源动力,在刚开始的时刻以青涩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一直激荡在血管中,只会随着时间的沉淀变化形式,而不会消尽。
因而女孩子的行为不构成对魔术师任何意义上的负义,那是她生命长成的必然节点,只是对于魔术师而言,这无疑是生活把他拉下变魔术的舞台,让他明白自己一直都是在表演魔术,而不是现实。
在剧情发展中,我们看到魔术师为了躲避迎面走来的女孩子和她男友误入电影院,第一次站到了观众的位置去观看那个幻化的舞台。
这里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位置的转换,魔术师恐怕第一次意识到,他在不断更换舞台的同时,观众也在不停地等待不同的帷幕。
她是他唯一的观众,他却不是她唯一的舞台。
因此他最后决定离开,留下现金、野花和一张纸条:“Magicians do not exist”。
既是写给女孩子,也是写给自己。
他是首先相信自己魔术师的身份并依赖于曾经凭借娴熟的手艺赢得的尊重与吸引,然后才有接下来生活的苦役和最后无助的落寞,尽管回忆中有淡淡的回报——挽着手在马路上漫步,虚惊一场之后的美味晚餐,可生活中,或者说成长中,有更精彩的节目吸引那唯一的观众。
他的魔术并不是魔法,甚至不仅没有魔法师,魔术师也不存在,有的只是坚硬的生活和不知疲倦的时光。
除了腹语术除了红鼻头,除了兔子和礼帽,除了贫穷和饥饿,其实还应该有新的生活。
但最后一刻我们真说不清魔术师是真正地开始真实面对自己了,还是向生活彻底缴械,完全妥协——放生激情的兔子,拧紧输送欢乐的阀门;我们是应该相信风吹起的书页真的是另一双翅膀的化身,还是应该为收起来的长铅笔哀悼呢?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是时候该选择离开了,否则他的生命将会被没有意义的耗尽。
因为他对付出已力不从心,由于成长,经他一手出落成的倩影也不再单单为他而优雅。
况且,离开对于女孩在而言,也一如断乳,她更需要蜕变,更需要适应没有魔法甚至魔术的世界,用自己的翅膀飞翔。
总归是要谢幕的,无论是魔术师给观众展示的兔子,还是生活给魔术师递到手中的幻象女儿。
所以电影的名称是Illusionist而不是Magician,不简单是关于手段的把戏,还是关乎大脑的自欺欺人——当魔术师在船上伸出手指,翻转间夹出一张新船票时,他已入戏太深。
豆瓣同城观影活动“光影之厦 · SECS”http://site.douban.com/movingmovie/
这是一个过气老魔术师带着一只会咬人的兔子,和一偶遇的孤女爱丽斯两人在城市流浪的故事。
这部动画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酷炫的3D效果。
屈指可数的对白,忧郁朴实的画面,恬静清淡的配乐,电影从开始到结束都透着淡淡的忧伤。
或许会觉得爱丽斯太贪慕虚荣,总让老魔术师变出自己想要的,漂亮的高跟鞋,合体的连衣裙,华丽的大衣。
老魔术师卑微的魔术演出收入仅够维持生计,为了满足爱丽斯的物质需求,老魔术师当起了洗车工、涂料工、橱窗展示员,后来还卖掉了魔术道具。
当爱丽斯找到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后,老魔术师就全身退,老魔术师对爱丽斯如父爱般,仿佛是老魔术师对多年失去联系亲生女儿的一种弥补都寄托在爱丽斯的身上。
我们何尝不是那个不懂事的爱丽斯呢。
妈妈,我球鞋旧了。
爸爸,我同学用上电脑了。
爸爸妈妈,我想买房了。
父母省吃简用拿出他们所有的积蓄,努力满足我们一个又一个愿望,老爸老妈就象魔术师一变出我们想要的东西新球鞋、电脑、房子。
在我们的父母还不太老时,我们也当回魔术师,变出他们想要的一些,弥补一下内心的愧疚。
这是2010年看完《魔术师》留下的文字,2020年周末又重温了一下电影,还没看到故事的结尾,我就把电视关了,不太愿意去面对故事忧伤的结尾,10年间的流逝,来来往往,所能弥补的机会真的不多,爱可能是无所不能的魔术,却无法让时光倒流。
他已经老了。
他总是一个人。
他没有家。
总是带着几件行李,一只兔子,一把雨伞,还有一张海报到处迁徙。
他是一个魔术师。
他叫帕斯帕斯。
当魔术师,小丑、马戏团艺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只能沦为摇滚明星,爵士歌手表演的陪衬时,他带着矜持得体的落寞,穿山越岭,漂洋过海。
只要那里有一处舞台,有几个观众,还有一些酬劳,他便长途跋涉。
某天,他来到爱丁堡乡下的一个小村。
那里淳朴的人们,对魔术依然保有好奇,看着他从嘴里拽出灯泡,空杯里变出美酒……这些其实有点老套的魔术,仍然惊叹连连。
乡下姑娘爱丽丝,怯怯的躲在门后,看着此生从未见过的神奇景象,不仅张大了嘴巴。
她以为他是魔法师,因为他将即将用完的肥皂变成了全新的,还在她唯一的鞋子破掉时,为她变出了好看的小红鞋。
这必然是魔法。
只要跟着他,是不是便可以拥有所有想要的一切呢?
于是,她悄悄的跟他离开了村庄。
来到城市,走在灯红酒绿的街道,看到橱窗里琳琅满目的新事物。
这个花花世界仿佛是另一个魔法世界,让她惊叹不已。
她想魔法师总是什么都可以变出来的吧?
好看的大衣,漂亮的裙子……她拉着他的衣服,不停的指给他看,这个,那个,那个……都可以变给我吗?
而这一切,最后竟然都成了真的。
她感激这个魔法师的神奇,为他打扫房间,烹煮好吃的食物。
她发自内心的亲吻他,敬爱他,钦佩他的魔法。
而她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他最后一个也是最好的一个观众。
帕斯帕斯,想用魔术守住一个女孩的梦。
哪怕,一块香皂,一双鞋子都是必须要花钱来买的。
在这么多年的落寞后,却还有一个人,那么单纯的相信魔术的世界,一切便也值得了。
可惨淡的收入并不能维持一个梦的延续。
于是他晚上去给别人洗车,到商店的橱窗里,酒窖里为别人变衣服,变美酒。
这些辛劳变成漂亮的大衣,得体的高跟鞋……最终换来女孩脸上幸福的微笑。
就是这样,便足够了。
他在用全身心表演着此生最宏大最完美的一场演出。
他为一个不谙世事的乡下丫头造梦。
叫她懂得了美与爱。
只是他忘了么?
所有的演出,总有谢幕的时候。
当他不分昼夜的奔波赚钱时,寂寞的小女孩正在成长。
她走出那间小旅馆,在花花世界里逐渐长大,然后遇见了爱情。
她穿着得体的衣裳,像所有成熟优雅的女人那样,挽着男人的手,笑靥如花。
却没看见,奔出门寻找她的魔术师,正惶恐的躲在衣架背后不知所措。
当他推着衣架奔进电影院时,终于明白了:曲终人散,梦总会醒来。
她已经找到了依靠,不再需要他的魔术了。
他将所有的钱留给女孩。
然后告诉长大了的她,魔术并不存在。
一生最壮阔的演出终于谢幕了。
他放走了兔子,留下了牵挂。
在观众看不见的时候,悄悄消失。
始终握在手心的,仍是那张反复看着的照片。
当他在火车上,一时兴起为找铅笔的小姑娘变了一个小魔术之后,真相终于昭然若揭了。
照片上是一个小女孩,是他不知所终的女儿。
那些用满满的爱变成的魔术,也许只是给自己看的吧?
借由另一个女孩的笑脸来慰济自己失去的幸福。
所以无怨无悔,所以即便不知去向何方,脸上依然是淡然的优雅与落寞。
他已经老了。
他是一个魔术师。
他曾有过一场最完美的演出。
他还是一个人。
现在,该谢幕了。
那座城市的灯火逐次熄灭,音乐停止,直到最后一盏光亮消失。
而我们从不知道,原来一场演出的终结竟是那么悲伤的一件事。
散场的灯光亮起,就那样湿润了眼眶。
我不是爱看魔术的孩子——无论是魔术师的还是父亲的。
前者我早知道他们是假的——像我这种没想像力的孩子只会琢磨着如何能合理解释这些假把戏,而后者是从来不曾演给我看过,我也不肯做他的观众。
爸爸这个角色,对于我来讲,就是教会我下各种各样的棋,却只喜欢我下赢别的小朋友而绝不肯被我打败的人,就是迫我背许许多多的诗,却只爱听老师讲我成绩好而绝不爱听我拿自己的道理去反对他的人,就是我在他跟前,不仅是笑容,连其他情绪都缩到很小,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能与他共处一室的人。
我从来没有看过“爸爸的魔术”——任何一种。
我们用人类间最直白也最虚伪的方式相处,到最后告知他我要出国时,那种感觉真像要与情人私奔——只要能逃出去,从此就自由了,就能纵情的哭尽情的笑。
而他最后一次打电话给我时,是那一只已经飞入云端几乎不见的风筝终于断了线,遗憾难过有之,但并不怀恋。
除了知道对方还活着之外,也不用再知道对方更多的消息。
所以当有人告诉我说父亲在女儿生命中应当是这样一个样的人:默默无语地做尽一切事去满足她哪怕最无理最虚荣的要求,让女儿觉得他是无所不能的,最后当她爱上另一个男人时,再默默无语地将她交到他手里,我只是瞪了瞪眼睛,挑一挑眉毛。
我不知道别的女孩子的爸爸是什么样的,但我愿他们都是如传说那样的人,都像如电影中的魔术师那样的人,即使彼此并不多话说,仍然了解女儿的心思,关怀而慈爱,默默奉献轻轻放手,留给她们最美的记忆和最好的未来。
让她们在每个父亲节都记得说一句“快乐”,而不是要看到商场的打折海报才想起来。
据说那些恋父的女孩子们将来爱情也会容易幸福。
我小时候学画,只一点点时间,所以喜欢像这部电影里这样的造型和留下线绘的手法,显得有时代感又不是那么真实,氤氲而温暖。
导演想必对爱尔兰很有感情,除了风笛悠扬贯穿始终外,天气环境建筑城市的描绘之细致都不逊于巴黎,甚至魔术师搭船前往爱尔兰时,还特意让一阵小风吹起了旁边男子的裙角,再验证一番“这裙子底下的确是不穿内裤”的传闻。
虽然对父女之情是无法感同身受,生出共鸣。
但是导演对小人物的体贴仍旧感动了我——那些流浪于各个城市间,无家无业孤独而穷苦的人们。
全剧中叫我最难忘几乎落泪的镜头,不是来自于那对伪父女,而是那只放在橱窗中的人偶最后被打出"free"的标签。
而那个操人偶的艺人,那个曾经想寻死的小丑,当然还有那个失去了兔子的魔术师,他们又要流浪去哪里,如何地生活呢?
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想“假如这个世界上真的魔法,那多好啊”PS:魔术师把兔子放生之后拉远景的那个镜头太漂亮
今年的奥斯卡名单出来了,女儿和我最喜欢的动画片《魔术师》没有获奖,早在意料之中。
片子里面所渲染的那种遥远的被世人所遗弃的,不为人所关注的淡淡的忧伤,似乎奥斯卡这样灯光璀璨的奢华盛会,根本与它一点儿也不搭界。
喜欢它的人,继续喜欢它就好了。
女儿强力推荐我看,说它超级好看,且这样的好东东一样要与我分享。
并用了这样极端的表达方式:画得太好了,看了它以后,我都不想再画画了!
这几年,看惯了好莱坞大制作的3D动画,亮丽的色彩,炫目的特效,加上讨喜的让人会心一笑的情节,都让人忘记了,动画片还有另一种形式。
而这种返璞归真的传统动画,只用淡淡的笔触,恬静的音乐,一个个轻轻翻过的画面,甚至没有几句台词,就让人感到那淡淡的忧伤已经深入骨髓,直达心底。
喜欢影片那淡淡的笔触,美的让人心醉!
所有的着色似乎都被水洗过的,只余下浅淡的底子;一切景物似乎都被笼罩在迷蒙的雾气之中,来自久远的纯真岁月;喜欢影片那优雅的调子,难过的让人心碎!
孤独的魔术师,放在哪里都觉得碍眼的长胳膊长腿,笨拙可爱的动作,漫长没有尽头的旅途,独自漂泊的生活,短暂的喜悦,淡淡的怀旧,静静的等待,默默的遗忘。
虽落魄却永远不失优雅,一步步向人生的下坡走去,却没有挣扎没有抱怨。
一直含着着的眼泪,却最终也没有落下来,正是恰到好处的拿捏。
熟悉的伦敦街头,那家我们去过的剧院,都多了忧伤的亮晶晶的梦幻色彩。
苏格兰的山山水水,真的变成了一幅图画,上面有我最喜欢的黑脸羊,和永远被毛发遮着眼睛的“披头士”牛;爱丁堡的如丝细雨,山顶童话般的城堡,横跨火车站的古桥,如果不是曾经到过那里,真的很难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美丽的城市。
那只喜欢咬人的兔子,在细雨的山顶迷惑地看着主人远去;远离那个被自己倾尽所有,细心呵护梦想的小女孩,没有告别,也不过只留下一张纸条:世上没有魔术!
人去屋空,只有魔术师留下的法英词典,被窗外的微风吹动,在墙上留下翻飞的图案;一个个橱窗,一盏盏街灯,渐次熄灭。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不是一个浪漫故事,它更多是在讲述父亲与女儿的一种关系。
《魔术师》的故事要从剧本说起,它由法国喜剧片大师雅克·塔蒂写于上世纪50年代。
塔蒂和大女儿关系疏远,他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不是别的,就讲述了一位孤苦伶仃、四处飘零的魔术师。
透过《魔术师》结尾的火车一幕以及最后出现的女儿照片,不难看出影片是父女沟通的努力尝试。
这不是大道理,而是一种需要领悟的微妙情感。
征询塔蒂后人关于《魔术师》的改编事宜时,塔蒂小女儿表示,不希望由任何演员来饰演父亲。
于是,把塔蒂形象搬上银幕的最好方式就只有动画片了。
塔蒂擅长自编自导自演的默剧哑剧,乔迈的动画片也几乎不需要台词,简直是天造地设。
无独有偶,观看这部独特的《魔术师》,我们可以不需要中文或者是任何语言的字幕。
回想《瓦力》那会,前半部分被人惊呼为神作,原因就是无对白,观众用心去感受就可以了。
等到话多一闹,影片就多了好莱坞烟火气息,不是个味道。
《魔术师》更是如此,它善始善终,像极了一部默片,几乎不需要旁白对白,许多对话完全借助肢体和表情来表现。
此外像苏格兰的风光、爱丁堡的城市风貌,出现在画面上简直美得惊人。
可以从几个不同高度去看待《魔术师》,一是作为艺术的电影。
上世纪中叶,电影遭遇过困难处境,被电视等新兴媒体所打击,这的确很容易让人想到片中的魔术师,卖力演出、无人欣赏。
要知道,电影最早是魔术杂耍性质的活动影像,剪辑等技术更是将其魔力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类似困惑甚至延续到了现在,许多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观者寥寥,无法取悦多数世人。
你说不清楚它们是在讲什么,拍这样的电影、表演那样的魔术到底有何意义,难道不是骗人、蒙蔽大众的各种把戏?
电影和魔术到底有何意义?
其次是雅克·塔蒂,动画片的故事是他说与女儿听。
由西维亚·乔迈来改编呈现,不说魔术师的形象本身,影片成了一种无需避讳的致敬。
《魔术师》里,可以看到《玩乐时光》的饭店之夜,瘦高个子、一身西装皮鞋的老头被当做了开门的接待员。
为了避开小女孩,魔术师闯进了电影院,推着衣架剪完票,撞见了银幕上在演《我的舅舅》。
再有是父女关系以及人人能懂的父爱,这才是《魔术师》的情感内核。
电影到最后产生了难以释怀的情感失落,与魔术师对位存在的小丑和腹语人,他们不仅失意,结局是如此无奈。
尤其是腹语人的玩偶化身,被丢在了橱窗里,即便是免费的也没人要。
魔术师没有那般凄凉的下场,然而他还是离开了小女孩,不再表演魔术,走上了流浪的道路。
片中的魔术师只有一名忠实观众,小女孩啥都不懂,她相信魔术的存在。
魔术师只会表演老套的变兔子,他好像一生都在变这个。
他并不成功,但他最成功的魔术是让女孩顺利成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后来,女孩看上了商场的东西,然而她没有钱,身边的小伙子也变不了魔术。
这时候,她方才慢慢明白,世间没有万能的魔术,无所不能的魔术师也不存在。
女友曾跟我说过的一则往事,小时候父亲带她去省城,在大饭店里吃东西。
她没见着点菜也没见着付钱,就看到一盘接一盘的菜被端上来,满满一大桌子,吃也吃不完。
当时,她觉得就像变魔术一样,后来回家逢人便说,省城真好。
那时候,父亲就是女儿心中的魔术师。
从小到大,一位父亲可以给女儿很多东西,从赞美夸奖到好看鞋子新衣裳,他像魔术师一般伟大。
但魔术师是不存在的,他更不可能陪着你一辈子,变出如意郎君,变出完美人生。
对挑剔和永不满足的孩子来说,随着他们一天天不断长大,他会发现父亲技艺退化,表现奇差,好似一辈子只在表演礼帽里抓兔子。
比起失败的魔术师,将来某一天,他们会发现更残酷的事情,那就是魔术师还要先一步离开。
那时候,他们方才怀念与魔术师在一起的时光。
雨中的爱丁堡,来来往往的路人,躺在地上打滚的醉鬼,没人会去在意到生活中的大小魔术。
灯光暗去,魔术师的表演结束了。
当魔术师和女孩都走了以后,房间空无一人。
窗外风起,打在墙壁上的影子不断幻化。
那一刻,哪怕是影子,它也会充满了感情,看得人整颗心都要碎了。
那一刻,你真的看到了吗?
【北京青年报】
这部大热的法国动画片L‘illusionniste非常不是我的茶,电影里时代变迁带来的无以为生的悲哀和凄凉很打动我,但直接导致我对此片评论不佳的原因是天真无邪的女主角Alice。
她对这个世界有着莫名其妙的期待,那种“因为我如此天真,所以这个世界理应善待我”的标签无声地悬挂在她头顶。
她依赖,从一双红皮鞋她感到了魔术师的善意和神奇,于是就抛下过去的生活,毅然躲到他人的羽翼下去见识世界;她虚荣,橱窗里的华贵外套,漂亮的高跟鞋都是她对都市身份的向往;她空虚,她的生活只有逛山逛街扫地做饭。
哦,什么?
我怎么对女主角的善良视而不见?
诚然,善良是天真的好伙伴,她对旅馆里的其他陌生人不可谓不善良,还无意以美食挽救了一个想要自杀的房客。
但她对魔术师何尝不是一种天真的残忍。
如果不是她贪得无厌地想要那件大衣那条裙子那双高跟鞋,魔术师就不必到处奔波上夜班赚钱,不用被人白眼和责备,更不会违心地亲手将给人带来欢乐和惊叹的视觉艺术贬低成俗气的营销手段。
好吧,我不该要求每个女孩子都要独立自主有生活目标,但我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赞赏和认同一个所谓的天真姑娘从一个男人(父亲的角色)的怀抱转投入另一个男人(情人的角色)的怀抱。
她的自我呢?
她的追求呢?
难道她满足于自己的附属角色,服从那些浅薄的欲望,只要有别人赐与的大衣皮鞋珍珠项链就足够了?
世上有没有魔术师似乎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困扰,无非是失去了一个生活保障而已,那么就提着箱子奔赴下一个饭碗好了。
提名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三部影片中,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3》和梦工厂的《驯龙记》已经无需赘言。
凭借老少咸宜的故事和出色的3D包装,它们早已行销全球。
唯一例外的是这部《魔术师》,手绘风格、默片元素、致敬标签、文艺路数,看上去应者寥寥的关键词放一起,反而打造出一部动画精品。
在好莱坞强大的技术面前,这边的动画从业者就好似手工劳动者,变成了电影里的卖艺人,表演一些不入流的节目。
魔术师、小丑还有腹语人,他们属于即将被淘汰的一群人。
但你要知道的,皮克斯可以年年制造神话,然而,《魔术师》的表演是仅此一场。
虽说跟雅克·塔蒂(Jacques Tati)的关系很大,然而《魔术师》一点都算不上曲高和寡。
本来是一份父与女的情感,偏偏用上一场萍水相逢。
本可以做得很煽情的东西,却要寓情于景。
暗了灯、下着雨的爱丁堡,它就像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注视着有人远去离开。
要体会影片里的脉脉亲情并不难,那只需要你的一点点耐心。
你可以是不懂事的小女孩,也可以是即将登台的魔术师,反正电影大小通吃,每一帧画面里的情感都让人觉得真实。
电影开头是黑白画面,然后变成了彩色。
结尾是一盏盏灯光暗去,褪为黑白,然后突然打出一张黑白照片,猝不及防。
这不仅对应了属于夜晚的魔术师舞台,同时还留下了时间的痕迹。
《魔术师》是一部与时间对抗的电影,你会看到消失的人和事,重新体味那些早已流逝、不曾察觉的情感。
就着塔蒂的形象说,他是片中的魔术师,他擅长自编自导自演,能用电影魔术逗乐许多观众,然而这些都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
电影经历了默片和彩色片的自身变改,遭遇到电视等媒体的冲击,几度落难。
在《老妇与鸽子》(The Old Lady and the Pigeons)和《美丽城三重唱》(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中,乔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主义和媒体声音进行了嘲讽。
《魔术师》里,乔迈依然对新兴的摇滚乐和奢侈品等表示了质疑,可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发生改变,所以影片就流露出面对时间的无力感,种种一切就落到了孤单的魔术师身上。
魔术师平时与兔子相伴,没有家。
他的表演无人光顾,偏偏有个小女孩相信魔术,还追随他。
临时组成的家简简单单,魔术师变出小女孩想要的东西。
但有一天,他发现自己该退场了,因为另一个年轻魔术师即将登场。
那个被称为“家”的房间终于空无一人,只有影子在说话。
《魔术师》的基调相当感伤,尤其是一句“魔术师是不存在的”。
试图自杀的小丑、变卖道具在街边行乞的腹语人还有那条断了腿的小狗,由于这些东西的存在,魔术师显然不是一个单独个体。
终有一天,他的命运也会跟他们一样。
而如果没有小女孩,他也弥补不了对女儿的遗憾。
至于他的过去、女儿在哪,《魔术师》统统留白,予人自由想象。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它们真的都一样吗。
【南方都市报】《魔术师》散发的温柔和沉思,对应了《美丽城三重唱》的喧闹与不安。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都是乔迈的独特才华,片中的旧时代写实且诗意。
——Cecile Mury(《电视周刊》)影片把塔蒂的奇想加以延长,这场最后的演出充满魔力、不无忧郁。
——Roger Ebert(《芝加哥太阳时报》)
用糙一点的话说,《魔术师》能淡出个鸟来。
好在淡有淡的好法,淡极始知花更艳。
一路山水,风雨飘摇,看得个情真意切。
电影结尾,房间里空无一人,只有影子,幻化无穷。
要不是精致的手绘作品,这般落寞空然的意境恐怕还出不来。
上海电影节放映时,有观众惊呼,怎么从头到尾没有字幕!
其实算上简单词句和辅助说明的东西,《魔术师》大概有三十几句对白。
然而如果没有字幕,电影并不会太受影响。
除了致敬默片哑剧,《魔术师》主要是献给喜剧大师塔蒂,而塔蒂又把这封深情款款的信件寄给了女儿。
电影说的是没落的魔术师职业,希望挽回的却是父女间的情感。
对普通观众来说,《魔术师》是父亲写给女儿的家书,希望她独自成长。
没有煽情画面,没有编造桥段,只有一句:魔术师是不存在的。
世间没有万能的魔术,变出各种想要的东西也不可能。
如果抛开父女这一层东西,那么《魔术师》又表现为对旧时光和老手艺人的缅怀。
蓦然回首的路灯下,过去的东西都变得美好起来。
面对新兴的摇滚乐和消费主义,孤立无援的魔术师只能败下阵来。
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无奈。
在更多人看来,《魔术师》也是对电影自身的一种致意,甚至也还可以看做是对手绘动画的迷恋。
西维亚·乔迈能潜心这么多年,只为打造一部手绘动画片,在好莱坞的3D动画浪潮前面,他真像个“技艺退化”的老魔术师了。
当任何事物都变成了全球化,守护着手绘动画的人,实在值得我们去尊敬。
否则像昔日国产动画的手绘精品,只能某一天放在博物馆里去展出,无人捍卫,可悲之至。
【风尚周报】
据说这是一部不需要用对白就可以感动人的电影,但是看到最后并未觉得有多触动心弦。
后来读了很多评论,只是想说我真的很不喜欢这个女孩子!
中途的时候曾以为两个主人公的关系会趋于《这个杀手不太冷》,这种想法果然是玷污了好电影。
说实话,我完全看不出小女孩到底有哪里表现出她是热爱魔术的?
从最开始在那个小镇上,她只是对于魔术好奇,让她那么努力的去接近魔术师帮魔术师料理的原因都只是因为魔术师会以变魔术的形式给她物质的奖赏,不管是硬币还是那双红色的新鞋(话说她穿上新鞋就把旧鞋扔了的那一幕,让我很不爽,那么喜新厌旧物质到顶吗?
)在爱丁堡,她的心思更不在魔术本身,她爱的是浮华的表面和物质的享受,她想要美丽的衣服,想要去高级的餐厅,想要项链,想要爱情,想要所有的人都以欣赏羡慕的眼光看着她,一如她从前看着其他人一样从开始到最后,她爱的都不是魔术本身,而是魔术化的物质。
她想拥有华丽的外表,而魔术师的举动让她可以没有负担的获得她想要的,她看不到魔术师的努力,那些浮华背后的心血。
是真的不懂,还是不愿意去懂?
讲的似乎是价值观的问题,也有关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但于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倒是这种逆潮流而动的二维手绘平实画风很适合如此简单纯净的故事。另外,那一肥一瘦两个女歌者及摇滚乐团的人物设定非常有趣,堪称本片最大亮点。
你给了她你的全部。她走了,你一个人。
小婊子
2011.02.19
手绘的质感,无法言语
画的还行 情节不怎么感人
什么温暖啊幸福啊我都没感受到,只是觉得这女孩好虚荣,为老魔术师感到心酸。
女孩,请一定要记得有个老魔术师曾经不求回报的悉心保护你让你相信童话是真的
爱丁堡风景好,生活很艰难.
法式的细腻格调
一星是给超赞的画风和配乐 另一星是给老爷子的高超技艺 情节 对不起 我只想说 女主你这个碧池贱人你怎么不去死 你让老爷爷睡沙发 你打扮个逼样和小伙谈恋爱花的是谁的钱 你怎么不去死
跟疯狂约会美丽都出自一个导演。我怎么就不喜欢这种苦逼的故事呢。
恕我浅薄,没觉得这是人生。乡下少女跟随崇拜的老魔术师来到大城市,最后高大帅气年轻的男人跑了的故事。很男性的视角,老魔术师费劲全力满足女孩的物质需求,但最终还是徒劳。女孩全片痴迷漂亮衣服漂亮鞋子,厌倦平淡生活,确永远依附一个又一个男的带她走出旧的生活。21世纪了。。。
苦悲得不对我胃口。
小女孩这哪是天真,是傻吧
没美丽都那么带劲
【16. 29/3 7:15PM 文化中心大劇院】
小女孩很令人恶心
温柔的魔术师~~~画面很温暖~~~
为了手绘,把分数加满。我们每个人都是无知而虚荣的女孩子,魔术师就是爱护我们的爸爸,我们不断膨胀欲求,他们不断地用尽力气满足,守护所有的童话般梦想,但是,别忘了,他们只是魔术师,不是魔法师,当我们遇到生命中的永恒,他们就把我们交付,然后,悄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