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多了的老人,看一眼海报就能预感到好不好看。
昨晚搜其他电影无意看到了八年前的排行榜,此位于第三,却被我一眼相中。
当时就想,还有这么精致的电影成为了我的漏网之鱼,完全没任何印象。
女主的形象气质非常符合我的审美,不漂亮但是看着极其舒服,克制,有修养。
男主一出场,就让人感受到了他的脆弱与慌乱,心中隐隐埋下了be的种子。
和评论区的很多人一样,我也先行猜测了搞基的隐情,未曾想是另外一个走向。
忽然之间,着实难以接受,现实中也不会有人能够真正原谅。
毕竟凭什么你下狠手干掉了我,而我都没准备上膛,明显你是个辣鸡。
这一点上很看不起男主,也不希望女主爱上他,但是,没办法,她所处的环境和年龄,根本没有更好的选择,要么就是那个跛脚的老头。
男主其实更像是晦暗中的一线光明,他游泳完躺在池塘边的身材真美啊,白色的裤子若隐若现真是纯洁嫩滑诱人。
没想到会突然安排女主出国寻访,感觉不太符合常理,过分勇敢,毕竟还没谈得上爱情以及深爱,所以结局很合理,根本没有基础可言。
那种条件和年龄的男人,也不可能家里没个相好的。
其实勾搭男主并不难,而女主偏偏不是那种会游走于暧昧之间的女孩,她坚定理性善良又热情勇敢,在精神上,她碾压了男主。
当然,男主会说,我可没想到仇人会爱上我上门找我。
虽然看电影多多少少会希望童话般的情节和走向甚至结局,但是我更喜欢这个。
马奈的画看着不错,准备搜来欣赏,阿门。
他当了三次凶手:(小心剧透)第一次,是在战场上枪杀弗兰茨,这本无可厚非。
第二次,是试图谋杀(气死)弗兰茨年迈的父母。
表面上说来赎罪,但先是一连串的谎言,与老人家建立感情之后,又要和盘托出实情。
这份残忍,和毒疮赐鹅肉有何区别?
第三次,是试图谋杀(击溃)弗兰茨的女朋友安娜。
在谎言之下,明知道安娜已爱上自己,却突然托出实情,无异于在安娜胸口突然上插上一刀。
后来,安娜追到法国,她得知阿德里安已有女友,伤心欲绝。
但阿德里安带领女友邀请安娜合奏爱情歌曲,这是补的第一刀。
而后,面对心死欲离的安娜,他竟然还邀请安娜参加自己的婚礼,这是补的第二刀。
刀刀致命,这得多狠心啊!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阿德里安是善意的。
这我同意。
但如果一个人会因为善意而到处杀人(或害人),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那不是更恐怖吗?
所以,我不同意这是爱情片,这是一部居心叵测的恐怖片。
完美的影片。
说说印象深刻的点。
一是,颜色的经意而又非常自然的运用,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黑白片,之中间以很少的彩色镜头。
黑白镜头部分用色非常奇妙,画面感既肃穆沉郁又非常清澈明朗,彩色镜头部分非常温暖明丽,映照着女主的心境。
别出心裁地以色彩来烘托剧情,令人大开眼界会然于心。
二是,男主拜访德国和女主回访法国的剧情和细节形成了明显的镜像效应,很深刻很生活。
换位思考可以触动人性,令观众不禁反思战争和杀戮。
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反对战争。
祈愿世界和平人民安康🙏三是,非常感动影片中的那对善良温暖的老夫妇,爱屋及乌之情令人动容。
特别是老医生对着他的一桌老友直斥战争和仇恨的荒谬和残酷,大意是:我们这些父亲为敌国父亲的儿子被杀而干杯欢呼,敌国的父亲也在为自己的儿子牺牲而痛哭。
振聋发聩,一语点醒战争狂。
四是,善意的谎言是最好的善良,女主自己承担了压力,带给老夫妇以安宁和聊胜于无的些许安慰和幸福。
她的这点人性的光辉令人感动。
既已打开心扉走出去,如此善良美丽的女子必将有温暖的人陪伴着温暖的人生。
没有看过佛朗索瓦·欧容的其他电影,没有对比,没有影评的经验,但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很长的镜头,行云流水,从一个战后女人的视角。
她美丽、她悲切、她隐忍、她接受生活的闯入者,她走出家门跨入另一个世界。
电影开篇是穿着黑色长裙的安娜,嘴角是波兰人式的苦情下垂,仿佛忍受着巨大的悲伤而不告知。
我随着导演的叙述,慢慢地了解她的生活,她如何与未婚夫弗兰茨相爱,她会在墓地读书,最喜欢法国诗人魏尔伦。
法国人阿德里安的出现,是她看似平静生活洪水的闸口,此前她一直为失去未婚夫而悲伤,却又要作为未婚夫双亲的支撑,她勉力支撑黑白的生活,她为别人而活。
她和医生一家接纳了前来赎罪的阿德里安,在他善意的谎言里怀念弗兰茨。
安娜想象着弗兰茨在巴黎求学的生活,舞会、卢浮宫、音乐会,都是她也向往的。
导演弗郎索瓦·欧容在描述阿德里安敏感、脆弱的艺术家特质时,特别地为他的谎言作了一些加工,让人以为他们的感情绝不止于朋友。
或许这一方面是导演擅长的特色,一方面又回应安娜最喜欢的诗人魏尔伦与兰波的感情。
执着坚强的安娜把自己投射于魏尔伦的诗歌,导演也把诗人的感情投射于她。
而瘦弱又才华横溢的阿德里安,就像兰波一样,第一次,他的谎言使安娜的黑白世界富有色彩。
第二次,是山野间的散步与谈话。
第三次,则是电影的结尾。
安娜在医生夫妇的支持下远赴巴黎寻找阿德里安,一路上她看到法国的城市成为废墟,人们因她是德国人而投来愤怒与怀疑的眼光,看到荣军院残破的肢体与墓地。
小酒馆的男人们高唱马赛曲,女人们则同她与医生太太一样,表情凝重,默默承担夺取她们丈夫、父亲、兄弟的战争,毕竟荣耀归于男人,痛苦归于女人。
阿德里安在德国所遭遇的种种,安娜也感同身受,她更加能理解赎罪的不易,残垣断壁之间,人人的心都是破碎的。
但是,追寻爱情并不是赎罪与原谅这个故事里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新的故事,阿德里安并不能承受她的爱。
或许安娜自己也明白,毅然决然的找寻更像是对自己爱情的一个交代。
在阿德里安的家里,有举止优雅的母亲、有着美丽歌喉的未婚妻,都是战后女性的缩影,她们勇敢地支撑着家庭,支持着从战场回来疲惫恐惧的男人。
这一次,安娜决定为自己而活,她没有回到德国,而是在巴黎停了下来。
她一直向往去巴黎看一看,在卢浮宫马奈的《自杀》前,她的脸庞又一次明亮起来,双唇回复了血色。
马奈《自杀》一战后整个欧洲陷入深渊,战争的惨烈迫使人们开始为死难者立起纪念碑,使人们无论如何也要避免第二次战争,于是各国政府在面对法西斯时以中立、绥靖取代积极应战。
这些决策者都是男人,是医生在酒馆里道出的事实,父亲推着儿子上了战场;充当保护者与父亲角色的政府推着人民上了战场。
很多人从法德和解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导演对这一段历史,与对未来的看法,但我总觉得有些错位。
导演的镜头是私人化的,女性视角的,假想中的阿德里安与弗兰茨的交往带着同性的暧昧,安娜最爱的诗人是魏尔伦,以及重复多次的马奈的《自杀》。
个人的感受与关怀在国家至上与爱国主义面前是如此飘零,就如魏尔伦《秋歌》中的黄叶。
色彩的变幻也恰好是安娜个人蜕变的节点,医生夫妇曾说安娜支撑着他们度过丧子的悲痛,安娜也与阿德里安讨论到人不能为了自己而活。
当医生夫妇在阿德里安与安娜织成的故事中得到慰藉,转过来支持安娜寻找她的爱情,安娜这才能放心奔赴巴黎。
与阿德里安的无疾而终最后也让她意识到原来为别人而活的安娜已经死去,所以她嘴角微笑,对并排坐着的忧伤少年说:“是这幅画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 秋声悲鸣,犹如小提琴 在哭泣 悠长难耐的阴郁 ,刺痛了 我心脾。
沉沉闷闷 ,迷迷蒙蒙 钟声荡起 往事如烟 ,在眼前重现 我泪落如雨 。
我走了 恶风卷着我 东飘西零 飘呵,飘呵, 宛如那 枯叶飘零。
——魏尔伦《秋歌》
一部看似波澜不惊的电影却如此跌宕起伏,借助特殊的故事背景,把男性与女性对待情感的方式和态度刻画得细腻而又深刻,画面唯美。
有人说这不是gay的故事,但至少是gay与异性恋女性的故事。
一个法国男人爱上了一个轻佻的德国男人,却在战争中失手杀死了他。
他对他的爱让他满怀愧疚,终日无法自赎。
他的青梅竹马以为他只是单纯的愧疚,鼓励他去德国找受害者家属忏悔。
于是他去了,对着那人的父母说了一半故事,对着那人的未婚妻说了另一半故事。
他得到了父母的谅解,得到了未婚妻的爱与恨。
他也曾想把故事的全部告诉德国人的未婚妻,但是那封信始终没有完成。
这封信就是女主在翻阅与未婚夫往来书信时读的那封,而按照法国男人的说法,他应该只看过德国男人死时衣服口袋里的那一封。
正因为男主对男性的爱多于对女性的爱,让女主在无形中遭受多次来自于他的情感打击。
当然,这并不是男主主观造成的,是客观的,因为他的情感中并不关注女性。
忏悔只是让自己好过些,而跟随女主可以追寻德国男人生前所说的点点滴滴。
但是,无论从街上的漫步到家中的聊天,再到喝酒跳舞,谁能不代入暧昧而浪漫的气息,甚至连德国人的父母都认为他们是天生一对。
就在女主的感受渐入佳境时,男主给了她当头一棒,眼前自己所喜欢的男人竟是杀害未婚夫的刽子手。
痛苦到极点,不惜去跳湖。
但创口还未痊愈就被父母揭去了纱布,让她去找寻男主的下落。
这个过程起起落落,最大程度地撩拨着女主未曾完全熄灭的火花。
当一团火焰再次点燃时,男主的女朋友出现了,男主甚至连一个安慰的吻都不愿意给。
但是,在故事结尾我没有像看其他故事那样,产生对男主的恨意,甚至无法说男主诱惑、欺骗了女主。
这只是男同对女异性恋的无心的、无形的伤害,这是两性关系中的无奈,这也是女性独属自己的悲哀!
然而女主在情感中所受的伤害远不止于此。
未婚夫沉迷烟花柳巷,并不如她所认识那样,未婚夫喜欢男人,即使已经向她求婚。
虽然男主为了维护她的未婚夫并未如实明确告知,但想想未婚夫曾经住过的酒店,她应该已经了然。
大段关于湖边关于游泳的描述,就是男女主对待情感最真实的描写。
男主不想听女主的浪漫故事,因为这个男人也是他所爱的。
而湖水又勾起了男主与德国男人之间浪漫的回忆。
男主邀请女主游泳只是无心之举,却让女主记在了心上,以至于在男主家还主动向男主提出游泳,即使她还不会。
多么悲哀的女人啊!
情感深沉,不给自己任何跳脱的空间。
同时又情感泛滥,总被别人不经意的细腻所感动而自我陶醉、自我幻想。
男主的未婚妻是更悲哀女性的点睛之笔。
不仅一直默默地爱着男主、支持男主,甚至同意一个大家都认为跟男主有暧昧关系的女人住在家里,看着自己的男人亲自送她去车站。
……,……不过,导演在最后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自我救赎,让女主在最后驻留在马奈的《自杀者》前找到了“活下去的念头”,并给予了彩色的画面。
摒弃了明艳色彩、酷儿元素和奇情故事的欧容,这一次讲述了二战后重建心灵生活的故事,无论是色调、题材还是节奏上都更加接近传统的经典电影。
不再一次次地抛出悬念和反转,也不再用叙事技巧来震惊观众,在电影三分之一处,欧容就早早地揭示了阿德里安悼念Frantz的真相,虽然核心仍是虚实结合难辨真伪的故事,但欧容在这部电影里试图更多地去挖掘此前不曾触碰的沉重主题,尝试表达超越家国民族甚至时间的情感体验。
前半部分阿德里安的德国之旅和后半段安娜的法国之旅使得Frantz的故事情节呈现镜像式的对称,同样地受到排斥,同样的国歌合唱,同样的落荒而逃,同样的家庭聚会,同样的谎言,同样的演奏音乐,以及同样的告别方式,记录了二人在类似环境下的心路历程,阿德里安在不安绝望中寻求救赎和原谅,安娜在悲痛欲绝中寻求新生的希望。
但过于关注对仗工整的结构,以及安娜的感情变化稍嫌铺垫不足,与全片营造的凝重缓慢气质不太相符,说明欧容在表达这类题材时难免露怯。
观众对本片的讨论和争议,大多围绕着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安娜和阿德里安之间存在爱情吗?
这种感情是有悖伦理道德的吗?
相比观众在戏外的思虑,影片从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安娜对“爱上杀夫仇人”的心理挣扎,她被这个外貌、气质、爱好都和自己未婚夫相似的男人吸引,熬过得知其身份真相的痛苦期后,为了确认他的下落来到巴黎,看到死者名册上有他的名字时掩面痛哭,再次重逢时满心欢喜。
无意识深陷其中的感情最为纯粹迷人。
这份无疾而终的感情最后化作眼角的一滴泪,带着不舍、失望、哀叹与释然,消逝在秋日的尾声。
这篇文章不是讨论男女主之间感情之定义的,我觉得这也并不重要,世界上没有一种爱情是错误的,也并不是所有感情都能被具体命名。
在战争和爱情的话题之外,这也是一部展示“虚拟世界力量”的电影。
安娜和弗兰兹的相识,源自他们小时候在书店相遇,安娜喜欢德国诗人吕克特,弗兰兹喜欢法国诗人魏尔伦,二人因诗结缘。
弗兰兹曾给安娜念过一首魏尔伦的关于秋天的诗,在影片以安娜之口念给阿德里安:秋声悲鸣/犹如小提琴/在哭泣/悠长难耐的阴郁/刺痛了/我心脾/沉沉闷闷/迷迷濛濛/钟声荡起/往事如烟/在眼前重现/我泪落如雨。
这首诗几乎就是本片剧情的映射,几个意象都在影片中有具象化的对应。
得知真相后,一度痛苦迷茫的安娜自杀未遂,养病时订了魏尔伦的诗集,看着扉页的诗句若有所思,心中的迷雾渐渐散去。
诗歌 - 魏尔伦诗集阿德里安和弗兰兹的连接,除了相似的外貌身材,同样腼腆敏感的性格,还有拉小提琴的相同爱好。
当阿德里安拿起弗兰兹的小提琴演奏时,室内凝固的空气流动了,黑白的画面被琴声染上色彩,弗兰兹一家对他的态度由此改观。
安娜将这编入她的虚构世界,在给弗兰兹父母的信中她写道:“阿德里安在巴黎管弦乐团当上首席小提琴手,每天晚上我都会去剧院听他演奏,偶尔还会邀请我参加私人音乐会,我们会一起合奏,度过美妙的时光…”这些生动优美的想象,让人不忍心认清其中的幻灭。
音乐 - 小提琴安娜在现实中和弗兰兹的仅存连接,是卢浮宫里马奈的一幅画作。
死在异乡的弗兰兹什么都没带回来,阿德里安这段虚构的回忆给予安娜重要的精神寄托。
来到巴黎当天,安娜饱尝战后法国的人情冷暖,住进了当年弗兰兹求学住过的旅馆,去参观卢浮宫寻找这幅“弗兰兹最喜欢的画”,仿佛这是笃定存在的事实。
影片结尾,这幅画俨然已成为安娜活下去的动力。
画作 - 马奈《自杀者》诗歌、音乐、绘画,这些虚构的艺术创作,隔着生死界限,跨越国恨家仇,连接起乱世中的三个年轻人。
化解安娜与阿德里安之间嫌隙、抚平失去爱子老夫妇伤痛的,则是谎言、幻想与回忆。
影片中共出现九个彩色镜头的场景:1、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近景的花枝和树木是彩色的,远处的城镇建筑却笼罩在黑白之中。
荧幕右下角浮现交代事件背景的字幕:1919 QUEDLINBRG(德国奎德林堡)。
显然,本片并不是为了怀旧特意拍成黑白,整个世界只有故事的发生地处于黑白之中。
(现实)
很多人都忽视了这里的色彩处理2、阿德里安编造的回忆:他和弗兰兹的最后一次相聚是一起去卢浮宫观赏画作,在马奈的画前驻足良久。
(谎言)3、安娜和阿德里安从山洞走出,走向弗兰兹生前最喜欢的地方,画面从黑白自然过渡到彩色,然后两人聊起关于弗兰兹的往事。
(回忆)4、阿德里安编造的回忆:他指导弗兰兹拉小提琴的画面。
(谎言)5、阿德里安拿起弗兰兹的小提琴演奏,琴声如诉,恍若与弗兰兹的面容重叠。
(幻想)6、阿德里安对战场遇到弗兰兹的真实回忆。
(回忆)7、安娜的幻想:弗兰兹在客厅给家人拉琴,转过头来脸上一半是血污。
(幻想)8、安娜的幻想:读阿德里安的回信时,脑袋中浮现起阿德里安在管弦乐团演奏的场景。
(幻想)9、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安娜凝视着马奈的画作,说“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现实)
除了一首一尾两个画面,其他七个彩色镜头皆为主人公心中虚构的幻想,这些虚幻的东西却饱含了全片所有的情感,推进了安娜和阿德里安的关系---安娜对阿德里安的感情就是基于谎言和幻想之上的。
在向安娜坦白真相的那个夜晚,阿德里安也说,正因为这个谎言,让我有幸认识了弗兰兹。
讽刺吗?
带给人温存的,竟然是虚构的谎言、幻想与回忆。
而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现实的彩色镜头,则有两层含义。
一是她最终和阿德里安得出一致结论: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于是决定留在弗兰兹最喜欢的巴黎,延续弗兰兹的记忆活下去,心结被解开;二是一首一尾两个镜头呼应,彩色渐变黑白-黑白渐变彩色,象征故事结束,回到现实世界。
诗歌、音乐、绘画、谎言、幻想、回忆。
我将这些影片中这些改变主角人生轨迹的元素统称为“虚拟世界力量”,它们让人心中变得柔软,又让人内心变得坚强。
给予安娜活下去希望的画作名为《自杀者》,这似乎是个不小的玩笑。
而作者马奈取名自拉丁文“Manet et manebit”,其中含义是:他活着,并将活下去。
沉湎于过去是毫无意义的、做白日梦是浪费时间的、自欺欺人是可悲可笑的……对一些人来说,这些话没错,然而也有一群人,他们除了回忆一无所有,只有这些虚幻的东西才能使他们稍稍感到慰藉。
过去的诗歌、音乐和画作,今天的电影、剧集和游戏,它们不能带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技术变革,不能带来生存的物质保障,却足以支撑一些艰难处境中的人活下去。
对我来说,《弗兰兹》就是一部“给予人活下去力量”的作品。
我们区域的肉身其实早已进入了ai时代,早于其他地方,甚至早于ai诞生之前。
在全民商业逻辑搞钱的洪流中,我们早已丢失了情感。
如果非得说有,那一定在视频中、在朋友圈中,在你我身处的环境身边绝难发生。
而可怜的ai出现后,它却一直苦恼于怎么怎么解决意识的产生。
这世界早已乱了套。
异地《弗兰茨》的出现,让我们恍惚着情感和艺术曾经我们也拥有过,这么美好的东西曾经所有人都信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就不再需要了导演欧容能力强大,叙事从容,感性,对情感深信不疑。
否则,他极难产生这么多美好的作品。
一方面他所处的环境给了他足够正确的认知和艺术的交流,另外一方面,他的天赋在对的环境里得到足够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PS:如果说这部电影有遗憾的话,结尾的“犹豫”又“小心翼翼”的处理,使得原本可以到顶的电影出现了拉胯。
极有可能,欧容搞了好几个结尾。
从而也佐证了,只有有太多的选择的时候,一定很难善终
作为当代法国影坛的中流砥柱,弗朗索瓦·欧容的作品风格渐成一派,冲大师境界蓄势待发,近年来每隔一至两年出品一部新作是我每年翘首以盼的目标之一。
从他早年搏人眼球的性爱题材、奇情路线,到如今风骨沉稳,各类型各领域皆驾驭掌控得极到位,可以说,欧容出品值得等待。
2016年新作《弗兰兹》同样未使我失望,在国际影坛口碑也一路走高,收获法国电影恺撒奖10项提名。
这是欧容第16部长片,也是他首次执导黑白片,受到刘别谦1932年《我杀的那位》的启发(刘别谦的视角是阿德里安,欧容则相反),改编自作家Maurice Rostand的舞台剧。
同样的战后反思题材,同样在道德框架范围内如何更妥善地处理政治问题与个人情感(而这个框架同样也都是开放式的),在不同程度上能让人联想到哈内克的《白丝带》(同样也是和X Filme Creative Pool合作)。
本片着眼于战后欧洲对和平的共同诉求,超越语言、文化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以获得情感共鸣。
但政治上的两极分歧,落实到市民阶级的现实生活,仍反映出存在深深的鸿沟。
这不仅是一部反战影片,也是一出美丽而心碎的爱情故事,更是描摹战后创伤的社会全景。
影片开场于一战后的德国奎德林堡,德国士兵弗兰兹战死沙场,其美丽的未婚妻安娜与弗兰兹父母住在一起,共同沉湎于伤痛记忆。
某日,安娜在弗兰兹的墓前看到某个忧郁青年阿德里安在默哀献花,就此开启一段虚构与真实纠缠、回忆与现状交错的故事。
弗兰兹的父亲霍夫迈斯特医生虽对阿德里安的法国身份很是不满,但在交往中,全家都对这位与弗兰兹身形、年龄甚至爱好都颇为接近的“敌国”青年都产生了一定的「移情」。
而阿德里安不堪心灵重负,对安娜吐露了实情——原是国家机器一螺丝钉,不怀个人恩怨,战场狭路相逢,出于本能却只能举枪。
在阿德里安回巴黎后,安娜经历几番思想挣扎,决定对霍夫迈斯特医生夫妇保留真相,并勇敢地去寻找阿德里安,但她目睹的结果却令她心碎,并在心碎之后无畏地重新面对生活。
相比欧容以往作品在题材上的颠覆性,本片略平淡,即使影片其实暗含了一个悬疑的核心——阿德里安究竟何许人也?
这个疑问推动了奎德林堡部分的剧情发展。
在疑问得到解答后,安娜的巴黎之旅仍有悬疑的意味——这段若有若无的情愫是否能跨越民族、超越广义的国恨家仇,究竟如何发展?
第二个疑问释然后,即使在尾声部分,安娜在卢浮宫内走向那幅《自杀》时,凳子上坐着的那位,背影看起来是否就是阿德里安?
他们会迎来团圆的归宿吗?
因此,《弗兰兹》这片依旧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处处设置的大小悬疑让影片看起来绝无沉闷。
比如安娜的追求者克鲁兹先生屡次向她求婚,对阿德里安的敌对态度让观众有所担心;比如阿德里安某夜回到下榻旅馆,黑暗里摸索着开灯,脸上的惊惶表情会让观众产生疑问:“发生了什么?
”再比如安娜在巴黎寻找阿德里安的行踪,发现有位阿纳托尔(正是阿德里安的姓)已去世,观众一边代入安娜的悲伤,一边也在怀疑:“这是真的吗?
”这些精心设计的小小谜团让影片的节奏起伏得到张弛。
而观众凭借观影经验满心期待的奇情反转却一直落空,所有的戏剧化转折都抵不过真相突降的时刻。
影片采用极其工整的镜像结构,记忆/现实、面容/镜像、谎言/真相的重叠,归去来兮的两段旅途,两地的挣扎与重生,构成工整对称,前半段德国奎德林堡部分和后半段法国部分完全呈映照架构。
阿德里安寻求宽恕的旅途与安娜寻觅阿德里安下落的路程,如在镜中。
他们各自在所谓“敌国”的酒馆里听到对方国家的国歌,同样关于游泳的段落,同样在对方家里演奏并突然中止,同样有轻生的念头,同样在火车站送别。
一切都以阿德里安回法国后的来信为中界线,安娜把信读给霍夫迈斯特医生夫妇听,声音渐渐重合,他们俩成为「秘密」的共同守护者。
甚至在前后半段内部,也有部分段落内在地呈对称对比。
比如安娜对于舞会的态度,面对克鲁兹先生和阿德里安的邀请,她截然不同的回答;比如从“我不想忘掉他”到“我已能理解并接受你的谎言”;比如两次穿新裙子的神态对比……其中,有一个镜头直接指涉「镜像」——阿德里安在旅馆内的镜子里,看到了弗兰兹的影像——这就是他脸上现出无比惊惶表情的原因!
这个细节,依稀可见欧容一贯惊悚的手法。
本片摄影Pascal Marti是欧容御用之一,曾掌镜过其《新女友》、《花容月貌》。
黑白光影清澈,凸显写实意味,也强调战后的肃杀萧条气氛,基调是沉重的,而情感则细腻无比,具有优美精致的古典主义风味。
特别喜欢阿德里安和安娜在奎德林堡相处的段落,心存犹疑试探,然而静默的凝望间,眼波流转却是万般柔情。
两人共处的户外时光颇有世外桃源的田园风味,部分镜头让人不免想到Caspar David Friedrich这位德国浪漫主义画家提倡的“回归自然”, 偶尔出现的彩色必是点睛之笔,与爱德嘉·莱兹《另一个故乡》有异曲同工之妙。
彩色部分共出现八次,每次都代表着情感的起落转折,时间点踩得极为规整。
第一次:阿德里安首次拜访,向安娜和霍夫迈斯特医生夫妇描述虚拟的“同游卢浮宫”和巴黎盛宴场景,虚拟产生了现实,弗兰兹的形象(影像)和阿德里安合二为一,这是「移情」的基础和开端。
第二次:阿德里安和安娜在弗兰兹的求婚处散步,他们从黑黝黝的山洞背后走出,迈向洞口的光芒,颜色开始变得明丽,水珠在游过泳的阿德里安身上滚动,金色的阳光照得水珠璀璨烂漫,安娜的眼神开始变得柔情。
第三次:阿德里安第二次拜访,述说如何教弗兰兹拉小提琴,两人形象在想象中再次重合。
第四次:临走时医生要求阿德里安演奏一段小提琴,安娜和霍夫迈斯特医生夫妇几乎将他视作了弗兰兹的替身,然后阿德里安倒地。
第五次:闪回,弗兰兹和阿德里安在战场相遇,一段真实的惨痛经历,一段超现实的想象,真相降临。
第六次:安娜得知真相后陷入绝望,梦见弗兰兹在楼下拉小提琴,转过脸,却见他脸上伤疤醒目,在记忆里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第七次:安娜向医生夫妇读着虚拟的信,谈到阿德里安在巴黎管弦乐团大有作为。
第八次:结尾,安娜走向马奈名作《自杀》。
这八次的颜色变化,与影片的情节走向一致,和情感的制高点保持默契,虽是匠心设计,可见欧容的心思细腻。
配乐Philippe Rombi也是欧容御用班底,曾为《游泳池》、《花容月貌》、《花瓶》、《逐爱天堂》、《爱情赏味期》、《新女友》、《登堂入室》贡献无数佳作。
以古典乐为基础,细细密密的忧郁情思被编织进每个音符,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无比清冷间若有若无隐现一丝微光,泠泠叮叮间信念犹存。
安娜投河那段,听得格外心碎。
数次出现共奏,寓意消弭鸿沟,琴声如诉泫然欲泣,眉目写满心碎的温柔与欲诉还休的克己隐忍,只是色彩和光线的微妙变化早已出卖心事,在某个心灵涤宕的瞬间堕入毁灭与自救的深渊。
回顾欧容近几年作品,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捋清发展脉络。
本片中谎言与真相、虚构与真实的反复对比,《登堂入室》正是以此为主题。
当谎言能予人希望、重焕新生,真相是否就不再重要?
这些主题在欧容旧作中都曾反复出现,真相有时比谎言更伤人,那些寻求原谅悲悯的人值得被原谅。
《新女友》中开场即离去的灵魂人物劳拉是缺席的主角,本片的弗兰兹也是,他们虽未正式出场,全片却以他们的「存在」而展开。
《花容月貌》中引用兰波的诗句“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
”彰显欧容的文学口味,本片以魏尔伦的《秋歌》为“题眼”,算是对旧作的回应吧:“沉沉闷闷/迷迷蒙蒙/钟声荡起/往事如烟/在眼前重现/我泪落如雨。
”安娜与阿德里安初识在弗兰兹的墓前,这个场景是我私心最爱的。
斯人远去,可诗歌蕴藉的丝丝缕缕却被保存下来,安娜反复读着魏尔伦,像是攀附记忆的悬崖,这是通向旧时光的秘密通道。
欧容夹带的另一私货是关于卢浮宫内马奈名作《自杀》,第一次出现在阿德里安的想象叙述中,第二次是安娜来到巴黎后亲眼目睹的,第三次挂在阿德里安的房间里,最后一次则是结尾安娜再次来到卢浮宫,驻足于此。
除了暗示两人都有自杀意识,也是强化影片阴郁幽美氛围的一个艺术性元素,马奈作为法国现实主义向印象派过渡的画家,用美和真实渲染生命,安娜从死亡场景领悟到新生的方向。
阿德里安也并非不爱她,只是从未有胆量想得到回报,他只是一个情感纤细、忧郁敏感的青年,还未真正成熟到有勇气逃离母性温软的怀抱。
波德莱尔说,任何美都会“有不幸在其中”,而“忧郁”则是“美的最灿烂出色的伴侣”。
当两人在火车站告别,他迟疑着拥抱了她,亲吻的瞬间,她的眼泪落在他的肩上,像是一串他刚意识到需要永远珍藏的珍珠,明明已经触手可及,睁眼仍是遥遥无期。
他们曾在忧郁里奋不顾身地奔向对方,他们以为会是永远的秘密盟友,他们将在谎言构筑的现实里遥望,这种幸福的幻觉已经太迟。
【本文首发于迷影网,谢绝转载。
】http://cinephilia.net/?p=50813
电影整体拍的平淡而隐忍,却又感觉暗涌横生。
气氛把握非常精准。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一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是部很棒的电影。
女主在未婚夫战死后,爱上了前来祭奠未婚夫的“朋友”,后来得知“朋友”竟是战场上杀死未婚夫的凶手。
这一段的情绪是非常复杂的,有爱有恨有愧疚有遗憾。
最终,女主还是选择原谅,毕竟在这个背影下,大家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也都在想尽办法让生活继续。
女主鼓起勇气从德国去法国寻找这段感情的归宿,几经辗转,找到他是发现他已有未婚妻。
可贵的是女主在承受过这一次次的绝望后,最终决定走出阴影,重新出发。
很棒的电影,一切发生的那么自然,那么真实,那么合情合理,很代入,很拥有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这段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人。
摄影灯光很棒、配乐也赞,黑白和彩色就像心情的切换,老实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个人没有产生情感共鸣。
本片可别称为“安娜的信”,女主安娜的爱与恨明白地呈现在银幕上,另本片的色彩运用很特别,每当出现温暖情感的场面就会变彩色,余下的现实场面则是黑白。欧容的叙事从容又节制,情感的数次转变自然又动人。从爱战胜战争的仇恨这个角度出发,可谓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用色彩来表现心情的技法看懂了,感情戏没看明白?啥意思?无论什么事沾上感情就拍的稀里糊涂,这回是真的没看懂。
?
像水流过桥底,像水漫过河滩,像水淹没时间,Ozon真是水做的导演
Ozon这次是转型了啊,我还以为真相是法德俩小哥在战前搅基呢。。
都把我看困了
你在我心中开了一枪,而我却无法倒在你怀里。
三星半。这居然是欧容的作品难以相信呢,也不搅基?女主95年生人?
忧郁其实还是有一定的美感的。但是却总是有一股淡淡的忧伤。奶熊君是没有忧郁气质的。
以为要出柜呢……
小学生应试作文 太cliché太平庸太傻比的颜色过渡太无聊的结尾 九叔说如果女主在结尾看了manet的自杀者之后去做了妓女 或是她下定决心要活下去然而突然给了个可以死的机会 她就去死的话会更有意思 总而言之 糟心
男主好自私,他不顾自己的出现会为弗兰兹一家带来怎样的阴霾,而是为了自我解脱去寻求赎罪。在最终获得了女主的宽恕后,回归自己美满的生活。相反,女主和弗兰兹一家除了创伤与悲痛什么也没有。这种不平衡感若得到充分刻画,本应是一部有力的反战电影。然而,影片却设计了男主既爱上弗兰兹,又爱上女主,并且呈现了弗兰兹一家因男主的到来而得到安慰的情节。战争的敌对关系转变为个人情感的纠葛,虽然提供了戏剧冲突,却缺乏足够的情感铺垫与逻辑性。似乎是情节的需求,而非人物真实内心的反应。这样的处理极为拧巴割裂,让我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也让我觉得结局中女主角释怀的道德核心并不够坚实。
3.5 套路到有点不敢相认,这竟然是欧容拍的。黑白彩色转换什么的很尴尬呀。倒是看得出来想讲什么吧,就是编剧和导演都很用力,而且用在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一封信写了一句就把纸揉成一团丢掉这种桥段真的用一次就够啦。好在两个年轻演员很沉稳,让人入戏的同时给了故事多一些说服力
画面不错,开始以为是基友片呢
电影节第9场 UME安贞 今晚讲不了别的了,电影6:30开场,我现在还在为它流泪。
长不大的人
渐入佳境,欧容镜像妙妙屋,卢浮宫里并置的马奈绘画,爱唯有通过幽灵才能展现,爱的本质就是幽灵。
95年的姑娘都成大气候了
这男主是有什么毛病?杀了别人的家人于心有愧跑去祭奠,扮演死者的好朋友,演戏演累了就把真相相告,美其名曰求原谅实为换自己心安。老人派女主千里迢迢去找他,他却早已优哉游哉的过起了小日子。妈呀,气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