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n Jarrold的古典风格,我是极为喜欢的。
我这里引用的“古典风格”并非特指一个时间上的古典,而是影像的细腻。
如此细腻使得影像和小说达成某种节奏上的一致,就像铺了水的大理石台上自由滑动的玻璃茶杯,顺然得由此及彼,毫无障碍。
影像里人物的动作、表情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比如Charles第一次受邀去见Sebastian,Sebastian坐在那里剥鹌鹑蛋,直到Charles进来,Sebastian把自己剥好的鹌鹑蛋给他,仿佛是事先就预备好的食物。
其实,我很难说清楚,到底这里所谓的“古典风格”究竟是什么?
或许正像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战栗》的序言中说的,“我们时代的人们都不在信念之处止步,而是径直前行”。
而古典影像,恰恰在“径直前行”之处多多少少的有所止步、有所悬疑。
古典影像,似乎就是在这里、这些个悬疑之处,开始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不尽探索。
Julian Jarrold导演的这部“Brideshead Revisited”,为人诟病的反倒不是对原著小说的肆意改编,从电影本身来说,而是Julian Jarrold似乎从影片一开始就设置了某种不完整性。
什么意思呢?
问题就出在Charles身上。
一方面我们觉得导演对Charles这个角色的塑造不够深入,正如有些人提到的,Charles始终没有在电影中展开自己的内心挣扎,包括在他以军官的身份重访布赖兹赫德庄园之时,导演也只是轻描淡写般掠过。
另一方面,败笔之处,又恰恰是Julian Jarrold自己有意在这么做。
比如影片一开始,Charles的独白里有说到,“我再也无法辨别这些情感,到底是我自己的,还是从那些我曾经无限的渴望中窃取的”。
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对于Charles来说,竟然只剩下了唯一的,也是他认为属于自己的、纯粹的,内疚(guilt)(不安、悔恨)。
也许这是导演有意设置的一个位置呢,让Charles像夏日午后的一阵暖风,吹进布赖兹赫德庄园里面的晦暗角落,待其觉察自己要离开之时,已然阴冷,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不得不说,Julian Jarrold电影的符号性非常强,并不是我有意牵强,比如Charles和Julia第一次碰面,是车辆彼此掠过之时的短暂一瞥,而在影片末尾,同样又是车辆彼此掠过之后的短暂一瞥,只不过,这一次,把原先还执意着要逃离布赖兹赫德庄园的Julia,彻底的留在了布赖兹赫德庄园。
)假如Charles果真就是一阵夏日午后的暖风,那么我们又能对一阵暖风追问什么呢?
但是偏偏的,Julian Jarrold把电影里的人物推到了这么一个位置,推到一个绝境之中。
那么这究竟是如何的一个绝境呢?
Charles和Sebastian之间的英伦式友谊,对于两个人各自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到后来Charles去摩洛哥找到Sebastian时候,Sebastian说,我要的太多了。
这孩子实在聪明的很,也许他早就觉察了Charles并不会最终陪伴他,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事实来的那么直接那么突然。
威尼斯之夜,彻底改变了这部戏的重心。
Charles和Julia之间的感情以一种突袭般的冲动,豁然荡开,这个决口只听得风声,不见洪水。
而经由威尼斯之夜,Sebastian则被离弃到一个无人照看之地,剩下的似乎也只有决绝的离弃。
假如说,Sebastian的位置是离弃的位置,对于布赖兹赫德庄园的离弃(以自我离弃的方式离弃母亲);Julia的位置还在浮动,在一个属于布赖兹赫德庄园的围墙的位置;那么,Charles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Charles和Sebastian之间那若有若无的同志之恋,始终没有明晰,如此不明晰,导致了最终的,Charles对Sebastian的拒绝(在Julia的生日/订婚宴会上)。
起初我还以为Charles在周旋。
就像Sebastian父亲的情妇叮嘱他的,必须小心处理他和Sebastian之间的友谊,因为Sebastian很难回头了,但是Charles呢?
他的后知后觉,或者是他的隐秘欲望,使他始终面临一个绝境之中的疑问:你难道不在是利用Sebastian的感情吗?
利用Sebastian以接近Julia?
而你接近Julia又何尝不是在企图布赖兹赫德庄园(如影片中Rex所说的)?
也就是说,在影片中,因为Charles的“无知”,使得我们很难判断Charles的真诚,很难明确他的一个交付给爱的真诚位置。
我想,在Charles和Rex“交易”之时,躺在门首的Julia大约是深深体会了这样绝境的。
以至在后来,Julia不禁反问Charles,难道我就值你的两幅画吗?
我为什么要相信你?
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女人的矫情之语吗?
恐怕不是。
对于Julia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导演Julian Jarrold似乎再一次使用了他在2007年拍摄《成为简·奥斯丁》时用在奥斯丁身上的手法,就是在逃离和返家之间的折回。
当然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Julia的母亲和Charles之间的谈话,一个无神论者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起码从Charles和Julia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彼此所面临的绝境是不一样的。
当Julia在将死的父亲床边祈祷之时,她在祈求主的宽恕,影片很直接的暴露了她的心语,她一边祈祷一边抽泣着说:“求你,主,求你。
如果你在,请宽恕他。
”接着话锋一转,她祈祷说:“宽恕我,哦主啊,宽恕我,让他划个十字吧。
”对于Julia来说,布赖兹赫德庄园突然之间不是需要逃离的,而是需要去直面的罪、去直面的宽恕。
老父亲在将死之时,领受自己的罪孽,在牧师的颂祷中,得到宽恕。
这不是单单他一人的宽恕,也是对Julia本人的宽恕。
(在刚到威尼斯那天,Julia曾和父亲拌嘴,说她父亲才是不要家庭不要家人的人,而不是她母亲;其实暗地里表示了Julia对父亲的怨恨,如此怨恨对于天主教而言,是一种罪孽。
)在天主对父亲以及对自己的双重宽恕之仪式中,Julia告别了她的父亲,也告别了她自己。
连带着她的绝境也一起告别。
Julia的绝境,从抱怨、怨恨(这些都促使她决定要逃离布赖兹赫德庄园)之中解脱出来,重新交付出来的,不是别的,正是信仰。
再接着说Charles的绝境。
当他和Julia站在那幅巨大的圣母像前,镜头仿佛给了Charles前面一段悬崖、一段深的空。
他不知道能从这空的里面获取什么,他只是知道他已经失去了Julia,不是因为阴谋、不是因为经济、也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信仰。
当Julia对他说,我不能拒绝主的宽恕,问Charles能不能理解?
Charles说:“我不想让你好过,我希望你的心,伤透。
”接着他又说:“但是我真的能理解。
我不得不放你走。
”于是,Julia就真的走了。
还在Julia为父亲祈祷之时,Charles就已经觉察了这一点,他表情战栗,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信仰要拿走的,正是他无法给出的。
假如说之前的时候,在Sebastian和Julia之间,Charles还是处在后知后觉中承受着绝境般悬疑的话,那么在与Julia的最终告别之中,Charles则完全处在了绝境之外。
像是在一个瞬间,他之前忧伤、同情、感怀、爱、友谊的从来之地,一个“无知无觉”的绝境,被突然攫走,替换为一个有知有觉的绝境,那么试问,他还能如何面对呢?
也许对于Charles来说,战争充当了一个多面手。
一方面战争召唤了原始的、古老的摧毁力量,将那些信誓旦旦的、规规矩矩的天主教破坏以及摧毁,哪怕只是表面看起来那样;另一方面,战争推迟了那个最终到来的绝境对他的质问,或者说,战争填补了绝境的空口袋。
但是无论如何,Charles已然无法释怀,这或许也是他一开始就有的心理准备。
也就是说,他不去恳求宽恕,而是把“Gulit”交给时间。
所以在开头,他才说,“Guilt”如同他逝去的信念一样纯粹。
这份纯粹也只有时间能够保藏。
对于导演来说,何尝不也是如此呢?
时过境迁,唯有时间充当了重新开启它们的通道。
我认为这是一部宗教片,而且影片的结局很耐人寻味。
一个一生反抗天主教的老爹,最后还是选择了在死前忏悔。
在天主教徒面前,这个结局是一种胜利,我可以想像的到,那些纯正的信徒在这个结局之后是如何欣喜若狂,甚至认为这部小说是为宣扬天主教而写的。
但是在自由主义者或者无神论者面前,我相信他们也不会有丝毫失败的情绪,有的也只会是对这个家族,甚至对天主教徒无限的悲悯。
我认为老爹最终不是因为信仰而忏悔,他是因为对死亡之后的恐惧而臣服。
而沙巴斯通的悲惨命运,并不是上帝对他的惩罚,恰恰相反,上帝以及天主信仰是他悲剧命运的始作俑者。
而茱丽只是只小兔子,又想自由,又畏惧上帝。
如果她老爸没有在死前划那个十字,她讲不定真和查尔斯远走高飞了。
但偏偏老爹莫名其妙地忏悔了,让这个愚蠢的女人,最终放弃自由,如她老妈一般和那不知道在哪里睡觉的主厮守终生。
就如这位老妈说的,天主教徒生存的目的不在当世,而是死后的世界,当世的存在只为消除一种被称为“原罪”的东西。
为了消除原罪,应该兢兢业业信奉主,服侍主,少恶多善,向主忏悔,以求死后的天堂。
在这种思想下,所有的精神痛苦,都被归于自己的罪恶招来的上帝的对自己的惩罚。
然而,真是如此。
假若这世界没有宗教。
这样一个富贵的家庭,会走上什么路呢?
当然,母亲不会严苛地以天主教规来育养子女,或许丈夫不会厌烦了妻子信仰的神经质而出去寄居情妇。
沙巴斯通或许不会因为厌恶母亲,达到厌恶女人的程度,而变成了同性恋。
茱莉当然也不用指配给一位天主教徒,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当然,你会说我把结局想得太好了,也有可能是比小说中结局更为惨烈也说不定。
但我要说,这样一个结局在没有天主教的世界是可能发生的,但在有天主教的世界一定不会发生。
只是这一点,难道还说明不了问题吗?
让人痛不欲生的,不是上帝的惩罚。
是人自身作为对精神的影响。
是结局和需求之间的差异,给了人痛苦还是幸福的表现。
存于世,有成必有不成,有胜必有败,有得必有失,加于人的精神之上,自然就有喜有悲,有甜有苦。
如果痛苦是上帝之惩罚,那快乐又是上帝因何而赐呢?
如果上帝把极乐之地留在了死后的世界,那她为什么又留给人间当世欢乐的感受?
如果人间当世有了欢乐可以追寻,又何必寄一生于那个虚无飘渺的生后世界?
退一万步讲,如果真有上帝,你希望的极乐是什么呢?
让不属于你的东西属于你?
让做不成的事情做成?
让失败变成成功?
让失去变成拥有?
如果快乐竟然还有一种标准去衡量,除了心想事成,还会是什么?
那么让那个不爱你的人爱你?
是不是极乐的一种“悖论”呢?
查尔斯在最后很想去掐灭那束信仰的火苗。
一是,他做不到,消灭宗教,那是天方夜谭。
他早就尝试过从宗教的泥坑里把茱莉甚至是沙巴斯通带出来,可是都没有成功。
他是掐不灭那束火苗的,这一点他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
二是,就算他掐灭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正如,老女人跟他讲的,你生活没有目的,她有。
查尔斯是为活而活,回首自己享受过,不回首自己努力过不后悔。
但是,世人不是都哪查尔斯这么明白活着的意义。
就如沙巴斯通,他一直逃避着自己的家庭,这本无可厚非,但他的方式实在令人吹嘘。
沙巴斯通,没有通过一种斗争自强的方式,而是无限沉浸在醉酒,埋怨,沮丧的精神中,一蹶不振。
那是何其的悲惨,他还不如他最终归于信仰的妹妹。
至少她有了生活的目的,虽然那是个虚无的目的。
宗教,有他存世的作用。
就如任何事物,有他正的一面,必有他不正的一面。
同样,作为无神论者的查尔斯,我认为他在很多事情面前是没有底线的。
比如,看的出来他的第一任婚姻,完全站在功利的立场。
从一开始,他对沙巴斯通的若即若离,也能看出他对富贵的渴求。
而最后,他竟然答应用两幅画来衡量茱莉的身价,你能说他心中没有对庄园的一点企图?
多年以后,查尔斯来到他那么向往的庄园,物非人非。
他还是孑然一身,四处漂泊,这多少缘由他的信仰缺失。
世间人事,有也无,色也空,多也少,大也小,胜也败,得也失。
塞巴斯出现的时候,脑子里面只闪过一个词叫glass。
他真的是很像,笑起来也带着非常容易断裂的表情。
我想起一首歌叫一个爱上浪漫的人。
歌词里有一句叫,空留自作的多情余恨这部剧让人失望的地方就是,查理真的一点都不爱塞巴斯。
甚至一点都不懂得塞巴斯的爱。
他像个象牙的雕塑,只有暖黄的微笑,却没有任何反应。
自认高贵聪明其实什么都不懂。
这就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旁观者都看得灰心难过。
塞巴斯,在没有爱上查理之前是多么的耀眼美丽,潇洒不羁。
爱上查理之后,你就看着他的光泽,在他身上一点点得褪尽。
直到油尽灯枯,直到凋零成秋天枯黄的叶子。
折断的时候发出千篇一律的清脆声响。
查理去找他的时候,他眼里全是认命和放弃。
刚开始我确实没有非常喜欢他,我不喜欢他一脸吃不了苦的任性轻浮。
直到他在威尼斯,被现实打了耳光。
他穿得再喧嚣华丽但是表情沉默,他选择放弃,选择独自吞下这后果。
这后果他根本难以承担。
他曾得到过虚假的幸福,为此他付出真实惨重的代价。
塞巴斯终究是个善良的人,但谁来拥抱你的天真。
————————————————————————————我本来不晓得这片啥内容,看海报也没什么兴趣,是冲着马修古迪去补的。
他演的非常好,毁我塞巴斯毁得一点自觉都没有,好感全灭。
——————————2013年12月重刷———————————其中有一段,马修和塞巴斯妈妈相互指责的部分:“你才是他喝酒的原因,我不过是想给他一点自由。
”“你只是希望他喜欢你。
你竭尽全力得讨别人的喜欢。
”这两句我觉得都对。
估计短评写不完。
1.个人感觉基本靠萨巴斯蒂安的演员在撑。
忘记他的名字,但知道很不错,演过香水,以及新版007的q博士。
其它演员比如母亲,还有男主角,都很眼熟的,但都不如萨巴斯蒂安。
姐姐那个脸很生硬。
有点珍珠港女主角的风格。
前期扮嫩时,一直顶着假发短发——其实真剪过那个发型就会知道,会软塌塌。
日本风的服装。
父亲也该是有名的演员吧。
还有姐夫就是《绝望主妇》里面那个坏警察啊。
2.那个大房子是不是唐顿庄园?
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外面的湖水,几个空中镜头感觉像梯田。
3.剧本应该很好,台词有些很精彩。
比如品酒的那些,想要截图。
4.道具和场景也很费心——但有点过。
或许因此总感觉哪里有点空洞,华丽而空洞。
或许是导演的功力略有欠缺吧,总差点火候。
这个故事在大屏幕影院里看看应该很过瘾。
5.还特意去威尼斯和摩洛哥取景。
两个地方我都去过。
威尼斯的房子绝对有用到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那个宅子。
6.男主角的老婆挺无辜的。
7.为什么老大哥一直没有结婚,母亲却不担心?
急吼吼把女儿嫁出去。
而且宅子又不是她继承的,她担心什么男主角为了得到房子。
8.那个美好的夏天。
似水流年。
游园惊梦般。
此刻太美好,太知道留不住。
不知如何是好。
----写完自己的直观感受后再去从他人的观点里学习。
才知道前世今生。
果然是好小说好底子,拍得力不那么从心。
由此也打算看看此书。
希望有好翻译。
——————“他是迷人的,带着女性美,这是一种极端年轻的美,高唱着情歌,遇到头一阵寒风就凋谢了。
” 原著里查尔斯这样形容塞巴斯蒂安的美。
----所以他胸前别着牡丹花。
非常和谐。
Contra mundum这个短语源自阿塔纳修坚持主张三位一体同在,反阿里乌斯主义而遭流放的故事。
阿塔纳修坚持自己信仰的真理而与全世界做对,相信自己与全世界作对但与神同在。
塞巴斯蒂安第一次带查尔斯前往故园时说contra mundum,他大概相信身边这个朋友是理想中的朋友,是两个人可以执手对抗世界。
此处我想到了《莫里斯》中的一句话:At times he entertained the dream. Two men can defy the world.凡是经历过这样的情感的人,都会明白contra mundum两个词里蕴含的勇气和希望,人甚至因为爱而自由。
查尔斯是塞巴斯蒂安挣脱家庭和宗教束缚的绳索,并非没有查尔斯此人的出现塞巴斯蒂安就要分崩离析,而是他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发自内心的快乐的可能。
我没有看过原著和81版,08版电影饱受诟病的一点就是它把主题简化为双性恋的爱情,但我觉得这只是非常浅薄的一个层面。
塞巴斯蒂安对查尔斯的感情会因为影版中的一个吻大变质吗?
有无一个暧昧的接吻并不影响塞巴斯蒂安对查尔斯超越情欲的爱。
他们首先是挚友,但我想要强调的是,在塞巴斯蒂安和查尔斯的关系中,是塞巴斯蒂安单方面对查尔斯持有这种崇敬的、奉若神明的爱,如果他们的感情是双向平等的也就不会有塞巴斯蒂安最后流落摩洛哥的结局。
初看时最为触动的台词是脆弱又美丽的塞巴斯蒂安在那个夏日说:If it could only be like this always – always summer, always alone, the fruit always ripe... 在当下就开始追忆当下是过分珍惜的标志,也是悲剧的开端。
但是它动人的谜底其实在塞巴斯蒂安在摩洛哥身患重病,查尔斯最后一次见他时,塞巴斯蒂安说的话:It's all right. Truly. I asked too much of you. I knew it all along, really. Only God can give you that sort of love. This is my life now. I am happy here. 没有关系,我向你要求得太多,我一直都知道,真的。
只有上帝能给你那种爱。
这是我的生活了,我在这里很快乐。
塞巴斯蒂安明明没有对查尔斯有任何行动上的要求,却说“我向你要求得太多”,因为他要求的是另一个人以他这样深刻的情感联结的方式爱他。
虽说他是对查尔斯说,“只有神明能给你这样的爱”,其实这话也说给他自己。
影版的故事并非不是一个充满宗教救赎色彩的故事,塞巴斯蒂安的神明曾经是查尔斯,但是他又预见到了此般夏日不可能长存,明知必然失去却依旧将其奉为“伟大的朋友”,在凡人之间十八九必是悲剧,除非遇到那个另一个自我。
在摩洛哥的塞巴斯蒂安真的快乐吗?
大概是一种看破红尘的空寂,平静而空虚,离开了控制他的人生的家庭,失去了曾以为可以一起对抗世界的朋友兼爱人,或许更糟,后者从不是一个可以跟他一起对抗世界的人。
但是在假象拆穿之后,念及柔情,他还是dear Charles查尔斯这个塞巴斯蒂安心中单向的爱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任何有着相似条件的人就能够替代的人。
这关涉到“爱人”意味着什么。
“你不像任何人,因为我爱你。
”爱是可以说出contra mundum的感情,是生存的勇气。
当塞巴斯蒂安的梦被查尔斯和他姐姐接吻打碎时,他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幻想中的爱人,还有他在重重束缚中面对生活的勇气我个人非常不喜爱查尔斯,他是一个明知塞巴斯蒂安的感情,明知自己无法同等地奉还,依旧享受其中的利益而不知收手的人。
其实人都是这样贪心又为平庸的理由牵绊的,但我私心希望塞巴斯蒂安爱上的那个人比他更好一些,希望他是一个圣徒,可以成为塞巴斯蒂安生命中的活着的神明,或许那样他就不至于整日买醉最后自我流放。
近来觉得自己越来越过成自己曾经喜爱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模样,或许是双向的选择和影响作祟,但有一些故事和感情作为故事来看是动人的、美好的,但没有人真的希望自己是那个自我流放到摩洛哥的塞巴斯蒂安。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那个contra mundum的人,但是那个曾经幸福地对抗世界的人是与上帝一同对抗世界,凡人不行。
原本打算读完原著再写,但后劲实在是太大,以至于凌晨睡不着觉决定先随便写一些。
本演的塞巴斯汀实在是太美了,美得那样让人心碎。
当他用他浓密睫毛之下的那双眼睛望向你时,你的内心怎么能不柔软成一片,怎么能忍住不去迁就他、包容他、爱纵他?
我深深沉溺于塞巴斯汀和查尔斯的那个夏天,以至摩洛哥二人诀别之后查尔斯和茱莉亚的纠葛甚至让我觉得索然。
盛大的夏季,绿色铺满庄园,在望不见头的草地上飞奔、穿过喷泉和灌丛、在浴室里下棋、在黄昏下接吻,在阳光笼罩时为纳西索斯一样的少年画像。
太美好了,太年轻了,太鲜活了,我实在是没办法不沉醉,不为之而动容。
而Sebastian的旋律环绕其中,悲伤像雾气一样无处不在,让人极力去抑制欲泪的冲动。
塞巴斯汀是那样爱重查尔斯,认识他后,便不在和从前的“狐朋狗友”来往,同他一起打发所有的光阴,共度漫长的夏季。
那样漫不经心那样娇纵的他,在暮色下吻过查尔斯之后,居然也会那样紧张、那样小心翼翼地抿下一口酒,掩饰自己的忐忑和羞怯。
即便是改编,查尔斯和塞巴斯汀的暧昧依然让人揪心。
他仿佛是这样地为茱莉亚着迷,我倒宁肯他真的完全不对塞巴斯汀动心了。
可他偏偏复述着他曾说过的话,在两人间的某些东西崩塌之后依然说着一起对抗世界的誓言、说着“If only it could be like this always.Always summer…”在摩洛哥,他说i miss you,看着他的眼神是那样痛苦而哀伤。
可最终最终,塞巴斯汀只是对他说:“Run away.Run far away anddon't ever look back.”我的心碎成无数瓣了。
有的人说查尔斯太清醒,太功利,对白庄有太多欲望。
可我更倾向于他是为了救赎,他试图去救赎塞巴斯汀,救赎茱莉亚,救赎他们的父亲,可最终他什么都救赎不了。
白庄里,爵士夫人和她的上帝无处不在。
而对于这一家人来说,不论身处何地,白庄都无处不在。
畸形的宗教和家庭关系哺育了塞巴斯汀和茱莉亚,他们根本无法挣脱和逃离。
而试图去拯救他们的查尔斯更像一个徒劳的过客,亦是这场庄园风雨的见证者。
比起来,明明看起来这样脆弱易碎的塞巴斯汀,偏偏是最勇敢也最反叛的那一个。
他在依靠酒精去逃避一切之后,用了一种几乎是撕裂自我的形式对抗他扭曲的母亲和白庄给予他的痛苦。
留在摩洛哥,是他最决绝的抗争。
我似乎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西西弗斯式的存在主义。
可我还是太心碎了,为这阴霾缭绕却美不胜收的白庄,更为这漂亮到人忍不住要去偏爱的塞巴斯汀。
他骗走了我的理性我的灵魂,我只想要为他流泪,我不忍看见他的眼泪。
他太美,所以他破碎的每一寸,都让我心如刀割。
是因为Ben Whishaw才观赏这部电影。
故事以外吸引人的还是那典型的英式建筑,Brideshead,庄严雄伟。
还有英式的服装和语调,肃穆却又压抑。
Sebastian对Charles是真爱,他从Charles身上获得了友谊,靠买醉度过的生活里多了太多的快乐。
Sebastian对Charles的爱是一种娇惯的占有式的爱,深受母亲和宗教在他身上的折磨,一个没有任何背景与他称兄道弟的Charles,怎么能不视为上帝赐予他的礼物。
Charles是他的玩具,谁也不能夺去,在威尼斯当Charles吻住Julia的时候,Sebastian便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这个玩具,自己即将回到原先痛苦的生活。
Sebastian获得过真爱,当他开着汽车搭着Charles的肩膀称作难兄难弟,两人开心的笑着的时候,当他深深感慨if only it could be like this always.always summer.fruit always ripe的时候。
可是真爱没有陪他到最后。
Charles对Julia是真爱,当他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就询问Sebastian那女人是谁。
没有背景的Charles与大家族里的千金相爱从来就不能奢望有太过于美好的结果。
因为宗教,因为母亲,Julia与Rex结婚。
几年过去Charles因为画作声名鹊起,不管是偶然还是故意为之,Julia和Charles再燃爱火,他们规划未来,看似波折的经历终于要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我却开心不起来。
我想的是,Sebastian在哪里,是不是一个人独守着美好的记忆孤苦到老,还是已经买醉致死。
还是因为宗教,Julia无法抛弃神对他父亲的恩慈,拒绝了和Charles远走高飞。
独守着庄园。
Julia获得过真爱,当他在威尼斯桥下与Charles接吻的时候,当她渐渐明白对Charles的心意的时候,当她多年后再次遇到Charles的时候。
可是真爱没有陪她到最后。
个人不喜欢Charles的改变,初到庄园时对一切都好奇的眼神,对Sebastian的忠诚,对Julia的朦胧的爱意。
多年后,他已然凭借一个有权有势的女人接触到上流社会成为一个成功的男人,可是生命中那些不该丢失的东西却早已无影无踪。
他不似乎已经忘记了Sebastian,可是Sebastian却选择了永远记住Charles,所以他才对Charles说,run away from me,don't look back。
Sebastian最后的眼神让人心痛。
留住记忆里最美好的部分,会让人产生永恒的错觉。
每个人都获得过真爱,可是真爱又陪谁走到了最后。
一开始看《故园风雨后》就是冲着Ben Whishaw的电影。
为了更好的理解电影里Ben的角色,我先看了原著,然后又看了电视剧,最后才看了“正片”,好一个本末倒置。
我猜这部电影对于没看过原著或者电视剧的人来说,一定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
它虽然偏离了原著,把那些暗涌的情丝全部挑明,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观众来说,电影更适合现代人的理解能力,也符合商业必须的快节奏和狗血戏码。
并且有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记住: 电影本来就是原著二创,不要把“忠实于原著与否”当作唯一的评判标准。
电影改编值得称赞的,就是它改编的很统一,人物形象相比于原著变了,但是并没有胡改,搞得四不像,而是创造了新人物。
Lady Marchmain被塑造成控制狂母亲,艾玛汤普森也演出了她执著于救赎他人的那种令人恐惧的高傲感,但是完全没有剧版Clair Bloom那种贵族夫人的味道。
电影里的她似乎完全没有可爱之处,可是原著里的Lady Marchmain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并不死板,甚至称得上“现代”的母亲,她对于Sebastian戏弄Mr.Samgrass,就不是很在意,还说,如果是我也会想做点恶作剧。
编剧删掉了她请求Charles的原谅这一段,自然是为了保持人物形象统一,但是这样Lady Marchmain真的就一点魅力都没有了,恐怕观众也很难同情她了。
她爱的人,丈夫,孩子,都不爱她。
她得不到一点同情。
剧里“I just want them to be safe" 如果再多说几句就好了,让观众多理解理解到底她想要的是什么。
Sebastian. 不用多说,我爱他,也爱Ben,所以我很难客观评价他。
出场太短了,Ben都没来得及展示出Sebastian的那种漂亮的傲气,那种可爱的古怪,那种魅力。
寸头造型很冲击,但是不至于让我心碎。
读原著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真的是全身的骨头,血液都在哀鸣。
Seb照顾Kurt,给他递烟这一段不应该删掉,这一段能让我感到跪在玻璃渣上的痛苦。
Charles. 比起铁叔,马修古迪有一副精明冷漠的样子,这符合原著Charles的性格,但是编剧又给了他太多原著里没有的感情,搞得有点前后矛盾。
铁叔至始至终就没法让人恨,他的眼神就无法冷漠。
可是Charles确实是一个生性凉薄的人。
不过后面加的台词就很好,提到了Charles的欲望,也是伊夫林沃的欲望,对上流阶层无法抑制的渴望。
Anthony Blanche这个老妖孽是真的一点都没怎么描写。
Cordlelia更惨,好歹也是Flyte家族一员,她小时候的顽皮,之后的成长,洞察是全部没了。
唉,还是电影改编的限制。
编剧还杀了Bridey,让他死于闪电战,就有点离谱。
Bridey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的。
我喜欢最后那个喷泉一片荒芜的景象,这是原著里非常令人难忘的一笔,电视剧反而漏掉了。
最后Charles想掐灭火苗,但是没有,这个改动也好。
Cheerful 这个词在结尾的光影中还是很好的展现出来了。
老伊夫林看了这电影可能会气死,他费尽心思排除心理描写,电影却作为卖点。
Catholicism被塑造成一个cult一样的感觉,更偏离沃想要的效果。
但是,一句话,作为电影本身,统一,才是最重要的。
一星给配乐画面,一星给小本的颜。
其实电影版里的一个细节是我无论如何不能忍的——就是那句重要的、在原著中反复出现、甚至在标题中都出现了两次的“Sebastian contra mundum ”在电影里被错放了位置,甚至被大大亵渎了。
在David Cliffe 给BR原著写的注解里,对这句拉丁语是这么解释的,“ With Sebastian, against the world’ (Latin); an expression of profound loyalty ”,而这种“profound loyalty ”在之前许多波折之后简直让我忍不住眼泪。
BR唯一的中译版里,这句话被译成“不合世俗的塞巴斯蒂安”,我看过的另一种翻译是“塞巴斯蒂安挑战世界”,但不论哪一种,都漏掉了那个“with”,更淡去了那种让人痛心的“profound loyalty "。
而这句话其实是Charles 夹在Sebastian 和他家庭之间以来,几经Lady Marchmain拉拢,深思熟虑之后的一句对Seb绝对忠诚的承诺——“和你一起,对抗世界”。
在Charles对Seb讲的那许多隐秘晦涩而无声的情话里,这句无疑是分量极重又掷地有声的,而不论是在原著里,或是在TV剧中,Charles从未违背过这句承诺,甚至在我看来,他后来同Julia在一起,也是对这个承诺的一种扭曲的维系。
TV剧里Charles说出这句承诺后,轻蔑地将Lady Marchmain赠给他的小册子往桌上一扔,而一旁的Seb则露出了一种“不愧是我看上的人”的近乎得意与骄傲的表情,然后他就要酒喝,Charles也不拦。
而电影却把这句如此重要的表白放在了Charles和Seb第一次造访白庄归来的途中,甚至让Seb自己说出这句话,前面还接着一句“you have me”,而Charles之后跟着重复了一遍“contra mundum”,用的是一种戏谑调笑的语气,加之后来他对Seb的辜负,简直让这句忠心耿耿的情话完全变成了凉薄的笑话。
如果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拍什么三角恋搞噱头,那只能说影片的制作方完全误读了原著最根深蒂固的情深与无奈。
ps:我非常喜欢小本,但喜欢不代表无脑吹,也许在这一版被改得面目全非的电影里,小本演一个受尽辜负的少爷是合适的,但却并非是一个盛极而衰的少爷,而是一个落魄已久、无法骄傲、只剩敏感易碎的少爷——像那个小了一号的Aloysius、仅仅一抔的草莓和区区一束用来道歉的水仙。
忍不住去想如果AA的Seb出现在电影里,那他大概带着自己那种无顾绘画与教堂,而寻找花香与蝴蝶的半梦半醒的眼神,早在他们第一次午餐会时——当时Charles在长桌另一头大谈绘画较之相片更有情——Seb早就把他囫囵和教堂之流归为一类,弃之不顾了,哪还有给他辜负自己的机会。
总之说对我而言,小本“演过”Seb,而AA“就是”Seb。
首先,本篇文字不是 谈论原著小说,和81版TV只是详尽分析08版的电影本身,单独谈谈 电影的观感。
塞巴斯蒂安(简称S), 沉迷于酒精,是对自己痛苦无法排除的逃避。
一步步变成一个酗酒者,一个堕落酒鬼。
他的痛苦是什么?
是压在他头脑里的3座大山。
是他无法摆脱的母亲给他的宗教灌输。
母亲派人处处监视自己的“没有自由的缺失痛苦”。
欧美的任何一种宗教对待同性恋都是极其严酷的。
在教条里,同性恋就是罪恶的,下地狱的。
但是母亲又要强迫他信仰宗教,皈依宗教,但是宗教又和自己的人性本身的需求是相矛盾的。
这种两难的境地让S活在深深地痛苦中。
在电影里,S被明确的刻画成一个同性恋。
3座大山:1,身为gay的自我认同,这一关,每个gay都要过,有些人很轻松,有些人可能心理上苦苦针扎,甚至因为自己是同性恋去自杀,这是心理层面。
有些人就是无法接受自己是gay的事实。
S肯定有心理问题,才会慢性自杀(醉酒)。
无法接受,就要逃避,就要找一些事物去释放痛苦,酒精是最好的安慰。
2,前面说的宗教带给他的罪恶感,虽然S表上好像很藐视宗教,家里的礼拜也不参加,这只是伪装出来的不在意。
其实S是很心虚的,因为他是在一个如此强势的母亲和家族里长大,从小就得到宗教灌输,所以知道Charles是无神论者,他就很喜欢。
他说要二人一起对抗全世界。
3,母子关系的不调和,让S感到挫败,(关于母子有很糟糕的关系,我说过很多文章),鉴于S的身份,矛盾更多,母亲排卧底监视S不准在大学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S肯定不高兴,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
那个叫布兰奇的同性恋诗人就是。
后面出现了第4座大山,爱情不顺。
Charles的停滞。
Charles(简称C)C究竟是一个直人,还是一个双性恋?
还是性取向模糊?
影片最后,C说,我曾经爱过,但失去了不止一次,之后去礼拜堂的蜡烛前,画面出现了S和Julia的回忆画面,我想,他是爱过S和Julia,那么他就是一个双性恋。
但我认为他在电影里对待S的方式和态度明显很直人,一个场景,S去模C的脸准备吻C,C喊了一声(NO),把S推开,S的酒杯打碎了,S朝C大喊(你根本不在意我,你脑子里想的都是和我妹妹Julia上床)这是一次感情的大爆发,其实,S有明显的gay气质,脆弱,易受伤害。
敏感,但是又要故意装出一副很坚强的样子,倔强的。
S是一个很被动的人,特别是在自己受到伤害后变得更加被动,他不会对C主动投怀送抱,是害怕被C拒绝,也或许是S自己的矜持,让他犹豫不前。
其实内心很渴望C主动来爱他,可是C明显更多的是一个异性恋。
女人对于他有更大的吸引力。
能够明显感觉到S对C非常的依赖和依恋,虽然表面上,S总是装出一副好朋友的,无所谓的样子。
在威尼斯,S看到(C和Julia接吻),内心是很受伤的。
自己的亲妹妹抢走了最心爱的男人。
C也觉得很愧疚,辜负了S,想要解释,S用手捂住C的嘴,不要他说什么,因为再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因为S亲眼看到,C对Julia是那么的主动,主动地拥吻,可是,C从来没有对自己这样主动过,S确实受到了打击,本期望C可以和自己一起对抗全世界,现在一切都不可能了,所以回到学校,S再也没有去找C,这是S的性格,更让人痛苦的是,C也没有去找过S,主动去肩负一个男人的责任。
或许对于C,同性恋体验只是一个过度阶段,他只是暂时的同性恋,在大学里做做同性恋可以,但是一旦大学毕业,走向社会,C又要开始做一个异性恋了。
但S是一个天然的gay,一辈子的。
C不可能给S一个永恒的依靠。
S也不想为难C。
所以,S继续,变本加厉的酗酒,走向悲剧。
但是,这里,C没有同情心吗?
就算你不爱S,你可不可以装出一点,劝S不要酗酒,给他一些安慰,给他一些善意的谎言。
S真的没有救了吗?
但是,电影里C的爱心一点都没有表现,表现的只是C对Julia的欲望。
而最后,Julia也出于宗教的回归,放弃了C。
——————————————————————————08版本的电影是不是在讲述一个gay爱上了一个绝情的直男?
电影的前半段确实很美的,特别是2人独处的画面,很美。
可惜S的缺失,让电影后面沦落俗套。
所以,S说,好像永远是夏天,永远这样2人世界独处。
S是一只忧伤的天鹅,一只怪诞的独角兽,S是孤独的,寂寞的,缺爱的,本以为可以和C一起对抗他的3座大山,没想到第4座大山(爱情大山)把 塞巴斯蒂安 完全葬送了。
S给C的爱,要不回来。
或许,S就没有想过把付出的爱要回来过。
处处节制克制,细腻的展现出一个年代故事。但当多年后船上相遇补上一炮的时候,我就真心没觉得他俩是要真的在一起。风雨之后,各自零落吧。
本来弯得挺好,怎么直了!
空一副皮囊,可怜半分魂灵未得
还是想看1981版的11集迷你剧集,总觉得这种故事不是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就能说得清的。。。
Matthew Goode当年看Chasing Liberty的时候好帅,现在变得成熟了啊。。。
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剥离了小说的电影院徒留躯壳毫无意义。这个查尔斯从头到尾没有爱过塞巴斯蒂安,那他怎么可能是查尔斯呢?主题是哀伤、脆弱还有破碎美,电影一样都没有呈现。唯一合格的是配乐。看完很是气恼,女演员朱莉娅也没有那个气质,后面的戏份毫无营养。
编剧明显是欺负原作者死得早。
拍得模糊又流于表面,三个主角的卡司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这个选角非常缺失平衡感
It is really no end to your hunger, isn't it?
2020101 如果没有原著和81版珠玉在前 或者只是把它当作同人 这或许还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狗血爱情故事 然而这一版的改编令人无法忍受 简直是对原著精神内核的亵渎和侮辱 S变成一个阴柔且恋爱脑的Gayly Gay C没有了对S的痴迷和惺惺相惜 而变成追求Julia和贵族生活的野心家 疏离严肃的气质变作暧昧不清的讨好 Lady Marchmain由八面玲珑的优雅贵妇变作一个强势的控制狂 Contra Mundum成了一句笑话 无论从人生宗教情感等任何角度来看改编都是失败的 毫无深度 唯一可取的只剩音乐
英國電影特有的文學性,用詞對白真是....
据说拍的很细腻
也许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不同背景下的人看来就是IMPOSSIBLE
jolly charming
小本本
不错
原著和电视剧版都是非常清楚的两部分:前半攻略塞巴斯蒂安(BE),后半攻略朱莉娅(BE)。电影改成了异性同性恋混合的狗血三角(蛋疼的传统言情的男二看到男一在和女一 =3= =ε= 的情节,只不过改了一下男二性向),已经变成完全不同的故事了
喜欢Sebastian,觉得他和所有人都不同,这个故事里所有的人都是世俗模式下的人,他们要的都是世俗模式下的情感,追求,成功等等。唯有他是任性的按照自己的内心而活的。
年轻的时光多么美好,我们却一步一步走成了这般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