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很好看,男主老是老点,很有味道,就是老帅老帅的,演的超级棒。
女儿也很漂亮,里面的Kirt也好帅!!
超级喜欢。
对于,里面的政治斗争,我可不敢说话,哈哈,我对这方面还不成熟,害怕说错了以后,等会儿,就会上像片子里一样的 blacklist了,我只能说,祖国万岁,我是个傻子,我啥都不懂,别叫我发表意见,I love my country。
just kidding.男主演的特别好,演出了成熟的睿智,机智的争辩,在困难中的不乱阵脚。
出了监狱,他开挂似的编剧技能得到了适放,让我觉得,妈呀,这简直就是个god of the script。
我看到他的煎熬,吃止痛药,不停地抽烟,没日没夜的写,沙发上写,桌子上写,最喜欢的还是浴缸里写,写的快发疯了。
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他身心的煎熬,痛苦,但这不是他写出天才作品的主因,就像,如果我也没日没夜的写,我就可以写出那么伟大的作品吗,不可能的。
所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天给他的天赋,还有就是他的过去的经历。
我觉得电影在他写作过程中,对于后者的反应很少,还好有。
这就使的前面演了很久的个人经历,似乎有点与他写作的伟大作品割裂开了。
让我一度觉得,这就是一个美国的编剧队长。
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是天赋和经历共同成就了他。
所以这是我的看法。
矛盾不够尖锐,没有压迫感的时代&个人际遇讲述,时情时景的冷漠墙壁变成了这里的天鹅绒。
上白细胞的黑名单这样的事,是一个文明一个社会一个团队,人的组合的不可避免的事情。
片子过于表面,每个面向都是点到即止包括大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任性与无理。
7.3关于大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叛逆啊,矛盾啊,无理取闹,任性啊,当时在剧情里面还蛮期待trumbo的妻子讲一些东西,比如,这是我的老公,你可以尊敬他,但你不准诋毁他,类似的话。
海伦米伦的角色真是,有点《乱世佳人》中白瑞德的影子,以及任何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中的那种,在时代中游刃有余的角色就是特别圆滑、油滑的角色。
要说电影中有哪些角色,我们限定一下范围,为人妻的女性角色,让我会有一种,非常羡慕这个女人的男人的情况的话那么我现在能想到,一时之间能够想到的只有两个例子,一个是本阿弗莱克版本的《合伙人》中,他的角色的妻子以及,刚刚看完的电影《特朗勃》中,trumbo的妻子。
要知道,爱在三部曲里面的朱莉德尔佩的角色,都并不能够上我的这个“榜单”。
我羡慕,我非常喜欢爱在三部曲,更多是喜欢那份生活,那个轻松、优雅的时代背景和,两个人的性格能够结合的,两个人的生活、人生能够结合出怎样的模样。
trumbo真是bug级的存在同trumbo有太多通感了,这样思维共振的感觉,在好多人身上出现过,影视界,凯文科斯特纳,伊斯特伍德,是枝裕和,北野武,李幼斌,,,
即使鸡汤一再被污名化,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鸡汤才是真爱。
因为对《特朗勃》的偏好,我不想将它简单地归类为美国励志心灵鸡汤。
这部电影可以作为编剧教科书,不是教编剧们如何编剧,而是如何做一个好编剧,那就是像特朗勃一样一周工作7天,一天写18个小时的剧本。
记得微信圈曾经热刷过的一句话,你的努力程度还远远没到拼天赋的程度。
比照特朗勃,这句话特别适用于懒癌患者的我。
特朗勃这样做的时候已经50岁了,在这之前,他写过受人欢迎的《太太万岁》,是好莱坞功成名就的好编剧。
但是住着别墅,享受着私家小湖、花园的他富于同情心,煽动过好莱坞编剧们的罢工,并加入了美国共产党。
越南和朝鲜战场的失利让美国人有点慌了阵脚,他们将对苏俄和中共的恶意泛化为对美国本土共产势力的恐慌,政府成立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将好莱坞成百上千的人列入了黑名单。
特朗勃等十位剧作家被国会传唤,特朗勃的决定是让十君子对国会的质询全部不做正面回应,选择回避策略,并开玩笑要用老狐狸的滑头赢得这场政府官司。
最终好莱坞十君子因藐视国会罪入狱,列入黑名单的人即使出狱后也不能继续参加编剧工作。
特朗勃在狱中才真正明白,天真的政治热情并不能改变什么,他的战场在大银幕,他的武器就是自己的作品。
剧作家是用手中的打字机来改变世界的。
出狱后他先是将写好的剧本《罗马假日》署上自己朋友的名字,然后又找到黑社会发家的小电影公司,用各种化名写剧本,直到几年后,他的两部作品获得奥斯卡奖,圈内有想法有胆识的制片人和导演纷纷找他上门,他编写出了大受欢迎的《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
特朗勃说有黑名单,就有黑市。
连当时的肯尼迪总统都去看《斯巴达克斯》了,并称赞电影拍得很好,特朗勃终于从地下走到了地上,黑名单形同虚设。
重新站在聚光灯下的特朗勃开始反击,那些倡导非美活动调查的顽固份子终于大势已去,直到1969年HUAC寿终就寝。
这部电影也是一堂公民教育课,今天这个世界仍有一些地方在重演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滥用权力的家伙们像特朗勃的时代一样依然在构陷替罪羊,随意践踏那些勤恳工作谋生的人,还最终将他们送进了监狱。
一个遵循民主自由的国家不能剥夺少数另类的声音,极左或极右都来自于我们的恐惧,极右或极左一样带来的都是对普通人不可逆的伤害,人们为此付出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
十君子里有一位工人出身的作家,身患癌症,妻子离家,深陷囹囫,愤恨难平,出狱后一直想再状告政府,无心编剧,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特朗勃一直劝他好好写一个关于大猩猩的电影,这写好了就是《金刚》啊!
这部特别工整而令人稍有微词的作品让我再次确认了美国制造的品牌,好莱坞的编剧和制作特别靠谱,扮演特朗勃的是《绝命毒师》的老白,这是一部让人看得特别痛快的电影,台词幽默,佳句如云。
在当枪手的高峰时期,特朗勃不仅自己每天工作18小时,还将孩子们全部训练成了接线生和邮递员,吞吃了无数的提神药片,泡了无数的浴缸之后,特朗勃终于靠实干闯出了未来。
他做到了他想拥有的人生:不要死得太年轻,太穷和孤零零。
以传记的角度对特朗博进行了展示。
这种人,太 tm 牛了。
一个有自己奋斗理想的编剧,做了共产党,但是受到排挤,被列入黑名单、坐牢、受各种冷眼,对于这种文字工作者来说,很多人会选择自杀,(犹如我国文革时期的很多作家),像他的很多朋友一样。
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他有愤怒,但是完全没有放弃,因为他有家人、朋友需要照顾,他需要钱。
于是笔耕不辍,一直写,一直写,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牛逼闪闪的电影。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遇到挫折,为了自己的理想,宁折不屈,当然可以。
但是如果能够坚强的活着,只要不放弃,如果我成功了,那所有的挫折都会被瓦解。
要知道,太多太多的大多数,他们是无知的并且容易愤怒的。
关于特朗勃的历史一无所知,所以看的比较津津有味,才知道他是罗马假日、斯巴达克斯的剧作者。
为什么说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原来伟大的米国那时也经过如此的一段。
树立敌人,寻找异己,政治迫害,栽赃定罪。
如果不是特朗勃,而是那个得了肺癌的哥们,有什么机会呢?
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其实,不是特朗勃救了自己,只是时间到了,上峰觉得可以解禁了,所以,他才有机会以自己的名字显示。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样从小在D的教育下,所能得出的结论吧——我不认为结果是特朗勃的争取,特朗勃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才华,维持了自己的生活。
历史总是在螺旋中前进,肯尼迪夸了斯巴达克斯之后,才彻底扭转了局势,否则怎么解释还有那么多抗议和抵制特朗勃的吃瓜群众呢。
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在白色恐怖时期依然笔耕不辍养家糊口的励志片。
在好莱坞反共黑幕下,一位左派作家用笔做武器,对封杀和迫害说不。
电影拍得四平八稳,但传奇性先声夺人,谁能想到《罗马假日》背后还有着这样的故事!
海伦奶奶演的反派让人不寒而栗,老白给小李子又上了一课:老戏骨们靠得住。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极少部分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命运。
当那座迷墙和铁幕被打破,当雾霾和黑暗退去时,我们始终能够坚守着那份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也许这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强大的力量。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正的勇士,并不只是特朗勃,他最终还是得到了他所应得的荣誉(当然也失去了太多),真正的勇士是那些为了自己的坚持,信念,失去了一切的人。
流于表象,年代感的营造几乎都是通过资料影像表现出来的,差点变成一部好莱坞近代史略,多亏演员全力救场;爱德华·罗宾逊听证会那场戏简直就是二流美剧水准,当然这肯定不是斯图巴的问题。
从默默无闻到政治风波帮人代笔再到功成名就,特朗博的人生才终于熬出头。
电影从电影工作者大罢工为起点,铺设交代了政府打击共产主义者的历史背景,全面而客观的展现了一个真实可敬的伟大编剧。
穿插的各种伪纪录片与电影明星更像是导演对那个年代的回忆与致敬,饶有趣味。
后半程更像是完成任务的粉饰,一个文人的抗争,从语言和思路中表现了一个值得被统治者害怕的文字工作者。
对白简洁有力,知识分子趣味和执着增加可看性。
赞颂艺术的另类美帝主旋律。
纳闷的是为什么屏幕上的艰难时世显得并不那么艰难?
好莱坞大腕悉数捧场,轻松诙谐。
只有在最后的一小段真实影像里才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这家子的坚韧。
不禁思索:现实化为剧本再搬上屏幕,失却了多少锋利与磨人的隐忍?
上周,两件事儿搅得朋友圈天翻地覆。
一是,广东总局加强网络剧监管,线下不能放的,线上也不行!
一大批所谓的网络剧下线(其实想看,你还是能看)二是,电视剧通则曝光。
早恋同性恋转世等不得出现。
有点中国版“海斯法典”的味道。
对此,网络上一片哀嚎。
称以后只能无限刷《新闻联播》。
希望开通新闻联播弹幕功能......或者等待样板戏规则出台。
对此,胖哥觉得,《新闻联播》躺枪。
不能多说,新闻联播的戏剧性远超大多网络烂剧好吗!
另外,我觉得“通则”有一定积极意义。
让那些脑子都不动一下,全用下半身写东西的狗屁编剧可以下岗转行。
不要再污染世人三观,让世界从新恢复正常是多么正能量的一件事情。
很多东西不能写,不能用,那是你写的太low,用的太俗。
如果,婚外情全都写成伍迪艾伦或者王家卫;轮回转世全都写成大话西游,蝴蝶效应;早恋全都写成怦然心动或者花与爱丽丝;同性恋都写成断背山卡罗尔......钱难挣,屎难吃。
淘汰无脑编辑,或者从编辑自身提高修养造诣的时候到了。
看看好莱坞大师级编辑的打怪人生,你就知道,上面什么通则规则都是浮云。
胖哥今天推荐《特朗勃》!
影片是好莱坞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传记片。
讲述他超牛x的人生。
特朗勃上世纪30年代进入好莱坞当编剧,奉献过《罗马假日》、《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约翰尼上战场》等经典作品。
50年之前成为全美最贵的金牌编剧。
50年后,铁幕拉起,意识形态对立达到顶峰,他遭到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的迫害,被米高梅于1950年解雇,并蹲了大牢。
长时间的法庭纠缠还耗尽了他的家产。
出狱后他被政府列进黑名单,彻底封杀,无法工作,家里经济出现问题,沦落到变卖家产。
特朗勃为了维持家庭,开始和B级片小电影公司合作,低价出售自己的剧本,借用他人名字继续创作。
他凭借天才的叙事能力,每天工作18小时的勤奋,3天写出100页剧本,家人的鼎力支持,写出了《罗马假日》与《勇敢的人》夺下两座最佳编剧的小金人,但当时剧本的作者署的都不是他的名字。
直到意识形态出现僵局,美国政治风向改变。
加上特朗勃的确让人惊艳的创作能力,众多大牌导演和演员找到他私下进行合作。
最终他的名字重新出现在了两部伟大的电影中。
《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
特朗勃的出演者可谓是中国人民最近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了,《绝命独师》里的白老师。
他凭借该片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
白老师饰演的特朗勃,外形上近乎100%还原。
而令角色更加神似的,是老白绘声绘色的模仿了本尊特朗勃的吐字方式和说话语气。
如果去看早期的采访片段,你会发现,很多单词的发音,是老白特意模仿演绎的。
一个编剧的自我修养......那个时期美国文字狱高涨,一个帽子扣下去,你可能被封杀一辈子。
你的对手还是收到全民爱戴的超级巨星:约翰.维恩。
媒体大咖,时代杂志专栏作家。
能坐几个屋子的大批政客甚至小市民邻居怪叔叔面对这样的阻拦,你还能保持创作的灵感吗?
你还觉得什么通则是你编剧时的高山吗?
那些玩意和特朗勃的境遇相比完全就是纸老虎!
令胖哥感动的是特朗勃面对阻碍迎头反击的勇气和睿智。
你封杀我,没关系,大丈夫能伸能屈,我去你们都看不起的小公司,把烂片润色成合格的B级电影。
先挣钱养家,先活着。
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然后我就要反击了。
金子在哪里都等发光。
小公司,小成本。
照样能提名奥斯卡。
我出名的目的,就是要大公司来找我,大导演来请我,大明星来求我。
然后总有一天,我的名字会出现在电影屏幕上!
铁幕,我用电影砸烂它!
还令胖哥感动的是特朗勃与人分享的精神。
被封杀的有成千上百的优秀编剧。
各个都快穷的养不起家。
好,我成立一个黑名单编剧联盟。
秘密写作,全都不署真名。
大家一起活着,抱团取暖,等待黑夜过去,等待春暖花开。
当然还有《罗马假日》的梗。
剧本卖出去,费要让朋友也提成大部分。
奥斯卡奖杯他也毫不在意。
一个编剧,即使不伟大,也不要紧。
用尽自己的才华,配以常人的良知,给观众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你就足以称得上成功。
遇上逆境,坚守底线,保持对真理和电影的爱,你就足以称得上伟大。
经历20年的奋斗,人生的起落。
看见自己的名字重新出现在银幕上,特朗勃流下了眼泪。
世界终究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判!
时间会证明一切!
第一个镜头让我以为主演是加里·奥特曼,据说还真考虑过让他来演。
影片开始于1947年,当时的特朗勃只有42岁,可老白的扮相太老了,看上去怎么也有五六十了。
开场在片场拍摄的那部由Sam Wood执导、Edward G. Robinson主演的黑色电影让我一顿好找,结果发现是影片里杜撰的,妈的,另外路易CK演的那位也并非真实人物。
整部影片没什么戏剧冲突,没看过原著,也不好说改编得如何,最有意思的桥段是特朗勃找来一帮黑名单上的同僚为B级片电影公司当枪手,连同两位B级片公司的老板也是一众配角中的亮点,可惜这段情节只是点到即止。
片中表现“好莱坞十君子”事件以及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风貌很到位,但挖掘主角个性的情节不够,另外感觉其中特朗勃与妻女的矛盾的段落可以去掉,应该再加点表现他的写作才情的桥段,毕竟一个既能写《罗马假日》又能写《斯巴达克斯》,还拿到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人应该不只会坐在浴缸里冥思苦想吧。
虽然老白凭借特朗勃一角拿到奥斯卡提名,但觉得他的表演收得有些过——演出了隐忍和睿智,却没演出锐利。
有一个地方不知道是不是bug:Edward G. Robinson为了帮十君子筹措诉讼费,卖掉了他家里墙上挂着的一幅梵高的画,到特朗勃出狱几年后他们再见面时,这幅画又重新出现在墙上。
除了《特朗勃》以外,其他比较有名的关于好莱坞黑名单的电影有伍迪·艾伦主演的《出头人》(马丁·里特执导)、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嫌疑犯》、金·凯瑞主演的《电影人生》。
很多年以前买到过一本特朗勃的好友、同为十君子之一的编剧Ring Lardner Jr.(也曾两夺小金人)写的自传,看完这部电影,突然想找出来读一下。
第一次看片名,差点看成特朗普[囧],后来想了下,现在应该没人给特总统拍传记片吧!
看这个男主的感觉,会让人想起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那个一生都是“横眉冷对”的鲁迅先生。
同样作为政治迫害的对象,鲁迅先生幸好有宋庆龄等人的保护才幸免迫害,特朗勃先生就没那么幸运了,编剧编的好好的被判“污蔑国会罪”。
但是有才华的人到哪里都有才华,在监狱中都能被优待。
然而背负着“黑名单”之名,再有才华也没人干录用,一代大师不得已用各种假名来进行编剧创作,结果还获得了两座小金人。
嗯,是钻石💎怎么样都掩盖不了光芒。
人总还是要有信仰的,要一生为自己的信仰而斗,特朗勃在女儿的鼓舞下,终于敢以真名创作,不畏强权。
在获得美国电影编剧协会会长之时,他真切缅怀了在这场政治运动中逝去的那些人,那些岁月是不堪回首的,是不值得人怀念的。
人还是要珍惜当下拥有的,坚守自己的信念。
如此,才不会对过往有所后悔。
特朗勃先生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信仰。
他最有名的电影作品是《罗马假日》。
特朗勃(Trumbo)这个翻译不好。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了:单《罗马假日》的编剧这一项,就已经意义非凡。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知道罗马假日不难,知道赫本更不难,知道威廉·惠勒很难,知道特朗勃就更加难了。
因为他甚至没有用真名领奖。
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分子(Communists),在冷战时期的美国,他被列入黑名单(blacklist),只有B级片公司敢用他。
后来慢慢用假名也写出了名堂,特朗勃这个名字才最终被奥斯卡承认,补发了《罗马假日》的奥斯卡奖。
故事情节大概就是这样。
其实可以更加简单点:一个共产主义者被列入黑名单,但是还是写的太好,黑名单也就名存实亡了。
这个故事若不是个真实的故事,恐怕影院里一般的观众都得睡着。
剩下一半的观众看见布莱恩·科兰斯顿(Bryan Cranston,中国影迷俗称“老白”)带上圆帽,弦乐响起,会突然被《绝命毒师》的回忆惊醒。
既然说到这了,就先说说老白的演技。
老白是个好演员,但他不是个演技派。
他是每一个男人最爱的男人:看起来羸弱、衰老、缓慢,但眼睛只要微微一缩,你就看得到他的硬气。
中国男人尤其喜欢这种硬朗,我们的文化不喜欢肌肉,不喜欢拌嘴,不喜欢逞能。
我们要的是“温酒斩华雄“,不说关羽如何英勇,只说这盏酒的功夫。
老白就是这样一个东方哲学的人,所以他能演的角色,也得是这种细节里能见乾坤的人。
然而特朗勃不是这么一个人。
他是个天才。
不像《绝命毒师》里的老白,虽然也在化学方面极有天赋,但在任何一个其他方面,他都是一个你会嫌弃的中年男人,肚皮比在湘江旁边喝酒的蛮哥还大。
总而言之,老白演他,不够有魅力。
你感受不到一个游走在黑名单边缘还能够拿奥斯卡奖的天才。
你只感受到又一个重压之下反弹的凡人。
但话又说回来,老白在演凡人这方面,一如既往的精彩。
共产主义这档子事,现在说起来已经很是老套。
我们新闻法律课上教授问:“如果你要形容一个人,哪一个词在1960年代是诽谤而现在不是?
哪一个在1980年代不是诽谤而现在是?
哪一个在本世纪初是诽谤而最近不是?
”在1960年代,你说一个人是共产主义分子(注意不是共产党,不需要你入党,沾边都不行),你就可以告他诽谤你了。
因为如果你不告,后果就跟电影里的特朗勃一样,游泳池里灌满了死尸。
至于80年代,你说一个人是黑鬼,黑人是没有权利告你的。
现在怕是想都不敢想。
至于最近,这个词是同性恋,一个中性、不带预设立场的词。
所以很多观众在看《特朗勃》时,可能觉得没有代入感,尤其是中国人,还会觉得怪怪的,毕竟我们有三亿党员,说是共产党要坐牢,怕是心理上很难拐弯。
但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太正常了。
坐我后面那个美国人,电影的每一个包袱,斯大林的,胡志明的,他都咯咯笑。
说一个故事,让大家感受一下美国人对共产主义者的看法。
我们课上说商业报道,说到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对美国经济的正面作用,包括雇佣美国当地人、引进技术移民、振兴地产业等等。
这时一个美国女同学对我说:你可以报道一下,这些人是不是共产党。
我一下子愣住了,我问她:共产党不共产党的,跟跨国投资有什么关系。
她也楞了一下,补充说道: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就是觉得共产党的人来美国投资,太奇怪了。
我又愣了一下,进而质疑:我也没有别的意思,在民主党的大本营加州,一个共和党的商人是不是会被记者抓着报道?
她愣了最后一下,悻悻然地说:没任何意思了。
我差点拍案而起,问她说没意思是几个意思。
当然后来我们也就意思意思算了,确实没什么意思。
说起来,这部电影还告诉我们,电影这个产业从来都跟政治紧密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当钱和政治都躺在床上聊骚电影工作者时,还是钱显得波圆腿索。
所以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什么时候来,还得取决于钱这玩意儿它什么时候再开放一点。
允许更多的外资进入,允许更多的热钱涌入,甚至允许更多的烂片、B级片在市场里面滥竽充数。
这样很快,可怜无辜的汤唯们不需要匿名的天赋,也可以视黑名单如无物。
当然这并不是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这只是一个共产主义环境下发的牢骚罢了。
主义不主义的,从来不重要。
重要的是像电影里一样,电影工作者不论吸多少烟,无论浴缸里的水有多么浑浊,无论外人如何瞧不起——都不能丢了文艺的心啊。
没看完 流水账 没意思
流水账
完全没有编剧那个味,感觉是政客个人传
在好莱坞反共黑幕下,一位左派作家用笔做武器,对封杀和迫害说不。电影拍得四平八稳,但传奇性先声夺人,谁能想到《罗马假日》背后还有着这样的故事!海伦奶奶演的反派让人不寒而栗,老白给小李子又上了一课:老戏骨们靠得住。
要不是因为老白提名了男主,我估计根本不会看,就算看了也不会看完……拍得太拖沓了,20分钟足以讲完的故事硬扯成120分钟╮(╯▽╰)╭
传记,题材严肃,看不下去。
无聊到我只记着了美国居然也有GCT这个知识点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极少部分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命运。当那座迷墙和铁幕被打破,当雾霾和黑暗退去时,我们始终能够坚守着那份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也许这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强大的力量。
4.5
我们身边有很多愚蠢和无知的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主义,已经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了。
失望。共产也不是分蛋糕好吗
美国黑暗时代的抗争者。
民主黨宣傳片 可惜現在好萊塢左派當道
4.5
故事是个传奇的故事,演员们也演得相当不错,党同伐异在电影中看来真的是件很可笑的事情,但却那么的真实,即使到如今,历史还在不断的重复着。看到化学老师的一刹那,真的好亲切。
单纯说电影本身的话,完全值五星的
改编自真人真事
很好的传记电影
剧情平淡,没有起伏
里面的故事很典型,但是整体串联出来略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