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说黄色蝴蝶可能是自己的大儿子奶奶满屋子追赶蝴蝶这只蝴蝶是奶奶他们去扫墓的时候看到的黄蝴蝶 奶奶告诉他们黄蝴蝶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在结束的时候也被儿子讲给自己的孩子听看到这个蝴蝶 奶奶问 你是从那里跟过来的吗?
奶奶对已逝去的大儿子的思念已经深入骨髓
蝴蝶飞出去了 一家人还在望着
爷爷帮忙叫救护车但是自己只能看着
三代人一起下楼梯这里 儿子其实在等爸爸 为了让爸爸不觉得自己被人等 还特意装作看手机 最后走在爸爸身后反正 就是很温情的片子色调镜头也很美最喜欢孩子们看花的镜头
很干净纯粹
“所谓主角,是指即便没有出现在画面上,但仍然支配着整部电影的人。
但到底支配着什么呢?
就是台词动作、情感,有时还包括剪辑。
总而言之,电影主角就是与镜头这一侧的导演呼吸频率同步的人。
”(p.133,是枝裕和)影片通过围绕家人拜祭大儿子而在两日之内产生的生活琐事来映射人生缩影。
自始自终,大儿子没有作为一个实体角色出现在荧幕上,却成为串联整个剧情的核心人物。
“越亲近,越互相伤害。
”这一母题贯穿影片始终,无论是小到炸玉米天妇罗、大到大海对人类的吞噬等所有情节,无不表达这一主心点。
离炸玉米越近,越容易被油溅伤到皮肤;越亲近大海,葬身于大海的危险越高。
延承是枝氏最招牌的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充满戏剧性的生活流艺术表达方式,影片传达出不管日月轮梭人始终无法完全避免大自然和亲近关系带来伤害的生活共鸣。
人在自然中是渺小的,大儿子意外离世纵然对整个家庭尤其原生父母是件无法磨灭的惊涛骇浪大事,可事情并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不会因为人情无奈和愤怒而重拾大儿子的生命。
生活总需要继续,日子还得往前走,步履不停。
比如在片中1小时40分钟处尽管母亲叮嘱去往海边的一家人注意安全,尽管母亲紧张着家人的安危,影片却在此时响起淡然宁静的音乐。
尽管人物随着这一日生活流发生的各类琐事充斥着各种情绪,但“哀怨也仍需淡然处之”的基调贯穿影片始终,以纯粹生活的视点还原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
不仅仅体现在配乐上,也体现在构图、机位、布景、调度等层面上。
此片依旧以长镜头与固定镜头为基础,多次出现安哲罗普洛斯式一点透视固定镜头段落。
同时加入其它各种视觉处理手段,如当老母亲看到蝴蝶仿佛灵魂附体时,影片使用手持摇晃的影像来模拟恍惚的精神状态。
因此影片虽然整体意在塑造真实的生活质感,却不失对虚幻、灵魂、生死和记忆的探索,制造出人物老母亲混乱的心境与边缘状态。
可见,导演似乎做出了一个开放式的艺术子题呈现:一方面有白发人送黑发人极度悲哀的寓意;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导演对生命终点为何处产生的疑问。
关于这一点与《下一站,天国》似乎有了契合之处,并与之同样掺杂文学气质和哲思。
对于这个问题的追溯,主要因为是枝裕和不仅是一个纪录片出身的导演,文学系毕业的他在影片中总是诠释一种文学性境味。
尽管在艺术片的道路途中同时一直不断拓宽自己的其它戏路:动作片、悬疑片、爱情科幻片等类型片的涉猎,但影片总能展示出一贯的个人化风格:即在真实生活质感上对生与死的思索。
早在处女作《幻之光》时,便初步显露出这种影像风格和思想。
在预算及其拮据的情形下,《幻之光》拍摄完成,是枝裕和在第一时间将这部影片放给了自己仰慕的侯孝贤。
侯孝贤看过之后建议他将影片投往威尼斯电影节,惊喜的收到了入围主竞赛单元的机会,首部长片已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铺平了他之后的道路。
但在多年之后,是枝裕和并不愿意承认《幻之光》是自己的处女作。
不是因为影片质量问题,而是因为从《幻之光》可见许多影史上名导的痕迹,不仅仅是做出重要指导的侯孝贤,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永恒和一日》、《雾中风景》)、维克多·埃里斯(《蜂巢幽灵》、《南方》)等欧洲导演的风格也在《幻之光》中有迹可循。
“太像一个热爱电影的学生的毕业论文了”,是是枝裕和自己对于《幻之光》的评价。
于是在《幻之光》之后,是枝裕和致力于探索完全属于自己的风格。
接下来的两部长片作品《下一站,天国》(1998)、《距离》(2001)都是偏实验色彩的电影。
由于《距离》受到电影运动“道格玛95”的影响,DV、实景拍摄等成为《距离》标志性的影像特征。
在《距离》中,抛弃了在《幻之光》中颇受好评的固定机位长镜头,选择了视听风格上更加粗粝的手持镜头。
“人比故事更重要。
”这一观点开始深刻的在是枝裕和心中烙下,成为其奉行的金科玉律。
而到了《步履不停》,导演再次回归固定长镜头,形成以固定长镜头为主、晃动手持镜头为辅的影像风格。
可视为对之前影片风格的一次大总结。
“电影和电视不是为了表达自我,而是交流。
”是枝裕和继续马不停蹄的用影片与世界对话生命的本质。
导演创作此片的初衷是为了用电影悼念母亲,母亲的步伐并没有从导演的世界里走开。
因此,纪录片导演出身的是枝裕和虽然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片段与细节的铺陈尽量还原生活真实,却不止于此,而是同时纳入一丝希望的景象。
导演并不对现实中的现象交代出限定性的结论,而是希望通过亦幻亦真的处理拨动观众内心的情感之弦,留下思考空间。
步履不停,对逝去的亲人永远缅怀;对生活的思考永不停歇。
家常烟火,似乎总是要从厨房里的洗手作羹汤开始。
母亲的手,粗粝,温厚又带着力度和笃定,井井有条料理着蔬菜,食谱里的食材搭配如数家珍,带着大半生灶台前的历练。
已作人妻人母的数年的女儿,在母亲的领地里又退回女儿的身份,被絮絮叨叨地碎念。
一个家,似乎总是要从母亲生发出来,才能凝结在一起,所以也难怪,当了一辈子医生备受尊敬的老父亲,会为了孙儿们一句“外婆的家”重重甩上房门,“这明明是我努力工作建起来的房子”。
次男良多,总比不过子承父业却因救人溺水身亡的大哥,带回的新婚妻子还偏偏是再嫁寡妇。
不成器的女儿和女婿,怯怯商量着能否搬回故宅,热闹也聒噪的双生子除了在夏天里长高了1.5公分和早早被放弃的剑道,也没有别的更令门楣生辉的话题。
琐碎又日常,从银幕上看却觉得这寻常带着暮气沉沉和刀光剑影而惊心动魄。
家庭,无非是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又是饭桌上的杯盘换盏,鸡毛蒜皮。
日常的龃龉,隐而不发的怨怼,磕磕绊绊的磨合,就如浴室里排水口处破损散落的瓷砖,并不那么顺心顺意,但却也日复一日拖着,碎在了那儿,竟就是一辈子了。
餐桌上和声细语的暗流涌动,永远不知道哪一句话误伤了谁。
一辈子啊,要说多少话,却又有多少话因为来不及说变得不必再说。
哪怕是孩童时一句机灵的话,也小气得不能被冠错了名。
哥哥很好,只是不能连这一丁点的好处都归了他。
丈夫年轻时出轨的事实,悄无声息地忽然在这个长子身故十五年的夜里,隔着浴室旧的玻璃拉门和昏暗灯光,似若无其事说破。
只是这一世已经过去,彼此肉身腐朽,来日无多,连秋后算账也不必了。
正因为是家人,一点无心只失才更易心寒。
正因为是家人,对爱和忠诚的背叛之痛也能包容。
亲缘之间的至亲至疏,只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道尽。
但有时,一日三餐,横山家一日的时光,竟也像浓缩了无数个家庭的一生。
每一句话后的机锋,每一个眼神的迂回,天伦之乐里,因无法把握距离的远近,真实得既温情又冷漠。
过了冬的蝴蝶带着淡淡的黄,飞在故乡那条悠长的斜坡上。
令人忧心的次男从人子变为人父,变得可靠。
他牵着被血缘紧紧牵连的小女儿的手,忽然想起,曾有人对他说,蝴蝶啊一旦过冬,就会变成黄色。
尽管怎么也想不起是谁说的,数年前老母亲散步时的三言两语,就这样流经他的生命,又不经意间成为了小女儿童年的回忆。
生命在步履不停的路途中一遍遍地轮回循环,还停留在旧日时光之中,但永远回不去了那个旧日里。
亲缘,家人,爱,是一个不解的命题。
摸索着,步履不停地生活着,然后任由旧故事的年轮带着隽永的印记,成为滋养新生命的养分。
孩童只盼望欢乐,大人只知道期望。
但就在不知不觉间,如父如子,孩童便成了大人,而家族大概便是这样无声地被延续了下来。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个家庭的瓦解,一个家庭的组建,东方人懂得离别酒的深浓,也懂得分手时隐在眼波中的不舍。
没有西方人天生的热烈性格。
西方人喜欢浓烈,酒浓烈,呛人。
情浓烈,东方人觉得也呛人。
动不动就拥抱,情侣间动不动就热吻。
东方人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在电影中,父子、母子、夫妻之间分明是隔了什么,像东方人室内设计的屏风,情感半隐半现。
但那呈现的一分抵过十分,浓重得让你透不过气,那隐的会让心头疼痛万分。
握个手吧,什么话都不说,毋宁多言,画面留白。
太熟悉了,良多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东方传统女性。
是枝裕和该是一个多么具有人文关怀的导演呐!
他将女性也无法企及的细腻感发挥到了极致,台词不多不少,情感不咸不淡,但太生活化了,它精确到生活的每一个零部件,严谨而不古板,淡雅而不乏味。
以至于让我们沉浸其中,忘记了这是一部日本电影。
祖母是每一个人的祖母。
她在儿孙回来时,总是习惯性地多做点东西,忙忙活活操持一大家子的饭菜。
她会念叨着“饭菜是不是不够,还是多做点点心吧。
”,她心疼儿子的样子,恐怕是诱发每一个媳妇儿醋意难掩的因素吧?
她的唠叨,像极了我的祖母。
我的祖母就是这样叮嘱我的,不要去海边,不要去游泳。
因为她的亲人在早年间被河水卷走,她一辈子就恐水,不让人去玩水。
而我当年只是嫌她唠叨,今日看到电影中的这一幕,才真切地体会到当年她的用心。
良多父亲与良多的关系,则更像东方的父子关系,亦敌亦友,毋庸多言。
良多父亲像极了我的祖父。
父亲曾经问过我,你知道老人变老,先老哪儿么?
我猜了半天,也没说出他心中的答案。
“老的最快的是步伐。
”后来我每次回祖父家按下门铃,总能听见祖父给我开门时的步伐。
年轻人走路健步如飞,活跃轻盈。
中年人走路步伐沉重。
老年人呢?
祖父抬不动双腿,拖鞋与地板发出嚓嚓的声音,是一种缓慢的节奏,是挪着移着,而不是走着。
每次我站在门前,听着自己的强有力的心跳,听着祖父从厢房走到大门来给我开门的每一分每一秒,感觉总是五味杂陈。
祖父花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每次离乡之前的告别,我的眼眶总是难以抑制地湿润。
“下一次相见想必是三个月后吧?
”父亲打了个圆场,祖父祖母挥了挥手,走进了厢房,像是什么都不在意。
依旧是拖鞋与地板的摩擦声。
嚓嚓-嚓嚓-嚓嚓……良多父亲送走良多一家后,失落地说:下一次来是新年了吧?
而在车上,良多跟妻子尴尬地说道:新年也不用来了吧。
一年只来一次就好。
泪点就是在那时爆发。
汽车缓缓开动,老人踽踽而行,拾级而上,淡淡的身影,定格在时间的尽头。
人生就是这样平淡,却又周而复始。
凡夫俗子哪来了这么多惊心动魄天雷地火?
平淡最好,但又最难拿捏。
就好比《食神》中周星驰最后选择那碗面一样,平淡之处凸显奇崛之美。
良多一家一定怀念母亲做过的白饭,炸玉米与萝卜菜。
吃下去的原味最过平常,但很多年后想起来,那种味道依旧难忘。
是枝裕和电影里最喜欢这部。
清新、温暖,间或忍俊不禁。
是枝裕和既是作家又是导演,两者都很出色。
《步履不停》即是他写的,也是他拍的。
还没看过原著,相信以日本小说的细腻和情致,一定不差。
是枝裕和的电影清新到骨子里,即使是残酷题材的《无人知晓》,也洋溢着这股味道,更不用说其他作品了。
清新可以美化生活,例如《海街日记》,也可以彰显残酷,比如《无人知晓》。
是枝裕和的电影也是温平的,一样喜欢用长镜头,却是彰显生活情趣,进而记录岁月温淡。
少了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的那份历史感的大气端庄,多了一份小日子的情怀。
小津和山田记录的是大历史,是枝则喜欢写下个人几年、十几年的光阴。
是枝裕和的电影极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这部《步履不停》。
他将寻常生活描绘得不动声色,却展现了生活的全貌。
与家人团聚,琐碎而冗长的对话,亲人间微妙的亲近与疏远,常出现的不合与尴尬,和即使这样仍然温暖的一家人。
它就像我们这些平凡人每一次与亲人的聚会,看电影里的阿部宽、夏川结衣......看着他们,倒映着我们自己。
生活就是一袭华美的长袍,爬满了虱子。
时而是夏日紫薇花下的嬉戏,时而是不小心出言不当的尴尬,生活的伤痕累累煎熬着我们,然而所有对话都会继续,所有尴尬都是暂时的。
这就是亲人。
这就是家。
我太喜欢《步履不停》里无处不在的小细节,大家说话时的察言观色,掌握气氛的小心翼翼,完美的神色过渡,家庭成员间让人忍俊不禁的种种瞬间,是枝裕和在这部电影里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严肃和活泼,幸福和悲伤。
这就使得这部电影在情感和表现上非常丰富。
阿部宽、树木希林、原田芳雄、江原由希子的演技非常赞。
至于那从头到尾使用滤镜的摄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些镜头还是很值得留意的,比如扫墓下山的镜头,几个人从画面右侧慢慢走来,这样的镜头有和电影相符的惬意和生活的悠远。
当然最显著的,是枝裕和爱用的空镜头,留白的意趣也充满了美学。
看完这部电影,也许会对生活有一些释然,如果能将自己的生活拍成电影,也许也是这么美吧。
当然,要让是枝裕和来拍。
看过小津的《东京物语》,心里多少会拿来和这部做比较。
同样是家庭的碎碎念,同样是一对老夫妇和各自奔天涯的儿女,同样是发生在短短的一两天内的平凡故事。
是枝裕和却没有像小津那样细碎缓慢体贴,竟是棉里藏针,平凡家常都句句是刀,招招见血。
看到后来竟然有些疲惫。
退休的老夫妇住在乡下,女儿想带着女婿住回来,却被阿婆不软不硬地拒绝,理由是已经不习惯和别人住在一起。
二儿子娶了个带着孩子的寡妇,阿婆对此颇有微词,却又指望着他们能早日添丁。
老爷子为全家操劳了一生,却没有人能够继承他作为医生的产业,一肚子闷气不知道要去哪儿撒。
而围绕着这个家庭挥之不去的,却是由于救人而被淹死的长子的幽灵。
表面上一团和气的家庭聚会,气氛浓得简直化不开。
去虾肠,剥玉米,腌青豆,在镜头无微不至的观察下,这些事情看得人心醉神迷。
主妇们都在厨房话家常起油锅,男人们在风扇下看看报纸乘凉,而最投入的莫过于孩子们,在这个没人管的时间段里,在院子里疯玩疯闹快乐无边。
渐渐地,这个家庭最为痛苦的一面渐渐显露出来。
永远得不到父亲承认的次子,又由于长子的过世而承担了更多不必要的疏忽和冷漠。
及至他愤而说出:“就算哥哥还活着呢,又不知道要怎样。
” 全家聚会其乐融融的气氛突然降到冰点。
可随着妹夫一句自嘲的玩笑,大家又都哄然恢复正常,一切痛苦仿佛过都是筷子尖上的余味,廊檐下的蛛网,做不得真。
阿公一把年纪愤愤然地说:“这房子是我努力打拼来的,为什么大家都只叫它阿婆的家?
” 可仔细想来,这个家的一切重点,可不就是阿婆一人鼎力支撑么?
她负责打扫,她负责食宿,她负责请当初被长子救了如今却只是一个不长进的胖子每年在忌日这天上门却只为了惩罚他的良心,她会送和服给不怎么看得顺眼的儿媳妇笼络她,她也会放三把牙刷讨好儿子却不给外姓的孩子买睡衣表示内外有别,她可以买下当初在丈夫情人房间外听见的演歌唱片又在几十年后的不经意间轻轻点破,却又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阿婆啊阿婆,只有阿婆才是这个家庭的神,操控一切的人。
也难怪拍摄全家福的时候,阿公被挤在最边缘,左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后只能愤然离开。
这样的阿婆是太精明了些呢还是太洒脱些了呢,这样的老年人绝非昏庸乏睽混吃等死之辈阿。
小津影片中的老人隐忍善良温顺,可是枝片中的老人却生命力旺盛思维敏捷拥有主见。
到底是时代不同了吧!
结束了探望的次子一家在回程路上不无疲倦地擦着汗说:新年什么的就不用来了,这样的探访一年一次足够了吧!
而那边厢老人们孤独地爬着台阶说:他们现在走了过新年还会再来的吧!
两下对比,又显出小津式的格外凄凉。
父母最终都要老去,死亡,带着他们自己的不满足和遗憾,也带着儿女未完成的心愿,人生总难两全。
像片中那条长长的石阶,不断地走上又走下,人生的道路怕也不外如是,一代一代,春去秋来,就这样步履不停地朝前迈进,却连伤感的机会都几乎来不及拥有。
-PS: 宽叔和夏川结衣这对在“不能结婚”中磨得几乎没有脾气而又最终修成正果的官配,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平淡而殷实的婚后生活,他们两真是一对和谐的搭配阿!
阿部宽真是日系影画中一个有趣的存在,和他同身高的演员本已不多,在画面中总是由于大只而显得格外格格不入,处处受阻的尴尬神情非常有喜感。
正剧他演得,悲剧他也演得。
收起电视剧里的夸张,这部戏中的宽叔也拿捏得当,压得住场子。
在小小的浴室里的大身子骨百般不相宜的好笑,真是想不出除了他还有谁有这个喜剧天分。
我喜欢逛日本超市,吃日本菜,自然也爱看电影里日本人做家务。
旧金山日本城购物中心二楼的廉价超市里有好多有趣的玩意儿:将白水煮蛋煮成小汽车或者鱼形的模子,精致的双层饭盒,刮粘锅底饭渣的草莓状小塑料片,花式切片器,各式各样的香水动物橡皮,粘双眼皮的液体贴纸,花草香气的热汤盐,五彩缤纷的鸟兽和纸,还有奇形怪状的小挂件小摆设。
这份对待物品的琐碎与精致也是日本料理的特色之一。
简单一个午饭,也要三碟五碗的拾掇上来,热茶沏在画着鱼生图案的细瓷杯里,寿司躺在波浪卷云大方盘上,红姜绿芥末白萝卜一丝不苟搭配得当,嫩黄的渍物跟油黑海带丝的小咸菜必用深方碟,酱油碟弃物碟是浅浅的长方盏,味噌汤白米饭则要上漆碗,乌冬面呢那必须是烧得滚热的生铁小黑锅,而鳗鱼饭,不用金漆方食盒就是不像样。
哪怕窄窄一扇烤鱼,也要郑重其事的用分量十足的滚边彩釉大白方盘盛将出来,四边的空白显得中间那小小一块佳肴更为珍贵,半点马虎不得。
2008年上映由是枝裕和自编自导的《步履不停》就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在讲传统日本家庭生活琐事的电影。
一大清早横山家中主母(树木希林饰)与来访的女儿千奈美(YOU 饰)就开始忙活,洗胡萝卜,削白萝卜皮,剥青豆,砸萝卜泥,切菌丝,炖肉,一样忙完还有下一样。
千奈美的丈夫及两个小孩从外面回来大喝冰麦茶,边喝边赞,然后小孩子哇哇叫着吃冰激凌。
外地的二儿子良多(阿部宽饰)和再嫁的寡妇由香里(夏川结衣饰)及由香里的儿子厚司坐火车回家探亲,而这一天刚好是15年前因搭救落水儿童而不幸去世的大哥纯平的忌日。
良多一家进门后立刻加入到厨房大合唱中,剥玉米粒炸玉米饼。
这还不够,为了这顿阖家团圆的午饭,横山老太还叫了大概170美元的寿司配餐,而且是最高级的海胆寿司。
整个厨房的气氛热烈喧嚣,锅碗堆砌,观者动容。
噗噗啪啦响的炸玉米饼的香味,恨不得透过屏幕飘进人鼻子里来。
这么热闹的一家子,唯一不和谐的声音就是退休医生的老爸横山恭平(原田芳雄饰)。
老头子的脾气又臭又硬,死好面子。
可再倔,一闻到炸玉米饼的香味便马上跑出来吃东西;尽管不合时宜的在由香里面前说带着孩子再婚难上加难,却和蔼的给厚司零用钱,并鼓励加诱惑的劝说想成为一名钢琴调音师的厚司将来当医生。
其实不止横山家的老爸,每一位横山家的人物都极为丰满,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小细节让他们粗糙而细腻,坚硬又柔软,让他们俗不可耐,也让他们无比亲昵可爱。
比如老妈私下里跟女儿聊天悭吝得不行,看不上寡妇拖儿进门的由香里,却又肯把自己珍贵的和服送给她,也知道给非亲生的孙儿厚司准备牙刷毛巾。
再比如女儿千奈美虽然总是和事佬一样劝这个劝那个,可离开时和丈夫在车上聊天照样抱怨父母偏心死去的大哥。
而阿部宽饰演的良多虽然嫌老妈啰嗦麻烦,老爸不通情理不讲道理,还是会乖乖的穿上老妈“火车站小摊上”买来的便宜睡衣暗自得意,甚至在失业困顿的情况下还偷偷给母亲零花钱;却依然鲜给家里打电话,不能体会老人隐藏着的深切牵挂。
这种亲人之间的不沟通与微小的误会,往往都是些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不屑解释,过后无从提起,也羞于承认自己的胸怀狭隘。
很多的不满就这样过去,很多小疙瘩悄悄的结起,许多想说的琐事终被遗忘,不知不觉间磕磕绊绊便是一生。
横山家这普普通通的一天,其实已是一生的全部缩影,欢笑与悲伤共存,满足与遗憾并行。
有没有更好的模式?
可不可以寻找一种更为完美的人生?
良多一家离开的时候横山老太要跟每个人握手告别,大家都尴尬,事后横山老头也嫌她莫名其妙。
老太太身上还围着厨房的围裙,木屐敲的水泥楼梯哒哒响,佝偻着腰板慢慢爬坡,眼都不抬的说“你就别管我手的事情了,总之到哪都会牵着你。
”数年后良多一家给父母扫墓,又看见翩然而飞的黄蝴蝶,当年母亲说给他的菜粉蝶过冬变成黄蝴蝶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就说给了女儿。
随后一个长镜沿着墓园停车场路旁的一株树冠徐徐上升,视角从良多一家的背影向天空平移,光线突的暗一下,又缓缓变明,灰蓝的天,浅浅的云,湛蓝的海,海边密咂咂的房顶与一块块间或的绿地,景色停住,时间也终于停住。
《步履不停》中横山家人共吃了三顿饭,散了两个步,说了一天的话,人与人之间交手回合数也数不清。
那么传统的日本家庭,后院花草缤纷精致,门廊地板光可鉴人,物品摆设整齐得当,酒菜汤饭一丝不苟,大小碗碟铺满整个桌子,可卫生间里的瓷砖碎片依然散落在地上,总也不得修葺。
几乎井水不犯河水似生活着的横山老头老太,为了大儿子的死十几年了也不原谅那个被救上来的可怜家伙,父子之间更是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但还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夹菜,喝酒,听唱片。
导演是枝裕和的镜头稳健沉着,构图精致讲究,画面色泽清丽明净,几处配乐都温柔细腻隽永。
这样暖色调的故事,我想无论如何也不是仅仅为了诉说人生的种种微小遗憾,这生活的快一步与人生的慢一拍纠结到一起,没想到终于析出的竟然是意犹未尽的慨叹,是对生活原本的衷心留恋,是无动于衷表面下深深潜涌的爱意。
原来面对着不可遏制的时间的水流,不完美是筛,少了那些遗憾,记忆便不肯长久;缺了问题,连存在本身都变得不够真实。
在一次次细微的刺痛中,大大小小的缺憾过后,我们在平淡一生里终于学会的,那才是爱。
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你走啊走,错过的终是错过。
然而每个人却在生命的错过中不断沉淀,有时候甚至无法走出困境。
对我而言,是枝裕和之所以是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是因为他秉承了传统日本电影内在的矜持和隐忍,犹如小津安二郎,在看似平实朴素而温暖的故事中,潜藏着对人生深深的感叹和伤感。
在这个看似和睦的家庭中,大子的死亡是全家人的隐痛。
本来要继承父亲衣钵的大子,被父亲给予了太多希望,因此他的死导致父亲和二子之间的隔阂。
尽管二子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但是还是随父亲的意愿成为了一名医生。
这种父业子承的关系,依然影响了二子与他的继子之间的关系。
继子梦想是成为一个钢琴调音师,后来我们发现这个职业恰恰是他亲生父亲(也是早亡)的职业,但是如果成为不了钢琴调音师,他希望成为一名医生,成为他的继父一样的人。
可以看到,在传统的日本家庭中,血脉的联系还是依然沉重而紧密的,也因此母亲希望她的儿媳妇可以为丈夫生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
血脉已经被符号为一种家庭、情感和梦想传接的象征,是某种生命延续下去的确凿证据。
然而人生终会错过一些事情,犹如在儿子与母亲告别之后,才各自想起那个摔跤手的名字;犹如母亲最终也没有坐上他们的汽车,儿子也没能陪伴父亲看一场球赛。
这些伤感的记忆却始终证明这生命的存在,正因为如此,母亲才每年都会把那个现已长大的落水少年请到大子的祭祀聚会上,这是现实对记忆中无法忘怀的人或事的一种验证,一种深化。
看似残忍,却成为母亲体验生命存在的一种途径,就犹如那首陈年的歌曲一样,是浓缩了一辈子生活的象征。
即使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步伐不停,也总是背负着曾经刻骨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却使得人们更加沉稳的走下去,犹如那些经历了冬天的蝴蝶,终会蜕变为美丽的黄色。
影片部分片段的节奏和配乐是松弛的,哪怕是故事所放置的时间点——这样一个轻快的夏日——也像是是枝裕和特意挑选的,表面上给了观众‘节奏上的缓和’、‘生活之中温情尚存‘这些错觉,实际上却是在犀利地剖析这样一个’创伤后的家庭‘,至于这个传统家庭内部的’不可和解性‘,更是直指生活的残酷本质本文发于 后窗影片虽然聚焦的是横山这个大家庭三代同堂的短短两日,但无论是妹妹千奈美一家还是与良多重组家庭的由加利和她与前夫的儿子淳,这些人物的存在主要还是为了侧写长子纯平、次子良多与父母的这段主要人物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张力、缓和节奏。
长子纯平作为被留白的人物,虽然影片开篇就通过寥寥几个镜头向观众抛出了他的死亡,但直到影片过半,是枝裕和才揭露了其死亡事件的原委,观众在一下子为前半程父亲对待良多一家刻薄的态度终于找到了原因的同时,这个全片被虚写的人物一下子被赋予了极强的重要性,也成了接下来要讨论良多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时完全不可回避的一个角色。
——是枝裕和对于’母亲‘的刻画是委婉的,指向却是尖锐的,归根结底,她和良多都是生活的妥协者、传统观念的维护者影片对于母亲的刻画看似不经意,但却是全片之中最为细腻的,多处细节之中能够完整地洞察她对女儿千奈美、儿媳由加利、良多以及丈夫横山恭平的不同态度:对于母亲会替良多说话、会把关于纯平的记忆放置到良多身上,这些是否是因为纯平逝去后良多成了唯一的儿子才有的转变观众不得而知,但能够明了的是——如今在儿子良多和女儿千奈美之间,母亲是有着明显的情感倾向的——她记不清女儿到底是毕业工作了几年;虽然不满意由加利寡妇的身份,却还是选择把剩下的和服留给由加利,而非自己女儿;面对女儿一家想搬来同住的想法,拿丈夫作为借口推辞的同时,却是想在丈夫死后把房子留着让良多一家搬来。
对于丈夫横山恭平的男子主义和出格行为,母亲虽然心有埋怨,但却只在丈夫洗澡的时候隔着一扇门吐露,或是偶尔打电话给良多倾诉,又或者是独自一人的时候拿出丈夫与旧情人唱过的唱片来听。
显然,母亲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妥协的,虽然无从知晓母亲在纯平和良多之间对于长幼的看法,但可以看到其内心深处对于男尊女卑的倾向,带着浓重的传统观念的色彩。
——良多纵使有重获父亲认可的意愿,但现实面前,和解的主动权却不在他影片中父亲横山恭平不仅和母亲一样在三个子女之间有着不同的情感倾向,他对于这种偏爱的表露更是不加遮掩且无所顾忌的——不仅在’长幼有序‘上持着保守的观念,对待纯平和良多所选择的不同事业也有着迥异的态度——不管是根植于父亲内心深处的传统观念,还是他古怪桀骜的性格,决定了他并不可能向既有的现实所妥协,即哪怕是在经历了痛失长子纯平的意外之后,父亲却仍选择带着对纯平的执念和对他拯救的’小胖子‘的恨意继续生活,而丝毫没有要把曾经的这份偏爱转架到如今唯一的儿子身上的姿态。
面对父亲身上的这一份不可妥协,再从片中的几处细节去看良多的态度:回家之前,良多特意嘱咐由加利的不是其他,而是不要透露自己工作上的境况,或许这在由加利看来是良多有意防备着父母,其实却是良多不想让父亲对于自己的偏见得到佐证,进而失去重新获得父亲接纳的可能;
表面上,当家里其他人读到良多儿时’想要成为父亲一样的医生‘的作文,他会尴尬着愤而抢走,等到入了夜,再一个人偷偷把撕坏了作文纸补好。
不难看出,良多内心有想要与父亲和解的意愿,但同时他对于父亲的一套传统观念又是接受的,儿时的他也和哥哥纯平一样希望能够继承父亲的诊所和事业,如今的他依然会珍视内心这一曾经的愿景,只不过现实却是他再无可能将它实现,并且现如今他在事业和生活上的境遇也不足以让他去挑战父亲这样的观念,重新获得父亲的认可,让父母从纯平逝世的伤痛之中走出来。
如此看来,对于这个创伤后的家庭而言,和解的主动权不在母亲,也不在良多,而只在不愿妥协的父亲身上。
——有些问题注定无法和解,伤痛仍将蔓延,可生活仍要继续走下去在影片临近尾声,是枝裕和巧妙地借助由加利与前夫的儿子淳,通过让横山恭平在这个外来的’孙子‘身上看到他能够继承自己医生事业的些许可能性,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于纯平逝世的创伤、以及他和良多之间无法达成和解的那样一层父子关系,而借这样一个契机,于是有了父亲和良多带着淳来到海滩边的一场戏,可以说这一场景应该是影片所描绘的这个家庭相聚的短短两日里,父子间共处时气氛最为缓和的一场——就如是枝裕和在影片刚开始时就交代的,虽然良多早就不再对棒球感兴趣,但还是愿意拿来作为话题和父亲寒暄起来,关心关心父亲的生活,而父亲也愿意在这个瞬间搁置家庭内部的伤痛并收起对待良多的刻薄态度,转而说起有机会应该一起带孩子们去看看球赛。
但生活最让人无奈、难以言说的地方恰恰在此,这种缓和毕竟只是暂时的——对于横山这个家庭内部的关系而言(父亲、母亲、纯平和良多),已经没有了和解的出路,只能或带着恨意、或带着妥协,继续被生活推着向前,像极了淳在海滩边时指着的那一条搁浅的渔船,不再有出港的可能;那对于良多现如今的这个小家庭来说,又有着另一种创伤——由加利和前夫、淳和他逝去的父亲之间的羁绊,就像由加利和淳这对母子单独相处时说的就算死去了,人都不会真的离开。
你爸爸就在这里,在你(身体)里面,你的一半是他制造的,另一半是从我这里来的虽然良多作为淳的继父也会像由加利描述的那样’慢慢地成为淳生命中的一部分‘,但对于由加利而言,还是会有一首藏于记忆深处的歌,和良多的母亲一样只会在独自一人时偷偷拿出来哼唱,对于淳而言,他和逝去的亲生父亲之间的血缘关系和羁绊也没有被磨灭的可能,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会独自跑到角落里和父亲对话,偷偷地告诉他’自己更想成为他一样的钢琴调音师,其次才是医生‘。
包括在影片最后落幕前,当良多一家再次来到墓地,观众可以看到良多和由加利又有了他们自己的女儿,在这个亲生女儿和淳之间,良多又是否会和他的父母一样有着不同的情感倾向呢?
这一点影片做了留白,观众也无从知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存在于这个小家庭之中的另外一种创伤,又是难以达成和解的一个现实问题,让人倍感无奈,甚至有些酸楚的是,面对这样一层伤痛和无法和解,良多又是不具备主动权的。
是枝裕和把良多作为这样两个小家庭之中共有的一个人物,虽然没有把这个人物内部的无奈和伤痛直接言明,但微妙的是他选择了阿部宽这样一个身材高大的演员作为良多的饰演者,并且当他回到影片聚焦的横山的家宅中时,又多处设置了他不经意撞到门框的片刻,其中的用意不言而喻。
不得不说,是枝裕和借描绘横山这一大家庭,达成了对于生活的本质极其透彻的剖析——关于生活,我们有时候难以把其中的五味一样样分辨清楚,生活不断推着我们向前,有时候来不及也没有办法把过程中的问题一个个拿出来言明、与一段段伤痛达成和解,’步履不停‘恰恰就是生活残酷、又让人无奈的一面
如果,人生是一條長長的路,陪我們走最長一段路的,就是家人。
一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有的十分美好,有的萬般痛苦,每一段路,也各自會有與我們並肩同行的人,伴我們度過不同的生命時刻。
而家人,很少與我們並肩同行,總是在一定的距離之外,或前或後,不在圓的核心,卻始終不曾離開圓的範圍,像是一種莫名的堅持,彷佛只要一同站在圓裡,即使保持沉默,也能給予一束淡淡的光,在我什麼都看不見的時候,陪我繼續安心向前。
我在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橫山家之味』中,看見了這道隱微的淡光,也聞到了用「飯香」,「茶香」,「情香」組成的『橫山家之味』,沒有濃得化不開的氣味,只有熟悉的淡香飄在空氣中,那是一種不會特別記起,卻一直存在心底的深層味道。
每年長子祭日,全家總會相聚一堂,遠從東京返家的次子,帶著妻子和妻子與前夫生的兒子一起回去,女兒和丈夫及兩個孩子也一起回娘家,像是每個人家都會有的尋常景象,表面看來熱鬧歡愉,總有聊不盡的往事,但也有當下各自的心事。
彼此既靠近又疏離的關係,在同一個屋簷下不斷拉扯,僅僅兩天一夜的時間,所有的家人情感在不經意之間被拆解,也在無意之中得到修復。
或許,最深的牽扯總是難言,而所有的難言之「隱」,背後藏起的是連自己都不清楚的「在乎」。
【難解的父子心結:不需要「瞭解」,但可以試著「體諒」】電影中的醫生父親,有著傳統大男人的形象:沉默寡言,以自己的工作為榮,希望兒子能繼承衣缽。
可惜,原本可能當醫生的長子不幸在十年前為了救人而溺斃,而生性叛逆的次子,照自己的意願,走向藝術家之路。
父子倆幾乎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總是說不到兩句就翻臉,父親難以放下醫生架子,無法認同次子的工作,對長子的離世始終耿耿於懷。
次子卻認為任何工作都有其價值所在,對於父親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每個人十分不滿。
我想,這是許多家庭都會發生的狀況,父親難掩對兒子的失望,兒子不想複製父親走的路,卻仍介意自己無法讓父親引以為傲,也介意父母誤將他小時候的回憶記成哥哥的回憶,充滿矛盾的父子關係,有愛也有怨,也間接反應出每個人在親情中的自我與盲點。
緊張的父子關係經過日積月累,非一時半刻能化解,彼此最真切的感受始終隱而未言,又或許,家人之間需要的不是開誠佈公的「瞭解」,而是易地而處的「體諒」。
所以,當兒子看到老父無能為力救鄰居,卻又想極力幫忙的年邁背影時,他終於明白父親畢生的努力,也終於明白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不只是虛榮。
他雖成就不了父親的期待,但他至少能好好和父親說話,父子之間何須劍拔弩張?
不能退一步,至少能放慢腳步。
我喜歡後來父子三代一同步行至海邊的那場戲,三人一前一後走著,次子望著父親拄著拐仗的佝僂背影,眼裡突然有了溫柔。
最終,父子倆一左一右面對廣闊的大海,簡短卻帶著暖意的談話,為他們打開了長久緊閉的心扉。
原來,當心不再只裝著自己的感受,就算無法完全理解,也能試著體諒,父子之間,至少可以帶著信任,好好相待。
【睿智的母親:家的真正支柱】電影中最令我難忘的是母親。
一輩子沒出去工作過的母親,在丈夫和孩子眼中就是個標準的家庭主婦。
然而,她卻比所有人更有智慧去面對家庭中的各式風暴:長子為了救人意外身亡後,每年長子祭日,她都邀請當年獲救的孩子前來聚會,母親總是親切地和他閒話家常,他也每年重提一次被救的經過。
次子不忍每年對那孩子重提傷心事,希望母親不要再讓他來了。
母親卻冷冷地說:『十年就忘記一個人也太快了,要是沒有一個痛苦的人,痛苦的人就是我們。
』看到這裡,我深切感受到母親心裡難以平復的傷痛,原來,怨懟始終都在,遺憾讓遺忘無處生根,無所謂原不原諒,不管過了幾年?
對一個母親而言,失去孩子的痛苦永遠都在,她只能想辦法讓自己好過。
另一個難忘的畫面是一向冷靜自製的母親,在長子祭日那晚看到飛入屋裡的蝴蝶,她再也控制不住對兒子的思念之情,她一心認定那一定是長子的化身,老母親不顧一切追逐蝴蝶的背影,令人為之鼻酸。
這一刻,她終究只是一個思念兒子的平凡母親。
對夫妻關係的處理,更能看出母親的過人之處。
電影中最妙的一場戲是父母和次子一家人共進晚餐,席間,談到喜歡的音樂,父親笑說以前帶母親看音樂會,母親還睡著,言下頗有嫌棄母親粗鄙,對音樂毫無品味之意。
沒想到,母親竟要兒子去拿她收藏的音樂,剎那間,古老的演歌聲彌漫在四周,母親彷佛跌入舊時回憶,輕輕跟著哼唱,只見父親尷尬地猛爬飯,一句話也沒有。
後來,父親隔著浴室玻璃問起母親何時買了那張唱片?
母親淡淡地說:『那時帶孩子要去那個女人家,在門外聽到這首歌,我聽見你在屋裡的聲音,也就不便打擾。
第二天就在車站前買了這張唱片。
』短短的對話透露出她對丈夫當年外遇的事瞭若指掌,沒有一句責備的話,反而將丈夫與情婦之間“思念的曲子”放在心中,一方面顧全了丈夫大男人的面子,卻也不著痕跡表明了她對此事的在乎,父親訝異之餘,也明白了妻子對他的深度包容。
老式夫妻的相處之道,真令我佩服!
即使是彼此最親密的人,還是會有各自的秘密,而那些不能說的秘密一旦被道破,將成為一道顯而易見的裂縫,母親選擇把裂縫隱藏起來,繼續好好生活,她成全的不止是丈夫的情感,更是一個完整的家,因為,在家庭關係中,她不但是妻子,她也是母親。
由此看來,橫山家真正的支柱其實是母親啊!
我喜歡最後老夫妻倆相偕走長長階梯的背影,注重形象的父親對於母親以突兀的握手方式和兒子三人話別,頗有微辭,母親笑著說:『你不要管我的手,你只要知道,不管什麼時候我都不會放開牽你的手。
』看似平常,卻飽含深情的一句話。
這讓我體會到,有兒孫雖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人生最大的福氣應該是年老之際,仍有一個牽著你的手,陪你走熟悉長路的老伴吧!
【長長的路上,總會有光】整部電影如實呈現了「家」的氛圍:古老的木造平房,幽暗的光線,透露一家人共同度過的悠長歲月。
廚房裡,彌漫著母親拿手的炸玉米天婦羅的氣味,熟悉的家常味,喚醒過往的回憶。
浴室裡掉落的磁磚,房裡狹小的空間,父母灰白的頭髮,佈滿皺紋的臉龐,皆訴說著孩子長大,時光漸老的事實。
走出家門,乾淨的街道,燦爛的花樹,是記憶中最忠實的景象;走了多年的長階梯,兩旁熟悉的綠意,似乎從來不曾改變,像是家人的陪伴,總是維持一定的距離,卻堅持不走開,就算只能看到背影,也不願移開視線。
就這樣一路默默相伴,像一道淡淡的光,無言也溫暖,那道光,讓你知道,自己不會一個人,這或許就是「家人」的深層意義。
看著這些不斷重複的熟悉畫面,我感受到是枝裕和導演心中對「家」的強烈眷戀,而這當中也有我的深深眷戀。
這世上任何感情都可能因時間而消逝,只有親情會一直都在,所以我想,能變成“家人”的愛情和友情,也是最有福氣的感情,淡淡的牽繫,深深的牽絆,不需要天長地久的諾言,只要安靜陪我走人生長路,用清澈的心為我照亮前路,讓我知道,即使全世界的燈都熄滅了,我心中總會有光,而那光裡,一定有你!
这么厉害的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肯定是自家身世。
不好意思 是我的问题 真的太慢太细碎了 已经磨灭了我的期待和耐心 你看 好多东西不是败给时间 而且败给平凡
一个日本家庭鸡毛蒜皮的琐事。听声音就觉得女儿千波是演《无人知晓》不负责任的母亲的那位,毕竟这个声音很有辨识度,结果确实如此。
好像看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看。生活太不易懂,你说琐碎和饭香就是诗,我也是无言以对。日式家庭,敬语和鞠躬礼,寿司、玉米天妇罗和西瓜,生者与死者,黄蝴蝶,工作的失意和辛苦,爷爷的怪倔,媳妇的委屈,孩子的成长……最后,什么都不再重要了,黄蝴蝶来去,亲情薄如蝶翼,没有和父亲一起看
或许我还不够老
我从没自己给老头打过电话,他打过来我也只是敷衍。我妈不识几个字,她说过想去祖国其他地方看看,我曾想过自己买辆车载他们到处去旅行的。现在,自己一人勉强糊口,苟且地活。然而他们的年轻,也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看这种片子,老泪纵横。8.6
小津在东京物语里所担忧的,是枝裕和在这部全给反过来解释清楚了。他最平和生活化几乎没有家庭冲突的电影,甚至死亡也没有逗你哭,而是给你更坚定的人生步伐。慢的那一拍就是你的记忆和该去做的,悼念父母,展望后辈,像那飞舞的黄色蝴蝶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步履不停。北影节百老汇导演见面场胶片版。资料馆,2022.7.9二刷,10.22三刷blue light yokohama。
总是把镜头对准那些不愿意为生活付出牺牲去追求的人。你描写的人群也不会去电影院看他们不堪的人生。给中产看看抹抹眼泪的作用,拧巴,矫揉。男主工作部分刻画的也是肤浅,导演你真正工作过吗。这些跟某些国外获奖的国导很是趣味相投。
太闷了两星送给他的名气看完最后一部,要上班了
2016.2.2+2018.8.9重温。不能结婚的男人结婚之后,慢半拍同慢一拍又有什么区别,家庭亲人间深埋的怨结,至死都无法和解,丧父丧子丧夫丧兄,够狠,CC花絮里说,是枝因母亲逝世而想拍这部电影,而拍摄此片让他得以释怀母亲逝世的悲恸,重拾与母亲一起生活的记忆以及重新感受失去她,以沉痛心情拍此片,改编自亲身经历,母亲角色跟他母亲一模一样,很多对话都是真实发生过,如果现在才拍,结尾会不一样,画外音多余,老俩口上台阶黑场后接墓地,预示着新的死亡,步履不停原来出自一首歌《蓝色灯光的横滨》,比海更深不也是,好随便,
一个固执的退休医生爷爷,一个传统细心照料家庭又喜欢对儿媳妇说话暗示的奶奶,一个与父亲理念不合的儿子,和他的家庭回老家的一天我不想他们一家搬进来,我怕你更不会回家了一听到没用的垃圾我就以为你们在讲我,吓得不敢出来,谢天谢地,原来是在讲芳雄“他们新年会再来的”“新年就不用了吧,一年一次就很多了”
典型日本纪录片式电影,经典是枝裕和风格。叙事不强的电影,看起来就像是喝了一杯静置两天的白开水。没有过期期限,但是索然无味。每个人心里都有最在乎的人,重组家庭、与父母的相处、父母的相处模式、父母眼中放不下的哥哥、男主角典型的日本人面相以及任劳任怨的日本式家庭妇女……表面接受,内心抵触。又好像在试着接受,把家庭的表面和内质通过诗意化沉闷无聊没有激情但是又富含深意的影视化风格体现出来。男主角妹妹的声音,娇柔做作,听起来有一股死了三个月带鱼的气味。除了由加里,角色都不讨喜,没有理由喜欢。最正经表面愚蠢癫狂又残酷的,当属男主角母亲了。
为什么看不动家庭剧。。。
有点不思悔改的电影——可以看出来是枝导演和父母的关系真的不好,却又由衷感到亏欠和不满足,所以花费了一部电影的时间来表达他对于父母、亲情的暧昧态度。很感同身受的还在:东亚家庭观念中那种近乎洁癖一般的血统观念将人的自私本性置于一个情感最为充沛真挚的场域(家),每当我接收到一些美好时然后突然发现背后的私心、意图,一种难以言喻的彻骨寒冷混入鼻息中令人在最后不禁哆嗦,以至于逐渐积累至难以忍受,所以父母与外姓人(儿媳,女婿,非亲身孩子),甚至是已经成家的子女存在天然的屏障。如此来看,是枝的不知悔改的态度和男主作为继父进入继子的生命中的结尾,就显得很决绝反叛了
悲,好多年轻人都听过甚至看过日本的步履不停,却不知道中国香港拍过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我先看的天水围,被它深深的打动,觉得这样的生活很亲切,与我没有什么距离感,毕竟拍的是小老百姓普通大众的生活。后看的步履不停,却觉得这种生活离我太遥远了。应该是国情人文不一样的原因吧,没有啥共鸣,希望各位去看下中国拍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真的不比这个差,多支持一下中国文化
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实在看不得阿部宽演平凡到卑微的角色,每次看他总要串戏到罗马浴场…这算不算是悲剧
构图取景,摄影的风格非常喜欢,但是这个故事压抑的过头了。。。即便是东方人也不会总是这样内敛,这种刻意的克制与压抑发生在家庭中其实是缺乏可信度的,虽然平常人的生活多是无言的结局,但是在家庭中他们多数时候还是更忠于自我的。。。
B站、爱奇艺、腾讯使用的是同一个片源同一个字幕翻译,质量极差,甚至让人产生了给字幕寄刀片的冲动!倘若《小偷家族》是一盘色香味俱佳的可口炒菜,那么《海街日记》属于炒菜没放盐,而《步履不停》就更夸张了,连菜都没放,纯粹在炒空气了。也许是我的口味太重了?电影本身的故事局限在哥哥忌日那天的全家聚会,基本上没有任何事件发生,纯粹靠对白堆砌来表达人物关系及内心波动,因此垃圾翻译使得本就淡入纯水的剧情更加索然无味。其实看到后面自然能体会到哥哥的死在每个人心中都埋下了一些情绪的种子,随着时间慢慢生根发芽,有的长出了遗憾,有的长出了思念,有的则生出了绵绵的怨念,所以你会觉得《阳光普照》里似乎带着些许《步履不停》的阴影,只是前者更加残酷阴冷。全片拆分了很多镜头却都纹丝不动,镜头静止而生活则步履不停地缓缓走下去。
電影充滿慢而輕的節奏,當然亦有是枝裕和慣用的色調,以開初準備食物和沒有女兒一家的部份較為好看,母親一角尤為出色,其他的部份實在沉悶而客氣疏離,可能這才是現實的狀況吧,另,角色描寫方面性格明顯但單薄(除了母親一角),導演是刻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