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所学专业的缘故 ,我最近开始迷犯罪悬疑的题材,欧美的犯罪题材电影相当一部分都以精神障碍为原型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再加上与中国迥异的文化背景,mix在一起,比较复杂,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确有扑朔迷离的感觉,同时也让我乐呵呵地对照专业知识找各种吐槽点。
这部电影里,Mr. Brooks身上发生的情况呢,单用人格分裂是无法解释的,主人格和副人格?
同时出现?
无缝转换?
而且两个人格可以彼此感知?
这不合逻辑。
他有幻视、并且有交谈性、命令性的幻听,可他的思维和情感完全没有异常,用精神分裂也无法解释。
不伦不类,姑且就当作是科幻的背景,不去探求其严谨与否。
Mr. Brooks实在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所有的杀人计划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他和他幻想出来的Marshall交谈,讨论,一起实施杀人计划。
这个Marshall,我的理解,他也是Brooks的一部分,是被Brooks极力压制的潜意识的执行者,代表了Brooks的“本我”部分,是被压抑的想要释放的潜藏在心底的欲望。
Brooks和Marshall的冲突实际上就是“本我”和“自我”的冲突。
电影中Brooks作为父亲,对女儿的保护也让我感慨,他甚至于Marshall决裂,决定以自杀的方式保护女儿。
幸而遇上了Smith这个蠢材,事情才有了转机。
Smith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像他这种智商,除了把照片交给警方或者选择永不开口之外,其他方法都是自寻死路。
影片刻意把杀人的罪恶感淡化,这是我不支持的。
多数观众都会被引导,赞叹Brooks的智慧和严谨,赞叹Brooks为保护女儿所作的牺牲,忽略了被他们杀的人是多么无辜。
Kevin Costner的演技出神入化,大赞!
电影最后一段,Brooks的台词:My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that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that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当犯人被导演用人格化的角度来表现的时候,观众会觉得有点迷人。
这个时候,道德会变得模糊。
观众有点变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里面的人质。
严谨,精密,有力,冷静。
一点点迷人。
看过CSI的都会认识男主角的太太。
训练记忆。
练习。
探讨人性的双面性,展示残忍、阴暗的另一个自己。
布鲁克斯先生是个成功的上流社会人士,热衷慈善,德高望重,家庭美满。
这样一个满分男人,人格里却有着另人不为所知的一面:另一个他自称马歇尔,不断诱使布鲁克斯以杀人为乐。
刚开始看有些头晕,搞不懂马歇尔和厄尔之间的关系,后来明白马歇尔其实是Mr.brooks的双重人格,厄尔足够冷静和机智。
最搞不懂史密斯先生,他是一个十足的蠢货,鉴定完毕,他愚蠢的出场就能预料到他被杀的命运。
第一次接触这种题材的美剧,剧情好评结局潦草~我们总会期待美好,所以避谈人性之恶,于是大丽花总在内心最深处绽放,直到浮出水面才让我们瞠目结舌:真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平时看不出来啊,藏得太深了太变态了。
布鲁克斯先生,道德放一边,人性摆中间,直面灵魂处最黑暗的部分,去表现分裂力量的暴力美学。
为什么这是一部好片?
连环杀手可以说几乎是最不令人待见的题材,面对多条生命的毁灭,观众们具备了不逊于杀手一般的冷静的品质。
不就是死几个人么?
何况又不够血腥,人皮客栈那样的血肉横飞流似乎还能稍微撩动观众们厚重的神经,但又转瞬即逝,不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布鲁克斯先生作为一部题材古旧,场面不算血腥,有没有过多限制级镜头的影片,何以成为一部好片的么?
我想只因为一个字,“抗争中的人性”。
上面有位朋友写了很好的评论,叫“每个人心中都有Marshell”,我深以为然。
Dark side不仅仅存在于电影和Stephen King的小说中,它潜伏在人心最阴暗的角落。
当主体意识恍惚时,它便会趁机而出。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著名的连环杀手一般都是著名的精神病患者。
但Mr.Brooks超越了该层面的潜意识的控制剧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本我与超我的竞争。
影片中Brooks先生无疑是成功的,身居高位,爱好慈善,笃信上帝。
可以说是社会的精英,salt of the earth。
其实要成为这样一个人不难,只要严格遵守条条框框,压抑不为社会主流接受的欲望即可。
但Brooks没有那么好运,他一方面祈求能维持自己超我的理智,一方面还要受到本我的引诱。
影片一开始的祷告是很好的诠释,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苦苦抗争的颤抖的心灵。
悲剧就是把人的命运毁灭给人看,我想说有时候无需毁灭,也是悲剧。
Brooks先生虽然还活着,但谁能否认他已经身在地狱?
日复一日的抗争,难道不是最大的惩罚?
值得从头到尾再看一次的电影.故事是编出来的,人性是真实的,活着的人都要这样那样的另类的心理需求,只不过布先生是喜欢杀陌生人.那个黛米演的警察的线索其实可以再放大的,但被凯文压下去了.一连看了黛米的几个新片(还有茱迪福斯特),发现女人到四十多岁以后戏路还是有的,当然老男人的戏就更多了,以前看凯文风光过又落魄过但现在的凯文还是未变演技.叹一个.
周作人说,我们心中都有两个鬼,一个是绅士鬼,一个是流氓鬼。
王朔说,我们内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保罗说,我是喜欢神的律。
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
这部电影是否绝望,是否牵涉你的灵魂,取决于这个世界到底是善恶二元、胜负未卜,还是必有一个“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的盼望,越过死亡、恐惧和我们心中的布鲁克斯先生,显出得胜的冠冕。
若不然,“宁静之涛”就算优美,又有何用;若不然,就连忏悔,也不过自说自话。
其实欲望如影随形,从不曾离去。
MY GOD,请赐予我宁静,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
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
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布鲁克斯先生》我对于关于欲望超脱的电影的兴趣似乎比关于爱情的电影更为热烈。
我一直以为当一个人欲望炽烈,他很难拥有爱意。
当一个人充满了爱意,他的欲望将会被沉淀,乃至不断的沉沦我一直相信爱恋的本质正是这欲望的沉沦。
而更为可怕的竟原来是这充满爱的欲望,他能够如此娴熟平静的的运用其高超的智慧,灵巧的心灵来如此艺术性的杀人。
Hitler是这方面的典型。
如果没有楠楠,我也会有这方面的趋势,一种极端自私偏狭强烈的爱。
尼布尔1934年写下的一篇20世纪最著名的祷告文: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and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and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Amen.主啊,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一切;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一切,并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活在当下的每一天,享受当下的每一刻。
把痛苦当做通向安宁的路,承受这个罪孽深重的世界,让我免于其祸。
怀抱信念,相信它能够矫枉过正,让我臣服于它的意旨。
如此,在今生我可满足欢喜,将来能与神同在,永享无上幸福,阿门。
布鲁克斯的另一个人格叫马歇尔,他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个是杀人成瘾的连环杀手,享受杀人带来的快感,一个是正常的成功人士,忍耐并祈祷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
两位性格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制造了无数个杀人悬案。
而她的女儿竟然遗传了双重人格,也很享受杀人的乐趣。
布鲁克斯只好暗中帮女儿洗脱嫌疑。
同时,他的一次行动被一个摄影师拍下来了,他也巧妙冷静地处理掉了这个家伙。
最后,在布鲁克斯的一次梦境中,他被自己的女儿杀掉了。
深受杀人成瘾折磨的布鲁克斯只好再一次默念宁静祷告。
Mr.Brooks 是一个强者。
他可以偷偷进入别人的屋子,准确地射杀,又不会被人抓住。
不论是专业的警探,还是傻头傻脑的摄影师,都只是他手中的玩物。
撇开他做的事情不说,其实这样的强者很是让人崇拜的。
当然他也有弱点,就是他的女儿,这说明他还不是神,是一个接近于神的男人。
套一句孔乙己的话,我是为数众多的在豆瓣看电影听音乐读书而极少发言的一个人,所以只说这两句,余下的留给自己感动。
人人都是布鲁克斯,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永远是存在两个小人。
当然,我们并不是精神分裂到这种程度,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心目中也会出现另一种比较邪恶的想法,或许这种想法不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判断,但是我们肯定是有过,人的善恶都是相对的,而布鲁克斯是重度患者,他已经沉迷于这种杀人游戏,但是他有时候还是很想逃离这种生活的,所以他去专门的协会去救赎,他很佩服追查他的警官,所以他间接的去帮她,杀死了以离婚来敲诈她的丈夫,其实这也说明布鲁克斯先生是矛盾的,内心也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只是很多时候,善良被邪恶控制。
但是我们每个人也不是布鲁克斯,他的精神分裂导致他对事情痴迷到不用怎么休息,大脑也肯定是高速的转动,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把握的几乎不留下蛛丝马迹,这就是智商,高智商的人生不需要任何解释。
所以对于这种人的结局,导演也设定了一个很好的预示:那就是自己的女儿把他给杀掉,虽然最后只是一个梦,但是未必不会发生,因为他的女儿和她一样,痴迷于这种杀人游戏。
有时候做事情不是喜欢 ,而是喜欢做事情的这种感觉。
死变态……双重人格总是不那么令人爽快……
实在看不下去了。拼凑痕迹好重,叙事又慢,BUG很明显。没看完
炮灰smith弱到不符合理科生智商的级别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骄傲一个人痛苦,即便父女母子都不能直说,是人类最大的悲哀。这是我从这片子里看到的。
拖沓,狗血,落伍,梦回80年代
有点闷
布鲁克斯先生是情侣去死去死团的么?
凯文·科斯特纳的演技还是很出色的,就是故事没什么悬念,男女主人翁的两条线索根本没什么冲突嘛,感觉挺牵强的...
好题材,可惜了故事讲的不好
很精彩
很分裂
还行
一部双重人格电影,但是没什么悬疑,没什么亮点。。。要是能分离出个极其聪慧,风趣幽默的人格出来,时常聊聊天也不错哈!
人格分裂的电影总是很吸引人
凯爷犀利了
那些所谓的结局党,说有漏洞、没细节,没有前因后果的人都是弱智,完全不懂电影。导演手法纯熟,细节处见功力,Kevin和Hurt的表演分寸拿捏得体,女儿和女警察这两个角色很丰满,四星片,个人偏好再加一星,五星
多处情节被我猜到了。。。so...也许不算是个太好的悬疑片
这部看着没什么感觉呢~~就是都死得挺惨的~~
可能是看的困了。双重的一点都不好。
聪明人啊~
这么酷的角色不应该让这么丑的演员来装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