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丹奇的独白开始,越发的喜欢里面的台词。
或者是自嘲的挖苦。
然后发现,但凡是受过一点现代教育的,都会暗合那种节拍——我知道你要我知道什么,认同什么。
丹奇对布兰,可能是爱,可能是独占欲,或者两者没有分别。
在一个人终老之时,他会考虑,是猫更贴心,还是人更忠诚。
我们早有子喟叹过了。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家庭、婚姻、情感和精神的愉悦,莫知之。
关于角色我是在读完小说后不久看的电影,虽然之前已经知道电影版的主演是谁了,但是在看文字的时候却一点也联想不上凯特和朱迪。
而在看完电影后,我也觉得他们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希芭和芭芭拉。
凯特很美,但缺少了希芭那种爱幻想不切实际的特质和略带神经质单纯气息。
凯特在电影里给我的感觉是理智克制的,没有书里傻乎乎的劲儿,更谈不上天真浪漫——我想这是希芭这个人物很重要的性格要素。
不过我觉得这不能怪凯特没有演好,相反我觉得她尽了最大努力来诠释这一连她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的角色。
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就道德来说它是我拍过得最困难的影片之一,这个故事让我震惊,在道德方面我是个非常保守的人,我必须思考希芭为什么这么做。
”但我认为她不能算十分清楚。
我认为是由于凯特自身的阅历和性格使她不能充分认同角色,虽然她凭此片获提名,但我认为她没有演出真正的希芭,当然是就小说而言。
另一位重要角色芭芭拉由朱迪饰演。
不得不说导演是花了心思来塑造这一角色的,而朱迪的实力也不容质疑。
但是就与原著相比,芭芭拉多了几分凶恶,少了几分自怜自艾。
芭芭拉说到底还是一个孤独清高的老处女,而电影里的芭芭拉成了使人寒颤心理变态的怪老太。
这点变动应该算是导演的改编,可以从结尾看出来。
但是不得不说我还是觉得小说里的芭芭拉这个人物更有回味。
对待弱者,强者该有怎样的姿态这个感慨是在看小说的时候一直想到的问题。
是应该假装和弱者一样的境地,貌似平等的为他们打抱不平?
还是实实在在站在强者应该站到的位置,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显然,强者们永远都不会理解那些弱者身处的境地,他们只能想象着弱者的悲痛。
比如那些出席慈善晚宴衣着华丽的名人在台下为了失学孩子而流泪,比如希芭说自己懂寂寞,试着抱怨自己看似光鲜实则不幸的另一面,比如明星最爱说的就是其实明星不好当。
比如希芭向芭芭拉诉说着有孩子烦恼。
弱者们也许最反感的就是这种貌似平易近人实则高高在上的姿态。
关于寂寞没有人比芭芭拉更理解寂寞的含义。
小说里有一长段她关于孤独的描述十分精彩。
“像希芭这种人认为自己懂得寂寞的滋味,她们所了解的寂寞就是回想起一九七五年与某位男友分手后,忍受的那一整个月的煎熬,直到再交上另一位新的男友。
……但是对于长夜漫漫、点点滴滴、永无止境的无边孤寂,他们一无所知。
他们不会懂得计划整個周末只能围绕去自助洗衣店洗衣这件事的感觉;……或是让图书馆的管理員的对着妳笑着說:“噢老天,你读书读得真快!
”只因为你借了七本书回家,把它们从头读到尾,一周后就拿去还书了。
……无论我坐在公园长椅上、地铁火车上,或教室椅子上,都会感觉腹中累积了一股像石头一样庞大的爱意,从未使用过而且漫无目的,直到我深信自己就要哭倒在地上,双手拍打着自己。
”反感时下某些年轻人无病呻吟,不是一天到晚说没有人了解你就是自言自语式的玩颓废。
我承认我跟不上时代了,也很刻薄。
但是实在是受不了那些虚无缥缈的词语乱飞,那些使用它们的人有几个能真正解。
关于电影结尾的改动也许是对由文字改编的电影有偏见,我总是觉得原著的结尾更有力量,小说的最后希芭替代那只叫波波的老猫成了芭芭拉的宠物。
而电影的结尾是希芭回归家庭,芭芭拉寻找下一个猎物。
小说给人你思考和回味更多,电影的结尾悬疑感更强。
小说看完,可以说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的另类升华,而电影的结局则给人一个心理变态的老女人的连环作案寻找下一个目标的感觉(原谅我措辞不当)。。。
甚至有种好莱坞式惊悚片的意味。
好吧,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要的,只不过不是我所期待看到的。
杂七杂八说了几点,也没什么条理,都是看片和看书过程一点小小的感悟,算不上影评和书评。
权当自己抒发下感慨吧。
其实这部电影看了有些时候了,一直不敢写。
总是有这样的电影,当刚看完时你会感觉太过浓烈,于是想写些什么就写不出来了,还是沉淀一下的好,对我来说比如The Dreamers、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就是,Notes on a Scandal也是这个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放下当时的感受,某天觉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可以很冷静地码下这些字。
没有看电影之前,我是很害怕看这种内容的电影的,大概是La Pianiste的后遗症吧(说明我还是很CJ滴),但是我就是那种看演员看电影的人,就算片子再烂,只要有我喜欢的演员,我还是会忍着砸DVD的冲动把片子看完,当然Notes on a Scandal绝非烂片。
很喜欢Cate Blanchett,在我心目中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女演员了,应该已经是一个艺术家了,她有着所有优雅迷人的特质,白皙的皮肤、纤细的身材、一张不算太漂亮的脸,但周身散发着高雅的魅力(突然觉得Ellen Pompeo和她两个人长得有点像),就像电影里的艺术女教师Sheba,没有比Cate Blanchett更合适的人了。
对于Judi Dench,很不幸,我之前没有看过她的任何电影,只知道她就一老戏骨。
Notes on a Scandal的不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这两个出色的艺术家的表现。
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是按照正常的经验,小说会比电影更棒。
其中折射的社会问题有些沉重,一些关于人性方面的看法每个人应该也不一样。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很疑惑的就是Barbara对Sheba的情感。
按道理Barbara绝对不只是腹黑Old Vergin Les一只,如果说嫉妒Sheba,其实她也可怜,Sheba的生活也好不到那里去,就是一个中产阶级生活厌倦女性而已,在平时就靠找找小朋友寻求刺激,找到的小朋友还真不忍让人多看几眼,不过如果真的换成一美少年,故事的就似乎变得小白了,而且一自卑小朋友干出点什么事,也可以让人理解宽容,这样才不违反大家对河蟹的追求。
对于Barbara和Sheba,似乎没有一个可以让我同情,做的事情都妖孽,所以才是丑闻笔记。。。
(请5 4这一段吧)觉得里面最经典也是矛盾冲突最激烈的一句台词就是Sheba对Barbara吼You think you're Virginia frigging Woolf?!(个人对Woolf这女人和她的书都没兴趣)难道真是如此?谁知道,也许Barbara的心理就是这样。
总的说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演员、电影的感觉也很不错,Barbara那种窥伺的感觉很真实(冒冷汗),如果你是那种看Lolita都觉得对你有道德影响的人,那么看Notes on a Scandal绝对是对你人性的反思和救赎。
如果你不是,也说明你很正常,电影不敢说是经典,但也是上乘,爆发力很强,再看小说可能会更震撼,更引人回味。
凯特布兰切特的影片过去零零星星也没有少看,但也是囫囵吞枣了,真正意义的应该是这部影片,从这部影片开始重新审视这名澳洲女演员,现在看来,魔戒中的精灵女王的翩眇,也仅仅是她的小试牛刀了。
这部影片中凯特演技爆棚,是不是我喜欢的女星太多了?
当初忽略了她?
朱迪·丹奇,过去也是零零碎碎的看过她很多影片,在这部影片里她奉献了影后级的表演了。
007里面的M,尽管处境不多,但高超的演技,足以证明她绝不是一名普通演员 影片涉及到了禁忌,所以未必会赢得奥斯卡那些评委的青睐。
其实就是表现的是二个不同生活境况的二个孤独的女人的故事,影片讲的是人类最为可怕的情感--孤独,而不能因为故事本事不伦之恋那么简单。
影片中芭芭拉(朱迪·丹奇)对宠物猫的眷恋,这种孤独尤为明显,有些人认为芭芭拉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女人,哈特(凯特布兰切特)之前或者之后,似乎她都在控制自己喜爱的女人,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所以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很大,而芭芭拉也是孤独感使然。
人类最为可怕的情感莫过于孤独了,这种情感会在各种类型电影中体现出来,比如《心慌方》中,当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孤独感会异常强烈,是那种极端的孤独感。
人生的另一个我要爱的女人,至今还在地外某个星球上等着我,可我就是找不到她的坐标,我没有办法星际穿越!
这种孤独感也异常强烈
开始纳闷电影何以让我们如此着迷。
后来,我想,也许是因为总是能从里面拼凑出完整的自己。
貌似单纯的,伤痕累累的,对生活全力以赴的,甚至是病态的自己。
也或者是为了窥视生活的真谛。
许多不能实现的理想,许多不能付诸实际的愿望,都在屏幕里一一盛开了。
扮演各种角色。
而后,我们微笑,或者叹息。
慢慢对生活充满希望,又或者,像看完丑闻笔记一样,开始抵触陌生人突如其来的热情,以带色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
故事自始自终都表露出了极为颓废的色调。
问题学校,问题学生,寡言而又疲惫的教师们。
它以一个老妇人的絮叨做为开场。
她是个历史教师。
她每天写日记,她以当天发生的故事决定给日记贴上几颗星星。
她终身未嫁。
她像广大孤独终老的人一样,有只当作寄托的猫。
后来,我们知道了,她还是个同性恋。
她叫芭芭拉。
有一天,芭芭拉所在的学校里来了位女教师,美丽高贵而又温文尔雅的希芭。
她的到来,无疑为这所学校增添了许多色彩。
顽劣的学生们不停捉弄着新教师,并对她美丽的外表指手画脚。
芭芭拉与希芭的友情开始于芭芭拉善意的解围。
后来,她们开始了貌似能够地久天长的友谊,直至芭芭拉发觉希芭与十五岁的学生有染。
芭芭拉让人质疑的正义感落下了败风,她替希芭隐瞒了这场出轨,并要求希芭与十五岁的史帝文断绝关系。
接着,芭芭拉开始展示了异于常人的对友情的渴望,更频繁地越希芭,甚至更多时间到希芭家里去。
厌恶地看着希芭患了唐氏症的儿子,以及性格怪癖的女儿,还有她年长的老公。
而后我惊讶于希芭美丽的外表里住着负责任的母亲,开始找理由接受她的出轨:这一切,不过是她得以喘息的娱乐罢了。
后来,我们感叹人的力量太渺小。
根本无法与罪恶抗衡。
十五岁的男孩处心积虑地编织了谎话以接近他的女教师。
这是整个影片使我感慨万分的情节之一。
十五岁,已经会得如何让女教师落入圈套,怎么好算青春年少呢。
真枉费了头顶上教我们青春的蓝蓝的天。
而善良的希芭貌似无谓地接受了这不伦之恋,只是为了满足被爱的心理。
芭芭拉最终利用流言揭发了希芭。
一切只因为希芭在猫的葬礼与儿子第一次话剧的演出里,作为母亲的她选择了后者。
芭芭拉在花园里埋葬了她的猫,以及希芭在圣诞节时送她的昂贵的相框。
然后,这个老妇人,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滑过几滴眼泪。
她顽固地认为希芭背叛了她们的友情——如果这样的感情还可以称之为友情的话。
她始终没有家,她的家人是只发不出声音的猫,她不明白做为母亲,孩子对她而言,一定是最重要的。
记者围满了学校,教师们交头接耳。
每个人都在等待着好戏上场。
少年的母亲找上门,狠狠地拉扯着希芭的头发,问她怎么忍心毒害十五岁的少年。
希芭的孩子们在楼梯顶上看着母亲被狼狈地被打倒在地上。
而希芭此刻都还没有察觉出来,出卖了她的人正是芭芭拉,甚至将芭芭拉的家当做避难所。
她疲惫地在大床上沉睡。
芭芭拉贪婪的手指从她光洁的小腿上划过,不为人知地满足着自己同样不为人知的情感。
生活依然继续。
直到希芭无意间在废纸笼里找到芭芭拉尚且留着星星的一页日记。
封存了所有希望与微笑。
为什么直到现在,她还不明白我们需要的,并不是避难所,而只是得以让自己有喘息机会的生活方式呢?
最终,她绝望地回到了自己的家。
故事最终以希芭被判刑十个月当做结尾。
而芭芭拉在曾经与希芭一起观看日落的山上遇见另一个女人。
开始了新的生活。
每天都有人在渴望被爱,渴望被倾听。
这真是个病态当道的世界。
原来真是如此恐怖的,之前却不肯相信似的。
很美,希芭。
有味道。
虽然觉得自己承担不起那道德的谴责,但是更可怕的却是记日记的老处女。
我好怕自己变成那个样子。
但是心理真是扭曲的。
日记是个可怕的东西,记录一切罪恶。
过于纠结那层膜,让人苦恼。
父母是多么难以面对。
Cate Blanchett,真喜欢真喜欢真喜欢……看来恋母情结是严重的。
其实剧本很一般,可信度有点差,但是演员很好。
老太太说的那句话很深刻,大意是什么才是孤独和寂寞。
说那些家庭美满生活幸福的人常常一个人独处一个晚上或者偶尔受了点挫就小资兮兮的顾盼自怜好像全世界就数他(她)最不开心最受伤全世界都在happy唯独把他(她)落下了……其实这算个p。
真正的孤独和寂寞是一个人日复一日的独自等待,坐在街角把交通员挥动的手臂都看出慢慢看出节奏……人是最耐不住寂寞的。
周六晚上看了在硬盘上放了N久的一部英国电影〈丑闻笔记〉,据说是根据真事改编的,有小说,后来又拍成电影,从名字一望便知是表现人性阴暗面的,我也做好了拷问灵魂的准备。
片子是典型的英国电影,一个老女人平实的旁白,演员表演扎实,拿捏的恰到好处,几段戏剧性的冲突煽情而不显做作,相形之下,咱们的土导演在处理类似题材时就显得太低能了。
当最后Cate Blanchett扮演的老师结束这段不伦之恋后回归正常生活,而 Judi Dench扮演的老处女又瞄准下一个猎物的时候,我的心里稍稍有些失落,虽然这部片子已经在进行一个相当有深度的讨论了。
上了豆瓣,准备打上三星,表明是可以看看的片子,不做特别的喜好,习惯性的翻翻别人的评论,一行标题触目惊心: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先照抄一下这个真实故事:真实版的她当年33岁,他12岁,9年前,他们“坠入爱河”,当时的她已经结婚,有四个孩子,8个月后。
东窗事发,她锒铛入狱,却发现自己怀了他的孩子,第二年,他们的女儿诞生,她也获得了假释,出狱没几天,她不顾禁令,又去找他,这一次,他们在车里被警察发现,法官再也不能原谅这个女人,让她坐牢一直做到到了2005年。
在狱中,她再一次怀了他的孩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
8年的铁窗生涯,8年的相思苦,出狱后,他们再次请求法官让他们相见,这个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别人再也管不着,还好法官不是法海,终于网开一面,2005年,在同居几个月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花童是他们的女儿,还有和前夫生的四个女儿。
如今,他们秘密的生活在一起。
英伦的报纸上报道了他们的婚事,标题是:《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
百度了一下,我始终没有找到这篇报道的原文,显然,真实版的故事比电影更加震撼,我给电影改打了四星,不是推荐电影,而是推荐电影背后的故事。
小说写于2003年,没有预见到真实版的结局,电影拍于2006年,导演仍然安排了一个商业片的结尾,可见标榜自由的西方仍然是不乏卫道士的,也是讲究主旋律的。
同样是英国电影,〈英国病人〉中男女主角的爱情虽然不伦而且自私,但是在西方价值观的尺度容忍之内,电影歌颂他们,称之为爱情,但是这个真实版的不伦之恋更加的惊世骇俗,以至于连虚幻如电影都不敢把他们的爱情加以歌颂。
客观说来,片子的导演立意不在这个不伦之恋的本身,而是着力在刻画巴巴拉的内心世界,从这点上说,批评导演似乎是诛心之论了。
突然想,如果这个故事以B级片的方式拍摄,或者发生由法国人来拍的话,或许可以拍成另一个版本。
因为想看两个女人飙戏而看《五月十二月》,之前不知整个事件,电影像挤牙膏一样呈现,让我一直在猜发生过什么,所以感觉挺有意思的,接着看这部像看前传,又或者Gracci嘴里所说的“是你勾引我的”版本。
虽然基于同一事件改编,但是很不一样。
这部让我不适的点:1、洗白违反师德、公序的教师。
大魔王很美,吸引到青春期满脑是精的男生并不奇怪,但是她在这段关系处于被动状态,男生满嘴粗言秽语是很真实,但是个头跟女人差不多,年龄比原型大了两岁,心机还比活多十九年的女人多,又漂亮,这些都显得她很无辜。
五月十二月出现过男生当年的照片,就是瘦瘦小小的,跟原型差不多(当然我也不太同情男生,回想中学都知道他们什么货色,五月反而洗白男生,虽然他出轨了但是依然很单纯,原型在女人坐牢期间有勾搭他人,而且后来还是离婚了,我猜因为当时女人挺有钱,姿色也还在,所以愿意结婚)2、老男人丈夫的设置。
女人的婚姻也是始于不伦,老男人开朗,富有,包容,不为被戴绿帽发火,负责任地照顾病孩,坦荡地承认自己爱年轻人,但是又有底线不碰未成年,所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女人。
事实上对未成年下手的男人数不胜数。
另一部里前夫说的话只是补充几句背景,没怎么给他卖惨,真惨的孩子们拍得多些。
3、老教师的性向。
个人觉得,艳羡、孤独已经能导向她做出要占有、毁灭女人的行为,不需要再渲染她是个古怪的同性恋老处女,最后的猎艳更像是男人行为,小报肯定有报道她俩是朋友,没必要撒谎跟她不熟。
评论区很多人抖惊呼老处女可怕,可是我跟好些认识的人只看过男人当街露阴。
有评论说原著没有说她是同性恋,再看导演是个老男人,更觉得男臭味更重了。
当然可以反驳我少概率也可以搬上荧幕,但是老男人这么拍其心可诛。
每人都有两面儿。
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着的。
不能简单的说哪个就好,只是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就是俗话所说的,人被逼急了什么都做的出来,狗急了还跳墙呢不是。
但人要不冲动并且思想清醒的时候,谁也没有想过把安于现状推向火坑不是吗。
babara就是这么一个人。
其实每个人都是。
喜欢sheba。
帮助她不想她受到伤害。
喜欢sheba。
嫉妒她永远不懂得寂寞。
从犯着。
知道sheba和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儿通奸,并没有急忙去揭发,而是温柔的包庇她,帮她出主意,劝告她,安慰她,恨不得抱着她跳出火坑。
自然sheba感激连连。
视她作恩人。
什么事都跟她说,却惟独没有听她的劝,和那个男孩儿决断。
终于败露。
barbara相依为命的小猫死了。
很难过于是她去找sheba。
她其实要的并不多,只是想让sheba陪在身边,就这么陪着。
但你知道往往很容易的事情却很难处理好。
往往都是这样。
sheba要去参加很溺爱的有点智障的儿子ben的play。
全家人都在等sheba。
barbara却咄咄逼人的瞪着sheba,提醒她“我这儿可刚有人死掉”。
sheba也不甘示弱的提醒barbara“这是我亲生儿子的演出我必须去”。
于是,背叛的一出戏正在悄悄的酝酿……话说人不能逼,尤其是不能顺着风的逼,要不真是后果惨不忍睹。
于是,背叛着。
暗恋sheba的教员刚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来找barbara。
想找barbara撮合他与sheba。
本来就愤怒,加上嫉妒,barbara终于没忍住。
暗示这个教员,sheba与一个十年级男生有不正当关系。
欲言又止。
但往往大灾难就是从这么可有可无的一句话开始的。
也许是因为sheba没有在barbara需要人陪的时候留下陪她。
也许是因为barbara的寂寞永远不能被sheba理解。
也许是这个可怜的老女人忽然发现自己一辈子可能都不会了解到一些事了。
总之,我们在这个结局上,不能怪任何人。
我们可以理解任何人。
任何人都是在经历这么一个阶段。
“一边背叛,一边从犯。
”Barbara,庇护sheba的同时,却又想过摧毁她。
sheba,背着老公和自己的学生做爱,却又在最后关头需要老公的关怀。
而sheba的老公,顶着门外众头镁光灯的狙击,对马上就要离家的sheba说了一句“我没说我多了不起,可是我一直在这儿”差点害我声泪俱下。
我想他一定可以原谅sheba,把日子重新来过。
有的时候背叛是一种莽撞,就像barbara对sheba,sheba对老公的那样。
一时之为。
而有的时候从犯也是一种身不由己。
一种打心眼儿里的热爱。
像barbara对sheba,明知她做错,却还要替她一起扛。
“我以为我们不只是朋友。
”barbara如是说。
以及到剧末,又出现在barbara身边的一个年轻女孩儿。
barbara热爱的,也许是别人身上折射的自己。
芭芭拉的形象未免偏激
感情戏煎熬且拖沓……看着很枯燥
what
没有想象中好,但是可以和马特呆萌的天才雷普利互文,值得注意的是,两部戏都有凯特布兰切特但是她卻有本事演出两个极致。
凯特特别美,可是我个人真的很讨厌这部电影,对孤独的女人恶意深重
cool 除了cool之外就是冷到恰到好处,可能是原著与导演与编剧之间角力的恰到好处。总之我很喜欢。应该会看第二遍。
......不太懂英国人的脑回路系列。
走过欲望的女人
Sheba你終究骨子裏還是那個叛逆的朋克少女。
过分的占有和控制欲令友情变质,老处女真是一种可怕的生物。。。
所以一定不能叨逼叨逼叨
女性题材的影片,剧本和演员表现都很棒,影片的立场和表达的情感相当大胆
布兰切特和朱迪丹奇一起飙戏
典型的原著改编,影片毫无惊喜。用旁白和生硬的画面叙述故事而不是用镜头和节奏讲述故事,不动人,置身事外,微脏。
太好看的小腿。。。
电影弄得好恶心
导演能把这种题材也能处理得如此乏味可真难得
老处女太可怕了。。
老处女真可怕
虽然不如小说读起来唇齿留香 不过Cate和Judie两个老戏骨的对手戏已经极具看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