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精灵的名字,和威尼斯旁的小城是一样的拼写,生活就是不断地在重复自己。
我想我还没有失去爱的能力,那种青涩的冲动,奋不顾身的幻想,放肆的奔跑,写作的欲望。
那时候,你会在纸上一遍遍地写一个人的名字,用夸张的字体表达疯狂的情绪。
那时候,完美好像近在眼前,完美的面孔,完美的性格,充满希望的未来,如同第一批居民在河边搭筑的草屋,还尚未被蚂蚁侵蚀。
实际上,美好爱情的幻想是货架上唾手可得的商品,由巨型工厂流水线生产后销至世界各地。
但它们只描述了对爱情的想象,并未捕捉到动人的情感内核。
一些观察者们将目光转向完美爱情的不存在,围绕于此的神话与迷思,其中的风险与后果、牺牲与斡旋,而往往是在对爱情的否定中,观众一步步靠近爱情本身,并在他人的故事中感受到自己过往的生命体验。
说了那么多,就是在告诉自己,亲吻不需要思考,拥抱没有代价,岁月无限好,世界任我行。
豆瓣简介写的啥,和剧情完全不一样啊,还是说我没看懂。
好喜欢看女主和男主谈恋爱,男主太深情了,两人莫名磁场很合。
女主是讲解员,他们第一次见面也是女主的工作场合,特别喜欢中间在女主家里,男主让女主给他说第二天要做的讲解,女主说那很无聊,男主说他很喜欢,于是女主就给他讲那段,深情得像水一样。
结果女主消失后发现男主看谁都是一样深情。。。
好心痛,不喜欢他对女主之外的人这样。
在我看来是女主用一个坏男人的命换了他心爱的男主的命,从此她自己也只能留在水里了。
电影的配乐很好听,故事我挺喜欢的就是结尾不喜欢!
又或许这是一部很悲伤的电影,女主没有办法抵抗加诸于她身上的古老命运的拉力,最终消失在水中,和大病后捡回一条命的男主就这么错过了,好悲伤。
也是前面我最喜欢的女主给男主讲解柏林城市宫的那段里有我最喜欢的台词:“现在在柏林的市中心,有一座建于21世纪的博物馆,其形状和结构仿造了18世纪统治者的宫殿,现在具有欺骗性的论点在于,这与当初没什么大的区别,这大致上等于断言,进步是不可能的。
”好一句宿命般的历史虚无感,和整部片的基调都很搭。
美丽的事物美丽的爱情美丽的一切,即便躯壳仍在,但早已充斥着尸体的骨灰。
温蒂妮的传说,可能是爱情与水之间最浪漫的一次类比:水精灵温蒂妮化为人形、得以在陆上生活的唯一条件,是获得一段忠贞的爱情。
由此,爱情成为呼吸般的必需,也成为一种共生的诅咒和一颗宿命的定时炸弹。
所以在它终结时,小美人鱼变成清晨阳光中的泡沫,而温蒂妮不得不杀死背叛的爱人,重新走入水中。
对于温蒂妮这个命题作文,可能没有比佩措尔德更适合的执行人。
作为一个政经学者一样的导演,他善于将自己的主角们放置进宏大的历史之中,而在绵长的迷失、不安和余震里,爱情似乎顺理成章成了这些个体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成了赋予他们实体的水。
被困的他们,依靠着残损的爱情和虚空中的激情来试图重塑自我,寻找意义。
然而,可能是预设的期待值过高的缘故,佩措尔德对于这一新探索的执行却并不算完美。
《温蒂妮》奇幻元素和爱情类型的碰撞诗意而浪漫,带着心跳、脖颈的温度和被水冲刷浇灌的晕眩,但温蒂妮身上过于隐晦留白的传说设定,可能为观众理解故事逻辑和人物动机造成障碍;另一方面,《温蒂妮》中关于建筑和柏林城市发展史的话题,延续了佩措尔德对于家国、历史和时空的作者性思考,但温蒂妮水中精灵和城市规划讲解员的两重身份、钢筋尘土和迷离水域两处空间,似乎无法很顺滑地交融在一起,整个故事就像是被割裂开的水与陆,缺少联通的那座桥梁。
如果不看剧情简介就进入故事的话,对传说陌生的观众,可能不会知道眼前这个一头橙棕色卷发、走路有点僵直的女主角温蒂妮是水精灵。
在游泳池的高潮戏码到来前,《温蒂妮》几乎是刻意地不去触碰女主角是水精灵的这一奇幻设定,只有水族箱里的一声暗语和溺水后却不吐水的寥寥几笔细节,能将温蒂妮和水联系在一起。
如果再牵强一点的话,再勉强算上温蒂妮掉下眼泪时顺势而出的标题卡,毕竟眼泪也是一种盐水。
这样的隐晦处理,为温蒂妮带来一种神秘的鬼魅感,也让整个故事同时溶进惊悚和诗意。
然而,这种处理,也带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对传说有所了解的不合理预设。
如果说对于温蒂妮身份设定的理解门槛,还可以用“现代观众都有看简介再看电影的习惯”或者“温蒂妮在欧语神话体系里家喻户晓”来找补的话,这种对原材料的选择性切割和信息不足带来的困惑,在温蒂妮杀死前男友时达到了极致。
根据传说,经历背叛的温蒂妮似乎是毫无其他选择,必须杀死背叛者重回水底。
开篇前男友表明爱上他人那一刻起,让温蒂妮得以存在的爱情就已消亡,传说的诅咒应验,而温蒂妮溺死爱人走进水底的结局开始倒计时。
水族箱里的低语是回归的召唤,克里斯托弗的苏醒,也是因为温蒂妮修正了和克里斯托弗这段甜蜜而刻骨的错误,完成必定发生的杀戮,最终回到命运设定的轨道上。
在温蒂妮走入水中之前,《温蒂妮》可以看做是一个与爱情共生的生物,用一个突然出现的例外来探索爱情本源的故事。
从这种解读角度出发,比起《水形物语》,《温蒂妮》其实更像是《小美人鱼》的现代变体(毕竟安徒生是以温蒂妮为原型创作的这个童话),都是从外来者的视角窥视爱情,最终落脚在牺牲和沉重的宿命感之上。
然而,以上可能有些牵强的解读只是根据传说资料的猜测,对于这个奇幻故事的原理和规则,《温蒂妮》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解释,也没有明示任何一种涉及温蒂妮人物动机的硬设定。
最终的结果,就是让《温蒂妮》变成了有点狗血的“一命换一命”情节剧。
而在柏林电影节时《温蒂妮》给媒体的press nots中则强调,“温蒂妮再次接触她自身的元素后,就必须回归水中”。
按照后面这种说法,似乎温蒂妮与克里斯托弗初遇时被水冲刷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她的最终离去。
不管创作者倾向于何种解释,不能否认的是,《温蒂妮》是一部需要观众去了解场外信息、一部“需要说明书的电影”(引用把噗短评)。
《温蒂妮》故事中隐晦不明的部分,并不是一种值得嘉奖的多义性表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温蒂妮》对爱情讨论的尝试。
当我们不能完全确定,温蒂妮那漏跳的一拍心跳是因为余情未了,是因为看见了追来索债的命运,还是两种因素的杂糅,我们就没有办法理清温蒂妮那像水草一般缠绕晦暗的思绪和感情。
在这样亲密的观察和温蒂妮提供的专属视角之下,我们都没有机会真正进入她的内心,可能爱情真的比想象中难解,而水精灵,真的是个需要我们保持距离的谜。
在一次讲解途中,温蒂妮邀请听众在庞大的柏林模型里指出他们所在的位置。
在特写下温蒂妮的双眼里,白色的模型房子被无限放大,与窗外真实的风景交融在一起,而温蒂妮,也被巧妙地放置进了整座城市的空间之中。
在这部紧凑的电影之中,温蒂妮对于柏林城市变迁和建筑历史的讲解占据了不少的银幕时间。
然而遗憾的是,除了上述那一处空间变幻的放置,其余时候佩措尔德借温蒂妮之口说出的对于柏林历史的思考,与影片其他部分的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割裂感。
对于洪堡论坛的评论,大概寄托了佩措尔德最大的私心,用城市中心这样一所违反了“Form Follows Function”原则、以古建筑外形承载现代功用的建筑,来讨论在历史洪流中身份不断变化着的柏林和德国。
但是,这段富有深意的台词,放到全片来看却有些意义不明,不知该作何理解是好。
或许新与旧之间的矛盾和相容,是温蒂妮与克里斯托弗那建筑在已死爱情之上的新感情的对账,但这种牵强附会的理解并不能弥补支线与主体故事之间的脱节,以及元素精灵设定和爱情主题下对历史政经话题讨论的生硬。
温蒂妮与水之间的关系不言自明,而她作为古老传说中的生物,也与柏林陆上变迁史的厚重感产生对照。
这样的书写之下,温蒂妮本该成为联结水与陆空间以及其象征意义的双重纽带,让故事发生的舞台和故事本身融合成一个整体。
但在《温蒂妮》里,历史学者温蒂妮和水精灵温蒂妮更像是不相容的两种身份,在关于陆地和历史的支线行进时,水精灵的设定显得单薄而不适宜,甚至这层身份都被选择性遗忘,而在水精灵那既炙热又潮湿的爱情故事里,也没有空间留给对城市的深刻讨论。
这种缺乏整体感的失败,绝不是因为爱情主题“肤浅”,与更宏大的世界不相容(《冷战》就是一个正面例子)。
《温蒂妮》是佩措尔德的一次跳出舒适区的尝试,而从结果来看,他好像不知道该如何对元素精灵这一新鲜的材料下手,如何把她们顺利自然地放进自己构建的系统里。
《温蒂妮》中的场景设计其实是非常出色的,闪光的鱼缸和水草摇曳的幽深水底,恋人相拥的火车站和温蒂妮有序但并不温馨的小房间,都温柔地拥抱、吸纳着它们的主角。
然而,整体感的微妙缺失,让空间和片段变得有些断裂。
在柏林这样一座被水环抱的城市之中,《温蒂妮》这个水与陆的爱情故事却很遗憾地没有做出被水环绕的感觉来。
然而,虽然《温蒂妮》可能代表不了佩措尔德的最高水准(毕竟创作者们面对新事物都有陡度不一的学习曲线),《温蒂妮》仍然是一部非常迷人而细腻的作品。
开场的分手戏在特写中靠两位演员的表演完成,背景中教堂钟声和钢琴声缓缓流动,而下一个场景,当温蒂妮走进博物馆,全景镜头立马把她从自己的情绪里拉出来,放进建筑模型和人群之中。
这是彰显导演功力的地方,而在之后的故事中当主角每一次重返相同场景,佩措尔德都能用不同的机位和景别区分出情绪,讲出不同的故事。
《温蒂妮》最可贵的地方,大概就是描绘出了一段真实自然的浪漫关系。
Paula Beer和Franz Rogowski两位演员将《过境》中的默契延续到了本片中,营造出一种温暖而不刻意的亲密感。
温蒂妮和克里斯托弗躺在水草和碎玻璃中被爱情和水流洗礼的一见钟情,绝对是近些年最惊艳的浪漫场景,而两人日常中小动物一般的互蹭脖颈和倚靠,也是贴近生活但丝毫不减损热烈程度的身体语言。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段爱情的终结才显得如此凄美而冰冷。
温蒂妮最终走入的那片水,和她与克里斯托弗先前牵手一同游过水草、听他唱过Stayin Alive的,明明是同一片水域,却像是来自两颗星球。
拉丁语中“unda”有波浪的意思,但影片最后,投来视线的那片水面是意外的平静。
传说中的水精灵们,失去爱情才回到水中,但经历过克里斯托弗的温蒂妮是幸运的。
她不再需要在爱情和水之间二选一,水流深处刻下的名字,将是温蒂妮永远与爱情共生的证明。
#单独文艺#德国导演放映年终场虽然把故事放在了现代的背景之下,比如女主的城市规划讲解身份,还有作为文本本身占据大量比重的几次柏林城市变迁,另外就是火车的特写,能看出导演对城市的感情和对建筑规划的痴迷。
但本质上导演似乎还是一个非常富有复古情怀和浪漫主义追求的人,不论是高度基于古代神话传说的剧本,还是B级片风格的奇情观和人物结构(蛇蝎美人和三角关系);浪漫主义则体现在让人物对感情的忠贞程度和对完美且纯洁的爱情故事的追求,所以那些现代化背景下的爱情生活细节又让人忍不住共情,关系伊始那些如胶似漆的相处能从实感受到爱情的原始浪漫,导演的调教功力也淋漓地体现出来。
因此,将古典浪漫主义的情怀融合进现代的故事背景里,就有了很奇妙的景象和全新的解读。
这又是导演强作者性的体现之一,其中能记住最大的亮点就是把神话中需要(女性)水妖完成的一系列人物使命通过剧本上的几次转折加之在了男性身上。
温蒂妮的现任男友克里斯托弗具有水下作业者的身份,在出事的那天通过一个不存在的电话完成了第一次将水妖身份从女主过渡到男主的过程;然后在女主完成水妖"杀掉背叛自己的男伴侣"使命然后潜入水底"自杀"后,她又回归到原身份并换来男主的死而复生;男主接着延续生命的同时还创造了新的生命(女友怀孕),再通过最后一次水底的见面,两人的身份关系彻底不再具有互换功能,男主回归到了现实生活,而女主永久地成为自我牺牲的水妖,点题她开头挽留前男友时强调过的"永远"一词。
个人来说太喜欢柏林了,海报那一幕走在施普雷河边的场景,博物馆门脸的咖啡馆,还有无数个火车的镜头和车窗外的风景,与所有想象中和踏足过的柏林如出一辙,也同时能感受到导演的镜头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
佩措尔德2007年所拍的《耶拉》中,耶拉几次听到的震耳欲聋的嘶鸣声,那是影片开头她与前夫冲下桥后死前落入水中水流刺激耳膜的回响,整个故事围绕她死前的全部幻想开展。
而到了今年的《温蒂妮》,无疑导演仍在做关于声音的实践。
当温蒂妮拿着刚粘好的人偶站在公寓中背诵讲解词时,观众可以听到如同水下刺激耳膜的水流声出现,然后出现的是窗外两列火车相遇的景象,这音效的印象自然也转化火车固有的轰鸣声,随后门铃声叠加在上面,克里斯托夫突然到访,两人也相遇相拥。
而温蒂妮工作的地方恰好是柏林博物馆岛,被水所围绕,这特殊的声音,带出水流和火车的意象,连接了城市与爱侣,为温蒂妮带来了她的另一半。
也正是那个晚上,温蒂妮为克里斯托夫讲解柏林城市宫,次日两人依偎在一起走在路上时,除了迎面而来的约翰内斯和他的女友,背景还有正在建造的建筑,附近吊机林立,这很可能是温蒂妮讲解的被更名为洪堡论坛的城市宫(本应19年9月开放,但推迟到20年秋季,后因火灾和疫情使得完工继续推迟,在12月16日才正式开幕),一个备受争议,不断重建的建筑,就在这样的情境下,隐喻出温蒂妮的爱情处境。
这种建筑的隐喻,在前作《过境》(同样是由葆拉贝尔和弗兰茨罗戈夫斯基主演)里首先出现,男主角转身发现了牵小狗的女人在圣让堡这边的广场跳下自尽,而圣让堡对面是欧洲及地中海文明博物馆,两边通过一条100多米的空中桥梁连接。
而在镜头中可以发现,这条空中桥梁没有以更像桥的形式出现,因为两边建筑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透过这种取景方式隐约在表明,对岸始终无法过去,死亡始终还会在这一边驻足,无疑也带出影片结局:两人都无法走出马赛,意外死去的女主角与留在原地等待她的男主角将要再次相逢。
而在《温蒂妮》中,柏林城市宫也带出了她与克里斯托夫的爱情故事,过去曾经建构又分崩离析的爱情与现今刚开始构筑根基未稳的爱情同时 在场,使得她心跳漏了一拍,然而这缺席的一下心跳声(观众不可听见之声),也埋下了谎言的种子。
到了克里斯托夫发生意外那天,温蒂妮在公寓中接到他的幽灵电话,在他的逼问之下只能撒谎,之后她终究没有再次打通给克里斯托夫。
当她盯着桌上的潜水员人偶,那水流刺激耳膜的声音再次响起,相似的镜头出现,而这次是黑夜中行驶的一列火车, 朦胧的水流声被强化成轰鸣声,随后是拨通留言信箱的声音叠加其上,同样是模式一样的声音组合,只不过这次水流声带出的是一列代表离去的火车,还有单方面拨通的留言信箱,两人的命运也被寓言在其中,这通表明心迹的留言,将是爱的告别。
当我们回溯这种水声出现的起点,回到温蒂妮第一次走进咖啡厅的情景,初次出现了声音的序列。
第一次吸引她的鱼缸水流声,忘关水头龙发出的潺潺流水声,她选择轻轻关掉它,因为这是找寻约翰内斯过程中所听,只有断绝这个水流才能结束这段恋情,隐隐也铺垫出约翰内斯未来被断绝的生命。
而回到楼下,她听到名字的呼唤之声,鱼缸水流声也开始加剧,克里斯托夫登场,最后出现为观众所称道的魔幻时刻, 微弱未被关闭的水流被剧烈的爆破式水流取代,倾泻在二人的身上。
当然,还伴随着激流下的伤口,暗示了在他们之后的爱情里,克里斯托夫的完好无损正是因为温蒂妮的舍身拯救。
因此可以体察出为何全片配乐从头到尾都是巴赫的D小调协奏曲BWV974第二章,简洁而忧伤,渲染人物独自行动的氛围和用作分歧出现的提示,也是为了不破坏精心布置的音效的力度。
与这首古典乐成对比的是 Bee Gees70年代末的《Stayin' Alive》,即是溺水的那场戏中,克里斯托夫在做急救时哼唱出那首的曲子,随后才把温蒂妮救醒,只不过初听时根本难以分辨出那是一首曲子,误以为那只是某种呢喃,大概也只有克里斯托夫细心的另一半才能听出来吧,这种爱人之间细心聆听才能领会的音乐,于旁人可能也仅是上文提及的不可听见之声,毕竟这是专属于两人的时刻。
不过经过查证,可以发现这首曲节奏完全匹配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所需的节奏,施救时哼唱有助于掌握速度,是名副其实的急救生命之歌。
然而在这之后温蒂妮在公寓中听着这首曲子时接到克里斯托夫的电话的那一刻,这首曲子就从生命之歌转化为通报死亡的歌了,对于听了各个版本,还是认为原版最好的她来说,好像也必须接受水精灵原初的宿命去施救,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局。
佩措尔德借由各种精心布置的音效和一古一今的主题音乐串联起 整部影片,配合男女主角职业身份的联系,披上神话的外衣,写就这部城市的爱情神话故事。
无疑印证了加缪在《鼠疫》中写道的那句话:“要了解一座城市,简便的办法就是探索居民如何劳动、如何爱,以及如何死亡。
”一位通过城市模型讲柏林的解历史学家与负责维修的工业潜水员,前者代表了拔地而起建筑,后者则代表深入地下的水流,佩措尔德倒转他们的地位与生死,呈现出爱情与城市密不可分的关系,于是影片最开头以嘈杂的城市声音先行,因为这爱诞生于这城中,这声也带出爱情的全部意象。
这部电影有着很好的节奏把控,最关键的是它很克制。
整体观感其实是一种表面的安静,它十分安静地叙事,并在这种安静之下传递出巨大的情感暴动。
在鱼缸破碎时,在女主杀死前男友时,在二人水下相遇时,在男主沉下水底时,在女主最后一个镜头里从水下凝望时,甚至影片开始几个回合的正反打时,这种克制像极了有一万个乐队正在疯狂奏鸣,却被导演按下了静音。
它不欺骗观众,也不可以欺负观众,它只是安静、自然地进行着,让观众自己感受。
没提前看影评也不晓得这个传说,让我可以纯粹地完成观看与审视。
如果一部作品需要提前对观众引导才能有所领会,则其创作初衷更像是沾沾自喜的个人秀。
好在它基本是自洽的。
城市建筑的发展史在温蒂妮的娓娓道来中蜿蜒出无规的曲线,为历史不可捉摸的本性做了背书,也将平凡与野奇组合出触手可及的实感。
其实当美丽的BWV974第一次响起我就已经很难给出差评了,因为巴赫的沉静竟与画面渗出的怅然有如此精准的对位,于我极为惬意。
可背叛和宿命的母题在叙事逻辑上终有无法回避的突兀,神迹式话语将简单情节生生逼成了寓言,完成了自我的回归。
纯粹的人和纯粹的爱情是童话的主角,却是现实的终结者。
把自己和背叛者送进坟墓的往往不是仇恨,而是对世界的绝望。
德国导演总会向艺术感中添加大剂量的凝重以及,女主是怎么把不完美的脸蛋美出了不可方物的境界的。
柏林的城市规划局里,温蒂妮的指尖在地图上划过,像一条鱼在深水中游弋。
她的工作是讲述城市的历史,却始终避开水系图——那些蓝色的血管里流淌着她的前世今生。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的镜头像一面被水汽模糊的镜子,映照出爱情与神话交织的倒影。
工业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温蒂妮的解说词在潜水员模型前突然卡壳。
那些关于煤矿与钢铁的官方叙事,在她口中变成了一则水妖的寓言:工人不是开采能源,而是在挖掘被掩埋的河流记忆。
当现任男友在电话里提出分手时,鱼缸里的金鱼突然跃出水面——这是神话对现实的第一次入侵,也是温蒂妮体内水妖基因的觉醒。
潜水员约翰内斯的出现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溺水事故。
他的氧气面罩后藏着温蒂妮前世的记忆:不是浪漫的水下邂逅,而是工业文明对自然神话的暴力征服。
当他们在水族馆约会时,鲨鱼在防弹玻璃后逡巡,像被困在都市传说里的水妖之魂。
温蒂妮的吻既是爱情的誓言,也是诅咒的开端——她注定要用死亡来终结这段关系,就像所有水妖故事里的悲剧结局。
柏林的城市景观在佩措尔德的镜头下显露出双重性:施普雷河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水妖的领地;地铁隧道既是现代交通的动脉,也是通往水下世界的密道;建筑工地的深坑既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吞噬爱情的漩涡。
温蒂妮在工地与博物馆之间穿梭,像在两个时空里寻找平衡点——一边是工业文明的理性秩序,一边是神话传说的混沌水域。
当温蒂妮最终将约翰内斯拖入水底时,施普雷河的波光突然变得温柔。
这不是谋杀,而是水妖对爱情的终极献祭:她用死亡完成了对现代性的祛魅,让神话重新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流淌。
片尾温蒂妮独自站在河岸,水面倒映出柏林的霓虹灯——那是工业文明的光污染,也是水妖眼中破碎的月光。
佩措尔德用这部现代神话解构了都市爱情的本质:在理性至上的现代社会,浪漫主义只能以诅咒的形式存在。
温蒂妮的悲剧不在于她是水妖,而在于她试图用人类的身份去爱——这种身份的撕裂感,恰是当代都市人的集体困境。
当施普雷河的潮汐拍打堤岸时,我们突然听见了所有被压抑的浪漫主义者的叹息:在这个祛魅的世界里,爱情是否也成了一种濒危的神话?
如果不看剧情简介就进入故事的话,对传说陌生的观众,可能不会知道眼前这个一头橙棕色卷发、走路有点僵直的女主角温蒂妮是水精灵。
在游泳池的高潮戏码到来前,《温蒂妮》几乎是刻意地不去触碰女主角是水精灵的这一奇幻设定,只有水族箱里的一声暗语和溺水后却不吐水的寥寥几笔细节,能将温蒂妮和水联系在一起。
如果再牵强一点的话,再勉强算上温蒂妮掉下眼泪时顺势而出的标题卡,毕竟眼泪也是一种盐水
〈Undine〉译为《温蒂妮》,它将中世纪传说中的水中精灵温蒂妮放置在一座现代城市之中,温蒂妮不以神话中的形象示人,她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博物馆讲解员出现,古典爱情的命运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外界如何地变化,观念如何地翻转,温蒂妮都将面对同一个命题——“我如何面对爱情中的背叛”。
古典的神话故事中,温蒂妮面对背叛,将必然除去对方,并回到水中。
这样的观念在更加传统的社会生活中传递了一种对爱情忠诚和永恒的追求。
而故事中的温蒂妮带着这一种与生俱来的理念在更加现代的社会中陷入爱情的漩涡。
温蒂妮面对前任男友Johannnes的移情,没有躲过天性里生出的命运。
而和现任男友Christoph虽经过前所未有的幸福,却也挣扎在爱情中不免有的,来自于伴侣生命中曾有“更爱”的刺痛。
直到Christoph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不醒之中和温蒂妮之间解不开的误会谜团促使温蒂妮消失。
好像这种在不醒之中的不原谅、不解释也是一种对于爱情永恒和连续性的打破,温蒂妮便回到水中。
两年后Christoph像大部分现代人一样很快有了新的爱情生活,而温蒂妮呢,只是在一次Christoph潜水中轻轻触碰了他的手,便消失不见。
小心翼翼地触碰之后是巨大的力量,它穿过千百年来观念对我们的俯瞰,坚定地由自我做决定:我决定去成全了。
1/3之前险些睡着,好在线性叙事,表演提神,色调冷峻,处处透露并不简单。中半过后渐入佳境,安徒生童话般凄美结束,所谓宿命论或许一定程度只源于惶恐的自我暗示,实则是逃避墨菲定律的最终退路。
对于不了解这些传说的人来说,很多时候觉得一头雾水。
城市与人/情感互为喻体,也算是历史对私人的进入了,虽没有《过境》那么宏大,但还是微妙可爱的,一些情绪性镜头动人美妙,决定性瞬间。
城市游魂的挣扎喘息
[emucinema] 一个爱情故事,神秘如海底,缘分纠缠如水草。男主发音的缺陷就像两人的热恋一样瓮声瓮气的,甜蜜黏腻。会被两类女性角色打动,一种柔弱敏感、会在痛苦和爱情里越陷越深,另一种是倔强辛辣、敢爱敢恨的,比如Paula Beer.
一次简单的符合自己时代的改编图解,没什么新的阐释,这种工作我们的国产剧、历史小说天天在做。这个片子能被提名,说明《唐皇游地府》完全可以斩首金熊。温蒂妮比美狄亚差远了——要不讲理就踏踏实实别讲理;复仇主义更是跟爱情没啥关系。
什么鬼?
有一些动容时刻,但拍到最后还是对故事走向失去兴趣。好感度与佩措尔德上一部《过境》基本持平。
漏拍杀人事件🤨
无论在传说还是都市生活里,佩措尔德都习惯用死亡作为那一种永远达不到的理想状态的出口。这种理想状态可能是幸福,可能是完满的生活,可能是关乎金钱,但是由于完美理念与现实的鸿沟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影片在水草鱼缸部分的形式感并没有打动我,政治说教已经达到了一种比较不让人厌烦的程度。但是后半部分关于水精灵身份的显现,关于情感的暧昧模糊让人柔软地沦陷了。情爱或神性或弥合分裂历史的这种如水陆相隔一般的遥望,一种情感偏冷但行为极致化到死的追逐/相随关系。
莫名其妙的鬼故事,啰啰嗦嗦的恋人絮语。专门拍给失恋女森的意淫片?德国人没啥拍了么?找这么个老掉牙的题材?
电影完全避开了介绍里的所有情节,不看介绍根本不知道这电影神神道道的在讲啥。当然豆瓣也一如既往的开启了装逼模式,恰如一首朦胧派现代诗,一样的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碎碎念
建筑是一种功能性假设,是将人们的期许变成触手可及的存在。爱情是一种即时性谎言,是将对方的凝视变成虚无缥缈的残骸。期许一旦被打破,时间和空间自然会赋予建筑最新的意义。凝视一旦被干扰,呼吸和心跳自然会显露爱情最真的谜底。想不到一个本该充满神秘的爱情神话传说,竟然会是如此的空洞而乏力。如果爱情可以简化为两双漂浮的手和一些散乱的凝视,那么苍白就是它最好的注解。做为崇尚感知的作者型电影,佩措尔德成功的让观众的感知力变得麻木,除了影片中段的惊魂一瞥,只剩下轻灵的古典钢琴与沉重的呼吸声,再无其他。试想如果导演把取景地换成花果山,女导游爱上美猴王转世,丰富而细腻的人文地理风情讲解,再加上一个美猴王手办,这部《爱的猴王》会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吗?并不是所有的诗意都值得赞美,尤其是当一首爱情诗,感受不到爱情的时候。
佩措尔德凝聚力最足最精炼的一作。
喜欢导演东一点西一点把城市肌理揉进爱情故事里,理所当然地把它变成了一个新的都市传说。
我对自己的口味产生了深深怀疑:神话和抒情诗和奇幻想象都没能打动我?传说不可以以这种形式接入现实吗?为什么我已经尬出三室一厅...
肥皂剧一样的剧情居然被包裹得挺有诗意的,可终究还是很狗血!
佩措尔德的片子总是门槛很高,好像他总喜欢用最精细的笔法去讲一个本质上十分简单和透明的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和揣摩他为什么这样讲反倒成了影像的主角,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趣味吧。《过境》里模糊的历史情境,在这里变成水精灵Undine暧昧不明的身份,一个轻盈的爱情童话,又有些故意错位地镶嵌在柏林城几度更迭的建筑面貌里。历史时间轴的流逝,凡人与精灵的交错,和终究会应验的咒语,营造出“上帝视角”一般的间离效果,把影片引向文本背后尚未明说的东西。只不过遗憾的是,这份尚未明说的究竟是什么,怕是只有导演本人才能回答得出所以然来了。 - NYFF58 by FLC Virtual Cinema (10/10/2020)
完全看不进去的爱情片,还真是少见。
3.5 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