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的传记电影,展现了传奇诗人的传奇一生。
她的才华、固执、虔诚、矛盾、热情尽在特伦斯戴维斯流畅的镜头和平缓的节奏下完美的诠释出来。
既安静又激情,尽管一天写一首诗,但却只输出一小部分发表她的一生。
从懵懂无知,到成为一位传奇诗人,她的一生平淡而又富有激情,她的生活是安静的尊严。
正是如此,成就了她的一生。
而这也是许多人的倒影,平淡而又伟大,辛西娅尼克松完美的演绎并诠释了这伟大的诗人。
这部影片平淡的介绍了诗人艾米莉的一生,作品依旧按照导演一贯的作品风格,很形象的描述,细致的描写,很平淡但是很令人感动,有非常的舒缓方面,让人感觉到很舒心,很平缓的度过。
主人的诗句贯穿在剧情各个地方,给人深刻印象,让人感觉在诗情画意中体验,主人公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人形象深入人心,充满独特的形象,清淡,优雅而且具有独特的魅力,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可以让人感觉到很舒服而且使人的内心具有不同的体验。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激情高亢的节奏,有的只是如细水长流般的宁静。
平静地叙述了诗人艾米丽的一生,从诞生后的牙牙学语,到晚年的沧桑迟暮,本片的基调就同她的人生一般宁静。
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片宁静地让人感觉无聊,艾米丽对自由的向往,对世俗的不屈,都是本片的看点。
而结尾的诗句正体现出狄金森独有的生死观。
《宁静的热情》(2016)一部关于美国传奇女诗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的传记电影。
看过这样的电影,再想起之前看过的《掬水月在手》,只觉得脸一阵阵发烫。
为什么,《宁静的热情》拍得就像狄金森的诗一样美好充满艺术气息,而《掬水月在手》徒有其名,拍得狗屎一般(说是狗屎已然也是太客气了。
)虽然没吃过狗屎,但是踩上狗屎的感觉也是令人作呕。
如果不是足够安静的观赏《宁静的热情》,大概会觉得太过无聊,整部影片都在展示艾米莉的叛逆与愤怒,以及她的道德批判与精神洁癖。
影片从艾米莉对别人让她皈依上帝的叛逆中开始,用每首诗的创作背景拼凑出她或许快乐却不幸福的一生。
可怜的艾米莉啊,她叛逆不顺从,保持着灵魂的独立,可是又无法规避作为人的弱点,她终其一生也都在不屑中追求普世的认同与赞赏与爱!
只是她不知道,大部分世人本就无趣,那些恶意的揣测和冒犯的评价不过是平庸之辈的妒忌。
写在最后:信仰这个东西,你自己信就行了,千万不要试图去说服别人信仰你的信仰。
因为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精病!
受过教育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任何人的想法和态度持包容与理解的姿态:我不认同你,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本片是以伟大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和工作为蓝图拍摄的,纪录了从她一开始是个懵懂无知的年轻女人,影片一直延续到她晚年,她在晚年选择隐居,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本影片时间跨度非常大。
艾米莉·狄金森几乎每一天都会写上一首诗,但是在她的一生中,所发表的诗的数量却很少。
她是个非常害羞的人,但是她又活泼热情,且幽默感十足。
她的友谊在她的生活中就像一把火,烧的通红,灼热而又激烈。
但在她的家庭中,她又发觉原来这份友谊是她最大的幸福呀。
她的生活是安静的是平和的,像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似乎到处都可以充满着诗歌,这世界上的所有的恐怖和美丽都可以通过诗歌向别人传递,对别人表达。
“宁静的热情”形容伟大的诗人狄金森的生活和工作恰如其分。
她在自己的房间里留下许许多多的诗作,但只有一小部分输出在她的一生中得以发表。
她非常害羞,同时他诙谐,富有活泼的幽默感。
她的友谊是激烈的,但在家庭中,她发现她最大的幸福。
她的生活是安静的尊严。
所有的恐怖和美丽的世界蒸馏的精髓和表达意义。
也拜读过她的诗,那种含蓄隽永具有不可超越的美感。
狄金森的诗文,正如她的一生,即简单又深邃,即朴实又奇特,保藏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通过这部电影也更好得理解了她的所思所想,非常有意义。
“我的灵魂是我自己的!
”影片前半部,是艾米莉•狄金森与宗教的抗争。
在曼荷莲女子学院,她选择孤独地站在中央,不肯往右,也不愿往左,因为她没有也无法感受到自己的罪,面对教师严厉的批评与指责,她坦承自己将是个“毫无出息的人”。
当新来的牧师要求全家跪下听他布道,连父亲都服从了,她却庄严地坐着,绝不肯违背自己的内心。
当父亲对她大发雷霆,她嘴上顺从,却在父亲嫌餐盘脏时将盘子用力摔碎,然后平静地告诉他这样就不脏了……一个自尊,独立,智慧,顽强的女性形象已经树立。
“我看世界——诗人当列第一,第二,太阳——”影片后半部,是艾米莉诗与爱的世界,也有病与痛的折磨。
每天半夜三点至凌晨,是她独自享受宁静与诗歌的时刻,她喃喃自语,她若有所思,她呕心沥血,哪怕只发表了几首,她依然孜孜不倦地写作,因为那是她最自在也最富有的时刻。
她爱过神父沃兹沃斯,那是难得的能欣赏她诗作的人;她珍惜过与魏若琳的友情,那是个风趣与智慧并存的女友;她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哪怕他们都不是完人;她欣喜地看到哥哥奥斯汀的新婚妻子竟是自己的儿时好友,向往着大家成为勃朗特那样的姐妹……然而,神父后来离开了,好友也嫁作他人妇,父亲病逝,母亲去世,连哥哥都被肤浅的美貌所吸引背叛自己的妻子……幻灭太多,痛苦太多,而真正的爱情,却从未到来。
她变得更加激烈,尖刻,锐利,而病痛也在变本加厉地折磨着她。
留下一千七百多首诗作,她终于离开了人世。
那半夜就着油灯写诗的时刻,那与好友在花园中散步闲谈的时刻,那和姐姐温妮开心大笑或抱头痛哭的时刻,那一家人闲闲坐着各干各事的时刻,那些所有或含笑或带泪的时刻,留在了她的诗作里,留在后世所有读者心里,留在被这部舒缓,优美,宁静的电影感动的观众心里。
我啜饮过生活的芳醇付出了什么,告诉你吧不多不少,整整一生他们说,这是市价。
他们称了我的分量锱铢比计,毫厘不爽,然后给了我我的生命所值一滴,幸福的琼浆!
我一直期待着这首诗在影片中恰到好处的出现,可惜,直至最后,导演也未曾安排它的露面。
就让我再次引用这首至爱的小诗吧,某种程度上,我也是那个孤独终老的女子,“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使我飞翔的是一本书。
”还有一部可以静静沉醉的电影。
非常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影片冗长无趣,一个终其一生尖酸刻薄的老女人孤独至死便是绝大多数人感受到的全篇主旨。
若是五六年前未曾入世的我,估计也会这么觉得。
然而这部影片于如今的我,更多是渐入佳境的感慨。
如果起初只是于格格不入中来抗争,那后来更多是与所谓“俗世”争锋相对,不肯退让半步城池,直至斗争的对象变为形容枯槁一点也不美丽的自己。
对自己的严苛半是自命不凡,半是固步自封,最终也将自己变得浑身利刺,在他人眼中如同怪物。
幸好在这么大的房间中,还有一个人能将你的心看清——她带着最骄傲的面容,最接近未曾看向你的神明。
曾经艾米莉的《我为美而死》与瓦特兰德的《生与死》是我心中长久的慰藉,在这个社会禹禹独行之中,我也同样能体会到作为女性发声的困难——更可怕的是,那是从小就有而从未离开的。
若是我曾经偏激,那是我年纪尚轻,若是我终于选择性沉默,那便是我终于学会无声的抗争,卑微地屈服。
我做不到像艾米莉那样,学会在空白中造一艘船,在宁静中放弃自己的所有。
可我又记得她说三点过的夜里最为宁静,说出“宁静”的面容却如火炬般炽热癫狂。
这样的宁静,我巴不得它再长一些,再安静一些。
“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
在一生中,或许会有在恰当的时间出现拯救你的人,或许惨到并没有人递出救命稻草,拯救自己的也只有自己。
电影平静缓和而又穿插着一些具有戏剧效果的冲突来描述着迪金森的一生,同时也描述了平凡人的一生,对于生死镜头的着重描写,观影之中你仿佛隐约能触摸到人生的真相。
女主善良,尖锐,温柔,智慧,并极致的保存住了自己的领土,不断地面对生活最真实面的打击和斗争,然却未屈服。
而关于观影的我们,时间带给我们更多认知,更多恍惚,更多更深的错愕。
我们无法自救,在矛盾中或多或少的选择退让和顺应,最终将会被世俗腐蚀掉了我们的纯粹。
艾米莉·狄金森,出生于1830年,在1886年离世,被视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她几乎整个一生都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度过,摒弃世俗的交际,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狄金森成长于一个思想保守的律师家庭,接受着传统的宗教教育。
然而,她渐渐开始对宗教教义产生疑问,逐渐抛弃了对上帝的盲目崇拜,转而通过内心的冥想和大自然的启示来探寻宗教信仰。
封闭的社交圈子和孤独的生活方式激发出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写诗。
狄金森的诗歌风格独具匠心,善于用简练的词句,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凝聚于短小的篇幅中。
她的作品常涉及死亡、自然、爱情、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的乐趣,以此来表达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令人遗憾的是,艾米莉·狄金森在世时并未亲眼目睹自己作品的广泛传播,大部分诗篇都被她保存在手稿中。
直到她去世后,她的妹妹才发现了她大量的诗歌作品,并冒险将其出版,向世人展现出这位天才诗人的真正才华。
她的诗歌充满着内心的情感,仿佛如潮水般迸发出来,成为了她生命中全部热情的体现。
大家应该不难看出,欧美的导演似乎特别中意拍传记电影,政客、商人、新闻人物、文人等各行各业的人物都被拍了个遍。
无论是热门大咖,还是冷门小咖的,只要该人物的故事性符合电影的需求,就可以立即上机。
放眼于最近两年,2016年的戛纳电影节就入围了一部智利片子,名曰《追捕聂鲁达》,讲了一个诗人的故事。
2016年末,BBC又拍了一部《隐于书后》,讲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
仔细瞧瞧的话,你会发现传记片的市场中,很少会出现一部针对一个人的成长史来拍摄,大部分作品都是根据一个点去拍的。
后者很容易带动起剧情的紧凑程度,而前者就不好控制了,要么数个小故事串成大故事,要么流水账般讲完从小到大,反正都是吃力不讨好(观众)的营生,还真不如“抓重点”。
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杀出一部诗人传记电影,这次拍的又是一个文坛巨星,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没错,这部名曰《宁静的热情》的传记电影,实实在在的拍了一个人的一生,而且还是能和沃尔特·惠特曼并肩的诗人。
同为美国传奇诗人的艾米莉·狄金森,不同于沃尔特那般一生贫苦,相反,她是一个出身于阿默斯特镇中产阶级的富家女,身后有一弟弟妹妹。
其父是当地的首席律师,祖父创办了阿默斯特学院,家庭殷实,家底丰厚,衣食无忧。
从小饱读“四书五经”,爱养花,会做饭,人见人爱,与弟弟妹妹关系非常好。
这样一位天之骄子成为一代传奇诗人,实属让人惊叹。
影片中的故事开始于狄金森就读的曼荷莲学院,先说下这所学校,在如今曼荷莲学院算得上是全美女子学校中的老大,也就是女子学校中的清华北大,这么吊的学校确实不是说上就能上的。
从曼荷莲开始,狄金森就逐渐与这个世界做行为抗衡,影片的伊始,穿着淑女装的狄金森就正在与学院的修女撕逼,并且高调的公开表示自己不信上帝也不稀罕被上帝救赎。
▲极具魔幻色彩的神情,有点置身于恐怖电影的感觉
▲这个镜头非常有意思,隔着两个门框拍,距离拉的很大,像是一幅画。
狄金森父亲静坐着,不动声色,仿佛是离开了人世。
说她是青春期叛逆也好,还是矫情也罢,不管怎样这都是她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她不想随波逐流。
十九世纪的美国,当时正值独立战争后蓬勃发展的时期,上半叶的时候领土逐渐扩大到太平洋,中期时候工业化迅速推进,男人们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女人的地位不外乎和奴隶一般。
所以,狄金森能成长为一名诗人,不光是家庭给了很大的保护,还有一个非常爱女儿的父亲,这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虽然狄金森生活得无忧无虑,但她还是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她不去教堂做礼拜,她大声批判大男子观点。
影片中最突出的,最能够去反映女人被男人束缚的,就是狄金森的母亲。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全家人在客厅阅读书籍,狄金森的母亲让狄金森弹了一首诗歌体的曲子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初恋。
在狄金森母亲终其一生的记忆中,仅有着那段初恋往事,之后,她就被绑上了家庭战车上,操劳至离开人世。
片如其名,就是对《宁静的热情》最好的评价。
电影的全篇幅充斥着安静的气息,随着镜头中的暖色调到冷色调的跳跃,影片也在进行主题的更改,即热烈到痛苦的变化。
而在剧情的跳跃上,又不难看出导演的小心思,为了使剧情有着较大的时间跨度,导演在情节A和C的中间加上了狄金森的诗。
出乎意料的是,诗的融入不仅消除了尴尬,甚至还做到了对前面的解读,以及后面的铺垫,可谓是一举两得。
父亲的离世,影片也完成了冷色调镜头的切换。
紧接着,母亲的离世,好友出嫁,所爱之人的离去,在这段时间段中,狄金森患上了癫痫,也注定了文坛新星将要陨落。
在电影当中,狄金森就好像一团闪着蓝光的焰火,不刺眼却很温暖,在与世界的对抗中,她最终还是输了,但她成功让世界知道了女性必须要独立起来,自己争取权利地位。
就好比她的诗,展现出不朽的生命力。
(文/Omiear)
关注微信公号Movie影点,带你独立视角看电影,拒绝烂片侵扰。
(如需获取资源,请关注后在后台回复影片名称)
以前就喜欢看电影,这种看,恐怕连“欣赏”都说不上,只是当一名普通的观众。
只关注情节,不管新旧,不管商业片还是文艺片,不管场景,不管摄影技巧,不管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
只是在看一个好的故事。
看着看着,慢慢对演员的演技、导演的调度、光线的运用以及音乐的情绪也开始关注起来。
当然,这一切都仅仅是因为情节的需要。
一向认为,电影只是一种大众传媒,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不可能有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展示人生的广阔与复杂。
直到前几天,看了一部名为《宁静的热情》的片子,才些许改变了我的看法。
这部电影讲的是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狄金森(1830-1886)一生都生活的美国东部的一个小镇上,她的生活平静而单调,如一潭静静的湖水,没有波澜壮阔,没有跌宕起伏,只是偶尔泛起小小的涟漪。
而她的内心却如火一般的炽热。
她说:“我的生命中,诗歌是我的全部。
”很难想象,会有哪一个导演能够看中这种缺乏戏剧性的题材。
英国导演特伦斯·戴维斯接受了这一挑战。
为我们献上了这样一部美轮美奂的电影。
电影的叙述是不慌不忙的娓娓道来。
一点一点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整部电影贯穿了狄金森优美的诗句。
有一个场景,是诗人的父亲和弟弟的对话。
弟弟:要发生内战了。
父亲:这是不是意味着你要被征兵了?
弟弟:应该是的。
父亲:你得待在这里。
弟弟:我的朋友都会出战,我不能一个人待在家。
父亲:我会出500美元找人代替你去。
弟弟:那么我的荣誉怎么办?
父亲:你的荣誉会安全地在我手中。
弟弟:那我的道德心怎么办?
父亲:如果你的道德心在你尽孝的时候能得到慰籍是再好不过了。
弟弟:对于那些即将死于战争中的人来说,尽孝只是懦弱。
父亲:没有孩子的年轻人会这样说。
弟弟:没有绅士会这样说。
父亲:奥斯丁,你是我唯一的儿子,我不能允许你去冒生命的危险。
弟弟:求你了,不要逼迫我留下。
父亲:你不能去,我不允许!
听完了这场对话,狄金森在诗里写道:“呐喊着去战斗固然勇敢,但是我知道与内心苦恼的骑兵搏斗更加英勇。
胜了,不会有国人看见;败了,也无人察觉。
那些垂死的眼睛,不会有人带着爱国的热忱来凝视。
”狄金森就是这样不断的审视和拷问自己的心灵。
这种审视伴随了她的整个生命。
狄金森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中。
按照通常的概念,为富不仁是她们这样的阶层中必然的选择。
可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并不是如此。
他们没有争权夺利、爱财如命的贪欲,甚至也没有兼济天下的雄心。
物质的富足让这样的一群人有了探索精神世界的可能。
他们是在宁静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狄金森征得家人的同意后,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便进入到自己的诗歌世界中,读诗、写诗。
屋内是昏暗的,唯有那盏煤油灯摇曳的灯光照亮她的脸庞,照亮书桌前那小小的空间。
似乎她就是那盏灯,弱小,却顽强的燃烧着,不为任何人,只为自己的宁静。
回到影片外的现实中。
有多少人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争名逐利,赤膊厮杀。
在志得意满或筋疲力尽之后才发现,他们却丢失了自己的本性。
这样的牺牲实在是太大了!
每当至此,我们都不禁会怀念阿默斯特小镇那盏煤油灯。
整个影片波澜不惊,平淡无奇。
然而在看完之后,我还想去看第二遍。
本人评分:7.5
安静下来看第二遍,台词演技和摄影都太棒了。唯一缺陷是讨厌的哥哥,只有一张僵硬的脸和瞪大的眼睛。「You have poetry. While you have life. I have routine」还有很多现在想不起来可当时啧啧称奇的对话。哪里有卖剧本的哦。
抓的几个点都不太喜欢。每一次对话的安排都很刻意。我不听我不听,这不是艾米莉。
其实能遂愿的选择婚姻,生活优渥,精神又有寄托,对于内个时代的女性而言已经是最幸运的了
与其说是宁静的热情.我倒是觉得这个人性格明明是易燃易爆炸啊.通过这片无法直视狄金森了...但是照相馆那段慢慢老去很妙.年轻时候的温妮是谁演的啊真漂亮啊.
傲娇
没看完,感觉演员选的有点老。。。终于看完,演员老,角色脸谱化,最后没有同情诗人,反而觉得是诗人生活过于安稳,性格偏狭,甚至太过于爱自己,才像电影中的那样将高标准当成一根稻草,维持自己的完整。她的诗我至今也没有被感动到,大概也是翻译的缘故吧。
在我看来,狄金森诗人的身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她不迷信宗教独立而不攀附的女性特质。但也多亏狄金森生活在这样安逸的环境里,鬼知道她倘若陷在现实的泥沼里还会不会写出那样动人的诗篇。像卡夫卡一样,她的大部分作品在死后才公之于众并为人所知,她的创作更像生命源泉的一种喷薄,突破的是时代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和对女性独立思维的钳制,性别歧视也是一种奴隶制度。她的生活是宁静的,可她的生命是热情的,这两点并不冲突。这是一部步调轻松的小品电影,金句频出的同时配上相吻合的服化道显得比较精致。把诗句融入具体的场景,起到类似旁白的作用,通过诗句隐隐的把剧情连结,因此整体比较通顺自然。只可惜片尾有些泄气,可以算戛然而止,却少了些回味的余地,比较可惜。
这电影就验证了老姑娘的生平拍出来是多么无趣。不好意思,因为我能理解的,我也是这种人,把什么都看得太严肃就是这样。看看女主那个玩世不恭的好朋友吧,她看得开,过得也开心。很开心能看到lizzy,还是那么的让人舒服。
文不对题。能不能别一拍女性传记就扯上女权?安安静静地拍她写诗行吗!拍成个可怕的老女人,简直是恐怖片。
欲望都市的女主角让我跳戏,内容作,最近看还看哲学的故事,片中的无神论有种不知缘起的感觉……
佩服我的毅力。每一句台词都闪烁着宗教般的光泽,每一个人物都暗藏着悲剧般的心灵。艾米莉的诗作无可挑剔堪称完美,只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被遮蔽了,徒留下空洞、乏味而令人生厌的说教和对话。整体太压抑了。
演没多久出现的坐在布景前拍照的画面真是太美了。
狄金森小姐,你之後的世界更醜陋啊,我也不明白,我也想哭。終於,看到一部電影。
为何片里那么多人眼中常含泪水,可能是因为对生活的失望又对人生充满热情吧。
看过的最生硬和尴尬的人物传记片了……选角真是太糟糕,无法引起一丝共鸣。。。毫无电影感可言……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 这是我看过最喜欢的传记类电影,导演手法细腻成熟,
太闷了,为了艾米丽,我勉强给三星吧
“为什么这个世界变得如此丑陋?”当艾米莉·狄金森哭着喊出这句话的时候,也是她最美丽的时刻。一个诗人,应当像她一样充满着反抗精神却也有着心酸与悲哀,因为这些发自她的灵魂和内心,促使她成为一个诗人。不及特伦斯·戴维斯早期作品,但是也足够动人。(看的版本可能被剪了,出现了两处剪辑错误)
21:9复古画面精致的布景,值得🉐一看在看。
Cynthia Nixon这是奔着得奖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