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每年都会有精品力作,很遗憾这部电影在疫情期间才有时间看。
我先说下自己的感受,看完电影后,自己的心既然很塞的感觉,这是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不像很多欧美电影英雄主义,理性化或者只是打打杀杀,热闹热闹而已,这部电影不是什么打打杀杀的,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性。
我是入职7年的社会人,7年说长很长了,在社会上打拼的人更能懂得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比拼,什么是残忍,当你尝过酸甜苦辣后,更能懂得这背后的意义。
不可否认,觉得电影好的人,多半是30+的人,因为承受的多了,经历的多了,有很多感情和共鸣。
再说下剧情和感悟吧。
剧情很紧凑,节奏快,线路明,叙事清,人物导向比较复杂,整体结构我认为非常完美的一部电影,这可能就是韩国电影的标签,这种质量的电影他们手到擒来。
两个主人公我认为演技都非常炸裂,能够带领观众融入其中,不过整个影片如果融入一下大背景,我觉得会非常有纪念和存储价值,围绕两个人说人性有些太大,只有残忍和深刻的案子,警察、罪犯和同事这样人物关系和事件又显得太局限和单一。
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野兽,看这个野兽是否会苏醒,会被召唤。
人生就是要拼的,但是得要付出很多代价,但你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做人就是得要有原则,突破了那就一发不可收拾,犯了错就会引火烧身,做人要小心行事啊!
同时,要把握好自己身边的幸福,不要失去太多了,为名为利是人性,但得到了只会满足你一时,欲望是无法被填满的。
再说下电影拍摄,整个影片非常值得尊敬的是,任何拍摄和叙事从不拖泥带水,过程和转场非常流畅和紧凑,在两个小时能够讲述出来如此深刻的人性,值得去作艺术和写作的同行学习。
个人对韩国6.0以上的电影都抱有值得观看的心态,当然,这部影片并没有让我失望。
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电影看起来剧情、逻辑是那么的重要,但是有的电影,当你跟着角色走,最后人物只要很完整,就会很满意。
电影从开头就开始铺垫,情绪失控到重拳锤击小混混好像在告诉我们,郑组长的内心就藏着一头野兽。
然后不管是女线人杀人、索要毒品,抓连环杀人犯……都像是在逼迫野兽冲出牢笼,所以为觉得这些剧情的完整性虽然没有达到,但是它们的作用都已经发挥出来了。
最后在天台李星民和刘在明的演技真的看得没话说,全程不敢呼吸,也完全不敢去猜结局。
郑组长最初上线为了线人就出手教训人渣,以为最初的人设应该是正义到底最后破案荣升,结果频频做出没有原则的事,为了情报隐瞒线人杀人事实,为了掉包证据,亲手制造了3枚不属于他的子弹,正义一路下滑,聪明的妻子通过尸检发现嫌疑人从小受到虐待,而且手部神经烫伤无法分尸,所以嫌疑人的父亲才是真真正正的凶手,残忍的是聪明的妻子被凶手盯上录下来折磨她的声音,中了琥珀胆碱的郑组长听到妻子不忍出声让凶手得意的对话,咆哮地撕心裂肺却无法手刃凶手,红肿的眼睛和低吼演技实在飙升地无法遏制,渔翁得利的韩组长升了科长,是他把消息卖个郑组长的线人,他才是自导自演了一出警察与线人互相利用包庇的戏码,才让郑组长越陷越深。
线人曾问郑是谁的选择,都是郑自己的选择,怪不了谁,为了破案没有底线。
我不知道什么叫戏剧张力,也不了解大家所说的叙事节奏。
我看电影大多是看其本身描述的内容,只要演员演技在线,情节不是流水账,内容不是浮夸怪异的就是有看点的。
这部片子总起来说还是阐述了一一种实际存在的人性。
1.电影夸张之处在于刘的升职欲望,我想是由于没有交代过他的生活状态。
李有美貌的同行妻子,对他有理解,有包容还不是傻白甜;而刘的那句不是要离婚了吗?
是要复合吗?
可以看出刘内心对于李生活的一丝波澜,说明刘的生活可能是有问题的,才会导致他如此的痴迷于升职。
2.李在酒吧说自己可能上辈子是罪犯,所以才执着的去做警察的事情,而他在做警察的过程中确实展现了自己罪犯的一面。
我一直认为人的性格和其诱发的行为是有惯性的。
一个人常年在凝视丑恶人性的岗位上奋战的警察,怎么可能会发展成一位翩翩少年,其内心自然是焦灼和不安的,以至于自己很多话都不能在妻子那里述说,这样只会有更多的不安。
而酒吧老板娘这种饱经世事的人才会逐渐走进他的生活,成为倾诉的对象。
而事实在于这种靠近往往是有目的的,人的内心一旦敞开就是漏洞,再强大的人也会被利用,但是人如果包裹住内心的想法同样会被自己的各种思想利用,变成头脑的奴隶。
很明显线人的愚蠢行为彻底诱发了李的恶念,本身一件对他不是很重要的事变成了一把毁灭他的修罗刀。
3.线人的死基本上是咎由自取,她以暴制暴,且又缺乏正面硬刚的勇气和实力,利用法律的漏洞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从他离开监狱的大门就注定会死,而监狱是李精心为她设计的避难所,本来有各种机会去报仇,而她选择了最愚蠢的方式。
4.我其实最关心的是李妻的下场,从电影展现出的因该是饱经折磨了,但是美珍是经历了大约一个周的时间才死去,那么罪犯前期采取的虐待方式应该不够致命,所以李妻还没有死。
关于这一点可能是个菜鸟影评关注的点,但我不得不说这是整部电影下来我最关心的,我认为不论做什么,都要有怜悯之心,不然只会成为技术的玩物,说了再多的演技、叙事能力最后不关心人都说明这种观影方式和态度是有问题的。
5.这部片子讲述了变态杀人、毒品、警察黑化的社会问题,但其实是韩国整个社会的缩影,刘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强闯罪犯老窝看起来都是合情合理的,放虎归山有点类似于断一指还是伤十指的问题,也有点类似于看林中百鸟争鸣不如一鸟在手的问题。
谁知道这次放走了变态杀人犯还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当然不能说过早暴露警察对毒贩的监控是合理的,但是从后面的发展来看,刘还是去晚了,牺牲一名警察没有抓到真凶。
如果他不去,线人的愚蠢可能不会害死李。
6.第一次写,就先这样吧,另外另一部恶人传很好看,不要说什么就说人家流水线,流水线上有不坏花冠也有漏油的奔驰。
要多想人家的流水线为什么就能出精品。
这部剧本应该以一个杀人案来贯穿全局,谁知又穿插出一个毒品案,而且杀人案也拍的磨磨唧唧,杀人镜头根本没有,也没交代杀了多少人,也没写找证据的过程,全程两个小时完全不知道在拍什么,导演以后可以不用拍片了,这完全实在凑时间!
垃圾中的战斗机,只有宣传片还可以,被骗进来浪费了我一个小时把它看完!
为什么很多人打一星二星,我觉得是恶意评价,差点因为恶意评价而漏了一部精彩的影片,剧情画面表演音效各方面张力十足,绝对是近期值得一看的影片。
整个剧情峰回路转逻辑紧密,演员的表演也发挥了应有的水准,绝对是一部不注水的五星影片,整个评分应该是八分至九分,所以豆瓣的评分也只能作为参考,水军太多
不想多说什么,恶人传火了这个没火,欣赏水平就止步于大力报复的儿科片上面了?
不是说喷恶人传,只是说像这个《野兽》再怎么也不能被评6.9吧。
这个和前段时间复习的《阿修罗》在揭露人性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各种情节反转,都只为自己的人性,只怪我词穷,哎,读书好处多啊,起码夸喜欢的片子也能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就这样吧,总之喜欢电锯和阿修罗的,不能错过这个。
《野兽》跟《寄生虫》一样,诸多韩国电影,更倾向于展示问题而非深入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
我颇感好奇,这是否已成为韩国电影的一种标志性风格——一种深度挖掘痛苦、通过视觉与声音的双重冲击,极力渲染一种近乎神秘、超自然的情绪与压力。
观看《寄生虫》后,我确有此感,它之所以荣获奥斯卡,或许正契合了当前主流审美的某种倾向。
导演们在这场情绪带动的游戏中,比拼的便是谁能激起更强烈的煽动性。
然而,对于导演群体而言,我认为他们肩负着一项社会责任:在深挖痛苦之后,是否应当给予观众某种慰藉或启示,而非仅仅留下空洞的情绪深渊,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市面上不乏触动人心、引发疼痛感受的作品。
打开任一网络平台,负面评价、嘲讽与抨击如潮水般涌来,其数量之巨,足以“催生”数部《野兽》式的作品。
然而,这样的表达方式究竟有何实际意义?
我认为,这恰是韩国电影的一种独特现象,或许已步入某种极端,培养出了一批擅长于极端渲染痛苦的导演群体。
从《河边的错误》里找人物小传《野兽》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野兽》同样讲述了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
在观影过程中,我尤为期待编剧能在结尾处为两位主演安排某种形式的升华,而非简单的戛然而止。
举例来说,影片中的死亡角色(看似主角之一),其最终状态与朱一龙在《河边的错误》中的表现有异曲同工之妙:起初的松弛、颓废,到后来的失控、崩溃,直至整个人陷入混沌。
然而,韩国演员的形象塑造往往难以激发观众的深切同情。
相比之下,《河边的错误》的成功之处,在于选角上的精准——朱一龙那张看似无害的脸庞下,隐藏的是深不可测的算计与阴谋,这种反差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
1. 真实之惑与河边关于剧情,不少人提及这部电影与某法国版本存在版权关联,却鲜有人提及它与余华作品《河边的错误》的高度相似性。
实际上,《河边的错误》之所以在国内受到赞誉,并非因其对暴力与伤痛的极致渲染,而是巧妙避开了这些元素。
有观点认为,影视作品面向主流需要更加谨慎,能吸引成千上万观众走进影院,在黑暗中共同体验的故事,定需有始有终,而《河边的错误》正是这样一部让人愿意看下去的作品。
今天是2024年9月24日,午餐后,我通过视频形式记录下刚看完的电影《野兽》的观后感。
观影过程中,我不断将其与《河边的错误》进行比对。
除了两者在影调上的相似之处(如《野兽》中的迷雾感),《野兽》更偏向写实风格,而《河边的错误》则模仿了二三十年前老胶片的质感,各具特色,取决于个人喜好。
我个人倾向于《野兽》的真实感,但若追求更具预言性或抽离感的故事,让观众自行思考,《河边的错误》的风格则更显独特韵味。
除了上述对比,这两个故事还深刻反映了中韩创作者在创作理念上的差异。
正如我开篇所言,中国创作者往往不仅仅停留于展现伤痛。
以《河边的错误》为例,它讲述了朱一龙饰演的警察为立功而自导自演一系列事件,却意外将自己和更多人卷入其中,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种情节设置让角色承受巨大心理压力,逐渐失控崩溃。
故事的核心源自原著作者余华,他巧妙地将隐喻与讽刺融入其中,展现了创作者深刻的思考与洞察力。
2. 野兽式沟通谜团这自然对观众的解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筛选信息,需要准确判断信息的正负面,以免误解。
例如,观看《河边的错误》后,有人可能因未领悟其深层含义而感到困惑,这是正常的现象。
这种现象就如同在职场中,我们常会遇到领导与中层、高层的会议,看似复杂的交流背后隐藏着各种深意。
正如《野兽》片尾女警官所言,她原以为那是一个正义之地,却留有余音让观众自行领悟其中的失望与现实的落差。
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沟通方式,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在《河边的错误》中,类似的设定并未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复杂性,但影片通过一些明显的元素传达了讽刺意味。
如贪婪的谢顶老板将抓捕行动变成了一场公开的“表演”,以及那位反复出现的傻子角色出现在朱一龙身边,明显有人安排他的抓捕行动,都是对某种现象的深刻批判。
这与许多经典文学作品相似,旨在唤醒人们对习以为常现象的警觉,促使我们发现并理解这些现象,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重蹈覆辙。
3. 角色动机成谜《河边的错误》在编剧和电影层面都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在卷入复杂事件的过程中,个人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影片后半段,朱一龙饰演的角色因错误决策而承受巨大的情绪压力,并对家庭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影片还通过教师和警察夫妻在医院被医生吐槽的情节,探讨了三种职业光环背后的另一面,如职业病等问题。
这些元素都在引导我们反思那些看似光鲜的职业背后可能隐藏的困扰,与我之前日记中提到的教师职业病相呼应。
《河边的错误》为每一个现象和角色提供了清晰的背景解释,揭示了他们为何成为现在的样子。
相比之下,《野兽》中的角色动机与未来走向则显得模糊,观众只能基于已有情节进行推测。
男一号拥有聪明的妻子,却为何与手下女线人关系不明?
他与妻子处理离婚事宜的洒脱,与他生活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而男二号,看似忠厚,其内心世界同样未被充分展现。
《野兽》在剧情上缺乏为反转而反转的铺垫,也未在剧作层面设置足够的讽刺与隐喻场景供观众解读。
这样的作品,即便观众努力脑补,也难以找到足够的补充信息和平衡空间。
4. 苦涩冰美式的共鸣并非每位创作者都能如余华般深刻,但两国在影视作品呈现上的差异确实存在。
我认为我们的态度更为负责,而韩国的某些作品则显得过于沉溺于痛苦的表现。
若仅为品味痛苦,大可不必选择如此沉重的电影,毕竟冬天“冰美式”已足够苦涩。
当然,《野兽》在技巧、音效等方面表现出色,但若能在文本层面借鉴余华在《河边的错误》中的处理方式,或许会更加完美。
总体而言,《野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商业片,故事流畅且充满快感。
然而,对于观众而言,其深度与收获或许有限。
就像过量摄入甜食,虽能满足一时的味蕾,却难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要让甜食成为幸福的源泉,还需赋予其特定的意义与情感连接,比如吃糖是为了回忆小时候某个人赠与糖果的过去。
正如小品中的“升番”技巧,虽略显尴尬,却能在故事中悄然发挥作用,毕竟,总不能不升番吗?
不然我们看了什么?
以上便是我对电影《野兽》的观影日记。
最莫名其妙的就是那个吸毒的线人妹子。
故事的三次转折点,都发生在她的身上。
第一次分尸案线索中断,吸毒妹子送来了一手情报。
第二次吸毒妹子卖了男1,促成男1男2唯一一次势均力敌的争斗。
第三次吸毒妹子作死,攻破了男1心理防线,逼男1自己面对问题,并导向最终结局。
可以看出只要故事进行不下去,必须由她出面来延续剧情。
甚至连辅助线,唐人街老大的狗急跳墙都和吸毒妹子脱不了干系。
但是!
吸毒妹子的人设太孤立了,出现的太突然了。
坐了3年牢,没有任何的成长,出来就惹事,还惹了个黑白两道通吃的大事。
重案组都查不到的情报,她唾手可得。
开始我还以为是个阴谋,没想到情报准的一B。
在整个故事里她能做到完全没有成长,就连男2的小女配最后都有所感悟。
她是开始傻楞傻楞的,最后还是傻楞傻楞的。
我一直盼着她惊天逆转,说出“老娘就是报复你们丫陷害我坐牢,所以我拿命布了个局,引你们所有人入套,根本没有分尸案!
”可实际说的是“我再也不找你了,我也烦了,我要出国,我要去泰国教人潜水”……明白我的意思吧,这个人物完全没有做到“情愿信以为真”,出现的没有道理。
卡在每一个情节点上的重要人物,反而是突如其来的,突然加入的,前后不搭戏的。
比比《寒战》也是两组警察斗来斗去,可《寒战》就顺得多,情节点1郭富城弹劾梁家辉;中间点任务失败梁家辉安慰郭富城;情节点2廉政公署后郭富城、梁家辉联手。
既然是讲两组人,那就从头到尾围绕着两组人走,其他人全是推动他们俩关系进步的辅助线索。
简单,清楚,特么多好啊!
同样我很喜欢的《激战》也是这样,围绕着两个人的关系走。
情节点1张家辉同意教彭于晏打拳;中间点比赛打赢了,俩人都开心;情节点2彭于晏受伤,张家辉自己上。
也是围着他俩讲,各人有各人的线,但都是辅助,多好。
你再比如人看人夸的《神探》也是这样,就不具体分析了,有兴趣自己翻吧,也是死死围着俩人讲。
你妹的《野兽》非要割裂开,弄个第三者进来才能把俩人组到一起。
就不能让男1男2自己碰撞吗?
gay里gay气的,组成一对CP,多有得聊啊!
同样是由李星民主演的《特工》不也是这样的嘛!
那最后一幕的激情对视,多棒呀!
而且《野兽》,人人心中都有一只野兽……老哥,你自己的命题跑偏了呀。
男1开篇就通过私刑塑造了人物的基本性格和特点。
然后那?
他不是一直私刑到底了嘛,他不是从头到尾都相信只有自己能解决所有问题嘛,他没变啊,他没有引出野兽的过程啊,他上来就是野兽呀!
我的天,我要不是最近老吃你们韩国泡菜,我真的了。
不过我也必须承认,看得其实还是挺爽的……唉,要是再有点法医姐姐的激情戏,我肯定是另一幅嘴脸,不知道夸成什么样嘞。
看来,都是法医姐姐的锅。
有人说这个电影比《恶人传》好,我不同意,虽然后者也不是特别好。
我就单说本片的几个问题。
第一,这种双雄戏明显没有处理好,似乎成了一个人的故事。
第二,开车回去找鹿开枪的那一段,时间过了多久了?
为什么开枪后还能冒出来那么多血?
被撞死那么久血液不会凝固吗?
第三,那个连环杀手,已经74岁高龄,还患有严重糖尿病,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吧,活着都费劲了,还杀人分尸?
两条线是有点乱,女法医是死了么?好可怜
每个人心底里都有一个野兽,就看它什么时候出来了。一个变态杀人犯,两个原本关系密切的同僚,为了破案、升职不择手段,不惜犯罪,最终还是刘在明阴险。李星旻演技超棒,刘在明绿叶配红花不输李星旻(电影中二人的关系让我想起了两个杨过,同为兄弟反目成仇,只不过一白一黑)。最喜欢看他们重案组、广域搜查队、缉毒组互掐,莫名的喜感。
已下载高清11.9G
节奏感觉乱的很 故事线很多但是找不到重点 毒品 变态杀手 同事相残 侧重点多而不精 最后的结尾有种强行呼应片名的感觉
什么 JB
太用力展示阴暗和暴力反而变得浅陋。
社会问题加上办公室内斗。还挺带劲。
太长了,塞了那么多东西,对男主憋屈的心理状态描写实在过多
杂乱无章,想把人性的恶表现出来,但是在拍这个之前,先把故事说好
情节太乱
飚演技的电影,剧情倒是乱。本来少女分尸还可以慢慢来的,突然就搞毒品了,反正全程无法投入,最后差点跟男主一样陷入癫狂了
韩国警察太不好干了,能被活活气死;韩国导演也不太好干,动不动就跑偏
南朝鲜这种电影都要泛滥了吧,就像香港的枪战片
哪有野兽,不都是利益动物嘛!
做人要狠,善良的人真的活不到最后
太长了太慢了,好剧本烂导演
中规中矩的韩国犯罪片。变态杀手案、警察被要挟犯罪和两组长内斗的剧情交织在一起,结果哪个都没拍好,还不如侧重拍一个呢。
到底是叙事差还是剪辑差?
一个小人,一个蠢货,还特么好意思搞警界争雄呢。
男主角有个僵尸脸吧,气氛塑造有一定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