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人们尝尝用“超出了科学能够解释的范畴”来阐释无法证实的问题,而该片则恰恰截选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灰色地带,以作者那强大而不凡的创作功底来填补投资及技术的欠缺之处。
整部影片也在场面调度、台词设计、人物表演、道具场景等细节上下功夫,观影过程中,观众无需时刻捕捉绚烂的视觉特效场面,却深深被这个制作团队弄得内心波澜壮阔。
称此片为低成本独立电影的典范之作,应当之无愧。
The Man from Earth,暗指cave man,总觉得中文怎么翻译都没那个味道。
我觉得这个片子的灵感出自那个预言者John Titor。
可惜最早看的那个版本中文翻译错误百出,对影片的理解肯定会有误。
约翰说得也对:这些教授正是完美的聆听者,对有求知欲和解密爱好者来说,这片子正中下怀。
反复的质疑,试图推翻,相信,再次质疑,再次发现……这其实也是人类思考中反复在经历的事。
从第一次看开始,后来又反复看了5、6遍(以前从来不会这么反复看一部电影),才看明白里面一些有趣的细节,所谓的“疑点”。
首先,约翰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也是经常用的英文名字。
然后:其实约翰的房间充满了他曾经的东西,包括那瓶Johnnie green walker——John ‘Johnnie’ Walker,还有梵高的朋友雅克是法语中john的爱称,字幕就没翻译出来;还有“耶稣”和“john”的演化过程(我看的字幕没有翻译出来)。
比如:约翰在剧中有几次突然不说话看着窗外,第一次是觉得有人来了(搬沙发的工人),第二次是老教授来了。
这很符合他万年养得的警惕个性。
比如:剧中John拿了will的枪,还取出子弹,端详了一下,可在后来的剧情里都没有用上这一幕——他追出去是怕老教授因忍受不了亡妻之苦自杀,而那一幕不是取出子弹,而是枪本身是空的。
老教授也许正在思考是否了结自己生命的问题。
比如:那句冷幽默:放《春之祭》不是更合适吗?
“让我们最后再看一眼石器时代的一个生活场景吧……一个假日。
设想这是一个人们庆祝春天太阳的胜利的假日。
(春之祭)“。
比如:歌德和伏尔泰的宇宙观,艺术假设总是早于科学研究,可是科学却总是轻视艺术。
比如:伊迪斯(年纪大一点的女教授),告别的时候亲吻约翰的方式是亲吻耶稣的方式。
比如:最后黑人教授开车看那石头——之前有911通过,他从出门开始就已经缓过情绪在思考这些问题了。
几乎所有人离开的时候都是半信半疑的。
他也一样。
比如:暗恋约翰的女同事——这个地方我一直怀疑她是约翰的后代,影片中实际上有交代她的家庭。
还有生物学教授说的:“这里最起码有一个人是你的直系后代”第一次看这个片子的时候生怕情景蹦到3D电影特技里去,幸好没有。
这才是真正的好剧本,一波三折,迷人的故事,零漏洞(比如提及比利时监狱,与当时的时代正好相符,而17世纪遇见同样长生不老的人,200年之后在布鲁塞尔“火车站”,1840年蒸汽火车才发明,布鲁塞尔那时的确有火车站),幻想的本源本就是从自己原有的知识中解放思想,深度思考。
还有宗教,我有活佛的朋友,有学佛的朋友,有道士朋友,有天主教朋友,有伊斯兰教朋友……这么多宗教凑在一起从来没有争吵过哪一位才是真神,他们是否违背了他们的教义呢?
那不是很奇怪的事吗?
我们给自己太多框框了。
宗教本同源,可以是存在的,也可以是不存在的。
我后来想,要是最后影片只是约翰对老教授耳语了几句,老教授就心脏病发死掉了(而不是亲子相认),留着这个悬念,会不会更神秘一些——但是要是这样,估计观众和约翰的同事都会因为不知道真相而痛苦死的。
人何苦不是在短短的生命里寻求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借口,以便能撑下去。
人要的根本不是真相。
始终不觉得真正存在于这世界上的奇迹会比现实脱节到哪里去。
我们所认为的神秘实际上都来自于无人经历的时光,无法考证的过去,与源自于想象的未来。
奇迹不会像宗教一样行于水面,不会阿凡达那样在天上飞,不会像星球大战一样耍激光剑,也不一定会有异型出来吓唬人。
总是要披着哄人的外衣才会让人臣服,人们慢慢也默认了这才是“奇迹”。
我们活在2010年,在上个世纪我们曾幻想过多少次“未来”?
克隆技术、宇宙飞船。
我们就生活在未来,有几个人认为我们自己就是奇迹?
而凡世间真正的奇迹早已站在眼前,只是看你是否愿意相信。
很多人推荐之后看的,所以对他期待较高。
有人吧这个故事和十二怒汉相比,于是期待着一场激烈的智力和思维的碰撞。
独幕剧往往是考验编剧功力的,尤其是这样的小场景长对白常常容易让观众犯困,能做好不容易。
抱着这样的期待,我来看这部电影,只能用失望来形容。
整本电影的逻辑漏洞非常明显,正如很多人所说证伪的难度不大,主角并没有什么办法在逻辑上杜绝证伪,而往往是采用我不喜欢等方式排斥证伪的方法。
这种做法和耍流氓没什么区别,任何一个命题只要你把所有的证伪方法定义为会对你造成某种伤害而不去做那么就没法证伪。
因此其实这个男人无论真假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挑点实在的漏洞,一个重要的漏洞是作者假定我们现在对古人类和古地质的认识是几乎准确的,因此john才能从教材中回忆过去。
这是一个非常扯的说法,因为即使板块构造说也只是个假说而已,而这几乎就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石。
另一个漏洞是除非主角向鲁鲁修里的CC一样有不死的能力,否则我想一个人能够survive所有的兵荒马乱而活下来的几率几乎等于零,无限趋近于零。
而按照他的说法,有他这种能力的人没几个,算一下概率,那么这毫无疑问是一个reasonable doubt了。
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最让我失望的还是双方之间的智力碰撞,其辩论水平和逻辑水平实在是对哈佛教授的污辱。
跳跃性极大,涉及面极广,而深度非常差。
只有关于时间那个命题比较上路,差不多达到了康德那个时代的哲学水平。
生物学、地质学楼主不熟悉不妄加评论,但是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的相关讨论实在是不堪入目。
而对于死亡的大篇幅讨论也是让人不知所云。
最大的问题还不是不专业,而是讨论本身缺乏针锋相对,似乎每次john说完这帮高级知识分子就怂了。
至于佛陀和耶稣这样的世界宗教一元论,西方公知民历中信的人还不少,中国公知中也有说什么黄帝是埃及人云云,上不得台面。
稍微对佛教和基督教有点了解的人都会觉得奇扯无比,两者之间表面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逻辑框架乃至思想主旨都截然不同,把两者扯一块实在是搞笑。。。
说john是Jesus,oh my god,你就这么想调戏一下可怜的可爱的小基督教徒的脆弱而纯洁的心么?
剧情方面,只能说充满了违和感。
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是人们不断逼问而无所得,一步步走向崩溃。
事实上我没看出来除了基督教老大妈以外其他人有什么可崩溃的。
而其崩溃的过程也是让人蛋疼到碎,充满了各种不知所谓的表演。
而男主动不动一脸装逼的走出去,走进来,难道是编剧怕老让他们坐着观众容易睡着么???
最后剧情神展开,尼玛这货真的是14000岁,真心把这部电影最后一块遮羞布扯没了。
如果不是的话,这是对科学对理性对逻辑的一次重大挑战,是对近代化以来现代社会的基石的一次质问——逻辑无法证伪的东西就是真的吗?
这个问号太强势太有力了,简直可以一俊遮百丑。
然而导演显然觉得这个结尾不够带感,先让人狗血淋头的给他搞出个儿子来然后搞死了,然后这个男的看起来看破生死了一脸茫然开车而去,尼玛那个傻逼女的居然还跟上去了,真是亮瞎狗眼。。。
简直不给这本电影一条活路了。。。。。
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渣字,实在是吐槽不能。
曾经不止一次想到这个世界“可能性”的问题。
一部片子的好坏不在于大家都能看到的表象上的东西,不是所有人在片子中感受到的共性,我想应该是每个人看完后体悟到的只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不属于别的任何人。
就是那句话“我有我的信仰,但我也让别人活”或者“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部片子让我感到人类沟通的无望性。
这个历史上有太多的沟通绝望,人们永远也不会真的互相理解。
所以这是人类几千年来悲剧的产生原因。
这些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悲壮的风景。
前一阵子在天涯上看到一篇帖子叫《精神病人的世界》。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635451.shtml)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病人口述经历。
因为这些不是多玄妙的事,它们完全有可能存在。
我唯一震惊的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竟然如此不同。
说他们是精神病人,我大概明白这个定义的界限,他们的思维或许不适合在目前的世界和人类社会里生存。
其实哪个人能完全剔除心中奇特的思维部分?
只不过所谓“正常人”更会隐藏思想,因为这个世界的居民,确实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那么多的奇异想法。
片子的最后,JOHN说抱歉,那些只是一个故事。
他看到他面前的教授和朋友们,世界观已经快要在他的话中瓦解。
所以他明白这么多年做的第一次尝试,是确定了对于别人既定思维的侵略性造成的后果,明白了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世界。
人们对未知好奇,但他们不想打破自己世界的信仰;人们追寻历史是为了寻找存在感,如果历史带给他们的不再是安定感,如果人们的世界观被颠覆,那么人们完全可以有理由和权利作出选择——不去相信。
我想这个片子和天涯的帖子给了我一些极好的视角,让我能够有幸从这些窥镜里去看这个宇宙。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看到和菜头的推荐,马上下载了。
在一个送别聚会上,主人公坦白自己其实活了14000年。
当然了,他面对的是他的同事——大学教授:生物学、医学、精神病学、宗教学......面对这些专家的质问,主人公回答得无任何破绽。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相信他真的活了14000年吗?
如果是真的,他又是怎么看待人类的,怎么看待历史的?
多么令人激动的一部电影。
到现在一共看过三部全由对话构成的室内剧电影,《梦想照见现实》,《生存法则》,和这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看得是最令人激动的。
因为非常好奇,一个见证了整个人类历史的人是怎么看待人类的,也好奇专家们是怎么怀疑如何向他提出质疑的。
电影好看的地方在于,每一位大学教授们都非常敏锐,每个问题都有很强的逻辑性,直指问题的关键。
而主人公却能给出一个没有逻辑上的缺陷的答案。
比如一开始主人公讲述自己前1000年的经历,在场的一位历史学教授马上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这是前1000年的事?
主人公回答:基于学术上的猜测,以及残留在我脑海中的记忆马上另一位教授又提出质疑:大多数人都不会记得自己的童年,你却能记住?
回答是:和你们一样,选择性的记忆。
(意识是说,无法记住全部的事,但有一部分深刻其中,生命中的高潮、低估、创伤...)还有一次质疑是:你说的就和教科书上的一样。
回答是:那是因为你们写得是对的。
不相信,那么就会继续提问,试图找出其破绽,比如,你为何不会衰老,你怎么能记住14000年前的事情不会忘记吗?
相信,也会继续提问,你怎样看到宗教,原始人怎样看待衰老和死亡等等,非常有意思。
其结果,不论相信不相信,大家的行为都是一样的,就是提问,而主人公则是回答。
看这部电影,激动的地方在于强烈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面对这样一个人,一定有很多问题要问,你最想问什么?
面对这样一个人,你一定要怀疑,但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找到他的破绽?
整个过程充满了怀疑、好奇和兴奋。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剧中的人,面对这样一个活了14000年人,我会首先问他什么问题。
我第一个想起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概率,遇到天灾人祸而死亡,交通事故什么的,就算不坐飞机不做汽车......平白无故地走在大街上都有可能突然被车撞死——死存在这么一个概率,当然概率很小,所以对于80岁寿命的人可能没有碰到这些而“善终”,但问题是,14000年,面对同等的概率,这么可能安然无恙活到现在?
活30年,你可能没被车撞过,活80年,你可能没被车撞过,但活14000年,你一次都没被撞过?
好吧,古代没有车但总有马车吧,不算马车,那还有雷劈、海啸、火山、滚石、地震、战争、传染病......为何概率在你身上无效?
(后来电影里主人公提到得过黑死病......)我很喜欢“概率”这个概念,所以最先反应到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想每个人最先想到的问题都可能不一样,因为最先想起的问题,往往也就是自己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地方。
所以我很好奇其他人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最先想到的问题是什么。
咔咔咔,主角就是 伪装者的主角哪: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17489/都是些老戏骨, StarTrek 进取号中的医生,等等;嗬嗬嗬,完全依靠谈话来推进剧情的实验电影,算是中规中矩的软SF;内容一般,就是伪装者剧集的大历史版本;对于国人的冲击力小点,永远35岁,不会结疤,故意弱化了宗教冲突,不过佛教和基督的关系,比较有趣;两点基本假设推导出的故事,只是回避了一点:14000年的时间,如果每20年有1次生育的话,700个直系后代,经过这么多年的繁延,几乎整个白种人都是J 的后代了吧...def J次代(出生距今年份):..'''假设J的后代都是正常人,一生只在20岁时生育一个后代..则每个后代到今天可以拥有的后代..'''..总数=0..后代积数 = (14000-出生距今年份)%20..if 0== 后代积数:return 0..for 次代 in range(1,后代积数):....总数 += J次代(次代*20)..return 总数+后代积数J的后代总数 = J次代(14000)
- 结构什么的有一种模仿12怒汉的感觉,但其实内涵相差太远- 很多评论都说这是什么07年最强科幻电影,引发人们对于历史,生命,宗教等等的思考......很遗憾,我不认为这么一个满身都是破绽的东西能够起到如此作用。
- 所谓科幻电影,许多的模式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发挥想象与文学创作,或表达对未来的憧憬,或体现对科学的担忧,根据导演的思想不一而足。
- 所谓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正因为立足已有的科学知识,电影才更加富有真实性,才更容易使人产生代入感,才更能使人跟着导演的目的思想进行思考和评论而不是纠结于电影本身。
- 历史虽然任人打扮,但她好歹是个萝莉而不是正太,史学家对三国可以有一千种解法,但我的先祖肯定不是棒子。
- 不立足于科学的科幻,那不叫科幻。
为什么你没见过以永动机为题材的科幻电影?
因为永动机已经被牛三定律所彻底证伪。
如果真要有,那不叫科幻电影,那叫奇幻电影:指环王你不是看得很起劲么,没人会追究它的科学性。
- 但是你既然着力于科幻,那么请你有那么一点科学性,你以思辨为看点,那么请你有那么一点逻辑性。
在我眼里,整部片子浑身都是破绽,哈佛教授的头衔不是电影设定了就是的,台词摆在那里,逻辑性如此欠缺,恐难当此重任。
没干货难以服众,上菜。
=======================================- 主角声称他来自X万年前,我先不管他是怎么活下来的,我先问一句:亲,您怎么长得跟现代人一个鸟样?
上高中的时候,大家见过什么周口店山顶洞人等等原始人的头骨和模拟图吧?
那种身高堪比武大的类人猿怎么变得跟现代人毫无分别了呢?
当然答案有好多,比如他体内细胞随着时日变迁新陈代谢适应了周围环境使得形体逐渐趋向于现代人啊什么的,行。
我不纠结这个。
- 我随手翻了一篇影评,说他自称是从14000年之前来的。
好,大家既然看到了我这个影评,一定开着网页吧?
咱新建个标签,百度一下【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
我按照某个知道里的回答,按照12年的数据,把自杀的20万人给剔除了,再进行一个最保守的估计:200万人。
用它除以总人口数,得出概率,再乘以14000.亲,你们看,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如果按照现有科技水平,有个人经历了14000年的岁月,他意外死亡的概率是多少?
21.53%!
算你20%好了,1/5概率。
这是医疗食物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
不要说古代那种环境,就说新中国成立,死了多少人?
你说你从远古一路活到现在,我告诉你,在数学上把有着极低概率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没有错,你是从14000年前活到现在这就是个不可能事件,小学数学直接送你进坟堆。
当然,有数学好的同学肯定要吐槽我这概率计算的方式不对,1/5概率只是他活到第14000年时暴毙的概率,在此之前每一年的阵亡概率肯定要依次降低。
但是我说亲,这只是个大概的估算,让大家有个数字上的概念,更何况古代的死亡概率,哪里是200万除以13亿如此之低?
不管怎么说,除非主角有僵尸的能力,不被爆头就不会死,不然小学数学计算就已经将命题证伪,已经没有机会扯到什么基因的有的没的。
========================================- 因为这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不苛求导演圆谎,我只想听听在这样的设定下你要表达什么。
所以关于主角身份的真实性我先直接略过,我们看下整部电影是怎么讲的。
- 只可惜,最终表现让我大失所望。
前半段正如片中一些角色所讲的,【主角你所讲的东西都是教科书里面的,是人所熟知的】,换言之,【没有干货】。
你看导演怎么回答的?
【无法证伪,且听他讲】。
- 当时我想:我他喵都不管你是不是从14000年前来的了,还管你讲的东西什么真不真?
剧情敢进展快些给我点干货么?
- 以上是我当时的吐槽,不必在意。
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对主角也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我这里要说一句:- 如果是你面对主角并假装他是合理的,那你有何想法和选择?
- 不外乎下面几种:1.拉实验室整个彻底研究了2.他是隐患,干掉他3.土豪我们做朋友吧4.。。。。
总的来说,跟你见到一个有钱人的反应是一样的:1.寻求他成功的秘诀2.做掉米国财团头头,为穷人造福3.土豪我们做朋友吧4.。。。。
也就是说,其实你会做出如何反应,无论羡慕,嫉妒,仇恨,好奇,在你看过电影简介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数了,还需要导演安排数个角色来在电影里分别体现吗?
还需要浪费你两个小时吗?
- 不不不,这是剧情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之一,我在耐心地等待。
- 然后导演开始撸宗教了:从主角跟一个老太太的絮絮叨叨里跟随历史时间,最后揭秘主角就是耶稣。
不是某些影评说的很可能是,那就是。
- 于是我终于看到了一点干货:导演对耶稣的重生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耶稣就是一个街头卖大力丸的,会点奇门异术,通晓假死之法,用这个骗过了围观群众,加上自己乐善好施又粗通历法,当时就变成了教派头头。
我的话虽然难听,但导演他就这么个意思。
- 然后呢?
- 然后主角朋友各种不服,主角依然使用【无法证伪】这一挡箭牌,于是大家三观尽毁,情绪崩溃,内牛满面,五体投地。。。
- 然后某老头证实了主角的真实性。。。
- 然后主角带着女人走了,电影结束了。
- 你说这玩意能够【引人深思】?
能够让人思考【生命,历史,宗教】?
你TM在【逗我】。
写到这里,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
我仔细看过豆瓣满满的好评,却发现它们跟这部电影一样空虚。
【无法证伪则存真】这一思维逻辑来自美国司法体系,电影《十二怒汉》是对其完美的注解。
但这是牵扯到司法公平和嫌疑人性命的,陪审团审案时候所采用的一种模式,将其擅自应用,则是【不顾前提】,【偷换概念】。
大家可以自行举些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这一逻辑的不合理性,比如说,你朋友跟你说,1.你妹正在去日本的飞机上2.当时你不在你妹身旁,你妹手机关机,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证伪3.所以你妹正在去日本的飞机上,或者说你不能否认你妹正在去日本的飞机上4.你说你妹昨晚明明跟你说过要去面试5.然后你朋友说你不能否认你妹正在飞机上的可能性,所以你妹可能正在飞机上- 你说有没有道理?
以此类推,耶稣也可能是卖大力丸的,主角也可能是来自14000年前的了,不可能事件其实还是有概率出现的,只不过概率及其微小,这是数学定义,对不?
呵呵。
说要点,【不能证伪则存真】是在陪审团对罪犯进行【有罪】和【无罪】的时候使用的,换言之这个逻辑的默认前提是承认二元论(这个你不知道可以划词搜索,就是对于A,有B,则B和非B必有一真,很简单的),而具体到本片探讨的所有问题,难道二元论是适用的?
非黑即白?
难道证明一个命题必须用反证法,排除它的一切对立面?
那个关于数学家的笑话,说在此时看到的半个羊的颜色是黑色的那个,说的也是类似的问题。
搞清了这个问题,你还觉得这玩意深不可测?
拉扯吧,牛宝宝!
有在科幻版大家闲聊的感觉,就着一个命题跑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设定、讨论、置疑、细节和情境演变。
第二遍看的时候还是蛮舒服的。
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很无聊,一是觉得散,剧情(主要是问题们)的推进演化毫无层次甚至毫无逻辑。
二是很明显的,也被许多人诟病过的,问题根本没有冲着置疑John的身份去、感觉问的都很没有水准。
其实这两点可以合为一点,既然整个片子就是构筑在一个问答测试(有人还拿大专辩论赛来做比)形式上的,那么以提问来巧妙的推进剧情就是最好的方式,但是片子整个把这个创意弄拧巴了,胡乱扔出来一堆杂七杂八彼此无关的问题,渐进、高潮、转折缺失破坏了讲个好故事的秩序,跟形式类似的比如12 angry men那严密的“逻辑推理服人的故事”根本无法相比。
所以我第一遍看的时候只感到对于这么长时间以来(整个08年总有网友“发现新大陆”式的在推荐这部片子)一直备受推崇的这部片子很失望。
但是鉴于第一遍实在是印象太浅,以至于和人讨论这部片子都无法进行,俺决定再拖着回顾一遍。
这次的感觉居然好了很多。
期望不同的缘故吧。
发现这片子的很多问题设置还是有道理的 只要不按着大专辩论赛的标准来看,也就是揪着一个问题死磕到底一定要把对方驳倒的标准。
比如一开始的设定其实是那个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自己回答出来的 这个洞穴人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他的身体和环境适应性、他不死的原因 他们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的设定;比如那个女学生问的问题都比较浅显甚至无意义,这符合她的身份;心理学家上来的第一个问题总是John的自我认同 什么时候知道你自己的身份的(第一次是洞穴人,第二次是耶稣), 还有他后来也问到了John怎么认知自己父亲这样经典的问题,以及一些我第二遍看的时候也想问的问题:John怎么在这样的社会中克服自己的孤独感(感觉迷失,很大的情感缺失,没有真正的亲人、朋友、爱人)、疏离感(离群,隔阂,感觉不属于这个种族),厌烦,等等等等。
这些问题变的很有意思了,当我不再关注于剧情的发展或只是作为一个外面的好奇者时,而是以一个关心John的朋友的身份去考虑这些问题 这也可以看做片中的人没有很mean的追问一些很容易拆穿John的穷根究底的细节问题的原因吧(比如你怎么伪造自己的身份,怎么逃脱那么多次灾难之类的)。
呵呵,这就是科幻迷的好处了,习惯了并不完美的设定,然后只去享受在一个已经存在的设定里海阔天空的yy。
说说片子里欣赏的一些idea或说yy点:在海洋尚未到来的时代,从法国的西南部看见过不列颠群岛,层峦叠嶂耸立在深不见底的峡谷的另一侧;冰川期的人类第一次意识到低纬度地区以及平原更加暖和;John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以为那里会更暖和;他经历过艺术的诞生 -- 早期人类根据一个族人绘出的壁画来捕猎;他经历人类从捕猎到种植、学习、知识的增长、城市的出现。。。
他走过不同的地域,冒充不同的人种,时而独行时而不得不融入群体。
他不只一次提到过,仰望星空,怀着对神祗的期待和疑惑,他很喜欢人类能移居火星这个想法 让我对这个人物很有好感。
他们还讨论了人对方位的记忆 -- 你不可能回到故乡,永远不可能;探讨了人对时间的感觉是否是一种幻觉;人对自然科学的认知 -- 有时候科学的结论违背我们自身的感觉,而有没有可能更接近真理的理论又会违背我们现在的科学认知呢?
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不能解释的东西,而人、一个普通人的思想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即使他有14000年的经验,他的知识依然仅仅止于他生活的年代、甚至对于他经历过的时代他的认知依然可能只是一个人、对他一无所知的世界的“观点”。
John还提出新的科学概念常常最先通过艺术的想象假设出来。
当然,还有心理学家第二次出现修正了自己认为John不疯的结论时提出的:如果一个人坚定的认为自己是怎样怎样,他完全有可能表现的很有理性的坚持这个结论,而一个知识渊博到一定程度的人则完全可能说服其他人(不过说实话,这个idea不算新鲜)。
还有一些揶揄学术界的东西:每个领域都存在“你们想掐死的跟自己意见相悖的家伙”;“过不久你们就会置疑你们现在听到的东西,以为我有精神问题或者为这个玩笑而恼火” 人们对于自己理解范围以外的东西的抗拒是如此深刻。
“We knew so little.”还有一些非常值得yy的东东:这样一个人,他会特意去保留任何东西吗(不会);他如何看待整个人类的进化(缓慢的,人类总在重复同样的错误);他的情感诉求,看着生命中其他人一个个的流逝,麻木还是痛苦?
时间越来越飞快,总是转眼又是百年。。。
(那段描写很喜欢,“那些人像海浪,潮来潮去,又像麦浪,随风卷拂”)还有,一个跟哥伦布一起航海,求教于释迦摩尼,跟梵高是朋友。。。
啊。。
这样一个人的人生。。。
可以5cent买入AT&T的股票和无数的重婚史。。。
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从意识到自己的不同,然后置疑自己,到转向信仰寻求解答,是否自己负有使命。。。
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真实。
另一个同样看起来非常真实的设想是,当遇见一个或许跟自己一样的人,彼此的反应,居然也会是怀疑,而且是多重怀疑(他要相信我才怪呢)。
幸好这个设想片子给了解答,那个人很有可能也是真实的。
还有些点/话题(topic),我觉得是片子干的比较拙劣的:比如人的嫉妒心、对异于自己的/自己不能理解的人/事物的排斥甚至憎恨。
虽然在过程中,关于彼此的信任、“你是不是在偷偷嘲笑我们”之类的小话题不时插进去,但是整体上每个人对John的态度变化由于“人多嘴杂”也好、问题设置无序或者根本就没想有序也罢,反正是把这个变化过程搞得很没有说服力。
另外就是一些很隐晦的环保倾向。
哦,片子细想起来还有不少很妙的小trick,比如jonny walker,比如心理学家总是从“谈谈你的母亲吧”开始,洞穴人喜欢壁炉源于童年记忆,无知的少女学生一语道破天机:oldman是一个双关语。
另外那个生物学家明显是调节气氛用的,他的谜语、十个字的十诫、家庭内多宗教共存都很有意思。
最后,说说关于宗教,宗教显然是片子的一个大题眼,前半截还只是时不时插进来一些关于原始人类的神灵观形成啊、信仰是解释第一推动力(the source)的途径啊、宗教的起源和演变之类的小噱头,直到John抛出那个大惊喜,这片子算是进入高潮了。
批判宗教这个话题不算新,观点、论据也并无特异,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很有意思:1)宗教>是一种认知>对于我们不能解释的>不,那只是我们不能解释,万事万物总有其规律>那么还有什么比活了14000年的人的存在更违背规律的呢?
2)宗教的产生,“信仰教义并不带来虔诚,是错误的理解导致(人们觉得必须虔诚才行)。
” 3)神化 -- 把人“神”化,如其他事物在历史中的演变一样,只是时间的工作而已。
4)信仰来源于思考,不思考的人反而不会有信仰。
5)宗教,总在贩卖些什么,希望、生存守则之类的。
《旧约》贩卖恐惧和罪行,《新约》贩卖与人为善的道德准则。
6)信仰一旦出现裂缝,置疑一旦出现,即使被一时否认,却将永无停止的困扰。
俺对待这部片子,跟片子里人类学家对待John的说法有同样的感受:我们有两个简单的选择,我们可以为此气愤,也可以理智对待,挑战逻辑,或可以简单的放松和享受,我可以待着批判的倾听,可我不必接受任何事物。
这个标题随着看管的年龄而修改,例如我就是,如何证明你活了27年?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非常好奇说服的过程。
说服一群大学教授相信有一个人活了14000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个好奇也伴随这看电影的每一分钟,可以说,里面的每一个问题我都会思考,这个好奇心让我真正觉得是参与了这次讨论,当然,只是以听者的身份,以我的认知程度来说,距离在场的各位教授不是一点半点。
看完之后我在想的问题就是,我如何证明我真得活了27年?
我说的一切历史,都可以认为是从书本上学到的;我所描述的任何确定事件都可以说是主观的想象。
就算我对很多客观时间的描述都是精确的,也只能说明我的历史学的不错。
更不用说我对于很多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已经无法记清了。
也就是说,当我面对标题问题的时候,我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相信我真得活了27年,除非在场的人正好和我的经历有过交集,就像片尾那样。
上面是对于历史方面的验证,还有心理、考古、生物学、医学、宗教等等方面的验证,我相信我不能像主角那样的都可以给出答案。
那么结论就只有一个,我不能证明我真得活了27年。
除非去专业机构做物理上的检查。
当然,我相信众人也不能驳倒我,就像影片里所说,既然他不能让我们相信,而我们也无法驳倒他,那么信于不信其实就是一个辩证的问题,选择哪一种都是你的权利。
一个房间,一个场景,一个故事组成的电影,原本我能想到的只有《十二怒汉》,现在在这个榜单上又加了一个名字《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如果说《十二怒汉》是表达了人性,公平以及“美国为什么强大”,那《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则表达了更为宏大和深邃的主题,影片充斥着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人类存在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部上映与2007年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位35岁的哈佛教授突然辞职,在离开的午后,他向来送别的同事宣布了一个秘密,他已经活了14000年,之所以走是因为他每隔十年就要去一个新的地方,他不想让身边的人发现这个秘密。
这个由人类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组成的送别的队伍,没有从他的故事中找到丝毫破绽。
他们的对话包含了艺术、历史、文明的发展,对宗教的探讨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原来这个男人就是耶稣。
这个男人真的活了14000年吗?
有可能。
随着故事的进行,他的同事(包括观众)也越来越相信他的故事,特别是最后心理学家认为这个男人就是他失踪几十年的父亲而突发心脏病死去的时候。
可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影片中用一个故事暗示了这个悬念将一直持续下去。
他的朋友问他有没有和他一样不死的人,他回答说,有。
在和对方聊了两天两夜以后他们都无法从对方的语言和行为中找到破绽,但是由无法否定是不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者在和彼此开玩笑,主人公还强调他们双方都有这个感觉。
男主角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当下发生的事是如此一致,无法否认也无法肯定。
这个男人不信宗教吗?
显然他在说谎。
他是相信佛教的。
这是片中一个明显的矛盾点,他的同事问他信教吗?
他的回答是不信,他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宗教。
而所谓的宗教是很多人假借某种神或者先知来传播个人的思想。
他在用一种历史学的方法看待人类和宗教,宗教不是某个人创生出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宗教是在一系列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的聚合,分散,重组而成的。
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信佛教,因为他的谈话中多次流落出佛学的思想,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在回答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唯有佛教是例外的,佛陀教导弟子们要安心修行,不要去思考这些深刻的哲学问题,佛陀把这些问题合成为“十四无记”,教导弟子们不要去讨论十四无记的内容。
所以当他的朋友问他,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时候,他采用了类似十四无记的回答。
就连回答是否信教也是标准的佛教徒的回答,他不回答自己信教,正如佛陀教导的那样“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他是基督吗?
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佛陀。
佛陀不是一个人“众生皆可成佛”主人公曾经说过,他在佛陀时代遇到了佛陀,听佛讲经说法,学会了佛陀的道理,其后五百年他都在传播佛陀的理念和修行的方法。
五百年是在佛教中有一个特殊的含义,佛后五百年称为正法时代。
为什么是五百年?
因为这个悟道着来到了西方,来到了罗马。
所以在东方的佛经中正法时代只有五百年。
他说不信教,是因为他看透了宗教所谓的祭祀,祈祷,崇拜的饼干和酒,他相信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教和其他宗教另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佛教没有神,佛教是教人解脱,也就是教人成佛,不用天堂来吸引人,也不用地狱来恐吓人,涅槃以后彼岸到底是什么佛陀没有告诉我们,也不想告诉我们。
以上内容是我看了电影之后的根据电影的揣测,如果有关于宗教的讨论还请致电电影的导演和编剧。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片子的创意,除了这点其他看不出任何优点。基于成本,电影的技法表演摄影什么的就不谈了。故事根本就说的漏洞百出,那些教授好像没问一个像样的学术问题,从头到尾都说点不痛不痒的科普级别的话题,结尾更是耍无赖,拜托,忽悠人也有点专业精神好不。
本片比较像希区柯克的一个独立的悬念故事集,光靠对话引出剧情的片子也不少,能拍到这个长度也属不易,但对我这个信息考据狂来说,片子中的知识还不算到爆炸的程度,基本上是对已有知识的补充和颠覆,导演愿意花钱倒是可以扩充加深本片的内涵
有种被颠覆的震撼!
典型的点子好处理差的片子 糟糕的思想实验 典型的建基于常识的美式空洞逻辑推理假设 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逻辑 而完全没有深入事实可能性 毫不信服 很取巧地选择了无法进行实证验证的谈话方式 本质上无视具身事实性和实在性 天马行空的不负责任
编辑 | 删除 挂“科幻”,卖“反宗教”-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77366/
哪位管理员把影志那个【意外结局】的豆列删了,我都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还没看就被他剧透了,这货是反社会人格吗,要抓狂了。
博尔赫斯《永生》。
有点看不懂
给我爸多买两瓶啤酒,他能说的更好些
原来是一帮朋友在一起话bullshit。 说真的,拿耶稣开玩笑?
一个为了解构而解构的故事,显然要完成剧本,需要编剧拥有较强的学识,涉猎广泛,对不同领域的事情略知一二。因此本片呈现出的说教意味太过强烈,像是要让你明白什么,但是其本质犹如空中楼阁,是文戏层面的华而不实。就像前文所说,教别人怎么理解自己的信仰与宗教根本没有意义,那是冒犯,彻彻底底的冒犯。一个基督徒怎么会喜欢你告诉他,上帝是怎样的,耶稣是不是死去了。那种话,即使是真的也不要说,而这个故事所呈现出来主角的恶劣,恰恰是编剧自我表达,或许他,就是这么看待他人信仰的。所以他不断的试图通过其他角色嘴说出类似“这没什么”的话,可是这怎么可能会“没什么”!这样一个故事,即便的再怎么逻辑严谨,不会相信的人永远都不会相信,这是人与人之间无法消除的隔阂。
彻底把我征服了。。话唠都可以拍成这样 引用两句别人的评论吧:“真正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归根结底不是绚丽奢华的电脑特效,而是能够洞穿人性的思想锋芒。”“好也不在于把历史生物心理生理宗教等众多学科给你一个眼花缭乱的展示,或者由男主角告诉你一个深刻无比的结论,而是在于吸引你参与到这场争论
典型的密室谜案,只是没人找到破绽。不过里面的观点却很有趣。有几个问题是动脑子的了:1、玛丽亚是你亲妈?2、你会多少种语言?3、可以测一下基因吗?如果您存在了14,000年,基因能证明。4、你怎么辨别配偶是不是自己的某个后代?5地球一半子孙出自你门下?6、有多少存款?定期转存应该也很吓人了吧。7、你怎么伪造档案?
还不错,值得看看
这片儿也太小成本了吧.... | 为什么好几个人都羡慕主角活了那么久 我觉得他好可怜
好牛逼啊!放在现在来看,小成本到如此境地,拍出了极大的戏剧性,回溯了历史,扣问了哲学,解释了宗教,探讨了艺术,涉及了科学。却在核心处讲人类的善良,以及那个猝不及防的结尾,和一段浪漫伤感的爱情。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只是通过对话,人物形象居然都立住了。
胆大妄为,那个述说自己是耶稣的人。这就是所谓科学界狂人对宗教信仰的亵渎。
男主到底是不是cave man根本不重要,故事是否合理也不重要……一个简单的设定就可以引发对人类几万年文明中无数问题的深思,语言、时间、伦理、历史、哲学、宗教、神话…可我们也只是生活在一颗蓝色星球“Earth”上一个渺小的族群而已。宇宙太大,未知的事物太多太多。Anything is possible.
这压根就不是科幻,就是神棍片,一旦牵扯到基督耶稣就变得神神叨叨,强忍着不让自己睡着,两倍速过无味白水。成本也是够省的,就是围炉夜话,只觉得编剧在沾沾自喜,实在空洞无物,所叨叨的无非也都是人类历史记录下来的,然后自圆其说,然后利用社会人文科学心理,一点奇【幻】都没有,太失望了。男主挺可爱,周围人从一开始友爱怀恋,到后面统统变脸有意思,人类就是如此可鄙的,其他没了。
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有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