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音乐剧改编自百年前的经典小说,随着在百老汇的上演成为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
这个故事如此脍炙人口并不仅仅出于情节的跌宕起伏、冲突的扣人心弦。
它与其它经典文化产品一样,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潜意识内涵。
这也许是这个故事打动和吸引如此多狂热的观众的深层次原因。
朱建军的“意象对话”理论认为,意象是一种有别于逻辑思维的认知方式,也是潜意识活动的主要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更为原始的语言,主要用象征来表达含义。
而故事中的意象能与人们潜意识中的意象进行沟通,使人们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下面我想就电影版的《歌剧魅影》讨论一下其中的某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欢迎对“意象对话”技术有兴趣的朋友们和我一起来进行这个探讨,提出意见和批评。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巴黎,年轻的伴舞少女代替了骄横的原首席女高音,成为了一部歌剧的女主角,并以她天籁般的歌喉征服了所有的人,包括当晚到场观看演出的年轻英俊的子爵。
而在谢幕之后,她在房间中寻找她神秘的音乐老师——歌剧院的幽灵,他自从少女的父亲死后就成为了她的守护天使。
他从镜子中现出模糊的身影,并且把她带入了镜中的神秘世界。
镜子在意象中常常是潜意识的人口,而幽灵正在镜中,并且从镜中出来,把她带入了深邃的潜意识世界。
接下来的场景就像是梦,有着异常丰富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少女潜意识中的内容:她跟随着幽灵,来到了地底的迷宫。
他们经过了长长的低狭的地道,来到了一片较开阔的空间,面前有一条交错的地下水渠。
他们渡船行进了一段路程,来到了岸上,岸上有一匹黑马。
少女骑上黑马,而幽灵拉着马,带着她来到了音乐圣殿,在圣殿中她忽然看到了披着白色头纱的自己的雕塑,仿佛一个纯洁无暇的公主,她便昏睡过去,被幽灵抱上了红色的床垫。
在意象中,进入一个狭窄的地下通道,之后空间忽然变得开阔,是性的象征,这样的通道就象征着阴道,之后的开阔空间是子宫。
后来一个女孩子误闯进来,发现地道中有老鼠,也证明了这些意象跟性有关,因为老鼠常常象征着跟性有关的负面情绪。
而之后女孩骑马,也是意象中常见的性象征。
地底的水塘中的水并不清澈,相反有点浑浊,呈淡灰绿色。
水象征着心理能量,当疏泄不畅时,就会淤积,导致水变浑浊。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这个女孩子有一个情结,这个情结跟性有关。
而且由于长期压抑,得不到疏泄,积压了大量的心理能量。
地底下的幽灵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象?
女孩叫他音乐天使,他给了女孩巨大的能量,使她的天赋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能量的意象,而且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他其实是魔鬼这个常见意象的化身。
他有着极大的魅力和蛊惑力,少女看着他的眼睛,就好像被催眠一般,带着一种恍惚的痴迷的神情跟随着他前行。
这个魔鬼的力量表现在控制方面,他以一种几乎压倒一切的力量几乎完全从精神上控制了这个少女,并且在之后少女想要摆脱枷锁时,带着巨大的愤怒对此进行诅咒。
他有着一种非常邪恶的力量,下毒使前原首席女高音失去了傲人的歌喉,用绳索勒死了无辜的剧院杂工,在幕后杀死了一场歌剧的男主角。
这个魔鬼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知道在少女的父亲死后,他就出现了,似父似友地引导着她。
所以这个魔鬼跟父亲是关的。
一个跟父亲有关的魔鬼出现在一个跟性有关的情结中,这是什么?
恋父情结。
后面的故事更加详细地表明了这一点。
少女与子爵在天台相遇了(天台真是一个经典场景,曾经有人撰文专门讨论过,作为例证大家一定对《无间道》中的天台难以忘怀),她表露出对阳光和自由的向往,再也不希望生活在黑暗中,而子爵便是她安全的温暖的港湾。
子爵在后来骑上白马去救她,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白马王子的意象。
白马王子的形象是阿尼姆斯原型和太阳原型的结合,象征着勇敢,力量,阳刚等正面力量和品质。
少女吻了子爵,象征着她跟阿尼姆斯的沟通,和与这些正面力量的联结。
与此同时,她扔掉了系着黑丝带的玫瑰,想要离开黑暗的世界,这象征着她开始去化解潜意识中的情结,并且想从中走出来。
潜意识中的情结中蕴含的是她过去无法面对和承受的巨大的冲突,这些冲突被她用潜抑的方式封存在潜意识中。
这时这些冲突开始浮上意识层面了:由于感到被背叛和欺骗,幽灵的愤怒如山洪一般爆发,他诅咒刚刚发生的一切,并且要复仇。
这里的关键是,魔鬼被背叛和摒弃的感受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是背叛呢?
之前在地底下,少女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披着白色的头纱,有着玩偶一般无暇的面孔,却面色惨白、了无生气,她一看到自己这个形象就倒下沉睡了。
这个面孔看起来更像个儿童,而非发育的少女。
白色的头纱一般是新娘在婚礼上佩戴的。
那么这是谁的新娘呢?
这里是幽灵的地下迷宫,魔鬼的巢穴,当然是魔鬼的新娘。
魔鬼是谁?
是父亲演化而来的。
一个小女孩的心里,爱恋的对象正是父亲。
这意味着少女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成是父亲的新娘。
这个少女在儿童时期和父亲的关系可能是相当亲密的。
少女一方面享受这种亲密,另一方面,当她发育后,性意识觉醒,对父亲的爱恋便引发了巨大的冲突,使其焦虑不安。
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她在潜意识中拒绝长大,压抑了性意识,让自己停留在无性的儿童阶段,做一个乖乖的没有灵魂的玩偶。
这个玩偶头戴白纱,脸色苍白,象征着缺乏生机,而少女见到她之后的沉睡也象征着活力的丧失。
那些被压抑下去的性能量就由地下水渠中的浑浊的水来象征。
由于少女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完整的健全的爱,父亲对她的感情只满足了她一部分心理需求,使她没有及时发展出独立的力量,脱离和父亲的这种亲密关系,走出俄狄浦斯期,于是她就固结在此。
随着少女的成长她第一次鼓起勇气,接受了男子的求爱,这个举动背叛了内心深处爱恋的父亲形象,引发了魔鬼的报复。
接下来的化装舞会中,幽灵一改之前的黑色衣着,穿着血红色衣服,身披血红色披风,带着扭曲的面具,拔出了闪着刺眼光芒的长剑。
红色和黑色的衣着正是魔鬼意象的典型打扮。
忽然火光一闪,烟雾升腾,子爵掉入洞中,这个洞里到处都是镜子。
镜子是进入潜意识的通道,也是进入魔鬼世界的大门。
少女在众人的沉睡中披上外衣出了门,上了一辆马车,去父亲的坟地。
这时她前面赶车的车夫,其实也是这个魔鬼。
前面的路象征着通道,这个魔鬼再一次带着少女回到潜意识中,去挖掘那尘封在最深处的情感。
她带着对幽灵的回忆和爱恋一路到了墓园。
而子爵为了拯救她紧跟其后。
少女到了墓园后有一段独唱,她说在过去,黑暗中的幽灵是她唯一的陪伴,似父又似友,只要做梦,他就会在她身边现身。
而她是那么渴望听到他的声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幽灵的确是存在于她的内心深处,存在于她的潜意识中的,他其实就是她内心深处的意象。
本剧主题曲中反复吟唱的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 inside my mind”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梦中他便会现身,那是因为梦是潜意识的世界。
荒凉的墓园中冰天雪地,干燥而枯冷,冰雪覆盖和尘封了许多人形的雕像。
这个场景象征着少女心中的活力被尘封,心理能量被压抑,她内心深处的涌动的情感已经结成冰,使她产生了抑郁心理。
她唱到她多么想告别父亲,希望他能赐她力量,让她勇敢地生活,在此之前她已经浪费了这么多年的青春年华,她希望今后能就此前行,不再回头凝视。
可以看到少女其实非常渴望从这个情结中走出来,获得新生和力量。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得更加清楚,这个情结的确是恋父情结,少女对父亲的深深的眷恋和依赖已经成为了她成长中的桎梏,她一直“思想上抗拒,灵魂却依从”着父亲的影响。
可是后来她发现,她深深眷恋的那个慈爱的父亲的形象,其实已经幻化成了魔鬼。
她过去一直珍惜的美梦,此时却让她感到恐惧。
这时子爵来了,他代表着少女心中男性化的勇气与力量,他要与这个力量强大的魔鬼开战。
此时矛盾冲突更加剧烈了,一方面,这个魔鬼的意象在过去是少女力量的来源,他使她得以发挥天赋,获得成就,另一方面,这个魔鬼有着巨大的控制力,几乎要把少女整个吞没,他的邪恶力量一旦猖獗将不可收拾。
接下来是一段歌剧《唐璜的胜利》。
就意象看,这其实是一场对恶魔献祭的狂欢。
火舌在场地中央肆意燃烧,象征魔鬼的黑色与红色遍布了整个剧场,而少女是这场歌剧的主角。
这其实就是她内心深处被魔鬼占据的地盘。
这场剧象征着她一直潜抑的欲望的爆发。
她潜意识中对父亲的强烈爱欲现在再也无法被压制下去了,霎时迸发而出,如洪水一般倾泻满地。
幽灵唱到,他们探索着秘密,跨越了最后的门槛——这其实就是心灵中乱伦的象征,与父亲的恋爱是禁忌的,而跨越这道门槛就是乱伦。
可是面对着内心深处的魔鬼的诱惑,女孩动弹不得,只能接受,并且无法再回头。
唱段中说道这是一场超越对错的游戏,他们了合为一体,沉睡的花朵已绽放,欲火已经焚透了身心,禁忌的桥梁已经走过,再也没有回航的余地。
这些充满寓意的意象正是象征着少女心中与父亲的性结合,她一直压抑的性能量终于得到了释放。
可是忽然间,魔鬼露出了真面目,他的邪恶的破坏力开始释放,暴乱开始。
瞬间天摇地动,爆炸声连连,火焰蔓延,随之焚烧了一切。
这象征着少女心中潜藏的巨大的愤怒的心理能量的爆发。
随后少女与幽灵又一次掉入了黑洞,回到了地狱一般冰冷的地底。
而子爵潜到了水底,试图去拉开封闭的闸门,这象征着打开情绪的闸门,让封闭的死水一般的心理能量得以疏通。
少女心中的阿尼姆斯部分一直在做努力去化解情结,释放其中的情绪能量。
在地底下,少女忽然醒悟,发觉自己只是幽灵的情欲猎物。
她曾经以为父亲的爱是温情慈爱,并且一直享受着与父亲的亲密,可是现在她发现这种爱的背后是诱惑、控制与占有,所以她这时认识到,这个幽灵的灵魂是如此丑陋。
她给了他她的心,可是此刻她却感觉到被欺骗。
当父亲对女儿的情感依赖与索取打破了父女的界限,变得更像是配偶之间的依恋,有时便会形成一种依赖共生的关系,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情感乱伦。
在这样一种关系里,父亲的深情是带着诱惑的,他的权威背后是一种绝对的控制与占有,在这种的关系中成长的女儿,成年后如果意识到了这种关系的本质,便可能会产生被欺骗被利用的感受,这就是这位少女现在的感受。
这说明她已经顿悟了这种关系的实质,发生觉醒了。
接下来,少女祈祷神赐给她勇气,走上前去亲吻了这个幽灵,对他说,你以后不再孤伶。
无论对战也好,接吻也好,其实都是少女整合自我的过程。
而接吻在这里象征着少女对情结的接纳和化解,正是因为她在觉醒之后,充满勇气地亲吻了魔鬼,用饱含爱的一吻化解了仇恨,所以魔鬼发生变化了,就这么放她走了。
这就是治愈。
她先认识到情结,接着接纳它,疏通其中蕴含的心理能量,最后用爱去化解情结,移除成长中的障碍。
之后,幽灵对少女说,他爱她。
这象征着少女心理中的各部分终于达到了整合。
少女把幽灵的戒指退还给他,象征着她不再做父亲的新娘,她不再占据母亲的地位,承担母亲的责任。
这相当于给俄狄浦斯期画下了完满句点——把父亲还给母亲。
当一切都终结时,幽灵亲手打破了镜子,带着一种英勇的豪迈。
因为少女此时已经在意识与潜意识中建立了桥梁,所以不再需要在意识和潜意识中隔一层拦阻了。
打破镜子就象征着自我修通。
而子爵的形象所代表的力量,可能来自她内心深处的阿尼姆斯原型和太阳原型(太阳原型象征着自性,是一种促进自我整合的能量),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比如来自少女现实生活中的爱人,他给她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她战胜了她的恋父情结。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在多年之后,少女的墓前放着一枝系着黑丝带的玫瑰,上面套着那只戒指。
也许她对父亲的深情一直贯穿着她生命的始终,虽然这一切已经成为了难以忘怀的往事,而她已经从中得到了释放。
参考:《心有心的语言——心理治疗的意象对话技术》,朱建军
一豆烛火,如埙呜咽,古老明信片拉进百年剧院。
击钹哈曼奴灵动叮铛,陨落的吊灯升起,主题乐轰鸣,积尘飞扬,灰白噪点的画面被冲开一片辉煌。
现世是黑白暗哑的,而回忆却艳丽夺目。
黑大氅、红玫瑰、脸上蒙着一片白,Phantom叔,佐罗、夜礼服假面、怪盗基德都是你搬来的救兵吗?
对二呼呼的懵懂女主自我介绍说im your angel of music,拉着她骑马又划船,一边走一边教声乐,一路骗进他烛火通明的福地洞天。
深情的灰蓝眸子、神秘莫测的浅笑、热情而克制的双手、轻盈从容的踱步,梦幻的令人迷惑的歌声,此间主人释放浑厚又优雅的大叔气质,蕴着温柔而不容抗拒的耳语”touch me, trust me“,还有那随处可见的女主公仔(此处有笑点)……天鹅床边,帷幕降下,不管女主怎么想,反正我是已经窒息不能动弹了。
极度华丽的柔情另一面是强大的占有控制欲,为捧女主上位不合心意便下毒惩戒,猫戏鼠一般杀人还要把尸体悬到舞台中央示众!
面对这般逆我者亡的凶狠霸道,作为一名资深蝎控,我澎湃了飙泪了若无屏幕阻隔就要扑上去把自己献祭了!
如此深切刻骨人家大姑娘却不领情,不嫌冷跟一小白脸跑天台上互诉衷肠,还不要脸地又抱又亲。
但我P叔怎会显现半分失态,一声不吭在雪地遗下一支霜红,只在无人的落雪中低泣呼喊,凋零成扯碎的花瓣也不掉范儿,没丢我大天蝎的螯和刺!
舞会上,别人的假面只为逗趣,他的假面却令人战栗,焚身烈火般的红衣,愚蠢的令人心碎的疯狂。
只会瞪眼张嘴的墙头草女主,上茅房回来裤子都没提利索的小白脸,淡定阿姨娓娓道来恐怖残忍的过往,人人嫌恶的丑陋者偏偏对美追求到极致。
水牢的守卫,墓园的幽灵,剧院的魅影,诱惑了诱惑者的唐璜。
大姑娘心旌摇动似焰,在剧院下上众人焦灼的目光下坠入他的怀抱与声线中,那是温吞小白脸永远也不能给的禁忌边缘的激情哟。
Phantom芒刺之下,女主就是个道具,其他人只是布景。
btw有些东西根本不能翻译……让我迷醉不已的那两句简单的唱词,用中文说就成了:我是你的大天使;摸摸我,信我吧这可怎么成
作者:浮生南很多人看了电影版,回头骂起元老。
说艾米小妹妹纯洁像天使,斯巴达大叔帅得不得了,回头看那俩老东西,真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首先要说,莎拉大婶确实不适合感情段落,她唱歌有一种冰冷的妖异感,像森林中的妖精,韦伯突出了她这一点,让christine浑身充满非人的剔透感,和大多数曲目刚好契合,她唱的比较无感的当属all i ask of,那声音真就是“christine死去的娘”,要说来她和Michael Crawford的合作就珠联璧合,两个人一个妖一个魔,简直华彩,真正是斗法……(要说起来,俩老东西唱的最好的段落其实是《The Point of No Return》,christine入了魔怔时迸发的妖烈邪劲,交缠魅影那化骨蚀心的一段all i ask of 的穿插,再加随后的惊悚段落,完整,美好,放到如今都能让听众心魂俱碎。
)但单就整剧的风格来说,莎拉生就是christine,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蛋,christine若不是天然一股妖气,也吸引不了PHANTOM君青眼有加。
如果仅仅凭大众喜好,硬说纯情可爱无辜的角色才惹男人爱,那魅影怎么不去泡Meg Giry,人家可比christine更傻更天真,还是金发妞呢!
比较起来艾米小妹妹并不能演出christine那种一开始冷酷洁净到后来渐渐有了活气儿的层次感,从头到尾基本都很干涩,手脚不知往哪儿放,偶尔还跳针,到后面猛来个爆发,结果淫荡的吓人,劲使错了地儿,我都替她害羞。
但以演员水平她能唱出这个,那个,还有那个的高度,已经很值得鼓掌了,她唱得比斯巴达大叔好。
还有人说不喜欢Michael Crawford的声音,嫌绵了。
天地良心,原著剧本都一直在耳提面命魅影那魅惑人心的甜美声音,借以反衬其丑陋诡异的外形,所以说那样的声音不是PHANTOM还能是谁?
还有人说MC的声音和电影版的Raoul一样,可是同学,你得想想看86版舞台剧的Raoul又是个什么嗓子?
那是又比PHANTOM还甜上一个台阶的呀!
至于外形,老Michael也下足功夫,面具歪戴眼歪口斜,表演时肢体永远保持不了平衡,收缩着扭曲着,人戏合一,鬼魅猥琐却又有一种奇妙的优雅,这一点后人无人能超越,难怪人都说他已经成仙了。
但斯巴达大叔咱也是不能指摘的,毕竟他千里挑一,最主要他的演技非常细腻,给予了魅影新的东西,不然韦伯也不会为他在结尾专门多加一段魅影的新唱段,说来也就那段适合他,听的我泪簌簌(斯巴达大叔唱得让我觉得最糟蹋粮食的,当属给剧院众人写威胁信一段,那个低音哟我的天我的地,他自己没噎着倒先哽死我了)大叔出场时耍帅啥的我比较不以为然,但他的几场哭戏都非常动人,可以说真的是剑走偏锋,毕竟因为歌舞剧身在舞台上的限制,所以细腻的面部表情很难顾上,但大叔刚好钻了这个前人没有注意的空子,确实是个创举。
再者他也发掘出了魅影没有的一部分,比如端正(取下面具脸都不歪,你叫老观众情何以堪),比如暴怒(虽然很斯巴达),比如力量感(这一点上老魅影确实太阴了),比如脆弱地啜泣(舞台版节奏不允许),比如摒弃了阴郁感——这一点是败笔似乎。
总之他是整部电影里演技实力最bh的,这点毋庸置疑。
可以说,电影版魅影是太多利益牵制的产物,能有如此水平已经很不易,剧中最有趣的反而都是配角(噢我爱死CARLOTTA啦!
她那个西班牙口音令我再度变态地着迷了),这一点可以参见国内电影《梅兰芳》,也是一样窘境。
但任何事五短总有一长,何况这部电影的配乐被韦伯改得更加丰富华丽(除了主题曲一段,怎么大神你还用蹦擦擦呢…… — —b),虽然撇掉了惊悚和黑暗的元素,变得有点《画皮》的范儿(我指过分琼瑶化),但众多人的努力还是显而易见,在影史上完全是可以书写一笔了。
(新浪微博@浮生南,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了很多评论,都骂Christine为什么没有选择魅影,可是我觉得Christine没有错,虽然魅影拥有天使般的歌喉与才华,但是他的心灵却因为丑陋的脸孔而随之扭曲,他对Christine的爱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自私的束缚,他霸道地想要Christine留在他身边,陪他呆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下室中孤独终老,因为爱所以他要捧红她,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伤害周围那些无辜的人,这样的人太可怕了!
和他在一起,生活充满了不安定!
相反,子爵可以给与Christine最好最温暖的保护,为了她可以去赴汤蹈火。
最后一场戏,Raoul对Christine说:“不要去他身边!
我这么努力来救你以至陷入困境,就是为了不要让你去到他身边!
”这句话让人超感动!
非常喜欢他们互诉衷情的那首歌,感觉像午后温暖的海岸,阳光照耀着海面,波涛一阵阵打上沙滩来—— Say you'll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 lifetime ... 说你将与我分享终生的爱 say the word and I will follow you ... 请你说出来我将会跟随你 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最完美的情歌。
即使背后有一个失恋的人,也无法影响到这首歌给人的温暖之感。
还是强烈觉得Emmy Rossum的《all I ask you》比Sarah Michael的版本好听S的声音不够清澈。
魅影Phantom的声音,因为我迟到了,是从Christine重见青梅竹马的Raoul后,Phantom大发雷霆开始听起的,那时候觉得那个声音好恐怖,充满了霸气,虽然GB的声音当时不能给我任何美感,但是他的歌唱技巧却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网上还是有评论说他囧……大概是我不够专业……),听到后来大概是越来越入戏,就开始好听了;可是Emmy的声音真是惊为天籁啊特别是她飙高音的时候,我最近超爱听海豚音的……Emmy的声音我是从她对好友坦白自己向一个“音乐天使”学习开始的听的,那声音非常清纯干净,充满了一个小女孩的梦幻感,一听就让人喜欢;子爵的声音我也喜欢,浑厚安稳的,给人信心与力量。
众人奉劝原来的第一女高音重返舞台那一段音乐也十分可爱众人如同捧着女王一样的小丑表演;化装舞会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奢华丰丽,又是我喜欢的风格……最后Phantom离开时对着那个八音盒轻声吟唱化装舞会之歌,那份对自己不得不带着面具的无奈凄凉感……
影片刚开始,丑小鸭式的女孩克里斯汀受教于一个神秘男子,在之后的替演《浮士德》女主角的戏中大放异彩从而一炮走红。
克里斯汀与“幽灵”是有精神的共鸣,触动最深的一句台词是“I am your angel of music·.我是你音乐天使。
看着克里斯汀与”幽灵“深情的对视,有些恍惚这不是只有爱人才会有的眼神交流吗?
”幽灵“是热爱如同烈火般袭来,让懵懂的克里斯汀不知所措。
但也注定着火般的爱不仅会灼伤克里斯汀,更会引火自焚。
拉乌尔,高贵的身份和俊俏的英姿让克里斯汀心神恍惚,第一次拉乌尔并没有认出克里斯汀,在舞台上才认出那个唱着天籁之音的清纯少女正是他儿时的玩伴。
乌拉尔给人的印象,不够丰满。
他痴情,但也强势。
他去房间里探望克里斯汀的时候,一度否认克里斯汀眼中的音乐天使,觉得她是幻听。
而不是以一个倾听者的姿态去安慰她,特别是他急着关门的那一场景。
他没有给克里斯汀足够的自由,似乎有强迫之嫌。
但是二者也有情愫,青梅竹马的感情及互相倾心的第一感。
虽然影片的结果是,“幽灵”成全了克里斯汀和拉乌尔。
自已独自一人隐藏在茫茫的地下迷宫中。
谁才是克里斯汀的真爱呢?
千人千面,亦有千种解读,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All I ask of you",电影看完后脑海里还在不停地单曲循环这首歌,心里有根弦被触动了,如果不是在公共场合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我想我估计已经用完一包纸巾了。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一开始戴着的白色面具、披着的黑色斗篷、牵着高头骏马的俊朗外表和华丽的住所下,其实藏匿着一个极度自卑、不安和孤独的男孩。
尽管一些极端环境的土壤里更容易诞生天才,但一个经历过剧烈童年创伤,生长在一所剧院地下,与这个世界处于半隔离状态的一个人,如何能拥有一颗正常人的心呢。
所以当christine第一次揭开他的面具时,之前那个风度翩翩的绅士瞬间从空气里消失了,变得狰狞、狂躁,像蜷缩起来的刺猬一样胆小脆弱和不堪一击。
他甚至用”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来形容自己的面具被揭下的结果,加上那些被帘子遮起来的镜子,可见他其实是多面的不愿意面对镜子里的那个自己。
这样的一个天才只能被人欣赏、被人崇拜、被人迷恋,却无法被人爱上。
其实christine从一开始对他的感情就是清晰而明确的。
年轻的christine从小伴随他的歌声长大,他在christine心中是music of angel(音乐天使)和great tutor(伟大的导师)的形象,而她对他的感情是一种偶像式的崇拜、迷恋,甚至有一点臣服,却偏偏不是爱情。
女孩的眼睛能告诉人很多东西,当christine注视他的时候,那是一种欣喜和好奇的眼神,像是被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样,而不是一种情谊绵绵充满爱意的眼神。
然而他却把christine的反应错误地理解成了对他的默许和情侣之间的互动,深深地投入进去了。
当christine和lowell那晚在剧院的露天平顶上确定恋爱关系的时候,躲在石像后的他可想而知那颗因爱情之火燃烧起来的心迅速冷却直至碎成粉的痛苦过程。
复仇的火焰开始吞噬他。
”I gave my music to you, now you betray me and harm me."一种强烈的被人背叛,尤其是被心爱的背叛的感觉会带来极大的愤怒。
“let revenge up on both of you",看着他们幸福的背影,他内心充满了复仇的毁灭欲。
到这里,一个荣格心理学中的saddle point"反英雄”已经在他心中建立了。
爱和恨都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当一个男人的心被自己心爱的女人捅一刀的时候,时间会让伤口结痂,但脓仍在伤口下。
如果带着这样一颗看似痊愈的心进入下一段关系,人会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
强烈的情感造成的创伤只有同样强烈的情感才能治愈,撕开结痂,让脓流出来后再重新结痂,那颗心才算是真正的痊愈了。
当他在christine的演出上将她强行劫持走后,复仇计划正式实施了。
年轻的lowell不顾一切前往营救自己的爱人,却落入他的陷阱被绑起来。
christine面临着选择:要爱人还是自由?
他的目的很清楚:你选哪个都是痛苦,现在让你也尝尝我经历的痛苦。
这是典型的“反英雄”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上说,攻击的本质是通过造成他人的损失来获得满足。
同样题材的一部电影如果放在今天拍,可能的结局要么是有人死掉殉情,要么有第三方突然介入造成奇迹诞生。
可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奇迹呀!
很多这样的时刻只能依靠自我的力量。
经典能被称之为经典就在于在关键的时候,人性透出来的力量远比一颗子弹或者一箭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的高端很多。
这个时候,christine终于明白住在这个男人身体里其实是一个无比孤独的男孩,敏感脆弱,感觉被这个世界抛弃。
这个时候她的内心不再害怕他,而是对他深深的怜悯。
她戴上他给的戒指:“God gave me the courage to show you that you are not alone."走上前吻了他。
这一吻不是爱情中的一吻,而是有点自我牺牲的意味,同时告诉他你没有被抛弃。
宗教意味挺浓的。
忽略掉这句台词的宗教味道,这个行为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迅速撕开了他心里那条结痂。
也许他根本没有意识到christine会是这样的行为(让我想起了看过的另一部格局电影《悲惨世界》里,主教送冉阿让银烛台那一幕)。
看他哭的泪流满面的场景就知道这一吻在他心里产生了多大的情感能量,他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如何只能大概地被体会到,总之他心里那块仇恨的冰化了,内心那个”反英雄“阴影不见了,心里那道伤疤终于被治愈了。
感情的复杂就复杂在它是一个集合体。
爱有很多层含义,然而爱情却只有一层含义。
很多人一生都在努力寻找爱情是什么。
有的人有幸体会到了,却痛不欲生;有的人没有经历过,倒也不觉得人生遗憾。
有的人是把误友情当爱情,有的人误把感动当爱情,还有些人误把依赖和交心当爱情。
写到这里,突然明白了”All I ask of you"后面接的应该是“is love",这个love的含义在christine,他还有lowell心中都不一样,是吗?
以下为伦敦西区舞台版的剧评,非针对04年电影版。
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weimustudy,欢迎关注!
作为一个十多年的《剧院魅影》铁杆粉丝,我总是刻意对剧中的性别问题视而不见。
这部剧有着美妙的音乐、华丽的辞章、动人的剧情、考究的舞美,数十年来在竞争激烈的音乐剧界屹立不倒,可以说是问心无愧。
女观众们有的唏嘘男主角魅影的执着和救赎,有的爱慕男二号拉乌尔的英勇和深情,但极少有人说自己喜欢女主角克里斯汀。
这位无奈地夹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女孩更像是为剧情需要设计的花瓶,漂亮、善良、纯真、柔顺,但毫无个性可言。
当然,我并不认为女权主义者需要抵制任何有一点点"厌女"症状的文艺作品。
归根结底,这只是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献给妻子莎拉·布莱曼的一出爱情肥皂剧,他无意借此抒发性别政治上的观点,这部剧的名字叫《剧院魅影》,而不是《克里斯汀》。
所以,我从未想过要以一个女权主义者的视角来认真批判或者解读一下这部剧。
这次在伦敦西区第三次观看《剧院魅影》的现场演出,我也只是想重温经典,感受感受西区的戏剧氛围。
这场三角恋的结局对我来说已无悬念,我不在乎谁来演克里斯汀,也懒得去分析她对魅影的真实情感。
但这次我惊奇地发现,最打动我的不是魅影,而是克里斯汀。
很多人批判甚至讨厌克里斯汀。
在这场三角恋中,她的犹豫不决可以说是两头不讨好。
魅影生来面目可怖,连母亲都嫌弃他的长相,此后几十年,人们恐惧他、羞辱他,他只能在歌剧院地下的水沟中苟且偷生。
但他才华横溢,向往美好,在克里斯汀身上找到了救赎,将这位青涩的舞女雕琢成闪耀的歌剧女主角。
另一方面,年轻贵族拉乌尔与青梅竹马的克里斯汀久别重逢,在克里斯汀开始惧怕魅影的控制时英勇地保卫她,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
然而,克里斯汀却没有回报两人的好意:她害怕魅影而摈弃他的爱情,投身英俊富有的拉乌尔,可即使在拉乌尔的怀抱中,她还对魅影念念不忘。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她大概挺符合"绿茶"的定义。
而魅影和拉乌尔的好意也暗藏陷阱。
魅影利用了克里斯汀对去世父亲的依恋,透过她梳妆室的镜子偷听她祈祷,伪装成"音乐天使"对她进行洗脑,还依她的样子做了一个穿着婚纱的人形玩偶。
此后,魅影更是将她掳到地下宫殿中逼她和自己结婚。
这些偷窥、意淫、囚禁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足以让人把魅影视为变态,而魅影的歌唱训练和父亲般的守护也更像是精神控制的伎俩,粗看浪漫,细想却令人毛骨悚然。
同时,拉乌尔对克里斯汀的态度也总是居高临下。
一个是高贵的子爵,一个是卑贱的舞女;一个是理智、健壮的男性,一个是困惑、脆弱的女性。
拉乌尔对克里斯汀山盟海誓,但克里斯汀始终是需要被保护的一方:他会驱散黑暗,给她带来光明和温暖。
拉乌尔只身闯入地下宫殿拯救克里斯汀,而在危机解除、魅影良心发现之后,拉乌尔撑着船带克里斯汀离去,他取代了之前给克里斯汀撑船的魅影,成了她新的父亲、丈夫和守护神。
这样想来,独立思考的现代女性大概很难认同贯穿全剧的父权思想,只有选择性忽略这些暗示,才能心平气和地欣赏。
但克里斯汀真的始终受到男性摆布、从未做过任何自主决定吗?
这次在西区,也许是因为演员的精彩诠释,也许是因为我自己阅历的增加,我第一次学会了理解克里斯汀,并且对她心生敬意。
我认为,《剧院魅影》不一定要被解读成"直男癌",它也可以是一部女权剧。
《剧院魅影》聚焦于魅影的救赎,但它也记述了克里斯汀的成长。
从舞女到名伶,这条路绝非一蹴而就。
在克里斯汀美妙歌喉的背后,是她与魅影多年来无数个深夜的严格训练。
在其他芭蕾舞女偷懒休息的时候,她利用业余时间精进自己的演唱,尽管她的本职工作根本用不着她开口、她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得到演唱的机会。
魅影的确赋予了她音乐和技巧,但学生的悟性和勤奋与老师的教学一样重要。
如果说丑陋可怖的魅影躲在地下偷偷期待光明和爱情,那么克里斯汀——这个平庸懦弱、饱受欺凌的孤女——其实也在后台偷偷向往着灯光、掌声和欢呼。
剧中,她第一次登台演唱的时候,这种向往赋予她勇气,令她不再像排练时那样战战兢兢,而是超水平发挥,一举成名。
在性格上,克里斯汀也经历了成长,而且这些成长并非男性角色强加于她,而是她自主选择的结果。
全剧刚刚开始的时候,克里斯汀确实是个性格扁平的花瓶,如幼童般单纯,被动地接受魅影作为父性角色的庇护,等待拉乌尔这样高富帅的拯救。
但在她意识到魅影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杀人后,她决定与可以给她带来安全的拉乌尔站在同一阵营。
在与拉乌尔的定情之曲《All I Ask of You》中,她唱道:"我想要的只是自由/和一个没有黑暗的世界/而你,总是在我身边/拥抱着我,把我藏起来。
"她首先渴望的不是与白马王子的爱情,而是远离魅影的疯狂和暴虐,在魅影的过激行为逼得她走投无路时,拉乌尔的地位和承诺恰巧满足了她对安全的需求。
这是否是真的爱情,我们无从得知,因为当他们不再需要联合对抗魅影的威胁时,全剧也结束了。
在第二幕,克里斯汀越发成熟坚强。
尽管身份差异悬殊,她并未对拉乌尔唯唯诺诺,而是说服他不公开订婚消息,以保两人安全。
她只身前往父亲墓地,试图正视自己对魅影的情感寄托,挣脱过往的束缚("不再回忆,不再沉默着流泪,不再呆望着蹉跎的岁月")。
她对魅影仍心怀感激和同情,不愿亲手害他,拒绝诱他进入拉乌尔的圈套。
尽管拉乌尔连哄带逼地劝她当了诱饵,她还是在熟悉的歌剧舞台上找回了主动权,以出人意料的自信演出了性感撩人的一幕(《越过不归点》),本想利用她捕杀魅影的拉乌尔和警察看得恍惚失神,而本想借机引诱她的魅影则在她的对比下显得畏畏缩缩。
她在众目睽睽之下揭开魅影的面具,彻底摆脱了魅影对她的控制。
在最后地下宫殿的对峙中,她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少女。
她与魅影势均力敌,高声宣布自己憎恶他的暴行,又与拉乌尔角色倒置,成了他的庇护者,顽强地挡在他身前,阻止魅影行凶。
她放下仇恨和恐惧与魅影的一吻更是化解了全剧的矛盾冲突,拯救了拉乌尔的生命和魅影的灵魂。
虽然她坐着拉乌尔的船离去,但她已由孩童变成了大人,将要从两小无猜的恋爱踏入需要更多智慧和勇气的婚姻。
那些批判克里斯汀逆来顺受的观众大概没有意识到,推动剧情的关键节点其实都是由克里斯汀决定的。
她对魅影的依赖并非魅影洗脑的结果,而是源于她内心深层的渴望。
同样,她与拉乌尔的恋情也并非拉乌尔单方面追求所得,而是因为在这个时刻,和拉乌尔结盟是最合乎情理的选择。
进一步说,魅影与拉乌尔代表的不仅是黑暗和光明两极,还有事业和家庭之间的权衡。
与拉乌尔结婚,她可以有所依靠、生活安定,但贵族阶级不可能允许她继续在舞台上抛头露面,她必须放弃自己热爱的音乐,安分地做一名贤妻良母。
而她之所以对魅影恋恋不舍,正是因为魅影懂得她真正的追求,并给予她一切支持和鼓励。
如果说她和拉乌尔只是互有好感,那她和魅影却是完完全全的心灵相通:她热爱他的音乐,而她的演唱也给他的音乐装上了翅膀。
因此,即使在她对魅影的行为失望至极时,还不得不承认:"我的思想激烈地抗拒着,但我的灵魂臣服于你。
"这种服从并非针对魅影本人,而是针对他代表的、两人共享的音乐梦想。
迫于魅影的罪行,她选择了拉乌尔和看似安逸实则压抑的贵族家庭生活,甚至很可能被迫从歌剧界隐退,但她心中仍有一块地方属于音乐和魅影。
在我看来,这很可能预示着她未来婚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韦伯于2010年公演的《剧院魅影》续集《真爱不死》似乎印证了这个猜测。
剧中,克里斯汀与拉乌尔的婚姻成了一场灾难,丈夫酗酒赌博,情感疏远。
多年后,她与魅影重逢,尽管矛盾重重,但一碰到音乐就立刻找回了当年的默契,最终两情相悦。
《真爱不死》有许多硬伤,而且也不能用来证明韦伯在多年前创作《剧院魅影》时就已经有这些打算,但克里斯汀对音乐事业的执著和为家庭放弃事业的隐患却是一贯的。
音乐剧的魅力,在于演员可以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演绎同一个角色,我对克里斯汀新萌发的敬意离不开当天女演员的独到诠释。
究竟哪些是作者本意,哪些是演员演绎,哪些是我自己臆测,我说不清,但我很高兴自己看到了《剧院魅影》中两性关系的另一面。
并非所有剧都应该是女权剧,但在创作、演绎、观赏诸如《剧院魅影》这样没有打上"女权"旗号的文艺作品时,我们都可以思考一下,如何从不同角色的角度看同一段剧情、如何挖掘那些常被男主角光环掩盖的女性角色的故事。
最后的咏叹调中,他高唱着《the point of no return》,走向女主角。
在如此一个掐死浪漫主义为主流的文化环境中,能看到这样的片子真是太好了。
因为他对她的爱情无懈可击。
我知道,你会说,他爱上的只是自己心中的想象。
可是,亲爱的,爱情就是爱上自己的想象。
从古至今都是这样,cris是魅影的muse。
只有真正的艺术家,对自己内心艺术女神的热爱和追求才会是永恒,可以永远炙热,至死方休。
cris凭借完美的外表和音乐的天赋以及未经人世的纯真无愧为这个极为挑剔的男人心中的完美的化身。
所以他能这么爱她,永远爱她。
在魅影的心中,已经把她完全muse化。
所以我才说,他对她的爱是永恒,也是在感性上和理性上都可以永恒的爱。
cris应该也是爱他的。
我是说应该。
因为在仔细查询了大量的幕后花絮和导演阐述后,我想,创作者的初衷是让她也爱他的。
只是,埃米当年太年轻了,她的演技和经验无法撑得起这沉重纠结的情愫,很多关键的转折点都没做到位。
相对的,她表现和子爵青梅竹马的感情是那么自然,才会让不少人误以为魅影是在自作多情,才会有人说,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就会得到爱情。
这其实是导演的失败,但是,要挑一个16岁的姑娘,既要风华绝代,又要纯净如水,还要能唱歌剧。
往往这种时候,她演技上的青涩似乎已经不是重点了。
万幸,瑕不掩瑜。
因为Gerard实在是光芒四射,角色本身包含的黑暗性都被他的光芒映射得煜煜生辉,哪怕是摘下面具,他的美仍然醒目,丑恶的右脸,绝美的左脸,极丑的和极美的,呼应了这个世界的两面。
而且最让人感叹的,Gerard的美里丝毫看不到一丝阴柔,他真正是做到了在阳刚上美到了极致,如此一个拥有鬼魅般魅力的男主角,不能迷倒女主角,那是不合逻辑的。
然后又扯到了现实,魅影寻求Cris的一部分原因也是现实,Cris离开魅影的终极原因也是现实。
带着丑恶的右脸来到世界的天才,被母亲抛弃,自幼受尽欺凌,终年隐藏自己。
当看到在暮色中祈祷的小女孩长成了风华绝代的白衣少女,他对她的感情肯定发生了变化。
被人世抛弃的天才,应该非常想回到人世吧,体验有人陪伴有人关心的日子。
而对于一个在现实中成长的少女来说,憧憬中的日子应该是在阳光下依靠在爱人怀中,看着可爱的孩子在草坪上玩耍。
这不是童话故事《美女和野兽》。
cris是一个普通的,处于迷茫期的少女,她虽然善良,但是不比一般少女善良多少。
而且魅影一开始就吓到她了,他悲惨的命运把灵魂的一部分扭曲,现实点讲,哪个女人愿意用一生去陪伴一个暴躁古怪不能见光的男人?
这会把她的爱磨光。
但是,我仍然欣赏魅影身上的黑暗性,他的敏感暴躁,他的嗜血残酷,他的破坏力,因为正是这个和他的光明性一起,成就了他不朽的艺术。
在他们永远分别日子中,当cris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都已沉淀,她对魅影思念才会翻山倒海的蜂拥而来。
因为这个光明和黑暗结合的天使,早就在无数的往日中融入了她的灵魂,而且她对他的背叛——当她告别迷茫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只会在安逸的日子中,让她对他的思念更加折磨灵魂。
这是一个发生在1881年的巴黎歌剧院的故事,如果不知道原著的作者是加斯通·勒鲁,我们很容易把它误解为维克多·雨果的作品,但是和雨果笔下的吉利亚特对于黛吕谢特专制而近乎神圣的恩情相比,Phantom更接近真实的人应有的情感。
故事简单到几句话就可以说完,Phantom这个徘徊在剧院里的加西莫多式的人物爱上了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孩Christine,而一直以Christine的音乐天使的身份出现,作为她的老师和最诚挚的朋友,一步步帮助她成为歌剧院最耀眼的明星,而剧院的资助人,年轻的Raoul最终和Christine彼此相爱,Phantom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和破坏之后,只是一个吻,他永远从Christine和Raoul的生活里面消失了,30年后,在Christine的墓前,我们又看到了Phantom的玫瑰和戒指。
影片采用倒叙的形式,从1905年在巴黎歌剧院举办的拍卖会开始,而那个猴子八音盒作为Phantom唯一的财产,最终由年迈的Raoul拍下,放在Christine的墓前,当那著名的吊灯被拉起,一切又回到了三十年前。
整部影片,我们不记得Christine和Raoul有多少出众之处,而Phantom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支撑着整部影片,也让他代表了一种爱情的永恒形式,在他之前,在他之后的所有爱情故事,总有Phantom这样的人物让爱情变得深沉和忧郁。
Phantom塑造了Christine并且爱上了她,就像皮格马利翁塑造了伽拉特亚并且爱上了她一样,Phantom的地下道房间中有一个和Christine一样的雕塑,最终,也没有一个慈悲的神把雕塑变成一个只属于他的Christine。
Christine从来没有选择过Phantom,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爱他,尽管在影片的开始她那么单纯地以某种方式依恋着Phantom,当有另外形式的感情出现,这份依恋很快就被抛弃,少女的残忍是不自知的,她那么普通,被爱的原因只是因为Phantom选择了她,而Raoul爱上了被Phantom塑造出来的Christine,如果没有Phantom,Christine只是一个给Carlotta伴舞的小角色,或许一辈子淹没在歌剧院舞台被忽视的一角,也不会有Raoul情不自禁的爱情。
这样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没有公平过,因为Phantom的帮助,Christine拥有爱情、朋友、生活和未来,而Phantom的一生最亲密的朋友或许就是他的面具,他只是一个人在黑暗的人生里苦苦挣扎,没有怜悯,没有爱,没有拥抱和温暖的眼神,他被当作怪物一样囚禁在马戏团的铁笼子里的时候,他只拥有那个八音盒,我们是否在对人的感情绝望的时候会对物产生类似爱情的情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再无望的人也必须是有所寄托的。
人在寂寞的时候会找寻哪怕是一点点的寄托,那些寄托很快就变成唯一的救赎,不要把寄托放在人身上,特别是你已经没有能力让人去爱的时候,Phantom承担的面具下的诅咒是对爱情特殊形式的隐喻,它可以是一张扭曲变形的脸,也可以是一种不相匹配的身份,只要它是宿命多变的形式中的一种,我们是如此容易被这样的无力感包围,然后轻易击垮,Phantom最终的无望的挣扎只是为了让他看清,Christine不爱他,属于他的那个Christine拥有了Raoul后再也不会回来,不会称呼他为音乐天使,不会给予一个面具掩饰下的吻,不会给予一个真诚感谢的眼神,不会给予平静和谐的相处。
你的爱情给了谁?
Phantom的付出就是爱情最好的注脚,有的人一开始拥有的不劳而获的爱情是许多人追求了一辈子,付出终生无法得到的,爱情多变的习性注定了破碎的爱情是完满爱情的数倍之多,每一个晚上都有人哭泣,每一个晚上都有人从熟悉变得陌生,每一个晚上都有人在写一个新的,又是重复过无数次的爱情故事。
Phantom打碎镜子离开了,而我曾经清澈的镜子,已然熄灭。
欲望,占有和救赎,可能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假面舞会吧。
略心疼魅影,悲惨的命运导致了扭曲的心灵,极度的爱慢慢变成欲望,变成禁锢和占有,甚至是毁灭。
可 在他的境遇下,谁又能忍心怪他呢?
我猜,他最幸福的时刻,应该就是假面舞会上与克莉丝汀对唱与拥抱的时刻吧,理所当然地戴上面具,拥有你,一切与长相和背景无关。
在地牢里,克莉丝汀为了救劳尔放弃自由之身,此刻的魅影终于才明白了什么是爱。
他终于敢直面自我砸烂所有曾经如梦魇一般的镜子。
当他挥手放走克莉丝汀和劳尔,从此,他的爱,化成了成全,化成了她墓碑旁一直默默守着的玫瑰花。
(我在想,可能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假面舞会吧。
戴上面具,不再害怕,无论结果,勇敢追逐和把握重要的人,至少那一刻,我的自卑我的胆怯我的懦弱,都将暂时妥协。
不得不说,剧里的音乐实在太美了,尤其是女声,简直像天籁。
ps:看完<夜半歌声>,看完<歌剧魅影>,下一步,希望能 遇见韦伯。
)
我真的衷心觉得除了音乐之外其他都很弱智。。。
唱了两个半小时,我差点儿疯。。。不过后半段还不错,宅男屌丝最后放女猪脚和高富帅走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意外和感动的,然后我以为女猪脚会因为怜悯他而留下来陪他,结果呢,她和高帅富划着小船唱着小曲儿走了,然后幸福的生活了一辈子,可怜屌丝一辈子都没能忘记她,时不时往她的坟上送花,哎。。。
最讨厌本片的一点是,为了促成悲剧而不顾一切的形式主义。涂着金漆,披着华袍,唱着不痛不痒的咏叹调。
好美,喜欢从黑白到彩色的开场,喜欢魅影。1870年和1919年的黑白彩色交替的插叙方式让人很舒服。片尾的一枝彩色玫瑰让人心痛。喜欢里面各种经典感人的唱段。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
对女主非好感,非常不喜欢影片的基调
欣赏不了的经典,姑且还是算作垃圾吧!不喜欢这种莺莺燕燕,迷迷瞪瞪的电影,高雅也许是真的高雅,只是我欣赏不了这样的高雅,那就避而远之吧。
这么一个楚楚动人带感的故事 总是觉得缺了些什么
看了三次关了三次播放器 实在是看不动啊。。。。。。。。。
结局很怪~音乐不错
说实话,不喜欢...不过音乐还不错
wonderful but it&#39;s not my cup of tea
作为音乐和歌剧来说呢 是还可以吧 但是作为电影来说呢 就次了些
Learn to be lonely,learn how to love,life can be lived,life can be loved,alone...
《歌剧魅影》,★★☆☆☆。一个隐藏在歌剧院背后的面具男,调教出极具唱歌天分的姑娘为明星,欲霸占她却又见不得她爱上别人,爱情复仇大戏正式开演。说是电影,其实是一出大型不仅限于舞台的音乐剧,若剔除音乐,电影是一具干瘪的木乃伊。至始至终都渲染着巴黎的穷尽、奢华、萎靡,唯有肤浅留给爱情。
成熟的形式主义
我每到一个大城市都要努力去看这部歌剧 不管是纽约还是维加斯 现在应该只差伦敦版本的没看过了
Redemption. 其实Christine对Phantom到底有没有爱真的很难说,至少我看到的更多的只是音乐上的共鸣,所以不能轻易说彼此就是soulmate 。水果硬糖里的怪蜀黍好有爱~ 一开始还真没看出来。歌剧太美了,不愧是韦伯出品,好几首都是老爸车里循环播放的,百听不厌啊~
布景很好看,剧情很操蛋。女主没立场,俩男对着干。一个三角恋,毁座歌剧院。若说故事性,还属89版。
里面的歌曲听一遍就能让人爱上,动人的旋律结合剧情,富有生命力。
看的烦。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只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