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年少轻狂,我们不可一世,我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在我们长大之后,就可以变得很幸福。
可以那只是我们自己所想象的,就像在上高中的时候,然后幻想在上了大学之后,就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可是等真的上了大学之后,我并不是真的想过高中那时所幻想的生活。
ghost world里有两个女孩伊尼德与丽贝卡,作为对比,丽贝卡在高中毕业之后疯狂一段时间之后,便很快的适应社会。
他有一个目标,就是在高中毕业之后,自己能够独立,最后在一家餐厅做服务员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而伊尼德一直不是很顺应这个社会对他的需求。
首先是与丽贝卡的关系决裂,可以看出他们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一起恶作剧,一起疯狂,但是丽贝卡并不是很特立独行,他就像一个乖乖女,然后顺应了大家期待。
但是伊尼德并没有,他同一个有收藏黑胶唱片的大叔关系很亲密。
算了,不写了
高中结束,两个闺蜜不打算再回到校园,面对社会,两个人刚开始都有着同样的方法去面对,桀骜不驯、孤芳自赏、嘲笑一切,都是青春的味道。
丽贝卡更快地适应了这个世界,找到份普普通通的工作,笑脸面对她曾经讨厌的人,活得还不错。
伊尼德就无法适应,她依旧我行我素,然而社会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对待她了。
对于她来说,这个城市有太多她讨厌的人或事,太多她无法融入的状况。
与其说这是个幽灵世界,不如说伊尼德对这个世界来说更像一个格格不入的幽灵。
她真的很酷,我希望她能永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面对世界,结果可能没那么好,但是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一件很酷的事。
电影的结尾,她像之前坐在椅子上的老头一样,乘坐夜晚的大巴离开了城市,她会去哪?
谁知道呢。
她是个幽灵啊。
女主人公很有意思,尤其的后半段的表现,不屑一顾,同时没有出口,错过了一些机会,想挽回时却发现非常无力,只希望有个人安慰她。
一切都在改变,她的世界越来越小,爸爸的世界里有了新伴侣。
朋友也是,大叔也是。
所有人都有了新朋友,她的不屑和不屈越来越难以坚持。
她为什么会喜欢男主角,因为男主角,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尽管社交寡淡无味,但是起码还能体面的生活。
她想献身和满足于他,为了他各种出谋划策,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另外一面,工作、房租、学业,这些生活压力又让她的肩膀扛不起来,很想有个人可以倚靠。
所以她一半计较着自己的青春活力值不值得在这个老男人身上,一半又想满足这个和她内心一样和周围保持距离的人。
而美术老师的品味很奇怪,有时候瞧不上她,有时候褒奖她。
让她觉得好不稳定。
但是知道自己如此被老师眷恋看重,又很欣喜。
还没来得及追上这品味,又被拒绝了。
这好像我们成长中,有光芒的一刻,但是很快又不知去向了。
我该如何有品味的生活,拒绝商业社会的媚俗。
同时我又不至于跌落,不至于没有朋友没有宠爱。
这是每个人都想有的小小天地里的雀跃吧。
每个人最后都不得不变成其他人,安分的生活和珍惜,根本没得挑剔,没得辜负。
看到另外一个人的孤独可怜,很想去满足对方。
真的好像施舍。
但是真的要让自己全力投入的时候,又逃跑了。
还是觉得不值得。
有品味,高高在上的活着,又被大家宠爱着。
只等着拒绝别人和机会。
以为一定有谁在原地等着自己,光芒四射的出发。
结果是黯然失色的离开,好失落。
还年轻,还有各种机会,只是也许要和世界有点点妥协。
2001年,剧情喜剧 电影《幽灵世界 | Ghost World》剧情电影真的不是我的菜,也许是故事本身我并不喜欢,再加上拖沓的剧情。。
我看的有点浑身难受了虽然说如果给两颗星也有点太贬低这个电影。。
三颗星又觉得多。。
很是纠结。
电影里的角色刻画过于各色,也许就是想突出表达出,这个幽灵世界的意思吧。
对很多人产生了共鸣,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很多人年轻时候的写照。。
俗话说的好 ,愤青与爱国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与SB一步都不差。。。。
我们也曾傲慢的愤世嫉俗过,最后妥协的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个电影的主题色彩比较负能量,也是我本身所不喜欢的。
因为我觉得电影中所谓的“正常”并不可耻,反而傲慢的活着才是最大的错误。
因为观点的不同,所以我并不喜欢这个电影,作为 斯嘉丽的球迷,年轻的斯嘉丽只是一个配角,我很失望。。
不过话说这16年。。
外貌也没什么大变化,外国人这点还是很犀利的对了 电影配乐还是不错的。
我是车站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我个人不太喜欢的电影,但是也许很多小伙伴并不反感。
这是我看幽灵世界的第五遍,第一次看的时候,我高一,那天晚上我知道自己考了班上的倒数第一,然后呢,然后还该有伤心的故事,可是那天晚上什么也没发生,看完这部电影我睡了。
每个人都会有一部很私人的电影,那么这部电影一定属于我。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属于边缘化的人,可是慢慢的发现,好像我和她是一样的,无非是每天愤世嫉俗,却不知自己真正的归宿在哪。
电影里,那本daily是最吸引我的。
那本书是艺术么,老师好像不太喜欢那本书,喜欢那些没有什么真实意义的,只不过添加了那些锦上添花的修饰词。
好像所有的老师都喜欢那些被文学附加了价值的艺术。
不过最后她还是像老师妥协了,那副插画,最终还是被人强行撕下了。
这些都不足以让我深深的爱上这部电影,真正爱她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那种孤独,偏执的孤独。
影片的开始,她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开心的起舞。
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我都在自己的床上幻想自己身处一个群体之中,是一个很酷的人。
这个愿望一直陪伴我三年高中,从未间断。
她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只有她才知道眼前出现的这个看起来猥琐又胆小的人才是真正属于她的朋友。
他们都一样吐槽这世界,孤独的一个人活着,总是别扭,却又想去尝试。
我想要写,但是开始打字以后,却发现自己完全无法写出来,这是一种私人化的故事。
结尾的时候,她独自离开的时候。
我真的好感动,人是可以完成自己的救赎的,我们是可以选择离开的。
你好,我亲爱的古怪小姐。
看到索拉在ghost world的扮相便喜欢上了,认定这片子一定得好好看看。
从最没有内涵上说,我喜欢片子里伊尼德的扮相。
尤其喜欢她的两只手袋,一只艳红色,鲜艳夺目,娇艳欲滴。
很随意的拿着,好像并不注意自己的衣裳的颜色,坚定的红色手袋,将这明艳的颜色变得通勤而又如此特别却并不难看,不论怎么拎着,都觉得十分恰当。
还有一只黑色圆饼状,很少见的,独特便付之于伊尼德身上。
伊尼德,喜欢嘲笑他人,她以为世界是荒诞的,没人比她看得透彻,人们总是浑浑噩噩的生活着。
她无所谓将来的生活,她对于世俗的成功渴望还不是太强烈。
她嘲笑那些可怜的人儿,捉弄他们。
她以为他们不过可怜。
伊尼德,没有一点点的同情心。
伊尼德,憎恨这个世界。
她有感到被判,感到不可信,感到孤独,感到可怕。
她追求平等、和谐。
以某种理想在勾画着她心中的世界的模样。
可世界,并不是她的一幅画。
丑恶总是无孔不入。
可怕的种族主义仍在人们的心中,大人们明明清楚,可是,他们总没有勇气去承认,他们自欺欺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是能够存活于世界所必备的。
毕竟,某些事情,我们要想它很好,纵使事实并非如此。
可是伊尼德,拒绝欺骗。
从某种意义上,她的美术老师和那个男人给了她不少的支持。
可是到最后,美术老师放弃了,而那个男人,确实,并非伊尼德的真爱,仅仅因为奇异的吸引。
伊尼德,如果无法理解,我宁愿独自前行。
伊尼德的母亲早死了,父亲不明白这个古里古怪、神经质的女儿。
而朋友丽贝卡,伊尼德是爱她的。
可是丽贝卡的思维跟不上伊尼德,对于伊尼德对于一个朋友的需求,丽贝卡无法理解也无法给予。
伊尼德需要的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说起来十分简单,可,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世界有太多我们还看得不太清的东西。
比起这,伊尼德以为这比干一份踏踏实实、傻里傻气的工作重要得多。
丽贝卡留不住伊尼德。
伊尼德需要更多东西,去满足自我。
伊尼德,喜欢的是两个男人。
在我看来,一个小男朋友,一个怪老男人。
表面看,伊尼德喜欢那个怪男人。
怪男人满足了伊尼德对于自我世界的部分认识。
伊尼德从怪男人那里听了那么多黑胶唱片,那些有着某种深度的东西。
怪男人给她看许多自己奇特的收藏。
而这些着实足够吸引一个古怪女孩。
女孩毕竟没有太多的深思熟虑,她看到的仅是她正在寻找的某种理想世界的一部分。
可是,怪男人,噢,他仍要有面对的现实。
他在现实中是个loser,这是事实。
他遇到了一个不错的同龄女人,女人,是真真正正的女人,会装饰他的家,帮他挑选衣服、裤子,一起做饭……而这,毕竟是现实生活所必需的。
而这些,又不是现在的伊尼德想要要的。
怪男人最后下定决心想要与伊尼德在一起,可是伊尼德,也竟明白了,这不是爱,只是单纯对悖于世界的吸引,从根本上只是自己那冲动的叛逆心。
想想,虽然关于她的小男朋友,电影给的很少。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个人暂时将他看作伊尼德的小男朋友)伊尼德应该是喜欢他的,而她的小男朋友也应该是喜欢的。
嘴上说着不愿意,可伊尼德的无理要求,他总是尽力的满足。
在心理上,他完全的理解与包容伊尼德,但在思维上,他没有办法做到与伊尼德同步。
我想,他们双方都清楚这一点。
对于年轻的伊尼德,她还不需要一个包容的港湾,她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智慧的世界。
伊尼德,原来那个老人才是最最智慧的。
电影里,一直有一个老人坐在椅子上等着人们认为不可能来的公车。
伊尼德说,只有老人最可信,他永远也不会离开。
老人却说,那是你认为的,我会坐车走了的。
世界,没有一样是固定永恒可信的。
而这些词,不过是人们美好的想像。
最后,老人走了。
伊尼德恍悟。
我们都在走,在前进,在寻找。
她,也该上路了。
伊尼德,走了。
一只黑色的圆饼手袋。
在半夜,不与任何人告别,毅然决然地走了。
坐在那椅子上,登上了车。
伊尼德不知道前方是什么。
可她明白,她需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而要做到这些,她必须离开。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在看芒果街时,书中这么写着。
怎么说,Enid很荒诞,特立独行但是又想得到人们的认可;残忍玩弄人心,挥霍朋友的信任和感情;嘲笑世人,挑三拣四,对生活中的一切感到不满,觉得自己呆在一个被idiot包围的世界。
看到她和Rebecca找房子闹掰了去找Seymour睡完第二天不接电话。
我真是讨厌死她了!!!
可后来想想,Enid真的很lonely,她身上有着青春期少女对这个世界以一种无知者无畏的藐视,她才是那个最real的人吧,一厢情愿的错位和拒绝向前的执拗,太格格不入,太不与大众为伍,不被世俗接受,挫伤身边的亲友同行,最后分道扬镳。
但这才是Enid啊,正真的一个根完美主流优秀搭不上一点边的人。
最后Enid坐上bus开往未知路。
我不懂她是向童真告别还是选择追逐童真。
但懂了为什么这部影片叫ghost world。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孤独的世界,周围的人们如此陌生,如此不能理解你,仿佛除了自己,身边都是幽灵。
慢慢的我发现我自己也在朝着大流走,努力往一个能被社会认可的角色中前行。
在不知不觉中被磨平棱角,被社会规则限制。
我不懂是好是坏。
刚开始看十分钟左右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会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 果然这是继微型家具之后我最喜欢的电影 女主简直就是为这部电影而诞生的 虽说这跟她之前的美国丽人角色有些相像 很可惜这并不是她的第一次尝试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 她把这个年龄里对所有事物的戾气 格格不入的感觉 和总是没有安全感的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她从来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从来不去试着达到大众水准 即使她也总是迷茫着不知道是该消失还是继续存在 她依旧在全是幽灵的世界里我行我素 而我 恰恰相反 也许跟女二有些相似之处吧 对一切事物都不满 但是又选择了像大多数人那样妥协 我也只不过是这个世界里的一个幽灵罢了 对我来说 真实存在的人也少之又少 而明天我是否该消失 也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了
看了《艺校机密》后, 去找了这部片子。
两个高中毕业生Enid和Rebecca对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Enid,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经常坐在咖啡店里画来来往往的顾客,比如一对大白天打着黑太阳伞的老夫妇,一个收集了1578张黑胶唱片的,在报纸上寻找一面之缘的金发女郎的30多岁的未婚男子,等等,还经常会跟踪这些人,有时还会装做不经意地去搭讪,就这样,Enid认识了那个1578,开始听“1977年的PUNK”。
我觉得生活在单亲家庭的Enid一开始只是对未知的1578好奇,就像她面对离开学校的生活一样,她去参加“1578都觉得Enid会觉得无聊”的派对,听着那些老唱片,并“怂恿”1578去见了那个一面之缘的金发女郎。
斯佳丽扮演的Rebecca虽然也是无所事事,但她不知不觉中有了想拥有一所自己的房子的念头,即使是租的,因为想独立。
于是她去快餐店打工,为小小的愿望努力着。
如同许多青春片一样,随着Enid和1578关系的拉近,她和Rebecca关系的必然开始疏远,直到她们一起去找房子的那天终于吵架。
Enid 的暑期艺术班也不甚顺利,作品屡屡被同学们否定(这点和《艺校机密》很像),不过似乎和老师的胃口,老师甚至为她争取到了一个去艺术学院深造的机会。
不过,随着影片的深入,深造的机会很自然地失去了。
在众多挫折面前,Enid又找到了1578,ONS之后,Enid在1578醒来前就离开了,她终于明白眼前的这些并不是她想要,于是她和Rebecca和好如初,一起搬进了当初一起寻找的房子。
=============Enid和Rebecca就和大多数刚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一样,对未来迷茫,从自己的方式去面对陌生的世界,这个比幽灵世界更加辣手,在开始时必然要碰壁,要走多少弯路,取决于个人的行事方式。
1578 是失败男人的典型,过分沉迷于那些收藏中,而且“拎不清”,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对比自己小十几岁的Enid究竟是什么感情,比Enid还要迷茫,那一夜之后他居然还去向那个金发女郎坦白,结果必然是两头空,他还丢了工作,彻底的失败。
片中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一个永远西装笔挺,在一条两年前就取消的公交线路上等待着BUS的老人,他永远坐在椅子中间,正好遮住了“NOT IN SERVICE”的字样,他的表情很坚定,与迷茫的女孩子们形成鲜明对比,而最后,他也等到了那班通向另一个城市的汽车。
整部片子和《艺校机密》属于一个风格,感觉就像是后者的前传,青春气更重一些。
1高考结束,高中毕业,意味着一个人生阶段的结束。
2也许会留下一串困惑,向未来寻找答案。
答案也许令人振奋,也许令人失望。
3昨晚看完的《幽灵世界》,许多年以来,我看到过的最好的青春片,没有之一。
相比之下,日本的《情书》显得矫情,意大利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太过于另类和重口。
国产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又过于有特定时代和特殊文化背景的痕迹。
4青春是一首感伤的诗。
一个分号,一个逗号。
一个句号,或者由句号变成感叹号。
5青春有某种可以任性的特权。
可以横眉冷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物。
不必妥协,不用圆融。
可以刻薄,可以冷眼旁观、嘲弄这个世界。
可以与世界捉迷藏,开点无伤大雅的恶毒玩笑。
6青春可以有一枚最好的、无话不谈的闺蜜,分享个人好恶,一起行动,品评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怪现象、怪人物,甚至一起跟踪陌生的人,探知令人好奇的陌生世界,一起玩一个只有你知我知的小小游戏。
7青春可以满纸涂鸦。
写满对这个世界的恶毒讽刺,然而,说不定在自己本欲嘲讽的对象和事物中,又发现意料之外的因素。
甚至,借由那个自己想要嘲讽的某个人、某个事,就此进入一段别样的内心风景。
看似丑陋的事物,突然变得美好、闪耀起来。
一只飘零的船,突然感觉遇到另一只飘零的船。
8心中涌起连最好的同伴也难以理解的情感。
可以喜欢上看起来最“矬”的大叔。
只因从这位大叔身上,看到了满眼庸俗的世界里的一股新风。
一种奇异的,不可思议的内心连接。
9青春,也划满句号。
最无话不谈的闺蜜,突然变得形同陌路,突然变成让内心最不舒服的人。
价值的分歧,渐渐拉开两人的距离。
10青春的失落,可能意味着你失去了最后一座心灵的港湾。
比如,最温柔的父亲,突然宣布要和一位叽叽喳喳充满世故气味的女人再婚;本以为作为世界最后一个可以停泊的宁静港湾的家庭,再也无自己容身之处。
朋友也在此时反目。
11内心明明喜欢一个人,却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只是以对方的恋爱小参谋身份出现,帮其搞定其他的女人。
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两人的亲密。
某种无邪的亲近。
即便在最隐私的空间里二人相处,也不会掺杂不恰当的东西。
本以为最不可能的“拉郎配”,结果意外成功。
别的成熟女人,夺去了自己的心头所爱。
等意识到大事不妙,自己奋力争取,结果只是被对方当作不懂事而胡闹的小丫头。
于是,内心好不容易涌起的唯一而强烈的爱,也面临失去的危险。
因为心绪的不宁,又会丧失对生活其他方面的敏感和积极,甚至连决定自己大好前途的重要事件,都当作垃圾一样地对待,并终于在意识到应该把握时,失去了那个宝贵的机会。
12等你终于奋力争取到自己心上人的回心转意,有了两人心灵的真正沟通,和亲密方式的转换与升级,却在一夕之间,酒醒之后,心境大变。
突然发现,自己追逐的,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梦。
只是为了满足青春一时的偏执,缓解孤独。
不惜一切代价貌似终于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却突然弃若敝履。
因为那终究不是生命的答案,只是一时的迷茫之际的幻想中的美好。
对方回过头来奋力追逐你,你却一心只想躲避。
在已经“入坑”的对方看来,也许这叫残酷无情。
在外人看来,也许这叫有病。
然而,青春就是这么琢磨不定。
不可思议。
不讲逻辑。
连自己也搞不懂。
品尝过后方知滋味。
13当自己失去了所有的依托——家庭、友谊、对爱情的梦想、令前途大放光芒的际遇与机会等等之际,最后那个让人内心感觉到稳定不变的事物,可能并不是自己生活中多么重要的事物,而只是常常路过的那个街角的长椅上永远坐在那里的老年痴呆汉,他犹如地标,不论风雨,总是在那里,是生命中唯一不变的事物,提供着一种安全感。
而当有一天,自己眼看着失落了一切,再次看到那位老人时,上前打招呼,告诉他:“你会一直在这里吗?
”然而,对方说:“我明天就要离开这座城市了。
”青春残酷物语啊。
真是令人绝望啊。
14真的令人绝望,尤其看到,长途汽车停在那把长椅前,那个自认为会一直守候的老人,终于在风雪之夜,拎着一个行李箱,跨上了汽车。
当汽车开走后,那把长椅,空空如也。
就像空落而凄清的街道。
连地标都失去了。
生命将何以为托?
青春的船儿,迷航于生命的大海之上。
15所有的困惑,只因不愿意与这个平庸的世界妥协。
不想随大流,不想寻找一份平常的工作,在老板的训斥和机器人一般的服务程序里,消耗自己的一生,扼杀生命的热情。
然而,这种热情没有出口。
友谊,爱情,家庭,跟前途相关的机遇,均关上了大门。
甚至嘲弄世界也变得没有意义。
因为连听众和交流对象都失去了。
对方已积极地融合于这个世界。
自己一个人,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孤独者。
16生命的出路似乎没有。
必须妥协吗,与那个“去你妈的,正常生活”的灵魂告别吗?
还是沉入那个已不合适宜的爱情梦想,获得至少支撑一段时间的稻草?
显然,有的清醒着的灵魂,不愿意假装睡去。
在至暗时刻,在眼看生命进入成年之际即跌入绝望深谷之际,望着那个已空空如也的街角长椅,有时,内心突然会获得闪电般的启示。
17是的,自己也可以拎着一个箱子,搭上一个去往他方的长途车,效法那个痴呆老人,说不定生命的另外一扇门就打开了。
18在最绝望之处,升起新的希望。
尽管这希望,未必能够提供给人一个稳定而美好的前途。
但如果连希望都失去了,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当《幽灵世界》中的小女主,看着空空如也的街角长椅,眼神中突然有了一抹亮色,我知道,她的灵魂就要发生转机了。
19电影在那里迎来了一个完美的弧线。
哀伤的音乐中,渐渐升起富有节奏带有坚定力量的鼓点。
凝望的眼神那个镜头之后,黑幕,渐现下一个镜头,空中的一排电车的电缆,镜头徐徐摇下,整个街道的清晨景象浮现眼前。
哇,漂亮。
那音乐和那眼神中的一抹亮色提示我,导演不会让这个电影就这么丧地结尾。
他要给青春一抹亮丽的希望。
哪怕这个希望,只是——离开这个地方。
20这个电影让我想起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电影中的小女主,分明就是一个女版的霍尔顿·考尔菲德。
她对荒诞世界充满不屑与愤怒,就是不愿意妥协。
那是一部美丽的小说。
那个看起来最愤世嫉俗最讨人厌的少年,是多少纯真少年不愿意弃守的内心理想。
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有“美国独立片之王”之称的吉姆·贾木许令人惊艳的处女作《长假漫漫》,片中也是一位少年,看不惯身边一切,对一切丧失热情,内心充满迷茫,最终,他决定,拎起行李,坐轮船去往远方的巴黎……片尾,轮船离岸而去,波涛汹涌,海鸥盘旋,水光接天,喧嚣纽约被甩在身后,渐渐远成狭长的一小撮丛林,少年会拥有崭新的新生活吗?
不知道,但至少,他怀抱着一丝希望。
有时,正是这一丝希望,犹如命悬的那一线,将人带向全新的境地。
俗话说,谁不曾在黑暗的夜里一个人痛哭流涕。
这样的绝望,如果生命之中避免不了,那最好来得早一点。
21《幽灵世界》,一部极流畅极美好的青春片。
带给我这青春已远走之中年大叔许多感慨。
整理成以上碎片段落。
青春可以哀伤,青春可以残酷,但千万不要,走出青春之后,变成一个平庸的成年人。
为啥取这个名捏~【电影资料馆】
4可怕,現在的我只是稍微溫柔一些的Enid,依舊覺得世界上的dork很多。而且,這些dork活得還不錯,這是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我不想循規蹈矩,也不想隨波逐流;我嘗試走進一個nerd的世界,但貌似他不想給我這個weird girl任何機會。Fuck everything! 這不是叫憤青,而是證明我特麼還青春地mean著。
第一次在手机上看掉的片子,各种文艺各种纠结。。。
我们放纵自己的任性、却不敢面对现实、关于人生或者真实情感、有时候会想剖开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彷徨什么、其实一切只是我们在拒绝长大、这就是青春啊!
wtf 我还是喜欢正常人 西莫有种朦胧的性感
看它的時候我睡著了 難道錯過好片?anyway Enid的奇怪和酷It's Not Of My Tea
超爱这片!在如此荒诞的世界里,正常和不正常如何判断,又有谁说得清楚!只要你相信,有些东西终究会来,但不相信者眼中,只有一片荒芜。
being cool and weird and "covering everything with a thick layer of sarcasm" and whatever else that they do, it's all a teenage privilege.
幽灵世界即是:现实的环境使我感到孤独。对现实永远感到不满,自我又没有追求改变,两面不讨好。青年成长的过程即是:审美偏向形成的过程。在脆弱,认为不被人理解的固执之下(而我依然认为这会是长远的境况)朝向任性或愤怒或自卑等多种性格发展的结局,最终形成自己。继续无聊还是有趣?期望是后者。
看在女神和粉先生的份上勉强看完
青春期里50%的傻逼是对世界的敌意和自命不凡的孤独 这片子只有傻逼 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斯嘉丽约翰逊是两个女主角里胸小的那个
青春的特权包括:尖酸刻薄、残忍地玩弄伤害一个人的心、嘲笑世人、挑三拣四、对一切感到不满意、觉得身处一个白痴包围的世界。同时脆弱伤感,又易变。无法从老友、家人和情人中找到安慰、与出路。19岁的Thora Birch和17岁的Scarlett Johansson青春稚嫩!
感触太多。我的状态类似Enid,心里怎么也理解不了也做不到Rebecca的选择和生活方式。然后被Rebecca们拷问,你没有工作,你怎么pay rent?你想怎样,我不明白你了...然后周围的声音不断涌来:你有什么打算...
三星半。蛮喜欢看这种小朋友的青春片,有趣,轻松,赏心悦目的小美女,还有那么一点点深度。她能一直坚持自己,我很羡慕,我想想自己,我连自己到底想怎样都不太清楚。
斯嘉丽约翰逊很清纯。我快睡着了。
【6分】青春时敏感复杂的小心思,夹杂上一些非主流的古怪和超强的尖刻,在选角上非常成功,但有些不能把握那种尖刻的小心思。
“我们生存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周围的人们都是如此陌生,仿佛除了自己,身边的都是幽灵。”——豆瓣评价和实际观感差距较大的一次观影!
看不懂 女主就是神经病吧 典型的自己没水平还嫌弃这嫌弃那
最好是看到片尾曲唱完,铛铛铛结尾有彩蛋哦!“fuckers! fuck with me! ”原来是美国丽人里的索拉伯奇。。
歌曲的本土翻译很神,剧情平庸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