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叙事,凯瑟琳与乔纳森在意大利的遭遇,南茜与斯蒂芬得知儿子死后的生活,凯瑟琳一家人被斯蒂芬出版的书搞得焦头烂额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凯瑟琳与乔纳森前期的故事一直是以圆孔方法缩小展开的。
似乎一直就在暗示是书里的故事。
看的时候,我也很好奇,南茜写的书是凭几张照片写成的,那怎么能当成事实的。
导演把书里那段凯瑟琳勾引乔纳森拍得香艳至极,配合bgm真的如诗如画。
故事节奏很慢,结尾的反转以正常人的速度看到4-5集就应该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原本的真相也是非常非常的简单,也许凯瑟琳在哪个时间段直接对丈夫说“我被他侵犯了!
”,丈夫就能有耐心把事情听完。
但她不,她一定要从风和日丽的早上开始讲起...也就老爷子有耐心等药效才有机会听她讲完吧,被所有人误会真的不冤。
有些细节地方刻画的非常棒:跟老人生活能闻到他们身上的老人味;孩子明明有问题,但父母会在记忆中美化他;斯蒂芬吐槽现代网络用语等等。
最后罗伯特得知妻子被侵犯反而如释重负,在内心深处,妻子不检点是比被侵犯更难接受的。
斯蒂芬在烧照片的时候发现,原来尼克拉斯从小看到了自己儿子施暴的一面,从而被影响一生。
那一刻他也不知道自己设计了这么多年是为了什么吧。
乔纳森和前女友为何吵架不得而知,但从前女友得知他死讯也没有至电来看,一定是严重到无法原谅的问题了。
他有非常阴暗的一面,就像他犯下的罪过,但也有舍己救人的一面。
这两者并不冲突,人本来就是复杂的个体。
单用某一个词去评价明显是不合适的。
总结:如果只拍4集,将会非常棒,一旦观众猜到后面的发展,那说明拍的太冗长了。
一本神秘的小说打破了女人原本平静的生活。
就是因为女人意外发现,这本小说写的竟然是自己曾经的经历。
是谁在窥视自己?
更刺激的是,他的丈夫在过几日收到了一个神秘的包裹,里面竟然是女人的刺激照片。
照片中的女人十分奔放,穿着自己送给她的红内裤,但是女人搔首弄姿的样子却让他十分陌生。
女人名叫凯瑟琳,如今已经是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的母亲了。
在丈夫的眼中,凯瑟琳是传统的,是一位贤妻良母。
但没想到,凯瑟琳竟然背着自己找小情夫,还拍摄了很浪荡的照片。
真相果真如此吗?
刚才诉说的剧情是Apple TV+的最新美剧《免责声明》里的情节,只有7集,但是每一集的反转都让人欲罢不能。
相比国产剧又臭又长的情节,7集能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还能如此跌宕起伏实属不易。
而剧集仅仅围绕着20年前的一桩溺水案展开,年迈的父亲想要探求自己儿子溺水的真相,而凯瑟琳就是突破口!
跌宕起伏,悬疑反转,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部剧为什么那么上头。
01不可靠叙述这部剧的悬疑主要是通过一种不可靠的方式。
我们在剧中刚开始看到的是那本小说《完美的陌生人》中所叙述的情节,虽然叙述的内容与凯瑟琳的经历微像,像了40%。
因为小说的作者是死者乔纳森的父亲,而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整件事情之中。
他靠着自己的推理、猜测以及仇恨,写了这本不负责任的小说。
然而,这本小说的“受害者”凯瑟琳,却完全没有站出来为自己争辩。
所以导致凯瑟琳的丈夫、儿子乃至观众都被这本小说里的内容欺骗了。
本剧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方式,20年前的时空与20年后的时空交错在一起,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在乔纳森父亲斯蒂文的脑补中,20年前的真相是怎样的。
20年前的凯瑟琳带着儿子在意大利度假,在那里遇到了乔纳森。
因为乔纳森去世之后,他的父母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乔纳森的胶卷。
乔纳森一直有拍照的习惯,他可能是个摄影爱好者吧,拥有昂贵的相机,所以他的母亲很自然地就想到要洗这些胶卷,以了解乔纳森的过往。
本来没想洗乔纳森在意大利的胶卷,只是洗了一些之前的,却发现乔纳森拍摄了许多母亲的照片。
或许是母爱泛滥了,他的母亲想要看到更多乔纳森拍摄自己的照片,于是把他所有的胶卷都洗了,才发现了一组陌生女人的性感照片。
照片上拍摄的正是凯瑟琳,她在镜头前搔首弄姿,非常浪荡。
于是所有人都会认为凯瑟琳是一个浪荡的女人,而且这个女人还成熟、年纪大,带个孩子,肯定是这个女人勾引的乔纳森。
当时的乔纳森也不过20岁,交往了一个女朋友,名叫萨沙。
但是萨沙竟然中途回了伦敦,扔下乔纳森一个人。
在剧集开头,我们看到一对男女在火车这种公共场合公然make love,那便是乔纳森和萨沙。
这一段可能是上帝视角拍摄的,所以观众看到的乔纳森与斯蒂文的描绘完全不同。
这里可以看到萨沙和乔纳森都是非常开放的状态,而斯蒂文描绘的乔纳森却是被凯瑟琳引诱的,而且说自己性经验不足,只有一个女友叫萨沙,并且只亲吻过她的嘴唇。
看到这里的时候,想必导演就已经在暗示观众,整本小说里所叙述的内容并不可靠。
但是随着剧情渐入佳境,很多疑问也呼之欲出。
比如萨沙为何会突然回国?
她的理由是自己的小姨去世了,但实际上,她的小姨还活着,所以萨沙说谎了。
那么她为何要突然抛下乔纳森呢?
在后来凯瑟琳的视角里,我们发现真相并非小说里写的那样。
凯瑟琳说自己是被乔纳森强暴的,他威胁和逼迫自己拍下了那样的照片,而且还用刀割自己的手腕,让凯瑟琳吸血。
由此可以看出,乔纳森整个人都具有暴力倾向,甚至发疯起来自残。
可想而知萨沙作为他的女朋友经历了什么,会不会是因为被家暴才选择的出走呢?
乔纳森的形象成为了一个谜题,因为毕竟他是为了救下一个小男孩牺牲的。
但是从乔纳森和萨沙坐船游威尼斯的时候,船夫再三强调此处下船危险,但是乔纳森却还是不听劝说地摇晃着船。
整个人的行为都像磕了药。
所以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又怎会怜取眼前人?
导演其实是让我们辩证地来看这个问题,因为救人溺亡的到底是英雄还是恶魔呢?
02人物关系闭环剧集采用了双线叙事,还有斯蒂文这个老登的偷窥视角,所以想要捋清楚这部剧的人物关系并不容易。
前文已经说过了,开头那对浪荡的情侣就是乔纳森和萨沙。
而乔纳森因为萨沙走了之后又开始偷拍凯瑟琳,并且强暴了她,之后又救了凯瑟琳的儿子而溺亡。
凯瑟琳在乔纳森冲进海里的时候才意识地大喊“不要”,其实不是因为担忧乔纳森的安全,而是因为之前乔纳森用儿子威胁过自己,他担心乔纳森要对儿子不利。
所以最终,乔纳森因为自己种下的恶因而食了恶果。
也正因为乔纳森对凯瑟琳做的那些事情,导致乔纳森死后,凯瑟琳没有任何表示,还称自己不认识乔纳森。
20年后,这件尘封的往事再次被揭露了出来。
凯瑟琳的丈夫罗伯特因为看到了凯瑟琳拍下的照片,所以气得把凯瑟琳赶出了家门。
而一直窥探着凯瑟琳生活的斯蒂文,却还在威胁着凯瑟琳的家庭,想要对她的儿子下手。
凯瑟琳的儿子也是一位非常孤独的人,而且一直没有朋友,他在网上发布自己的音乐无人理解也无人问津。
而这时,出现了一位网友,不仅给他点赞,还称自己欣赏他的音乐。
这位网友的名字竟然叫乔纳森。
乔纳森不是死了吗?
原来,这个乔纳森是斯蒂文假冒的,他用了乔纳森以前的照片和乔纳森的信息创办了Instagram,并且接近凯瑟琳的儿子尼克拉斯。
这就形成了一个人物关系的闭环。
这个假乔纳森引诱尼克拉斯抽烟,吸毒,甚至给尼克拉斯看了那本小说。
但是尼克拉斯显然并没有意识到那本小说里的内容和母亲有关,因为当时他经历那件事情的时候只有五岁。
于是,斯蒂文放大招了,他直接给尼克拉斯传了凯瑟琳的性感照片,并且告知尼克拉斯当年的事情真相,因为凯瑟琳引诱乔纳森,所以当尼克拉斯遇到危险的时候,乔纳森就奋不顾身地救下了他。
尼克拉斯仿佛受到了重击,从此一蹶不振。
他由于吸毒过量进了ICU,并且在苏醒后也一直说自己想要离开这个世界。
难道仅仅因为别人的一面之词吗?
后来斯蒂文在焚烧照片的时候发现,其实尼克拉斯看到了母亲被强暴的事情,他一直宣称自己不记得20年前去意大利玩的事情,可能也是因为受到了这件事的影响。
那么那天,五岁的尼克拉斯独自划船冲到海浪里,是意外,还是他当时就想结束生命呢?
03永远别碰亲情这块蛋糕表面上看,这是一位老父亲为死去儿子报仇的故事,但实际上,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关于“亲情”这个主题。
乔纳森去世之后,他的父母得知消息,然后前往乔纳森的住所。
他的母亲是迟疑和震惊的,因为她不知道乔纳森是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而且还抽烟。
而在斯蒂文的眼中,乔纳森和母亲更加亲近。
好像斯蒂文不了解乔纳森的近况很正常,但是关系更加亲近的母亲显然也没有给乔纳森打过几个电话,没有真正关心过他。
然而,乔纳森的女友萨沙一家对于乔纳森的死亡也显得非常冷漠。
接电话的是萨沙的母亲,乔纳森的母亲南茜让萨沙的母亲转告萨沙这个悲剧,然而他们一家始终没有等到萨沙的电话,所以也许萨沙的母亲并未告知。
乔纳森的家庭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冷漠的,而反观凯瑟琳一家也同样如此。
凯瑟琳与儿子的相处十分疏离,他们一家看似恩爱,但是罗伯特的桌子上却只放着凯瑟琳和儿子的合影,并不是三个人的全家福。
罗伯特知道凯瑟琳出轨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凯瑟琳一直声称自己给了她很不错的性经验,但他担心凯瑟琳的小情夫才是给了她最棒性经验的人。
后来罗伯特得知凯瑟琳是被强暴的,瞬间原谅了她,而且还释然了,因为他断定那一次的性体验一定不好。
这么看来,罗伯特和凯瑟琳的婚姻真的非常讽刺,也难怪两个人在真相大白后反而离婚了。
剧中的亲情都如此冷漠,父母对于儿子的关心都很淡然。
但是最终拯救了尼克拉斯的也是亲情。
杀红眼的斯蒂文一直想要要了尼克拉斯的命,以此来为儿子复仇,但是已经准备好了毒药的他却最终没有注射进尼克拉斯的身体中,就是因为尼克拉斯苏醒时喊了一声“妈”。
这声“妈”唤醒了斯蒂文的亲情,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儿子。
在焚烧照片的时候,他也看到了尼克拉斯出现在了照片里,得知尼克拉斯一直以来都知道真相,从而更加怜悯凯瑟琳。
不过实际上,不管是凯瑟琳的版本还是斯蒂文的版本都存在不可靠的因素,因为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叙述的整个故事。
真相只有掌握在谎称失忆的尼克拉斯身上。
导演没有再从他的视角叙述一遍,是保护了凯瑟琳作为母亲的尊严,这也是导演的用意。
看完整部剧之后的感觉有一种瘆人的惊悚,而这种瘆人正来自于导演一直在用亲情说事儿。
刀向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刀刃向内,刺向自己的亲人。
亲眼目睹母亲被强暴或者和其他人做爱是一种什么体验?
最后那张被火烧了一半的触目惊心的照片,定格了所有的情绪与恐怖。
细思极恐,说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P.S.这部剧梗姐虽然没有剪辑解说视频,但是资源还是留给大家了,详见。
墨西哥三杰之一的阿方索·卡隆改编自一部杰出的形式主义小说的限量电视剧——一则令人乍舌的复仇双极故事。
阿方索2018的巅峰之作《罗马》的高潮,是不会游泳的女佣走进大海,救回被巨浪围困的两个小主人,这既抚慰了她对自己胎死腹中孩子的愧疚,也为她加冕救星的光环。
《免责声明》再次运用了海中救溺的桥段,毛头小伙冲入地中海,救回女主的儿子,自己却不幸溺亡,这成为全片的不可告人的题眼。
在这部长达7小时的章节体电影中,阿方索用不断闪回的热气腾腾的意大利情色滤镜,动人心魄却一闪而过的浮华,余波绵延数十年的悲伤和秘密,编织了一幅伤心挂毯,你挑选任何一道经纬进入,都只能看到两个人的生命列车迎面相撞的死结。
重点是,在我们观看时,这张画毯会挂满我们自己的成见、偏见、浅见的尘粒,积重难返。
《免责声明》的免责声明是:“当心叙事和形式。
”这等于是赤裸裸地昭告天下:叙事的目的就是操纵。
而诱人的叙事之所以能操纵我们,盖因我们渴望相信它们。
一部非常精致的限定剧,前几集抛砖引玉,其中独特的拍摄技巧与故事线转场成了最大亮点,剧情则在现在与过去的相互对应,虚实结合,因为前四集基本上一直在误导观众,这边是编剧的技巧了。
如果光看前四集的话,确实稍显平庸,尤其是意大利餐厅的那一段燃情,之后便是有完没完的床戏。
但如果看到这里便弃剧的话就很可惜了,所以这算是本剧的最大吃亏点。
注重氛围塑造的苹果原创可不管这么多,它只管自己讲着自己的故事。
到后期故事戏剧张力才逐渐开始显现,两方势力形成对立,着力于描写Catherine一团糟的生活与Stephen的复仇计划,相辅相成,循序渐进,这个过程中女主一直是被动的,女性是一直被压迫着的,有了辉煌成就男的便前来迎合赞扬,而但凡有了点不良的过错不管你如今有多么辉煌也会被男人拒之门外,一文不值。
全剧中几个男的没几个是无辜的。
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父母社会往好的方面向着自己的孩子,其虚假卑劣的方面只字不提,思索的同时又疏忽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这里同时也强调了小说的虚构性与网络舆论的广泛传播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背负了整整六集罪名的女主终于在最后一集发表了自己的免责声明,被家庭、事业所苦恼奔波的Catherine以最清晰的思路为所有人呈现了整个事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那个坚毅不屈的身躯可是一直在天天操劳围着孩子转,她为了家庭不受波及、事业有所发展不惜疲于奔命也要拯救自己的孩子。
这样一想反而是丈夫Robert一直在唯唯诺诺,无所事事,被背叛冲昏头脑,在孩子管理教育方面与Stephen颇为相似,自以为关心了解的样子,结果到头来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无从得知,只是盲目的凭借感觉来判断一切,因为Robert在家庭里占了很大一片席位有权这样做。
至于 Stephen便对Nancy的指点百依百顺,缺乏勇气去走进妻子的内心世界,善解事件的前因后果,Nancy死后的未来除了复仇便是一片空白。
两个畸形相仿的家庭由此诞生,几个男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这场闹剧也迟早会发生。
说实话强奸了别人又把别人孩子给救了,这个逻辑总感觉有点问题。
直到最后女主才甩开黑锅,扭转了现在家庭的局面。
“你在得知我是被强奸后,比起我得到肉体的愉悦,反而如釋重负,这使我无法原谅”,离婚从现在看来确实是正确的选择,有了自我独立的生存之道才是女性强大的闪光点。
在说下最后一集。
当时剧情过到只剩25分钟的时双方便开始了远程式的追逐战,凭借着绝对优势的Stephen可想而知一定能复仇成功从而达到自我满足。
针还没落下的时候就已经出了把冷汗,但凡这个结局像《伊甸湖》那样搞心态的话可能就有把电视砸了的冲动。
《免责声明》仿若一道凌厉的闪电,劈开常规叙事的沉闷夜空,青、中两位凯瑟琳、Jonathan的表演,也是重要看点,4202年了,“荡妇祸水”论调竟依旧好使,如鬼魅萦绕不散,比病毒肆虐蔓延更迅猛。
凯瑟琳因遥远的噩梦般的伤害,在20年后再周遭二次痛击。
丈夫未等她半句辩解,便轻信流言,那曾同床共枕的信任瞬间碎成齑粉,仿若多年情分不敌蜚短流长的轻轻一击;Jonatan母亲仅凭臆想与偏爱,亲手炮制抹黑同类的版本,全然不去追问任何真相;职场更是冷酷无情,多年打拼筑起的事业,因这莫须有的污名倾刻崩塌;野心勃勃的下属趁火打劫,踩着她的伤口妄图一步登天,人性之恶、世态炎凉,女性困境即使在当下的英伦与几百年前的猎巫运动,人类认知并无些许进步。
最反讽是我们这些看客,起初又何尝不是轻易掉进思维陷阱,为剧情裹挟,对着“舍身救荡妇儿子”的 Jonathan 流下母性的伤心的泪水,却没细究背后隐藏的荒诞逻辑。
直到剧末反转,才惊觉自己的浅薄脑残。
这反转精妙绝伦,如利刃精准戳破我们认知的泡沫,原来一切所见所闻皆可能是精心伪装的假象,真相被层层掩埋在偏见与臆断之下。
最令大多数女观众困惑不解的是,凯瑟琳夫妻关系的最终破裂。
丈夫获晓真相与免责声明后转𣊬原谅,妻子却毅然离去,这看似矛盾的抉择,恰恰撕开了人与人认知的鸿沟。
妻子历经磨难,丈夫无法心疼共情却在得知妻子并不是背叛,或者是并非不满自己的性能力后释放选择原谅,本身就足够令凯瑟琳心死离去全聚的编导服画道摄演也均为上层,而最后的反转,为提神之笔~使之成为魔幻暗黑题材里一个高级而经典的存在。
整个故事以还原真相为驱动,却没有一个人真的在乎真相是什么。
乔纳森的妈:基于当年的现场搜证和私心美化,写出乔纳森版本。
本人偏执且自我封闭,坚信儿子是善良天真的受害者,忽视一切可能打破上述幻想的证据。
乔纳森的爸:基于妻子的推理幻想,精心策划并实施整场复仇,毁掉凯瑟琳的家庭和事业,并计划杀害尼可拉斯未遂。
凯瑟琳的丈夫:有家族基业但本人能力低下,低自信,可以接受妻子被qj,不能接受妻子跟别人更快乐,别人三言两语就能让他跳反,甚至从不考察话语真实性,说白了就是真相不重要,他只相信满足自身需求的凯瑟琳:家庭和职场中习惯性强势,有暴力倾向(职场霸凌、煽同事耳光、持刀破窗而入、医院动手等),高知表演型人格,资深记者编故事和临场应变力强(为第七集反转的故事版本做铺垫),并没有她讲述的那么爱她的儿子,应该说她爱的只有自己,把其他人视作自己的所有物去维护—————————————1. 尼可拉斯的童年创伤到底是什么?
一个高知富足家庭的独生小孩,如果父母都像他们声称的那样爱他,为何会这样缺爱又低自信?
2. 凯瑟琳版本漏洞:a. 最后一集照片证明,五岁的尼可拉斯走出来看到了他们,并不像凯瑟琳描述版本的一直在小房间的床上,小尼可拉斯是见过乔纳森出现在房间的。
b. 如果乔纳森是单纯为解决需求的暴力qj犯,没有动机冒死去救她的儿子。
c. 照片中的那种欢愉神态,不是被迫临时变脸就能有的。
d. 那把小刀比起凯瑟琳的战斗力有点过于儿戏。
3. 乔纳森暴力间接证据:女友在旅途中突然离开的真实原因被乔纳森的妈妈美化改写,现实中双方发生过争执,后来两方妈妈通话的氛围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愤怒且不想再有任何联系,合理推测同样被暴力侵犯—————————————两个版本的故事都不是完整的真相,但可以拼凑出真相。
【以下纯属推测,如与事实相符,是算好的】1. 凯瑟琳和乔纳森都有暴力倾向,但当时他们都看上了对方,所以跳过了强迫环节,房门钥匙是给的,算是双方自愿意志下发生的,照片的欢愉是真的2. 乔纳森尸体手臂上的叉型刀疤在凯瑟琳的故事版本有,在乔的版本却没有提及,因为这是儿子暴力情趣的一部分(舔伤口血),乔的妈妈无法想象这部分3. 乔纳森迷恋上凯瑟琳是真的,他想要有后续,所以才会冒死去救她的儿子。
而凯瑟琳只想一夜情不想影响家庭,这也是漠视乔死亡的理由4. 尼可拉斯的童年创伤,一是撞见妈妈出轨和那次溺水,二是长期的胁迫式教育和感受被忽视,他知道妈妈并没有那么在乎他,所以他和同样需要认可的爸爸更有共同语言每个人都在真相之上编故事,以达成自我暴行的合理化。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是施暴人。
一叶障目的偏见和被愤怒冲昏头脑的无知,恰恰就体现在各种恶评和低分上,电影想表达的意思被你们一一印证,你们都是南希和丈夫,你们并不了解被性侵的心路历程,却说出女主没长嘴这种看似厌蠢实则真蠢的话。
就算你曾被性侵,且勇敢又主动的和盘托出,那是否有一类女性,她们就是羞于启齿,即便被丈夫扫地出门的关键时刻也吐不出半个有用的字?
你们有没有站在这种“懦弱又羞耻”的女性角度替她们想过?
没有,你们要的是爽快的复仇,凌厉的反转,诚然,这种剧情很抓人,但现实是,这种“懦弱”的女性非常多,多到你难以想象,超过电影情节。
我曾是这样一个女性的亲属,我知道那种想即刻让对方死掉,又庆幸能将此事雪藏的矛盾心理,时间久了自己都能骗过自己,最可悲的是,明明是被性侵,但由羞耻发酵出的罪恶感会压过性侵本身,在谎言和欺骗背后,自己变成了最坏的那个人,以至于要揭掉伤疤的时候,痛感掩盖了所有言语,同时也掩盖了旁观者的判断,这种无声的疼痛是所有养尊处优喝着奶茶看着剧的顺遂者们无法共情的,他们只会觉得你蠢,为什么一早不说?
为什么不扇死性侵者的家属?
为什么要绥靖加害者?
慢慢的你变成了话题中心,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即便有一天还你以清白,但疤痕是永恒的,这种事我经历过,电影反而拍的过于简单,现实只会更加窒息,毕竟不是所有女性都是坚强的斗士。
请关爱所有女性,哪怕她是个没长嘴的哑巴!
立于每一个体立场都要尽量理解,哪怕演绎出不平凡之极端,基于角度都在求得一种最终的结合,结合的过程就在于———走向,也就是朝向———朝向世界之中面对他者与他者的他者之间的一场对话。
沉默决定着对话强于有声地片段式幻想与真实的混淆,前者更彰显力量,同时揭露真实可能的敞开。
人就应该为一切带着必然性的缺失找到边际,因缺失而选择也才能意志自由。
理解与理解的对立才能在缺失中超出人的自身性并诠释解释着自身。
融合是潜在的,要善于拉开间距。
剧中的人物都在试图从必然性的逗留中找出间距的相适值,相互拉扯试图从各自的偶然中挣脱出来,人的命运与自由总是处于双重的唯一中,范围———既它行进在对触发这一遮蔽事件的实际内容的先行占有和揭示的范围内———提供出一种暂时性解决,目光的转向。
组成命运女神手中纺线上的一切是有多么的无助,自由与必然的冲突也许就是一种永恒不倦的和解。
自由与必然的永恒游戏———辉耀-晦暗———追逐着。
果然还是男人懂男人啊,讽刺起来辛辣不留情面。
故事始于常规——对于女性的荡妇羞辱,是的,对手用一本小说和一组照片率先主张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凯瑟琳在20年前曾出轨一名19岁男性。
凯瑟琳的丈夫,罗伯特,在知晓妻子的行为之后都在想些什么呢?
——在那本写妻子的出轨故事的小说里,他的身份无足轻重,没有名字,只是所谓“丈夫”的笼统称谓,他感到自己被忽视了,没人在意他的感受和存在。
——他在香艳照片里看到妻子的欲望与张扬,但他深刻感受到那些性魅力与他毫无关系,或者是从未与他有过关系,而是来自另一个男人,他感到自卑和焦灼。
——他收起照片但仍然想着妻子,并非出自于一些复杂的情感,而是想起自己的性经验也许不足于妻子,自卑的情绪深化。
——他一遍又一遍的想着妻子的出轨对象,担心对方会在性上比较、假装,自卑走向了嫉妒;原本自信于自己带给妻子无限愉悦,此刻只感觉到被欺骗。
——情绪走向不可控,这个二十几年不曾管教过儿子的父亲,却突然想到要做慈父,希望由此获得在儿子面前的自尊和威严。
——富人家的好孩子罗伯特,在公交上品味同行者,通过一名疲惫不堪的女性定义好女人(没有虚荣心,没时间搞外遇耍心机),又通过一名建筑工人承认自己“伪君子”,这种程度的表白又加重了入骨的伪善,这种居高临下的真诚看不起着这一切,在憎恨为何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他愤恨、后悔,不愿面对这一切,结果和责任都不愿承担,甚至翻出当年家人劝阻的话来甩锅,如此吵起架来还夹杂着在性方面的不自信。
(笑是的,从头到尾没有讨论过爱情,罗伯特从未在心里或者口头上问过妻子是否爱自己或者那个男孩,全然思考自己那些可怜的自尊。
时至今日我还是热衷于谈论爱情,当我见到我的各种各样状态的女朋友们,始终在聊着爱情。
直到最后,发现所谓爱情,似乎真的只有女性在意。
想起我年轻的小老板,前妻出轨离婚后甚至在某个场合下甚至打了男方,曾一度被传为爱情佳话,直到很久后他再婚了,我又再问起他这个打架事件:——“是爱吗?
还是自尊?
”——“自尊。
”轻飘飘的的两个字。
有些男人,就是如此轻易的走进社会的规则里,直至成为无爱之人。
故事简介:凯瑟琳是一个功成名就的记录片记者,但她当收到一本匿名小说后,这本小说似乎揭示了她过去的秘密,而她试图掩盖的过程中,与小说的出版人斯蒂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心理博弈。
观者吐槽中:阿方索·卡隆新作,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剧集,它凭借其独特的叙事结构、精湛的表演以及深刻的主题探讨,给观者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种草凯特·布兰切特精湛的演技!!!
她将凯瑟琳这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凯瑟琳在面对过去秘密被揭露时的复杂情感,从最初的镇定自若到逐渐的崩溃瓦解,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都传递出角色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男主凯文·克莱恩同样表现出色,他将斯蒂芬的复仇心理和内心深处的悲伤演绎得恰到好处,让观众对这个角色既充满了同情又感到恐惧。
本片的配角卡斯也异常强大:比如说,英国勋章大拿莱丝利 曼维尔扮演男主罹患癌症的妻子南希,凯特大大的小儿子是《犬之力》把卷福迷的五迷三道的小奶狗。
另一方面,卡隆无疑是一位视觉大师,每一个镜头都仿佛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无论是意大利小镇的旖旎风光,还是伦敦街头的繁华景象,都通过独特的摄影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主创团队虹膜效果的巧妙运用,使得关键瞬间得以突出;而深焦镜头和跟踪拍摄则让多线故事在同一画面中和谐共存,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和连贯性。
光线和色彩也成为了叙事的有力工具,怀旧的暖色调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阴暗的冷色调则预示着未知的恐惧。
这种对视觉语言的精妙运用,不仅提升了剧集的观赏性,更引导着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感知。
故事主人公破碎的心灵反映了社会与真相之间转瞬即逝的关系:在一个愤怒比事实传播得更快的文化中,《免责声明》质疑公众舆论如何仅凭指控就构建出反派。
视觉主题象征着真相的不稳定性:不断变化的画面和时间线将现实碎片化,直到只有真相的揭示才能拼凑出严峻的全貌。
《免责声明》证明了叙事通过扭曲和臆测施加自身的暴力。
技术解放了想象力,但却禁锢了现实。
最终,在叙事的腐蚀力量下,人际关系瓦解,而人类的脆弱却依然存在。
PS凯特家里的小黑猫非常非常可爱,但是总是在抢凯特大大的戏。
视角、视点;真相、揣测;扑朔迷离,柳暗花明。在不被信任的基础上去探究真相,只能无限的接近于徒劳。影像表现水准很高。
知道会反转,但没想到是这么僵硬的反转,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也没救回来
怎么说了,强行圆,处处别扭。意思丈夫怎么做都是错,虽然我不烦女权,但是这种照片如果是个男的,女的能无条件相信丈夫了?整部剧就是个SB逻辑。
整体制作从摄影、服化道具到台词都非常精良、有水准。唯独欠缺的是最后结局过于仓促,尤其最后一集,连镜头语言都像换了一组摄影师似的。强奸犯前女友为何在旅行半途突然吵架分开的真实原因应该在结局的时候也展露一下,起到对那个强奸犯本身劣质人品更好的描绘。儿子这个角色导演交代的心理变化不够深入和具体。西方男性知道妻子被强奸能原谅,比东方男性知道妻子无论是出轨还是被强奸都会嫌弃妻子稍稍进步一点。最终老父亲的一瞬间反转觉醒变善良来得太突然不够有说服力。在火堆边烧东西的旁白的解释很像《亨利之书》。本以为会是一个美版江秋莲的故事,遗憾的是结局还是太美化残酷无情的现实了。
故事本身是不错的,但是隐藏悬念的方式不够高明--通过女主角“不张嘴”;所以看到6,7集只觉得拖拉和烦躁,并没有对悬念期待的紧迫感。女主角在最后一集讲述事情真相时也采用过于文艺化的叙述方式,不仅在折磨观众,也在折磨得知他对面的听者;天知道我能多代入老头本身,寻思“这人到底说完了没,我的麻药什么时候起效”。老头儿在最后一刻突然放弃也显得刻意。可能全片兜到底唯一的亮点便是那一句“得知我被强暴远比得知我和某人欢愉更令你容易接受”。
无聊到爆
三星半吧。英国人还蛮会拍这种悬疑家庭伦理剧的。ps:这帮人怎么不需要证据谁说就信谁?怎么25年亲子关系濒临破产,进了趟医院就妈妈我爱你,爸爸快走开?怎么20多年前老婆疑似一夜情,40岁左右的中年人了,处理问题就这个样子?怎么所有人说话前奏都这么长,跟写小说似的,不先说重点?怎么女主全篇都在不停对不起,对不起谁了啊,按照她的说法自己不是最无辜的纯纯受害者么?全片出现的男性角色集齐了愚蠢 懦弱 虚伪 偏执 自私 扭曲 变态,简直了!中途都要无语到停下缓口气才能继续。
欧美电影没落了 感觉像90年代的戏。。
我觉得大洪水是上帝用来毁灭这个世界上的男人的。。。真TMD。。。
凭一些单方面文字就能毁掉一个人,“免责声明”呵。女主真是没长嘴啊,施暴者都这么毁了你、毁了你的家庭、毁了你的事业,还他妈能默不作声自己一个人无能狂怒,也是服了
讨厌剧里每一个男的,幻想的情欲戏占比太大了很不适
两个小时电影的分量都考验手法,拉成六集效果更大打折扣。毁掉一个女人太容易了,不管是十几年前holiday fuck 自我感动的一句“我要跟你回伦敦跟你在一起”,还是现在对方父亲轻易的照片和举报,都能达到同样的爆炸效果。想了下如果男孩的性别换成女性,凯特换成男性,父亲的复仇会变成爽片。但再细想,女性不会主动带孩子的父亲或被其叼成翘嘴,也不会在风流一夜后说出要跟抛下一切跟你在一起,即使说出来造成的影响也不会爆炸。就是,一个男的假日婚外情突然跟你说要融入你生活,身为女生那一瞬间只觉得恐怖,换了性别这里产生不了同样效果,更遑论之后的故事以及针对女性特有的营造疯女人和荡妇羞辱审判
后面有反转,结构很工整。但整个剧本的存在感实在太强了,导致叙事几乎没有提供观众任何解读的空间。同时觉得这个故事本身非常不convincing。看到最后有一种观众被导演完全戏耍了的感觉。
四集弃
4.5星,氛围感满分,女主人设不行(扣0.5)年轻时期的女主更有魅力!!超喜欢这种阴冷潮湿的北欧风情和慵懒的文艺范儿调调,舒缓的悬疑氛围,暗藏玄机,抽丝剥茧,大爷精心策划的复仇大戏太带劲儿了!!!
我仍然愿意给4星。虽然我感觉从剧情的角度讲,很多事是解释不清楚的,有些主要人物的想法做法也比较有问题。看到倒数第二集的结尾,兔老师猛一拍大腿说,坏了,他圆不回来了。但整个过程还是特别美好,不管是影像和声音和美术,都充满了超棒的细节和很好的审美。我觉得我投影和环绕音响看这个片子才是有意义的。所有主要演员也都极好。
拍得不错,画面构图都很有美学,就是这么简单一件事磨叽了这么多,以为看悬疑结果是这些?恶人会舍己救人?女主不能解释?西方s解放了那么多年接受不了一次出轨吗?还以为重点是男二救人,然后女主看着他死,搞半天这些人的重点是出轨?
气的我乳腺增生😀拍的是好的,这种本子我不要看第二次
看的解说 by 哇萨比抓马。一部肮脏的作品,没一个出挑的人物。
餐厅那段尬得没眼看。。男的演得跟智障一样。。导演你不如直接去导p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