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非正常评论。
终于看了Sweeney Todd,Depp这死孩子这次也没正常出镜,还是被鬼才Tim弄得顶着个面粉脸阴阳头扮僵尸。
不过话说回来,他正常出镜那才是不正常。
一直的大爱呀。
然后我满眼哈利波特,没办法,Fans。
Snape教授虫尾巴和小天狼星他姐集体跳槽啊!
谁让小天狼星他姐和导演Tim是夫妻档呢。
没想到是音乐剧,但是还很悦耳。
Depp好歹以前也是想当摇滚歌手的人么。
其他人都很赞。
但是那些血液太假了,内容进展也有点慢,故事单薄了点。
不过我喜欢那个绞肉机。
Depp真tm酷。
杀人的时候一抹一踩一拉再一倒了事。
Snape教授。
Alan Rickman这个老戏骨演起法官也人模人样地。
但是我反而爱上了小天狼星他姐,Helena Bonham Carter。
阴暗的绝望。
街角店里爬满蟑螂的馅饼,她的爱慕配着他的痛苦和复仇的欲望。
从挣扎到甘愿做他的棋子再到在散发恶臭的地下室扒衣绞肉做馅饼。
幻想和他去海边,结婚,告诉他人应该向前看。
眼泪中对小男孩的温情和不忍。
只是她也有秘密,掖着藏着,只因为自己的爱慕。
却落得火葬下场。
最终,snape教授和虫尾巴不敌剪刀手及小天狼星他姐在PK中抹脖子挂了,然后是混战,误杀的误杀,丢火炉的丢火炉,最后是小孩子赢得了终极pk让Todd先生死在了他时时对着歌唱并当工具的"Myfriend"上。
罪恶,开出了花,然后枯萎。
记得第一次看这片我是看疯了。
当时很有一种上豆瓣打五星的冲动。
当然,最后我给了四星,说不上为什么,只是一种直觉。
时隔多年,我将这片推荐给朋友,就陪他又看了一遍,于是那层模糊的感觉便清晰了一些——五星对它来说确是多了。
我的朋友看得很嗨,就像第一次观影时的我一样——为什么?
因为音乐唱段冲击性的表现力太迷人了!
我和那位朋友接触的音乐剧不多,除了上世纪译制片时代,对秀兰•邓波,海因切•西蒙斯的些许记忆;对《雨中曲》,《音乐之声》的经典印象以外,近来也只看过法国音乐剧版的《巴黎圣母院》。
而本片作曲斯蒂芬•索德海姆那独具弹性而又叙事品格极强的编曲着实能让对于音乐剧只停留在上述印象的我们受到一种如“初入大观园”般的惊喜和激动。
问题就在这儿。
我们可以鉴赏音乐,也可以探讨戏剧,可是对于音乐剧的品评,我们究竟应该更倾向于哪一边?
是“音乐”?
或是“剧”?
——后来我了解到本片导演蒂姆波顿的创作灵感并非来自民间传说,而是直接在1982年版的百老汇音乐剧《理发师陶德》的基础上做了一个二度创作,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还有一个音乐剧版的……同样是斯蒂芬•索德海姆的音乐,只是做了一些删减,然后照搬,难道电影版真就只是拾人牙慧不成?
没看过原版我无法做出直观的比较,但至少这一点让我有了理由脱离开音乐的部分来看看这部电影本身。
如果剧情已经烂熟于心,所要表达的精神内质也不过是古典悲剧的荒诞阐述,那么剩下的重担势必落在了蒂姆波顿的二度创作中,看他有没有挖掘出新的,或者更内在的东西。
代表蒂姆波顿风格的所谓哥特式童话源自于导演擅长雕琢人性极致的一面(或几面)——极致的善或者极致的恶,这些都是带有童话色彩的,而善恶纠结在一起的明暗对比即是在童话基础上的哥特意境。
我们可以在他的各种电影中看到各种神经质的人,他们的丑恶或善良(甚至两重性)都显而易见到了表皮当中——这诚然能激发出一个个十足的渐离效果,可惜蒂姆波顿没有,或者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将这个渐离的破碎空间化零为整,仿佛我们在一味的阴霾,潮湿,苍白,烟熏里找不到一个大师级的“暮然回首”,于是无论你在渐离中得到了怎样的思考,到结尾时都将掺杂上那么一丝执拗的空虚。
比起主角陶德因为仇恨而成为恶魔,这个剧本里更值得玩味的是乐芙特夫人和图平法官因为爱而变成恶魔的对照。
可惜,法官审判小男孩的桥段,以及乐芙特夫人憧憬未来时,在难得一见的蓝天白云里一幕幕怪诞的色彩——这些无疑让潜在的戏剧能量都在因果报应式的结尾里被我心里油然而生的那一点“罪有因得”给——削弱了。
幸好乐芙特夫人转身的眼泪和最后在烈焰中的眼神算搬回了最一程——海伦娜是个好演员。
所以撇开音乐,它只得了,或者说还是可以得到四星的。
有人说北野武在《极恶非道》中彻头彻尾的冷暴力代表着他的江郎才尽,那么《理发师陶德》就蒂姆波顿而言我倒更觉得是一次尝试,只不过,高明的童话本该是以简化繁而归于简的,而非彻头彻尾的简繁交错。
应该说是典型的Tim Burton片,并不会有特别大的惊喜,但也不会失望。
比方说这部电影里的大场景,与其说是伦敦,我倒更觉得像蝙蝠侠里的哥特式大都会……总的来说,风格大于内容,但是作为Burton迷来说,有风格就很好了,期待他每次都给我们带来惊喜是不现实的……Johnny Depp的角色让人有点小失望。
当然我并不是说他演的不好,而是……第一、他完全成为了Tim Burton的傀儡……第二、浓妆艳抹之下,脸部表情太细微了,不仔细根本看不出来。
就感觉是一个男人带着一副面具。
仔细看又觉得有点像Captain Jack Sparrow……在这种情况下,身体语言也不够激烈,以至于给人的感觉有点呆……相比较之下,Burton的老婆Helena Bonhem Carter比Johnny Depp出彩的多,虽然也是浓妆艳抹以至于看不清面部表情,但是她的身体语言和台词都相当丰富,一个毫无罪恶感对人类也毫无仇恨只是一心爱着sweeney todd的小女人呼之欲出……相比较之下,sweeney todd对人类的仇恨感……有点用力过猛了……当然,这也符合Tim Burton一贯的风格……Alan Rickman演的也蛮好的,多棒的一个老变态啊……这么说起来还是英国人比较会演戏……去电影院之前没有看任何介绍的影评,于是一开头Johnny Depp开口唱歌还是给我一点儿小小的惊喜,呵呵。
好莱坞鬼才大导演蒂姆·波顿执导、人气明星强尼·戴普主演的“音乐片”《理发师陶德》,2007年12月3日和2008年1月10日先后在美国和英国首映。
莱布雷希特自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接触到作曲家史蒂芬·桑德海姆的记者”,他与这位音乐剧原版音乐的创作者详细探讨了该片的成功之处。
在《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首映之前,身着一件旧毛衣的作曲家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建议他请来的40多位朋友们不要费心去考证电影版少了点什么。
蒂姆·波顿执导的电影版不到两小时,比音乐剧短了三分之一,而且没有请任何大牌歌手配唱。
有着一对鹰目的桑德海姆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不辞劳苦地考量每个音符的节奏韵律,然后将最完美的作品交到好莱坞的大腕们手中,任由他们处置。
他并没有积极参与改编的工作,奇怪的是,他似乎对结果挺满意。
“想想吧,”他微笑着说,“这是一部电影,可别拿音乐剧的标准去衡量。
” 蒂姆·波顿这部斯巴达式的精简版,讲述了一首维多利亚时代的史诗。
其手法圆润老练,令观众很容易将陶德时代的同类相残与当下的弱肉强食联系在一起。
邪恶的法官先奸污了陶德的妻子,又霸占了他的女儿,蒙冤的陶德流放归来,拿起剃头刀向法官和拖垮他的城市血腥复仇。
线性的残酷叙事,所有的枝节都被剪除。
这是一个关于迷恋、爱、痛苦、恐惧、失落的故事,强尼·戴普饰演的割喉理发师和他丰满的同谋拉薇特夫人令人心悸,他们把受害者统统做成了肥美多汁的人肉馅饼。
波顿采用了黑白画面,令人想起他以前的惊悚片《断头谷》,使得我们在视觉效果上与主人公疏离的同时,却在情感上投入更多的同情。
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理发师陶德》电影版作为杰出的再创作,甚至打动了桑德海姆音乐圈子里的那些“纯粹分子”。
首映后,桑德海姆一杯茶在手,开始大加评论。
他的评论太夸张,以至于我一度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得不请他重复了一遍:“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被成功改编成电影的音乐剧。
” 在你打算反驳之前,请记住桑德海姆可是知情人士。
他是奥斯卡·汉默斯坦的养子,见证了汉默斯坦的成功之旅—从《俄克拉荷马》到《音乐之声》,还为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写过歌词。
然而,桑德海姆却将音乐剧改编电影的“首次成功”荣誉给了《理发师陶德》。
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这种观点呢?
从严格意义上的分类来说,他是对的。
《西城故事》同所有的百老汇音乐剧改编电影一样,在银幕上显得矫揉造作。
《南太平洋》的电影版中,当《彻底忘记》的音乐响起时画面出现的是海滩风景,而《音乐之声》电影版中老师教7个小孩唱“哆来咪”时的画面是希特勒最爱的贝希特斯加登的山巅。
剧情的停顿是无法掩饰的。
这种时候就好像音乐厅里激动的观众拼命鼓掌不惜打断音乐一样,电影的技巧退到一边,故事只能暂停下来。
而蒂姆·波顿的《理发师陶德》中,哪怕是在愉快的《亲我》四重唱时也没有出现情节的断裂。
这是一部纯粹的电影,两位年轻英国演员告诉我,他们得避免去看原版音乐剧或者听唱片,以达到电影所要求的原创水平。
同样,萨沙·巴伦·科恩扮演的陶德的同行对头这一角色,是为电影版特别添置的。
音乐剧版的经典地位当然牢不可破。
我看过它在皇家歌剧院的隆重上演,也看过大学生的业余版,还看过约翰·多伊尔的9人演唱精简版。
理发师从来不会让人失望,然而将它搬上大银幕,却困难重重。
山姆·门德斯 2003年买下电影版权,却琢磨了两年都不知道怎样在不打断音乐的情况下把它拍出来。
蒂姆·波顿10年前就表示出了兴趣,这次有好友强尼·戴普和身怀六甲的夫人海伦娜·波汉姆·卡特助阵,于是义不容辞地接手难题。
这两位都能讲一口地道伦敦东区方言,但以前都没受过歌唱训练。
桑德海姆本来以为他们只能半唱半朗诵,结果惊喜地发现戴普和卡特都有一副中音的好嗓子以及良好的节奏感。
戴普的泰然自若很适合表现理发师高深莫测的道德观,而配角阵容从饰演邪恶法官的艾伦·瑞克曼到饰演小吏的蒂莫西·斯鲍尔都是皇家戏剧艺术学院的老戏骨。
音响师迈克·海汉姆对乐队音效的处理更是锦上添花,远好过剧院底部窄小的乐池。
这部电影能否实现桑德海姆吸引剧院外多元听众的愿望还有待检验,但在美国因暴力镜头遭到R级评定就已经是马失前蹄,立刻将观众限制到了17岁以上,而在英国,这标准更是被荒谬地提到了18岁。
好在YouTube上的片断已经达到数百万点击率,多少缓解了这种限制。
作曲家之所以认为《理发师陶德》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改编电影,原因不外乎这些吧!
不过在经历了几周的思索后,我还要加上一点:我想不出任何现代话剧(无论是哈罗德·品特、阿瑟·密勒、尤金·奥尼尔、爱德华·阿尔比还是尼尔·西蒙)被改编成电影后,能如此成功地甩掉舞台包袱,而人物依旧丰满。
《理发师陶德》绝对是21世纪电影中一部引人入胜、技巧娴熟的佳作。
http://www.bundpic.com/link.php?linkid=2977
作为Depp和Halena的粉丝,自然是抱着蛮大的期待去看这部电影,观后有些感慨,聊聊说几句。
电影的叙事结构没得说,算是几年来我看过的电影中非常让人赏心悦目的了。
故事的核心发生在聊聊几天,然而充实的内容在非线性的半梦半醒间叙述的淋漓尽致,直到影片结束,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丝毫不像度过了足足两个小时。
可见Burton叙事能力的极大进步。
然而,作为一部音乐剧,音乐难听的要死,厄,我是指旋律方面很单调,虽然一定程度上的确烘托了电影的气氛。
男女Depp在《Corpse Bride》后从幕后跳出,再次携手,不过现实中的两人很不来电。
以我看来这两个长相相仿,舞台性格类似的两个Depp,如果将其中一个放到热闹的一群人中,将会非常抢戏,如《加勒比海盗》,《墨西哥往事》,《Fight Club》甚至《Harry Porter》,但如果把这冰冷的二人放在一起,味道就差了许多。
(Borat扮演的意大利理发师很搞笑,取得了不错的剧院效果。。。
)田伯顿导演向来以灰暗的背景但暖洋洋的内心而著称,而这次他却改变了风格。
虽然维持了因果善报的正义,但通体来说却是非常绝望,非常消沉的一个故事。
因此,虽然单纯从电影结构和技术考虑,这部电影代表着Burton的一个进步,但风格上的转变多少会让观众失望吧。
电影的Rate是"R",应该是他为数不多被分到这个级别的电影之一了。
直到快要上映的时候才知道这片子居然是音乐剧,热情降低不少,再加上早就被剧透过了,更加导致吸引力降低,即便如此,片子还是依然得看的。
阴暗晦涩风格的伦敦就像是地狱,而陶德则是地狱里的刽子手。
女主角Helena Bonham Carter出场的时候很面熟,一时想不起在哪个片子里见过,依稀记得也是这种黑眼圈的妆扮,名字也老长老长的,最后一查发现原来是fightclub里面那个女的。
不知她在和Pitt和Depp都演过对手戏之后更喜欢谁呢,呵呵。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从茱莉亚·罗伯茨和梅格·瑞恩开始,我沉迷于浪漫爱情轻喜剧,我需要一部又一部,忘掉爱的纠结,情的阴郁,只剩甜蜜心动,像胖子需要甜甜圈来让他们忘记减肥的苦痛,我需要爱情片麻痹为爱情受伤的心。
但真相就像是《理发师陶德》。
看完这片子,我大概很长一段时间根本不再需要什么特别的爱情故事,因为爱情本就没有什么特别。
爱情就像漂亮女人的新衣服,明天的她不会比今天的她穿得更美,因美貌已随着时间与日剧减,新衣服只是带来点儿新鲜感,麻痹眼睛不要关注到这一真相。
《理发师陶德》将这道理说透,爱情没什么特别,尘世的红男绿女,都只是徒劳在寻找些爱情的新鲜感,真正爱情已经叫人厌倦。
蒂姆波顿给我们讲了四段俗到爆炸的爱情,揭示给我们爱情是有多么乏善可陈。
男人的爱情,失去一个最爱的人。
约翰尼德普带着他的诡异笑容和天生忧郁来演出一个复仇男人,一个失去了他深爱的美丽女人的男人。
请问哪个男人爱得最深的一次,不是已失去的那个美丽女人?
女人的爱情,爱上一个永远不会爱你的人。
长得和约翰尼德普一样诡异阴郁的海伦娜卡特来演出一个独自坠入爱河的女人。
请问哪个女人爱得最深的一次,不是独自坠入爱河?
女孩想离开,男孩想拯救。
在所有童话中,我对《莴苣公主》印象格外深刻,莴苣公主是个被困在城堡里的长发女孩,她无法逃脱被囚禁的命运,(当然,每个女孩儿都无法逃脱被囚禁的命运,对这该死的命运有兴趣,可以参考另一部伟大的电影《处女自杀》,女孩告诉你,什么叫做不自由毋宁死)只好放下长发,发现她的那个王子,就可以顺着长发爬上来拯救她。
莴苣公主爱王子吗?
这才不是重点,管他是王子还是卖肉的,姑奶奶要的只是离开这该死的地方。
而男孩要的,就是拯救一个莴苣公主,莴苣公主爱我吗?
这才不是重点,我管她是公主还是自闭症,大爷我只想骑白马或者骑哈雷拯救一个女孩,总之就要做《托宝奇兵》里的哈里森·福特就对了。
每个人的爱情,从始至终不会有什么改变,爱得都是同一个幻像。
你看,蒂姆波顿的电影里都有个金发纤瘦苍白五官精致女孩,就像张艺谋的电影里都有个性格执拗的农村女人或者叫秋菊或者叫魏敏芝或者叫静秋。
在《剪刀手爱德华》里,我挚爱的薇诺娜赖德一头黑色短发人间蒸发,被改成他要的金色卷曲长发,在《理发师陶德》里则找来了照葫芦画瓢的珍妮·怀森纳,我打赌他才不在乎那女演员是谁,她们都是蒂姆波顿女孩儿而已。
男人在男人的世界里,女人在女人的世界里。
陶德刚刚搬回洛维特太太的楼上,准备开业的那一段,陶德和洛维特太太一个在说自己的复仇计划,一个则在倾诉衷肠,两人根本没有任何“交流”,都在自说自话。
这一段我简直太爱了,完全将男人女人内在不可调和的东西,如此明白无误地具体展示出来。
像直接挖出两颗心脏,拍在桌子上,“看,就是这么不同!
”还有一个我最喜欢的,就是蒂姆波顿疯狂地描述了爱情。
洛维特夫人很动人,她做足了一个女人为了爱情可以做到的一切。
爱一个男人,洞悉了他的一切,他的爱情,他的仇恨,他的计划。
爱一个男人,帮助他在菜市场一夕之间扬名立万。
爱一个男人,帮助他杀掉所有其他人,我甚至还可以帮助他把尸体剿成肉馅,毁尸灭迹。
爱一个男人,最终死在他的手中,被他推进地狱一样万劫不复的火焰。
维洛特夫人只是个普通女人,她向往着幸福生活,想给陶德的店里加点雏菊或者紫罗兰,她爱着小孩儿托比,虽然只是打杂的,她一心劝说陶德放弃复仇,和她结婚,到海边生活。
这一切,都是这阴郁的电影,或者我们阴郁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属于普通女人的部分。
正是蒂姆波顿把她描画成一个普通女人,那些为爱情而做到的疯狂才异常动人。
Air的
对惨白脸色蓬乱头发及神经质却善良的爱德华无限的同情,却终致哥特的种子从最开始萌芽。
当谣传百年的理发师陶德被Burton看中时,我们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哥特大剧揭幕。
几乎可以肯定Burton会用他最性格的角度刻录陶德的一切。
而从一开始DEPP的愤怒及杀气无可躲藏时的暗黑眼睛都在在宣誓了这是一场毫不温情的战争。
如果心底曾经有一丝期望,对宽厚温暖的期望,那肯定是Helena霎那间曾经沉溺的幻想,她的一个眉头,一丝无奈的表情,直至被TODD扔进焚尸炉的时候。
都曾是期待过的。
当然,如果HELENA再漂亮一点。
再妩媚一点。
再光明一点。
我们甚至可以幻想最终的是某种程度上王子和公主般的结局。
DEPP在BURTON的手下俊美邪恶一如撒旦,HELENA是爱他的么?
似母亲一般为他图谋划策处处包容,为他以冒天下大不韪,她不是没有想过结局,不是没有给过TODD思考的余地。
终究在面对第一个被杀死的人面前,她不在乎地从尸体身上搜出钱包放入胸口。
似乎也不过如此,那就如此,生命廉价在于它与自己毫无关联,甚至利用的价值都没有。
然,HELENA至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TODD则在杀人的自我宣泄中一步一步将自己推向毁灭。
他对人性彻底的憎恨而后丧失自我,沉沦在仇恨中并把报复推广到人群。
HELENA所作的一切,似乎是在无条件的讨好他。
应该说很少有人关注HELENA偶尔的看似自言自语。
也没有人知道她虽然不美,但是她终究残存一丝善良,她心中的企盼,卑微到连自己一起都被TODD忽视。
用TODD的话来说,他们只是各取所需,然而她不曾放弃。
不可否认,HELENA独特而有自己的味道,她甚至聪明,用看似完美的方案解决了尸体的问题。
如果非要给她和TODD加个区别,那就是一个在17层地狱,另一个在18层。
如果一个17层地狱的人伸出手去救18层的那个。
结果会如何。
然,她终究是被唾弃的。
TOBY对她的畸恋忽然让人领会一点HELENA的善良。
那究竟她是否知道一直讨乞的疯婆子就是TODD恋恋不忘的妻子。
确是TODD的心若万载寒冰对她从骨子里延伸出来的厌弃,让人对这个女人有点隐隐地同情。
那些大面积的血色的红,灰白惨淡的颜色中的凄哀。
一次次将人从九天云外拉转回来,直面淋漓的血液,毫无情感的抛尸。
换成昆汀·塔伦蒂诺必将是一场豪华的鲜血大宴。
BURDON则在完美的灰色调中展现血色的残忍。
暗红色似乎从不知名的地方铺满整部影片。
可是你找不到。
当灵魂失去救赎的本能。
便不再会给自己任何机会从黑暗中复苏。
上帝让TODD死得其所,让他怀抱妻子死去。
已然是善良的极致。
直到HELENA在灰烬中张牙舞爪的惊恐展现眼前。
才终于领略原来他真的不温情。
一点都不温情。
尽管幻想的美好生活多么让人喜爱,尽管TODD一副俊美的脸庞,他的救赎原来终究是那个被玷污的天使。
如果恶魔注定会爱上天使。
所以美丽的乔安娜如同油画上的仕女。
不得不提及导演用的玻璃。
它通透地若有似无。
躲在背后的人穿过透明的视线用眼神杀人。
却不知道自己也被一览无余。
所以在中途问及TODD及HELENA会不会被发现时,实在相当煞风景。
可就是这般直白仅隔一层玻璃的邪恶。
似乎隐隐昭示了人与人之间不可破解不可言喻的隔阂。
人们专著于自我的生活,不曾想及恶魔就在身边。
也在在显示了舞台剧的布置与场景功底。
而TODD的歌声从起初的破败萧条杀气腾腾,到最终的辗转迂回暗蕴魔力。
DEPP与众不同的读词方式被绝佳的声乐技巧掩盖加强,终于全面爆发出来。
其邪恶本质发挥到极限,魅惑非一般徒众可挡。
这世界上有很多在上帝面前只有死亡才能救赎的人。
TODD必是其一。
而那些堕落的人们,除非自己,任何人都无法解救。
不多看音乐片,经同学带小鄙视口气的推荐,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看了。
片子的基调还是满合我胃口的,喜欢这种灰暗的中世纪的风格。
Johnny Depp的黑眼圈最让人有感觉,呵呵。
电影情节。
revenge是一个很恐怖片的题材。
结局也很有戏剧感。
没什么好多说的,简单的剧情只是音乐剧的线索而已。
音乐我不是很懂行,外行人的客观评价是中规中矩。
觉得声线应该体现人物个性。
todd冰冰冷的刻意压低的感觉还OK,joanna之类年轻人单纯的感觉也行,就是馅饼店女老板,应该不只电影中所表现出的纯良母爱吧。
其他,我喜欢几个和声部分,与法官的那部分冲突感很强烈。
画面处理视觉冲击感,一片灰色的背景中,浮夸的血肉显得特别真实,低头吟唱的todd任意挥动寒光磅礴而出的鲜血让我每看都不免受惊。
再来,我感触它揭示世事麻木的社会背景。
从鲁迅先生起麻木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就埋下深根了,呵呵。
如此屠杀的行为除了lucy无人知晓,馅饼店生意日益兴隆的讽刺感是我比较赞同表达的。
总结,是值得一看的好片。
c'est tout.
转载自好友安倍小崔的空间.http://hongmudan777.spaces.live.com/blog/cns!FB8180D1CE3A6865!1252.entry 再多的鲜血也无法让寂寞变的热烈,贪婪变的满足。
理发师Todd(陶德),是一位丈夫兼老爸,住在伦敦。
他曾拥有金发的妻子、亲生的女儿,生活幸福和谐,甜美的就象麦芽糖。
但,就是这些,引起了恶德法官及其狗腿的嫉妒与叫板。
打晕后流放15年……十二生肖轮一遍还多三年之后,物是人非,他又回来了。
金发老婆吃砒霜了,亲生女儿被软禁了,还有个同船的爱幻想美貌文艺小青年不断问东问西揭他的旧伤疤。
不过说就说了,说了还有助于煽动火焰,人家回来为的就是报仇。
随后,撒旦给了他第一次机会,如果一直走下去或许结局还不会那么的……很会扮苦情的馅饼厨娘认出了他、爱着他帮助了他也欺骗了他。
杀戮开始了,第一场成功的意外杀害与第一场未遂的蓄意谋杀为他带来了一个小打杂,老朋友爱幻想美貌文艺小青年和因为悔怨而彻底扭曲的心灵。
另外,还有一副深红到发黑的……眼圈。
撒旦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如果一直走下去或许结局还不会那么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正式上场之前练练手艺顺道创收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个又一个的顾客被剃刀抹了脖子,一份又一份的馅饼被端上了顾客的餐桌。
很伟大的双赢,伟大到厨娘开始心猿意马,伟大到陶德一次次错过了他自己最重要的东西。
……撒旦给了他第三次机会,事不过三。
他复仇成功了!!!
成功的那么痛快淋漓,那么爽。
却在痛快之后猛然发觉原来他什么都没做……成功?!
还搭上自己的一条命。
不过,好在,还有人来为故事收尾,当小杀手用陶德的剃刀划出幕布后,他(陶德)那不断低垂的脑袋或许在想:下辈子做人,一定要坏的彻底。
观影结束后,我的脑袋一片混乱,繁杂的组成元素无法让我快速的判断出这是一部好电影还是否,但,至少,我深深的觉得,就算导演让片中的鲜血多到溢出屏幕,里面每个人的寂寞与欲望却都不会得到满足与救赎,无论是来自上帝的还是来自撒旦的。
稍微有点失望。但是johnny的都要支持。
没看进去,德普唱得不咋地
比起TimBurton以前的电影,真的弱势多了……
歌曲毫无动听之处,疑问也多多。馅饼店女老板为什么喜欢陶德?陶德的妻子是怎么变成乞丐的?陶德从受害者变成被复仇吞噬的害人者,他是如何转变的?全都没有交待。
不喜欢,情节很不合理
Alan Rickman(Snape) Jonny Depp and Tim Burton恶心...很多演员都有好嗓音。讲述这么可怕一个故事到底为了什么。
在看该片之前我看过一部另外版本的《理发师陶德》,所以对此片的期待值会较高,但是它确实让我失望了。片中浓重的黑暗却让我觉得做作。
画面的风格和僵尸新娘很像~台词写的很好很好~就是太鲜血淋漓了~
实在没什么感觉,就画面和音乐还可以
歌剧片,很无爱。讨论肉馅那段歌词真是雷死人了,龚琳娜《你在哪里》是从这里抄的的吧。永远不要纠缠不爱你的人
改得好糟糕啊,cut掉了所有笑点(连Worst Pies in London都这么不好笑,虽然Patti阿姨已经把它唱绝了)和几乎所有我觉得特别精彩的唱段。虽然可以明白是想保持全片惊悚哥特风,但没有那些这真的只是个无趣且漏洞百出的故事好吗!两星给化妆美指
不如原版音乐剧,电影变成纯粹的复仇,感觉少了点什么。
我最不喜歡的T+J搭檔的片子居然是剪刀手。要說唱得過的去就只有Helena了……Depp你還是說說話好了,和AR那段簡直笑死我,不過那個從蹲著到起身舒展剃刀的動作還是很贊。Anthony那兩個大板牙好想敲了他
这片子不够惊悚不够恐怖只有血腥加上到时悠扬飘渺的歌剧,蒂姆波顿的哥特式东东倒是很随意啦,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故事几乎是一路装逼从头到尾,毫无新意
一个悲剧复仇故事,剧本可以,但没拍好,唱的也糟糕,不是画个黑眼圈整点邋遢暗黑风就是哥特了
总算盼到新作出场呀!!!!太高兴了!(可惜不如英国版的给力,不够黑色,不够血腥,演员的演出也显得无力,音乐剧式的拍摄手法也让我觉得有点乏味,关键是没有笑点,属于我觉得Tim的失败作品)。
歌剧么。不华彩了。
德普很适合出演这样的变态杀人狂...那杀人跟艺术一样...虽然那人肉馅饼弄得我快吐了 T__T 我真的不适合看这样的片子啊....
蒂姆波顿、约翰尼德普两个老搭档再次出击,依然标榜着蒂姆式的哥特与梦幻,影片风格依然黑暗、怪诞、夸张,以歌剧的形式表现出理发师陶德疯狂、血腥、邪恶的复仇之路
Dark.Blood.Cool.故事简单了点,但是整个黑暗的调调和歌剧的模样,惊艳。Tim Burton天才之作,永远独一无二。